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反噬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宋·王安石《登飛來峰》
============
第332章 鹽醃的瓷器
兩浙路,龍遊縣,雖然隸屬衢州管轄,但卻距離婺州更近一些。
更重要的是從龍遊縣穿城而過的一條衢江,自西向東流淌,便可一路匯入婺江,之後便改向北流,進而可以一路直到達杭州。
龍遊縣境內大多都是丘陵山地,而且山林密布,若是要走陸路,不知會有多辛苦與危險,所以依賴於這條水路向東,便成了這裏人們最主要的對外交通方式。甚至西邊的衢州,要將這一帶的山貨物產售出,以及從外地將這裏所需要的生活物資運入,都依賴於這衢江的運輸。
在重農輕商的前代,龍遊縣裏百姓的生活一直非常困苦,隻能依靠山穀江邊那些不多的土地耕種,以及山裏的一些山貨果樹貼補生活。
到了大宋,經商的人多了一些,但也隻不過是讓一些有想法的人提前離開這裏而已。縣城裏的幾家酒館客棧,也多是偶爾經過的商旅們落腳消費。
不過今天,龍遊縣最好的酒館二樓包廂裏坐得滿滿的,都是當地有名的一幫遊手好閑之徒,桌上擺出的酒菜談不上多麽精致,但也是魚肉滿滿、豐盛無比。
請客的是他們中間前幾年跑出去做生意的沈大。
沈大這些年一直在外麵闖蕩,據說在杭州城攀上貴人做了大生意,這次迴來,立刻就在這裏擺下了酒席,並把昔日一起混的兄弟們叫了過來。
包廂裏的氣氛熱烈,大家喝得是興高采烈。坐在主位上的沈大,穿著一身綢緞,滿麵春風地看著這些昔日的兄弟。
“大哥,我們這些人裏,要數混得好的,你是第一!再看講義氣、有手段的,你還是第一。所以看你今天混得這般風光,還不忘迴來找我們,實在是仗義!小弟我敬你一杯!”敬酒的一個瘦猴男子說道。
“那是自然,我沈大能有今天,忘不了大家昔日對我的情意,我這次迴來,就是手裏有一項富貴事業,想拉著大家一起發財!”沈大直言不諱地說道。
“哦?是什麽樣的富貴事業啊?”另一個人問道。
“這個……”沈大抬眼看了看周圍,看到包廂門關得很緊,室裏也沒有其他人,於是便稍稍壓低了聲音,“我在浙西那邊,有大筆的鹽場出貨,咱們這浙鹽在兩浙路的價格賣不高。但是你們應該知道,要是沿著這衢江再往西去,便就是江南東路的饒州與信州,那裏的鹽價,可以成倍上漲……”
“……嘶!販私鹽?這可是重罪啊!”眾人中立刻有人明白過來,擔心地問道。
“嘁!當你大哥在杭州城裏白混的麽?”沈大鄙視地看了那個人一眼,又喝下了一口酒,悠悠問道,“你們知道我後麵的東家是誰?”
“是誰啊?”眾人好奇地問道。
沈大神秘地一笑,再次壓低了聲音說道:“杭州知州兼兩浙路轉運使胡宗哲的大衙內胡濤。”
“老天!二哥你居然能攀上這大的官……”眾人皆驚訝不已。
“那是當然,否則光這浙西鹽場的出貨,你們以為是普通人能夠拿到的嗎?”沈大得意地說道,“江南東路那邊的鹽,正常都要通過長江轉運,官價抬得很高。兄弟我不是龍遊人麽,所以是知道這衢江一直向西,也是可以一直通到江南東路的饒州和信州等地的。”
“對對,一直走這裏的商人,除了浙西的,就是江東的!”眾人都附和道。
“所以,胡大衙內就把這件事安排給了我。這衢江到了龍遊,如果要逆流向西,必須要換船。所以需要在龍遊這裏尋一個合適的僻靜河道,建一個中轉碼頭,還得再修幾間倉庫。所有的貨到了這裏,再換船向西。這事,我必須要找咱們這裏的自己兄弟來一起做。”
沈大說完上麵的這番話後,眾人開始有了一點猶豫不決。
因為大家聽明白了,這個生意說白了,就是販私鹽!而販私鹽的利潤盡管驚人,但卻是有違朝廷法令,一旦被查到,那處罰也是非常嚇人的。
“沈大,胡大衙內那裏真的靠譜嗎?”有一個人問道。
“當然靠譜,我都講了,鹽場那裏的貨可是一般人能搞得到的嗎?這次胡大衙內給我搞來了販運山貨的商棧身邊,還給我這個!”沈大說著,從懷中掏出了一份信函,用手指著上麵的落款念道,“學生胡濤逸遠敬,這逸遠就是胡大衙內的表字,這封信是讓我帶在身邊,凡是兩浙路下屬官吏,有誰見了這胡大衙內的親筆書信不給個麵子的?”
“真的啊!那就不會擔心了,大哥你現在可以啊,這封信在咱們下麵的這縣鄉裏,那還不相當於就是尚方寶劍了嘛!”有些人認得字,看到了後立刻便激動地叫了起來。
“既然如此,那咱們就跟著大哥幹吧!現如今,哪有沒風險就發財的事啊!再說了,大哥這事也看不出有什麽風險啊!”
“就是,就是!我們要敬大哥一杯!”
眾人又鬧哄哄地敬了一圈酒之後,突然有人提出來說道:“這件事,宗縣令那頭,會不會有什麽麻煩?”
大家突然有點沉靜下來。
因為剛才提到的這個宗縣令,倒不是一個常人。他姓宗,名澤,字汝霖,是元佑六年的同進士出身,先是任了大名府的館陶縣縣尉,之後又兼攝縣令之責。因其個性耿直,不擅官場奉迎之事,雖然任期滿時、政績突出,卻並未得到升遷,而是調任兩浙路龍遊縣縣令。
沈大不太清楚的事,在座幾個人都清楚,這位宗縣令在龍遊素有清官的名聲,不受禮、不納賄,一心隻想處理公事,而且行事手段極其強硬。
原先他們幾個人,平時還能拉個小幫派靠著坑蒙拐騙,到處去混點小錢花花,但是自從這宗縣令來了之後,立即抓了幾個經常出頭的。再有不聽管教的,直接被他在臉上刺了字送到了廂軍那裏當兵,能低頭伏聽的,在保證書上畫了押,就被勒令迴家去種地幹活了。
現在縣裏上上下下的年輕人,就不敢在街頭閑逛。
“這個宗縣令不就是想做做政績好升官嘛!我就送他一點政績。”沈大不以為然地說道,“我就說我在浙西做生意,發了點小財,現在迴家鄉來開商行,他要的商稅,我一分錢不少他。每一船都繳得足足的,他總不至於還要針對我們吧?!”
“對對,大哥高見!我認識縣衙收商稅的幾個押司,他們最喜歡主動繳稅的商人!”
此次酒宴結束之後,龍遊縣衙很快就接到了城東沿河某村的裏正上請的申請,說有本地商人迴鄉設商行,要開設碼頭與倉庫,手續證明一應俱全。
宗縣令主政以來,一直在抓兩件大事,一件是加強本地教育,廣建學校,募請師儒,招收學生,講論經術,從而令龍遊的士子增加了好多;另一件就是狠抓商貿,利用龍遊的衢江便利,吸引了不少商人在這裏駐留,努力提高了龍遊的商稅收入。
所以縣衙對於這樣的新設商行之事,向來樂見其成,也大力促成的,於是很快就批複了。
沈大設的這個商行,表麵上就是從饒州、衢州開始自西向東運出山貨去婺州、杭州發賣,再就是自東向西將杭州、婺州的一些精致生活用品,向江東那邊販運。
正如他所講的,每次貨船到了龍遊這裏自己的專用碼頭與倉庫換船時,一直都是主動地、足額地向縣裏繳納過路商稅,而且他還又拿著兩浙路轉運使司那裏批複過的杭州商行擔保,所以,龍遊縣的收稅押司給他的貨物是格外地關照,基本上就是見了船就放行,從不會進行任何的檢查。
宗澤的籍貫是兩浙路的義烏縣人,在龍遊為官,這是他在當前任官的迴避製度下基本能夠離家最近的地方了。所以,他在龍遊縣做事,會比在館陶縣還要更加地用心。
本地人沈大從杭州迴來開商行的事,他也是知道的,起初認為這自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一個月過去後,他卻漸漸地從裏麵看出了一些端倪。
“你看這沈大申報的運往饒州去的貨物怎麽大部分都是瓷器呢?”宗澤皺著眉頭問手下人。
“這些年來,越瓷的名氣可是與日俱增,販賣越瓷又有什麽奇怪呢?”
“那你可知道這饒州下麵有個浮梁縣?而這浮梁縣下還有一個十分有名的鎮?”
“對,縣令一提,我便想起來了啊,浮梁縣的景德鎮,所產青白瓷天下聞名,那可是比我們的越瓷有名氣得多啦!”手下人經宗澤一提醒,立即發現了此中的反常之處。
“這瓷器如此沉重,衢江向西又是逆流,平緩處須借助風帆與船槳,急流處全靠人力拉纖,這沈大千裏迢迢地把越瓷拉到饒州去,做的不就是賠本買賣嗎?但是,他卻又是我龍遊縣裏,繳納商稅最積極的商人。”宗澤若有所思地說道,“那就隻有一個可能,他運過去的不會是瓷器,而是與瓷器份量相近的其它貨物,而且這貨物極其掙錢……”
為了確認這件事情背後的真相,宗澤帶了一名隨從,化裝成普通的百姓,決定去縣城東麵的沈記商行碼頭看個究竟。
宗澤自為官以來,一直講究事必躬親,常年在外奔波察看民情,田間地頭也沒少去,以致於他皮膚被曬得黝黑、臉上的皺紋也生得早,竟然一點也不像是四十多歲的士人,更別說是一位官員。隻要一身粗布衣服上身,那就是活脫脫的一位鄉間老農。
而當他們接近那座碼頭附近時,就覺得更有問題了。
按理說,不過是一座普通的商行碼頭,但卻沒想到那裏隔著很遠就樹起了木柵欄不讓人接近,宗澤帶人靠近了一會兒之後,很快裏麵還出現了巡邏的守衛,發現他們後,隔著柵欄大聲地喝令他們趕緊離開。
宗澤不動聲色地走開後,對身後的人說:“走,去他們這個村子裏轉轉。”
碼頭離村口不遠,他們還沒走到村口時,正好碰上了一個看樣子是從碼頭上幹活迴來的漢子,宗澤便上前假裝問路,然後拉著那漢子聊了起來。
也是宗澤一身的莊稼漢模樣,那一口龍遊這裏的方言講得又像模象樣,那漢子對他沒什麽警惕心,就對他們兩人說道:
“你們也是想來找點活幹?換個地方找吧,這裏的碼頭就隻雇這本地村裏的人,外人是不會用的。”
宗澤卻是個極善攀談之人,於是順口就說自己叔侄倆出來找活找了好幾天了,從來沒聽說哪裏幹活隻找本地人的說法,便拉著那漢子套近乎,說能不能想法個法介紹自己兩人過去。
那個漢子見宗澤是一臉的老實人模樣,又看了看四周沒有其他人,便壓低了聲音說:“我跟老哥你說實話吧,我都打算明天也不去那幹活了,這碼頭上搬的貨不對勁。說是用木箱子裝的瓷器,可是之前江東人運瓷器的木箱子我也搬過,份量不對。還有要是瓷器的話,是最怕摔的。而這些天裏,倒是有人不小心摔掉過箱子,卻沒見那東家發火,反倒是前天一下雨,那東家就十分緊張,又是讓我們全停下搬運、又是要給木箱子上加蓋油布,看起來卻是更加怕水!你明白哦?”
宗澤聽了後,立刻心裏有了數,於是趕緊謝過了那漢子,帶著隨從立即往迴趕。
“裝貨的木箱子不怕摔,卻怕水。”隨從卻是聽得明白,在迴去的路上對宗澤說,“說明他們運的肯定不是瓷器,我是覺得,八成會是販的私鹽。”
宗澤點點頭道:“饒州那裏不缺瓷器,反是缺鹽,鹽價高,如果從衢江逆流把浙鹽販過去,再高的成本也是能賺大錢的,這樣子的話,就能說得通了!”
私自販鹽,可是大罪,宗澤可不敢怠慢。迴到縣衙就叫來的縣尉,讓他調集人手,要去突擊查抄東村的碼頭。
縣尉一聽此事,嘴上雖然沒有說什麽,但是出去時卻對著宗澤身邊的縣丞頻頻使著眼色。
果然,縣尉一出去,縣丞就開始勸解宗澤:“汝霖啊,你可能有所不知,建這個東村碼頭的沈掌櫃,當初可是拿著兩浙轉運使家的胡衙內手信來過,我知你素來不喜這套,可是再看他們手續也齊全,就沒多說。這次的這件事,你看……”
“你既然知道我素來不喜歡這套,這次又何苦講這些!”宗澤卻是斷然開口道,突然他又想起什麽,急道,“你的意思是,縣尉他也是知道這東村碼頭的胡衙內背景?不行,我得親自去一趟!”
說完,宗澤不顧縣丞的苦苦勸阻,立即叫手下另行點些人手,要趕去監督縣尉的執行。
果然,當宗澤的人趕到東村時,這裏的倉庫裏麵已經是一片狼藉,裏麵原先存放的大部分木箱都已經不見,碼頭上的各式船隻都盡數駛離,縣尉猶自還在那裏辯稱自己帶衙役來時就已經是這樣。
而正在現場的沈大,卻是一副完全不將宗澤放在眼裏的態度,極其囂張地質問宗澤,說自己依法行商,為何會遭到縣裏衙役的無故盤查?
宗澤冷笑一聲,一邊叫人將現場散落著的那些木箱都拆開來細細檢查,一邊又叫人到碼頭附近的河段裏分別勘查並舀取水樣。
聽得宗澤的這些安排,沈大的臉色明顯大變,也不再敢多開口叫喚了。
果然,先是從這些木箱的內壁裏刮出了大量殘留著的鹽漬鹽粒,顯然就是這些木箱長期包裝著鹽包所致。
“看來沈掌櫃販運的瓷器都是要用鹽來醃製保存的啊!”宗澤不無譏諷地說道。
接著,宗澤手下從碼頭四周舀取的水樣,都顯示出極高的鹹度。甚至還在某處離岸不遠的河底直接舀出來一堆未曾融化完畢的鹽泥——顯然,一定是碼頭上的人接到了消息通報,將大量存鹽傾入河道之後的殘跡。
雖然未能完全地人贓俱獲,但是就憑現在找到的這些證據,宗澤相信自己已經足夠給眼前的沈大及其從眾定罪了。於是,他立即下達了封禁碼頭、拘押沈大等人的命令。
“宗澤,你不過是個小小的縣令!你可知道這商行的大東家是誰?”沈大一看宗澤來真格的了,禁不住有著發慌,跳將起來大叫道,“要是胡轉運使、胡知州知道了,有你好受的!”
“宋刑統明文規範,任是王公宰執,也不得違反!”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宋·王安石《登飛來峰》
============
第332章 鹽醃的瓷器
兩浙路,龍遊縣,雖然隸屬衢州管轄,但卻距離婺州更近一些。
更重要的是從龍遊縣穿城而過的一條衢江,自西向東流淌,便可一路匯入婺江,之後便改向北流,進而可以一路直到達杭州。
龍遊縣境內大多都是丘陵山地,而且山林密布,若是要走陸路,不知會有多辛苦與危險,所以依賴於這條水路向東,便成了這裏人們最主要的對外交通方式。甚至西邊的衢州,要將這一帶的山貨物產售出,以及從外地將這裏所需要的生活物資運入,都依賴於這衢江的運輸。
在重農輕商的前代,龍遊縣裏百姓的生活一直非常困苦,隻能依靠山穀江邊那些不多的土地耕種,以及山裏的一些山貨果樹貼補生活。
到了大宋,經商的人多了一些,但也隻不過是讓一些有想法的人提前離開這裏而已。縣城裏的幾家酒館客棧,也多是偶爾經過的商旅們落腳消費。
不過今天,龍遊縣最好的酒館二樓包廂裏坐得滿滿的,都是當地有名的一幫遊手好閑之徒,桌上擺出的酒菜談不上多麽精致,但也是魚肉滿滿、豐盛無比。
請客的是他們中間前幾年跑出去做生意的沈大。
沈大這些年一直在外麵闖蕩,據說在杭州城攀上貴人做了大生意,這次迴來,立刻就在這裏擺下了酒席,並把昔日一起混的兄弟們叫了過來。
包廂裏的氣氛熱烈,大家喝得是興高采烈。坐在主位上的沈大,穿著一身綢緞,滿麵春風地看著這些昔日的兄弟。
“大哥,我們這些人裏,要數混得好的,你是第一!再看講義氣、有手段的,你還是第一。所以看你今天混得這般風光,還不忘迴來找我們,實在是仗義!小弟我敬你一杯!”敬酒的一個瘦猴男子說道。
“那是自然,我沈大能有今天,忘不了大家昔日對我的情意,我這次迴來,就是手裏有一項富貴事業,想拉著大家一起發財!”沈大直言不諱地說道。
“哦?是什麽樣的富貴事業啊?”另一個人問道。
“這個……”沈大抬眼看了看周圍,看到包廂門關得很緊,室裏也沒有其他人,於是便稍稍壓低了聲音,“我在浙西那邊,有大筆的鹽場出貨,咱們這浙鹽在兩浙路的價格賣不高。但是你們應該知道,要是沿著這衢江再往西去,便就是江南東路的饒州與信州,那裏的鹽價,可以成倍上漲……”
“……嘶!販私鹽?這可是重罪啊!”眾人中立刻有人明白過來,擔心地問道。
“嘁!當你大哥在杭州城裏白混的麽?”沈大鄙視地看了那個人一眼,又喝下了一口酒,悠悠問道,“你們知道我後麵的東家是誰?”
“是誰啊?”眾人好奇地問道。
沈大神秘地一笑,再次壓低了聲音說道:“杭州知州兼兩浙路轉運使胡宗哲的大衙內胡濤。”
“老天!二哥你居然能攀上這大的官……”眾人皆驚訝不已。
“那是當然,否則光這浙西鹽場的出貨,你們以為是普通人能夠拿到的嗎?”沈大得意地說道,“江南東路那邊的鹽,正常都要通過長江轉運,官價抬得很高。兄弟我不是龍遊人麽,所以是知道這衢江一直向西,也是可以一直通到江南東路的饒州和信州等地的。”
“對對,一直走這裏的商人,除了浙西的,就是江東的!”眾人都附和道。
“所以,胡大衙內就把這件事安排給了我。這衢江到了龍遊,如果要逆流向西,必須要換船。所以需要在龍遊這裏尋一個合適的僻靜河道,建一個中轉碼頭,還得再修幾間倉庫。所有的貨到了這裏,再換船向西。這事,我必須要找咱們這裏的自己兄弟來一起做。”
沈大說完上麵的這番話後,眾人開始有了一點猶豫不決。
因為大家聽明白了,這個生意說白了,就是販私鹽!而販私鹽的利潤盡管驚人,但卻是有違朝廷法令,一旦被查到,那處罰也是非常嚇人的。
“沈大,胡大衙內那裏真的靠譜嗎?”有一個人問道。
“當然靠譜,我都講了,鹽場那裏的貨可是一般人能搞得到的嗎?這次胡大衙內給我搞來了販運山貨的商棧身邊,還給我這個!”沈大說著,從懷中掏出了一份信函,用手指著上麵的落款念道,“學生胡濤逸遠敬,這逸遠就是胡大衙內的表字,這封信是讓我帶在身邊,凡是兩浙路下屬官吏,有誰見了這胡大衙內的親筆書信不給個麵子的?”
“真的啊!那就不會擔心了,大哥你現在可以啊,這封信在咱們下麵的這縣鄉裏,那還不相當於就是尚方寶劍了嘛!”有些人認得字,看到了後立刻便激動地叫了起來。
“既然如此,那咱們就跟著大哥幹吧!現如今,哪有沒風險就發財的事啊!再說了,大哥這事也看不出有什麽風險啊!”
“就是,就是!我們要敬大哥一杯!”
眾人又鬧哄哄地敬了一圈酒之後,突然有人提出來說道:“這件事,宗縣令那頭,會不會有什麽麻煩?”
大家突然有點沉靜下來。
因為剛才提到的這個宗縣令,倒不是一個常人。他姓宗,名澤,字汝霖,是元佑六年的同進士出身,先是任了大名府的館陶縣縣尉,之後又兼攝縣令之責。因其個性耿直,不擅官場奉迎之事,雖然任期滿時、政績突出,卻並未得到升遷,而是調任兩浙路龍遊縣縣令。
沈大不太清楚的事,在座幾個人都清楚,這位宗縣令在龍遊素有清官的名聲,不受禮、不納賄,一心隻想處理公事,而且行事手段極其強硬。
原先他們幾個人,平時還能拉個小幫派靠著坑蒙拐騙,到處去混點小錢花花,但是自從這宗縣令來了之後,立即抓了幾個經常出頭的。再有不聽管教的,直接被他在臉上刺了字送到了廂軍那裏當兵,能低頭伏聽的,在保證書上畫了押,就被勒令迴家去種地幹活了。
現在縣裏上上下下的年輕人,就不敢在街頭閑逛。
“這個宗縣令不就是想做做政績好升官嘛!我就送他一點政績。”沈大不以為然地說道,“我就說我在浙西做生意,發了點小財,現在迴家鄉來開商行,他要的商稅,我一分錢不少他。每一船都繳得足足的,他總不至於還要針對我們吧?!”
“對對,大哥高見!我認識縣衙收商稅的幾個押司,他們最喜歡主動繳稅的商人!”
此次酒宴結束之後,龍遊縣衙很快就接到了城東沿河某村的裏正上請的申請,說有本地商人迴鄉設商行,要開設碼頭與倉庫,手續證明一應俱全。
宗縣令主政以來,一直在抓兩件大事,一件是加強本地教育,廣建學校,募請師儒,招收學生,講論經術,從而令龍遊的士子增加了好多;另一件就是狠抓商貿,利用龍遊的衢江便利,吸引了不少商人在這裏駐留,努力提高了龍遊的商稅收入。
所以縣衙對於這樣的新設商行之事,向來樂見其成,也大力促成的,於是很快就批複了。
沈大設的這個商行,表麵上就是從饒州、衢州開始自西向東運出山貨去婺州、杭州發賣,再就是自東向西將杭州、婺州的一些精致生活用品,向江東那邊販運。
正如他所講的,每次貨船到了龍遊這裏自己的專用碼頭與倉庫換船時,一直都是主動地、足額地向縣裏繳納過路商稅,而且他還又拿著兩浙路轉運使司那裏批複過的杭州商行擔保,所以,龍遊縣的收稅押司給他的貨物是格外地關照,基本上就是見了船就放行,從不會進行任何的檢查。
宗澤的籍貫是兩浙路的義烏縣人,在龍遊為官,這是他在當前任官的迴避製度下基本能夠離家最近的地方了。所以,他在龍遊縣做事,會比在館陶縣還要更加地用心。
本地人沈大從杭州迴來開商行的事,他也是知道的,起初認為這自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一個月過去後,他卻漸漸地從裏麵看出了一些端倪。
“你看這沈大申報的運往饒州去的貨物怎麽大部分都是瓷器呢?”宗澤皺著眉頭問手下人。
“這些年來,越瓷的名氣可是與日俱增,販賣越瓷又有什麽奇怪呢?”
“那你可知道這饒州下麵有個浮梁縣?而這浮梁縣下還有一個十分有名的鎮?”
“對,縣令一提,我便想起來了啊,浮梁縣的景德鎮,所產青白瓷天下聞名,那可是比我們的越瓷有名氣得多啦!”手下人經宗澤一提醒,立即發現了此中的反常之處。
“這瓷器如此沉重,衢江向西又是逆流,平緩處須借助風帆與船槳,急流處全靠人力拉纖,這沈大千裏迢迢地把越瓷拉到饒州去,做的不就是賠本買賣嗎?但是,他卻又是我龍遊縣裏,繳納商稅最積極的商人。”宗澤若有所思地說道,“那就隻有一個可能,他運過去的不會是瓷器,而是與瓷器份量相近的其它貨物,而且這貨物極其掙錢……”
為了確認這件事情背後的真相,宗澤帶了一名隨從,化裝成普通的百姓,決定去縣城東麵的沈記商行碼頭看個究竟。
宗澤自為官以來,一直講究事必躬親,常年在外奔波察看民情,田間地頭也沒少去,以致於他皮膚被曬得黝黑、臉上的皺紋也生得早,竟然一點也不像是四十多歲的士人,更別說是一位官員。隻要一身粗布衣服上身,那就是活脫脫的一位鄉間老農。
而當他們接近那座碼頭附近時,就覺得更有問題了。
按理說,不過是一座普通的商行碼頭,但卻沒想到那裏隔著很遠就樹起了木柵欄不讓人接近,宗澤帶人靠近了一會兒之後,很快裏麵還出現了巡邏的守衛,發現他們後,隔著柵欄大聲地喝令他們趕緊離開。
宗澤不動聲色地走開後,對身後的人說:“走,去他們這個村子裏轉轉。”
碼頭離村口不遠,他們還沒走到村口時,正好碰上了一個看樣子是從碼頭上幹活迴來的漢子,宗澤便上前假裝問路,然後拉著那漢子聊了起來。
也是宗澤一身的莊稼漢模樣,那一口龍遊這裏的方言講得又像模象樣,那漢子對他沒什麽警惕心,就對他們兩人說道:
“你們也是想來找點活幹?換個地方找吧,這裏的碼頭就隻雇這本地村裏的人,外人是不會用的。”
宗澤卻是個極善攀談之人,於是順口就說自己叔侄倆出來找活找了好幾天了,從來沒聽說哪裏幹活隻找本地人的說法,便拉著那漢子套近乎,說能不能想法個法介紹自己兩人過去。
那個漢子見宗澤是一臉的老實人模樣,又看了看四周沒有其他人,便壓低了聲音說:“我跟老哥你說實話吧,我都打算明天也不去那幹活了,這碼頭上搬的貨不對勁。說是用木箱子裝的瓷器,可是之前江東人運瓷器的木箱子我也搬過,份量不對。還有要是瓷器的話,是最怕摔的。而這些天裏,倒是有人不小心摔掉過箱子,卻沒見那東家發火,反倒是前天一下雨,那東家就十分緊張,又是讓我們全停下搬運、又是要給木箱子上加蓋油布,看起來卻是更加怕水!你明白哦?”
宗澤聽了後,立刻心裏有了數,於是趕緊謝過了那漢子,帶著隨從立即往迴趕。
“裝貨的木箱子不怕摔,卻怕水。”隨從卻是聽得明白,在迴去的路上對宗澤說,“說明他們運的肯定不是瓷器,我是覺得,八成會是販的私鹽。”
宗澤點點頭道:“饒州那裏不缺瓷器,反是缺鹽,鹽價高,如果從衢江逆流把浙鹽販過去,再高的成本也是能賺大錢的,這樣子的話,就能說得通了!”
私自販鹽,可是大罪,宗澤可不敢怠慢。迴到縣衙就叫來的縣尉,讓他調集人手,要去突擊查抄東村的碼頭。
縣尉一聽此事,嘴上雖然沒有說什麽,但是出去時卻對著宗澤身邊的縣丞頻頻使著眼色。
果然,縣尉一出去,縣丞就開始勸解宗澤:“汝霖啊,你可能有所不知,建這個東村碼頭的沈掌櫃,當初可是拿著兩浙轉運使家的胡衙內手信來過,我知你素來不喜這套,可是再看他們手續也齊全,就沒多說。這次的這件事,你看……”
“你既然知道我素來不喜歡這套,這次又何苦講這些!”宗澤卻是斷然開口道,突然他又想起什麽,急道,“你的意思是,縣尉他也是知道這東村碼頭的胡衙內背景?不行,我得親自去一趟!”
說完,宗澤不顧縣丞的苦苦勸阻,立即叫手下另行點些人手,要趕去監督縣尉的執行。
果然,當宗澤的人趕到東村時,這裏的倉庫裏麵已經是一片狼藉,裏麵原先存放的大部分木箱都已經不見,碼頭上的各式船隻都盡數駛離,縣尉猶自還在那裏辯稱自己帶衙役來時就已經是這樣。
而正在現場的沈大,卻是一副完全不將宗澤放在眼裏的態度,極其囂張地質問宗澤,說自己依法行商,為何會遭到縣裏衙役的無故盤查?
宗澤冷笑一聲,一邊叫人將現場散落著的那些木箱都拆開來細細檢查,一邊又叫人到碼頭附近的河段裏分別勘查並舀取水樣。
聽得宗澤的這些安排,沈大的臉色明顯大變,也不再敢多開口叫喚了。
果然,先是從這些木箱的內壁裏刮出了大量殘留著的鹽漬鹽粒,顯然就是這些木箱長期包裝著鹽包所致。
“看來沈掌櫃販運的瓷器都是要用鹽來醃製保存的啊!”宗澤不無譏諷地說道。
接著,宗澤手下從碼頭四周舀取的水樣,都顯示出極高的鹹度。甚至還在某處離岸不遠的河底直接舀出來一堆未曾融化完畢的鹽泥——顯然,一定是碼頭上的人接到了消息通報,將大量存鹽傾入河道之後的殘跡。
雖然未能完全地人贓俱獲,但是就憑現在找到的這些證據,宗澤相信自己已經足夠給眼前的沈大及其從眾定罪了。於是,他立即下達了封禁碼頭、拘押沈大等人的命令。
“宗澤,你不過是個小小的縣令!你可知道這商行的大東家是誰?”沈大一看宗澤來真格的了,禁不住有著發慌,跳將起來大叫道,“要是胡轉運使、胡知州知道了,有你好受的!”
“宋刑統明文規範,任是王公宰執,也不得違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