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過了多久,方傑緩緩睜開雙眼,四周的一切似乎還都籠罩在一層朦朧的霧靄之中,光線柔和而模糊,讓他一時難以分辨這是夢境還是現實。
他試圖起身,卻發現四肢沉重如鉛,每一次微弱的嚐試都伴隨著劇烈的疼痛,讓他不得不放棄。
就在這時,一縷溫柔且熟悉的聲音輕輕響起,帶著些急促與興奮,穿透了周遭的混沌:“安大夫,他醒了!”
方傑艱難地轉動視線,竟看見一張熟悉至極的臉龐,帶著幾分疲憊與憔悴,卻滿溢著無法掩飾的激動與關切——花寶燕。
“寶燕……”方傑的聲音微弱而沙啞,仿佛許久未曾開口的老人,每一個字都像是從喉嚨深處艱難擠出,“這是……夢裏?”
花寶燕的眼眶瞬間濕潤了,她輕輕握住方傑的手,那雙手雖然消瘦,卻依然溫暖有力:“不,你不是在做夢……你還活著,是安神醫,他……他救活了你。”
待安道全號完脈後,又對方傑全身做了一番細致的檢查,這才對花寶燕笑道:“方傑兄弟確實已無大礙,隻是還需將養些時日,補足元氣,才算完全康複,屆時才可下地行走。”
聞聽此言,花寶燕總算破涕為笑,對安道全感激不盡。此刻,方傑也終於確信,他真的沒有死,腦海裏各種疑問還未來得及出口,便再次陷入沉睡。
花寶燕見狀,心中剛放下的石頭又輕輕提起,眼中再次浮現出擔憂之色。
所幸有安道全在旁解釋:“大病初愈後,身體需要一個調整與恢複的過程。過幾日,隨著體力的逐漸恢複,方傑兄弟醒來的時間會越來越長,沉睡的情況也會逐漸減少。”
隨後,安道全又叮囑了花寶燕幾句,便告辭退去。屋內恢複了短暫的寧靜,隻有方傑偶爾因身體不適發出的輕微呻吟聲,以及窗外偶爾傳來的鳥鳴,為這靜謐的空間添了幾分生機。
花寶燕輕手輕腳地為方傑掖好被角,目光未曾離開過方傑那張略顯蒼白的臉龐,眼神中既有慶幸也有心疼,雙手緊緊交握在一起,仿佛在祈禱漫天諸佛保佑方傑早日康複。
又過了旬月,在花寶燕的精心照料下,方傑的傷情終於肉眼可見的好轉,得知此消息的柴家堡話事人許貫忠總算露臉前來探望。其實方傑初醒,許貫忠便第一時間知曉,隻是考慮到險死還生的方傑急需靜養,這才沒有冒然打擾。
來到方傑的將養之地,許貫忠見方傑臉上已有了些許血色,且花寶燕始終不離其左右,遂調笑道:“不知何時能喝上二位的喜酒?”
話音剛落,還未出閣的花寶燕便逃也似的離開了此地。
屋內,方傑半躺在床頭,目送花寶燕離開後,麵色肅然的問道:“杭州現在如何了?”
許貫忠聞言,眉頭緊鎖,眼中閃過一絲憂慮。猶豫片刻後,輕聲勸慰道:“方傑兄弟,眼下先把身體養好才是重中之重。”
方傑卻搖了搖頭,神色堅定:“我這傷已無大礙,先生但說無妨!”
見方傑態度堅決,許貫忠無奈地歎了口氣,緩緩從袖中取出一封墨跡未幹的書信遞於方傑。
方傑見狀,擺了擺手,苦笑道:“我自小舞槍弄棒,識字不多。”
許貫忠聞言,無奈地輕輕展開信紙,聲音低沉地念道:“
五月初旬,宋公明於蘇州、秀州兩地,整肅降卒,收納歸心,得兵近五萬之眾。繼而,與張叔夜將軍麾下官軍合為一股,士氣如虹,對外則揚旗鳴鼓,號稱三十萬雄師,浩浩蕩蕩,直指杭州府城,其勢若泰山壓頂,不可阻擋。
彼時,王寅依然苦戰皋亭山,難以克捷。眼見宋軍聲勢日隆,為保義軍血脈不絕,權衡再三,遂下令全軍朝常州方向緩緩撤退,以期日後東山再起。
至於韓存保、關勝、唿延灼堅守陣地至援軍影現,其麾下將士,曆經連番血戰,已是傷亡慘重。全軍上下,細數之餘,不過百餘健兒,且人人掛彩,傷痕累累。
隨後,三十萬大軍如鐵壁銅牆,將杭州城團團圍住,滴水不漏。外城之失,已成定局,內城之中,守軍不過區區三千,形勢危急,岌岌可危。杭州內城,人心惶惶,生死存亡,係於一線。
值此絕境之際,鳳山之城門忽而大啟。陳箍桶,手捧盛放方天定首級之木盒,跨步而出,徑直奔向宋軍大營,以求歸順。因其乃吳用之徒,故此番來投,頗受矚目。
張叔夜、宋江聞訊,親率眾將,出營相迎,設宴於中軍大帳,以表嘉許。待陳箍桶呈上方天定之首級,宋江細加審視,確認無誤,遂舉杯向陳箍桶道賀。
正當帳內眾人舉杯同慶之際,變故陡生。陳箍桶忽從方天定首級之中,抽出一柄短刃,身形一閃,直取宋江要害。
宋江見狀,大驚失色,急欲閃避,奈何身上官袍寬大不合體,絆其腳步,一時踉蹌,幾乎失態。情急之下,宋江慌忙拽過身旁李立,欲以其身為蔽。陳箍桶怒目圓睜,手起刀落,連刺數下,李立躲避不及,血濺當場,一命嗚唿。帳內頓時亂作一團,驚唿聲、兵器碰撞聲交織於耳。
此時,帳內宋將韓存保、關勝等人方從驚愕中迴神,挺身上前,合力將陳箍桶製服。陳箍桶被按倒在地,猶自掙紮,口吐鮮血,麵色猙獰,顯然事先已服下劇毒,決心以死明誌。
據傳聞陳箍桶臨死前依然對宋江背信棄義之舉痛罵不已,其慷慨激昂、視死如歸之氣概,令場中眾人無不動容。”
當許貫忠讀到此處時,方傑連咳數聲,神色激動地又哭又笑:“大郎好樣的,沒有弱了伯父名頭!”
許貫忠聞言,好奇問道:“此話怎講?”
方傑平複下心神後,緩聲答道:“陳箍桶一介文人,手無縛雞之力,如何能在我親選的護衛之中取大郎首級?肯定是大郎臨死前定下的計策,隻可惜陳箍桶身手太差,讓宋狗逃過一劫!”
許貫忠點了點頭,不禁讚道:“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非烈丈夫孰能致此!”
他試圖起身,卻發現四肢沉重如鉛,每一次微弱的嚐試都伴隨著劇烈的疼痛,讓他不得不放棄。
就在這時,一縷溫柔且熟悉的聲音輕輕響起,帶著些急促與興奮,穿透了周遭的混沌:“安大夫,他醒了!”
方傑艱難地轉動視線,竟看見一張熟悉至極的臉龐,帶著幾分疲憊與憔悴,卻滿溢著無法掩飾的激動與關切——花寶燕。
“寶燕……”方傑的聲音微弱而沙啞,仿佛許久未曾開口的老人,每一個字都像是從喉嚨深處艱難擠出,“這是……夢裏?”
花寶燕的眼眶瞬間濕潤了,她輕輕握住方傑的手,那雙手雖然消瘦,卻依然溫暖有力:“不,你不是在做夢……你還活著,是安神醫,他……他救活了你。”
待安道全號完脈後,又對方傑全身做了一番細致的檢查,這才對花寶燕笑道:“方傑兄弟確實已無大礙,隻是還需將養些時日,補足元氣,才算完全康複,屆時才可下地行走。”
聞聽此言,花寶燕總算破涕為笑,對安道全感激不盡。此刻,方傑也終於確信,他真的沒有死,腦海裏各種疑問還未來得及出口,便再次陷入沉睡。
花寶燕見狀,心中剛放下的石頭又輕輕提起,眼中再次浮現出擔憂之色。
所幸有安道全在旁解釋:“大病初愈後,身體需要一個調整與恢複的過程。過幾日,隨著體力的逐漸恢複,方傑兄弟醒來的時間會越來越長,沉睡的情況也會逐漸減少。”
隨後,安道全又叮囑了花寶燕幾句,便告辭退去。屋內恢複了短暫的寧靜,隻有方傑偶爾因身體不適發出的輕微呻吟聲,以及窗外偶爾傳來的鳥鳴,為這靜謐的空間添了幾分生機。
花寶燕輕手輕腳地為方傑掖好被角,目光未曾離開過方傑那張略顯蒼白的臉龐,眼神中既有慶幸也有心疼,雙手緊緊交握在一起,仿佛在祈禱漫天諸佛保佑方傑早日康複。
又過了旬月,在花寶燕的精心照料下,方傑的傷情終於肉眼可見的好轉,得知此消息的柴家堡話事人許貫忠總算露臉前來探望。其實方傑初醒,許貫忠便第一時間知曉,隻是考慮到險死還生的方傑急需靜養,這才沒有冒然打擾。
來到方傑的將養之地,許貫忠見方傑臉上已有了些許血色,且花寶燕始終不離其左右,遂調笑道:“不知何時能喝上二位的喜酒?”
話音剛落,還未出閣的花寶燕便逃也似的離開了此地。
屋內,方傑半躺在床頭,目送花寶燕離開後,麵色肅然的問道:“杭州現在如何了?”
許貫忠聞言,眉頭緊鎖,眼中閃過一絲憂慮。猶豫片刻後,輕聲勸慰道:“方傑兄弟,眼下先把身體養好才是重中之重。”
方傑卻搖了搖頭,神色堅定:“我這傷已無大礙,先生但說無妨!”
見方傑態度堅決,許貫忠無奈地歎了口氣,緩緩從袖中取出一封墨跡未幹的書信遞於方傑。
方傑見狀,擺了擺手,苦笑道:“我自小舞槍弄棒,識字不多。”
許貫忠聞言,無奈地輕輕展開信紙,聲音低沉地念道:“
五月初旬,宋公明於蘇州、秀州兩地,整肅降卒,收納歸心,得兵近五萬之眾。繼而,與張叔夜將軍麾下官軍合為一股,士氣如虹,對外則揚旗鳴鼓,號稱三十萬雄師,浩浩蕩蕩,直指杭州府城,其勢若泰山壓頂,不可阻擋。
彼時,王寅依然苦戰皋亭山,難以克捷。眼見宋軍聲勢日隆,為保義軍血脈不絕,權衡再三,遂下令全軍朝常州方向緩緩撤退,以期日後東山再起。
至於韓存保、關勝、唿延灼堅守陣地至援軍影現,其麾下將士,曆經連番血戰,已是傷亡慘重。全軍上下,細數之餘,不過百餘健兒,且人人掛彩,傷痕累累。
隨後,三十萬大軍如鐵壁銅牆,將杭州城團團圍住,滴水不漏。外城之失,已成定局,內城之中,守軍不過區區三千,形勢危急,岌岌可危。杭州內城,人心惶惶,生死存亡,係於一線。
值此絕境之際,鳳山之城門忽而大啟。陳箍桶,手捧盛放方天定首級之木盒,跨步而出,徑直奔向宋軍大營,以求歸順。因其乃吳用之徒,故此番來投,頗受矚目。
張叔夜、宋江聞訊,親率眾將,出營相迎,設宴於中軍大帳,以表嘉許。待陳箍桶呈上方天定之首級,宋江細加審視,確認無誤,遂舉杯向陳箍桶道賀。
正當帳內眾人舉杯同慶之際,變故陡生。陳箍桶忽從方天定首級之中,抽出一柄短刃,身形一閃,直取宋江要害。
宋江見狀,大驚失色,急欲閃避,奈何身上官袍寬大不合體,絆其腳步,一時踉蹌,幾乎失態。情急之下,宋江慌忙拽過身旁李立,欲以其身為蔽。陳箍桶怒目圓睜,手起刀落,連刺數下,李立躲避不及,血濺當場,一命嗚唿。帳內頓時亂作一團,驚唿聲、兵器碰撞聲交織於耳。
此時,帳內宋將韓存保、關勝等人方從驚愕中迴神,挺身上前,合力將陳箍桶製服。陳箍桶被按倒在地,猶自掙紮,口吐鮮血,麵色猙獰,顯然事先已服下劇毒,決心以死明誌。
據傳聞陳箍桶臨死前依然對宋江背信棄義之舉痛罵不已,其慷慨激昂、視死如歸之氣概,令場中眾人無不動容。”
當許貫忠讀到此處時,方傑連咳數聲,神色激動地又哭又笑:“大郎好樣的,沒有弱了伯父名頭!”
許貫忠聞言,好奇問道:“此話怎講?”
方傑平複下心神後,緩聲答道:“陳箍桶一介文人,手無縛雞之力,如何能在我親選的護衛之中取大郎首級?肯定是大郎臨死前定下的計策,隻可惜陳箍桶身手太差,讓宋狗逃過一劫!”
許貫忠點了點頭,不禁讚道:“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非烈丈夫孰能致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