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尊重他們!”在另一邊,秦剛正在非常鄭重地囑咐著。
這次金宇跟著他完整地看過了天津的墟寨、浮陽河的入海碼頭、還有這裏的牧馬場與騎兵學校,終於算是對於現在的新滄軍與滄州的總體形勢,有了翻天覆地的全新認識。
“決不能把他們看成是俘虜、更不能認為他們是我們的手下敗將。”秦剛繼續說道,“小南河寨的這一戰,並不是簡單的一場勝仗,它讓我在河北找到了一條可以快速發展的可能。你看他們,都是天生的騎手。我們如果堅持狹隘的看法,不僅僅是沒法短時間快速提高我們騎兵的作戰能力,更是在自己麵前放著太多的敵人與對手。所以,我們要善於從他們中間的找老師、找幫手,這便就是:‘師夷長技以製夷’!”
“下官明白了。”金宇雖然一時之間還很難完全消化著不斷刷新他認知的這一切,不過他卻完全相信眼前的這批人對於大宋騎兵建設的重大意義。
“對了。”金宇把已經接收的所有全新信息梳理了一遍,問道,“這一路看來,我們至少已經新得了一千多匹的好馬。而且天津寨那邊,此後的新馬還將源源不斷地過來。如此看來,這麽多好的戰馬,不僅僅可完全滿足於騎兵的需要,事實上我們還可以從中剔出一些比較一般的馬匹,賣到市場上去。”
“嗯!眼光要放開些。”秦剛點點頭,“要像在西北那裏一樣地去看待,馬是資源,並不一定非得要成為戰馬。眼下滄州的民生就是要先把經濟搞起來,之前在西北已經推行過的青苗貸、保馬法,都可以在這裏搞起來,軍隊這裏淘汰下來的馬,讓百姓們跑生意拉貨幹家活都是極好的幫手。”
“那以後,我們這裏的馬越來越多,朝廷那裏會不會有麻煩?”金宇有點擔心。
“麻煩?會有什麽麻煩?朝廷到底是嫌馬多還是嫌馬少呢?”秦剛故作驚訝道,“本官在滄州殫精竭慮,為朝廷努力解決缺馬的大難題,好不容易有了成效,待之後馬匹有了富足,還會補充河北路的其它諸州,難不成這種事情不給功勞?還要追究本官的責任嗎?”
“那倒不是,下官隻是擔心,朝中可有禦史一直盯著修撰。北遼對我們禁售馬匹,我們對遼禁售糧食,現在滄州突然多了這麽多的優質戰馬,會不會有人全懷疑我們向北遼違規出售糧食呢?”
“那就讓他們來查好了!”秦剛雙手一攤,“他們來查什麽?要說查買賣馬匹,對我們禁售馬匹的是北遼,北遼不來查,他們查個屁!如果說是來查糧食,他們能查出什麽?河北的糧食我們賣了嗎?朝廷調撥的糧食我們賣了嗎?更別說今年的糧食都收不著了,我們還指望著朝廷的救濟糧呢!”
金宇慢慢地有點明白秦剛所說有意思了。
“所以,這些馬就是我們滄州百姓養出來的!任誰來了,說破了天都是這麽個結果。”秦剛拍拍金宇的肩膀,提醒他說,“再說了,滄州的事情,朝堂怎麽才能知道?除了你和我,最多再加一個錢通判吧?那錢通判想不想要業績了?想不想升官了?滄州多了這麽多的馬,也就意味著有了更強大的財政能力,有了更強大的軍事防禦能力,一個邊州的通判,他會吃飽了撐著去舉報這些事嗎?”
“打死他也不會!”金宇很實在地迴答。“但是,滄州還有走馬承受。”
“走馬承受隻會匯報給皇上事實結果,我多養出了馬,但又沒有少糧食,皇上會責怪我嗎?”
“不會!”金宇老老實實地迴答。曆來的皇上隻看結果,而不會去煩擾原因,更何況當今這位對於秦剛的偏袒,簡直有點令人發指。
“那你就放心大膽地把消息放出去,就說本官到任後,大力推行保馬法,以至於滄州的馬匹繁衍甚多,所以就歡迎河北各州到我們這裏來買馬,量大從優,先到先得。”
“修撰還要賣馬?……哦……!”金宇此時才恍然大悟,“相信的人一定來買馬,買了馬的人都必須要相信。這樣,河北路的所有官員就會與修撰站在了一起……”
“這就叫‘利益共同體’!擁有共同的利益,大家就會和睦相處。包括……”秦剛指了指北麵天津寨的方向,“那邊,現在都已經在這利益共同體之內了。”
金宇已經聽得有點驚呆了,這叫什麽事?連敵國對手都能被拉進這所謂的“利益共同體”嗎?不過,眼前的事實卻證明了,的確會的。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你以為政事堂的那幫官員們把我派過來,是想和北遼真的開戰嗎?”秦剛邊說邊道,“他們誰也沒這個膽子!所以,他們隻是希望形成平衡!讓北遼不能再進一步有動作,同時也根本就不想對北遼有什麽動作!那今天我們形成的這個形勢叫什麽?不就是平衡嘛!誰要來打破這個平衡?誰就是罪人!滿朝堂、滿天下的罪人!”
遠處的天色開始有點陰沉,過於低矮的雲層,意味著久旱數月的天氣終於能夠有了轉機。
雖然在此時,除了滄州之外的蝗災已經成型並禍害甚廣,但是如果雨水能夠很快地降下,則意味著今年蝗災的尾聲已經到來。
同時,久旱幹裂的土地,也能得以滋潤,各種搶種補種的農活,也有了相應的指望。
京城,先是傳出了遼人正月開始在南京道的各種動作的消息。
盡管政事堂再三叮囑要注意這類消息一定要注意保密。但是漏風一般的大宋朝堂向來就捂不住任何的保密消息,反而越是需要保密的消息,就越容易成為各方競相傳播的焦點話題,並迅速登上了京城各家小報的報頭。
什麽《遼人馬蹄聲聲,河北戰雲濃濃》,又或者是《北方臨陣換帥,能否勒住遼人南下韁繩》等等,這些小報也因為此類話題的走紅而都賣得挺好。
在各種捕風捉影式的消息流傳之中,一份新辦不久的《東京時報》卻刊登了一篇署名為“不急”的作者所撰寫的《我看河北局勢之一二三》,文風便如這通俗簡潔的標題一般,抽絲剝繭一般地徹底分析清楚了河北地區當前的形勢特征,明確地對於宋遼之間的戰略局勢進行簡明扼要的預測,並大膽預言:宋遼近期無戰事!其淺顯直白的文風與大膽明確的觀點,迅速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甚至還會有別的小報看到大家都在瘋傳並討論這篇文章,於是幹脆也在自己的報上隨後幾天便轉載了這篇文章。
當然,此時雖然大宋還沒有所謂的法律意義上的署名權,但是轉載的報紙都也還算本份地保留了這篇文章原來的“不急”作者的署名。
很顯然,所謂的“不急”,應該就是李綱以自己表字“伯紀”而托的筆名。
在李綱堅定地遵循著秦剛所製訂的“有責任、有擔當”這六字原則,一直嚴格把關《東京時報》的選題方向與行文風格。而這篇由其親自執筆的文章,終於能夠一炮而紅,進而迅速地在京城內走紅,而這一天的《東京時報》也破天荒地賣出去了上千份,從而成為自報社成立以來,第一次可以實現了售報盈利的一天。
為此,李綱特意組織了報社所有的人員、包括刻版與印刷的工人一起慶賀了一下,並且在慶賀的過程中,再次向大家強調了秦剛所囑咐的六字原則。
李綱所組建的這家報社,目前加上他能有七個人,兩名刻版工人,一人負責正麵,一人負責反麵,同時開刻,另一名印刷工,其餘的三人以及他本人,便就是這報紙的記者兼編輯,而他本人兼任主編、主筆與記者。
自《東京時報》創刊之後,這份報紙就一直堅持著關注朝堂重要走向,客觀分析邸報上發布的重要任命線索背後的原因,以及其預示的政治走向。
當然,報紙關注的內容方向高大上,卻是在行文風格上走平易近人的路線,所有的分析結果都注重與大宋百姓日常生活之間的聯係,不去發表空洞無物的政治觀點,而是從一些看似大局的策略上,仔細尋找出可能會影響到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鹽方麵的影響,能夠給不同行業的經濟發展帶來的機會與變化。
在一開始,《東京時報》就從來不去刊登其它小報所熱衷的“知名大詩人與第四任正妻鬧和離”、“張侍郞昨日臉上有傷疑是悍妻發威”這樣的市井八卦,或者是“某地正五品官員風傳貪腐被彈劾”等玍這樣捕風捉影式的坊間傳聞。
雖然這樣地自命清高,使得《東京時報》的售賣一直比不上其它同行,但它還是慢慢地吸引了一批自己忠實的讀者:一些在京城做生意的商人發現,這份報紙上雖然沒有那些熱門、帶勁的內容,但卻有著可靠的信息來源、嚴謹的分析角度以及最精準的分析結果。
身為生意商人,他們需要的就是這種負責任的政治動向與經濟走勢的分析,為此,足可以讓他們對於接下來的生意投資、貨物采購甚至是經營重點作出正確的選擇。
而《我看河北局勢之一二三》一文的走紅,更是因為有數名商人受到此文啟發,堅定了對於河北路總體局勢穩定明朗的信心,加重或新增對於這裏的生意的投資布局,並且因此開始享受到相關的盈利收益。
不久之後,由於河北河東地區開始的旱災與蝗災,同時也引起了京城的物價與米價的波動。《東京時報》再次發表“不急”的署名文章《曆年北方災情與京城民生的關聯》,文中以大量詳實且精煉的資料,迴顧了近二十年間史料記載中京城的物價變動情況,著重指出了北宋朝廷對於京城物價的管控與調節力度,提醒京城的市民,不必去受到奸商的鼓動與影響,去進行無謂的囤貨囤糧的不理智行為。事實上對於穩定這段時間的京城百姓躁動、避免一些不正常的市場傳聞,起到了非常積極且明顯的作用。
這下子,就連政事堂的章惇、蔡卞等相公也開始關注到了這份報紙,以至於他們在當日的議政開始之前,還拿著這份報紙,相互交換了一下對於此文的一點看法。
李綱專門為報社招聘而來的三名記者,都是前兩次進京趕考的士子,雖然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省試未中,但確實都是有著足夠的真才實學。
由於京城的物價不低、生活不易,他們亟需一份可以養家糊口的謀生職業。對於讀書人而言,有什麽不比一份可以依靠自己動筆寫作賺取工資的工作更好呢?
一開始,《東京時報》不溫不火的經營狀況,也令他們心底裏很不安。雖然這報社的年輕主編聲稱,背後的東家“不差錢”,讓大家安心工作,並一定要堅持遵守辦報寫文的原則,但是不掙錢、光賠錢的月薪,總是拿得極不安心。
在《東京時報》終於能夠賣得出去並持續熱銷之後,大家才開始慢慢地放下心來,而且在進一步感受到自己嚴謹的辦報方針所帶來的有力影響,所有人的工作熱情也在不斷地提升。
在此之後,《東京時報》上,除了專門評論軍事政局的“不急”越來越有名氣之外,慢慢地還出現了專門評論分析民生商業投資的“不躁”,專門評點地方重要官員的從政特點的“不驕”等等新的主筆名號。
而《東京時報》的名氣也漸漸地傳到了滄州,一些從京城到此做生意的商人,在頻繁的接觸中,也順便把他們最喜歡的這份報紙帶到了這裏,並熱情地向當地的合作夥伴推薦:“你們有機會的話,一定要讀讀它上麵寫的文章,可以令你的投資行為更加理智,也可以幫助你準確地判斷接下去的經營方向!”
秦剛也忙裏偷閑地給李綱寫了多封書信,先是對於《東京時報》如今所取得的突出成績,表示了熱烈的祝賀,當然,他也明確告誡李綱:報紙的影響與效果是一個長期性、慢熱型以及嚴重滯後感的發展慣性,簡單地講,它就像種植莊稼一樣,春天播種下去,至少要等到秋天才會收獲成果;而春天的懈怠,同樣會等到秋天才會感受到歉收所產生的損失。辦報的人,一定要有大局觀與長期觀。
同時,他也建議李綱,既然《東京時報》眼下已經有一定的地位與影響,可以趁機開展借力發展,去嚐試向朝中的知名大臣、士林中的知名學者等人進行約稿,利用他們的知名度與專業能力,進一步提升報紙的權威性與影響力。
這次金宇跟著他完整地看過了天津的墟寨、浮陽河的入海碼頭、還有這裏的牧馬場與騎兵學校,終於算是對於現在的新滄軍與滄州的總體形勢,有了翻天覆地的全新認識。
“決不能把他們看成是俘虜、更不能認為他們是我們的手下敗將。”秦剛繼續說道,“小南河寨的這一戰,並不是簡單的一場勝仗,它讓我在河北找到了一條可以快速發展的可能。你看他們,都是天生的騎手。我們如果堅持狹隘的看法,不僅僅是沒法短時間快速提高我們騎兵的作戰能力,更是在自己麵前放著太多的敵人與對手。所以,我們要善於從他們中間的找老師、找幫手,這便就是:‘師夷長技以製夷’!”
“下官明白了。”金宇雖然一時之間還很難完全消化著不斷刷新他認知的這一切,不過他卻完全相信眼前的這批人對於大宋騎兵建設的重大意義。
“對了。”金宇把已經接收的所有全新信息梳理了一遍,問道,“這一路看來,我們至少已經新得了一千多匹的好馬。而且天津寨那邊,此後的新馬還將源源不斷地過來。如此看來,這麽多好的戰馬,不僅僅可完全滿足於騎兵的需要,事實上我們還可以從中剔出一些比較一般的馬匹,賣到市場上去。”
“嗯!眼光要放開些。”秦剛點點頭,“要像在西北那裏一樣地去看待,馬是資源,並不一定非得要成為戰馬。眼下滄州的民生就是要先把經濟搞起來,之前在西北已經推行過的青苗貸、保馬法,都可以在這裏搞起來,軍隊這裏淘汰下來的馬,讓百姓們跑生意拉貨幹家活都是極好的幫手。”
“那以後,我們這裏的馬越來越多,朝廷那裏會不會有麻煩?”金宇有點擔心。
“麻煩?會有什麽麻煩?朝廷到底是嫌馬多還是嫌馬少呢?”秦剛故作驚訝道,“本官在滄州殫精竭慮,為朝廷努力解決缺馬的大難題,好不容易有了成效,待之後馬匹有了富足,還會補充河北路的其它諸州,難不成這種事情不給功勞?還要追究本官的責任嗎?”
“那倒不是,下官隻是擔心,朝中可有禦史一直盯著修撰。北遼對我們禁售馬匹,我們對遼禁售糧食,現在滄州突然多了這麽多的優質戰馬,會不會有人全懷疑我們向北遼違規出售糧食呢?”
“那就讓他們來查好了!”秦剛雙手一攤,“他們來查什麽?要說查買賣馬匹,對我們禁售馬匹的是北遼,北遼不來查,他們查個屁!如果說是來查糧食,他們能查出什麽?河北的糧食我們賣了嗎?朝廷調撥的糧食我們賣了嗎?更別說今年的糧食都收不著了,我們還指望著朝廷的救濟糧呢!”
金宇慢慢地有點明白秦剛所說有意思了。
“所以,這些馬就是我們滄州百姓養出來的!任誰來了,說破了天都是這麽個結果。”秦剛拍拍金宇的肩膀,提醒他說,“再說了,滄州的事情,朝堂怎麽才能知道?除了你和我,最多再加一個錢通判吧?那錢通判想不想要業績了?想不想升官了?滄州多了這麽多的馬,也就意味著有了更強大的財政能力,有了更強大的軍事防禦能力,一個邊州的通判,他會吃飽了撐著去舉報這些事嗎?”
“打死他也不會!”金宇很實在地迴答。“但是,滄州還有走馬承受。”
“走馬承受隻會匯報給皇上事實結果,我多養出了馬,但又沒有少糧食,皇上會責怪我嗎?”
“不會!”金宇老老實實地迴答。曆來的皇上隻看結果,而不會去煩擾原因,更何況當今這位對於秦剛的偏袒,簡直有點令人發指。
“那你就放心大膽地把消息放出去,就說本官到任後,大力推行保馬法,以至於滄州的馬匹繁衍甚多,所以就歡迎河北各州到我們這裏來買馬,量大從優,先到先得。”
“修撰還要賣馬?……哦……!”金宇此時才恍然大悟,“相信的人一定來買馬,買了馬的人都必須要相信。這樣,河北路的所有官員就會與修撰站在了一起……”
“這就叫‘利益共同體’!擁有共同的利益,大家就會和睦相處。包括……”秦剛指了指北麵天津寨的方向,“那邊,現在都已經在這利益共同體之內了。”
金宇已經聽得有點驚呆了,這叫什麽事?連敵國對手都能被拉進這所謂的“利益共同體”嗎?不過,眼前的事實卻證明了,的確會的。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你以為政事堂的那幫官員們把我派過來,是想和北遼真的開戰嗎?”秦剛邊說邊道,“他們誰也沒這個膽子!所以,他們隻是希望形成平衡!讓北遼不能再進一步有動作,同時也根本就不想對北遼有什麽動作!那今天我們形成的這個形勢叫什麽?不就是平衡嘛!誰要來打破這個平衡?誰就是罪人!滿朝堂、滿天下的罪人!”
遠處的天色開始有點陰沉,過於低矮的雲層,意味著久旱數月的天氣終於能夠有了轉機。
雖然在此時,除了滄州之外的蝗災已經成型並禍害甚廣,但是如果雨水能夠很快地降下,則意味著今年蝗災的尾聲已經到來。
同時,久旱幹裂的土地,也能得以滋潤,各種搶種補種的農活,也有了相應的指望。
京城,先是傳出了遼人正月開始在南京道的各種動作的消息。
盡管政事堂再三叮囑要注意這類消息一定要注意保密。但是漏風一般的大宋朝堂向來就捂不住任何的保密消息,反而越是需要保密的消息,就越容易成為各方競相傳播的焦點話題,並迅速登上了京城各家小報的報頭。
什麽《遼人馬蹄聲聲,河北戰雲濃濃》,又或者是《北方臨陣換帥,能否勒住遼人南下韁繩》等等,這些小報也因為此類話題的走紅而都賣得挺好。
在各種捕風捉影式的消息流傳之中,一份新辦不久的《東京時報》卻刊登了一篇署名為“不急”的作者所撰寫的《我看河北局勢之一二三》,文風便如這通俗簡潔的標題一般,抽絲剝繭一般地徹底分析清楚了河北地區當前的形勢特征,明確地對於宋遼之間的戰略局勢進行簡明扼要的預測,並大膽預言:宋遼近期無戰事!其淺顯直白的文風與大膽明確的觀點,迅速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甚至還會有別的小報看到大家都在瘋傳並討論這篇文章,於是幹脆也在自己的報上隨後幾天便轉載了這篇文章。
當然,此時雖然大宋還沒有所謂的法律意義上的署名權,但是轉載的報紙都也還算本份地保留了這篇文章原來的“不急”作者的署名。
很顯然,所謂的“不急”,應該就是李綱以自己表字“伯紀”而托的筆名。
在李綱堅定地遵循著秦剛所製訂的“有責任、有擔當”這六字原則,一直嚴格把關《東京時報》的選題方向與行文風格。而這篇由其親自執筆的文章,終於能夠一炮而紅,進而迅速地在京城內走紅,而這一天的《東京時報》也破天荒地賣出去了上千份,從而成為自報社成立以來,第一次可以實現了售報盈利的一天。
為此,李綱特意組織了報社所有的人員、包括刻版與印刷的工人一起慶賀了一下,並且在慶賀的過程中,再次向大家強調了秦剛所囑咐的六字原則。
李綱所組建的這家報社,目前加上他能有七個人,兩名刻版工人,一人負責正麵,一人負責反麵,同時開刻,另一名印刷工,其餘的三人以及他本人,便就是這報紙的記者兼編輯,而他本人兼任主編、主筆與記者。
自《東京時報》創刊之後,這份報紙就一直堅持著關注朝堂重要走向,客觀分析邸報上發布的重要任命線索背後的原因,以及其預示的政治走向。
當然,報紙關注的內容方向高大上,卻是在行文風格上走平易近人的路線,所有的分析結果都注重與大宋百姓日常生活之間的聯係,不去發表空洞無物的政治觀點,而是從一些看似大局的策略上,仔細尋找出可能會影響到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鹽方麵的影響,能夠給不同行業的經濟發展帶來的機會與變化。
在一開始,《東京時報》就從來不去刊登其它小報所熱衷的“知名大詩人與第四任正妻鬧和離”、“張侍郞昨日臉上有傷疑是悍妻發威”這樣的市井八卦,或者是“某地正五品官員風傳貪腐被彈劾”等玍這樣捕風捉影式的坊間傳聞。
雖然這樣地自命清高,使得《東京時報》的售賣一直比不上其它同行,但它還是慢慢地吸引了一批自己忠實的讀者:一些在京城做生意的商人發現,這份報紙上雖然沒有那些熱門、帶勁的內容,但卻有著可靠的信息來源、嚴謹的分析角度以及最精準的分析結果。
身為生意商人,他們需要的就是這種負責任的政治動向與經濟走勢的分析,為此,足可以讓他們對於接下來的生意投資、貨物采購甚至是經營重點作出正確的選擇。
而《我看河北局勢之一二三》一文的走紅,更是因為有數名商人受到此文啟發,堅定了對於河北路總體局勢穩定明朗的信心,加重或新增對於這裏的生意的投資布局,並且因此開始享受到相關的盈利收益。
不久之後,由於河北河東地區開始的旱災與蝗災,同時也引起了京城的物價與米價的波動。《東京時報》再次發表“不急”的署名文章《曆年北方災情與京城民生的關聯》,文中以大量詳實且精煉的資料,迴顧了近二十年間史料記載中京城的物價變動情況,著重指出了北宋朝廷對於京城物價的管控與調節力度,提醒京城的市民,不必去受到奸商的鼓動與影響,去進行無謂的囤貨囤糧的不理智行為。事實上對於穩定這段時間的京城百姓躁動、避免一些不正常的市場傳聞,起到了非常積極且明顯的作用。
這下子,就連政事堂的章惇、蔡卞等相公也開始關注到了這份報紙,以至於他們在當日的議政開始之前,還拿著這份報紙,相互交換了一下對於此文的一點看法。
李綱專門為報社招聘而來的三名記者,都是前兩次進京趕考的士子,雖然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省試未中,但確實都是有著足夠的真才實學。
由於京城的物價不低、生活不易,他們亟需一份可以養家糊口的謀生職業。對於讀書人而言,有什麽不比一份可以依靠自己動筆寫作賺取工資的工作更好呢?
一開始,《東京時報》不溫不火的經營狀況,也令他們心底裏很不安。雖然這報社的年輕主編聲稱,背後的東家“不差錢”,讓大家安心工作,並一定要堅持遵守辦報寫文的原則,但是不掙錢、光賠錢的月薪,總是拿得極不安心。
在《東京時報》終於能夠賣得出去並持續熱銷之後,大家才開始慢慢地放下心來,而且在進一步感受到自己嚴謹的辦報方針所帶來的有力影響,所有人的工作熱情也在不斷地提升。
在此之後,《東京時報》上,除了專門評論軍事政局的“不急”越來越有名氣之外,慢慢地還出現了專門評論分析民生商業投資的“不躁”,專門評點地方重要官員的從政特點的“不驕”等等新的主筆名號。
而《東京時報》的名氣也漸漸地傳到了滄州,一些從京城到此做生意的商人,在頻繁的接觸中,也順便把他們最喜歡的這份報紙帶到了這裏,並熱情地向當地的合作夥伴推薦:“你們有機會的話,一定要讀讀它上麵寫的文章,可以令你的投資行為更加理智,也可以幫助你準確地判斷接下去的經營方向!”
秦剛也忙裏偷閑地給李綱寫了多封書信,先是對於《東京時報》如今所取得的突出成績,表示了熱烈的祝賀,當然,他也明確告誡李綱:報紙的影響與效果是一個長期性、慢熱型以及嚴重滯後感的發展慣性,簡單地講,它就像種植莊稼一樣,春天播種下去,至少要等到秋天才會收獲成果;而春天的懈怠,同樣會等到秋天才會感受到歉收所產生的損失。辦報的人,一定要有大局觀與長期觀。
同時,他也建議李綱,既然《東京時報》眼下已經有一定的地位與影響,可以趁機開展借力發展,去嚐試向朝中的知名大臣、士林中的知名學者等人進行約稿,利用他們的知名度與專業能力,進一步提升報紙的權威性與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