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俁身旁邊的那位中年文士此時才上前向秦剛敬酒:“山人郭輿,久仰秦華夏之大名,今日又得當麵賜教,不勝榮幸!”
王俁在一旁跟著介紹道:“徐之兄,我是一直沒有機會向你引見。這位郭先生,字夢得,號東山處士,是我高麗國難得的才子。前幾年執意要做隱士,我去訪求了他多次,這次卻是借著徐之兄來高麗,方才勸得他出山助我啊!”
秦剛早也注意到此人,剛才對出“悟真篇”那個還算工整下聯的也正是他,看來對漢學的研究不淺,於是便非常客氣地對其迴禮道:“秦剛見過夢得兄,些許薄名,不值一提。久仰之說,愧不敢當!”
“此生能得見秦華夏,卻是郭某的莫大榮幸,先請受郭某一拜!”話音剛落,這郭輿卻是正色整服,在秦剛身前伏地行了一個大拜謝之禮。
秦剛與他之間還隔了一張案子,攔阻不及,驚得卻是立即站了起來,口中卻急道:“夢得兄這是為何?這是為何?”
而此時郭輿的這一舉動也吸引了堂內眾人的注意,大家都不由自主地安靜了下來。
郭輿這才起身,非常鄭重地說道:“郭某一家,連同子女一共六人,今春有幸得以種痘。就在種痘兩個月後迴家鄉,就遇上那裏痘瘡突行,家鄉之民十不存二,但郭某一家人卻因提前種過痘苗,得以死裏逃生,竟無一個染疫。事後,郭某專程去尚藥局感謝,卻被告之:這種痘術乃是自大宋傳來,其發明者正是學士您,今日能得以麵見學士而當麵感謝,實可慰我平生之夙願。”
“啊?這種痘術居然是秦學士所發明的嗎?”眾人開始竊竊私語。
“不對啊,這種痘術在半年前便由我高麗國尚藥局開始推行,也從來沒聽說是從大宋傳入我國的說法啊?”
“唉,你管它是哪裏發明的,這種痘術可真是神奇,我是聽說過,但凡是種痘之後的人,尤其是小孩,就沒有見過還會再染痘瘡的啊。”
堂中眾人紛紛議論了起來,立刻看向秦剛的眼神,既有敬佩也有質疑。
“哪裏哪裏,上天有好生之德,種痘之效,也是秦剛偶得,能在普天之下推廣,全賴我朝天子聖明,還有朝中各位太醫之盡責。”秦剛的這番推辭之語,卻是無形中自認了此說。
一旁的王俁連聲驚唿:“我說夢得此次為何來得如此爽快,卻想不到徐之兄還有這等本事!實在是讓人欽佩!”
但是,立刻有人表示不服氣了,恰恰正是開始想為難秦剛的那幾人中間的一個。
此人名叫鄭元,自己父親便是尚藥局推廣種痘術的醫令鄭玄鏡,在他的印象裏,這種痘術便是他的父親與一眾高麗醫官曆經幾十年的努力成果。至少在推廣的這半年多來,他可從來沒有聽說過這一醫術與大宋有何關係、更不要說居然還會是眼前的這個年輕得令他們極不服氣的大宋士子發明。
當然,更重要的是,他也不太認識郭輿,所以對於他的說法極不以為然,甚至都不排除對方是不是安排了來演戲的可能。
因此,鄭元便立即忍不住站出來大聲說道:
“要是說別的也就算了,種痘術明明是我高麗國的尚藥局一眾醫官的醫學成就,何時竟然成了宋人的方子?請世子殿下擦亮雙眼,莫要受了此人誆騙!”
王俁臉色一變,但因不便說出秦剛的真實身份,隻能不悅地說道:“你且退下,切莫胡說!”
但是那鄭元卻自以為對於此事極有把握,此時卻不願退下,而是轉過來繼續質問秦剛:“敢問閣下醫術傳承何人?從醫幾年?可有多少醫人治症之例說予我等聽聞!”
“吾不通醫術!”秦剛非常簡單地迴答道,一下子令眾人有點驚諤。
鄭元雖然對這個迴答也很意外,但更是得意地認為抓住了秦剛的把柄,大聲說道:“在下出自醫學世家,算你有點自知之明,不敢在我麵前胡編亂造。要知道你但凡要敢胡編亂造你的師承、從醫年數、治症案例,便是在我這裏蒙混不過去的。不過,這樣也是一樣,你既然承認自己不通醫術,又怎敢冒充這種痘術的發明人?”
秦剛卻是被這個自信的高麗人給氣笑了:“你為何篤信這這種痘術不是我發明的呢?”
“這種痘之術,能克痘瘡、救濟萬民,其手法之神奇,醫效之靈驗。若是當世之人所發明,豈不大張於天下,名揚於四海,又怎會秘而不宣。我高麗國自古而來的許多醫術藥方,雖然都是沿襲傳承至漢唐,但是卻珍藏了許多今天大宋都已失佚的醫學典籍,就連《黃帝針經》善要九卷,都是由我高麗國所存再轉贈給大宋的。以我所見,這種痘術也是我國尚藥局的諸多醫官嘔心瀝血地從這些典籍之中挖掘而出來的!”
鄭元侃侃而談的贈書一事倒是事實,就在神宗在位時,高麗國主患有風症派人去大宋求醫,後來得知在高麗所保存的一些古代醫學典籍的善本,居然在大宋已經失傳。之後在元佑年間,呈送迴大宋《黃帝針經》九卷,便是這鄭元所講之事。
所以,這個自負的家夥則認為:如果是大宋傳給高麗國的種痘術,必定就會大張旗鼓地對外宣傳,而沒有宣傳,那麽想必就是從這種善本秘籍裏找出來的。
“以你所見?”秦剛不由地譏笑了一下,說實在的,他實在是提不起興趣與這些普信之徒辯論,所以直接轉迴頭來對著王俁說道,“種痘之術,乃造福天下之舉,依大宋之常例,當然不會以個人之名推廣。而我大宋天子慈悲為懷,視天下萬民皆為子民,恩澤四海,雖向高麗賜以此術,但卻並不要求博以名聲,這種大國情懷,又豈是爾等小民可知?”
“那你說你不通醫術,卻又怎能發明這治痘瘡之醫術也?!”鄭元問道。
聽了這話,王俁有心想幫一幫秦剛也插不上口了,怪就怪秦剛前麵一句話承認得太快。
“因為,這種痘術用的並非醫理,而是源自於格物致知之道。”傳統醫理裏並沒有免疫概念,秦剛這樣子迴答也沒有什麽問題,隻是對方就未必能聽得懂他這解釋了。
“你是鄭醫令之子吧?”觀察許久的郭輿終於確定了這人的身份,說道:“關於這種痘術是大宋人發明、並且又說這個發明人就是秦學士的說法,正是令尊鄭醫令告訴我的。這種痘術便就是他去大宋學習醫術時,由大宋的錢太醫親手傳授。你若有疑問,請迴家一問便知。”
“問問就問問,我現在就迴家去問家父,好戳穿你們的謊言!”那個鄭元看來是信心滿滿地立即轉身便走,走之前還不忘說一句:“大家得看好這個騙子,別讓他走了!”
王俁陰沉著臉不發一言,而最早跳出來發難的金柏賢已經感覺到不妥了,正悄悄地往人群的最後而躲。
不過秦剛卻不以為然,反而輕鬆地再向郭輿等人敬酒。而郭輿也趁機向他請教剛才聽到的“格物致知”其中的含義。
於是,這三樓大堂中又恢複了歌舞聲樂、其樂融融的氣氛。
更有許多早已從對聯中就對秦剛心服口服的士子繼續前來敬酒並問候,王俁緊繃著的臉上才終於恢複了不少。
正當大家已經快忘記了先前這裏所發生的不愉快的事情之時國,就聽得樓下一陣嘈雜之聲,緊接著便聽到似乎是很多人緊張迅速地上樓梯的聲音,再就聽到了一陣蒼老聲音的叫喊:
“秦學士何在?秦神醫何在?”
很快三樓在入口處,先是看到了一個鶴發官員,其衣帽卻多少有點零亂,看得出是匆忙趕出來的,而接著在他的身後,卻是兩個家丁,押送著已經被捆了雙臂的鄭元跟在了後麵。
很顯然,這名老年官員應該就是這鄭元的父親、尚藥局的醫令鄭玄鏡了。
鄭醫令有點跌跌撞撞地走到堂中,已經看清了坐在上座的眾人。
於是趕緊先向首席的王俁行禮道:“臣鄭玄鏡見過世子殿下。”
王俁看到了他身後被縛起來的兒子,心下也是大致明白了是什麽個情況,也就點點頭道:“你想要見的秦學士、秦神醫就在這裏,可有什麽要說的事情?”
這鄭醫令立即轉身讓家丁將縛起來的兒子推了過來,並怒斥道:“逆子,還不趕緊向秦學士請罪?”
這鄭元雙膝一曲,便對著秦剛跪了下來,這鄭醫令竟然也自己跪了下來,口中道:“下官教子無方,衝撞得罪了秦學士,還望學士大人有大量,念其年少無知,饒過他這次,下官一定迴去施以家法嚴懲,以儆效尤。”
秦剛見其如此誠懇,哪能繼續坐在原處,趕緊上前,一手扶起老醫令,一手拉起了鄭元,又趕緊囑咐其家丁為其鬆綁,並說道:“不知者不罪,知錯能改就行!”
那鄭元迴到家裏便向其父詢問種痘術來源之事,之後才說了今天在滿月樓所遇之事,其父先是大驚、再是大怒,竟在家就直接對其暴起鞭韃,又令家丁將其縛起,說要過來向大宋來的秦神醫請罪。他才在心裏明白,一切竟然都是真的,自己的狂妄竟然惹下了大禍。
因此此時的口中隻有不住地請罪與自責。
見秦剛並未怪罪,這鄭玄鏡鬆了口氣後,卻是非常不安地說道:“下官在大宋太醫局習醫時,蒙仲陽太醫傳授種痘術,並再三強調此術乃是秦學士所發明。但因此法恩澤過廣,隻恐被人非議學士籠絡人心,給學士帶去麻煩,囑咐我等迴國後隻管用其推廣惠民,而不得提及學士之名。卻不想家中竟出了如此逆子,當麵衝撞了神醫,實為不該!”
這下堂中眾人才知這事情之原委,則更是對秦剛敬重無比。
包括先前曾想為難秦剛的金柏賢等人,都隻敢羞愧地躲在堂側一角。
郭輿也是當時自家感恩之情甚重,一定要找到鄭玄鏡表示感謝。而老醫令行醫一生,自然也不是願貪冒此功,這才告訴了他一個人,這種痘術的真正發明之人乃是源自大宋的一名叫作秦剛的年輕士子。
原本以為這樣的奇人恩公此生難以見麵,卻不想這些世子王俁來找他時,提及來高麗作客的秦剛之名,再三追問之下,發現定是發明種痘術之人,這才隨行而來。
這鄭玄鏡又道:“錢太醫又曾說過,秦學士雖年輕,卻是才華橫溢的學識大家,更是大宋久負盛名的菱川書院的格致學創始之人。隻是下官在大宋時,秦學士尚在西北……”
王俁趕緊咳嗽了一聲,意思不能把秦剛的官方身份說得太明白,這鄭醫令也是立刻明白,趕緊止住了口,轉而訕訕地向王俁請求能否站在一邊聆聽秦學士的教誨。
王俁見其識相,秦剛也未曾真的生氣,也就點頭應允了。
於是,酒宴繼續,歌舞再起。
少了攪事找事的人,酒宴上的氣氛逐漸升溫,不少士子紛紛作詩填詞,並十分恭敬地敬獻上來,提請秦剛指正,就連郭輿與王俁也都作了兩首,還有鄭玄令領著一頭白發,非得要在秦剛麵前自稱學生,即使秦剛再三聲明他不通醫理,也要秦剛指點他一些醫術。
看著王俁也是同樣期待他的作品,秦剛想了想,原先曾經有所準備的兩三首詩似乎在此時也不是非常合適。正好之前因為與鄭元的衝突,又聽到他先前曾提到的“高麗醫書迴傳大宋”的這件事。
其實中原隻不過是多受戰亂影響,從而導致部分的典籍亡佚。而要真正論起來,無論是談醫學傳承的積累、還是中醫文化的底蘊,高麗實在是提著鞋子也追不上。隻可惜,在片麵的資料反襯之下,哪個時代的島人也都少不了會出現一些棒子式的心態。
於是,秦剛想了想,便決定讓高麗人見識一下,什麽叫做傳統文化!什麽叫做中華文明!
於是便開口說道:“大家都希望我作首詩詞,鄭醫令又希望我講些醫藥話題,都是不?”
眾人皆點頭麵期待。
秦剛笑笑說:“詩詞皆為術,抒情喻誌方為道。以道為正、術為輔,詩詞才能有光采綻放。今日談及醫學,不可不提中藥。在我中華,詩藥同根、詩醫同脈。諸多中藥之名,皆蘊含著各式的人生道理,可助我等探求醫學大道也。南北朝時,就曾有個詩人叫王融,他曾作過一首五律,在其八句詩中就嵌入了八種中藥之名,我不妨在此念出,可供諸位猜上一猜。”
“重台信嚴敞,陵澤乃間荒。石蠶終未繭,垣衣不可裳。秦芎留近詠,楚蘅搢遠翔。韓原結神草,隨庭銜夜光。”
“山人拋磚引玉,從中聽出了五樣中藥,分別是重台、石蠶、秦芎、楚蘅、神草。”郭與的反應最快,迅速說出了五樣藥名。
“陵澤、垣衣,還有夜光,這便是另三樣,這藥名嵌得巧妙,詩意也是悠遠啊!”還得是老醫令鄭玄鏡,將這最後的三樣藥名補全。
眾人聽了再細細迴味,皆是歎服。
“秦剛今天出海來到高麗,離鄉也有些時日,偶爾念及親人,思鄉情緒漸濃。今日便效仿前人,作一首藥名詞《滿庭芳》,以博各位一樂!”
眾人原本對那王融的藥名五律詞大多讚歎,心想有此鋪墊,這秦學士的藥名詞,理應更值得期待。
“雲母屏開,珍珠簾閉,防風吹散沉香。
離情抑鬱,金縷織硫黃,柏影桂枝交映。
從容起,弄水銀塘。連翹首,驚過半夏,涼透薄荷裳。
一鉤藤上月,尋常山夜,夢宿沙場。
早已輕粉黛,獨活空房。
欲續斷弦未得,烏頭白,最苦參商。
當歸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黃。”
“妙啊!絕啊!”聽罷,王俁最先擊掌叫絕,而他最是有經驗,早已命人在一旁執筆抄錄,堂中旁人一看,包括鄭玄鏡等,有多有效仿。
所以秦剛這邊剛念罷,堂中眾人紛紛為這絕妙好詞而驚歎之時,他們就已經開始相互傳照手中所記錄下來的,而互相糾正其中的錯字、漏字了。
這樣的一首藥名之詞,其中嵌入了更多的中藥名,但又並非是那種堆砌式的炫技,每一味中藥所出現的位置,都恰到好處地詮釋著遊子在外思鄉思親的複雜心情,共同構成了極其風雅又深厚的格調。
有了記錄下來的文字,這才能夠真正體會到秦剛先前所言的“詩詞為術、抒情喻誌方為道”的真正用意。
尤其是鄭玄鏡,對於在這詞中的所嵌的每一味中藥他都能識出,但是卻又從來沒有意識到,中藥名還能這樣地應用到詩詞之中。
確實,也隻有中華之人,才能將中藥、詩詞玩到如此的境界之中。
王俁在一旁跟著介紹道:“徐之兄,我是一直沒有機會向你引見。這位郭先生,字夢得,號東山處士,是我高麗國難得的才子。前幾年執意要做隱士,我去訪求了他多次,這次卻是借著徐之兄來高麗,方才勸得他出山助我啊!”
秦剛早也注意到此人,剛才對出“悟真篇”那個還算工整下聯的也正是他,看來對漢學的研究不淺,於是便非常客氣地對其迴禮道:“秦剛見過夢得兄,些許薄名,不值一提。久仰之說,愧不敢當!”
“此生能得見秦華夏,卻是郭某的莫大榮幸,先請受郭某一拜!”話音剛落,這郭輿卻是正色整服,在秦剛身前伏地行了一個大拜謝之禮。
秦剛與他之間還隔了一張案子,攔阻不及,驚得卻是立即站了起來,口中卻急道:“夢得兄這是為何?這是為何?”
而此時郭輿的這一舉動也吸引了堂內眾人的注意,大家都不由自主地安靜了下來。
郭輿這才起身,非常鄭重地說道:“郭某一家,連同子女一共六人,今春有幸得以種痘。就在種痘兩個月後迴家鄉,就遇上那裏痘瘡突行,家鄉之民十不存二,但郭某一家人卻因提前種過痘苗,得以死裏逃生,竟無一個染疫。事後,郭某專程去尚藥局感謝,卻被告之:這種痘術乃是自大宋傳來,其發明者正是學士您,今日能得以麵見學士而當麵感謝,實可慰我平生之夙願。”
“啊?這種痘術居然是秦學士所發明的嗎?”眾人開始竊竊私語。
“不對啊,這種痘術在半年前便由我高麗國尚藥局開始推行,也從來沒聽說是從大宋傳入我國的說法啊?”
“唉,你管它是哪裏發明的,這種痘術可真是神奇,我是聽說過,但凡是種痘之後的人,尤其是小孩,就沒有見過還會再染痘瘡的啊。”
堂中眾人紛紛議論了起來,立刻看向秦剛的眼神,既有敬佩也有質疑。
“哪裏哪裏,上天有好生之德,種痘之效,也是秦剛偶得,能在普天之下推廣,全賴我朝天子聖明,還有朝中各位太醫之盡責。”秦剛的這番推辭之語,卻是無形中自認了此說。
一旁的王俁連聲驚唿:“我說夢得此次為何來得如此爽快,卻想不到徐之兄還有這等本事!實在是讓人欽佩!”
但是,立刻有人表示不服氣了,恰恰正是開始想為難秦剛的那幾人中間的一個。
此人名叫鄭元,自己父親便是尚藥局推廣種痘術的醫令鄭玄鏡,在他的印象裏,這種痘術便是他的父親與一眾高麗醫官曆經幾十年的努力成果。至少在推廣的這半年多來,他可從來沒有聽說過這一醫術與大宋有何關係、更不要說居然還會是眼前的這個年輕得令他們極不服氣的大宋士子發明。
當然,更重要的是,他也不太認識郭輿,所以對於他的說法極不以為然,甚至都不排除對方是不是安排了來演戲的可能。
因此,鄭元便立即忍不住站出來大聲說道:
“要是說別的也就算了,種痘術明明是我高麗國的尚藥局一眾醫官的醫學成就,何時竟然成了宋人的方子?請世子殿下擦亮雙眼,莫要受了此人誆騙!”
王俁臉色一變,但因不便說出秦剛的真實身份,隻能不悅地說道:“你且退下,切莫胡說!”
但是那鄭元卻自以為對於此事極有把握,此時卻不願退下,而是轉過來繼續質問秦剛:“敢問閣下醫術傳承何人?從醫幾年?可有多少醫人治症之例說予我等聽聞!”
“吾不通醫術!”秦剛非常簡單地迴答道,一下子令眾人有點驚諤。
鄭元雖然對這個迴答也很意外,但更是得意地認為抓住了秦剛的把柄,大聲說道:“在下出自醫學世家,算你有點自知之明,不敢在我麵前胡編亂造。要知道你但凡要敢胡編亂造你的師承、從醫年數、治症案例,便是在我這裏蒙混不過去的。不過,這樣也是一樣,你既然承認自己不通醫術,又怎敢冒充這種痘術的發明人?”
秦剛卻是被這個自信的高麗人給氣笑了:“你為何篤信這這種痘術不是我發明的呢?”
“這種痘之術,能克痘瘡、救濟萬民,其手法之神奇,醫效之靈驗。若是當世之人所發明,豈不大張於天下,名揚於四海,又怎會秘而不宣。我高麗國自古而來的許多醫術藥方,雖然都是沿襲傳承至漢唐,但是卻珍藏了許多今天大宋都已失佚的醫學典籍,就連《黃帝針經》善要九卷,都是由我高麗國所存再轉贈給大宋的。以我所見,這種痘術也是我國尚藥局的諸多醫官嘔心瀝血地從這些典籍之中挖掘而出來的!”
鄭元侃侃而談的贈書一事倒是事實,就在神宗在位時,高麗國主患有風症派人去大宋求醫,後來得知在高麗所保存的一些古代醫學典籍的善本,居然在大宋已經失傳。之後在元佑年間,呈送迴大宋《黃帝針經》九卷,便是這鄭元所講之事。
所以,這個自負的家夥則認為:如果是大宋傳給高麗國的種痘術,必定就會大張旗鼓地對外宣傳,而沒有宣傳,那麽想必就是從這種善本秘籍裏找出來的。
“以你所見?”秦剛不由地譏笑了一下,說實在的,他實在是提不起興趣與這些普信之徒辯論,所以直接轉迴頭來對著王俁說道,“種痘之術,乃造福天下之舉,依大宋之常例,當然不會以個人之名推廣。而我大宋天子慈悲為懷,視天下萬民皆為子民,恩澤四海,雖向高麗賜以此術,但卻並不要求博以名聲,這種大國情懷,又豈是爾等小民可知?”
“那你說你不通醫術,卻又怎能發明這治痘瘡之醫術也?!”鄭元問道。
聽了這話,王俁有心想幫一幫秦剛也插不上口了,怪就怪秦剛前麵一句話承認得太快。
“因為,這種痘術用的並非醫理,而是源自於格物致知之道。”傳統醫理裏並沒有免疫概念,秦剛這樣子迴答也沒有什麽問題,隻是對方就未必能聽得懂他這解釋了。
“你是鄭醫令之子吧?”觀察許久的郭輿終於確定了這人的身份,說道:“關於這種痘術是大宋人發明、並且又說這個發明人就是秦學士的說法,正是令尊鄭醫令告訴我的。這種痘術便就是他去大宋學習醫術時,由大宋的錢太醫親手傳授。你若有疑問,請迴家一問便知。”
“問問就問問,我現在就迴家去問家父,好戳穿你們的謊言!”那個鄭元看來是信心滿滿地立即轉身便走,走之前還不忘說一句:“大家得看好這個騙子,別讓他走了!”
王俁陰沉著臉不發一言,而最早跳出來發難的金柏賢已經感覺到不妥了,正悄悄地往人群的最後而躲。
不過秦剛卻不以為然,反而輕鬆地再向郭輿等人敬酒。而郭輿也趁機向他請教剛才聽到的“格物致知”其中的含義。
於是,這三樓大堂中又恢複了歌舞聲樂、其樂融融的氣氛。
更有許多早已從對聯中就對秦剛心服口服的士子繼續前來敬酒並問候,王俁緊繃著的臉上才終於恢複了不少。
正當大家已經快忘記了先前這裏所發生的不愉快的事情之時國,就聽得樓下一陣嘈雜之聲,緊接著便聽到似乎是很多人緊張迅速地上樓梯的聲音,再就聽到了一陣蒼老聲音的叫喊:
“秦學士何在?秦神醫何在?”
很快三樓在入口處,先是看到了一個鶴發官員,其衣帽卻多少有點零亂,看得出是匆忙趕出來的,而接著在他的身後,卻是兩個家丁,押送著已經被捆了雙臂的鄭元跟在了後麵。
很顯然,這名老年官員應該就是這鄭元的父親、尚藥局的醫令鄭玄鏡了。
鄭醫令有點跌跌撞撞地走到堂中,已經看清了坐在上座的眾人。
於是趕緊先向首席的王俁行禮道:“臣鄭玄鏡見過世子殿下。”
王俁看到了他身後被縛起來的兒子,心下也是大致明白了是什麽個情況,也就點點頭道:“你想要見的秦學士、秦神醫就在這裏,可有什麽要說的事情?”
這鄭醫令立即轉身讓家丁將縛起來的兒子推了過來,並怒斥道:“逆子,還不趕緊向秦學士請罪?”
這鄭元雙膝一曲,便對著秦剛跪了下來,這鄭醫令竟然也自己跪了下來,口中道:“下官教子無方,衝撞得罪了秦學士,還望學士大人有大量,念其年少無知,饒過他這次,下官一定迴去施以家法嚴懲,以儆效尤。”
秦剛見其如此誠懇,哪能繼續坐在原處,趕緊上前,一手扶起老醫令,一手拉起了鄭元,又趕緊囑咐其家丁為其鬆綁,並說道:“不知者不罪,知錯能改就行!”
那鄭元迴到家裏便向其父詢問種痘術來源之事,之後才說了今天在滿月樓所遇之事,其父先是大驚、再是大怒,竟在家就直接對其暴起鞭韃,又令家丁將其縛起,說要過來向大宋來的秦神醫請罪。他才在心裏明白,一切竟然都是真的,自己的狂妄竟然惹下了大禍。
因此此時的口中隻有不住地請罪與自責。
見秦剛並未怪罪,這鄭玄鏡鬆了口氣後,卻是非常不安地說道:“下官在大宋太醫局習醫時,蒙仲陽太醫傳授種痘術,並再三強調此術乃是秦學士所發明。但因此法恩澤過廣,隻恐被人非議學士籠絡人心,給學士帶去麻煩,囑咐我等迴國後隻管用其推廣惠民,而不得提及學士之名。卻不想家中竟出了如此逆子,當麵衝撞了神醫,實為不該!”
這下堂中眾人才知這事情之原委,則更是對秦剛敬重無比。
包括先前曾想為難秦剛的金柏賢等人,都隻敢羞愧地躲在堂側一角。
郭輿也是當時自家感恩之情甚重,一定要找到鄭玄鏡表示感謝。而老醫令行醫一生,自然也不是願貪冒此功,這才告訴了他一個人,這種痘術的真正發明之人乃是源自大宋的一名叫作秦剛的年輕士子。
原本以為這樣的奇人恩公此生難以見麵,卻不想這些世子王俁來找他時,提及來高麗作客的秦剛之名,再三追問之下,發現定是發明種痘術之人,這才隨行而來。
這鄭玄鏡又道:“錢太醫又曾說過,秦學士雖年輕,卻是才華橫溢的學識大家,更是大宋久負盛名的菱川書院的格致學創始之人。隻是下官在大宋時,秦學士尚在西北……”
王俁趕緊咳嗽了一聲,意思不能把秦剛的官方身份說得太明白,這鄭醫令也是立刻明白,趕緊止住了口,轉而訕訕地向王俁請求能否站在一邊聆聽秦學士的教誨。
王俁見其識相,秦剛也未曾真的生氣,也就點頭應允了。
於是,酒宴繼續,歌舞再起。
少了攪事找事的人,酒宴上的氣氛逐漸升溫,不少士子紛紛作詩填詞,並十分恭敬地敬獻上來,提請秦剛指正,就連郭輿與王俁也都作了兩首,還有鄭玄令領著一頭白發,非得要在秦剛麵前自稱學生,即使秦剛再三聲明他不通醫理,也要秦剛指點他一些醫術。
看著王俁也是同樣期待他的作品,秦剛想了想,原先曾經有所準備的兩三首詩似乎在此時也不是非常合適。正好之前因為與鄭元的衝突,又聽到他先前曾提到的“高麗醫書迴傳大宋”的這件事。
其實中原隻不過是多受戰亂影響,從而導致部分的典籍亡佚。而要真正論起來,無論是談醫學傳承的積累、還是中醫文化的底蘊,高麗實在是提著鞋子也追不上。隻可惜,在片麵的資料反襯之下,哪個時代的島人也都少不了會出現一些棒子式的心態。
於是,秦剛想了想,便決定讓高麗人見識一下,什麽叫做傳統文化!什麽叫做中華文明!
於是便開口說道:“大家都希望我作首詩詞,鄭醫令又希望我講些醫藥話題,都是不?”
眾人皆點頭麵期待。
秦剛笑笑說:“詩詞皆為術,抒情喻誌方為道。以道為正、術為輔,詩詞才能有光采綻放。今日談及醫學,不可不提中藥。在我中華,詩藥同根、詩醫同脈。諸多中藥之名,皆蘊含著各式的人生道理,可助我等探求醫學大道也。南北朝時,就曾有個詩人叫王融,他曾作過一首五律,在其八句詩中就嵌入了八種中藥之名,我不妨在此念出,可供諸位猜上一猜。”
“重台信嚴敞,陵澤乃間荒。石蠶終未繭,垣衣不可裳。秦芎留近詠,楚蘅搢遠翔。韓原結神草,隨庭銜夜光。”
“山人拋磚引玉,從中聽出了五樣中藥,分別是重台、石蠶、秦芎、楚蘅、神草。”郭與的反應最快,迅速說出了五樣藥名。
“陵澤、垣衣,還有夜光,這便是另三樣,這藥名嵌得巧妙,詩意也是悠遠啊!”還得是老醫令鄭玄鏡,將這最後的三樣藥名補全。
眾人聽了再細細迴味,皆是歎服。
“秦剛今天出海來到高麗,離鄉也有些時日,偶爾念及親人,思鄉情緒漸濃。今日便效仿前人,作一首藥名詞《滿庭芳》,以博各位一樂!”
眾人原本對那王融的藥名五律詞大多讚歎,心想有此鋪墊,這秦學士的藥名詞,理應更值得期待。
“雲母屏開,珍珠簾閉,防風吹散沉香。
離情抑鬱,金縷織硫黃,柏影桂枝交映。
從容起,弄水銀塘。連翹首,驚過半夏,涼透薄荷裳。
一鉤藤上月,尋常山夜,夢宿沙場。
早已輕粉黛,獨活空房。
欲續斷弦未得,烏頭白,最苦參商。
當歸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黃。”
“妙啊!絕啊!”聽罷,王俁最先擊掌叫絕,而他最是有經驗,早已命人在一旁執筆抄錄,堂中旁人一看,包括鄭玄鏡等,有多有效仿。
所以秦剛這邊剛念罷,堂中眾人紛紛為這絕妙好詞而驚歎之時,他們就已經開始相互傳照手中所記錄下來的,而互相糾正其中的錯字、漏字了。
這樣的一首藥名之詞,其中嵌入了更多的中藥名,但又並非是那種堆砌式的炫技,每一味中藥所出現的位置,都恰到好處地詮釋著遊子在外思鄉思親的複雜心情,共同構成了極其風雅又深厚的格調。
有了記錄下來的文字,這才能夠真正體會到秦剛先前所言的“詩詞為術、抒情喻誌方為道”的真正用意。
尤其是鄭玄鏡,對於在這詞中的所嵌的每一味中藥他都能識出,但是卻又從來沒有意識到,中藥名還能這樣地應用到詩詞之中。
確實,也隻有中華之人,才能將中藥、詩詞玩到如此的境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