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綱離開了京城之後,《東京時報》由他原先安排的副手接任,而且由於報紙名氣的增大,訂閱用戶非常充足,早就不需要秦湛那裏的補貼,反而能夠自己掙錢了。
正是有過這樣的經曆,到了明州,在將蕃民司的工作初步理順之後,差不多在半年前,李綱提議可以創辦一份《東南海事報》,並得到了秦剛的讚同。
這樣的一份報紙,直接便辦在了蕃民司下麵,正式成為東南海事院對外宣傳海貿政策、推動海事管理的重要宣傳陣地。
有李綱這支主筆,便有了關於前次隨軍前往占城、三佛齊以及浡泥國各種風土人情的文章。在此帶動下,下南洋的海商中也不乏有些擅長文筆之人,秦剛對於這份報紙開出的潤筆費又十分大方,報上的內容也迅速地豐富了起來。
在秦剛的提醒下,不同海商之間,如果有貨物中轉、置換、轉售等等信息發布,還有水手招募、船隻租用,大型海貿生意之間的合夥招募,等等這些信息資料,都可以付費刊登在《東南海事報》上,先期嚐鮮的海商們發現,在報紙上刊登信息,能夠給他們的生意帶來巨大的價值。
以前在辦《東京時報》時,就有很長的一段時期,辦報虧空都需要找秦湛來支出,而這次,這份《東南海事報》卻是在創辦之初,就名正言順地得到了蕃民司的專項經費支持。不過,恰恰就是這份報紙的官方身份,以及報紙所麵對海商群體的高度認同,李綱卻驚奇地發現,這份報紙居然從出版的第一期開始,便開始正向盈利了。
不僅普通的海商都會訂閱一份,更有出行的海船在出發前,會成批買下庫存的報紙,帶往目的地,去加價賣給那裏的人們,滯留外麵的海商、宋人以及當地心慕中原的人,都無比歡迎這份報紙。
而此前東南水師遠赴浡泥為海商撐腰,也隨著浡泥自治總督府成立之後,經過這條航線的海商開始慢慢地傳播,進而傳遍了整個南洋,令大宋的海商為之人心振奮。
為此,《東南海事報》上正式宣布,關於對海商的所有案件訴訟,統一歸屬於海事院蕃民司管轄,各地官府不再受理。而原先在其中占比最大的“舉報逾期不歸”案件,一旦到了蕃民司,便統統以“證據不足、不予立案”盡數駁迴。
老百姓是最講究實際的,你空有律法在那裏,立了不案,誰還會當這種得罪人又受不了益的二五仔?
之後,東南海事院再次出台了允許外出海商可有條件迴國歸籍的細則,最主要的條件,就是要在申請歸籍地裏投資一定數額的教育、養老、醫所這三個領域設施或產業,滿足了這些條件後,便由地方官府出具祖籍證明,重新入籍。
中國人,原本就有“落葉歸根”以及“迴報家鄉”的雙重情結,做海商的人,老了之後並不缺錢,把這些錢投到家鄉,辦學興醫外加養老,這更是滿足自己人生追求的好事,又何樂而不為呢?
對於沿海區域的這些地方官府,眼見著迴歸的海商帶來的驚人投資,以及這些投資對於當地經濟民生環境帶來的巨大變化,一個個地驚唿以前怎麽就沒有想到這種好方法呢?
當然,除了時代的局限以外,在大宋傳統官場體製之下,任何一州一縣的官員,是遠遠不可能有秦剛此時所能調動到朝廷中樞的信任、以及更關鍵皇帝的信任,這些也就不再提了。
而隨著三佛齊人被東南水師艦隊在海上打服了之後,宋人海商的腰杆子終於直起來了,他們甚至敢於在每一個港口理直氣壯地教訓當地人:“大家好好做生意,不要想什麽歪門邪道。惹惱了我們,當心,迴去調我們大宋水師派兵打你們!”
還有在浡泥城的宋商,一百多名家丁拿下一座城,陳實忠還做了這座城邦的首任自治總督,這樣的故事,聽在不同人的心裏,起到的作用與反應也各不相同。
三個月前,一支宋商的船隊在麻逸【注:即今天的菲律賓北部地區】被當地人打劫。
在以往,經曆此事的宋商大多也就忍氣吞聲自認倒黴了。但是這支船隊的張掌櫃,卻是陳實忠的福建同鄉,此前經過浡泥時,曾得到過陳總督的熱情接待,並對他大力宣傳過東南海事院的實力以及他今天得到扶持後的情況,印象非常地深刻。
張掌櫃帶著兩艘船逃迴浡泥,央求陳實忠借給他五十名自治軍與一艘戰船,陳實忠還非常大方地賒給了他一百枚轟天雷。
於是這名張掌櫃便帶著武裝後的自己家丁水手,以及五十名浡泥自治軍,一共三艘船,帶著複仇的怒火重返麻逸港。
一夜之間,麻逸國,這個號稱能有千戶之民的小國,便立刻臣服於複仇軍十枚轟天雷的轟炸之下。
原本隻為一怒之下想要搶迴之前被搶走的貨物就行的張掌櫃,如今看著匍匐於自己腳下的當地酋長,以及他的那些底下人為自己贖身的大筆珍珠、黃蠟與玳瑁的財富。張掌櫃腦筋一動,便對手下的船長說:“把這些東西全部打包,挑選出最好的一半,運去明州的東南海事院,就說我們在麻逸也成立了自治總督府,我們這個地方雖然要小一點,但是願意比浡泥那裏向海事院多繳一成的稅收,希望能夠得到朝廷的冊封以及海事院的庇護。”
就在麻逸港自治總督府的代表押著貢品向明州趕的時候,朝廷裏出現了雙相執政後的第一場激烈爭執,原因還是秦剛新委任的製置司司馬參軍兼兩廣艦隊指揮使張中所引起的。
張中到了廣州之後,發現舉著海事院的大旗,又有知州王古的關照,做起事情來是又快又高效。當他把東南水師兩廣艦隊的框架給搭起來了後,正好又接到了由於浡泥收複而下撥而來的豐厚軍費。
你說,有背景、有靠山、還又有錢,這什麽事情不好辦啊!
這張中被憋屈了十幾年的才能一下子得到了釋放之處,而且他再極其明智地將水兵訓練之事,盡數交給了秦剛留給他的二十名流求士兵全權負責,因為他竟然也非常清楚“專業的事得交給專業人士”的道理。
兩廣艦隊成軍之後,就在他們前往珠池海域的一次例行訓練中,竟然意外發現了一件令人震驚的邊境真相。
根據計劃,兩廣艦隊在昌化港的海事院基地完成休整與補給之後,便就準備迴廣州了。但是,艦隊剛駛出昌化港,卻遇上了一艘求救的宋商海船,言稱他們在欽州海邊遭遇到了交趾人的搶劫,而且據此船上的人聲稱,現在欽州西麵的安遠縣,似乎都已經被交趾人霸占了。
張中聽了大驚,之前他被貶在雷州之時,雖然向西還隔了一個廉州,但也是聽聞交趾人會采取趁夜暗動界碑的方式,不斷蠶食邊境土地,甚至會去拉攏邊境線上的蠻族部落與村寨,引誘他們去投靠,以此結合,暗暗地已經把熙寧宋越大戰之後所確定下來的邊境線,不斷地向大宋境內延伸侵占。
但是當時的張中,一是無權、二也無心,隻能獨自感慨。但是今天,他手頭有了可以一戰的艦隊,又遇上海商求救,於是立即讓艦隊北駛。
艦隊在欽江入海口的東岸停靠,發現原先在岸邊的宋民村莊幾乎敗落,好不容易問到人,都說交趾人已經將勢力推進到江對麵了,而且還時不時地縱容一些蠻人過江搶劫,當地官府不聞不問,他們大多都逃到州城所在東麵靈山縣去了。
張中又派戰船過江,再派人上了西岸查看時,發現情況更加嚴重,雖然由於他打著宋軍的旗號,未曾遭遇到明麵上的攻擊,但是還是受到了不少當地人質問:質問宋軍為何會侵入所謂大越的地界。
由於事關重大,張中沒有輕易製造衝突,隻是幫著那求救的海商尋迴了被搶後丟棄在江邊的貨船,就迅速領兵迴了廣州。
迴到廣州,張中也和知州王古講了此事,兩人一商量,這事與東南海事院、廣南西路都脫不了關係,一麵分頭報告,一麵分別向上遞送奏折。
而廣南西路的官員也是知道王古的執拗脾氣,一見此事瞞不住了,才事後補救式地也追遞了奏折,好歹是揭開了熙寧宋越之戰後所謂“三十年和平”背後的真相。
熙寧九年,大宋派郭逵領兵十萬,一直打到富良江,交趾求和,而宋軍因傷病過半、補給不易,最終同意了議和。
此戰本來是交趾戰敗,並以交還擄掠宋民為條件,乞還被宋軍占領的廣源州等地。而大宋也因控製不易,至元豐四年主動後撤,將邊境線恢複到了戰前的狀態。
此後,朝廷所知的廣南西路與交趾之間,便開始了所謂的長期和平狀態,甚至與其交界的邕州、欽州官員時不時還上書宣稱邊境之民自發貿易恢複,呈現出了國泰民安之狀。
事實上,正如張中在雷州就已經知道的情況那樣,交趾在安份了沒幾年之後,尤其是在元佑年後,發現宋朝又恢複了保守、忍讓的外交策略,而廣南西路也再無激進強硬作風的官員。於是他們便再次故技重施,明著策動邊境蠻部投靠、暗著不斷挪動界碑、製造劫案恐怖手段等等的手法,逼迫邊境線那裏的宋民紛紛內遷。
事實上,真正與交趾交界的邕州境裏,從西邊的安德州、歸化州,一直到石西州、思明州這些縣一級的二類州之地,早已被交趾一步步地蠶食幹淨。而欽州的安遠縣被占,隻是最近一年交趾進一步東侵所發生之事。
廣南西路這裏,地廣人稀,甚至報到朝廷去的人口,都是當地官員隨便口估個數字,再加上這裏蠻漢交雜,極難管理。派到這裏來的官員,要麽是被貶的,要麽是不重用的,再加上元佑年間,對於熙寧宋越之戰多持否定觀點,無論是引發此戰的沈起、劉彝,甚至領兵戰勝的郭逵,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處罰,這就導致了這裏的官員更是不敢擅起邊釁,對於交趾的這些行為,基本是采取對外退讓、對上瞞報的態度。
經久積年,在王古與張中的聯名奏折中,廣南西路被交趾蠶食侵吞的州縣已達十幾個,邊境線竟然已向北向東推進了一兩百裏之地,地方官員對此的失職與漠然簡直令人發指。
對此,趙煦聞知後自然是大怒。
他自親政以來,邊境之地,向來是宋軍外拓、外夷求和,再差也是在北境與遼國相安無事。再說,此時朝堂對於之前的宋越之戰看法早已改為積極肯定,哪知今天的這番局麵竟然是如此地不堪。
對於廣南西路及邕州、欽州官員的問責自然沒有任何異義,但是如何解決邊境之地被交趾侵占一事,左相章惇與右相蘇軾產生了意見不一。
以章惇的鐵血性格,他表示:沒什麽好說的,如今大宋已不同往日,立即整軍備輜,興兵討伐,這交趾人不打一頓是不會老實的。
蘇軾卻以他在廣南西路的多年經曆,明確地指出了前次宋越之戰的血淋淋教訓:南兵不堪戰,當地的軍隊肯定打不過交趾,但是要如上迴那樣大幅調集西軍參戰的話,戰鬥力是有了。但西軍在南方的水土不服與病患損失,卻也是明確已知的教訓。
“兵者,兇器也!”經曆過了貶謫之後,蘇軾此時的政治觀點愈加成熟了,“老臣非執意反戰,但聞諸葛武侯有曰:‘欲思其成,必慮其敗’。宋越熙寧之戰,已有前例。勞師遠征,所倚者何?所爭者何?所勝者又為何?”
蘇軾的意思就是:我並非固執地反對打仗,但前麵已經打過一仗了,雖然是打勝的,但是三十萬人,死傷卻有一半,最後爭迴來的地方又守不住,過了幾年又全部還給了對方。咱們這一次又想要動兵打仗了,總得要先把這些事情都說明白吧?
章惇哪裏能聽得進這樣的意見,他隻是展開他的雄辯之才,列舉西北對夏、對青唐、以及目前對隴西諸地的堅決用兵之略與當下取得的煌煌戰績來支撐,堅決要求給交趾人一個教訓。
而在此時,原屬新黨陣營的知樞密院事蔣之奇,卻罕見地表達了偏向於蘇軾的觀點,他認為:與其勞師遠征,不如先行派遣使臣,問罪交趾,先行通過外交途徑進行努力。
這個蔣之奇雖然是個文臣,但也是此時繼章楶之後少見的知兵之文臣。他曾在元佑年間知廣州期間,討伐過岑深之亂,用過南軍,知道過當地作戰之難。他非常清楚,無論是調集西軍中、還是北方禁軍,再去打一場宋越之戰的殘酷代價。
這樣一來,趙煦便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了:
從內心來說,他是支持章惇的觀點,他父親神宗皇帝當時就想借宋越之戰,一舉收複故土,重設交趾郡,他自然是想去完成父親未曾實現的夢想。
但是,蘇軾也是在他的支持下複相的,才第一次大事分歧,他就拉偏架?再說了,這件事情,連蔣樞相也與蘇軾一個觀點,他還真是有點猶豫。
看到下朝後焦躁不安的趙煦,老宦官梁從政不失時機的提醒了一句:“官家,這件事東南海事院也上過折子嘛,何不也問問秦龍製的想法呢?”
“對啊!朕怎麽就沒有想到呢?快,快去急信。”
正是有過這樣的經曆,到了明州,在將蕃民司的工作初步理順之後,差不多在半年前,李綱提議可以創辦一份《東南海事報》,並得到了秦剛的讚同。
這樣的一份報紙,直接便辦在了蕃民司下麵,正式成為東南海事院對外宣傳海貿政策、推動海事管理的重要宣傳陣地。
有李綱這支主筆,便有了關於前次隨軍前往占城、三佛齊以及浡泥國各種風土人情的文章。在此帶動下,下南洋的海商中也不乏有些擅長文筆之人,秦剛對於這份報紙開出的潤筆費又十分大方,報上的內容也迅速地豐富了起來。
在秦剛的提醒下,不同海商之間,如果有貨物中轉、置換、轉售等等信息發布,還有水手招募、船隻租用,大型海貿生意之間的合夥招募,等等這些信息資料,都可以付費刊登在《東南海事報》上,先期嚐鮮的海商們發現,在報紙上刊登信息,能夠給他們的生意帶來巨大的價值。
以前在辦《東京時報》時,就有很長的一段時期,辦報虧空都需要找秦湛來支出,而這次,這份《東南海事報》卻是在創辦之初,就名正言順地得到了蕃民司的專項經費支持。不過,恰恰就是這份報紙的官方身份,以及報紙所麵對海商群體的高度認同,李綱卻驚奇地發現,這份報紙居然從出版的第一期開始,便開始正向盈利了。
不僅普通的海商都會訂閱一份,更有出行的海船在出發前,會成批買下庫存的報紙,帶往目的地,去加價賣給那裏的人們,滯留外麵的海商、宋人以及當地心慕中原的人,都無比歡迎這份報紙。
而此前東南水師遠赴浡泥為海商撐腰,也隨著浡泥自治總督府成立之後,經過這條航線的海商開始慢慢地傳播,進而傳遍了整個南洋,令大宋的海商為之人心振奮。
為此,《東南海事報》上正式宣布,關於對海商的所有案件訴訟,統一歸屬於海事院蕃民司管轄,各地官府不再受理。而原先在其中占比最大的“舉報逾期不歸”案件,一旦到了蕃民司,便統統以“證據不足、不予立案”盡數駁迴。
老百姓是最講究實際的,你空有律法在那裏,立了不案,誰還會當這種得罪人又受不了益的二五仔?
之後,東南海事院再次出台了允許外出海商可有條件迴國歸籍的細則,最主要的條件,就是要在申請歸籍地裏投資一定數額的教育、養老、醫所這三個領域設施或產業,滿足了這些條件後,便由地方官府出具祖籍證明,重新入籍。
中國人,原本就有“落葉歸根”以及“迴報家鄉”的雙重情結,做海商的人,老了之後並不缺錢,把這些錢投到家鄉,辦學興醫外加養老,這更是滿足自己人生追求的好事,又何樂而不為呢?
對於沿海區域的這些地方官府,眼見著迴歸的海商帶來的驚人投資,以及這些投資對於當地經濟民生環境帶來的巨大變化,一個個地驚唿以前怎麽就沒有想到這種好方法呢?
當然,除了時代的局限以外,在大宋傳統官場體製之下,任何一州一縣的官員,是遠遠不可能有秦剛此時所能調動到朝廷中樞的信任、以及更關鍵皇帝的信任,這些也就不再提了。
而隨著三佛齊人被東南水師艦隊在海上打服了之後,宋人海商的腰杆子終於直起來了,他們甚至敢於在每一個港口理直氣壯地教訓當地人:“大家好好做生意,不要想什麽歪門邪道。惹惱了我們,當心,迴去調我們大宋水師派兵打你們!”
還有在浡泥城的宋商,一百多名家丁拿下一座城,陳實忠還做了這座城邦的首任自治總督,這樣的故事,聽在不同人的心裏,起到的作用與反應也各不相同。
三個月前,一支宋商的船隊在麻逸【注:即今天的菲律賓北部地區】被當地人打劫。
在以往,經曆此事的宋商大多也就忍氣吞聲自認倒黴了。但是這支船隊的張掌櫃,卻是陳實忠的福建同鄉,此前經過浡泥時,曾得到過陳總督的熱情接待,並對他大力宣傳過東南海事院的實力以及他今天得到扶持後的情況,印象非常地深刻。
張掌櫃帶著兩艘船逃迴浡泥,央求陳實忠借給他五十名自治軍與一艘戰船,陳實忠還非常大方地賒給了他一百枚轟天雷。
於是這名張掌櫃便帶著武裝後的自己家丁水手,以及五十名浡泥自治軍,一共三艘船,帶著複仇的怒火重返麻逸港。
一夜之間,麻逸國,這個號稱能有千戶之民的小國,便立刻臣服於複仇軍十枚轟天雷的轟炸之下。
原本隻為一怒之下想要搶迴之前被搶走的貨物就行的張掌櫃,如今看著匍匐於自己腳下的當地酋長,以及他的那些底下人為自己贖身的大筆珍珠、黃蠟與玳瑁的財富。張掌櫃腦筋一動,便對手下的船長說:“把這些東西全部打包,挑選出最好的一半,運去明州的東南海事院,就說我們在麻逸也成立了自治總督府,我們這個地方雖然要小一點,但是願意比浡泥那裏向海事院多繳一成的稅收,希望能夠得到朝廷的冊封以及海事院的庇護。”
就在麻逸港自治總督府的代表押著貢品向明州趕的時候,朝廷裏出現了雙相執政後的第一場激烈爭執,原因還是秦剛新委任的製置司司馬參軍兼兩廣艦隊指揮使張中所引起的。
張中到了廣州之後,發現舉著海事院的大旗,又有知州王古的關照,做起事情來是又快又高效。當他把東南水師兩廣艦隊的框架給搭起來了後,正好又接到了由於浡泥收複而下撥而來的豐厚軍費。
你說,有背景、有靠山、還又有錢,這什麽事情不好辦啊!
這張中被憋屈了十幾年的才能一下子得到了釋放之處,而且他再極其明智地將水兵訓練之事,盡數交給了秦剛留給他的二十名流求士兵全權負責,因為他竟然也非常清楚“專業的事得交給專業人士”的道理。
兩廣艦隊成軍之後,就在他們前往珠池海域的一次例行訓練中,竟然意外發現了一件令人震驚的邊境真相。
根據計劃,兩廣艦隊在昌化港的海事院基地完成休整與補給之後,便就準備迴廣州了。但是,艦隊剛駛出昌化港,卻遇上了一艘求救的宋商海船,言稱他們在欽州海邊遭遇到了交趾人的搶劫,而且據此船上的人聲稱,現在欽州西麵的安遠縣,似乎都已經被交趾人霸占了。
張中聽了大驚,之前他被貶在雷州之時,雖然向西還隔了一個廉州,但也是聽聞交趾人會采取趁夜暗動界碑的方式,不斷蠶食邊境土地,甚至會去拉攏邊境線上的蠻族部落與村寨,引誘他們去投靠,以此結合,暗暗地已經把熙寧宋越大戰之後所確定下來的邊境線,不斷地向大宋境內延伸侵占。
但是當時的張中,一是無權、二也無心,隻能獨自感慨。但是今天,他手頭有了可以一戰的艦隊,又遇上海商求救,於是立即讓艦隊北駛。
艦隊在欽江入海口的東岸停靠,發現原先在岸邊的宋民村莊幾乎敗落,好不容易問到人,都說交趾人已經將勢力推進到江對麵了,而且還時不時地縱容一些蠻人過江搶劫,當地官府不聞不問,他們大多都逃到州城所在東麵靈山縣去了。
張中又派戰船過江,再派人上了西岸查看時,發現情況更加嚴重,雖然由於他打著宋軍的旗號,未曾遭遇到明麵上的攻擊,但是還是受到了不少當地人質問:質問宋軍為何會侵入所謂大越的地界。
由於事關重大,張中沒有輕易製造衝突,隻是幫著那求救的海商尋迴了被搶後丟棄在江邊的貨船,就迅速領兵迴了廣州。
迴到廣州,張中也和知州王古講了此事,兩人一商量,這事與東南海事院、廣南西路都脫不了關係,一麵分頭報告,一麵分別向上遞送奏折。
而廣南西路的官員也是知道王古的執拗脾氣,一見此事瞞不住了,才事後補救式地也追遞了奏折,好歹是揭開了熙寧宋越之戰後所謂“三十年和平”背後的真相。
熙寧九年,大宋派郭逵領兵十萬,一直打到富良江,交趾求和,而宋軍因傷病過半、補給不易,最終同意了議和。
此戰本來是交趾戰敗,並以交還擄掠宋民為條件,乞還被宋軍占領的廣源州等地。而大宋也因控製不易,至元豐四年主動後撤,將邊境線恢複到了戰前的狀態。
此後,朝廷所知的廣南西路與交趾之間,便開始了所謂的長期和平狀態,甚至與其交界的邕州、欽州官員時不時還上書宣稱邊境之民自發貿易恢複,呈現出了國泰民安之狀。
事實上,正如張中在雷州就已經知道的情況那樣,交趾在安份了沒幾年之後,尤其是在元佑年後,發現宋朝又恢複了保守、忍讓的外交策略,而廣南西路也再無激進強硬作風的官員。於是他們便再次故技重施,明著策動邊境蠻部投靠、暗著不斷挪動界碑、製造劫案恐怖手段等等的手法,逼迫邊境線那裏的宋民紛紛內遷。
事實上,真正與交趾交界的邕州境裏,從西邊的安德州、歸化州,一直到石西州、思明州這些縣一級的二類州之地,早已被交趾一步步地蠶食幹淨。而欽州的安遠縣被占,隻是最近一年交趾進一步東侵所發生之事。
廣南西路這裏,地廣人稀,甚至報到朝廷去的人口,都是當地官員隨便口估個數字,再加上這裏蠻漢交雜,極難管理。派到這裏來的官員,要麽是被貶的,要麽是不重用的,再加上元佑年間,對於熙寧宋越之戰多持否定觀點,無論是引發此戰的沈起、劉彝,甚至領兵戰勝的郭逵,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處罰,這就導致了這裏的官員更是不敢擅起邊釁,對於交趾的這些行為,基本是采取對外退讓、對上瞞報的態度。
經久積年,在王古與張中的聯名奏折中,廣南西路被交趾蠶食侵吞的州縣已達十幾個,邊境線竟然已向北向東推進了一兩百裏之地,地方官員對此的失職與漠然簡直令人發指。
對此,趙煦聞知後自然是大怒。
他自親政以來,邊境之地,向來是宋軍外拓、外夷求和,再差也是在北境與遼國相安無事。再說,此時朝堂對於之前的宋越之戰看法早已改為積極肯定,哪知今天的這番局麵竟然是如此地不堪。
對於廣南西路及邕州、欽州官員的問責自然沒有任何異義,但是如何解決邊境之地被交趾侵占一事,左相章惇與右相蘇軾產生了意見不一。
以章惇的鐵血性格,他表示:沒什麽好說的,如今大宋已不同往日,立即整軍備輜,興兵討伐,這交趾人不打一頓是不會老實的。
蘇軾卻以他在廣南西路的多年經曆,明確地指出了前次宋越之戰的血淋淋教訓:南兵不堪戰,當地的軍隊肯定打不過交趾,但是要如上迴那樣大幅調集西軍參戰的話,戰鬥力是有了。但西軍在南方的水土不服與病患損失,卻也是明確已知的教訓。
“兵者,兇器也!”經曆過了貶謫之後,蘇軾此時的政治觀點愈加成熟了,“老臣非執意反戰,但聞諸葛武侯有曰:‘欲思其成,必慮其敗’。宋越熙寧之戰,已有前例。勞師遠征,所倚者何?所爭者何?所勝者又為何?”
蘇軾的意思就是:我並非固執地反對打仗,但前麵已經打過一仗了,雖然是打勝的,但是三十萬人,死傷卻有一半,最後爭迴來的地方又守不住,過了幾年又全部還給了對方。咱們這一次又想要動兵打仗了,總得要先把這些事情都說明白吧?
章惇哪裏能聽得進這樣的意見,他隻是展開他的雄辯之才,列舉西北對夏、對青唐、以及目前對隴西諸地的堅決用兵之略與當下取得的煌煌戰績來支撐,堅決要求給交趾人一個教訓。
而在此時,原屬新黨陣營的知樞密院事蔣之奇,卻罕見地表達了偏向於蘇軾的觀點,他認為:與其勞師遠征,不如先行派遣使臣,問罪交趾,先行通過外交途徑進行努力。
這個蔣之奇雖然是個文臣,但也是此時繼章楶之後少見的知兵之文臣。他曾在元佑年間知廣州期間,討伐過岑深之亂,用過南軍,知道過當地作戰之難。他非常清楚,無論是調集西軍中、還是北方禁軍,再去打一場宋越之戰的殘酷代價。
這樣一來,趙煦便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了:
從內心來說,他是支持章惇的觀點,他父親神宗皇帝當時就想借宋越之戰,一舉收複故土,重設交趾郡,他自然是想去完成父親未曾實現的夢想。
但是,蘇軾也是在他的支持下複相的,才第一次大事分歧,他就拉偏架?再說了,這件事情,連蔣樞相也與蘇軾一個觀點,他還真是有點猶豫。
看到下朝後焦躁不安的趙煦,老宦官梁從政不失時機的提醒了一句:“官家,這件事東南海事院也上過折子嘛,何不也問問秦龍製的想法呢?”
“對啊!朕怎麽就沒有想到呢?快,快去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