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大生在流求時,已經在秦剛的提示下開始在水軍中普及旗語,他立即命令懂得的手下,在河岸上用旗子與船上人建立起了聯係,大致明白了前麵發生的基本情況。


    隻是,畢竟這艘海船來得比較冒失,船上的人根本就不知道,所謂的小南河寨隻是名字裏有河,並非是一個水寨,由於宋兵多畏懼遼兵,營寨建的地方距離黃河邊還有一段不短的距離。加上之前也沒預先得到消息,根本就沒有什麽準備,在河邊也沒有修建任何碼頭與棧橋的設施,這就給海船靠岸以及下卸貨物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隻不過,眼下的情況卻是不容多想。顧大生立即讓傳令兵通知船上,就在此地,將船隻加速後,向南岸這裏進行衝灘,能衝得多近就多近,哪怕擱淺也無妨。


    衝灘之後,海船可以脫離河道中心,盡可能離南岸近些,他也方便派人進行接應。


    下令之後,顧大生又讓人迴營寨再調集更多的人手與必要的工具過來。


    這邊,流求的海船按照要求進行了最後的向南行駛加速,也就是因為船上載了太多的貨,吃水太深,衝灘的效果不是特別理想,但總算是離開了河道中心一丈有餘,擱淺在了南岸的泥沙淺灘上。


    顧大生立即指揮現在的人手,抓緊去附近砍伐一些樹木,開始用它們在下了河堤的泥沙灘上進行打樁,以期搭建一條最簡易的棧橋。


    第一批船員隻能通過軟梯下來,與岸邊的宋兵接上了頭,看到並了解了具體的現場情況之後,決定也不必考慮更多的標準,就用最快的速度,將簡易棧橋延伸到海船的下方,然後通過吊裝的方式,盡快完成了船上重要物資的卸下,然後再轉運至寨子中。當然,這裏麵的諸多細節,也各自有著一些有經驗的士兵進行相應的解決。


    留在船上的兵士,有一半人守在北麵的船舷邊,時刻警惕著北岸的遼兵情況。好在現在的船離開了河流中線,再加上之前遼軍船隻靠近不利,水麵上暫時沒有新產生的威脅。


    其餘的兵士已經開始在靠南麵的船舷旁架起了起吊撐架,安裝好了在流求應用極廣的滑輪組起吊裝置,開始一件件地將船上的重要物資向南側船下吊放。


    看到這艘大船向南岸快速衝灘之後,北岸的遼軍多少有點遺憾,他們顯然是對於這一船的物資極其眼紅的。尤其是開始看到船上開始準備往下吊裝的貨物裏,明顯具有特征的,便是大半船的糧食。於是,這些遼人開始坐不住了。


    這裏的黃河兩邊原本都是有著堤岸的。隻是自從宋遼分界以後,宋人對於南岸的修補雖然說日趨懈怠,但是要與北岸的遼人幾乎不管不顧比起來,那還是要好得多了。


    北岸大量坍塌後的堤岸開始與河灘銜接得十分平緩,加上近兩年這裏沒有大麵積地泛濫,長時間暴露的灘麵也顯得硬實了一些,遼人的兵馬便能夠自由地向河道裏伸入得更近一些。


    此時他們看到了對岸宋兵在加緊修建臨時的棧橋,船上也開始卸載貨物,隻是由於棧橋實在太小太窄,整體的卸貨速度非常地緩慢。於是,他們也有模有樣地開始在北岸砍樹嚐試也要搭出一座棧橋出來,並招唿一艘他們的小型戰船靠過來,似乎是打算渡河攻擊。


    河這邊的宋軍便是越看越有點擔心與緊張。


    而顧大生仔細地看了看,卻發現這些遼兵的動作並不是特別地積極,再一看,靠在北岸的戰船也就隻有一艘,而他剛過來時,明明看到有著五六艘之多的,立刻心裏隱隱感到有點不對頭,趕緊安排了幾個斥候,讓他們騎上不多的幾匹馬,分別沿著這河道向東西兩個方向進行偵察。


    還沒有等到兩邊的斥候迴報消息,倒是先等到了南麵的一陣疾馳的馬蹄之聲,顧大生抬眼望去,卻是驚喜地看到了秦剛的旗號:“是大帥來了!”


    這是由於秦剛在推廣《新滄練兵歌》時,也不願大家過多奉迎褒揚他的才藝,便說此曲是別人所作,原名就是《大帥練兵歌》。而大家也根本不去管到底是誰所作的 ,隻是覺得平時讓他們這些武人稱唿“秦修撰”這樣的文職頭銜挺別扭的,而像“大帥”這樣的稱唿顯然會感覺更加有勁,於是,從顧大生開始,便都習慣叫秦剛為“大帥”了。


    聽聞自己的大帥趕來,南岸這裏的宋軍立刻發出了一陣歡唿,士氣為之一振,同時也引起了對岸遼兵的注意。


    隨即,秦剛一馬當先,先行趕到,後麵先是數十名精幹的近衛兵緊緊地跟著,更遠方似乎還有著陸續趕來的騎兵人馬。


    “現在是什麽情況?”秦剛沒有多廢話,直接開口問道。


    顧大生剛將眼前的大致情況說完,還沒等到秦剛開口,突然就看到東邊一陣塵土,派去那個方向的斥候轉眼便衝了過來,到了跟前,一看秦剛也在,立刻翻身下馬,氣喘籲籲地稟報:“稟報秦大帥、稟報顧大將,遼人在東麵十五裏地開始渡船過河,目測人數至少在一百人以上,而且都是騎兵!”


    現場氣氛立即緊張了起來,而這恰恰就是顧大生之前最擔心的事情。


    秦剛立即追問:“他們可曾有備馬?”


    “馬匹過河相當地麻煩,屬下看得很清楚,這些遼人都沒有備馬。”


    “那現在還算好,,”秦剛點點頭後,轉而對顧大生道,“遼人騎兵沒有備馬,現在就算是他們渡過了河,往我們這裏的十五裏地,必不敢浪費馬力快速趕過來。而且他們渡河之後想要攻擊的目標,必然是我們這裏的船上物資。所以現在,我們就在這裏等待他們過來,還有來得及部署防禦的時間。”


    “請秦大帥下令!”秦剛既然來到,顧大生立即將手中的指揮權交出來。


    秦剛在滄州出發前,已經向流求過來的使者問清了這一船的物資情況。此時便立即吩咐:優先卸下船上的五門小型臼炮以及配置的火藥炮彈,之後便是轟天雷與一門標準的臼炮,而糧食則放在最後搬運。


    而被顧大生從小南河寨調來的滄州步兵,則開始在麵向東側的合適位置製作放置拒馬,同時按照操練的要求,分別進行長槍兵、弓弩手以及刀盾兵的防禦陣形的布置。


    待得船上的幾門小型臼炮搬下來時,秦剛一看便知道,這種所謂小型臼炮,實際更準確的講應該就是後世流行一時的虎蹲炮。


    火器院在臼炮試驗成功後,總是不滿意它又重又大的體積,但是又要確保火炮射擊時的炮管安全不炸膛,便不斷在炮管長度、炮管壁厚與火藥量、彈重量這四個要素上反複地進行平衡嚐試。最終拿出了這麽一款,炮管長兩尺多,炮口兩寸有餘的小型臼炮,並且放棄了單枚的大鐵丸,而是用綢布緊緊包裹起一批小鐵丸來替代。


    這樣,相對較少火藥量便可以讓這樣的炮彈射出足夠的距離。


    雖然由於這種炮的炮管較短,射擊後的精確度降低,但是由於綢布在出膛的一瞬間便就融化,整包的小鐵丸便會在出膛之後呈扇麵狀散開,可以覆蓋到極大的射擊範圍。


    雖然這種小型臼炮的攻擊距離要比神臂弓短,但是應用霰彈之後,它在對付眼下兩軍作戰時常常采用的密集隊形卻能產生極強的殺傷力。


    秦剛聞聽了大致的介紹之後點點頭,便安排流求過來的火炮教官在此戰中親自實戰操作。隻見他們分成了四人一組,一共二十人,這五門原始的虎蹲炮部署在第一排長槍兵的正前方兩步的距離上。


    而後麵,由於早知道會有轟天雷的配備,新滄軍的所有士兵都有過擲彈訓練,而這次便可以安排他們進行首次實戰操練。除了從現場士兵中精選了二十多名臂力出眾的士兵,還專門配備了經驗豐富的流求教官負責督促並檢查他們在投擲前的規範點火操作。


    而跟著秦剛一起從滄州趕過 來的二十多名騎兵,也按照訓練課目的規範要求,先向東南方向撒了個大圈子過去,尋找合適的地點進行埋伏,以做好進行最後包抄攻擊的準備。


    一切部署完成之後,果然發現時間的確是非常地充裕。


    除了繼續抓緊進行船上卸貨的人之外,大家都守在原地各自的位置上,屏住了稍大的唿吸,緊張而又期待地看著遠方。


    約摸過了半柱香的時間,東麵的地平線上終於看見了遼軍騎兵的身影,他們的確是需要愛惜馬力,過了河之後,都是緩緩地前來,直到看見秦剛他們這裏後,在前方大約三百步左右的距離便盡數停了下來,並開始整理隊形。


    領頭的遼軍頭目,顯然已經關注到秦剛這邊完成了列陣防禦的準備,而這種情況,在最近幾年的邊境衝突中還是比較罕見的:


    一般的宋軍,一旦在野外地麵看見遼軍的騎兵,哪怕隻是極少的幾個遊騎,基本上都是望風而逃,力求盡快地避入城寨堡壘中進行堅守,基本不可能會在原地進行列陣防禦的。


    當然了,遼軍頭目猜測,這一定是與那艘擱淺在南岸的大海船有關係,如果他們撤退了,那艘船的物資也會輕易地歸屬遼軍了,這也從另一個側麵證實了遼軍對這船上物資的重要程度可以想像在這艘海船上的物資會有多重要啊!


    最前麵的遼軍騎兵雖然聚集在了一起,但卻沒有立即進攻,而是在原地繼續等待著後續騎兵的趕到。


    秦剛通過手裏的千裏鏡觀察著,發現情況似乎有一點點偏差:因為之前的斥候畢竟算不上膽大,觀察遼軍過河隊伍時不敢靠得太近,一發現情況就趕緊迴報。之後對於再以後的情況也缺乏有效的跟進,所以眼前的這批遼軍的數量,就遠遠不止兩百名,而且看樣子似乎還在繼續地增多。


    隻是他心裏明白後,並沒有把這消息說出來,隻是鎮定地繼續觀察著:既然都已經來了,兩百人、還是三百人甚至更多,區別的意義就不大了。


    “嗚!”對麵的遼軍已經吹響了進攻的號角,所有人的心都一下子提了起來。


    隻有流求來的指揮官們一直用著鎮定自若的語調督促著各自率領的士兵:


    “全部站好!”


    “牢記操作步驟!”


    “觀察同伴距離!”


    “聽從口令!”


    宋軍於是慢慢地穩定了下來。


    但是同時,對麵的遼軍卻是已經在號角的催促下開始全力衝鋒,而一旦他們全力催動起各自座騎衝過來時,幾乎所有的人都意識到,這批遼軍絕對不止起初斥候所報的一百人,隻是此時已經沒有人再有精力去考慮這事了。


    兩百步……一百八十步……一百六十步……


    “風!”秦剛斷然下令。


    一陣箭雨迅速從宋軍陣地上飛起。


    誰知此刻,疾馳中的遼軍竟突然一下分散了開來,至少有七成以上的馬匹向兩側劃出了一個大弧線,並因基本跑出了神臂弓的箭隻攻擊範圍而放緩速度迴撤,隻有三成不到的騎兵依舊保持著進攻的方向,分散著跑進了射程以內。


    箭雨開始落下,對於迅速變得稀疏了的遼軍騎兵的打擊,立刻沒有了想像中的效果。


    而且,這些遼軍大多都身披有鐵甲保護。所以即使其中偶爾有人被箭枝射中之後,要麽就直接被重甲擋住掉落在身旁,要麽就隻是淺淺紮入,甚至都沒有對其本身形成具體的傷害,而這些身上紮了好幾隻箭杆卻仍然大唿著揮舞著手中武器而繼續衝鋒的騎兵,也因此變得更加令人恐慌。


    而更令人心驚的是,有些疾馳衝鋒的騎兵居然還能夠在馬背上忽左忽右、像蝴蝶一般地騰挪著身體,居然還真的就能被他們躲去了許多本來看起來必中的箭隻攻擊,


    “契丹人的躲箭術!”秦剛身邊的一個親衛輕輕地說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風流大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林二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林二虎並收藏風流大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