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廷辯(下)
“多謝鄭侯!”伊華昂然不懼地走到鄭侯近前,拱手行禮說道。直起身後,伊華這才又說道:“趙國臣服於薛國之後,天下十國,薛並其五,試問天下,還有何國,能擋薛國之鋒?”
聽了伊華的話,滿朝文武百官不由得也全都為之楞了一下,王座之上的鄭侯,亦是如此。旋即,便又有一個大臣朗聲說道:“天下十國,薛並其五又如何?我大鄭泱泱大國,北聯獲國,南盟衛、莒、姑射等國,未嚐不能與薛國抗衡!”
伊華微微冷笑了一下,說道:“鄭國雖是東方大國,然則幾近二十年沒有對外動過刀兵了,鄭國軍兵戰力如何,實難預料!”說著,也不等那些文武大臣反駁,伊華便又說道:“即便鄭國軍兵戰力依然如故,然則麵對天下第一強軍,鄭軍果有必勝之心麽?”
“大膽,爾敢小覷我大鄭精兵!”又一個武將站了出來,指著伊華厲聲嗬斥道。
伊華輕笑著搖了搖頭,說道:“非是我張子小覷鄭國精兵,實乃薛國強軍,天下之名,且我大趙正與薛軍激戰,薛軍戰力究竟如何,天下十國,僅有我大趙可以評點,其餘諸國,號為精兵,可敢與薛軍一戰乎?”
說著,伊華又冷笑了一聲,說道:“連與薛軍一戰的勇氣都沒有,也敢妄稱天下精兵?”
“你!~”那個武將頓時被伊華氣得半死,轉身單膝跪地,朝鄭侯拱手說道:“君上,末將請令,請率大鄭精兵十萬,與薛軍決一死戰,孰強孰弱,一戰便知!”
“將軍切勿上當,張子激將之言,豈能當真?”一個文臣大聲說道,上前一步,走到伊華跟前,朗聲說道:“張子,即便我大鄭以一國之力,無法與薛國匹敵,然則聯盟莒、衛、獲、姑射等國,未嚐不能與薛國一戰!”
“鄭、莒、衛、獲、姑射五國之盟,比之薛、郴、中山、新陽四國血盟何如?薛、郴、中山、新陽四國本為一國,四國公族同氣連枝,四國子民,同宗同源,百年血盟,豈是一紙空文?試問閣下,破五國之盟,破四國血盟,孰難孰易?”
聽了伊華的話,那個大臣頓時也啞口無言。
“薛並趙國之後,天下五國,試問,薛會先攻誰?”伊華又環視了一眾文武大臣說道。
殿上的文武大臣交頭接耳的低聲議論了一下,旋即便有一個武將大聲說道:“衛距薛近,又是小國,薛必先滅衛國。”
“衛距薛近,鄭距薛亦不遠!”伊華冷笑著說道,略微停頓了一下,又說道:“且正如閣下所言,衛國弱小,薛國以大兵壓境,自可不戰而勝,翻手之間,衛亦為薛國所有矣,天下五國,又去其一!”
“薛若攻衛,鄭必救之!”武將反駁道。
“衛距薛近,救之不及,衛國已亡!”伊華針鋒相對地說道。
武將頓時又被伊華反駁得啞口無言,又過了一會兒,才又有一個文臣大聲說道:“衛國若亡,鄭、莒、獲、姑射四國,必定唇齒相依,互為盟國,以抗強薛!”
“然也!”伊華朗聲說道,那個大臣不知道是一時間沒反應過來,還是沒聽清楚伊華的話,隨口反問道:“什麽?”
“我說閣下說得對極了!”伊華朝那個大臣拱手一禮說道。
那個大臣楞了一下,然後才又說道:“既是如此,薛國想要再滅我四國,又豈是易事?”
“正因為如此,我若是薛國之臣,必向薛侯進言,先滅大國,再滅小國!”伊華朗聲說道,說著,略微停頓了一下,又說道:“薛若並趙,趙國之臣,便是薛國之臣,我正可向薛侯進言矣。”
“先滅大國,再滅小國?閣下何意?”那個大臣又微微楞了一下,旋即瞪視著伊華問道。
“天下大國,無外乎有三,薛、莒、鄭,三國耳!莒國疆域,天下之最,東西萬裏,且兵多將廣,百萬戰兵,唾手可得,薛若滅莒,必定耗時耗力,曠日持久,其間如若鄭、衛等國出兵相救,攻薛之後,薛國腹背受敵,孰勝孰負,尚未可知!”
說著,略微停頓了一下,伊華又說道:“然則鄭國,和平已久,沙場戰將,多已垂垂老矣,鄭國軍卒,亦不知戰陣為何物!如若薛國出其不意,以十萬精兵,長驅直入,旬月之間,便可抵達鄭都陽高,其時,鄭國如何自救?”
“我大鄭戰將千員,士卒百萬,豈是易與之輩?薛國想要滅我鄭國,豈非笑談?”又一個武將冷笑著說道。
“我大趙亦有上將千員,百戰精兵數十萬之眾,然則,以我大趙一己之力,亦不能抵擋薛國軍鋒,何況鄭國?鄭國之地,比之我大趙,亦不過多了兩郡之地而已!”伊華冷笑了一聲說道。
“爾之趙國,已然將亡,趙國之君,都要做薛國之臣了,又何來的趙國?”一個武將冷笑著說道。
“盟約未定,薛趙依然處於交戰狀態,我趙國君上,集結五郡精兵強將,親臨前線,抗擊強薛,天下諸國之君,無出其右者!”伊華朗聲說道,略微停頓了一下,伊華旋即又說道:“如若天下諸國盡皆見死不救,我趙國君上,為避免趙地百萬民眾慘遭屠戮,張子剛才所言,便為真矣!”
聽了伊華的話,滿朝文武,連同陳文、鄭侯,也全都不由自主地楞了一下,旋即,便聽伊華又說道:“鄭侯,外臣戲言欺君,實非得已,還請鄭侯見諒。”
說著,又停頓了一下,伊華又提高了一些聲音說道:“但是,如果列國坐視不理,任由趙國為薛國所滅,我趙國君上恐怕就不得不俯首稱臣,以薛國為尊了,到那時,鄭侯以為,以薛侯之雄心壯誌,會不謀鄭國之地乎?”
“張子,你……”鄭侯愕然一怔,話還沒說完,卻見伊華又拱手一禮,說道:“張子言盡於此,鄭侯若覺張子言語冒犯,張子甘願就鼎,任憑鄭侯烹之煮之,分而食之!”
“多謝鄭侯!”伊華昂然不懼地走到鄭侯近前,拱手行禮說道。直起身後,伊華這才又說道:“趙國臣服於薛國之後,天下十國,薛並其五,試問天下,還有何國,能擋薛國之鋒?”
聽了伊華的話,滿朝文武百官不由得也全都為之楞了一下,王座之上的鄭侯,亦是如此。旋即,便又有一個大臣朗聲說道:“天下十國,薛並其五又如何?我大鄭泱泱大國,北聯獲國,南盟衛、莒、姑射等國,未嚐不能與薛國抗衡!”
伊華微微冷笑了一下,說道:“鄭國雖是東方大國,然則幾近二十年沒有對外動過刀兵了,鄭國軍兵戰力如何,實難預料!”說著,也不等那些文武大臣反駁,伊華便又說道:“即便鄭國軍兵戰力依然如故,然則麵對天下第一強軍,鄭軍果有必勝之心麽?”
“大膽,爾敢小覷我大鄭精兵!”又一個武將站了出來,指著伊華厲聲嗬斥道。
伊華輕笑著搖了搖頭,說道:“非是我張子小覷鄭國精兵,實乃薛國強軍,天下之名,且我大趙正與薛軍激戰,薛軍戰力究竟如何,天下十國,僅有我大趙可以評點,其餘諸國,號為精兵,可敢與薛軍一戰乎?”
說著,伊華又冷笑了一聲,說道:“連與薛軍一戰的勇氣都沒有,也敢妄稱天下精兵?”
“你!~”那個武將頓時被伊華氣得半死,轉身單膝跪地,朝鄭侯拱手說道:“君上,末將請令,請率大鄭精兵十萬,與薛軍決一死戰,孰強孰弱,一戰便知!”
“將軍切勿上當,張子激將之言,豈能當真?”一個文臣大聲說道,上前一步,走到伊華跟前,朗聲說道:“張子,即便我大鄭以一國之力,無法與薛國匹敵,然則聯盟莒、衛、獲、姑射等國,未嚐不能與薛國一戰!”
“鄭、莒、衛、獲、姑射五國之盟,比之薛、郴、中山、新陽四國血盟何如?薛、郴、中山、新陽四國本為一國,四國公族同氣連枝,四國子民,同宗同源,百年血盟,豈是一紙空文?試問閣下,破五國之盟,破四國血盟,孰難孰易?”
聽了伊華的話,那個大臣頓時也啞口無言。
“薛並趙國之後,天下五國,試問,薛會先攻誰?”伊華又環視了一眾文武大臣說道。
殿上的文武大臣交頭接耳的低聲議論了一下,旋即便有一個武將大聲說道:“衛距薛近,又是小國,薛必先滅衛國。”
“衛距薛近,鄭距薛亦不遠!”伊華冷笑著說道,略微停頓了一下,又說道:“且正如閣下所言,衛國弱小,薛國以大兵壓境,自可不戰而勝,翻手之間,衛亦為薛國所有矣,天下五國,又去其一!”
“薛若攻衛,鄭必救之!”武將反駁道。
“衛距薛近,救之不及,衛國已亡!”伊華針鋒相對地說道。
武將頓時又被伊華反駁得啞口無言,又過了一會兒,才又有一個文臣大聲說道:“衛國若亡,鄭、莒、獲、姑射四國,必定唇齒相依,互為盟國,以抗強薛!”
“然也!”伊華朗聲說道,那個大臣不知道是一時間沒反應過來,還是沒聽清楚伊華的話,隨口反問道:“什麽?”
“我說閣下說得對極了!”伊華朝那個大臣拱手一禮說道。
那個大臣楞了一下,然後才又說道:“既是如此,薛國想要再滅我四國,又豈是易事?”
“正因為如此,我若是薛國之臣,必向薛侯進言,先滅大國,再滅小國!”伊華朗聲說道,說著,略微停頓了一下,又說道:“薛若並趙,趙國之臣,便是薛國之臣,我正可向薛侯進言矣。”
“先滅大國,再滅小國?閣下何意?”那個大臣又微微楞了一下,旋即瞪視著伊華問道。
“天下大國,無外乎有三,薛、莒、鄭,三國耳!莒國疆域,天下之最,東西萬裏,且兵多將廣,百萬戰兵,唾手可得,薛若滅莒,必定耗時耗力,曠日持久,其間如若鄭、衛等國出兵相救,攻薛之後,薛國腹背受敵,孰勝孰負,尚未可知!”
說著,略微停頓了一下,伊華又說道:“然則鄭國,和平已久,沙場戰將,多已垂垂老矣,鄭國軍卒,亦不知戰陣為何物!如若薛國出其不意,以十萬精兵,長驅直入,旬月之間,便可抵達鄭都陽高,其時,鄭國如何自救?”
“我大鄭戰將千員,士卒百萬,豈是易與之輩?薛國想要滅我鄭國,豈非笑談?”又一個武將冷笑著說道。
“我大趙亦有上將千員,百戰精兵數十萬之眾,然則,以我大趙一己之力,亦不能抵擋薛國軍鋒,何況鄭國?鄭國之地,比之我大趙,亦不過多了兩郡之地而已!”伊華冷笑了一聲說道。
“爾之趙國,已然將亡,趙國之君,都要做薛國之臣了,又何來的趙國?”一個武將冷笑著說道。
“盟約未定,薛趙依然處於交戰狀態,我趙國君上,集結五郡精兵強將,親臨前線,抗擊強薛,天下諸國之君,無出其右者!”伊華朗聲說道,略微停頓了一下,伊華旋即又說道:“如若天下諸國盡皆見死不救,我趙國君上,為避免趙地百萬民眾慘遭屠戮,張子剛才所言,便為真矣!”
聽了伊華的話,滿朝文武,連同陳文、鄭侯,也全都不由自主地楞了一下,旋即,便聽伊華又說道:“鄭侯,外臣戲言欺君,實非得已,還請鄭侯見諒。”
說著,又停頓了一下,伊華又提高了一些聲音說道:“但是,如果列國坐視不理,任由趙國為薛國所滅,我趙國君上恐怕就不得不俯首稱臣,以薛國為尊了,到那時,鄭侯以為,以薛侯之雄心壯誌,會不謀鄭國之地乎?”
“張子,你……”鄭侯愕然一怔,話還沒說完,卻見伊華又拱手一禮,說道:“張子言盡於此,鄭侯若覺張子言語冒犯,張子甘願就鼎,任憑鄭侯烹之煮之,分而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