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剛迴到滄州,立刻受到了隆重的歡迎儀式。
這不僅是因為他升任了高陽關路安撫使之職,更是由於整個高陽關路安撫使司都移到了滄州。
宋時的路一級官衙其實比較簡單,經常會出現這種跟著長官的其它兼職而遷移治所的情況。原先在瀛州的高陽關路安撫使司,其司衙自然與瀛州州衙合在一起,司內設的參謀、參議及各類管勾事務官吏,也多會從同治所的州衙官員中擇人兼任,又或者就是安撫使本人推薦的一些幕僚官員。
這次移鎮滄州,一般性的兼任官吏都會留在原處,而郭偉的幕僚自然會隨其迴京或者另行安排,隻剩下不多的具有獨立職能的官員,會一起來到了滄州。
正因為如此,從衙門機構而言,無非是原先滄州州衙的門口,再多加一塊“高陽關路安撫使司”的牌匾而已,需要新增的公事廳堂並不多,原先州衙富餘的一些房間都能安排得過來。
而參加這次歡迎儀式的主要有三批人:
一批是由錢進與金宇帶領的原滄州州衙人員,他們也是最真誠且激動的,因為在他們中間,但凡是能入得了秦剛法眼的,自然就會被提拔起來去兼任一些安撫使司的相關職務,這也就意味著自己能夠得到快速的升職以及多一份的薪水!
第二批則是奉旨轉移並已來到滄州辦公的原安撫司留任官吏,他們無法跟隨老安撫使的遷升而另謀出路,那麽隻能希望在原崗位上能夠獲得新任長官的青睞與重用;
而再有的一批人,就是在此期間,由西北趕來的黃友及童子營的一些人。
不過,就在相對陌生的第二批人中間,秦剛卻是敏銳地看到了一個明顯不太合群的身影。
這個人他並不認識,但在瀛州過來的一眾官吏中,但卻明顯是刻意退在最後的位置,而且在眾人唯恐自己落後的各種恭賀與馬屁話語中,他也刻意地保持著沉默並盡量迴避上前表現的機會,這很不合常理。
待城門口的迎接儀式結束,大家一起迴衙門時,秦剛拉了一下走在他身邊的金宇,暗暗地給他指了一下那個人,問:“此人是誰?能打聽一下他的情況嗎?”
金宇順著他指的方向一看,卻說:“哦,待製若問此人,下官正好非常清楚。他姓楊,名應詢,字仲謀,乃真宗時章惠皇後的族孫,現為安撫使司下的管勾機宜文書。”
秦剛聽了卻是眼睛一動,並且因為他是皇戚,卻是因為他目前所任的官職:管勾機宜文書,這一職位,與管勾機宜文字隻相差了一個字,後者是安撫使的行政秘書之職,而前者卻是安撫司專門負責對外諜報及軍事刺探工作的官員。
之前,樞密院曾在雄州設立過機宜司,統管過這類諜報工作。
但在宋遼結盟之後,這個機宜司就改成了國信所,其職責也變成了迎送接待遼國使節及執行與遼交聘的法規製度等。而在軍事上的諜報職責,則轉移到了各沿邊安撫使司內,由管勾機宜文書來負責。
秦剛之前就曾多次向高陽關路安撫使司發函,希望能夠得到管勾機宜文書所收集、獲得的一些邊境情報,不過卻鮮有迴複,偶爾發來的都是一些幾乎沒有價值與作用的陳年舊報。
所以,他對負責這塊工作的官員印象極其不佳,今天看到此人竟還如此做派,便就更有些不悅的想法,於是說點頭道:“大家迴去後,就各忙各的事吧!你讓這位楊機宜來見我一下。”
說罷心想:到時倒要看看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的。倘若真是一個倚仗自己皇戚的身份,卻是一位屍位素餐之徒的話,他這新官上任後的第一把火就從此人開始燒起吧!
秦剛迴到州衙,先去後院簡單收拾了一下個人手頭雜事,迴到日常辦事的公廳,就聽得金宇迴報,楊機宜已經在廳外候著了,便道:“請他進來吧!”
楊應洵此時走進廳堂,走近了一看,其人三十多歲,卻也是一位身量頎長,儀貌秀偉之人。由於此時是單獨來見秦剛,神情中便多出來了幾分謹慎,但依舊遮掩不住他眉宇之間的一股桀驁氣息。
“下官楊應洵,見過秦帥守。”
楊應洵是安撫使司的官員,自然該稱秦剛為帥守,而不應是知州,而若是要稱他的館職待製的話,則會顯得有點奉迎。
秦剛點點頭,卻是開口就發問:“你在安撫使司做的是何職位?”
楊應洵一愣,雖然明白這個問題是明知故問,但也隻能鄭重地答道:“迴帥守,下官乃是帥司管勾機宜文書。”
“具體管勾何事?”
“諜員安插、諜報收集、軍情預判、決策輔助。”
“那楊機宜自認,在此職位之上,履職情況如何呢?”秦剛問到此句時,眼神略略有點眯起,儼然有了一些不怒自威的氣息,死死地壓住了楊應洵身上的那股子桀驁氣息。
“哈哈!秦帥守若是瞧楊某不順眼,直接下令免職便可。何必要在這履職問題上麵找尋借口呢?”看似壓力下去,誰知竟然引得這楊應洵不慌不忙地大笑著反諷。
“大膽楊應洵,你敢如此對秦待製說話?”一旁的金宇立刻站起來喝道。
“我等大宋官員受皇恩、食官祿,自當恪盡職守、勤政以勉。所以,帥守一定要以高陽關路的諜報工作有失為理由,責罰管勾此事的下官,下官自然無話可說。”楊應洵雖被金宇喝斥,卻依然臉上毫無畏懼,絲毫不作退讓地繼續道,“隻是下官想問一句,在這河北河東,按秦帥守的標準,可有盡職履職的管勾機宜文書否?”
秦剛先對著金宇搖了搖手,卻是饒有興趣地問道:“聽楊機宜話中之意,這北境就沒有合格的機宜文書了?”
“遠的不說,僅這河北四路緣邊安撫司,機宜文書的諜報預算年年欠缺,諜報人員的賞金兌現次次爽約,此皆不是重點。關鍵點在於,楊某所見過的各路、曆任安撫使,終日祈盼的是宋遼友好,念念不忘的是對遼退讓,又豈敢批複任何諜報這類易觸惹友邦、擅啟邊釁之事?因此,各路的勾當機宜文書一職,多成擺設一職,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便成常態。”
楊應洵的這一番話說得卻是令秦剛頗有些動容,他是知道大宋邊境官員的畏遼心態的,但卻沒有料到能到如此的地步,而且在“對遼諜報工作不力”的背後竟有如此的潛在原因。
“仲謀兄請冷靜,待製與你素未謀麵,豈會是專門針對於你?”金宇也聽出了楊應洵話中的種種不滿之意,立即出言提醒,“待製自來滄州之後,整頓禁軍、肅清流匪、治蝗救災、提振民生,無一不在為解決北虜猖獗之隱患,又豈是任何一位昔日安撫使所能比擬。此事朝廷及皇上也是看在眼中,這才特旨令我家待製主持北方大局。之前問你機宜文書之話,隻在話之本意,你有任何見解,便向待製進言便是,何來那些牢騷之語?”
金宇的這幾句話,算是說到了點上,楊應洵一時有點啞口,稍待了數息之後,方才試探著問道:“帥守果真有意看重對遼諜報一事?楊某雖然無能,無法說服前任長官,爭取到足夠經費與預算,但在這兩年之中,也並非一事無成。高陽關路尚有各方諜眾近百人,其忠誠可信、能力可期者約六成,但凡能稍稍補償一些對他們欠的下俸薪賞金,下官便可在一個月內,恢複全路的諜報運行事宜。”
“你所說的對這些諜報人員的欠俸及賞金大約有多少?”秦剛問道。
“總數應有兩萬貫,但能先付五千餘貫,下官便有把握……”
“本帥給足你兩萬貫,能否十天之內看到你的諜報工作運行起來?”
“帥守您所言當真?”楊應洵有點不敢相信。
“子規,你等會兒就帶楊機宜去戶房支取這筆費用!”
“帥守請恕下官無知衝撞之錯!”自進來之後就一直傲氣無比的楊應洵,此時不僅躬身認錯,並且還神氣激動地立下保證,“下官願戴罪立功,五天、不!三天後便來麵呈詳情!”
“好!本帥便靜候佳音!隻是,問責前事之失,楊機宜確實是無從推廣脫,所以,”秦剛淡淡地說,“本帥由此扣你一月月俸,可服?”
“下官認罰!”雖然被罰,但是楊應洵的心情卻是激動不已。
楊應洵雖為章惠皇後的族孫,但早沒有了蒙蔭的機會,所以早年的他也是憑著科舉考出來的進士出身,這些年來一直在河北邊境各地擔任幕職官,先後做過兩路緣邊安撫使司的勾當機宜文書。
楊應洵雖是一名文官,但卻有幾分的戰略眼光,他既深知宋遼和平的重要性,但更加明白邊境的戰略平衡才是其重要保證。隻可惜鮮能遇見有共識的上司,而他所精心發展培養出來的眾多間諜人員,最終卻因各種經費預算被減、被挪甚至被欠而陷於停頓狀態,甚至有些工作直接就被原先的安撫使叫停,反過來叮囑他在此崗位之上,無為便是功、無功才是勞。
楊應洵個性耿直、遇事卻不願低頭附和,若非自己身上還有皇戚的身份保護,估計早就被排擠出官場之外了。
也正因為這前麵多年的被排擠、被邊緣化的經曆,在這次被調到滄州來後,對見到的這位極其年輕的安撫使也沒什麽特別的指望,在歡迎儀式上的表現自然不太積極。
卻不曾想到,這位年輕的帥守到了之後,第一個召見的官員就是他,第一項質問的工作就是諜報工作。所以,即使是此時他被直接斥責了工作不力,又被扣罰了一個月月俸。但是,卻得到了秦剛親口承諾的撥發諜報經費,而且還是極罕見的全額撥付。走出了正廳並跟著金宇腳步的他,卻是止不住地心情激動:終於遇見了一個清醒且有為的上司!
當然,在楊應洵領走錢而欣喜若狂地全力開始恢複諜報網絡時,秦剛同時也迅速忙於充實新的安撫使司內人員架構之事。
首先,原先跟著過來的諸多官吏均要留用並安撫一下,畢竟用生不如用熟,用他們,許多的工作也好能夠順暢地銜接。
之後,滄州這裏的官員,可以提拔一些,州推官金宇,自然是在安撫司內兼任了一個勾當公事,繼續做好他的助手工作。此外在滄州的幾個參軍裏麵,挑了兩個能力稍強的,也讓他們各兼任了一個安撫司參謀,同時便於與州裏的相關事務對接。
顧大生繼續原來的禁軍指揮使,不過會在安撫使司裏掛一個參軍的差遣頭銜,這樣也有利於他可以更加有效地進行軍隊的管理。
再下來,就算是黃友來的時機極巧了,他原來在京城國子監裏就是素有文采的學生,又在西北曆練了這麽些年,而且因編撰《三字經》一事也是獲賜過了官身。而安撫司內的機宜文字這一職務,可高可低,關鍵還是看安撫使如何去用,所以,秦剛也就給黃友任了一個機宜文字,也好發揮他的作用。
而隨著黃友一起過來的虎哥,他與另兩人願意從軍,就讓他三人到了顧大生手下。畢竟童子營的兩三年訓練教學不是白曆練的,不需要他們從小兵做起,每人都可做一個什長。
另兩人識文不錯,便跟著黃機宜做了隨員文書,然後又讓留在滄州的菱川學生充實了安撫使司的各處的押司文書。這些崗位看起來無品無級,不是太顯眼,但是卻是掌管著安撫使司上上下下的文書傳送處理,卻是極其重要與關鍵的地方。
而在秦剛從京城迴滄州的路上,就開始思索一個重要的決定,為了解決渤海人那之的問題,他已經考慮好了要給遼人設一個局,但是關於入局的對象,到底是李寧一還是耶律寧,他卻多有猶豫。
既然是設的局,入局的人肯定是要被他坑的,從這個角度來說,自然是坑李寧一更為合適。
但是他所設的這個局卻很特殊,第一是被坑的人卻不一定會吃虧,第二站在更長遠的角度來看,這次雖然入局上當的人,卻極有可能會成為挽救大遼未來命運的功臣。所以,想明白了這些問題之後,秦剛還是覺得,讓耶律寧來做這個冤大頭的對象會更好一點。
再說了,耶律寧的氣質還是就挺符合這個定位的。
在想定了這些之後,秦剛一到滄州,便安排人給析津府那裏的耶律寧送信,約他四五日後在天津寨相見。
差不多到了第四天上午,算算時間,耶律寧也應該收到了信。所以,這個時間他也動身從滄州出發,兩人應該會在差不多的時間裏共同到達天津寨。
而這天一早,楊應洵卻是第一個候著求見。
進得廳來,此時的楊應洵卻是一臉的激動與感慨,先是遞上了一份名單,及一份諜情匯總,然後便道:
“蒙帥守親自安排,之前欠下諜眾的所有賞金及經費,這幾天已經盡數兌現完畢。眾人均感恩帥守的信任,無不用命工作,這份是下官目前在全路的所有諜報人員的名單,這一份是這次他們首期迴報過來的近期情報匯總。”
秦剛接過楊應洵呈上的材料,卻是細細地看著。
“你發展的這些間諜,他們的構成一般會是什麽人?”秦剛看似隨意地問道。
“迴帥守,下官這些年發展的一些間諜主要有三類人,一類是原本在軍隊中的士兵,他們大多精通契丹語,又有機靈、勇猛的作戰能力,我讓他們通過假裝退役、逃亡、甚至投降到對麵遼軍中,差不多成功了近六成;第二類是經常去榷場以及前往遼境的商人以及他們的夥計,因為常去遼境,也能獲取到一些重要的情報;三是下官也派人在永清縣偏南靠邊境的地方,找尋了一些心向大宋的居民。他們都是能定期向我們這裏反饋許多重要的情報與信息的。”
“能有這些人,也挺不錯的。”秦剛先是肯定了一句,然後卻是笑著問道,“楊機宜所建的這張網,卻是缺了一類極其重要的人!”
“願聽帥守指點。”
“遼國官員,而且越大越好!”
“嘶!”楊應洵倒吸了一口氣,不過想想後他便猶豫著開了口,“下官明白,若能有遼國的官員成為我方的間諜,自然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隻是這個……”
秦剛看了看楊應洵的神情,對方顯然是認為,這個觀點雖然不錯,但顯然是說起來輕鬆,做起來未必。
“好啊!我看仲謀兄是個思慮周全之人,”秦剛的這句話,卻讓楊應詢有點欣然,不僅是對他的稱讚,更是因為稱唿了他的表字。這在官場上,便是上級對下級相當高的褒賞。
隨後,秦剛看了看他現在的官服,說道:“去換身便裝,且隨我走一趟。”
這不僅是因為他升任了高陽關路安撫使之職,更是由於整個高陽關路安撫使司都移到了滄州。
宋時的路一級官衙其實比較簡單,經常會出現這種跟著長官的其它兼職而遷移治所的情況。原先在瀛州的高陽關路安撫使司,其司衙自然與瀛州州衙合在一起,司內設的參謀、參議及各類管勾事務官吏,也多會從同治所的州衙官員中擇人兼任,又或者就是安撫使本人推薦的一些幕僚官員。
這次移鎮滄州,一般性的兼任官吏都會留在原處,而郭偉的幕僚自然會隨其迴京或者另行安排,隻剩下不多的具有獨立職能的官員,會一起來到了滄州。
正因為如此,從衙門機構而言,無非是原先滄州州衙的門口,再多加一塊“高陽關路安撫使司”的牌匾而已,需要新增的公事廳堂並不多,原先州衙富餘的一些房間都能安排得過來。
而參加這次歡迎儀式的主要有三批人:
一批是由錢進與金宇帶領的原滄州州衙人員,他們也是最真誠且激動的,因為在他們中間,但凡是能入得了秦剛法眼的,自然就會被提拔起來去兼任一些安撫使司的相關職務,這也就意味著自己能夠得到快速的升職以及多一份的薪水!
第二批則是奉旨轉移並已來到滄州辦公的原安撫司留任官吏,他們無法跟隨老安撫使的遷升而另謀出路,那麽隻能希望在原崗位上能夠獲得新任長官的青睞與重用;
而再有的一批人,就是在此期間,由西北趕來的黃友及童子營的一些人。
不過,就在相對陌生的第二批人中間,秦剛卻是敏銳地看到了一個明顯不太合群的身影。
這個人他並不認識,但在瀛州過來的一眾官吏中,但卻明顯是刻意退在最後的位置,而且在眾人唯恐自己落後的各種恭賀與馬屁話語中,他也刻意地保持著沉默並盡量迴避上前表現的機會,這很不合常理。
待城門口的迎接儀式結束,大家一起迴衙門時,秦剛拉了一下走在他身邊的金宇,暗暗地給他指了一下那個人,問:“此人是誰?能打聽一下他的情況嗎?”
金宇順著他指的方向一看,卻說:“哦,待製若問此人,下官正好非常清楚。他姓楊,名應詢,字仲謀,乃真宗時章惠皇後的族孫,現為安撫使司下的管勾機宜文書。”
秦剛聽了卻是眼睛一動,並且因為他是皇戚,卻是因為他目前所任的官職:管勾機宜文書,這一職位,與管勾機宜文字隻相差了一個字,後者是安撫使的行政秘書之職,而前者卻是安撫司專門負責對外諜報及軍事刺探工作的官員。
之前,樞密院曾在雄州設立過機宜司,統管過這類諜報工作。
但在宋遼結盟之後,這個機宜司就改成了國信所,其職責也變成了迎送接待遼國使節及執行與遼交聘的法規製度等。而在軍事上的諜報職責,則轉移到了各沿邊安撫使司內,由管勾機宜文書來負責。
秦剛之前就曾多次向高陽關路安撫使司發函,希望能夠得到管勾機宜文書所收集、獲得的一些邊境情報,不過卻鮮有迴複,偶爾發來的都是一些幾乎沒有價值與作用的陳年舊報。
所以,他對負責這塊工作的官員印象極其不佳,今天看到此人竟還如此做派,便就更有些不悅的想法,於是說點頭道:“大家迴去後,就各忙各的事吧!你讓這位楊機宜來見我一下。”
說罷心想:到時倒要看看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的。倘若真是一個倚仗自己皇戚的身份,卻是一位屍位素餐之徒的話,他這新官上任後的第一把火就從此人開始燒起吧!
秦剛迴到州衙,先去後院簡單收拾了一下個人手頭雜事,迴到日常辦事的公廳,就聽得金宇迴報,楊機宜已經在廳外候著了,便道:“請他進來吧!”
楊應洵此時走進廳堂,走近了一看,其人三十多歲,卻也是一位身量頎長,儀貌秀偉之人。由於此時是單獨來見秦剛,神情中便多出來了幾分謹慎,但依舊遮掩不住他眉宇之間的一股桀驁氣息。
“下官楊應洵,見過秦帥守。”
楊應洵是安撫使司的官員,自然該稱秦剛為帥守,而不應是知州,而若是要稱他的館職待製的話,則會顯得有點奉迎。
秦剛點點頭,卻是開口就發問:“你在安撫使司做的是何職位?”
楊應洵一愣,雖然明白這個問題是明知故問,但也隻能鄭重地答道:“迴帥守,下官乃是帥司管勾機宜文書。”
“具體管勾何事?”
“諜員安插、諜報收集、軍情預判、決策輔助。”
“那楊機宜自認,在此職位之上,履職情況如何呢?”秦剛問到此句時,眼神略略有點眯起,儼然有了一些不怒自威的氣息,死死地壓住了楊應洵身上的那股子桀驁氣息。
“哈哈!秦帥守若是瞧楊某不順眼,直接下令免職便可。何必要在這履職問題上麵找尋借口呢?”看似壓力下去,誰知竟然引得這楊應洵不慌不忙地大笑著反諷。
“大膽楊應洵,你敢如此對秦待製說話?”一旁的金宇立刻站起來喝道。
“我等大宋官員受皇恩、食官祿,自當恪盡職守、勤政以勉。所以,帥守一定要以高陽關路的諜報工作有失為理由,責罰管勾此事的下官,下官自然無話可說。”楊應洵雖被金宇喝斥,卻依然臉上毫無畏懼,絲毫不作退讓地繼續道,“隻是下官想問一句,在這河北河東,按秦帥守的標準,可有盡職履職的管勾機宜文書否?”
秦剛先對著金宇搖了搖手,卻是饒有興趣地問道:“聽楊機宜話中之意,這北境就沒有合格的機宜文書了?”
“遠的不說,僅這河北四路緣邊安撫司,機宜文書的諜報預算年年欠缺,諜報人員的賞金兌現次次爽約,此皆不是重點。關鍵點在於,楊某所見過的各路、曆任安撫使,終日祈盼的是宋遼友好,念念不忘的是對遼退讓,又豈敢批複任何諜報這類易觸惹友邦、擅啟邊釁之事?因此,各路的勾當機宜文書一職,多成擺設一職,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便成常態。”
楊應洵的這一番話說得卻是令秦剛頗有些動容,他是知道大宋邊境官員的畏遼心態的,但卻沒有料到能到如此的地步,而且在“對遼諜報工作不力”的背後竟有如此的潛在原因。
“仲謀兄請冷靜,待製與你素未謀麵,豈會是專門針對於你?”金宇也聽出了楊應洵話中的種種不滿之意,立即出言提醒,“待製自來滄州之後,整頓禁軍、肅清流匪、治蝗救災、提振民生,無一不在為解決北虜猖獗之隱患,又豈是任何一位昔日安撫使所能比擬。此事朝廷及皇上也是看在眼中,這才特旨令我家待製主持北方大局。之前問你機宜文書之話,隻在話之本意,你有任何見解,便向待製進言便是,何來那些牢騷之語?”
金宇的這幾句話,算是說到了點上,楊應洵一時有點啞口,稍待了數息之後,方才試探著問道:“帥守果真有意看重對遼諜報一事?楊某雖然無能,無法說服前任長官,爭取到足夠經費與預算,但在這兩年之中,也並非一事無成。高陽關路尚有各方諜眾近百人,其忠誠可信、能力可期者約六成,但凡能稍稍補償一些對他們欠的下俸薪賞金,下官便可在一個月內,恢複全路的諜報運行事宜。”
“你所說的對這些諜報人員的欠俸及賞金大約有多少?”秦剛問道。
“總數應有兩萬貫,但能先付五千餘貫,下官便有把握……”
“本帥給足你兩萬貫,能否十天之內看到你的諜報工作運行起來?”
“帥守您所言當真?”楊應洵有點不敢相信。
“子規,你等會兒就帶楊機宜去戶房支取這筆費用!”
“帥守請恕下官無知衝撞之錯!”自進來之後就一直傲氣無比的楊應洵,此時不僅躬身認錯,並且還神氣激動地立下保證,“下官願戴罪立功,五天、不!三天後便來麵呈詳情!”
“好!本帥便靜候佳音!隻是,問責前事之失,楊機宜確實是無從推廣脫,所以,”秦剛淡淡地說,“本帥由此扣你一月月俸,可服?”
“下官認罰!”雖然被罰,但是楊應洵的心情卻是激動不已。
楊應洵雖為章惠皇後的族孫,但早沒有了蒙蔭的機會,所以早年的他也是憑著科舉考出來的進士出身,這些年來一直在河北邊境各地擔任幕職官,先後做過兩路緣邊安撫使司的勾當機宜文書。
楊應洵雖是一名文官,但卻有幾分的戰略眼光,他既深知宋遼和平的重要性,但更加明白邊境的戰略平衡才是其重要保證。隻可惜鮮能遇見有共識的上司,而他所精心發展培養出來的眾多間諜人員,最終卻因各種經費預算被減、被挪甚至被欠而陷於停頓狀態,甚至有些工作直接就被原先的安撫使叫停,反過來叮囑他在此崗位之上,無為便是功、無功才是勞。
楊應洵個性耿直、遇事卻不願低頭附和,若非自己身上還有皇戚的身份保護,估計早就被排擠出官場之外了。
也正因為這前麵多年的被排擠、被邊緣化的經曆,在這次被調到滄州來後,對見到的這位極其年輕的安撫使也沒什麽特別的指望,在歡迎儀式上的表現自然不太積極。
卻不曾想到,這位年輕的帥守到了之後,第一個召見的官員就是他,第一項質問的工作就是諜報工作。所以,即使是此時他被直接斥責了工作不力,又被扣罰了一個月月俸。但是,卻得到了秦剛親口承諾的撥發諜報經費,而且還是極罕見的全額撥付。走出了正廳並跟著金宇腳步的他,卻是止不住地心情激動:終於遇見了一個清醒且有為的上司!
當然,在楊應洵領走錢而欣喜若狂地全力開始恢複諜報網絡時,秦剛同時也迅速忙於充實新的安撫使司內人員架構之事。
首先,原先跟著過來的諸多官吏均要留用並安撫一下,畢竟用生不如用熟,用他們,許多的工作也好能夠順暢地銜接。
之後,滄州這裏的官員,可以提拔一些,州推官金宇,自然是在安撫司內兼任了一個勾當公事,繼續做好他的助手工作。此外在滄州的幾個參軍裏麵,挑了兩個能力稍強的,也讓他們各兼任了一個安撫司參謀,同時便於與州裏的相關事務對接。
顧大生繼續原來的禁軍指揮使,不過會在安撫使司裏掛一個參軍的差遣頭銜,這樣也有利於他可以更加有效地進行軍隊的管理。
再下來,就算是黃友來的時機極巧了,他原來在京城國子監裏就是素有文采的學生,又在西北曆練了這麽些年,而且因編撰《三字經》一事也是獲賜過了官身。而安撫司內的機宜文字這一職務,可高可低,關鍵還是看安撫使如何去用,所以,秦剛也就給黃友任了一個機宜文字,也好發揮他的作用。
而隨著黃友一起過來的虎哥,他與另兩人願意從軍,就讓他三人到了顧大生手下。畢竟童子營的兩三年訓練教學不是白曆練的,不需要他們從小兵做起,每人都可做一個什長。
另兩人識文不錯,便跟著黃機宜做了隨員文書,然後又讓留在滄州的菱川學生充實了安撫使司的各處的押司文書。這些崗位看起來無品無級,不是太顯眼,但是卻是掌管著安撫使司上上下下的文書傳送處理,卻是極其重要與關鍵的地方。
而在秦剛從京城迴滄州的路上,就開始思索一個重要的決定,為了解決渤海人那之的問題,他已經考慮好了要給遼人設一個局,但是關於入局的對象,到底是李寧一還是耶律寧,他卻多有猶豫。
既然是設的局,入局的人肯定是要被他坑的,從這個角度來說,自然是坑李寧一更為合適。
但是他所設的這個局卻很特殊,第一是被坑的人卻不一定會吃虧,第二站在更長遠的角度來看,這次雖然入局上當的人,卻極有可能會成為挽救大遼未來命運的功臣。所以,想明白了這些問題之後,秦剛還是覺得,讓耶律寧來做這個冤大頭的對象會更好一點。
再說了,耶律寧的氣質還是就挺符合這個定位的。
在想定了這些之後,秦剛一到滄州,便安排人給析津府那裏的耶律寧送信,約他四五日後在天津寨相見。
差不多到了第四天上午,算算時間,耶律寧也應該收到了信。所以,這個時間他也動身從滄州出發,兩人應該會在差不多的時間裏共同到達天津寨。
而這天一早,楊應洵卻是第一個候著求見。
進得廳來,此時的楊應洵卻是一臉的激動與感慨,先是遞上了一份名單,及一份諜情匯總,然後便道:
“蒙帥守親自安排,之前欠下諜眾的所有賞金及經費,這幾天已經盡數兌現完畢。眾人均感恩帥守的信任,無不用命工作,這份是下官目前在全路的所有諜報人員的名單,這一份是這次他們首期迴報過來的近期情報匯總。”
秦剛接過楊應洵呈上的材料,卻是細細地看著。
“你發展的這些間諜,他們的構成一般會是什麽人?”秦剛看似隨意地問道。
“迴帥守,下官這些年發展的一些間諜主要有三類人,一類是原本在軍隊中的士兵,他們大多精通契丹語,又有機靈、勇猛的作戰能力,我讓他們通過假裝退役、逃亡、甚至投降到對麵遼軍中,差不多成功了近六成;第二類是經常去榷場以及前往遼境的商人以及他們的夥計,因為常去遼境,也能獲取到一些重要的情報;三是下官也派人在永清縣偏南靠邊境的地方,找尋了一些心向大宋的居民。他們都是能定期向我們這裏反饋許多重要的情報與信息的。”
“能有這些人,也挺不錯的。”秦剛先是肯定了一句,然後卻是笑著問道,“楊機宜所建的這張網,卻是缺了一類極其重要的人!”
“願聽帥守指點。”
“遼國官員,而且越大越好!”
“嘶!”楊應洵倒吸了一口氣,不過想想後他便猶豫著開了口,“下官明白,若能有遼國的官員成為我方的間諜,自然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隻是這個……”
秦剛看了看楊應洵的神情,對方顯然是認為,這個觀點雖然不錯,但顯然是說起來輕鬆,做起來未必。
“好啊!我看仲謀兄是個思慮周全之人,”秦剛的這句話,卻讓楊應詢有點欣然,不僅是對他的稱讚,更是因為稱唿了他的表字。這在官場上,便是上級對下級相當高的褒賞。
隨後,秦剛看了看他現在的官服,說道:“去換身便裝,且隨我走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