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剛在保州的第三天,開京那裏來了使者,一是對高元伯送去的求援信給了一個原則同意的迴複,另一個就是接到了高麗商人帶過去的密信,對於大宋即將派去談判的密使非常地期待。當然,他們也得知了這位秦密使會提前先來保州,於是前來發出正式邀請。
秦剛的海船在進入開京港口時,表麵上並沒有什麽太大的動靜。站在碼頭迎接的人也看起來沒有什麽特別的地方。
但是在領頭的一個年輕人迎上來自報名號時,才知道高麗國王對此次的重視程度。
“在下高麗國世子、太尉王俁,奉我王之命,前來恭迎秦學士。”
這王俁便是當今的高麗國主王熙的長子,目前已封為朝中太尉之職,不久應該就要被立為太子,也是未來的下一任高麗國主。王熙派了他來迎接秦剛,看來的確是很是重視大宋的使臣。
而且對方對秦剛的稱唿也很講究。這“學士”一銜,即可以理解為對其“顯謨閣待製”的閣學士館職的統稱,也可以視為對大宋有風采的士人的尊稱,算是符合秦剛這次作為密使前來的叮囑需求。
麵對重視,秦剛自然不能托大,趕緊迴禮道:“秦剛見過王世子。”
這王俁卻是搶上前兩步,既驚訝又熱情地牽起秦剛之手:“久聞秦學士年少英才,你我又年紀相仿,當不得那麽客氣,叫我表字世民即可。”
這一旁有另一個中年官員卻是恭恭敬敬地上前向秦剛行禮道:“高麗國左拾遺樸景仁,見過秦學士,並鬥膽試問,尊師淮海先生可好?”
高麗人崇尚中華文學,對於蘇軾及其門下眾弟子均十分仰慕,而這樸景仁其實也是高麗赫赫有名的文人學士,他既然知道這秦剛乃是秦觀的嫡傳弟子,借機前來打聽問候也屬正常。
秦剛便隻能臉色一暗,道:“恩師謫居郴州,不過有當地官員照顧,起居飲食暫無大礙。”
他現在的身份還是朝廷重臣,自然隻能把話說得點到為止,也不便作此其它議論。
不過,好在這樸景仁也隻是單純地關心一下,並未過多糾纏這一話題,而是更加關注於秦剛本身:“下官久聞秦華夏之名,今天得知學士來我高麗,特意求得世子準許同行,以沐天朝大家之風範。”
樸景仁知道秦觀之名,這點並不奇怪,但是他居然還知道《少年華夏說》,這就讓秦剛很驚訝了,難不成今天高麗人的情報收集工作如此先進了?
好在樸景仁很快就解釋了原因:“我高麗士子仰慕大宋文化,每年都有很多士子遠赴天朝京城學習,不僅學士當年的解試之佳作,風靡我高麗之土。就連學士科舉那年所作的《金雞報曉》一詩,更是名震三韓。”
為了證明此言非虛,這樸拾遺竟然一板一眼地背誦起了秦剛當日所作的那首詩:
“雞叫~一聲、撅一撅,雞叫~兩聲、撅兩撅。三聲~喚出扶桑日,掃退~殘星與曉月!”
此詩吟罷,不僅是一旁的王俁展露出了一臉的崇拜與欽佩之色,跟在身後的一眾高麗官員皆是上前向秦剛送上各種奉迎之詞與馬屁之語。
在從碼頭迴開京城內的一路上,世子王俁與秦剛並行,這才向他細細介紹了樸拾遺的家世:樸景仁不僅是高麗王朝開國功臣樸守卿的來孫,而且他的父親在大宋也是十分有名。
“拾遺可是樸寅亮之子?”秦剛突然想起來了,輕聲問道。
“正是。”王俁含笑點頭道。
原來如此,樸寅亮的名氣則是大了很多。除了他同樣也是高麗名臣並兼是高麗文學大家,關鍵是他在出使大宋時,展現出了其極高的詩詞創作能力,他與同行隨員金覲所作的不少詩文,甚至都能得到當時宋朝文人的肯定,以至於最後還為他們單獨刻印了一本名為《小華集》的詩集,其意為“小中華詩集”之名。
隨行的金覲對蘇軾蘇轍兄弟無比地崇拜,迴國之後,還給自己的兩兒子分別起名叫金富軾與金富轍,隻是他們出使大宋時,蘇軾一直在地方任官,無緣得見。但是,蘇軾的情懷與才華,卻被他們一並帶迴到了高麗,以至於連同蘇軾的得意門生秦觀,如今在高麗,都已經是讀書士人眼中的偶像。
世子王俁為秦剛的到來,在府中舉辦了盛大的酒會,雖然不能提秦剛的官方身份,但是一句淮海居士秦少遊的門生弟子,就足以震動半個開京城了。
高麗尊崇宋風華禮,其宴中禮儀均是來源於中華,雖然席間不時地會有一兩句“思密達”傳入秦剛的耳中,但是一當樂曲聲起,歌詞卻皆是漢話發音,又恍恍然似乎迴到了京城。
此時,樂曲風格一變,起的卻是《踏莎行》的調子,堂前歌姬翩翩起舞,樸景仁竟然不顧自己的身份,親自下場,唱起的竟然是秦剛的那首《郴州旅舍》:
“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秋寒,杜鵑聲裏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樸景仁的漢語發音其實算是非常標準了,但正是因為帶了一點點異域的音調,讓這樣的詠唱別具了一種風味。
不過,很快秦剛便發現了真正的韻味所在:
樸景仁雖然不能跳出像那些歌姬一樣曼妙的舞姿,但是他一板一眼的手部與肢體的動作,正引導著席間包括王俁在內、還有其他諸位大臣、士人相應地坐在席上共舞,而這應該就是漢唐時期的樂舞禮儀。
隻可惜,經曆了漢晉之後的五胡亂華、還有唐末五代紛爭的洗禮,這些古老的禮儀竟然已經在華夏大地上逐漸失傳了,卻想不到在這高麗異邦,竟然能夠看到了這種傳統文化的遺存。一時間看得秦剛是心情澎湃。
曲調悠長婉轉,卻敵不過字詞的淒苦與悲涼,孤獨無望的情緒,在一個“失”、一個“迷”、一個“斷”、一個“閉”等等這些無可替代的字眼裏表達得淋漓盡致。
更是唱到了最後兩句“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這是所有悲情的集中爆發。
人生的某些境遇,便如同洪流一般,總是能夠把人帶到深不可測的遠方。
跟隨樸景仁吟唱著的眾人的雙眼全都濕潤了。
秦剛不由地深為感動,他隨即立身起來,站於一旁,以最恭敬的姿態代表恩師向在座眾人表示感謝。
隨後,王俁便擊案說:“此詞為天下之絕美,我等先敬秦學士一杯,以謝其師帶給我們的天朝詞華風采。”眾人皆舉杯。
隨後,眾舞姬又唱起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氣氛才有所歡快起來。
之後,他們還讓舞姬特意秦剛表演了高麗的傳統歌謠《青山別曲》、《西京別曲》中的一些章節片段。它們都是當時最優秀的高麗歌謠,之所以命名為“別曲”,就是為了與此時由大宋傳入高麗的“正曲”。
而席間,似乎有一人看向秦剛的眼光很不一般,而秦剛也覺得他有點眼熟。隻是想起自己卻是第一次來高麗,可能會是與之前的哪個人長相相似罷了。
再去看此人時,卻發現他已不知何時先行離場了。
酒宴直至氣氛最濃之時,王俁便說,今日之會便到這裏吧,貴客遠來,還須先行歇息,過得兩日,我們再作暢飲。
於是眾人告退,王俁也為秦剛等人專門在王府偏院安置了獨立休息下榻的地方,並囑咐早些休息為好,關於公事明日一早會有朝中派遣的大臣過來正式商談。
秦剛這才得以與談建說些到了高麗後須去關注的一些事情。
而今日的談建,早已是經驗老道的商賈大家,方才酒宴之上,秦剛隻顧與眾人詩歌答謝,他雖然不會講一句高麗話,卻也能夠連手勢帶比劃,已經搭問上了五六個家裏也做著商貿生意的賓客,並約好了明日便去詳細談談看貨定生意的時間。
“建哥現在越發地穩重可靠了!”秦剛不由自主地讚道。
“大哥交待的事情,哪敢不盡力。”
而秦剛的隨身護衛也在盡職地四下檢查房裏房外的各種細節,並非是對世子不太信任,隻是他們的職責與習慣所致。
正在這時,聽到了兩重門外突然響起的悠長的喊聲:“高麗國長公主殿下駕到!”
長公主?秦剛一愣。
還未等到他完全反應過來,一眾王室儀仗便直接進了外麵的第一道大門,並在外院處停下。
秦剛此時正好還未換下正服,也不敢怠慢,便立即帶著談建與護衛從屋內走出來,迎到了院中。
隻見來人中間簇擁著一位盛裝的高麗女子,頂著高高的華冠,並穿著拽地長裙,竟然並未理會迎出來的秦剛,而是直接走進了正廳,四個婢女卻低頭抬著她長長拖曳下來的裙擺,步調一致地跟在後麵,秦剛也就隻能帶著談建與護衛再一起重新跟了進去。
長公主直接坐了首座,四名婢女非常嫻熟地將她的拽地裙擺收拾並整理疊好,然後就快速低頭退了出去。而這時,長公主才抬眼看了一下秦剛身邊的人,用著非常不客氣的口氣說道:“我與秦學士說話,其他人可以退了。”
秦剛笑了笑,便對身邊的談建與護衛揮了揮手,他們便一起退到了門外,並隨手將房門虛掩好。
這時,秦剛才有機會看清長公主的長相,這一看卻是嚇了一跳,原來這長公主果真是長得與李清照極為相似,若不是氣質迥然,隻怕他還會以為這小丫頭在這裏整蠱捉弄他呢。
當然,想來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會有了那日在天津寨中,身著高麗服飾的李清照能被那幾個高麗商人所誤認之事。
這位長公主便就是前任國主王昱的姐姐,算是此時王熙的侄女,所以今年還不滿十八歲。
畢竟王熙搶了自己侄子的王位,所以不僅保留了她的長公主頭銜,並會在麵子上更多地作出一些善待、恩賞的舉動,以掩蓋自己的得位不正。
這位長公主自己的名下便有一家規模不小的商社,所以也常常會接見一些商人。而高麗國的商人都知國主對她獨有優待,其中多有聰明的人會找她投靠。
此時廳堂中隻剩下他們二人,長公主自是知道秦剛此時正一時失神地盯著她,而她上下將秦剛仔細打量了一番後,才開口:“果然是天朝上國之人,自有一番氣度在身,本位就不追究秦學士眼下的失禮之處了。”
秦剛此時才意識到,自己由於驚訝於她與李清照長相的神似,以至於一下子勾起了對小丫頭的思念,竟然沒有注意,將自己的眼光長時間的停留在了長公主身上,確實有點失禮了。
因為此時,高麗並非是大宋的正式藩屬國,自從高麗被遼國討伐臣服之後,便中斷了與大宋的藩宗關係,自神宗時雖然開始恢複了朝貢,來往文書中,也多以臣屬身份說話,但在本質上,卻應該屬於平等的邦交國關係。
所以,秦剛見了高麗的長公主,理應第一時間行大禮拜見。
隻是,高麗長公主卻是主動開口表示諒解,這既是給了秦剛一個台階,也是由於:高麗臣服中原已有數百年,此時的平等關係,有一大半是拜遼國的高壓需要他們聯合而導致,其實在大多數的高麗國民以及王室成員心裏,都還是把大宋視為宗主國,而宋人到了高麗之後,也極受其尊敬與優待。
剛解開見麵時的失禮心結,長公主一開口的話又讓秦剛的心吊了起來:“此次前來,要向秦學士打聽一件事,有商人說是在大遼的天津寨裏抄出了一首據說是本位的詩詞。但是本位卻從未離開過開京。這天津寨雖在遼境,但卻據說也有秦學士在滄州的參與手筆,不知能否給以些見教?”
就在長公主提出這個疑問的時候,秦剛也在心裏快速地權衡並判斷。
而且這時他已經想起酒宴上那個一直關注他的高麗人,應該便是在天津寨裏見過的商人之一。也就是說,他、李清照、還有那兩首《一剪梅》的詞,基本已經做實,都不太能夠賴掉。
既然不能否定的事,那就不妨爽快地承認。
隻是這樣一來的話,他必須要想出一個妥當的說法,好好地解釋一下,當初為了解釋他出現在天津寨裏的原因,臨時對耶律兄妹編造出的與高麗長公主之間的緋聞故事。
當然,看到眼前的這位女子臉上多是好奇,卻無半點惱怒的神色,秦剛便意識到:自己編的故事也就隻有四人知曉,而以耶律兄妹的人品來看,斷然也不太可能會傳出去。
傳出去的隻是大家認為風雅無比的那兩首和唱之《一剪梅》而已,所以這才放下心來,於是便非常誠懇地說道:
“迴稟殿下知曉,此事的確與外臣有關。外臣有一師伯之女,長相酷似殿下,那日在天津寨中被人誤認而已。所謂‘和詞’兩首,便是外臣與師妹所作。”
“原來如此。‘此情何以表相思。一首情詞,一首情詩。’”長公主此時突然吟誦起秦剛那首詞的末句,之後似乎還在迴味了一番,才道,“你那師妹既與本位相似,也應是二八年華。所以初讀此詞,便在想,寫此詞句之人,會是怎般的才情與模樣,方能配得上之後的迴詞癡情。‘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多謝殿下謬讚!”秦剛也就隻能厚著臉皮接了一句。
“你……可是與你那小師妹兩情相悅?”長公主問出了此話之後,卻不禁自己臉上一紅,她其實不過也是少女一枚,隻是當時看此相和的兩首絕佳詩詞,便就十分好奇,一直在打聽其真正來源。今日得一開京商人匯報,說是看到世子宴請的客人,便是當時天津寨中的男子,於是這才尋來。
“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秦剛脫口而出的這兩句源自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長安古意》之中,也算是在高麗傳唱許久的絕句。
長公主聽聞之後,臉上一陣悠然向往之色。隻是稍後又作正色道:“今日冒昧來訪,總算得解心頭之惑。”
說完,長公主突然抬起左手手腕,振了振,傳出幾聲手鈴之聲。隨即,四名婢女魚貫而入,至其身邊麻利地整理並抬起其長裙擺。
長公主起身欲走之前,突然又對秦剛說了一句:“僅從那兩首和詞來看,你那師妹之才華,不亞於秦學士!”
“何止不亞於,實則勝出許多。秦剛謝殿下錯愛!”秦剛卻似乎不以為忤地認同道。
已經快步走出門口的長公主腳下未停,臉上卻是露出了不可思議的表情:像秦剛這樣的年輕俊才、又已做到朝中高官,居然自認才華不如一個二八女子,至少在這時人的思維中是難以接受的。
難道,這就是愛?
秦剛的海船在進入開京港口時,表麵上並沒有什麽太大的動靜。站在碼頭迎接的人也看起來沒有什麽特別的地方。
但是在領頭的一個年輕人迎上來自報名號時,才知道高麗國王對此次的重視程度。
“在下高麗國世子、太尉王俁,奉我王之命,前來恭迎秦學士。”
這王俁便是當今的高麗國主王熙的長子,目前已封為朝中太尉之職,不久應該就要被立為太子,也是未來的下一任高麗國主。王熙派了他來迎接秦剛,看來的確是很是重視大宋的使臣。
而且對方對秦剛的稱唿也很講究。這“學士”一銜,即可以理解為對其“顯謨閣待製”的閣學士館職的統稱,也可以視為對大宋有風采的士人的尊稱,算是符合秦剛這次作為密使前來的叮囑需求。
麵對重視,秦剛自然不能托大,趕緊迴禮道:“秦剛見過王世子。”
這王俁卻是搶上前兩步,既驚訝又熱情地牽起秦剛之手:“久聞秦學士年少英才,你我又年紀相仿,當不得那麽客氣,叫我表字世民即可。”
這一旁有另一個中年官員卻是恭恭敬敬地上前向秦剛行禮道:“高麗國左拾遺樸景仁,見過秦學士,並鬥膽試問,尊師淮海先生可好?”
高麗人崇尚中華文學,對於蘇軾及其門下眾弟子均十分仰慕,而這樸景仁其實也是高麗赫赫有名的文人學士,他既然知道這秦剛乃是秦觀的嫡傳弟子,借機前來打聽問候也屬正常。
秦剛便隻能臉色一暗,道:“恩師謫居郴州,不過有當地官員照顧,起居飲食暫無大礙。”
他現在的身份還是朝廷重臣,自然隻能把話說得點到為止,也不便作此其它議論。
不過,好在這樸景仁也隻是單純地關心一下,並未過多糾纏這一話題,而是更加關注於秦剛本身:“下官久聞秦華夏之名,今天得知學士來我高麗,特意求得世子準許同行,以沐天朝大家之風範。”
樸景仁知道秦觀之名,這點並不奇怪,但是他居然還知道《少年華夏說》,這就讓秦剛很驚訝了,難不成今天高麗人的情報收集工作如此先進了?
好在樸景仁很快就解釋了原因:“我高麗士子仰慕大宋文化,每年都有很多士子遠赴天朝京城學習,不僅學士當年的解試之佳作,風靡我高麗之土。就連學士科舉那年所作的《金雞報曉》一詩,更是名震三韓。”
為了證明此言非虛,這樸拾遺竟然一板一眼地背誦起了秦剛當日所作的那首詩:
“雞叫~一聲、撅一撅,雞叫~兩聲、撅兩撅。三聲~喚出扶桑日,掃退~殘星與曉月!”
此詩吟罷,不僅是一旁的王俁展露出了一臉的崇拜與欽佩之色,跟在身後的一眾高麗官員皆是上前向秦剛送上各種奉迎之詞與馬屁之語。
在從碼頭迴開京城內的一路上,世子王俁與秦剛並行,這才向他細細介紹了樸拾遺的家世:樸景仁不僅是高麗王朝開國功臣樸守卿的來孫,而且他的父親在大宋也是十分有名。
“拾遺可是樸寅亮之子?”秦剛突然想起來了,輕聲問道。
“正是。”王俁含笑點頭道。
原來如此,樸寅亮的名氣則是大了很多。除了他同樣也是高麗名臣並兼是高麗文學大家,關鍵是他在出使大宋時,展現出了其極高的詩詞創作能力,他與同行隨員金覲所作的不少詩文,甚至都能得到當時宋朝文人的肯定,以至於最後還為他們單獨刻印了一本名為《小華集》的詩集,其意為“小中華詩集”之名。
隨行的金覲對蘇軾蘇轍兄弟無比地崇拜,迴國之後,還給自己的兩兒子分別起名叫金富軾與金富轍,隻是他們出使大宋時,蘇軾一直在地方任官,無緣得見。但是,蘇軾的情懷與才華,卻被他們一並帶迴到了高麗,以至於連同蘇軾的得意門生秦觀,如今在高麗,都已經是讀書士人眼中的偶像。
世子王俁為秦剛的到來,在府中舉辦了盛大的酒會,雖然不能提秦剛的官方身份,但是一句淮海居士秦少遊的門生弟子,就足以震動半個開京城了。
高麗尊崇宋風華禮,其宴中禮儀均是來源於中華,雖然席間不時地會有一兩句“思密達”傳入秦剛的耳中,但是一當樂曲聲起,歌詞卻皆是漢話發音,又恍恍然似乎迴到了京城。
此時,樂曲風格一變,起的卻是《踏莎行》的調子,堂前歌姬翩翩起舞,樸景仁竟然不顧自己的身份,親自下場,唱起的竟然是秦剛的那首《郴州旅舍》:
“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秋寒,杜鵑聲裏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樸景仁的漢語發音其實算是非常標準了,但正是因為帶了一點點異域的音調,讓這樣的詠唱別具了一種風味。
不過,很快秦剛便發現了真正的韻味所在:
樸景仁雖然不能跳出像那些歌姬一樣曼妙的舞姿,但是他一板一眼的手部與肢體的動作,正引導著席間包括王俁在內、還有其他諸位大臣、士人相應地坐在席上共舞,而這應該就是漢唐時期的樂舞禮儀。
隻可惜,經曆了漢晉之後的五胡亂華、還有唐末五代紛爭的洗禮,這些古老的禮儀竟然已經在華夏大地上逐漸失傳了,卻想不到在這高麗異邦,竟然能夠看到了這種傳統文化的遺存。一時間看得秦剛是心情澎湃。
曲調悠長婉轉,卻敵不過字詞的淒苦與悲涼,孤獨無望的情緒,在一個“失”、一個“迷”、一個“斷”、一個“閉”等等這些無可替代的字眼裏表達得淋漓盡致。
更是唱到了最後兩句“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這是所有悲情的集中爆發。
人生的某些境遇,便如同洪流一般,總是能夠把人帶到深不可測的遠方。
跟隨樸景仁吟唱著的眾人的雙眼全都濕潤了。
秦剛不由地深為感動,他隨即立身起來,站於一旁,以最恭敬的姿態代表恩師向在座眾人表示感謝。
隨後,王俁便擊案說:“此詞為天下之絕美,我等先敬秦學士一杯,以謝其師帶給我們的天朝詞華風采。”眾人皆舉杯。
隨後,眾舞姬又唱起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氣氛才有所歡快起來。
之後,他們還讓舞姬特意秦剛表演了高麗的傳統歌謠《青山別曲》、《西京別曲》中的一些章節片段。它們都是當時最優秀的高麗歌謠,之所以命名為“別曲”,就是為了與此時由大宋傳入高麗的“正曲”。
而席間,似乎有一人看向秦剛的眼光很不一般,而秦剛也覺得他有點眼熟。隻是想起自己卻是第一次來高麗,可能會是與之前的哪個人長相相似罷了。
再去看此人時,卻發現他已不知何時先行離場了。
酒宴直至氣氛最濃之時,王俁便說,今日之會便到這裏吧,貴客遠來,還須先行歇息,過得兩日,我們再作暢飲。
於是眾人告退,王俁也為秦剛等人專門在王府偏院安置了獨立休息下榻的地方,並囑咐早些休息為好,關於公事明日一早會有朝中派遣的大臣過來正式商談。
秦剛這才得以與談建說些到了高麗後須去關注的一些事情。
而今日的談建,早已是經驗老道的商賈大家,方才酒宴之上,秦剛隻顧與眾人詩歌答謝,他雖然不會講一句高麗話,卻也能夠連手勢帶比劃,已經搭問上了五六個家裏也做著商貿生意的賓客,並約好了明日便去詳細談談看貨定生意的時間。
“建哥現在越發地穩重可靠了!”秦剛不由自主地讚道。
“大哥交待的事情,哪敢不盡力。”
而秦剛的隨身護衛也在盡職地四下檢查房裏房外的各種細節,並非是對世子不太信任,隻是他們的職責與習慣所致。
正在這時,聽到了兩重門外突然響起的悠長的喊聲:“高麗國長公主殿下駕到!”
長公主?秦剛一愣。
還未等到他完全反應過來,一眾王室儀仗便直接進了外麵的第一道大門,並在外院處停下。
秦剛此時正好還未換下正服,也不敢怠慢,便立即帶著談建與護衛從屋內走出來,迎到了院中。
隻見來人中間簇擁著一位盛裝的高麗女子,頂著高高的華冠,並穿著拽地長裙,竟然並未理會迎出來的秦剛,而是直接走進了正廳,四個婢女卻低頭抬著她長長拖曳下來的裙擺,步調一致地跟在後麵,秦剛也就隻能帶著談建與護衛再一起重新跟了進去。
長公主直接坐了首座,四名婢女非常嫻熟地將她的拽地裙擺收拾並整理疊好,然後就快速低頭退了出去。而這時,長公主才抬眼看了一下秦剛身邊的人,用著非常不客氣的口氣說道:“我與秦學士說話,其他人可以退了。”
秦剛笑了笑,便對身邊的談建與護衛揮了揮手,他們便一起退到了門外,並隨手將房門虛掩好。
這時,秦剛才有機會看清長公主的長相,這一看卻是嚇了一跳,原來這長公主果真是長得與李清照極為相似,若不是氣質迥然,隻怕他還會以為這小丫頭在這裏整蠱捉弄他呢。
當然,想來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會有了那日在天津寨中,身著高麗服飾的李清照能被那幾個高麗商人所誤認之事。
這位長公主便就是前任國主王昱的姐姐,算是此時王熙的侄女,所以今年還不滿十八歲。
畢竟王熙搶了自己侄子的王位,所以不僅保留了她的長公主頭銜,並會在麵子上更多地作出一些善待、恩賞的舉動,以掩蓋自己的得位不正。
這位長公主自己的名下便有一家規模不小的商社,所以也常常會接見一些商人。而高麗國的商人都知國主對她獨有優待,其中多有聰明的人會找她投靠。
此時廳堂中隻剩下他們二人,長公主自是知道秦剛此時正一時失神地盯著她,而她上下將秦剛仔細打量了一番後,才開口:“果然是天朝上國之人,自有一番氣度在身,本位就不追究秦學士眼下的失禮之處了。”
秦剛此時才意識到,自己由於驚訝於她與李清照長相的神似,以至於一下子勾起了對小丫頭的思念,竟然沒有注意,將自己的眼光長時間的停留在了長公主身上,確實有點失禮了。
因為此時,高麗並非是大宋的正式藩屬國,自從高麗被遼國討伐臣服之後,便中斷了與大宋的藩宗關係,自神宗時雖然開始恢複了朝貢,來往文書中,也多以臣屬身份說話,但在本質上,卻應該屬於平等的邦交國關係。
所以,秦剛見了高麗的長公主,理應第一時間行大禮拜見。
隻是,高麗長公主卻是主動開口表示諒解,這既是給了秦剛一個台階,也是由於:高麗臣服中原已有數百年,此時的平等關係,有一大半是拜遼國的高壓需要他們聯合而導致,其實在大多數的高麗國民以及王室成員心裏,都還是把大宋視為宗主國,而宋人到了高麗之後,也極受其尊敬與優待。
剛解開見麵時的失禮心結,長公主一開口的話又讓秦剛的心吊了起來:“此次前來,要向秦學士打聽一件事,有商人說是在大遼的天津寨裏抄出了一首據說是本位的詩詞。但是本位卻從未離開過開京。這天津寨雖在遼境,但卻據說也有秦學士在滄州的參與手筆,不知能否給以些見教?”
就在長公主提出這個疑問的時候,秦剛也在心裏快速地權衡並判斷。
而且這時他已經想起酒宴上那個一直關注他的高麗人,應該便是在天津寨裏見過的商人之一。也就是說,他、李清照、還有那兩首《一剪梅》的詞,基本已經做實,都不太能夠賴掉。
既然不能否定的事,那就不妨爽快地承認。
隻是這樣一來的話,他必須要想出一個妥當的說法,好好地解釋一下,當初為了解釋他出現在天津寨裏的原因,臨時對耶律兄妹編造出的與高麗長公主之間的緋聞故事。
當然,看到眼前的這位女子臉上多是好奇,卻無半點惱怒的神色,秦剛便意識到:自己編的故事也就隻有四人知曉,而以耶律兄妹的人品來看,斷然也不太可能會傳出去。
傳出去的隻是大家認為風雅無比的那兩首和唱之《一剪梅》而已,所以這才放下心來,於是便非常誠懇地說道:
“迴稟殿下知曉,此事的確與外臣有關。外臣有一師伯之女,長相酷似殿下,那日在天津寨中被人誤認而已。所謂‘和詞’兩首,便是外臣與師妹所作。”
“原來如此。‘此情何以表相思。一首情詞,一首情詩。’”長公主此時突然吟誦起秦剛那首詞的末句,之後似乎還在迴味了一番,才道,“你那師妹既與本位相似,也應是二八年華。所以初讀此詞,便在想,寫此詞句之人,會是怎般的才情與模樣,方能配得上之後的迴詞癡情。‘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多謝殿下謬讚!”秦剛也就隻能厚著臉皮接了一句。
“你……可是與你那小師妹兩情相悅?”長公主問出了此話之後,卻不禁自己臉上一紅,她其實不過也是少女一枚,隻是當時看此相和的兩首絕佳詩詞,便就十分好奇,一直在打聽其真正來源。今日得一開京商人匯報,說是看到世子宴請的客人,便是當時天津寨中的男子,於是這才尋來。
“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秦剛脫口而出的這兩句源自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長安古意》之中,也算是在高麗傳唱許久的絕句。
長公主聽聞之後,臉上一陣悠然向往之色。隻是稍後又作正色道:“今日冒昧來訪,總算得解心頭之惑。”
說完,長公主突然抬起左手手腕,振了振,傳出幾聲手鈴之聲。隨即,四名婢女魚貫而入,至其身邊麻利地整理並抬起其長裙擺。
長公主起身欲走之前,突然又對秦剛說了一句:“僅從那兩首和詞來看,你那師妹之才華,不亞於秦學士!”
“何止不亞於,實則勝出許多。秦剛謝殿下錯愛!”秦剛卻似乎不以為忤地認同道。
已經快步走出門口的長公主腳下未停,臉上卻是露出了不可思議的表情:像秦剛這樣的年輕俊才、又已做到朝中高官,居然自認才華不如一個二八女子,至少在這時人的思維中是難以接受的。
難道,這就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