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日,朝廷再次下旨:準許雷州別駕蘇轍、瓊州別駕蘇軾二人北歸,且可自行選擇地方居住。而蘇轍選擇了京西北路的穎川縣,而蘇軾選擇了兩浙路的宜興縣。表麵理由都是,這兩個地方分別都有他們在南貶之前所買下的田產。
但是朝中眾人的解讀卻完全不一樣。
首先,二蘇的赦免北歸非常地突然——即使是有黃庭堅與秦觀的北歸為前兆,但此時對於二蘇連象征性地先選擇中間地方過渡一下的步驟都沒有,一下子就完全赦免放迴了,這顯然是出乎絕大多數新黨官員意料的。
其次,蘇轍自己選擇返迴居住的穎川縣很特殊,它是穎昌府下麵的一個縣,距離京城隻有一步之遙,蘇轍在穎川縣的田產雖然是一個極好的理由,但是正因為這裏距離京城如此之近,難免不會讓人浮想連篇。
而且,紹聖元年,蘇轍是從尚書右丞守門下侍郎之位貶出,象他這類的高官,在政治風向一旦變化、瞬間官複原職的可能性之大,令一眾新黨官員為之憂心忡忡。而穎川縣的蘇轍舊宅那裏,也平白多了不少窺探的眼睛。
反倒是去了兩浙路宜興縣的蘇軾,卻少了很多關注的目光。而且他還沒有走尋常路線,先是搭乘了海商的海船一路行至明州,然後從這裏改走內河路線,雖然是要比他的兄弟更早到達了目的地,但卻沒有人在意他的行蹤。
包括更沒有人在意,從明州一路送蘇軾過來的是海事院的官船,而且在到達宜興縣後,竟然並沒有返程,而是一直靜靜地停在太湖邊的碼頭上。
建中靖國元年十月初三,又是一道敕令的發出,卻是徹底地震驚了朝野:
瓊州別駕蘇軾,複任朝散郎,即刻迴京聽任!
雖然朝散郎隻是一個正七品的寄祿官,但是這卻是他於紹聖元年在定州被南貶前的寄祿官職,其中的象征意義不言自喻。
而最後一句更是關鍵中的關鍵:即刻迴京聽任!有什麽重要的任命不在這裏明確?卻是要迴到京城才重新任命呢?
原來,大家對於二蘇關注的重點都看錯了啊!
正當朝中眾人都在追悔莫及地埋怨自己的判斷失誤時,太湖邊上的那艘官船已經迅速拔錨啟航,快速駛出江南運河、過長江、入高郵湖、走汴水,以這個時代無法想像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疾馳進入京城。
十月的汴水,雖有早晚的蕭瑟寒意,但在日頭一出之後,便就立即恢複了秋陽高照的大好風光。
尤其是水上船隻,都要抓緊這段最好的時間,在冬日河道封凍之前,多運上幾趟的貨物。一時間河麵船行如梭,兩岸熱鬧非凡。
而在碼頭附近,無論是出行送行的,還是歸來迎接的,城中的各色人等,多有迎來送往,河邊也有著各式的簾幕圍垂,那都是一些有錢人家的臨行搭建之處。
也正是因為蘇軾迴京速度出奇地快,所以在城東汴水碼頭迎接他的,也就隻有真正在安排這一切的秦剛以及身邊的幾人。
隨著遠遠可見高懸著東南海事院的特製船幡官船的接近,秦剛等人立即精神百倍地站到在碼頭上恭候。
官船行近,卻已經看見蘇軾頂著一頭花白的須發,站在此時上下起伏的船頭之上,黝黑的麵色,那是常年岒南生活的見證,但是矍鑠的神色與筆直的腰板,卻依舊彰顯出一股說不出的偉岸與鎮定的氣場。
而隨其立於身後的蘇過等人,也皆是一副微黑的膚色,但在他們的臉上,則更多地顯示出對於久別的京城的特別感慨神情。
“師公一路辛苦!秦剛(秦湛)在此恭候多時了。”秦剛今天特意穿了便服,他與秦湛此時在碼頭上鄭重地拜倒,倒也沒有引起旁邊任何人的注意。
“徐之,快快請起,何須多禮!”蘇軾等船隻靠穩,船工將船板搭上後,便快步走上岸來,伸出雙手,左手拉起秦剛,右手拉起秦湛,並介紹起跟著他一起走過來的另一名中年人,“這是我家大郎蘇邁,表字伯達,這些年來,一直辛苦留在了惠州照料一家人,此次也隨我一同迴京。你們之間要多多親近親近,就以師兄弟相稱便好。”
蘇邁是元豐四年的進士,當年赴饒州德興上任時,曾與父親經齊安湖口考察石鍾山,留下了千古傳誦的《石鍾山記》。
之後蘇邁先後曾在酸棗縣、西安縣、雄州、河間等地就任。紹聖之後,便因為蘇軾被貶,他身為長子,先是求職南下,之後更是無法上任,索性就將自己與弟弟蘇過的家眷都搬到了惠州,以便能夠隨侍父親。
在蘇軾繼續被貶至海南之後,經過商量,便由弟弟蘇過去海南島陪著父親,而他則留在了惠州,挑起養護一家人的重任。
看到蘇邁之後,秦剛這才想起自己確實缺漏了對留在惠州的蘇邁等人的照顧,心裏甚是過意不去,但蘇邁卻不以為然,而是為秦剛在這些年裏一直幫自己照料父親而再三致謝。
而旁邊的秦湛則是趕緊親自拉來了準備好的馬車,請蘇軾父子幾人一同登上去。
馬車一路前行,蘇軾對於京城依然十分熟悉,而且他很快就察覺出,現在前往的方向並非是城南官驛時,親自駕駛的秦湛卻笑而不語,隻是示意到了再說。
時間也沒有多久,馬車便停了下來,幾人下得車來,卻是令蘇軾瞬間為之動容:
原來此處乃是內城的宜秋門內大街,此處往北便能看到遼人的使館都亭驛。
而他們幾人站著的地方,正是蘇軾的父親蘇洵於嘉佑六年所購置的南園舊宅門前。
這處房屋雖然不大,但也有一處小小的園子,寄托了他與弟弟蘇轍年輕時在京城的所有美好迴憶。
在後來“烏台詩案”發生後,蘇轍為了搭救兄長,不惜變賣了這處宅子,再之後兄弟二人便先後被貶出了京城。幾年之後再迴到京城時,此處已是他人宅產,他們也隻能是四處在他處寓居而已。
秦剛則笑道:“還是湛哥提醒,我才訪得了這處師公往年住過的舊宅,正好當時的宅主人也想著要出售,我便趕緊把它買了迴來。所以這次迴京,伯達、叔黨兩位兄長就陪著師公在這裏住下吧,既是親切,也是方便!”
蘇軾不僅感動於秦剛的用心,更是知曉,經曆了這幾十年,京城裏的房價早就不是當年的那個水平,現在再買下這處房屋,斷然不是一筆小錢。
但是,蘇軾卻並非一個迂腐之人,他知道現在與秦剛之間再去論及錢財已經沒有了意義:無論是在從宜興開始,還是惠州、一直到昌化,這麽多年接濟的賬要如何去算呢?他也隻能豁達地將所有的感謝之語濃縮成了一句真正的肺腑之言:
“徐之,你用心了!”
接著便帶著兩個兒子,走進了這處讓他感慨萬千的京中舊宅。
看著蘇軾父子進去的背影,秦剛卻是更有一番思考。
秦剛的記憶裏,曆史上的蘇軾,應該去世於原來曆史時空裏的建中靖國元年。雖然那時的蘇軾也是同樣等到了赦免並可以北歸,但卻因為之前長年在嶺南的艱苦磨難,摧毀了他身體的基本健康,在迴到宜興老宅之後不久,六十四歲的他便撒手西去。
而現在,一是蘇軾北歸的時間提早了一年,二是之前無論是在惠州、還是昌化的那段時間,秦剛刻意提供的基本生活物資的保障,讓這位老人終於能夠避免了殘酷生活的摧殘。眼前的蘇軾,不僅比想象中健康了不少,而且更是增添了說不出的精神氣度。
秦剛從浡泥帶著戰利品迴程時,就意識到:此時的自己,已經具備了諸多與朝廷甚至是皇帝談判的有利條件,並且基於他對趙煦改元為建中靖國的諸多考慮,推動蘇軾迴歸朝堂的基礎條件已經相當成熟。
當然,他必須首先要去征求一下蘇軾自己的想法,看看這位曆經人世間諸多打擊、磨難以及起伏之後的睿智老人,是否還願意在這人生最後的時光,再次為民、為國、為理想而出山。
就在他經過昌化並上岸後的那個晚上,蘇過不止一次地以添加茶水的名義進屋,並將擔憂的眼色頻頻投向自己的老父——作為兒子,他自然不願意父親再次踏足進入殘酷、無情且不可預知的朝堂最高層的政治風波之中。
但是蘇軾卻是極為認真地聽著秦剛的想法,也思考著他對於這幾年裏天下形勢的細致分析,包括年輕皇帝眼下思想動態的重大變化。在他的意念深處,似乎早已沉寂多年的雄心與人世間的職責又一次地重新燃起。
按理說,紹聖以來的連連貶謫、從英州到惠州,再到昌化軍的一路南放,悲天憫已的老人早已抱定了“出世”的基礎徹悟,其潛心所作《和陶“歸去來辭”》便是例證。
然而,超級浪漫的蘇軾卻始終有著在黃州“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心境;更在惠州祈願“我願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為瘡痏”、“雨順風調百穀登,民不饑寒為上瑞”;而到了昌化,依然還會有著“不似天涯,卷起楊花似雪花”的浪漫情懷。
蘇軾的一生,從未對於人生放棄過期待,也始終未放棄過為民請命的“入世”之決心。
而在這次秦剛的反複鼓勵與用心策劃之下,蘇軾則徹底燃起了複出濟世的堅定決心。
事實上,在趙煦的“建中”決心之下,足以調和章惇、蔡卞等人政治路線的名望之臣,如今也僅剩蘇軾、範純仁等碩果僅存的一兩位,而蘇軾更是有了一股“舍我其誰”的雄壯信念。
所以,在終於接到最初的北歸赦令之後,蘇軾便按照當初與秦剛定下的策略,由弟弟蘇轍前往靠近京城的穎昌縣,以吸引朝臣的主要注意力,而他卻以最快也最不為人所知的海路快速北上,先一步迴到了宜興等待。又在進一步的赦令中,極速地迴到了久違的京城。
次日,朝廷再次來人到宜秋門南園宅子宣旨:
朝散郎蘇軾,再複翰林侍讀學士與端明殿學士!
同一日,城南,中太一宮。
秦剛來到這裏時,倒是一下子想起了紹聖元年那次正月裏的士子詩會,當時詩會的組織者趙期,後來也考中了那榜進士,官授機宜檢校文字,留在京城為官,如今已經在秘書省內做了秘書郎。
但是無論是秦剛初時辭官的落魄之時,還是之後長短的飛黃騰達,這趙期但凡聽聞其入京,都會及時送來過拜帖、或者是親筆的書信問候,前無冷落嘲諷、後無攀附巴結,倒也是個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
而那時的岑穰,雖是考中了榜眼,但卻仕途不順,幸好這次因為義烏一事重逢,在解決了胡氏父子之後,秦剛有意提議讓他在義烏鄉間試行“藍田鄉約”的推廣。這實質也是他在海南島與蘇軾夜談大略中的重要一步。
如果岑穰真能不負他的榜眼之才,能在這一步中展示出他真實的個人才華的話,秦剛自然會對其另有大用。
秦剛正在出神之際,卻是有一個道童走來,恭恭敬敬地行禮問道:“請問來者可是秦居士?貴客在東三殿裏廂房等您。”
秦剛點點頭,便請這道童走在前麵帶路。
在東三殿裏廂房等著他的,是便是當今宰相章惇,他於上午帶著家人來中太一宮焚香敬神後,便就在這東三殿裏暫時休息了。
而秦剛卻是下午去南城外郊遊,然後迴程時也“非常湊巧地”在中太一宮裏臨時歇腳。
偌大的中太一宮,光出入的宮門就有好幾處,在如此悄悄地刻意安排之下,秦剛與章惇的這次會麵,幾乎不會被外人知曉。
趙煦想恢複左右相的想法,秦剛提前通過章楶傳遞給了章惇,也是以此釋放最大的善意,而關於擬由蘇軾出任右相的意思,也讓他們堂兄弟之間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溝通。
其實對於今天的章惇而言:繼續堅持所謂的“新黨至上”的大旗,已經變得十分地虛幻且不切實際。
在新黨內部持續多年的內鬥中,呂惠卿被他們聯手打壓拋棄,蔡卞、蔡京早就與他貌合神離,更不要說曾布已經自成派地始終與其針鋒相對、判若水火。
“子厚,當斷不斷,必受其亂啊!”
堂兄的這句奉勸,終究是讓章惇下定了決心。
其實,他投注於秦剛身上早已不是第一天了,按理說,從最早對秦觀等人繼續南貶一事的網開一麵,再到後來主動對海事院開衙的支持,包括前次大赦名單裏又特意加進了秦觀、黃庭堅起,他就已經為自己接下來的政治路線想好的軌跡。同時,麵對著日漸有著自己主意的天子,他也明白:終究會有蘇軾迴到朝堂這一天的。
其實,相對於目前還在世並也已經內遷的範純仁,他還是更傾向於接受蘇軾的迴朝。
“世人對老夫與子瞻的關係多有誤會啊!”章惇在秦剛坐下來,又沉默了好長一段時間後,開口說出了這麽一句話,“政見終有不合,相交向來莫逆!”
嘉佑二年,二十二歲的他、二十歲的蘇軾,都考中了這一年的進士。
但章惇卻因當年的狀元是其族侄章衡而心有不甘,毅然放棄了這次的敕封,兩年後再次重考,終於考了個一甲第五名;
而蘇軾也是因為母親去世,在中了進士出身後便迴家守喪,四年後又通過了宋代極嚴苛的製科考試而名列第一。
於是,就在嘉佑七年,兩個同樣才華橫溢並不拘小節的曠世才子同時受任於陝西路,一時惺惺相惜,視彼此為至交好友。
“師公也曾說過,當年他受‘烏台詩案’一累,朝中重臣多欲置他於死地,唯有章相為其仗義直言。”秦剛站起身向章惇致禮謝道,“此後師公出獄被貶往黃州,‘親朋多畏避不相見’,卻唯章相多次來信送藥並作安慰,實為他在黃州時日的一大支撐。”
“元佑元年,老夫身為貶官出京,上書乞謀一閑職以求能迴蘇州去奉養父親,但朝中多有宿敵阻梗。好在無太久時間,子瞻來信,曰:‘歸安丘園,早歲共有此意,公獨先獲其漸,豈勝企羨。’吾便明白,此事當是他周旋而成啊。”章惇的這番話,卻是無意中解開了一樁曆史迷案:
蘇軾寫的這封信被章惇一直保留在身邊,然後因此書法之價值,一直流傳到了現代,並保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信中被章惇此時複述的這段話,翻譯過來的表麵意思是:關於“退隱田園”這件事啊,早年我們倆可是都說過有這樣的夢想,隻是沒有想到兄弟你卻先實現了,實在讓我羨煞啊!
從常理而言,蘇軾當時受到高太後重用,從小小的汝州團練副使,火箭式地上升至翰林學士並幾乎要進階宰執,而章惇卻是相反地從知樞密院事一路下擼,直至提舉洞霄宮這樣的閑職,如此人生之水火差異,而蘇軾卻寫了這段話,表麵上看來豈不是有點幸災樂禍嗎?
但是這麽一封信,卻被章惇珍藏於身邊,並且還將此視為恩情的象征而記到如今,唯有一個可能:
蘇軾之所以會有信上這樣的玩笑話,實際是隱晦地向章惇暗示:兄弟,你想要任閑職去蘇州奉親的事,我幫你辦妥了,你就踏踏實實地過去吧!
否則按有人理解,這算是蘇軾說的風涼話,那麽以章惇的性格,早就將這封信撕個稀爛了,哪會一直放在身邊呢?
秦剛看著此時須發皆白的章惇,突然有點欽佩這位被後人詆為“千年奸相”的老人了。
平心而論,像章惇這樣“科舉考中卻因名次低於族侄而迴去重考”的人,其一生都在爭強好勝中度過。畢竟在紹聖之時,他是作為當年新黨遭受打擊與迫害之後所剩餘的中堅人物,一旦得以機會翻盤,自然是立場為先、報仇整人開局,這也是他借以凝聚人心,重整旗鼓的重要手段。
而隨著對夏戰爭的順利推進、新法施行的漸收成效,尤其是在秦剛所介入後的各項朝政的順利推進,如何可以真正地施展自己的文韜武略,如何實現自己的雄心壯誌,已經遠遠勝於廓清政敵的單純政治手腕。
冷酷、孤傲、鐵血、兇悍……等等這些貶多於褒的一係列標簽之下,章惇實際上最大的標簽還是“務實”。
就算是他在朝中獨相至今已有六年,他的四個兒子也都以真才實學全部科舉登第,但他卻堅持讓其中三個兒子都外放州縣為官,隻將幼子留在京城裏的身邊,但也隻給了他一個校書郎而已,對比一下前後世的那些官員,其清廉的行止,就算是政敵想從這裏攻訐也覺無從下手。
而在這次,又有了已經決意致仕的堂兄章楶前期對他的溝通說服,在天下子暗示下,章惇便默許了蘇軾迴京並最終出任右相的計劃。
先前傳到宜興以及今天早晨的兩道詔令,也都是在他的認同下才順利簽署發出。
但是,即使是要冒著被彈劾為私下結交的風險,章惇仍然堅持要在今天將秦剛約出來麵談一次,一是為了能夠親耳聽到此次蘇軾的複出,決不在背後夾帶舊黨翻盤的私貨;二是想要看一看這件事情的實際操盤者秦剛,到底瞠能給他帶來什麽樣的意外迴報?
這兩點非常地重要,遠超過今天見麵所冒的風險。
更何況,他章惇,一貫就是個不懼風險的人!
但是朝中眾人的解讀卻完全不一樣。
首先,二蘇的赦免北歸非常地突然——即使是有黃庭堅與秦觀的北歸為前兆,但此時對於二蘇連象征性地先選擇中間地方過渡一下的步驟都沒有,一下子就完全赦免放迴了,這顯然是出乎絕大多數新黨官員意料的。
其次,蘇轍自己選擇返迴居住的穎川縣很特殊,它是穎昌府下麵的一個縣,距離京城隻有一步之遙,蘇轍在穎川縣的田產雖然是一個極好的理由,但是正因為這裏距離京城如此之近,難免不會讓人浮想連篇。
而且,紹聖元年,蘇轍是從尚書右丞守門下侍郎之位貶出,象他這類的高官,在政治風向一旦變化、瞬間官複原職的可能性之大,令一眾新黨官員為之憂心忡忡。而穎川縣的蘇轍舊宅那裏,也平白多了不少窺探的眼睛。
反倒是去了兩浙路宜興縣的蘇軾,卻少了很多關注的目光。而且他還沒有走尋常路線,先是搭乘了海商的海船一路行至明州,然後從這裏改走內河路線,雖然是要比他的兄弟更早到達了目的地,但卻沒有人在意他的行蹤。
包括更沒有人在意,從明州一路送蘇軾過來的是海事院的官船,而且在到達宜興縣後,竟然並沒有返程,而是一直靜靜地停在太湖邊的碼頭上。
建中靖國元年十月初三,又是一道敕令的發出,卻是徹底地震驚了朝野:
瓊州別駕蘇軾,複任朝散郎,即刻迴京聽任!
雖然朝散郎隻是一個正七品的寄祿官,但是這卻是他於紹聖元年在定州被南貶前的寄祿官職,其中的象征意義不言自喻。
而最後一句更是關鍵中的關鍵:即刻迴京聽任!有什麽重要的任命不在這裏明確?卻是要迴到京城才重新任命呢?
原來,大家對於二蘇關注的重點都看錯了啊!
正當朝中眾人都在追悔莫及地埋怨自己的判斷失誤時,太湖邊上的那艘官船已經迅速拔錨啟航,快速駛出江南運河、過長江、入高郵湖、走汴水,以這個時代無法想像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疾馳進入京城。
十月的汴水,雖有早晚的蕭瑟寒意,但在日頭一出之後,便就立即恢複了秋陽高照的大好風光。
尤其是水上船隻,都要抓緊這段最好的時間,在冬日河道封凍之前,多運上幾趟的貨物。一時間河麵船行如梭,兩岸熱鬧非凡。
而在碼頭附近,無論是出行送行的,還是歸來迎接的,城中的各色人等,多有迎來送往,河邊也有著各式的簾幕圍垂,那都是一些有錢人家的臨行搭建之處。
也正是因為蘇軾迴京速度出奇地快,所以在城東汴水碼頭迎接他的,也就隻有真正在安排這一切的秦剛以及身邊的幾人。
隨著遠遠可見高懸著東南海事院的特製船幡官船的接近,秦剛等人立即精神百倍地站到在碼頭上恭候。
官船行近,卻已經看見蘇軾頂著一頭花白的須發,站在此時上下起伏的船頭之上,黝黑的麵色,那是常年岒南生活的見證,但是矍鑠的神色與筆直的腰板,卻依舊彰顯出一股說不出的偉岸與鎮定的氣場。
而隨其立於身後的蘇過等人,也皆是一副微黑的膚色,但在他們的臉上,則更多地顯示出對於久別的京城的特別感慨神情。
“師公一路辛苦!秦剛(秦湛)在此恭候多時了。”秦剛今天特意穿了便服,他與秦湛此時在碼頭上鄭重地拜倒,倒也沒有引起旁邊任何人的注意。
“徐之,快快請起,何須多禮!”蘇軾等船隻靠穩,船工將船板搭上後,便快步走上岸來,伸出雙手,左手拉起秦剛,右手拉起秦湛,並介紹起跟著他一起走過來的另一名中年人,“這是我家大郎蘇邁,表字伯達,這些年來,一直辛苦留在了惠州照料一家人,此次也隨我一同迴京。你們之間要多多親近親近,就以師兄弟相稱便好。”
蘇邁是元豐四年的進士,當年赴饒州德興上任時,曾與父親經齊安湖口考察石鍾山,留下了千古傳誦的《石鍾山記》。
之後蘇邁先後曾在酸棗縣、西安縣、雄州、河間等地就任。紹聖之後,便因為蘇軾被貶,他身為長子,先是求職南下,之後更是無法上任,索性就將自己與弟弟蘇過的家眷都搬到了惠州,以便能夠隨侍父親。
在蘇軾繼續被貶至海南之後,經過商量,便由弟弟蘇過去海南島陪著父親,而他則留在了惠州,挑起養護一家人的重任。
看到蘇邁之後,秦剛這才想起自己確實缺漏了對留在惠州的蘇邁等人的照顧,心裏甚是過意不去,但蘇邁卻不以為然,而是為秦剛在這些年裏一直幫自己照料父親而再三致謝。
而旁邊的秦湛則是趕緊親自拉來了準備好的馬車,請蘇軾父子幾人一同登上去。
馬車一路前行,蘇軾對於京城依然十分熟悉,而且他很快就察覺出,現在前往的方向並非是城南官驛時,親自駕駛的秦湛卻笑而不語,隻是示意到了再說。
時間也沒有多久,馬車便停了下來,幾人下得車來,卻是令蘇軾瞬間為之動容:
原來此處乃是內城的宜秋門內大街,此處往北便能看到遼人的使館都亭驛。
而他們幾人站著的地方,正是蘇軾的父親蘇洵於嘉佑六年所購置的南園舊宅門前。
這處房屋雖然不大,但也有一處小小的園子,寄托了他與弟弟蘇轍年輕時在京城的所有美好迴憶。
在後來“烏台詩案”發生後,蘇轍為了搭救兄長,不惜變賣了這處宅子,再之後兄弟二人便先後被貶出了京城。幾年之後再迴到京城時,此處已是他人宅產,他們也隻能是四處在他處寓居而已。
秦剛則笑道:“還是湛哥提醒,我才訪得了這處師公往年住過的舊宅,正好當時的宅主人也想著要出售,我便趕緊把它買了迴來。所以這次迴京,伯達、叔黨兩位兄長就陪著師公在這裏住下吧,既是親切,也是方便!”
蘇軾不僅感動於秦剛的用心,更是知曉,經曆了這幾十年,京城裏的房價早就不是當年的那個水平,現在再買下這處房屋,斷然不是一筆小錢。
但是,蘇軾卻並非一個迂腐之人,他知道現在與秦剛之間再去論及錢財已經沒有了意義:無論是在從宜興開始,還是惠州、一直到昌化,這麽多年接濟的賬要如何去算呢?他也隻能豁達地將所有的感謝之語濃縮成了一句真正的肺腑之言:
“徐之,你用心了!”
接著便帶著兩個兒子,走進了這處讓他感慨萬千的京中舊宅。
看著蘇軾父子進去的背影,秦剛卻是更有一番思考。
秦剛的記憶裏,曆史上的蘇軾,應該去世於原來曆史時空裏的建中靖國元年。雖然那時的蘇軾也是同樣等到了赦免並可以北歸,但卻因為之前長年在嶺南的艱苦磨難,摧毀了他身體的基本健康,在迴到宜興老宅之後不久,六十四歲的他便撒手西去。
而現在,一是蘇軾北歸的時間提早了一年,二是之前無論是在惠州、還是昌化的那段時間,秦剛刻意提供的基本生活物資的保障,讓這位老人終於能夠避免了殘酷生活的摧殘。眼前的蘇軾,不僅比想象中健康了不少,而且更是增添了說不出的精神氣度。
秦剛從浡泥帶著戰利品迴程時,就意識到:此時的自己,已經具備了諸多與朝廷甚至是皇帝談判的有利條件,並且基於他對趙煦改元為建中靖國的諸多考慮,推動蘇軾迴歸朝堂的基礎條件已經相當成熟。
當然,他必須首先要去征求一下蘇軾自己的想法,看看這位曆經人世間諸多打擊、磨難以及起伏之後的睿智老人,是否還願意在這人生最後的時光,再次為民、為國、為理想而出山。
就在他經過昌化並上岸後的那個晚上,蘇過不止一次地以添加茶水的名義進屋,並將擔憂的眼色頻頻投向自己的老父——作為兒子,他自然不願意父親再次踏足進入殘酷、無情且不可預知的朝堂最高層的政治風波之中。
但是蘇軾卻是極為認真地聽著秦剛的想法,也思考著他對於這幾年裏天下形勢的細致分析,包括年輕皇帝眼下思想動態的重大變化。在他的意念深處,似乎早已沉寂多年的雄心與人世間的職責又一次地重新燃起。
按理說,紹聖以來的連連貶謫、從英州到惠州,再到昌化軍的一路南放,悲天憫已的老人早已抱定了“出世”的基礎徹悟,其潛心所作《和陶“歸去來辭”》便是例證。
然而,超級浪漫的蘇軾卻始終有著在黃州“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心境;更在惠州祈願“我願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為瘡痏”、“雨順風調百穀登,民不饑寒為上瑞”;而到了昌化,依然還會有著“不似天涯,卷起楊花似雪花”的浪漫情懷。
蘇軾的一生,從未對於人生放棄過期待,也始終未放棄過為民請命的“入世”之決心。
而在這次秦剛的反複鼓勵與用心策劃之下,蘇軾則徹底燃起了複出濟世的堅定決心。
事實上,在趙煦的“建中”決心之下,足以調和章惇、蔡卞等人政治路線的名望之臣,如今也僅剩蘇軾、範純仁等碩果僅存的一兩位,而蘇軾更是有了一股“舍我其誰”的雄壯信念。
所以,在終於接到最初的北歸赦令之後,蘇軾便按照當初與秦剛定下的策略,由弟弟蘇轍前往靠近京城的穎昌縣,以吸引朝臣的主要注意力,而他卻以最快也最不為人所知的海路快速北上,先一步迴到了宜興等待。又在進一步的赦令中,極速地迴到了久違的京城。
次日,朝廷再次來人到宜秋門南園宅子宣旨:
朝散郎蘇軾,再複翰林侍讀學士與端明殿學士!
同一日,城南,中太一宮。
秦剛來到這裏時,倒是一下子想起了紹聖元年那次正月裏的士子詩會,當時詩會的組織者趙期,後來也考中了那榜進士,官授機宜檢校文字,留在京城為官,如今已經在秘書省內做了秘書郎。
但是無論是秦剛初時辭官的落魄之時,還是之後長短的飛黃騰達,這趙期但凡聽聞其入京,都會及時送來過拜帖、或者是親筆的書信問候,前無冷落嘲諷、後無攀附巴結,倒也是個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
而那時的岑穰,雖是考中了榜眼,但卻仕途不順,幸好這次因為義烏一事重逢,在解決了胡氏父子之後,秦剛有意提議讓他在義烏鄉間試行“藍田鄉約”的推廣。這實質也是他在海南島與蘇軾夜談大略中的重要一步。
如果岑穰真能不負他的榜眼之才,能在這一步中展示出他真實的個人才華的話,秦剛自然會對其另有大用。
秦剛正在出神之際,卻是有一個道童走來,恭恭敬敬地行禮問道:“請問來者可是秦居士?貴客在東三殿裏廂房等您。”
秦剛點點頭,便請這道童走在前麵帶路。
在東三殿裏廂房等著他的,是便是當今宰相章惇,他於上午帶著家人來中太一宮焚香敬神後,便就在這東三殿裏暫時休息了。
而秦剛卻是下午去南城外郊遊,然後迴程時也“非常湊巧地”在中太一宮裏臨時歇腳。
偌大的中太一宮,光出入的宮門就有好幾處,在如此悄悄地刻意安排之下,秦剛與章惇的這次會麵,幾乎不會被外人知曉。
趙煦想恢複左右相的想法,秦剛提前通過章楶傳遞給了章惇,也是以此釋放最大的善意,而關於擬由蘇軾出任右相的意思,也讓他們堂兄弟之間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溝通。
其實對於今天的章惇而言:繼續堅持所謂的“新黨至上”的大旗,已經變得十分地虛幻且不切實際。
在新黨內部持續多年的內鬥中,呂惠卿被他們聯手打壓拋棄,蔡卞、蔡京早就與他貌合神離,更不要說曾布已經自成派地始終與其針鋒相對、判若水火。
“子厚,當斷不斷,必受其亂啊!”
堂兄的這句奉勸,終究是讓章惇下定了決心。
其實,他投注於秦剛身上早已不是第一天了,按理說,從最早對秦觀等人繼續南貶一事的網開一麵,再到後來主動對海事院開衙的支持,包括前次大赦名單裏又特意加進了秦觀、黃庭堅起,他就已經為自己接下來的政治路線想好的軌跡。同時,麵對著日漸有著自己主意的天子,他也明白:終究會有蘇軾迴到朝堂這一天的。
其實,相對於目前還在世並也已經內遷的範純仁,他還是更傾向於接受蘇軾的迴朝。
“世人對老夫與子瞻的關係多有誤會啊!”章惇在秦剛坐下來,又沉默了好長一段時間後,開口說出了這麽一句話,“政見終有不合,相交向來莫逆!”
嘉佑二年,二十二歲的他、二十歲的蘇軾,都考中了這一年的進士。
但章惇卻因當年的狀元是其族侄章衡而心有不甘,毅然放棄了這次的敕封,兩年後再次重考,終於考了個一甲第五名;
而蘇軾也是因為母親去世,在中了進士出身後便迴家守喪,四年後又通過了宋代極嚴苛的製科考試而名列第一。
於是,就在嘉佑七年,兩個同樣才華橫溢並不拘小節的曠世才子同時受任於陝西路,一時惺惺相惜,視彼此為至交好友。
“師公也曾說過,當年他受‘烏台詩案’一累,朝中重臣多欲置他於死地,唯有章相為其仗義直言。”秦剛站起身向章惇致禮謝道,“此後師公出獄被貶往黃州,‘親朋多畏避不相見’,卻唯章相多次來信送藥並作安慰,實為他在黃州時日的一大支撐。”
“元佑元年,老夫身為貶官出京,上書乞謀一閑職以求能迴蘇州去奉養父親,但朝中多有宿敵阻梗。好在無太久時間,子瞻來信,曰:‘歸安丘園,早歲共有此意,公獨先獲其漸,豈勝企羨。’吾便明白,此事當是他周旋而成啊。”章惇的這番話,卻是無意中解開了一樁曆史迷案:
蘇軾寫的這封信被章惇一直保留在身邊,然後因此書法之價值,一直流傳到了現代,並保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信中被章惇此時複述的這段話,翻譯過來的表麵意思是:關於“退隱田園”這件事啊,早年我們倆可是都說過有這樣的夢想,隻是沒有想到兄弟你卻先實現了,實在讓我羨煞啊!
從常理而言,蘇軾當時受到高太後重用,從小小的汝州團練副使,火箭式地上升至翰林學士並幾乎要進階宰執,而章惇卻是相反地從知樞密院事一路下擼,直至提舉洞霄宮這樣的閑職,如此人生之水火差異,而蘇軾卻寫了這段話,表麵上看來豈不是有點幸災樂禍嗎?
但是這麽一封信,卻被章惇珍藏於身邊,並且還將此視為恩情的象征而記到如今,唯有一個可能:
蘇軾之所以會有信上這樣的玩笑話,實際是隱晦地向章惇暗示:兄弟,你想要任閑職去蘇州奉親的事,我幫你辦妥了,你就踏踏實實地過去吧!
否則按有人理解,這算是蘇軾說的風涼話,那麽以章惇的性格,早就將這封信撕個稀爛了,哪會一直放在身邊呢?
秦剛看著此時須發皆白的章惇,突然有點欽佩這位被後人詆為“千年奸相”的老人了。
平心而論,像章惇這樣“科舉考中卻因名次低於族侄而迴去重考”的人,其一生都在爭強好勝中度過。畢竟在紹聖之時,他是作為當年新黨遭受打擊與迫害之後所剩餘的中堅人物,一旦得以機會翻盤,自然是立場為先、報仇整人開局,這也是他借以凝聚人心,重整旗鼓的重要手段。
而隨著對夏戰爭的順利推進、新法施行的漸收成效,尤其是在秦剛所介入後的各項朝政的順利推進,如何可以真正地施展自己的文韜武略,如何實現自己的雄心壯誌,已經遠遠勝於廓清政敵的單純政治手腕。
冷酷、孤傲、鐵血、兇悍……等等這些貶多於褒的一係列標簽之下,章惇實際上最大的標簽還是“務實”。
就算是他在朝中獨相至今已有六年,他的四個兒子也都以真才實學全部科舉登第,但他卻堅持讓其中三個兒子都外放州縣為官,隻將幼子留在京城裏的身邊,但也隻給了他一個校書郎而已,對比一下前後世的那些官員,其清廉的行止,就算是政敵想從這裏攻訐也覺無從下手。
而在這次,又有了已經決意致仕的堂兄章楶前期對他的溝通說服,在天下子暗示下,章惇便默許了蘇軾迴京並最終出任右相的計劃。
先前傳到宜興以及今天早晨的兩道詔令,也都是在他的認同下才順利簽署發出。
但是,即使是要冒著被彈劾為私下結交的風險,章惇仍然堅持要在今天將秦剛約出來麵談一次,一是為了能夠親耳聽到此次蘇軾的複出,決不在背後夾帶舊黨翻盤的私貨;二是想要看一看這件事情的實際操盤者秦剛,到底瞠能給他帶來什麽樣的意外迴報?
這兩點非常地重要,遠超過今天見麵所冒的風險。
更何況,他章惇,一貫就是個不懼風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