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遼國的朝廷而言,渤海人的叛亂,的確算是有點小麻煩,但卻不是如今的耶律洪基所需過於擔心的事。
對於這位自認為偉大的皇帝而言:大遼國那麽大的地盤,契丹人的管理又是半粗暴的征服模式。所以在立國之後的大多數時間裏,此起彼伏的叛亂多得是。但是卻沒什麽是他們強大的軍隊所解決不了的。
地方軍不行,就換宮分軍,一支宮分軍不行,那就多調兩三支。
其實最主要的問題,還是要看底下的臣子用不用心、出不出力。
這幫該死的臣子,他努力學習了南邊大宋朝的管理方法,給了他們高官、又給了足夠的厚祿,甚至還讓許多契丹貴族,保留了大量傳統的牧場與領地,眼下卻解決不了這些小疥癬的問題,一定就是他們不肯用心與用力罷了。
所以,這類問題的折子,都到了不耶律洪基的案頭。
但實際上的問題卻是:如今的大遼,早已不再是幾十年前的大遼了。即使是一直被他們視為精銳的宮分軍,不僅僅由於整體疆域的擴大,已經為東奔西走地四處滅火而漸漸力有不歹。更嚴重的一個事實就是,即使是正宗的宮分軍,如今整體的戰鬥力都已經大打折扣。
比如這次在遼東戰敗的八萬平叛軍裏,就有近一萬人的宮分軍,不同樣也是在突襲中被殺得丟盔棄甲,一樣地哭爹喊娘麽!
當然,沒有人敢把這些事實報到皇帝那裏去,朝堂上的宰執們隻會拚命地給東京道下令:
平叛!平叛!!平叛!!!
東京道駐守在遼陽府的留守事隻恨今年是他的流年不利之年。
起先,他真沒把這次起事的渤海人當一迴事。以往也有過類似的起事,但是遼東物資不甚充足,起事的渤海人雖然算是兇悍,不過總體還是缺乏武器裝備與後備物資,尤其是在冰天雪地裏打仗,不像他們隨時可以從其他地方調集補充到軍需。所以大多數的時候,隻需要把附近幾個州城的兵力聚一聚,壓過去後也就可以平定了。
但是這次卻完全不一樣,起義的渤海人似乎很有謀略,並沒有困守在最初的地方,而是四處遊擊,最終選定了在他們實力最弱的保州與穆州,建成了非常穩定的根據地。
然後,他們不知能從哪裏搞來了非常精銳的武器裝備,甚至還有著極其充足的後勤補給。遼陽府都已經懷疑到高麗人在後麵的動作,但卻苦於沒有證據,高麗人當然不會承認。
最後,八萬平叛部隊的潰退,直接摧毀了遼陽府官員最後的信心。好不容易收攏後剩餘的兵力,也就隻能龜縮迴遼陽府的高牆堅壁之後,把守住府城作為最後的目標。
關於上京要求的出擊與平叛,他如今隻能擺爛:拿什麽去出擊啊?拿什麽去平叛啊?要麽你派人來替了我,要麽再派更多更強的兵馬過來!所以他的迴複永遠是:
派人!派兵!!派支援!!!
而耶律寧從南京道發過去的自薦書,起初到了上京朝堂時,隻是被當成是宗室子弟不知天高地厚的胡言亂語。
但是,在遼東的局勢越來越糜爛,上京這裏是既派不出更多的兵,也找不到敢在這時候去收拾亂局的朝臣時,便有人重新翻出了這一份自薦書,說:
“既然都找不到人願意去,這個傻大膽又是自己主動要去,就把他派去看看呢?!”
於是,就在渤海人逐漸將保州與穆州之間的區域全部連成了一片,甚至還能抽空向南蠶食了鎮海府下麵的不少地盤之際,上京發來的調令終於到了析津府:
令南京道代統軍使耶律寧,調任東京道代統軍使及上京特派談判正使,全權負責對與渤海人的談判招安事宜。
耶律寧動身前往遼陽府的這一天,滄州的秦剛也接到了他加急發來的信息,信中約好了兩人還是要在天津寨見麵。
秦剛掐算了一下時間,遼國朝堂為了被迫走到這一步決定,中間花費了差不多一個半月的時間,正好讓過了渤海上的冰凍期,恰是全麵恢複天津港海運的時節。
而就在這一個半月的時間內,他與胡衍在滄州也就下一步要進行的兩方談判中的許多細節,都一一商量確定完畢,然後就在那裏等著耶律寧的最後消息。
秦剛出於對此行的慎重,不僅再次剃出了契丹人的發式,還專門為自己粘上了一副相對粗獷的大胡子,再穿上北方的毛皮服飾的加持,就連耶律寧最終在天津寨剛見到他的第一眼時,居然都一下子沒有認出來。不過,他也是有過對秦剛在西夏時的黨項人裝束的印象,很快就反應了過來。
畢竟,這次秦剛要作為他的幕僚官去輔助他與渤海人進行談判,不管是談判這件事的重要程度,還是此行他承擔角色的關鍵位置,都會引起廣泛的關注,所以,他原本的宋人官員身份,可不得有一絲暴露的可能。
遼陽府,遼國東京道的首府,也是遼東地區的中心所在。自從渤海人起義之後,這裏就沒過過幾天的好日子。
首先是為了討伐平定渤海人的叛亂,遼東地區的所有兵力都集中在了這裏,再等來朝廷調來的宮分軍到來。
就在等候的過程中,那些征集過來的軍隊可不是什麽善主,當麵討要各種軍需補給算是客氣了,平時沒事時,還會直接自己去收去搶,那也是習以為常的事情。
遼陽的地方官府一直覺得,好歹忍過了這段時間,將渤海人的威脅解決了,軍隊可以各迴各處,他們也就能恢複過上好日子,反正吃苦的都是老百姓。
隻可惜,大軍討伐失敗,殘軍退守城中。城外的各處地方,換成了時不時會出現的渤海的騎兵前來肆虐搶劫。
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的壞消息還在不斷地傳來:
西北的阻卜起義已經好幾年了,好像一直就沒有能夠平定,所以這才牽扯了大量的宮分軍主力,前次派來的近一萬人已經是朝廷所能提供的最大力量了。現在收攏在遼陽城裏的殘軍,勉勉強強能湊個三四千人,實在是不敢再拿這些寶貴的兵力出城冒險了。
遼東南部的鎮海府情況更糟糕,那裏隻有一些地方部隊,同樣龜縮在城裏,往北與穆州接壤的縣城等地,早就被渤海人收了去。
現在遼陽府最擔心的事情就是,一旦渤海人能夠建立起自己穩定的統治,以他們當前的戰鬥力,假以時日,再慢慢地擴張力量,就算是自己始終能守得住遼陽府,而再向南的整個遼東半島估計都會淪為渤海人的地盤。
因此,他們對於自薦來到遼東破局的耶律寧,非常地期待。
“談判!”耶律寧直言不諱地表明了自己來遼東的戰略方針,“如今遼東形勢敗壞如此,本使到了之後,所看到的情景要比估計得還要壞上幾分。所以,與渤海人談判,才是解決當前困局的唯一途徑!”
“耶律軍使的觀點……”遼陽的當地官員對於耶律寧的這個觀點,居然沒有他們預想的那麽抵觸,反倒是提起了一個僧官的名字說道,“……倒是與本地的左街僧錄慈雲法師的觀點一致。”
這個左街僧錄慈雲法師,便就是之前上京白陀寺的那個年輕住持,在得到了皇帝耶律洪基任命之後,奉旨來東京道進行佛教普及推廣。
卻沒有想到,他來到東京道,四處巡視走訪了一圈,初步劃定了幾處擬新建寺廟的好地方,迴到遼陽府來落實經費籌集的時候,就遇上了渤海人的起義。這下好,所有的事情就都擱下來了。
接下來,眼看著平叛失利、義軍反攻、遼陽被困的糟糕局麵,這慈雲便以自己僧官的身份,向遼陽府的官員提出了可以與渤海人進行談判的建議。
雖然,這慈雲眼下除了左街僧錄之外,還有著門下省給事中的官銜,但是在遼國,這種給僧人的加銜,一般隻有在俸祿上的意義,尤其是在地方,是不會有人把他的這個意見當迴事的。尤其是關於談判的建議,說說是容易,誰去談?怎麽談?談的條件誰做主?等等。
但是,如今的情況卻是不一樣了,這上京派來的代統軍使,雖然年輕,但卻是一個宗室子弟,而且人家身上,就有著與渤海人進行談判的正使身份。正好,把這個和尚推過去,既能算得上是他們遼陽府地方上的配合舉措,而且一旦這和談的事情出了問題,也能利用他來甩鍋,真是進退都極為不錯的策略。
這便就是官場思維,契丹人拿下了幽雲之地後,極快地學會了這種漢人政治生存的手法。
不過,得知在遼陽府居然還有著像慈雲這等角色與身份的人,耶律寧與秦剛倒也有點意外,自然讓人去將他請了過來。
“小僧見過耶律軍使。”眼前的這個慈雲倒是長了一副出塵入世的氣度模樣,他在來的路上早就給傳信的塞了點銀錢,於是便得知了現在見麵的耶律統軍使的基本情況,尤其是對方便是因為同樣主張談判才召他過來的,讓他的心裏便有了不少的底氣。
此時慈雲隻能注意到坐在正位上的耶律寧,而扮作契丹親隨兵的秦剛正好可以定定心心的在一旁仔細地觀察這個僧官,看看他到底是浪得虛名、還是真有幾把刷子。
“大師請坐!”耶律寧也想通過這次見麵判斷一下,眼前這位年紀不大但職位不低僧人的“和談”觀點,到底是僅僅出自於是急於恢複佛事的想法,而是真看準了遼東的勢力角逐關係,“本軍使聽說法師也是自上京而來,不知在遼東走了哪些地方,卻是要想去哪裏?”
“阿彌陀佛!遼東的風甚大,它吹向哪裏,小僧也就隻能走向哪裏?”
耶律寧稍稍一愣,遼國的儒書同樣也摻雜著禪理,慈雲的這個迴答,顯然便是禪宗裏常有的打機鋒了,他看向了身旁的秦剛,後者點點頭,便微笑著開口說道:“風若吹動,自然便能找準方向。但風也有停的時候,大師卻又怎麽辦呢?”
慈雲所說的風,可理解為自然界的客觀條件,人們所有的行為,多可找出影響它們的前提,慈雲不肯講明自己的想法,卻把所有的原因,推在客觀條件上,秦剛便毫不客氣地指出總會有客觀條件沒影響的時候。
慈雲此時瞥了一眼秦剛,知道他應該是統軍使信賴的幕僚,則點點頭道:“那小僧自然是隨腳而動,腳走到何處,吾便去何處!”
在秦剛的追問下,慈雲依舊在作“頑抗”,他退了一步,聲稱自己的行為是跟著腳而走,還是在躲閃自己的主觀意願。
秦剛當然不會放過,繼續反問道:“若有天寒畏凍,腳步猶豫,又或強人勉強,推搡而行,此腳之所動,也是大師所欲行之處嗎?”
慈雲這時才深深地看了一眼秦剛,低下眉目、雙手合十道:“這位施主好厲害,小僧承認,是小僧的心動!”
秦剛哈哈一笑道:“大師好智慧,風吹幡動,慧能法師卻說,非風動,也非幡動,而是人的心動。風或動不動、腳或走不走,均比不上大師的心向遼東百姓生靈的考慮啊!”
很明顯,秦剛這一句,便是用慧能法師的典故,給了慈雲此次鬥機鋒敗北而下的台階。
但正因為如此,慈雲立刻對他不敢小瞧,便順著這話說道:“軍使明鑒,渤海人起事,是遼東的風動;東京道出兵,是大遼的腳動;然真正原因,則在於民心的心動。所以,小僧以為,遼東之事,和談方為上策。”
“大師既言上策,本使想聽聽中策與下策各是什麽?”耶律寧便問道。
“中策待朝廷再集重兵以平之;下策引遼北女真人以鎮之。”慈雲繼續保持剛才的姿勢與謙遜的態度,話語雖然說得不緊不慢,但卻字字清晰。
耶律寧此時再看了秦剛一眼,因為這個慈雲對於遼東形勢的看法,居然極其難得地與他的判斷保持一致,於是他便繼續問道:“渤海人前麵兩戰皆勝,他們會同意與我們談判嗎?”
“小僧以為,渤海人的目的是為複國,若談判能達成,為何一定要繼續打仗?再者,渤海人先前之勝,隻是勝了東京一道,而非大遼。而且,如若談判不成,遼東收不迴來,我們還有寧願讓女真人進來的一個選項。所以,渤海人必然同意會與我們談判。”
慈雲說的這些話,反倒比他的機鋒更加簡潔清晰且有力,至少能令耶律寧的眼睛中閃現出信服的光彩。他與秦剛都有一個共同的觀點:
這個和尚,可以一用。
關鍵是這個和尚的出現,則是切切實實地幫助耶律寧與秦剛解決了一個大難題。
因為去與渤海人談判是一件技術活,他不是簡單地去菜場買菜,問個價,還個價就可以成交了的事,關於根本目的是什麽?關鍵想法是什麽?底牌底線在哪裏?前提後手有什麽?等等這些問題,負責談判的人,必須要完完全全地理解清楚,並在談判的過程中,始終都能做到心中有數,而且還能做到隨機應變,審時度勢地作出一些關鍵性的判斷。
原本的計劃中,這麽高的要求,也就隻能是耶律寧親自出馬,甚至還需要帶著喬裝後的秦剛出場,這不是最好的選擇,隻能是最終備選的一個方案。
因此,他們都把希望放在到了遼陽府之後,希望能從當地找出這麽一個人選。
而眼下,慈雲便成了最佳的談判代表,更何況,有了耶律寧的授權,慈雲目前亦官亦僧的身份也是恰到好處:出家人嘛,總是希望慈悲為懷,大家止戰息兵,以和為貴!
對於這位自認為偉大的皇帝而言:大遼國那麽大的地盤,契丹人的管理又是半粗暴的征服模式。所以在立國之後的大多數時間裏,此起彼伏的叛亂多得是。但是卻沒什麽是他們強大的軍隊所解決不了的。
地方軍不行,就換宮分軍,一支宮分軍不行,那就多調兩三支。
其實最主要的問題,還是要看底下的臣子用不用心、出不出力。
這幫該死的臣子,他努力學習了南邊大宋朝的管理方法,給了他們高官、又給了足夠的厚祿,甚至還讓許多契丹貴族,保留了大量傳統的牧場與領地,眼下卻解決不了這些小疥癬的問題,一定就是他們不肯用心與用力罷了。
所以,這類問題的折子,都到了不耶律洪基的案頭。
但實際上的問題卻是:如今的大遼,早已不再是幾十年前的大遼了。即使是一直被他們視為精銳的宮分軍,不僅僅由於整體疆域的擴大,已經為東奔西走地四處滅火而漸漸力有不歹。更嚴重的一個事實就是,即使是正宗的宮分軍,如今整體的戰鬥力都已經大打折扣。
比如這次在遼東戰敗的八萬平叛軍裏,就有近一萬人的宮分軍,不同樣也是在突襲中被殺得丟盔棄甲,一樣地哭爹喊娘麽!
當然,沒有人敢把這些事實報到皇帝那裏去,朝堂上的宰執們隻會拚命地給東京道下令:
平叛!平叛!!平叛!!!
東京道駐守在遼陽府的留守事隻恨今年是他的流年不利之年。
起先,他真沒把這次起事的渤海人當一迴事。以往也有過類似的起事,但是遼東物資不甚充足,起事的渤海人雖然算是兇悍,不過總體還是缺乏武器裝備與後備物資,尤其是在冰天雪地裏打仗,不像他們隨時可以從其他地方調集補充到軍需。所以大多數的時候,隻需要把附近幾個州城的兵力聚一聚,壓過去後也就可以平定了。
但是這次卻完全不一樣,起義的渤海人似乎很有謀略,並沒有困守在最初的地方,而是四處遊擊,最終選定了在他們實力最弱的保州與穆州,建成了非常穩定的根據地。
然後,他們不知能從哪裏搞來了非常精銳的武器裝備,甚至還有著極其充足的後勤補給。遼陽府都已經懷疑到高麗人在後麵的動作,但卻苦於沒有證據,高麗人當然不會承認。
最後,八萬平叛部隊的潰退,直接摧毀了遼陽府官員最後的信心。好不容易收攏後剩餘的兵力,也就隻能龜縮迴遼陽府的高牆堅壁之後,把守住府城作為最後的目標。
關於上京要求的出擊與平叛,他如今隻能擺爛:拿什麽去出擊啊?拿什麽去平叛啊?要麽你派人來替了我,要麽再派更多更強的兵馬過來!所以他的迴複永遠是:
派人!派兵!!派支援!!!
而耶律寧從南京道發過去的自薦書,起初到了上京朝堂時,隻是被當成是宗室子弟不知天高地厚的胡言亂語。
但是,在遼東的局勢越來越糜爛,上京這裏是既派不出更多的兵,也找不到敢在這時候去收拾亂局的朝臣時,便有人重新翻出了這一份自薦書,說:
“既然都找不到人願意去,這個傻大膽又是自己主動要去,就把他派去看看呢?!”
於是,就在渤海人逐漸將保州與穆州之間的區域全部連成了一片,甚至還能抽空向南蠶食了鎮海府下麵的不少地盤之際,上京發來的調令終於到了析津府:
令南京道代統軍使耶律寧,調任東京道代統軍使及上京特派談判正使,全權負責對與渤海人的談判招安事宜。
耶律寧動身前往遼陽府的這一天,滄州的秦剛也接到了他加急發來的信息,信中約好了兩人還是要在天津寨見麵。
秦剛掐算了一下時間,遼國朝堂為了被迫走到這一步決定,中間花費了差不多一個半月的時間,正好讓過了渤海上的冰凍期,恰是全麵恢複天津港海運的時節。
而就在這一個半月的時間內,他與胡衍在滄州也就下一步要進行的兩方談判中的許多細節,都一一商量確定完畢,然後就在那裏等著耶律寧的最後消息。
秦剛出於對此行的慎重,不僅再次剃出了契丹人的發式,還專門為自己粘上了一副相對粗獷的大胡子,再穿上北方的毛皮服飾的加持,就連耶律寧最終在天津寨剛見到他的第一眼時,居然都一下子沒有認出來。不過,他也是有過對秦剛在西夏時的黨項人裝束的印象,很快就反應了過來。
畢竟,這次秦剛要作為他的幕僚官去輔助他與渤海人進行談判,不管是談判這件事的重要程度,還是此行他承擔角色的關鍵位置,都會引起廣泛的關注,所以,他原本的宋人官員身份,可不得有一絲暴露的可能。
遼陽府,遼國東京道的首府,也是遼東地區的中心所在。自從渤海人起義之後,這裏就沒過過幾天的好日子。
首先是為了討伐平定渤海人的叛亂,遼東地區的所有兵力都集中在了這裏,再等來朝廷調來的宮分軍到來。
就在等候的過程中,那些征集過來的軍隊可不是什麽善主,當麵討要各種軍需補給算是客氣了,平時沒事時,還會直接自己去收去搶,那也是習以為常的事情。
遼陽的地方官府一直覺得,好歹忍過了這段時間,將渤海人的威脅解決了,軍隊可以各迴各處,他們也就能恢複過上好日子,反正吃苦的都是老百姓。
隻可惜,大軍討伐失敗,殘軍退守城中。城外的各處地方,換成了時不時會出現的渤海的騎兵前來肆虐搶劫。
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的壞消息還在不斷地傳來:
西北的阻卜起義已經好幾年了,好像一直就沒有能夠平定,所以這才牽扯了大量的宮分軍主力,前次派來的近一萬人已經是朝廷所能提供的最大力量了。現在收攏在遼陽城裏的殘軍,勉勉強強能湊個三四千人,實在是不敢再拿這些寶貴的兵力出城冒險了。
遼東南部的鎮海府情況更糟糕,那裏隻有一些地方部隊,同樣龜縮在城裏,往北與穆州接壤的縣城等地,早就被渤海人收了去。
現在遼陽府最擔心的事情就是,一旦渤海人能夠建立起自己穩定的統治,以他們當前的戰鬥力,假以時日,再慢慢地擴張力量,就算是自己始終能守得住遼陽府,而再向南的整個遼東半島估計都會淪為渤海人的地盤。
因此,他們對於自薦來到遼東破局的耶律寧,非常地期待。
“談判!”耶律寧直言不諱地表明了自己來遼東的戰略方針,“如今遼東形勢敗壞如此,本使到了之後,所看到的情景要比估計得還要壞上幾分。所以,與渤海人談判,才是解決當前困局的唯一途徑!”
“耶律軍使的觀點……”遼陽的當地官員對於耶律寧的這個觀點,居然沒有他們預想的那麽抵觸,反倒是提起了一個僧官的名字說道,“……倒是與本地的左街僧錄慈雲法師的觀點一致。”
這個左街僧錄慈雲法師,便就是之前上京白陀寺的那個年輕住持,在得到了皇帝耶律洪基任命之後,奉旨來東京道進行佛教普及推廣。
卻沒有想到,他來到東京道,四處巡視走訪了一圈,初步劃定了幾處擬新建寺廟的好地方,迴到遼陽府來落實經費籌集的時候,就遇上了渤海人的起義。這下好,所有的事情就都擱下來了。
接下來,眼看著平叛失利、義軍反攻、遼陽被困的糟糕局麵,這慈雲便以自己僧官的身份,向遼陽府的官員提出了可以與渤海人進行談判的建議。
雖然,這慈雲眼下除了左街僧錄之外,還有著門下省給事中的官銜,但是在遼國,這種給僧人的加銜,一般隻有在俸祿上的意義,尤其是在地方,是不會有人把他的這個意見當迴事的。尤其是關於談判的建議,說說是容易,誰去談?怎麽談?談的條件誰做主?等等。
但是,如今的情況卻是不一樣了,這上京派來的代統軍使,雖然年輕,但卻是一個宗室子弟,而且人家身上,就有著與渤海人進行談判的正使身份。正好,把這個和尚推過去,既能算得上是他們遼陽府地方上的配合舉措,而且一旦這和談的事情出了問題,也能利用他來甩鍋,真是進退都極為不錯的策略。
這便就是官場思維,契丹人拿下了幽雲之地後,極快地學會了這種漢人政治生存的手法。
不過,得知在遼陽府居然還有著像慈雲這等角色與身份的人,耶律寧與秦剛倒也有點意外,自然讓人去將他請了過來。
“小僧見過耶律軍使。”眼前的這個慈雲倒是長了一副出塵入世的氣度模樣,他在來的路上早就給傳信的塞了點銀錢,於是便得知了現在見麵的耶律統軍使的基本情況,尤其是對方便是因為同樣主張談判才召他過來的,讓他的心裏便有了不少的底氣。
此時慈雲隻能注意到坐在正位上的耶律寧,而扮作契丹親隨兵的秦剛正好可以定定心心的在一旁仔細地觀察這個僧官,看看他到底是浪得虛名、還是真有幾把刷子。
“大師請坐!”耶律寧也想通過這次見麵判斷一下,眼前這位年紀不大但職位不低僧人的“和談”觀點,到底是僅僅出自於是急於恢複佛事的想法,而是真看準了遼東的勢力角逐關係,“本軍使聽說法師也是自上京而來,不知在遼東走了哪些地方,卻是要想去哪裏?”
“阿彌陀佛!遼東的風甚大,它吹向哪裏,小僧也就隻能走向哪裏?”
耶律寧稍稍一愣,遼國的儒書同樣也摻雜著禪理,慈雲的這個迴答,顯然便是禪宗裏常有的打機鋒了,他看向了身旁的秦剛,後者點點頭,便微笑著開口說道:“風若吹動,自然便能找準方向。但風也有停的時候,大師卻又怎麽辦呢?”
慈雲所說的風,可理解為自然界的客觀條件,人們所有的行為,多可找出影響它們的前提,慈雲不肯講明自己的想法,卻把所有的原因,推在客觀條件上,秦剛便毫不客氣地指出總會有客觀條件沒影響的時候。
慈雲此時瞥了一眼秦剛,知道他應該是統軍使信賴的幕僚,則點點頭道:“那小僧自然是隨腳而動,腳走到何處,吾便去何處!”
在秦剛的追問下,慈雲依舊在作“頑抗”,他退了一步,聲稱自己的行為是跟著腳而走,還是在躲閃自己的主觀意願。
秦剛當然不會放過,繼續反問道:“若有天寒畏凍,腳步猶豫,又或強人勉強,推搡而行,此腳之所動,也是大師所欲行之處嗎?”
慈雲這時才深深地看了一眼秦剛,低下眉目、雙手合十道:“這位施主好厲害,小僧承認,是小僧的心動!”
秦剛哈哈一笑道:“大師好智慧,風吹幡動,慧能法師卻說,非風動,也非幡動,而是人的心動。風或動不動、腳或走不走,均比不上大師的心向遼東百姓生靈的考慮啊!”
很明顯,秦剛這一句,便是用慧能法師的典故,給了慈雲此次鬥機鋒敗北而下的台階。
但正因為如此,慈雲立刻對他不敢小瞧,便順著這話說道:“軍使明鑒,渤海人起事,是遼東的風動;東京道出兵,是大遼的腳動;然真正原因,則在於民心的心動。所以,小僧以為,遼東之事,和談方為上策。”
“大師既言上策,本使想聽聽中策與下策各是什麽?”耶律寧便問道。
“中策待朝廷再集重兵以平之;下策引遼北女真人以鎮之。”慈雲繼續保持剛才的姿勢與謙遜的態度,話語雖然說得不緊不慢,但卻字字清晰。
耶律寧此時再看了秦剛一眼,因為這個慈雲對於遼東形勢的看法,居然極其難得地與他的判斷保持一致,於是他便繼續問道:“渤海人前麵兩戰皆勝,他們會同意與我們談判嗎?”
“小僧以為,渤海人的目的是為複國,若談判能達成,為何一定要繼續打仗?再者,渤海人先前之勝,隻是勝了東京一道,而非大遼。而且,如若談判不成,遼東收不迴來,我們還有寧願讓女真人進來的一個選項。所以,渤海人必然同意會與我們談判。”
慈雲說的這些話,反倒比他的機鋒更加簡潔清晰且有力,至少能令耶律寧的眼睛中閃現出信服的光彩。他與秦剛都有一個共同的觀點:
這個和尚,可以一用。
關鍵是這個和尚的出現,則是切切實實地幫助耶律寧與秦剛解決了一個大難題。
因為去與渤海人談判是一件技術活,他不是簡單地去菜場買菜,問個價,還個價就可以成交了的事,關於根本目的是什麽?關鍵想法是什麽?底牌底線在哪裏?前提後手有什麽?等等這些問題,負責談判的人,必須要完完全全地理解清楚,並在談判的過程中,始終都能做到心中有數,而且還能做到隨機應變,審時度勢地作出一些關鍵性的判斷。
原本的計劃中,這麽高的要求,也就隻能是耶律寧親自出馬,甚至還需要帶著喬裝後的秦剛出場,這不是最好的選擇,隻能是最終備選的一個方案。
因此,他們都把希望放在到了遼陽府之後,希望能從當地找出這麽一個人選。
而眼下,慈雲便成了最佳的談判代表,更何況,有了耶律寧的授權,慈雲目前亦官亦僧的身份也是恰到好處:出家人嘛,總是希望慈悲為懷,大家止戰息兵,以和為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