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唐禮,甚至都沒有給自己安排過任何助手,所有的事,都是自己親力親為。然後,再通過專門的渠道,將自己所掌握的信息發迴去。所以,從情報信息的豐富程度、以及部分消息的及時性方麵,他在各條線上並不是顯得突出。
但是,就最近一年以來,在滄州所在的北方地區,應該是大宋也加強了對於諜報人員的防範。他會發現一段時間後,某個地方的人員代號就會變了,從這裏大約就能明白,基本就是那個地方原有的人暴露了、被抓了。所以這也讓他的行事風格變得尤其地小心。
而對於這一點,正在小心翼翼地盯著他的虎哥也是感受尤為深刻:
在高郵,跟了這麽多天,幾乎沒有發現這個唐禮有任何不正常的舉動,每天就隻是與崔三本他們對接一些生意上的事情。而在泰州、明州等地的調查,也並沒有查出任何不正常的情況。也就是說,除了他從滄州到明州、再從明州到高郵,這兩段時間與三個節點上與秦剛的變動同步這點之外,幾乎看不出這個老老實實的商人有什麽問題。
一直等到唐禮離開高郵,迴到泰州那裏開始商路上的各種準備了,虎哥都沒能找到一點在最初的懷疑猜測之外的證據。
“莫要否定自己!”秦剛卻安慰虎哥,“就我看來,這個人一定有問題,這時的商人,又有幾個能夠做到在外麵跑生意時,不帶個妻妾或婢女在身邊呢?他不帶人,就是害怕會在身邊人麵前出差錯。他太自律了,這就是他的最大破綻。不要急,耐心守下去,他會自己跳出來的。”
的確,秦剛都放出了一條商路這麽大的魚餌,是條魚,能忍住不吞嗎?
魚不來咬鉤時,秦剛便有自己的事情要忙。
秦剛在高郵守孝,雖然說不至於必須要在父親的墳前寸步不離,但是真有實際的外出時,還是需要保持低調、不宜張揚,更不宜參加當地任何的娛樂慶祝活動。
所以,喬襄文最終隻能在秦剛迴菱川書院的安排中,去除了他與學生們見麵的環節。隻是安排了他先行看望老山長蘇頌,最後再與書院中的幾位少數老師代表們小範圍地見一麵。
而且,秦剛迴書院的消息也不能提前傳出去,否則按照他當前的名氣與在書院學生中的地位影響,想要低調也做不到啊!
這天,秦剛帶了幾名護衛,悄悄地到達了書院。
在蘇攜的攙扶下,蘇頌離開了已經躺臥十幾天的病床,堅持在客廳裏接見了秦剛。
見到老態龍鍾的蘇頌後,秦剛卻是有點驚訝,雖然他是知道老山長今年已經八十二歲了,是此時難得的高壽之齡,但與前幾年曾見過的樣子相比,這一次也的確是蒼老了太多。
秦剛趕緊上前給蘇頌行以大禮,蘇頌卻是笑嗬嗬地接受了,並不無慈愛地看著眼前這位他所欣賞的年輕人,連連說好。
於是,喬襄文在一旁陪著,四人都坐下了講話。開口之後,秦剛才發現,如今的老山長,耳目雖然開始有些不清了,不過他的思維還算敏捷,在座的幾位,隻需要將聲音放大、語速再放慢些,相互交流便也不成問題。
“外人隻是看見菱川書院的繁盛與人才倍出,可隻有我們這些待在書院裏的人才會知道,若是斷了徐之你長年不停的經濟資助,這一切又會如何存在?”蘇頌感慨地說道,“僖老是專門操持這一切的,他應該比我清楚得多。”
“老山長說得是,我是見一次徐之就要感謝一次啊!”喬襄文點頭道,“表麵看起來,菱川書院每年收了不少學生的束修,還有各方人士的捐贈。但是真正維持書院能夠一直運作的,卻是徐之陸陸續續買在書院名下的數千畝田地,這些田地租放給本地的百姓耕種,每年的產出與田租才是大頭啊!”
“當初我還未致仕時,就在揚州聽說了這一切,我也在想,這世上多有那些花錢買名聲的人,又尤其是成名之後迴報鄉梓、又或者是收獲人心,做這類善舉的人不少,亦也不缺你秦徐之一個。”蘇頌緩緩地說著,“隻是,這這菱川書院的奇妙之處並不僅僅隻是有人資助,而在於讓人耳目一新的學刊,所以,老夫也就按捺不住寂寞,就想著要來這菱川書院好好看一看,卻不曾想,這一看就是這麽些年在這裏住下不走了啊!”
“也確實是老山長來了菱川後,書院才真正地從淮南之地而聲名遠播啊!”秦剛心悅誠服地感謝道。
“你莫恭維我,老夫做了一輩子學問,自知哪些地方有長、哪些地方有短。”蘇頌一擺手,更加嚴肅地說道,“說句實話,初時老夫還有點不是太相信這格致之學是你這個未冠之人提出,來菱川書院的另一個想法,就是想來真正琢磨一下你說的這門學問。毫不誇張地說,要論這格致學的學問學習,老夫亦是這書院的學子之一啊!”
“老山長虛懷若穀,是為我等楷模!”喬襄文道。
接著,蘇頌便談及了他這幾年,在書院裏對於格致學各種方麵的研究心得,當然,還包括對於秦剛總是能在各門學科極其關鍵的地方提出重要推動的疑惑與不解。
秦剛微笑著,認真地聽著老山長似是絮叨的講述,不爭辯、亦不解釋,似乎如同當年初次拜見時的那樣,不亢亦不卑。
“老夫既然是擔任了這菱川書院的榮譽山長,也確實參與了書院中大大小小的專業設置、前前後後的教師培育,更是親眼目睹、親身體會了一整套完整的格致學說在這裏的起步、發展與成型。總是要給這書院留下一點什麽吧!”蘇頌說得很慢,說著便示意蘇攜去裏屋捧出了兩份東西,一份稍薄,大約三冊的書稿模樣,另一份卻是分成幾撂、紮得緊緊的、但卻依舊高出一倍的信件。
“這《格致之學》的書稿,算得上是老夫對於書院的最後交待吧!徐之你可打開看看。”
秦剛接過最上麵的一冊書稿,打開封麵之後,竟意外地在扉頁上看到了與蘇頌並列在一起的自己名字。
“這個?”
見到秦剛有點驚訝,蘇頌便不出意外地笑著道,“這書稿中的主要內容,均是來自於這些年來,你與書院中各位老師的書信往來。最主要的也就是旁邊的這些信件,當然啦,其餘的還有很多。也正是對於這些信件裏的內容的匯總與整理,才真正清晰地展現出了你對於格致學的整體架構、關鍵觀點、核心思路方向的天才思維。所以,老夫這次不過隻是做了一迴捉刀匠,而卻是冠名其上,更多的還是想讓這格致之學發揚廣大啊!”
秦剛當然明白,蘇頌將自己的名字放在他的前麵,這並非是想爭走秦剛的功勞。先不說這本書本來就是蘇頌主筆所撰,就算是其中的思想內容都是出自於秦剛,而蘇頌隻要願意能在這本書上署名,那就是以天下聞名的學識名聲以及前任宰相的顯赫身份來為此學術作背書,以更快地讓格致學贏得天下學子的信任與追捧。
“格致一學,秦剛不過隻是倡議在先,又略有思考其中。此書為老山長在書院這些年來的曆年積累,當不得恬以姓名而居功。”秦剛卻是將書稿恭敬地奉上以謙道。
“你當得!而且我還說個讓你更是當得的理由!”蘇頌說道,“此書稿還請徐之你帶迴去再審之,如有不妥之處及還須修改潤色之處,便要一一正之。如此一來,你這署名也就不要再推托啦!”
秦剛略一思考,也是覺得這樣的安排最好,便收迴書稿道:“恭敬不如從命,秦剛謹遵老山長之囑!”
“若是徐之你不在這丁憂期內,也斷然不會拿校稿一事來打擾你的。老夫也是知道:你是一個做大事的人,格致學的種子,你早就是一路疾行向前,隨意就在身後扔下。因為隻要你還在繼續前行,你的身後,就不會缺乏去整理、去養護、以及最終將這些種子栽種成活、迴饋天下的諸人!”蘇頌說到此處時,略感用氣過多,長長地喘息了兩口,一旁的蘇攜趕緊給父親遞上了準備好的茶水讓其潤潤嗓子,並擔憂地多看了他兩眼。
蘇頌喝了口茶水,眼睛中又恢複了幾分神采,繼續說道:“隻是,我等都是研學之人,既知這格致之學的博大精深,又能如何不想讓其早一日通行於天下呢!”
“我本來建議說,既然此書主要觀點都是來自於徐之與書院中各位老師的通信往來,何不將各位老師都聚集起來,各領一塊,一齊來進行,豈不會更省力些,可惜卻是被大人狠狠地說了一通。”一旁的蘇攜此時卻是說出了自己的委屈。
“說你不懂事還不承認。這書院這麽多的學生,各位老師原本就很繁忙,哪裏還有時間來弄書?再說了,這是格致學的提綱挈領之著,還必須得由一人來主筆,方才能保證質量。”蘇頌卻是不留情麵地說道。
“我知道大人說得有道理,隻是著書一事,著實勞神,我是看著大人為編此書,前後忙了近半年的時間,每天都要用上七八個時辰時間。身子累了,眼神也壞了,我的勸說,卻怎麽也聽不進去,書沒寫完之前,還不讓我對外人去說。”蘇攜便趁著秦剛與喬襄文都在,把這些話算是都講出來了。
“哎,老山長可不能這樣啊!”喬襄文趕緊說道,“我讓老山長免去教課之務,原本就是想著您好好休養,保重身體,哪知卻是忙著這件更累人的事情啊!這是襄文的失職啊!”
“無妨無妨!你們可知老夫對《格致之學》一書有多看重麽?”蘇頌卻是從前麵拿起了書稿的另外兩冊,細心地在手中撫摩著,卻是露出了一臉的得意之色,“要說著書勞神,先前在朝廷,卻也編著過《嘉佑補注本草》、《圖經本草》等書,它們的工作量、耗費時間,都遠遠超過此書。但是,你們可知,在老夫的心中,它們就算是再乘以數倍,也遠遠比不上這本《格致之學》啊!”
喬襄文先是拱手道:“格致之學乃是菱川書院立院之本,老山長親纂此書,若能問世,當是為書院後來學子所謀之福祉!也是天下願修習此學的士子之福音!”
“徐之首倡格致,更有播種之意,是因所謀者事大,無意於立學著書之小事。而吾等閑散之人,恰有筆墨之力,銜字之識,以其成書麵世,乃是為天下大道之行、大義之循、大治之至而所謀取,此為老夫之終願也!”
廳中聽著的三人,蘇攜雖然對格致學的認知尚還達不到如秦剛、喬襄文的程度,但是他畢竟是日夜服侍在蘇頌身旁,在蘇頌編著此書時,也曾幫著校看字詞,整理草稿,聽著便同樣是有些感同身受,並以至於情緒高漲。
“格致之學,非奇技淫巧,非旁門左道。聖人之言為日月之輝,格物致知為朝陽之道。一人之悟,是為賢者;眾人所求,為天下文明。此便為《格致之學》必要以成書而吸引天下學子而研習,以培養更多的繼承者、發揚者,為實現文明昌盛而努力!”
老山長的語調逐漸富有力度了起來。
“格致之機械物理,讓萬力受人之所控,世人行事做百工,則無不事半功倍!”
“格致之生靈農事,讓萬靈皆有律可循,生長繁衍兼平衡,則昌盛有序而存!”
“格致之刀槍火器,讓兵事應國力之爭,四夷平複災息爭,則民安而盛世臨!”
“……”
蘇頌一番言簡意賅的總結,將格致之學在當今社會發展中的根本意義與核心價值逐一剝出,即使是如秦剛、喬襄文以及一旁的蘇攜等人也是聽得精神大振,再次深感自己所做這等事情的重大責任,也更是被蘇頌的這番認知與激情而感染。
“所以,老夫才深知徐之此事所謀者大矣!所慮者遠矣!”蘇頌最後則緩緩閉了閉眼睛,繼而再說,“可惜老夫天不假年,難以一睹此願終成之日呐!”
“大人身體健朗,保養得當,必能長命百歲!”蘇攜在一旁急忙說道,但最後一句,卻明顯有點聲音打顫,掩不住一絲哭意。
“生老病死,天道難違。吾能於生前,再一次完成了手中此書,便似能看著格致之學必能擴展於天下而光大,便已足願矣!”蘇頌卻不以為然,“數日之前,吾已自撰遺表,隻盼徐之、僖老你們,能將書院之事持之以恆,則大宋幸矣!天下幸矣!”
秦剛則趕緊安慰蘇頌,說自己迴去就立即校勘此書,又無其他雜事幹擾,一定會很快完成。再加上如今菱川書院就有自家的印書社,別人家的新書刊行不知道會花費多長的時間,但是自己的這本書,一定會最快時間地出版。
此番見麵也有了不少的時間,蘇頌一番激動之後,也眼見得有些疲憊,秦剛與喬襄文相互看了一眼,便一齊站起來告退,囑咐蘇攜服侍其父親盡早恢複休息。
隨後,秦剛則與喬襄文一起去見了書院裏的老師代表。
菱川書院自聲名大振之後,便成了全天下有誌於格致學研究與發揚的士子聖地。雖然從總體比例來看,世人仍是以經義研修及詩賦才學為主,但是仍然是止不住一大批熱衷於所謂“奇技淫技”的雜學鑽研的學者們,他們最初受蘇子容、沈存中這樣的當代巨匠的吸引,又跟隨著《菱川格致學刊》而來,在書院裏竟然也都慢慢地紮下根來,成為了全天下培養格致學人才的最佳大本營。
就算是遠在唐州的流求格致院,那也隻是聚集成熟研究人才的所在。
秦剛來到這裏,見到了迎接他的眾位夫子老師一行,在這些人中,既有他曾熟悉的袁嘉、張夫子、李夫子等人的臉龐,更有那些熱情、崇拜以及興奮的陌生之臉,但是對於他們,秦剛仍然是發自內心地整襟長揖一記,並發自肺腑地說道:“為菱川傳道、為書院拾薪、為天下立學、為學子指路,諸位夫子,辛苦了,請受秦剛一拜!”
眾人連忙迴禮,尤其是未曾與其打過交道的夫子們,更是覺得傳說中的格致學創立之人,朝中風雲一時的未來宰輔重臣,果然是不得了的氣度、謙遜無比的風骨,實實在在地讓服氣啊。若不是秦剛是在丁憂期內,那一定是要召集書院所有的師生一起,再度開一次大會,聆聽一番這位年輕的立學者從未讓人失望過的演講。
在菱川書院,一直有著三大演講的傳說:居為首位的,當於元佑八年秦剛首次在書院嶄露頭角時的“師說”之講,其次為蘇頌為前往處州的七名學子送行時的演講,再者便是喬襄文在書院老師逾百名之際的一場演講。
身為師者,他們都明白,一場鼓動人心的足以載入史冊的演講,對於學生的成長的意義何其大也!
當然,在目前的情況下,這些想法還是不太可能。所以,他們也都是向喬山長建議,應該利用秦剛在家丁憂的這段時間,適當地派一兩位夫子輪流隨其身邊,做些整理學說、廓清義理之類的工作。更不要說,書院最知名的生靈學專家秦盼兮,這段時間也是一直留在秦家莊那裏守孝呢!
這個建議提得倒也是有幾分道理,喬襄文便將眼光投了過來,秦剛略一思索,覺得這也是他這次來書院的目的之一,況且秦家莊後山那塊的空閑房間還有不少,於是也是點頭應允了。於是乎,眾位夫子立即也激動了起來,紛紛就可以安排哪些科類的整理、又是哪些人可以過去、先後的安排順序如何,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喬襄文也因此而更加興奮。
秦剛在書院悄悄地待了兩天,並沒有驚動更多的人,便迴了秦家莊。
十五日後,秦剛親手校勘後的《格致之學》已經交付菱川印社,又五日,帶著墨香的樣刊便已交到了蘇頌的手中。
當夜,蘇頌胸捧新書,帶著滿意、從容的表情於夢中長逝!享年八十二歲。
朝廷聞訊,趙煦為其輟朝二日,追贈司空,並遣使撫恤其家,囑“葬事官給”。
但是,就最近一年以來,在滄州所在的北方地區,應該是大宋也加強了對於諜報人員的防範。他會發現一段時間後,某個地方的人員代號就會變了,從這裏大約就能明白,基本就是那個地方原有的人暴露了、被抓了。所以這也讓他的行事風格變得尤其地小心。
而對於這一點,正在小心翼翼地盯著他的虎哥也是感受尤為深刻:
在高郵,跟了這麽多天,幾乎沒有發現這個唐禮有任何不正常的舉動,每天就隻是與崔三本他們對接一些生意上的事情。而在泰州、明州等地的調查,也並沒有查出任何不正常的情況。也就是說,除了他從滄州到明州、再從明州到高郵,這兩段時間與三個節點上與秦剛的變動同步這點之外,幾乎看不出這個老老實實的商人有什麽問題。
一直等到唐禮離開高郵,迴到泰州那裏開始商路上的各種準備了,虎哥都沒能找到一點在最初的懷疑猜測之外的證據。
“莫要否定自己!”秦剛卻安慰虎哥,“就我看來,這個人一定有問題,這時的商人,又有幾個能夠做到在外麵跑生意時,不帶個妻妾或婢女在身邊呢?他不帶人,就是害怕會在身邊人麵前出差錯。他太自律了,這就是他的最大破綻。不要急,耐心守下去,他會自己跳出來的。”
的確,秦剛都放出了一條商路這麽大的魚餌,是條魚,能忍住不吞嗎?
魚不來咬鉤時,秦剛便有自己的事情要忙。
秦剛在高郵守孝,雖然說不至於必須要在父親的墳前寸步不離,但是真有實際的外出時,還是需要保持低調、不宜張揚,更不宜參加當地任何的娛樂慶祝活動。
所以,喬襄文最終隻能在秦剛迴菱川書院的安排中,去除了他與學生們見麵的環節。隻是安排了他先行看望老山長蘇頌,最後再與書院中的幾位少數老師代表們小範圍地見一麵。
而且,秦剛迴書院的消息也不能提前傳出去,否則按照他當前的名氣與在書院學生中的地位影響,想要低調也做不到啊!
這天,秦剛帶了幾名護衛,悄悄地到達了書院。
在蘇攜的攙扶下,蘇頌離開了已經躺臥十幾天的病床,堅持在客廳裏接見了秦剛。
見到老態龍鍾的蘇頌後,秦剛卻是有點驚訝,雖然他是知道老山長今年已經八十二歲了,是此時難得的高壽之齡,但與前幾年曾見過的樣子相比,這一次也的確是蒼老了太多。
秦剛趕緊上前給蘇頌行以大禮,蘇頌卻是笑嗬嗬地接受了,並不無慈愛地看著眼前這位他所欣賞的年輕人,連連說好。
於是,喬襄文在一旁陪著,四人都坐下了講話。開口之後,秦剛才發現,如今的老山長,耳目雖然開始有些不清了,不過他的思維還算敏捷,在座的幾位,隻需要將聲音放大、語速再放慢些,相互交流便也不成問題。
“外人隻是看見菱川書院的繁盛與人才倍出,可隻有我們這些待在書院裏的人才會知道,若是斷了徐之你長年不停的經濟資助,這一切又會如何存在?”蘇頌感慨地說道,“僖老是專門操持這一切的,他應該比我清楚得多。”
“老山長說得是,我是見一次徐之就要感謝一次啊!”喬襄文點頭道,“表麵看起來,菱川書院每年收了不少學生的束修,還有各方人士的捐贈。但是真正維持書院能夠一直運作的,卻是徐之陸陸續續買在書院名下的數千畝田地,這些田地租放給本地的百姓耕種,每年的產出與田租才是大頭啊!”
“當初我還未致仕時,就在揚州聽說了這一切,我也在想,這世上多有那些花錢買名聲的人,又尤其是成名之後迴報鄉梓、又或者是收獲人心,做這類善舉的人不少,亦也不缺你秦徐之一個。”蘇頌緩緩地說著,“隻是,這這菱川書院的奇妙之處並不僅僅隻是有人資助,而在於讓人耳目一新的學刊,所以,老夫也就按捺不住寂寞,就想著要來這菱川書院好好看一看,卻不曾想,這一看就是這麽些年在這裏住下不走了啊!”
“也確實是老山長來了菱川後,書院才真正地從淮南之地而聲名遠播啊!”秦剛心悅誠服地感謝道。
“你莫恭維我,老夫做了一輩子學問,自知哪些地方有長、哪些地方有短。”蘇頌一擺手,更加嚴肅地說道,“說句實話,初時老夫還有點不是太相信這格致之學是你這個未冠之人提出,來菱川書院的另一個想法,就是想來真正琢磨一下你說的這門學問。毫不誇張地說,要論這格致學的學問學習,老夫亦是這書院的學子之一啊!”
“老山長虛懷若穀,是為我等楷模!”喬襄文道。
接著,蘇頌便談及了他這幾年,在書院裏對於格致學各種方麵的研究心得,當然,還包括對於秦剛總是能在各門學科極其關鍵的地方提出重要推動的疑惑與不解。
秦剛微笑著,認真地聽著老山長似是絮叨的講述,不爭辯、亦不解釋,似乎如同當年初次拜見時的那樣,不亢亦不卑。
“老夫既然是擔任了這菱川書院的榮譽山長,也確實參與了書院中大大小小的專業設置、前前後後的教師培育,更是親眼目睹、親身體會了一整套完整的格致學說在這裏的起步、發展與成型。總是要給這書院留下一點什麽吧!”蘇頌說得很慢,說著便示意蘇攜去裏屋捧出了兩份東西,一份稍薄,大約三冊的書稿模樣,另一份卻是分成幾撂、紮得緊緊的、但卻依舊高出一倍的信件。
“這《格致之學》的書稿,算得上是老夫對於書院的最後交待吧!徐之你可打開看看。”
秦剛接過最上麵的一冊書稿,打開封麵之後,竟意外地在扉頁上看到了與蘇頌並列在一起的自己名字。
“這個?”
見到秦剛有點驚訝,蘇頌便不出意外地笑著道,“這書稿中的主要內容,均是來自於這些年來,你與書院中各位老師的書信往來。最主要的也就是旁邊的這些信件,當然啦,其餘的還有很多。也正是對於這些信件裏的內容的匯總與整理,才真正清晰地展現出了你對於格致學的整體架構、關鍵觀點、核心思路方向的天才思維。所以,老夫這次不過隻是做了一迴捉刀匠,而卻是冠名其上,更多的還是想讓這格致之學發揚廣大啊!”
秦剛當然明白,蘇頌將自己的名字放在他的前麵,這並非是想爭走秦剛的功勞。先不說這本書本來就是蘇頌主筆所撰,就算是其中的思想內容都是出自於秦剛,而蘇頌隻要願意能在這本書上署名,那就是以天下聞名的學識名聲以及前任宰相的顯赫身份來為此學術作背書,以更快地讓格致學贏得天下學子的信任與追捧。
“格致一學,秦剛不過隻是倡議在先,又略有思考其中。此書為老山長在書院這些年來的曆年積累,當不得恬以姓名而居功。”秦剛卻是將書稿恭敬地奉上以謙道。
“你當得!而且我還說個讓你更是當得的理由!”蘇頌說道,“此書稿還請徐之你帶迴去再審之,如有不妥之處及還須修改潤色之處,便要一一正之。如此一來,你這署名也就不要再推托啦!”
秦剛略一思考,也是覺得這樣的安排最好,便收迴書稿道:“恭敬不如從命,秦剛謹遵老山長之囑!”
“若是徐之你不在這丁憂期內,也斷然不會拿校稿一事來打擾你的。老夫也是知道:你是一個做大事的人,格致學的種子,你早就是一路疾行向前,隨意就在身後扔下。因為隻要你還在繼續前行,你的身後,就不會缺乏去整理、去養護、以及最終將這些種子栽種成活、迴饋天下的諸人!”蘇頌說到此處時,略感用氣過多,長長地喘息了兩口,一旁的蘇攜趕緊給父親遞上了準備好的茶水讓其潤潤嗓子,並擔憂地多看了他兩眼。
蘇頌喝了口茶水,眼睛中又恢複了幾分神采,繼續說道:“隻是,我等都是研學之人,既知這格致之學的博大精深,又能如何不想讓其早一日通行於天下呢!”
“我本來建議說,既然此書主要觀點都是來自於徐之與書院中各位老師的通信往來,何不將各位老師都聚集起來,各領一塊,一齊來進行,豈不會更省力些,可惜卻是被大人狠狠地說了一通。”一旁的蘇攜此時卻是說出了自己的委屈。
“說你不懂事還不承認。這書院這麽多的學生,各位老師原本就很繁忙,哪裏還有時間來弄書?再說了,這是格致學的提綱挈領之著,還必須得由一人來主筆,方才能保證質量。”蘇頌卻是不留情麵地說道。
“我知道大人說得有道理,隻是著書一事,著實勞神,我是看著大人為編此書,前後忙了近半年的時間,每天都要用上七八個時辰時間。身子累了,眼神也壞了,我的勸說,卻怎麽也聽不進去,書沒寫完之前,還不讓我對外人去說。”蘇攜便趁著秦剛與喬襄文都在,把這些話算是都講出來了。
“哎,老山長可不能這樣啊!”喬襄文趕緊說道,“我讓老山長免去教課之務,原本就是想著您好好休養,保重身體,哪知卻是忙著這件更累人的事情啊!這是襄文的失職啊!”
“無妨無妨!你們可知老夫對《格致之學》一書有多看重麽?”蘇頌卻是從前麵拿起了書稿的另外兩冊,細心地在手中撫摩著,卻是露出了一臉的得意之色,“要說著書勞神,先前在朝廷,卻也編著過《嘉佑補注本草》、《圖經本草》等書,它們的工作量、耗費時間,都遠遠超過此書。但是,你們可知,在老夫的心中,它們就算是再乘以數倍,也遠遠比不上這本《格致之學》啊!”
喬襄文先是拱手道:“格致之學乃是菱川書院立院之本,老山長親纂此書,若能問世,當是為書院後來學子所謀之福祉!也是天下願修習此學的士子之福音!”
“徐之首倡格致,更有播種之意,是因所謀者事大,無意於立學著書之小事。而吾等閑散之人,恰有筆墨之力,銜字之識,以其成書麵世,乃是為天下大道之行、大義之循、大治之至而所謀取,此為老夫之終願也!”
廳中聽著的三人,蘇攜雖然對格致學的認知尚還達不到如秦剛、喬襄文的程度,但是他畢竟是日夜服侍在蘇頌身旁,在蘇頌編著此書時,也曾幫著校看字詞,整理草稿,聽著便同樣是有些感同身受,並以至於情緒高漲。
“格致之學,非奇技淫巧,非旁門左道。聖人之言為日月之輝,格物致知為朝陽之道。一人之悟,是為賢者;眾人所求,為天下文明。此便為《格致之學》必要以成書而吸引天下學子而研習,以培養更多的繼承者、發揚者,為實現文明昌盛而努力!”
老山長的語調逐漸富有力度了起來。
“格致之機械物理,讓萬力受人之所控,世人行事做百工,則無不事半功倍!”
“格致之生靈農事,讓萬靈皆有律可循,生長繁衍兼平衡,則昌盛有序而存!”
“格致之刀槍火器,讓兵事應國力之爭,四夷平複災息爭,則民安而盛世臨!”
“……”
蘇頌一番言簡意賅的總結,將格致之學在當今社會發展中的根本意義與核心價值逐一剝出,即使是如秦剛、喬襄文以及一旁的蘇攜等人也是聽得精神大振,再次深感自己所做這等事情的重大責任,也更是被蘇頌的這番認知與激情而感染。
“所以,老夫才深知徐之此事所謀者大矣!所慮者遠矣!”蘇頌最後則緩緩閉了閉眼睛,繼而再說,“可惜老夫天不假年,難以一睹此願終成之日呐!”
“大人身體健朗,保養得當,必能長命百歲!”蘇攜在一旁急忙說道,但最後一句,卻明顯有點聲音打顫,掩不住一絲哭意。
“生老病死,天道難違。吾能於生前,再一次完成了手中此書,便似能看著格致之學必能擴展於天下而光大,便已足願矣!”蘇頌卻不以為然,“數日之前,吾已自撰遺表,隻盼徐之、僖老你們,能將書院之事持之以恆,則大宋幸矣!天下幸矣!”
秦剛則趕緊安慰蘇頌,說自己迴去就立即校勘此書,又無其他雜事幹擾,一定會很快完成。再加上如今菱川書院就有自家的印書社,別人家的新書刊行不知道會花費多長的時間,但是自己的這本書,一定會最快時間地出版。
此番見麵也有了不少的時間,蘇頌一番激動之後,也眼見得有些疲憊,秦剛與喬襄文相互看了一眼,便一齊站起來告退,囑咐蘇攜服侍其父親盡早恢複休息。
隨後,秦剛則與喬襄文一起去見了書院裏的老師代表。
菱川書院自聲名大振之後,便成了全天下有誌於格致學研究與發揚的士子聖地。雖然從總體比例來看,世人仍是以經義研修及詩賦才學為主,但是仍然是止不住一大批熱衷於所謂“奇技淫技”的雜學鑽研的學者們,他們最初受蘇子容、沈存中這樣的當代巨匠的吸引,又跟隨著《菱川格致學刊》而來,在書院裏竟然也都慢慢地紮下根來,成為了全天下培養格致學人才的最佳大本營。
就算是遠在唐州的流求格致院,那也隻是聚集成熟研究人才的所在。
秦剛來到這裏,見到了迎接他的眾位夫子老師一行,在這些人中,既有他曾熟悉的袁嘉、張夫子、李夫子等人的臉龐,更有那些熱情、崇拜以及興奮的陌生之臉,但是對於他們,秦剛仍然是發自內心地整襟長揖一記,並發自肺腑地說道:“為菱川傳道、為書院拾薪、為天下立學、為學子指路,諸位夫子,辛苦了,請受秦剛一拜!”
眾人連忙迴禮,尤其是未曾與其打過交道的夫子們,更是覺得傳說中的格致學創立之人,朝中風雲一時的未來宰輔重臣,果然是不得了的氣度、謙遜無比的風骨,實實在在地讓服氣啊。若不是秦剛是在丁憂期內,那一定是要召集書院所有的師生一起,再度開一次大會,聆聽一番這位年輕的立學者從未讓人失望過的演講。
在菱川書院,一直有著三大演講的傳說:居為首位的,當於元佑八年秦剛首次在書院嶄露頭角時的“師說”之講,其次為蘇頌為前往處州的七名學子送行時的演講,再者便是喬襄文在書院老師逾百名之際的一場演講。
身為師者,他們都明白,一場鼓動人心的足以載入史冊的演講,對於學生的成長的意義何其大也!
當然,在目前的情況下,這些想法還是不太可能。所以,他們也都是向喬山長建議,應該利用秦剛在家丁憂的這段時間,適當地派一兩位夫子輪流隨其身邊,做些整理學說、廓清義理之類的工作。更不要說,書院最知名的生靈學專家秦盼兮,這段時間也是一直留在秦家莊那裏守孝呢!
這個建議提得倒也是有幾分道理,喬襄文便將眼光投了過來,秦剛略一思索,覺得這也是他這次來書院的目的之一,況且秦家莊後山那塊的空閑房間還有不少,於是也是點頭應允了。於是乎,眾位夫子立即也激動了起來,紛紛就可以安排哪些科類的整理、又是哪些人可以過去、先後的安排順序如何,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喬襄文也因此而更加興奮。
秦剛在書院悄悄地待了兩天,並沒有驚動更多的人,便迴了秦家莊。
十五日後,秦剛親手校勘後的《格致之學》已經交付菱川印社,又五日,帶著墨香的樣刊便已交到了蘇頌的手中。
當夜,蘇頌胸捧新書,帶著滿意、從容的表情於夢中長逝!享年八十二歲。
朝廷聞訊,趙煦為其輟朝二日,追贈司空,並遣使撫恤其家,囑“葬事官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