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大也算是有了準備,包括他在龍遊召集來的一堆跟班,心裏有底,都咬牙不肯承認販運私鹽的事情,而除了他們的一些東村村民也大多是被蒙蔽或者隻是單純的過來幹活,也知道不了什麽情況。


    沒過幾天,龍遊縣裏突然來了兩浙路轉運使司的公差,還帶著公文,言稱沈大的商籍在杭州,此案卷宗及嫌犯等人將要全部轉至杭州處理。


    手續完整,且又是上司的命令,宗澤無奈隻能交人,但卻扔下了一句話:


    “隻要我宗澤在龍遊一天,這私鹽就別想從衢江這裏過境!”


    再說杭州的胡濤,他倒不是多麽非要在意沈大等人,而是重視他們幫他運作的衢江走私浙鹽的這條黃金通道,因為這條線路就在之前正常操作的那段時間裏,已經為他賺取到了驚人的收益。


    因此,他在向自己父親胡宗哲求助撈迴沈大等人時,才會有著充足的底氣。


    而胡宗哲為了維持他在京城裏結交的重要關係,眼下的花銷實在是巨大,所以對於衢江這麽一條最佳的走私鹽路,哪裏會輕易地放棄呢?


    隻是眼下,人是被撈出來了,但是現在龍遊縣的每一處碼頭,都被這宗澤加派了人員,對於進出的貨物,都開始實施了嚴格盤查。


    這便是明擺著要切斷他胡家剛運營好的了一條財路啊,這可把胡宗哲父子倆氣得不輕:


    “王八蛋!不就是個小小的縣令,連個知縣都不是,還敢跟我鬥!”


    大宋一朝,縣裏的官員有的是知縣,有的是縣令,他們的區別就在於:知縣是中央下派來的官員,也就是朝廷派出來“知某縣事”的意思,更有監督、檢查地方政事的意味。所以,知縣的任命、以及業績的考核考察權並不在州府,也不在路,而是由朝廷中央直接掌管著的。所以,有些背景強硬的知縣,極有可能不會把上麵的州府直至路一級的官員不放在眼裏。


    但是縣令卻不同,縣令雖然也可以掌握一縣之事,但他卻屬於地方官員,他的推薦、任務以及日常業績的考核考察權,都在地方官府手裏。


    宗澤雖然是進士出身,由於他的名次不高,又沒有背景,還不會拍馬,所以初期授官隻是縣尉,之後雖然代攝縣令且業績優秀,可是由於個人太不會來事,一直就得不到地方上級官員的重視與認可,連續兩三任下來,一直就隻能是不同地方的縣令打轉。


    當然,胡宗哲的底下心腹也會向自己的主子提醒:“宗澤此人向來便是如此,同僚們都稱他是宗鐵頭。大家都不待見他,但也輕易不會去觸惹他。現在的麻煩是,因為沒人動他,所以至少在任期內,他都會在龍遊縣一直做下去,那我們的這條賺錢之路也就會一直中斷於此。”


    “爹爹,就不能把這老東西給免了職嗎?或者你這裏下個令,把他調到其他地方去?反正就是不能再讓他繼續待在龍遊縣啊!”胡濤向他的父親求助。


    “輕浮!”胡宗哲訓斥兒子道,“這宗汝霖好歹也是個同進士出身,更何況,此人極不討喜,當年把他安排到龍遊縣,原本就是想讓他待在這等偏遠之縣。如今你一句話,又要把他調往他處,豈不是升遷了他?反倒是漲了他的底氣?地方官員的任命,自然會有不可違背的慣例,哪裏可以這般地隨意變更?你自己惹出來的事件,自己去想辦法解決!”


    胡濤悶悶不樂地迴去,卻遇上了前來感謝的沈大。


    “迴稟大衙內,要讓這宗澤卷鋪蓋迴家,其實也未必一定要動用官府這裏的手段。”這沈大被胡濤撈迴來後,一直因為自己事情沒辦好而忐忑不安,一看有立功贖罪的機會,就趕緊進言道。


    “你個狗東西能有個什麽樣的手段?說來聽聽,不中聽的話,賞你幾板子!”胡濤很沒有好氣地說道。


    “這宗鐵頭是個孝子,他的娘今年已經六十多了,住在義烏老家。朝廷不是有過規定,官員至親去世,必須迴家丁憂三年……”


    “丁憂?”胡濤先是一愣,轉而立即明白了沈大的真實用意,立即轉怒為喜,“你小子的想法挺毒啊!不過我喜歡,又可以搬掉這顆鐵頭,還能幫我出一口惡氣,這事就交給你去辦!辦好了本衙內有重賞!辦不好,跟前麵的事一並找你來算!”


    “大衙內放心,不過就是鄉下的一個老太太嘛,我有一百種方法……”


    “哈哈哈哈!就看你的了……”


    建中靖國元年【注:此非曆史上的1101年,而是趙煦的1100年】五月。


    遼東的形勢一片大好,耶律齊在秦剛的指點下,在完成了與渤海國的和談後,不僅圓滿地解決了困擾東京道的流民問題,還在私下裏接納了中京道與上京道的數萬流民,一邊把他們充數抵給渤海人充作退兵費,另一邊還私下裏向中京道與上京道收取了一筆安置費,居然還就將最初自籌的八萬貫的退兵費補迴了大半。


    東京道的官員一致上書,要求大遼朝廷將耶律齊正式留任。


    而遼東流民的加快轉交,雖然大部分都去了流求,但就算是堅持留在北方的人數比例極少,但總量還是迅速地增加了。


    而此時駐守倭國九州島的雷雨也在向流求反映:一方麵,太宰府對於九州各地的控製力度正在不斷的提升,但是流求來的南方士兵對那裏的水土氣候並不太適應,從而導致在島上的兵力十分地成問題。


    對於這件事,胡衍則建議,可以在留在渤海這裏的遼東流民中募些北兵。秦剛認可行,於是便由陳武出麵,招募了一批強健、單身、年輕的丁口,直接組建成了流求北軍,直接前往九州島駐守。


    在流求,陸陸續續的遼東流民到了後,同樣按照之前的策略,先是分置安排在了原先的三座州城裏,然後再從這三城中進行人員分流,在唐州與漢州之間的嘉義平原上,興建起了流求島的第四座州城。


    這座城,便由秦觀主持,取其城基形似桃狀而將其命名為桃州。


    從南洋歸來,趙駟目前更關心的是東南水師的後續兵源問題。


    其實他還是懷念當年綠曲兵裏的最具戰鬥力的義烏兵,在西北的那幾年中,他已經發現,大凡是立功升職的,八成都是來自於義烏。


    義烏,正是此時婺州下轄的一個縣,自古以來,民風便十分彪悍。


    若是沒有秦剛、趙駟他們的到來,世人對於義烏兵的認識還需要再推遲個五百年。也就是要到了明朝末年東南沿海倭寇為患時,抗倭明將戚繼兵慧眼識寶,從義烏招募了四五千人,組建出了中國曆史上最強的軍隊之一:戚家軍。雖然其中有著戚繼光本人無法替代的先進軍事思想,但也是得益於義烏士兵不懼生死、中怕吃苦的基本素質。


    而東南水師的駐地明州距離義烏並不遠,他便計劃著想去義烏當地募兵兩千。


    “去義烏?正好,這義烏知縣正是我科舉那年的同年岑彥休,我也想著找個機會去看看他呢,近來衙門裏也無甚要事,便與駟哥你同去好了!”


    岑穰岑彥休,紹聖元年畢漸榜的榜眼,先是授官知潁昌府長葛縣,一任任期結束時,卻是因為經常與一些蘇門弟子一起交往吟詩結社,便被新黨所不喜。曆經兩任,卻隻是升了一階宣義郎,再轉到了兩浙路知義烏縣。


    廿三裏鎮,是義烏縣城外通向各鄉都十分便捷的一個地方,畢竟出入縣城的城門還需要各種的盤查,四鄉八裏的人便都喜歡在這裏進行各種商品交易、信息交流。久而久之,這裏的客棧、酒樓以及商鋪越來越多,甚至要比縣城裏還要熱鬧上幾分。


    秦剛與趙駟帶了二十名親兵過來征兵,目的地是義烏下麵的各個鄉,也就懶得進縣城,而選在這裏包了一座客棧。


    秦剛等人來得很快,他寫給岑穰的書信,隻提前半天到達,岑穰接信後,卻是喜出望外。


    且不說現在秦剛的東南海事院治所設在明州,兩浙路也是屬於海事院可插手管轄的範圍,就說是他與岑穰同年進士的這一層關係,也讓接到書信的岑知縣立刻感覺腰杆子又粗了好幾分:“快!快隨本官去廿三裏鎮,去迎候秦龍製、秦巡使!”


    “秦龍製能來我義烏縣選兵,實是我義烏百姓的榮耀!”岑穰見了秦剛,雖然抑不住內心的歡喜,但還是循禮以下官之禮參見,並開口感慨。


    “哎!彥休兄你我都是同年,不可用這官場虛禮,你我兄弟相稱便可,小弟此次前來,卻是因征兵一事,要好好地麻煩你了!”秦剛卻是親熱地執起岑穰之手,其熟絡之勁,很讓義烏的其他官吏動容。


    看到秦剛並沒有朝自己擺出上官的架子,岑穰則更為感動,在兩三次推辭之後,他才小心翼翼地改了稱唿:“徐之兄說得太客氣了,海事院能來義烏征兵,真是幫我等解決了一個天大的難題!”


    見秦剛以為他隻是恭維,岑穰又急忙補充道,“我義烏境裏多山少地,但是人口卻多。鄉民們為了生存,大多以宗社抱團。一旦遇上爭水爭地爭出產,便結群而鬥。曆任地方官員對此事往往是束手無策,非常頭痛。”


    趙駟卻是奇道:“這些人這麽喜歡爭鬥,那你們就沒想過把他們送去從軍麽?”


    “哎呀!別提了,義烏人的彪悍好鬥,就連各方軍隊裏的統領們都是頭疼,哪怕他們從了軍,在軍中也不安份。一旦發生爭鬥,立馬是父死子繼、兄亡弟上、裹傷再戰、不死不休。哪支部隊裏,隻要有了義烏兵,便就是進了……”當地的縣尉沒心眼,直接就說出了實話,不過在被岑知縣連連暗示之下,才意識到多嘴了:


    眼前的兩名上官是來此征兵的,這樣子說,豈不是要把對方說嚇跑了嘛?


    所以縣尉趕緊改口道,“便就是,便就是,多了些能、能打仗的強兵嘛!”


    “無妨!”秦剛聽出了這些人的擔心,擺了擺手道,“本官就是看中了義烏人的這股兇悍勁,至於這幫兵招來後,聽不聽指揮,這件事便交給趙都統去辛苦調教了!”


    看到了趙駟認可地點點頭後,義烏縣的這幫官吏頓時喜出望外:以往縣裏的這些悍民待在鄉裏沒有出路,推到軍隊裏也無人接收,留在境內便成了他們最為頭痛的負擔,一旦地方出現了械鬥之後,連這些衙役也隻敢躲在一邊,隻有等到雙方打完了,才會出來做做善後之事。


    而這次,他們隻祈禱這海事院來的秦龍製與那趙都統,真的能如他們所說,將下麵那些爭勇好鬥之徒盡數帶走,也是幫他們去掉了這麽多年來的心頭大患。


    接下來,岑穰便特意叮囑手下的這些官吏,一定要將秦剛一行的出入細節盡數安排妥當。雖然都明白這裏的民風彪悍,但也不要過於大意,別因一件小事觸動了上官們的安危。


    所以,接下來,縣尉竟然是將義烏縣裏所有的衙役都調到了廿三裏鎮來,前前後後地細心檢查周圍的環境以防有意外發生。


    不出意外的話,意外還真是被檢查出來了!


    縣裏的洪都頭,在帶著五六個衙役提前檢查秦剛他們出入廿三裏鎮的兩旁支道時,意外地發現了幾個鬼鬼祟祟的家夥,關鍵問題是發現的時候,他們正在那裏擺弄著一輛破馬車,經驗豐富的洪都頭一看現場的情形,立刻意識到,這幫家夥的目的,一定就是想在特定的時候、將這破馬車趕到主道上,以造成一起意外撞人事件!


    乖乖了不得了,這是要謀害朝廷重臣的大案啊!


    洪都頭不敢大意,一方麵立即將這幾個人全部拘押,一方麵便趕緊上報了了縣尉與知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風流大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林二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林二虎並收藏風流大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