第二十五章議事
良久,王座上的鄭侯這才沉聲說道:“張子來意,寡人知矣。煩請張子在驛館稍做歇息,待寡人與群臣商議之後,再行答複張子,可好?”
“既是如此,外臣告退!”伊華朝鄭侯躬身一禮說道,說著,轉身便大步朝殿外走去,一邊走,一邊大聲問道:“我的扈從呢?你們把他抬到何處去了?”
副使虞臧卻並沒有跟著伊華一起朝殿外走去,而是上前一步,朝鄭侯躬身行禮,說道:“鄭侯,外臣奉君上之命,特來向鄭侯遞交國書,還請鄭侯過目。”說著,躬身雙手捧上了國書。
“有勞尊使了。”鄭侯微微抬了抬手,身旁的內侍急忙上前幾步,接過虞臧手中的國書,躬身捧到了鄭侯跟前。
虞臧再次朝鄭侯躬身行禮後,這才又轉身走出了大殿。
待虞臧離開大殿後,鄭侯也起身,拿著趙國的國書,拂袖往後殿走去,一旁的內侍站在王案旁朗聲說道:“退朝!~”
一眾文武大臣一齊躬身行禮說道:“恭送君上。”待得鄭侯的身影消失在殿後時,一眾文武大臣這才直起身子,陸續退出了勤華殿,也還有一些大臣三五成群,在那低聲交談議論著。
陳文有些茫然的站在原地,心中升起一股悵然若失的感覺來,這要是在以前,先君當政時,遇到這種軍國大事,少不了要找他商議一二,可是現在呢,新君接了趙國國書,卻什麽表示都沒有!
良久,陳文才長長地歎息了一聲,正要轉身出殿,一個內侍卻又急匆匆的從後殿小跑了出來,跑到勤華殿裏,朗聲叫道:“君上口諭,宣上柱國、武成君陳曷,武安君、大丞相兼領上將軍陳文,驃騎將軍趙鐸,車騎將軍公輸虎,上大夫陳昂,內史大夫薑敦,政事堂覲見!~”
鄭國公族中最老的勳貴,當今鄭侯的太叔公,上柱國武成君陳曷正在兩個武士的攙扶下向殿外走去,聽到內侍的口諭,又急忙轉過身來,顫巍巍地躬身行禮說道:“老臣領諭。”
陳文微微楞了一下,腳下不由自主地停頓了一下,旋即轉身朝內侍躬身行禮說道:“領諭。”上前幾步,走到陳曷身邊,攙扶住陳曷,說道:“老叔公,您慢點。”
陳曷迴頭望了陳文一眼,一句話也沒多說,任由陳文攙扶著,朝殿後的政事堂走去。
很快,驃騎將軍趙鐸、車騎將軍公輸虎以及上大夫陳昂,內史大夫薑敦等人也從殿外小跑了進來,跟在了陳曷和陳文身後,亦步亦趨地往政事堂走去。
勤華殿是朔望大朝會時,文武百官參拜朝賀國君的場所,政事堂則是真正參與國政議論的地方,是鄭國真正的權力中樞。
以往先君在時,無論大小國政,陳文都會被先君宣召至政事堂商討決定,而且一旦陳文做出的決斷,先君幾乎就沒有更改過,幾乎全部按照陳文的決斷處置的。但是這一次,被宣召至政事堂的,除了他陳文這個大丞相兼領上將軍之外,還多了另外五個人:一個公族勳貴,兩個領軍將軍,兩個文臣。
這樣的變化對陳文來說,意味著什麽,沒有人比他更清楚了!
很快,六人便在內侍的引領下來到了政事堂,見到了端坐在書案後麵,正在看著一卷竹簡的鄭侯。
“老臣拜見君上。”
“臣(末將)拜見君上。”
六人一起躬身行禮,異口同聲地說道。
鄭侯將手中的書簡往書案上一放,微微抬手說道:“諸卿免禮,入座。”
“謝君上。”六人再次致謝後,各自跪坐在了鄭侯書案對麵的軟蒲團上。
“諸卿,這是趙國副使剛才在朝會上遞交的國書。”鄭侯拿起書案上的書簡,轉手遞給了身旁的內侍,內侍接過後,繞過書案,走到武成君陳曷身旁,躬身將書簡捧到了陳曷跟前。
陳曷淡淡的瞧了一眼內侍手上的書簡,然後才又朝鄭侯微微拱手說道:“君上,老臣年邁,已經老眼昏花,看不得書簡了,這國書不看也罷。”
“是玨兒疏忽了,請太叔公見諒。”鄭侯急忙拱手致歉說道,說著,又朝內侍示意了一下,內侍便又轉身,將書簡捧到了陳文跟前,鄭侯又說道:“叔父,您總領軍事文政,此趙國國書,該如何答複,還請叔父教我。”
“君上言重了,老臣身為鄭國公族,自當為國效勞,為君上分憂。”陳文急忙拱手行禮說道,然後才接過了內侍手中的書簡,展開飛快的看了幾眼後,又說道:“叔公,此國書乃趙侯請求我大鄭出兵,襄助趙侯,化解趙國滅國之禍。”
陳文這句話,卻是對武成君陳曷說的,說著,陳文又轉手將書簡遞給了身後的上大夫陳昂。
“諸卿,薛趙大戰,三月有餘,曠日持久,至今難分勝負。然則,如今趙侯遣使求助,寡人料想,趙國恐已獨木難支,堅持不了多長時間了!”
說著,略微停頓了一下,鄭侯又說道:“諸卿,救趙與否,還請諸卿各抒己見,暢所欲言。”說著,鄭侯又挨個瞧了一遍,然後又對陳文說道:“叔父,您是丞相兼領上將軍,您且說說您的看法。”
“君上,有驃騎、車騎兩位將軍在此,我想先聽聽兩位將軍的意思。”陳文拱手一禮說道。
鄭侯微微沉吟了一下,頷首說道:“也好,趙將軍,公輸將軍,你二人有何看法。”
趙鐸和公輸虎兩人是武將,不像文臣那樣,君前奏對時,總要瞻前顧後,深思熟慮,覺著時機成熟了才會開口應答。兩人是武將,有著武將特有直率性子,聽了鄭侯的話後,兩人相互對視了一眼,一起跪直身子,抱拳行禮,異口同聲地說道:“君上,末將請令,領軍伐薛!”
鄭侯微微楞了一下,旋即笑著說道:“兩位將軍的意見倒是出奇的一致呢!上大夫,你覺得呢?”最後一句,卻是問的上大夫陳昂。
良久,王座上的鄭侯這才沉聲說道:“張子來意,寡人知矣。煩請張子在驛館稍做歇息,待寡人與群臣商議之後,再行答複張子,可好?”
“既是如此,外臣告退!”伊華朝鄭侯躬身一禮說道,說著,轉身便大步朝殿外走去,一邊走,一邊大聲問道:“我的扈從呢?你們把他抬到何處去了?”
副使虞臧卻並沒有跟著伊華一起朝殿外走去,而是上前一步,朝鄭侯躬身行禮,說道:“鄭侯,外臣奉君上之命,特來向鄭侯遞交國書,還請鄭侯過目。”說著,躬身雙手捧上了國書。
“有勞尊使了。”鄭侯微微抬了抬手,身旁的內侍急忙上前幾步,接過虞臧手中的國書,躬身捧到了鄭侯跟前。
虞臧再次朝鄭侯躬身行禮後,這才又轉身走出了大殿。
待虞臧離開大殿後,鄭侯也起身,拿著趙國的國書,拂袖往後殿走去,一旁的內侍站在王案旁朗聲說道:“退朝!~”
一眾文武大臣一齊躬身行禮說道:“恭送君上。”待得鄭侯的身影消失在殿後時,一眾文武大臣這才直起身子,陸續退出了勤華殿,也還有一些大臣三五成群,在那低聲交談議論著。
陳文有些茫然的站在原地,心中升起一股悵然若失的感覺來,這要是在以前,先君當政時,遇到這種軍國大事,少不了要找他商議一二,可是現在呢,新君接了趙國國書,卻什麽表示都沒有!
良久,陳文才長長地歎息了一聲,正要轉身出殿,一個內侍卻又急匆匆的從後殿小跑了出來,跑到勤華殿裏,朗聲叫道:“君上口諭,宣上柱國、武成君陳曷,武安君、大丞相兼領上將軍陳文,驃騎將軍趙鐸,車騎將軍公輸虎,上大夫陳昂,內史大夫薑敦,政事堂覲見!~”
鄭國公族中最老的勳貴,當今鄭侯的太叔公,上柱國武成君陳曷正在兩個武士的攙扶下向殿外走去,聽到內侍的口諭,又急忙轉過身來,顫巍巍地躬身行禮說道:“老臣領諭。”
陳文微微楞了一下,腳下不由自主地停頓了一下,旋即轉身朝內侍躬身行禮說道:“領諭。”上前幾步,走到陳曷身邊,攙扶住陳曷,說道:“老叔公,您慢點。”
陳曷迴頭望了陳文一眼,一句話也沒多說,任由陳文攙扶著,朝殿後的政事堂走去。
很快,驃騎將軍趙鐸、車騎將軍公輸虎以及上大夫陳昂,內史大夫薑敦等人也從殿外小跑了進來,跟在了陳曷和陳文身後,亦步亦趨地往政事堂走去。
勤華殿是朔望大朝會時,文武百官參拜朝賀國君的場所,政事堂則是真正參與國政議論的地方,是鄭國真正的權力中樞。
以往先君在時,無論大小國政,陳文都會被先君宣召至政事堂商討決定,而且一旦陳文做出的決斷,先君幾乎就沒有更改過,幾乎全部按照陳文的決斷處置的。但是這一次,被宣召至政事堂的,除了他陳文這個大丞相兼領上將軍之外,還多了另外五個人:一個公族勳貴,兩個領軍將軍,兩個文臣。
這樣的變化對陳文來說,意味著什麽,沒有人比他更清楚了!
很快,六人便在內侍的引領下來到了政事堂,見到了端坐在書案後麵,正在看著一卷竹簡的鄭侯。
“老臣拜見君上。”
“臣(末將)拜見君上。”
六人一起躬身行禮,異口同聲地說道。
鄭侯將手中的書簡往書案上一放,微微抬手說道:“諸卿免禮,入座。”
“謝君上。”六人再次致謝後,各自跪坐在了鄭侯書案對麵的軟蒲團上。
“諸卿,這是趙國副使剛才在朝會上遞交的國書。”鄭侯拿起書案上的書簡,轉手遞給了身旁的內侍,內侍接過後,繞過書案,走到武成君陳曷身旁,躬身將書簡捧到了陳曷跟前。
陳曷淡淡的瞧了一眼內侍手上的書簡,然後才又朝鄭侯微微拱手說道:“君上,老臣年邁,已經老眼昏花,看不得書簡了,這國書不看也罷。”
“是玨兒疏忽了,請太叔公見諒。”鄭侯急忙拱手致歉說道,說著,又朝內侍示意了一下,內侍便又轉身,將書簡捧到了陳文跟前,鄭侯又說道:“叔父,您總領軍事文政,此趙國國書,該如何答複,還請叔父教我。”
“君上言重了,老臣身為鄭國公族,自當為國效勞,為君上分憂。”陳文急忙拱手行禮說道,然後才接過了內侍手中的書簡,展開飛快的看了幾眼後,又說道:“叔公,此國書乃趙侯請求我大鄭出兵,襄助趙侯,化解趙國滅國之禍。”
陳文這句話,卻是對武成君陳曷說的,說著,陳文又轉手將書簡遞給了身後的上大夫陳昂。
“諸卿,薛趙大戰,三月有餘,曠日持久,至今難分勝負。然則,如今趙侯遣使求助,寡人料想,趙國恐已獨木難支,堅持不了多長時間了!”
說著,略微停頓了一下,鄭侯又說道:“諸卿,救趙與否,還請諸卿各抒己見,暢所欲言。”說著,鄭侯又挨個瞧了一遍,然後又對陳文說道:“叔父,您是丞相兼領上將軍,您且說說您的看法。”
“君上,有驃騎、車騎兩位將軍在此,我想先聽聽兩位將軍的意思。”陳文拱手一禮說道。
鄭侯微微沉吟了一下,頷首說道:“也好,趙將軍,公輸將軍,你二人有何看法。”
趙鐸和公輸虎兩人是武將,不像文臣那樣,君前奏對時,總要瞻前顧後,深思熟慮,覺著時機成熟了才會開口應答。兩人是武將,有著武將特有直率性子,聽了鄭侯的話後,兩人相互對視了一眼,一起跪直身子,抱拳行禮,異口同聲地說道:“君上,末將請令,領軍伐薛!”
鄭侯微微楞了一下,旋即笑著說道:“兩位將軍的意見倒是出奇的一致呢!上大夫,你覺得呢?”最後一句,卻是問的上大夫陳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