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五子!”聽到了秦剛叫著自己之前的小名,趙梧樂顛顛地跑了過來。
雖然現在他已經有了正式的大名叫趙梧,而且平時的同學還會更加規範地稱唿他的表字守正,但是他卻更為秦剛依舊叫他的小名而開心。
因為這就意味著秦剛依舊還是把他看成是自己舊時的小兄弟啊!
要知道,今天的秦剛可早已經不是一般人,而是堂堂朝廷欽命的六品知州,而且還是他大哥之前來信盛讚過的威震西夏的名將。
“大哥,什麽事?”
“你問我什麽事?剛來的時候,你不是說就是送盼姐他們一起過來,然後便從滄州坐海船去流求的麽?怎麽昨天的那趟海船迴去了,卻沒見你走?”
“嘿嘿,大哥這是要趕我走啊?”
“臭小子,我趕你什麽?不是你自己說的話麽?我就是來問你!”
“這不是到了滄州之後,看到這裏的情況挺嚴重的麽!那個盼姐他們又忙得不得了,我這有好多事也幫得上忙,所以想想還是多待幾天再看吧!”趙梧抓抓腦袋說道。
“這樣的話也好!”秦剛卻說:“隻是你要留在這裏的話,也別浪費了你的本事,那些打雜幫忙的事情我另外給他們派人手,你還是做做你自己擅長的事情好。”
“擅長的?大哥讓我做什麽?”
秦剛則問他:“那你和給盼姐他們幫忙,可明白導致蝗災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什麽?”
“這個我知道,是旱災!十蝗九旱嘛!”
“正是。今年河北的春旱,的確有點嚴重。而且,如果缺水的問題得不到解決,就算是最後消滅或控製住了蝗蟲,接下來,不管是補種莊稼、還是恢複生產,沒有足夠的水,也還是有著挺麻煩的問題。”
“這樣啊?”趙梧想了想,便說道,“在我們高郵那裏,旱災時就打井,用井水來解決,不知滄州這裏打井怎麽樣?”
“你說得沒錯,河北這裏是可以打井的,而且也不缺打井的匠人。”秦剛點點頭道,“前些日子,我跑了不少的地方,各地官府都組織了一些人手,想法子開鑿了不少的水井。可是開了水井之後,各地便都開始缺乏大量的明礬。”
“明礬?哦,我明白了,定是井水太渾濁,需要用明礬來澄清水?”趙梧倒是一想就明白了。
“導致井水渾濁的原因就是這些水井都比較淺。我問過那些鑿井匠,為何不去開鑿一些水質比較好的深水井,他們說,深水井裏的水質當然清澈,而開鑿它們也並非太難的事情,無非稍微多花點力氣與功夫,但是,深水井有一個關鍵的問題沒辦法解決!”
“什麽問題?”
“井一深,向上提水就變成的難事,不論是直接用繩子吊,還是用軲轆來搖,深水井的水打上來就很成問題,一口井支持不了幾家子共用,更不要說最後還需要用這些水來解決澆灌莊稼的問題!”
“哦!我明白了,大哥是希望我想想辦法解決這深水井打水的問題吧?”趙梧聽明白之後,反而為自己能找到正經的事情而高興。
其實關於提水的裝置,原本在宋時的民間就有很多種,但是在菱川書院裏,趙梧與其他同學對於這些工具裝置的原理都進行了深入地格致研究,正是因為能夠基本掌握到了它們的本質原理,所以,也就能從相應的角度與方向來優化、改進這些工具的性能。
關於在滄州這裏的深水井到底是個什麽樣的情況,趙梧決定還是要去實地考察一下。
於是,趙梧便拿著秦剛的手令,去過了好幾個村莊,並拜訪了當地的鑿井匠,現場具體勘察了幾口已經開采成功的深水井,發現一般來說,達到近兩丈左右的水井就會被稱之為深水井,因為一是這麽深的井,裏麵出來的井水基本就可以不需要經過澄清就可以直接飲用了,二是這樣深的水井,用普通的吊桶打水的方式,就非常地困難與不方便了。
兩丈左右相對較淺的這類水井,趙梧的處理比較簡單,利用唧筒吸水的原理就可以了,但是相對於百姓平常見過的那類普通唧筒不一樣,趙梧將密封好的筒管固定在了井壁之上,然後在出了地麵之後,設計出了一種壓杆式的一種機械出水裝置,無論男女老幼,隻需要上下反複壓動壓杆,就可以相對輕鬆地把井水抽取了上來。
但是,在河北,更多的深水井的深度,都超過了唧筒吸水的能力。趙梧仔細地去看過這些水井的井口,又與鑿井匠進行了深入的交流,於是就根據常見水井的井口寬度,設計出了一種大小合適的垂直運作龍骨翻車,同樣是固定在深水井的井壁之上,在地麵是采用轉動的水軲轆,隻需要去搖動軲轆,龍骨翻車便開始上下運動,然後便可以將井底的清水源源不斷地提到地麵上來使用。
但是不管是唧筒、還是這種豎式的龍骨翻車,這都隻是解決了一個最基本的將水提出地麵的問題。因為這兩類工具剛拿出來時,基本上還是需要由人自己來進行壓動或搖動的。出水的效率並不是十分有效。
但是,一旦旱情嚴重,又由於在某些人口聚集的地方,深井水的數量並不多,隻要是超過幾十戶人都需要同時使用同一口水井的話,那麽這時再通過傳統的人力操作就很難滿足需求。
“小五子,能想到辦法解決嗎?”秦剛看了底下人的反饋之後,便問趙梧。
“我可以給它們加一套傳動的裝置,老百姓可以用牛、馬或驢來拉著轉動。”趙梧稍稍想了一下說道。
“嗯,這是一個辦法。但是牲畜總是數量不夠的。萬一到了後期農村時,農田也需要用水,牲畜更加不夠用,怎麽辦?”秦剛繼續給他出難題。
趙梧皺了皺眉,抬眼看著野外的樹林,突然那些搖曳不止的樹木給了他啟示。
“大哥,我想到了,自從來了滄州之後,我就發現,這裏的風很大,而且持續的時間很長,我們可以造大的風車來解決嘛!”趙梧興奮地說。
“風車,你造過嗎?”
“在神居山上就造過,當時山腰以下可以造水車,山頂上水太小,不夠,但發現山頂風大,就造過風車。”
說幹就幹,趙梧立即向秦剛討要一些基本的材料,又去調了一些木匠,就開始去幹了。
在趙梧拿出圖紙的時候,秦剛意外地發現,趙梧設計的風車,不再是當時常見的那種類似於走馬燈式的與地麵平行的轉葉,而是與後世近代一樣的與地麵垂直的轉葉了。
當他詢問趙梧這樣設計的原因時,趙梧很興奮地說:“以前不知道原因,原來的風車怎麽造的就怎麽去做。後來我們就發現了,舊式的風車太複雜,而且就是因為複雜,讓這種風葉很重,轉動的速度就慢。其實要想讓風力得到最好的應用,就應該把風葉豎起來,這樣隻需要很少的幾片葉子,就能轉動得很快了。而且,自從書院裏把傳動裝置搞好了後,所有的問題也就比較好解決了。”
的確,凡事一旦將方向集中於關鍵性原理的研究,各種優化、進化以及發明改造的速度也就立馬加快了。
趙梧在滄州建起的第一座大型風車的造型十分地怪異——當地人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風車,堅固的架子立起來比當地的房子都高,然後架子上最後裝配上了四片微微有點傾斜的葉片。在所有的調試準備完成之後,這台巨大的風車就在風的吹動下開始轉動了起來。
在風車的下方,趙梧而專門設計了與傳動裝置的掛鉤及脫鉤開關:隻要一掛勾,風車轉軸就帶動了傳動裝置開始運動,從而帶過唧筒的壓標或者是豎式龍骨翻車的軲轆開始運作起來,從而無須再用人力,就可以實現深水井裏的水自動打出地麵了。
而在不需要用水的時間裏,隻需要將傳運裝置的掛勾部件脫開就行,這樣也不至於白白地浪費地底的井水。
而在一座座的風車陸續在滄州附近各個村莊落成並帶動井水出地麵之後,滄州的百姓終於開始對於菱川書院來的這群學生娃的印象有了根本性的變化。
甚至現在開始前往城裏炕房去打探情況的人,不再像之前那樣充滿了懷疑與看笑話的心態,而是真心實意地在打聽情況:
“怎麽樣了?小鴨子快孵出來了嗎?”
“老天保佑啊,要讓這幫學生娃成功啊,要真的能有這麽多鴨子孵出來的話,那這滄州蝗災也就有救了啊!”
不過,對於秦剛以及盼兮他們來說,炕房裏的孵化工作都是有最專業的人在監看,而一起過來學習的那些百姓也是相當珍惜這次的機會,看護得非常盡心盡職。更加由於他們在監看的過程中,清晰明了地守護著這些被孵化的種蛋的變化情況,也對於這些雛鴨能被順利孵出充滿著信心。
過程中偶爾會有極少不太好的的蛋被中途剔出,所有的進展都在正常範圍之內,隻需等待足夠的時間即可。
由於趙梧用唧筒、龍骨翻車外加風車驅動解決了深水井的所有問題,所以這段時間,秦剛也開始帶著手下的吏員前往滄州各地,安排開鑿深水井之事。在這個時代,人口的密度還無需去考慮地下水是否會開采過量的問題。
但是,合理地規劃深水井的開采點,還是有必要的,至少可以避免各種不必要的人力與其它資源的浪費。
當然了,深水井的開鑿本來就需要費較大的功夫,而且開鑿成功之後,如果沒有現在由官府掌握著的提水設備的配套,也是意義不大的。
所以,民間自行開井的現象幾乎沒有,都是會在官府的統一安排下,選點、開鑿,最後再配套安裝風車等設備。
這一天,又是一個村莊處的深水井可以正式出水了,隨著趙梧指揮的工匠將這裏的風車組裝完畢,並仔細檢查後,最終拉上了掛勾件,原先已經在風力吹動下緩緩轉著的風車,迅速帶動著深水井裏的龍骨翻車開始了運作,轉動了一會兒後,終於開始“嘩嘩嘩”地將井底的清水翻到了井口之外的水槽上,一些久候的百姓,便笑逐顏開地拿著各家的水桶、水盆前去打水。人群中更是傳出了一陣陣頌揚秦知州、誇讚趙梧以及眾工匠手段的聲音。
“小五子。你在菱川書院的進步這麽快,怎麽就想著要去流求呢?”從村裏迴到了州衙,難得有點空,秦剛便在書房裏和趙梧說著一些話。
“秦大哥,李院長給我寫過很多信,他講了你在流求所作的規劃,我覺得,那裏才是能夠讓我真正做事情的地方。”趙梧說的李院長自然就是李峰,他在與原先菱川書院的同學通信時,也在有選擇地勸說並鼓動一些他所看中的人才過去,其中自然就包括有趙梧。
趙梧在菱川書院最大的成就,其實並非隻是他的機械與力學領域的研究,而是他與到書院任職的兩名大食學者合作,不僅學會了基本的大食文、也就是阿拉伯文,而且還翻譯出了第一批的阿拉伯科學書籍。
“大哥,這些大食人真得很厲害!”正好說起了這件事,趙梧顯得很興奮,“正是把他們的這些書裏的內容翻譯了出來,我們才發現,他們在格致學中已經有很多方麵都比我們領先了。而且,這些書裏的內容,不僅僅可以幫助我們少有彎路,而且還可以讓我們的學生在學習了之後,立刻就能掌握到更高深與高級的知識。所以,這些已經翻譯好的書,我也要帶到流求去,李院長說那裏的學生也十分需要。”
在趙梧興奮地分享中,他還提到了阿拉伯人在機械原理以及各種機器工具方麵的領先成果。有的機器是托辛第迦從海外陸續地尋找並運來了。但更多的,則是可以根據那些書籍上的介紹與說明,可以組織自己的工匠進行複製生產。像金屬拉絲機、車工轉機以及大型的水力壓板機,就都是靠圖紙造出來的。
“水力壓板機?”秦剛突然注意到了這一點,“可是能夠將打煉好的鐵板進行衝壓塑形的那種機器?”
“是啊,用了這種機器去加工鐵盆等東西,那種速度不是一般地快!”趙梧很得意的介紹。
“壓鐵盆太浪費了啊!”秦剛確認了之後便十分興奮,轉而對趙梧說,“你有沒有注意到,最近流求過來的海船,把島上生產庫存的幾乎所有葉片甲與環鎖甲都運過來了。”
“這是為何?難不成流求軍現在戰鬥力太強大,打仗用不著披甲嗎?”趙梧很奇怪地問道。
“當然不是,主要是因為流求的氣候溫暖多雨又潮濕,鐵製鎧甲容易生鏽。而葉片甲、還是環鎖甲,原來是為了減輕重量,分散出了大大小小的甲片以及鐵環串聯,這種由細密部件構成的鎧甲,一旦生鏽,就會卡住、不僅使用不便,而且還容易傷到穿著的人。”秦剛解釋了並補充道,“流求不是不想用鐵甲,而是需要適合在南方地區的不易生鏽的鐵甲!”
“不易生鏽?”趙梧細細地思索了一下,提出:“沈山長【注:指沈括,生前也被菱川書院聘為名譽山長】的《夢溪筆談》曾記載過:信州鉛山縣產膽礬水,鐵釜浸久則化銅。我們也做過試驗,實際發現就是在鐵器表麵形成了一層銅,但倒是有防鏽之功效。”
趙梧說的便是宋人已經發現的膽水浸銅方法的一種副產品:給鐵器鍍銅。
“膽水浸銅法李院長他們也想到了,但問題還在於葉片甲與環鎖甲過於細密、各部分之間的磨損也大,就算是用膽水給它們浸銅,也是很難浸全,防鏽效果並不好。”秦剛說著便從書架裏翻找出一份圖紙,“於是我這裏就給了他們一種新式的板甲設計,不像之前的鎧甲分出那麽多的小部分,而是整體用五六個大片的鐵板,敲製成與身體相符的弧度來組成,這種結構很簡單了,大塊的鐵板也非常適合用膽水浸銅防鏽。隻是新的問題就是這種板甲用手工打製的話,非常費人工,目前流求島上為了完成給所有軍隊的換甲任務,進行得非常緩慢。”
“大哥你的意思是用水力壓板機來試著做這種板甲片?”
“是啊,你看看有沒有難度?”
趙梧拿過圖紙細細一看,這種板甲的設計很簡潔,稍一思索便立即說:“絕對沒問題,隻要事先做好底模,鐵料能夠選好,我覺得最多三四個步驟,就能加工出來,質量我敢說絕對要超過手工敲製的效果。”
“那就好,正好你接下來要去流求,那這板甲一事,我就拜托給你了!”秦剛高興的說道。
趙梧一邊點頭應下,一邊細細地琢磨著圖紙,他也算是看明白了這種護甲無論是在防護作用、保養方便以及生產流程上的領先意義。
“秦先生放心,趙梧去了流求,頭件大事就是把衝壓機與板甲拿出來!”
雖然現在他已經有了正式的大名叫趙梧,而且平時的同學還會更加規範地稱唿他的表字守正,但是他卻更為秦剛依舊叫他的小名而開心。
因為這就意味著秦剛依舊還是把他看成是自己舊時的小兄弟啊!
要知道,今天的秦剛可早已經不是一般人,而是堂堂朝廷欽命的六品知州,而且還是他大哥之前來信盛讚過的威震西夏的名將。
“大哥,什麽事?”
“你問我什麽事?剛來的時候,你不是說就是送盼姐他們一起過來,然後便從滄州坐海船去流求的麽?怎麽昨天的那趟海船迴去了,卻沒見你走?”
“嘿嘿,大哥這是要趕我走啊?”
“臭小子,我趕你什麽?不是你自己說的話麽?我就是來問你!”
“這不是到了滄州之後,看到這裏的情況挺嚴重的麽!那個盼姐他們又忙得不得了,我這有好多事也幫得上忙,所以想想還是多待幾天再看吧!”趙梧抓抓腦袋說道。
“這樣的話也好!”秦剛卻說:“隻是你要留在這裏的話,也別浪費了你的本事,那些打雜幫忙的事情我另外給他們派人手,你還是做做你自己擅長的事情好。”
“擅長的?大哥讓我做什麽?”
秦剛則問他:“那你和給盼姐他們幫忙,可明白導致蝗災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什麽?”
“這個我知道,是旱災!十蝗九旱嘛!”
“正是。今年河北的春旱,的確有點嚴重。而且,如果缺水的問題得不到解決,就算是最後消滅或控製住了蝗蟲,接下來,不管是補種莊稼、還是恢複生產,沒有足夠的水,也還是有著挺麻煩的問題。”
“這樣啊?”趙梧想了想,便說道,“在我們高郵那裏,旱災時就打井,用井水來解決,不知滄州這裏打井怎麽樣?”
“你說得沒錯,河北這裏是可以打井的,而且也不缺打井的匠人。”秦剛點點頭道,“前些日子,我跑了不少的地方,各地官府都組織了一些人手,想法子開鑿了不少的水井。可是開了水井之後,各地便都開始缺乏大量的明礬。”
“明礬?哦,我明白了,定是井水太渾濁,需要用明礬來澄清水?”趙梧倒是一想就明白了。
“導致井水渾濁的原因就是這些水井都比較淺。我問過那些鑿井匠,為何不去開鑿一些水質比較好的深水井,他們說,深水井裏的水質當然清澈,而開鑿它們也並非太難的事情,無非稍微多花點力氣與功夫,但是,深水井有一個關鍵的問題沒辦法解決!”
“什麽問題?”
“井一深,向上提水就變成的難事,不論是直接用繩子吊,還是用軲轆來搖,深水井的水打上來就很成問題,一口井支持不了幾家子共用,更不要說最後還需要用這些水來解決澆灌莊稼的問題!”
“哦!我明白了,大哥是希望我想想辦法解決這深水井打水的問題吧?”趙梧聽明白之後,反而為自己能找到正經的事情而高興。
其實關於提水的裝置,原本在宋時的民間就有很多種,但是在菱川書院裏,趙梧與其他同學對於這些工具裝置的原理都進行了深入地格致研究,正是因為能夠基本掌握到了它們的本質原理,所以,也就能從相應的角度與方向來優化、改進這些工具的性能。
關於在滄州這裏的深水井到底是個什麽樣的情況,趙梧決定還是要去實地考察一下。
於是,趙梧便拿著秦剛的手令,去過了好幾個村莊,並拜訪了當地的鑿井匠,現場具體勘察了幾口已經開采成功的深水井,發現一般來說,達到近兩丈左右的水井就會被稱之為深水井,因為一是這麽深的井,裏麵出來的井水基本就可以不需要經過澄清就可以直接飲用了,二是這樣深的水井,用普通的吊桶打水的方式,就非常地困難與不方便了。
兩丈左右相對較淺的這類水井,趙梧的處理比較簡單,利用唧筒吸水的原理就可以了,但是相對於百姓平常見過的那類普通唧筒不一樣,趙梧將密封好的筒管固定在了井壁之上,然後在出了地麵之後,設計出了一種壓杆式的一種機械出水裝置,無論男女老幼,隻需要上下反複壓動壓杆,就可以相對輕鬆地把井水抽取了上來。
但是,在河北,更多的深水井的深度,都超過了唧筒吸水的能力。趙梧仔細地去看過這些水井的井口,又與鑿井匠進行了深入的交流,於是就根據常見水井的井口寬度,設計出了一種大小合適的垂直運作龍骨翻車,同樣是固定在深水井的井壁之上,在地麵是采用轉動的水軲轆,隻需要去搖動軲轆,龍骨翻車便開始上下運動,然後便可以將井底的清水源源不斷地提到地麵上來使用。
但是不管是唧筒、還是這種豎式的龍骨翻車,這都隻是解決了一個最基本的將水提出地麵的問題。因為這兩類工具剛拿出來時,基本上還是需要由人自己來進行壓動或搖動的。出水的效率並不是十分有效。
但是,一旦旱情嚴重,又由於在某些人口聚集的地方,深井水的數量並不多,隻要是超過幾十戶人都需要同時使用同一口水井的話,那麽這時再通過傳統的人力操作就很難滿足需求。
“小五子,能想到辦法解決嗎?”秦剛看了底下人的反饋之後,便問趙梧。
“我可以給它們加一套傳動的裝置,老百姓可以用牛、馬或驢來拉著轉動。”趙梧稍稍想了一下說道。
“嗯,這是一個辦法。但是牲畜總是數量不夠的。萬一到了後期農村時,農田也需要用水,牲畜更加不夠用,怎麽辦?”秦剛繼續給他出難題。
趙梧皺了皺眉,抬眼看著野外的樹林,突然那些搖曳不止的樹木給了他啟示。
“大哥,我想到了,自從來了滄州之後,我就發現,這裏的風很大,而且持續的時間很長,我們可以造大的風車來解決嘛!”趙梧興奮地說。
“風車,你造過嗎?”
“在神居山上就造過,當時山腰以下可以造水車,山頂上水太小,不夠,但發現山頂風大,就造過風車。”
說幹就幹,趙梧立即向秦剛討要一些基本的材料,又去調了一些木匠,就開始去幹了。
在趙梧拿出圖紙的時候,秦剛意外地發現,趙梧設計的風車,不再是當時常見的那種類似於走馬燈式的與地麵平行的轉葉,而是與後世近代一樣的與地麵垂直的轉葉了。
當他詢問趙梧這樣設計的原因時,趙梧很興奮地說:“以前不知道原因,原來的風車怎麽造的就怎麽去做。後來我們就發現了,舊式的風車太複雜,而且就是因為複雜,讓這種風葉很重,轉動的速度就慢。其實要想讓風力得到最好的應用,就應該把風葉豎起來,這樣隻需要很少的幾片葉子,就能轉動得很快了。而且,自從書院裏把傳動裝置搞好了後,所有的問題也就比較好解決了。”
的確,凡事一旦將方向集中於關鍵性原理的研究,各種優化、進化以及發明改造的速度也就立馬加快了。
趙梧在滄州建起的第一座大型風車的造型十分地怪異——當地人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風車,堅固的架子立起來比當地的房子都高,然後架子上最後裝配上了四片微微有點傾斜的葉片。在所有的調試準備完成之後,這台巨大的風車就在風的吹動下開始轉動了起來。
在風車的下方,趙梧而專門設計了與傳動裝置的掛鉤及脫鉤開關:隻要一掛勾,風車轉軸就帶動了傳動裝置開始運動,從而帶過唧筒的壓標或者是豎式龍骨翻車的軲轆開始運作起來,從而無須再用人力,就可以實現深水井裏的水自動打出地麵了。
而在不需要用水的時間裏,隻需要將傳運裝置的掛勾部件脫開就行,這樣也不至於白白地浪費地底的井水。
而在一座座的風車陸續在滄州附近各個村莊落成並帶動井水出地麵之後,滄州的百姓終於開始對於菱川書院來的這群學生娃的印象有了根本性的變化。
甚至現在開始前往城裏炕房去打探情況的人,不再像之前那樣充滿了懷疑與看笑話的心態,而是真心實意地在打聽情況:
“怎麽樣了?小鴨子快孵出來了嗎?”
“老天保佑啊,要讓這幫學生娃成功啊,要真的能有這麽多鴨子孵出來的話,那這滄州蝗災也就有救了啊!”
不過,對於秦剛以及盼兮他們來說,炕房裏的孵化工作都是有最專業的人在監看,而一起過來學習的那些百姓也是相當珍惜這次的機會,看護得非常盡心盡職。更加由於他們在監看的過程中,清晰明了地守護著這些被孵化的種蛋的變化情況,也對於這些雛鴨能被順利孵出充滿著信心。
過程中偶爾會有極少不太好的的蛋被中途剔出,所有的進展都在正常範圍之內,隻需等待足夠的時間即可。
由於趙梧用唧筒、龍骨翻車外加風車驅動解決了深水井的所有問題,所以這段時間,秦剛也開始帶著手下的吏員前往滄州各地,安排開鑿深水井之事。在這個時代,人口的密度還無需去考慮地下水是否會開采過量的問題。
但是,合理地規劃深水井的開采點,還是有必要的,至少可以避免各種不必要的人力與其它資源的浪費。
當然了,深水井的開鑿本來就需要費較大的功夫,而且開鑿成功之後,如果沒有現在由官府掌握著的提水設備的配套,也是意義不大的。
所以,民間自行開井的現象幾乎沒有,都是會在官府的統一安排下,選點、開鑿,最後再配套安裝風車等設備。
這一天,又是一個村莊處的深水井可以正式出水了,隨著趙梧指揮的工匠將這裏的風車組裝完畢,並仔細檢查後,最終拉上了掛勾件,原先已經在風力吹動下緩緩轉著的風車,迅速帶動著深水井裏的龍骨翻車開始了運作,轉動了一會兒後,終於開始“嘩嘩嘩”地將井底的清水翻到了井口之外的水槽上,一些久候的百姓,便笑逐顏開地拿著各家的水桶、水盆前去打水。人群中更是傳出了一陣陣頌揚秦知州、誇讚趙梧以及眾工匠手段的聲音。
“小五子。你在菱川書院的進步這麽快,怎麽就想著要去流求呢?”從村裏迴到了州衙,難得有點空,秦剛便在書房裏和趙梧說著一些話。
“秦大哥,李院長給我寫過很多信,他講了你在流求所作的規劃,我覺得,那裏才是能夠讓我真正做事情的地方。”趙梧說的李院長自然就是李峰,他在與原先菱川書院的同學通信時,也在有選擇地勸說並鼓動一些他所看中的人才過去,其中自然就包括有趙梧。
趙梧在菱川書院最大的成就,其實並非隻是他的機械與力學領域的研究,而是他與到書院任職的兩名大食學者合作,不僅學會了基本的大食文、也就是阿拉伯文,而且還翻譯出了第一批的阿拉伯科學書籍。
“大哥,這些大食人真得很厲害!”正好說起了這件事,趙梧顯得很興奮,“正是把他們的這些書裏的內容翻譯了出來,我們才發現,他們在格致學中已經有很多方麵都比我們領先了。而且,這些書裏的內容,不僅僅可以幫助我們少有彎路,而且還可以讓我們的學生在學習了之後,立刻就能掌握到更高深與高級的知識。所以,這些已經翻譯好的書,我也要帶到流求去,李院長說那裏的學生也十分需要。”
在趙梧興奮地分享中,他還提到了阿拉伯人在機械原理以及各種機器工具方麵的領先成果。有的機器是托辛第迦從海外陸續地尋找並運來了。但更多的,則是可以根據那些書籍上的介紹與說明,可以組織自己的工匠進行複製生產。像金屬拉絲機、車工轉機以及大型的水力壓板機,就都是靠圖紙造出來的。
“水力壓板機?”秦剛突然注意到了這一點,“可是能夠將打煉好的鐵板進行衝壓塑形的那種機器?”
“是啊,用了這種機器去加工鐵盆等東西,那種速度不是一般地快!”趙梧很得意的介紹。
“壓鐵盆太浪費了啊!”秦剛確認了之後便十分興奮,轉而對趙梧說,“你有沒有注意到,最近流求過來的海船,把島上生產庫存的幾乎所有葉片甲與環鎖甲都運過來了。”
“這是為何?難不成流求軍現在戰鬥力太強大,打仗用不著披甲嗎?”趙梧很奇怪地問道。
“當然不是,主要是因為流求的氣候溫暖多雨又潮濕,鐵製鎧甲容易生鏽。而葉片甲、還是環鎖甲,原來是為了減輕重量,分散出了大大小小的甲片以及鐵環串聯,這種由細密部件構成的鎧甲,一旦生鏽,就會卡住、不僅使用不便,而且還容易傷到穿著的人。”秦剛解釋了並補充道,“流求不是不想用鐵甲,而是需要適合在南方地區的不易生鏽的鐵甲!”
“不易生鏽?”趙梧細細地思索了一下,提出:“沈山長【注:指沈括,生前也被菱川書院聘為名譽山長】的《夢溪筆談》曾記載過:信州鉛山縣產膽礬水,鐵釜浸久則化銅。我們也做過試驗,實際發現就是在鐵器表麵形成了一層銅,但倒是有防鏽之功效。”
趙梧說的便是宋人已經發現的膽水浸銅方法的一種副產品:給鐵器鍍銅。
“膽水浸銅法李院長他們也想到了,但問題還在於葉片甲與環鎖甲過於細密、各部分之間的磨損也大,就算是用膽水給它們浸銅,也是很難浸全,防鏽效果並不好。”秦剛說著便從書架裏翻找出一份圖紙,“於是我這裏就給了他們一種新式的板甲設計,不像之前的鎧甲分出那麽多的小部分,而是整體用五六個大片的鐵板,敲製成與身體相符的弧度來組成,這種結構很簡單了,大塊的鐵板也非常適合用膽水浸銅防鏽。隻是新的問題就是這種板甲用手工打製的話,非常費人工,目前流求島上為了完成給所有軍隊的換甲任務,進行得非常緩慢。”
“大哥你的意思是用水力壓板機來試著做這種板甲片?”
“是啊,你看看有沒有難度?”
趙梧拿過圖紙細細一看,這種板甲的設計很簡潔,稍一思索便立即說:“絕對沒問題,隻要事先做好底模,鐵料能夠選好,我覺得最多三四個步驟,就能加工出來,質量我敢說絕對要超過手工敲製的效果。”
“那就好,正好你接下來要去流求,那這板甲一事,我就拜托給你了!”秦剛高興的說道。
趙梧一邊點頭應下,一邊細細地琢磨著圖紙,他也算是看明白了這種護甲無論是在防護作用、保養方便以及生產流程上的領先意義。
“秦先生放心,趙梧去了流求,頭件大事就是把衝壓機與板甲拿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