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聖四年,十月底。
秦剛完成西北地區的學政巡察工作迴到京城。
學政司以及這個學政使,都是新設的衙門和官職,所以對此,有羨慕的、有嫉妒的、更有表麵和和氣氣、私下裏卻變著法子想從中挑些毛病找點碴的人。
一般情況下,誰會一上任就忙著往某一個地方跑啊?再說了,就算是要去視察地方,這學政之事,當然是優先前往文風興盛的中原之地、或者是尊師重禮的齊魯之地、名士雲集的江淮之地,哪有像他這麽傻,去的居然是那種大戰之後都幾乎拿不出幾個錢的西北窮境。
所以,正常人想到的是,秦剛定然是在環州那裏有著什麽難以割舍的利益。
於是,有心的人稍稍花費點功夫,便打聽出在京城裏幫他跑生意的那個姓胡的把兄弟正在環州,而且開著很多作坊的事情。這樣的消息,一下子引起了禦史台的濃厚興趣。
秦剛到了京城後,先是安排宗阿四他們繼續向東南前往明州,找到談建後,由他安排前往流求。然後就帶了金宇、李綱兩人先去朝廷為學政司新設的辦公衙門看看。
學政司雖然在名義上隸屬於國子監,但是在這裏就充分體現出大宋最喜歡的疊床架屋式官僚機構特點:畢竟“提舉天下學政”的這一概念的提出背景,就是對眼下的學政教育事宜不是特別滿意,希望通過這一新設部門進行一些改革與創舉。
所以,提舉學政使這一職位雖然隻與國子司業同品級,實際上並不會受國子監祭酒的管轄,而是可以直接向皇帝直接匯報,難怪這能引得眾人的眼紅與不平。
原本國子監的地方就不太夠用,便在右掖門外的尚書省裏騰出了一座有著三四間屋子的院子作為學政司的辦公所在地,雖然各處都顯得略略有些陳舊,不過門口掛上去的的學政司的牌匾卻是嶄新的。
秦剛帶著金宇和李綱兩個人在後麵走著,前麵帶路的則是尚書省的小吏,遠遠的看見了在這門口守著一個老兵散漫無聊的模樣,則立刻變了臉色,便高聲喝道:“集賢殿修撰、朝奉大夫、提舉天下學政使秦剛到!”
老兵不僅被這聲音給嚇到了,更是被吆喝的內容嚇得渾身一個激淋。自從被調到這裏來之後,還從來沒有見過學政使的麵,卻沒想到第一次見麵竟然會看到自己如此的模樣,他條件反射地站得筆直,生怕被這新來的主官給敲破了飯碗。
而並不太大的學政司院子裏,顯然也是聽到了這聲通傳,很快一陣忙亂的腳步,便從裏麵劈裏啪啦地迎出來了三個屬官、五個吏員,這些都是秦剛離開京城之後,才由吏部從別處調到這裏的來的,秦剛自然在此之前還從未見過。
畢竟學政司是新成立的,除了秦剛這位提舉官之外,政事堂索性便把原來屬於禮部專門負責學校政令的職權移到了學政司,然後負責此事的一名正七品員外郎、兩名從七品秘書丞、以及相關的五名吏員都轉到了這裏來了。
這些屬官與吏員自從過來後,也是一直還沒見過自己的主官,這段時間之內,也就持續做了一點他們過去還曾做過的零碎事情。大多數時間,就是坐在院裏吹吹牛、消遣消遣。
也怪吏部以及政事堂,都沒有一個人提前透過一點風聲,害得他們今天站在外麵時,都沒有一點點的準備,光是儀表就顯得有點參差不齊,各人的官服更是新舊不一。
大宋除了皇帝特有的恩典之後,官員的衣服都是由朝廷下發了布帛之後,自己去找裁縫量身定做。有錢的官員甚至還看不上朝廷發的布,就是按照標準做出來就行,一般都要多做幾套用於換洗。
家境不行的,就盡著朝廷發的那幾匹布做個兩三套,輪流換著穿,穿洗的次數多了,自然就會褪色發舊。所以,官員一般會預留一套不怎麽去穿,以保持其簇新度,一旦知道有重要場合那天,便會特意換上新官服,比如知道今天新主官要到任的話,怎麽著也不能像現在這麽失禮啊。
正當眾人惴惴不安之時,秦剛卻根本沒在意這些事,他隻是聽得眾僚官們一一上前自報家門之後,就拉過身後的兩人道:“也給各位介紹一下,這位是金宇、金子規,之前是我在環州時的司戶參軍,這次戰後朝廷也算給了一個承務郎的品階,此次隨我來學政司,咱們也沒什麽成例故事,就在司裏任個正字吧!這位是李綱李伯紀,也是隨我在西北辦事的年輕才俊,這次也是跟我身邊做做事,無甚差遣。”
眾人自然知道這是學政使身邊的親信,趕緊上來一一見禮。
秦剛原本就沒有什麽架子,被迎進院內的正廳之後,還沒顧得上說什麽客套話,就聽得外麵傳報:翰林學士、承旨蔡京到訪。
眾人連忙散去,秦剛也立即迎出廳去。
“哈哈,徐之履新之後,竟然不辭辛勞,遠赴西北考察。今日得聞歸來,蔡京便趕來瞧瞧。”蔡京一副老熟人的口氣,與秦剛表現得非常地親熱。
“承蒙學士掛念,秦剛不甚感激。”秦剛還是非常恭敬地將蔡京讓入正廳,叫住了正準備泡茶的吏員,卻讓金宇去拿從西北帶來的涇陽茯茶,並道:“西北地偏物稀,而且極少產茶,隻是這京兆府的涇陽縣所產的茯茶卻也有些名氣,請學士一嚐。”
這涇陽的地理位置是在秦嶺以北,實際無法種茶,但是,由於銷往西域的大量需求,使得涇陽成為了“官引茶”的集散地。在漫長的集散、加工、製作歲月中,茶商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偶爾發現加工之茶中長出金花,使得茯茶出現了極高的品質提升,而這一製作工藝定型之後,便造就了涇陽茯茶的獨特名氣。
蔡京這次過來是有事要談的,見金宇是其自己人,也不避諱,於是稍稍幾句西北風情的寒喧之後,便迅速切入了正題:
“之前曾與徐之交流,得聞關於盛世太平之二十四字之金玉良言,今以蔡某之些許努力,在‘老有所養、孤有所托’之上略有成就,而‘學有所教’也已獲聖上嘉許,恰巧徐之以功入京,提舉這天下學政司之職,正是一展鴻圖大誌、報效君王聖恩之際,不知此次西北一行的月餘時間,可否就這學政司的實施章程,思考個一二出來?”
蔡京此言,是給秦剛遞了個話頭或是台階,意指其就任學政司之後去西北之行,乃是有思考其新職施政綱領及章程之意。
秦剛自然聽得明白,索性也就直言而問:“蔡學士可是聞聽了一些說法來提醒秦剛?”
“唉!徐之以弱冠之齡身居高位,自然是引得謗者眾也。這古語便雲,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性高於人,眾必非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啊!”蔡京一副諄諄關心之狀。
“謝過蔡學士的提醒,明日便是大朝會,秦剛今日來此,也是希望能寫個像樣的劄子,明日朝會可以麵呈聖上,以示不負君恩。”見蔡京如此示好,秦剛便也吐露了自己的安排。
“那就好,那就好!”蔡京的用意就是將提醒的話帶到,至於秦剛如何應付,則不關他的事情了。他也不可能在眼下的階段,直接站出來與章惇一方作對,“你應該也知道的,烏台的那一幫人,做的就是風聞奏事的工作,要是沒個準備,被他們咬上一兩口,也是不輕鬆的事啊!”
蔡京過來,主要目的就是來提這個醒,表示一下他對秦剛的關愛。
在隨口喝了幾口涇陽茯茶後,蔡京立即開口大讚此茶的優質口感,秦剛聞聽,便讓金宇立即安排稍晚些給蔡京府上送去一些。
蔡京也不推托,點頭謝過。其實這正是他所擅長的拉攏之手段之一。
都說人與人之間要拉近關係,最好的辦法就是送禮。但蔡京目前地位比秦剛高出甚多,便不太方便由他給秦剛送東西。那麽他就暗示一下,自己對於秦剛的某件並不太值錢的東西感興趣。然後對方領會意思後便會送來,自己則欣然接受,這關係不就順理成章地更進一步麽!
短暫的拜訪時間也恰到好處,蔡京便起身告辭。
秦剛自然也要客客氣氣地將蔡京送出院外。
屬官們也在私下裏議論,主官剛來的第一天,翰林蔡學士就來登門拜訪,秦修撰的這個麵子也是夠大的啦!
送走了蔡京,他所提的事情自然是需要做些應對的。對於禦史言官的手段,秦剛早在高郵為貢生時就曾領教過。他仔細想了想,便叫來了金宇,把自己在環州時對於地方圖書館、蒙學方麵的一些隨想筆記交給了他,說道:“子規兄,我這次在西北推進學政所做的這些事情,你都是親曆過,也是極為清楚的。此次迴京,我是想就這兩件事拔高一下,寫個正式的劄子,你來執筆,沒什麽問題吧?”
金宇則立即應下此事:“下官自當全力完成。”
“至於伯紀,”秦剛迴頭看了一下李綱,道,“我倒是有一個新想法要交給你來運作。《菱川格致學刊》你是看過的,格致學的發展與推廣,它功不可沒,也證明了這種定期出版的期刊是極其有用的。我想這天下學政,是涉及更多的讀書人之事,能否把這種‘學刊’出版的時間再短一些、內容可以更平易些、樣式也可更簡單些,這件事你可有把握做得起來?”
“先生說的可是報紙?”李綱隨口迴答的話令秦剛驚訝萬分,不過下麵的話才讓他明白過來,“學生在東南時就曾聽說京城有‘日出一紙’的消息報,因有別於朝廷邸報,百姓稱之為小報或報紙。所以一到京城,學生便已買過數份來讀過。”
秦剛不由於啞然失笑,自己後世是學的新聞學,這民間小報起源於北宋的基本學識卻讓他完全忘在腦後了。
不過,這樣也好,也不必含糊其辭了,直接讓李綱去研究分析一下目前京城小報的優劣點,然後再拿出一個麵向百姓、卻又能吸引眾人、並能產生出足夠信任感的報紙方案出來。至於費用,則不必擔心,會由他來全額提供。
李綱頓時覺得此事非常有價值與意義,自是立即接下。
不過,這次迴到了京城,李禠已經在大名府那裏全力督促新酒坊的穩定出產,京城這裏的生意便全部是由秦湛在打理,趙子裪那邊也是早早地下了帖子約著能見一麵,家中甚至還有高俅幫著端王送來的帖子,雖然是可以排開日子再約定,不過一一地考慮清楚再親自寫上迴帖,倒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秦剛這次迴京前倒是提前給李清照去了信,並約好到了京城後自然還是要派迒哥兒出來傳遞信息。所以待落衙後迴到麥秸巷時,李迒卻是已經在家裏等了好一會兒。
“十八叔!”李迒這次見到秦剛卻沒有急著說話,而且一直憋到了後院隻剩兩人時,才神神秘秘地開口道,“我姐明天下午要隨我娘去城北舅舅家,地方是在新封丘門外大街的石子巷,到時候她會借口陪舅舅的小女兒出門玩,你到時候可否過來?”
秦剛算了一下時間,明天一早是大朝會,就算是有什麽事情,也不會拖到下午,於是便與他約了個最遲申時的時間,李迒說在石子巷南麵的襖廟斜街有家最為知名的李四家茶鋪,在那裏見麵最好。
次日,十一月初一,朔朝會。
一如既往的枯燥流程正在進行之中,坐在上座的趙煦是已經知道秦剛迴京了,心裏還在想著如果今天朝會上秦剛要是有奏本的話,一定會找個理由把他留下來,以質詢的方式和這個臣子好好地聊上一聊。
“臣有本要彈劾!”就在朝會進入尾聲之際,突然一名禦史走出了隊列,而大殿上的眾人一下子便都有了精神。
出來的這名禦史,是新近投靠章惇的一個新人,當然這個新人也隻是相對而言,能當個禦史的,至少也在其它位置上也要鍛煉了十幾年,差不多能有四十歲的樣子,有衝勁、膽子大,便會被放在這個位置上鍛煉鍛煉。
新入烏台的禦史選擇的第一個對象很重要,最好是能找個麵生根淺、最好還早得罪過自己恩主的,理由也簡單,麵生的好下手,根淺的容易成功的,得罪過自己恩主的這樣算是為恩主交上的投名狀。
隻可惜新人的毛病就是見識太少,以為挑中了秦剛這樣的一個對象,恰好都符合這三個特點,卻不知道當年就連大名鼎鼎的鐵嘴張商英也曾在這個年輕的官員身上栽過跟頭。
“臣彈劾集賢殿修撰、朝奉大夫、提舉天下學政使秦剛,因私廢公、罔顧聖恩,結交商賈、荒廢職事……”聽著這位新晉禦史滔滔不絕的口述一定是擬過了好多遍的彈章之文,站在大堂最前列的章惇不由地皺了皺眉頭。
雖然他並非是不認可對於秦剛的彈劾,隻是覺得今天出來的這位未免有點太急太嫩了,而且彈章裏所述的那些東西也都隻是一些淺層的東西,並無太關鍵的實質內容,不說秦剛有沒有準備,就算是什麽也不知道的自己,隨便用些言辭上的經驗,就足以將這些彈劾之辭盡數駁斥了迴去。
更不要說,如今坐在台上的那位官家,又是一個能對秦剛像是護崽一般地拉偏架的。
不出所料,這名禦史彈劾的主體內容,無非就是指責秦剛上任後的一個月,跑迴到之前就任的地方去遊山玩水,甚至指責他是去環慶忙乎於自己人設在那裏的生意產業。
之後,就像一篇已經確定了論點的議論文,總是要多堆砌一些論據的。
所以,又是捕風捉影地講了秦剛此人在之前的鄜延大戰中不遵經略安撫司之命、私自聯絡環慶、涇原之軍冒險追擊對手,又說他在軍中行事手段狠辣,嗜殺無度——不是戰報號稱斬首上萬嗎……
秦剛此時正立於朝官的中間偏前之位,這次沒有章楶陪同,前後左右都是他所不認識之人,尤其是在這禦史彈章開始念起後,周圍的人都稍稍與他讓出了一點點的距離。
禦史又臭又長的彈章念罷,趙煦就已經不耐煩地點了秦剛之名:“秦卿可有話說?”
“臣有罪!”秦剛先是站出列來,說了一句認罪的客氣話,“罪臣蒙受聖恩,提舉天下之學政之事,嚐思這天下之大,以何為頭?因孤陋寡聞,惟見過文風鼎盛之江淮浙閩諸地,以及戰火餘生之鄜延環慶境內,思前慮後,還是決定向聖上請旨,先行去西北嚐試安民施教之策為宜。正所謂‘武功以定天下,文德以化遠人’也,此去之前,也曾向聖上進言。”
“不錯,朕甚讚此言!”隨著趙煦這句話的說出,那位禦史的臉色已經大變。這是什麽意思?當眾拉偏架麽?
不過他還懷有僥幸之心,就算是你這次西去是有旨意在身,但看你到西北之後也沒折騰出什麽東西來,一句“結交商賈、碌碌無為”同樣能夠釘死你!
“臣在西北,知地方因連年兵火,民生困頓;戰後重建,百廢俱興。地方官員,雖有重教興學之心,但卻總為無米之炊而難。臣嚐思:建一學、聘一師,花費甚巨卻僅能教育數十人。然若置一館、備一書,雖些許投入卻足令百千人獲益。”秦剛接下來的這段話,卻是說得不緊不慢,有條有理,聽得許多大臣也是連連點頭,“於是便利用這月餘之時間,於環慶、涇原二路各州縣,各建官學圖書館一座,由於館內的正版校閱之經史子集花費不少,即由臣遊說在各地從事商賈之親友,於每處新建書館各捐了百餘冊!”
此言一出,便引來殿中有人驚歎而讚,無它,宋時的精版書籍價格不菲,僅此兩路,軍州縣之地至少三十,每地百冊,便是三千冊的量,如此大的捐贈,在西北之地,估計除了經商之人,任是基它的大戶也是拿不出如此大的手筆。
“秦卿此舉,善莫大焉!”趙煦聽得非常高興。
“僅西北兩路之圖書館,可由臣作一嚐試,然天下貧寒學子,又豈非西北獨有?臣便以此事寫一奏章,朝會前已遞交,懇請陛下閱後能夠批複降旨,於天下各州縣廣為推廣,則我大宋之子民‘鹹知陛下之仁德,臥赤子天下之上而安’也!”秦剛這最後一句話,是引用了漢代賈誼《治安策》裏的一句名言,但最重要的是,有了這兩句話後,整個活玩得就漂亮了。
因為要在天下各地設立官立圖書館,看來似是他這個學政司的職權範圍,但是卻因為此事極易收買天下士人之心,若是自己貿然先行推廣,便極易犯了朝廷的忌諱。所以,他才事先讓金宇捉筆寫好了一條奏章,遞交了上去,把此事的正式實施者身份送給了皇帝,而自己隻擔一個首倡之功罷了。
趙煦點點頭,已經著人從朝會收來的劄子裏很快翻檢出了秦剛所寫的這篇,僅僅看了其中的幾個綱目便就連聲稱好,並要求政事堂立即拿去研究,草擬個詔令出來。
“臣在西北,曾收容了些許孤兒,因教其識字讀書,方知如今蒙學教材之力所不逮,《百家姓》太淺白,《千字文》又過深奧,於是著士子黃龍友、學政成峰等人新編蒙學之書《三字經》一本,今天在這大朝會上,敬獻陛下一覽。”秦剛說完,已從袖袋中取出昨晚李綱重新抄錄後的一份定稿。
皇帝身邊的小黃門便走過來接了,再轉迴身去呈上禦覽。
趙煦原本聽這《三字經》的書名就十分感興趣,接過來一看,先不說李綱抄錄字體的賞心悅目,就是通讀著這三字一句,四句一段,從開頭的為人處事之道理闡述,到古往今來之先賢典故大事的講述,編寫得極其全麵。
黃友、成峰等人在編寫過程中,時時牢記並遵循著秦剛所提出來的“直白、順口、易認、易記”的要求,不僅讀起來便覺朗朗上口,而且就算是這些文字也都是盡量選擇一些簡單易寫的而用。趙煦讀了幾句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一邊讚歎著,一邊順手也讓小黃門把此書稿轉交給章惇等人傳看。
章惇拿到手,兩眼快速一掃,便知道先前彈劾秦剛的那個禦史徹底廢了,且不說前的關於官學圖書館之提議已經讓天子無比地滿意,就說眼前的這部書稿,今後任何人到了這學政司後,就算是在整整三四年的任期之上,能夠拿出這樣的一部書稿出來,也算得上居功至偉了,更不要說,秦剛不過是出京在西地轉悠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罷了。
章惇明白,需要自己站出來表態說幾句話了。
他將手中的書稿再次傳給許將、蔡卞等人後,便站出來施禮道:“秦徐之此舉,功在此時,利在百世。老臣提議,可對此《三字經》之作者予以賞賜。”
章惇果然經驗老道,三兩句就成功地已經將皇帝的注意力從彈劾的禦史身上引開,便興致勃勃地向秦剛了解了一下編此書的四位作者的情況,當下便龍心大悅,賜主筆的黃友以正九品承務郎一職,而成峰等三名共同主筆的學政官俱是官階各升一品,賞銀若幹。
到退朝之時,竟已經無人理會開始彈劾秦剛的那名禦史了。
無人理會他,並不意味著他不要承擔彈劾失敗的後果。
雖然說,禦史有風聞奏事之權,所彈劾之事是捕風捉影也好、牽強附會也罷,並不需要對所奏之事有求證的義務。但問題卻是這次他所彈劾秦剛的每一點,都與最終的事實反著來了,那麽這也就會質疑你這個禦史的基本判斷能力,考慮一下你是否勝任的問題了。
所以,禦史台會立即將其掃地出門是肯定的事情,至於會被發配到哪個外州貶任、以及日後能否還有機會迴京就很難說了。
畢竟,彈劾沒成功,與整個彈劾就完全錯了,還是有著天壤之別的。
大朝會上已經了解秦剛在西北所做的事,趙煦也就省去了朝會後另行召見的想法。
朝會後的秦剛,但先去了趟學政司,關於圖書館推廣之事,已基本得到了認可,接下來,便就需要金宇與司裏的其他屬官們緊鑼密鼓地準備各項章程與具體的推進措施了。
而再看了看李綱,案頭堆滿了他能夠搜羅來的《菱川格致學刊》以及京城裏的各種小報,似乎也已經進入了工作狀態。
尚書省這裏的中午都會提供免費的午飯,說明這大宋公務員的待遇還是相當不錯的。
不過此時秦剛,心裏卻是惦記著昨天和李迒約的時間,所以也就沒有在這裏吃飯,直接就往北城的襖廟斜街去了。
秦剛完成西北地區的學政巡察工作迴到京城。
學政司以及這個學政使,都是新設的衙門和官職,所以對此,有羨慕的、有嫉妒的、更有表麵和和氣氣、私下裏卻變著法子想從中挑些毛病找點碴的人。
一般情況下,誰會一上任就忙著往某一個地方跑啊?再說了,就算是要去視察地方,這學政之事,當然是優先前往文風興盛的中原之地、或者是尊師重禮的齊魯之地、名士雲集的江淮之地,哪有像他這麽傻,去的居然是那種大戰之後都幾乎拿不出幾個錢的西北窮境。
所以,正常人想到的是,秦剛定然是在環州那裏有著什麽難以割舍的利益。
於是,有心的人稍稍花費點功夫,便打聽出在京城裏幫他跑生意的那個姓胡的把兄弟正在環州,而且開著很多作坊的事情。這樣的消息,一下子引起了禦史台的濃厚興趣。
秦剛到了京城後,先是安排宗阿四他們繼續向東南前往明州,找到談建後,由他安排前往流求。然後就帶了金宇、李綱兩人先去朝廷為學政司新設的辦公衙門看看。
學政司雖然在名義上隸屬於國子監,但是在這裏就充分體現出大宋最喜歡的疊床架屋式官僚機構特點:畢竟“提舉天下學政”的這一概念的提出背景,就是對眼下的學政教育事宜不是特別滿意,希望通過這一新設部門進行一些改革與創舉。
所以,提舉學政使這一職位雖然隻與國子司業同品級,實際上並不會受國子監祭酒的管轄,而是可以直接向皇帝直接匯報,難怪這能引得眾人的眼紅與不平。
原本國子監的地方就不太夠用,便在右掖門外的尚書省裏騰出了一座有著三四間屋子的院子作為學政司的辦公所在地,雖然各處都顯得略略有些陳舊,不過門口掛上去的的學政司的牌匾卻是嶄新的。
秦剛帶著金宇和李綱兩個人在後麵走著,前麵帶路的則是尚書省的小吏,遠遠的看見了在這門口守著一個老兵散漫無聊的模樣,則立刻變了臉色,便高聲喝道:“集賢殿修撰、朝奉大夫、提舉天下學政使秦剛到!”
老兵不僅被這聲音給嚇到了,更是被吆喝的內容嚇得渾身一個激淋。自從被調到這裏來之後,還從來沒有見過學政使的麵,卻沒想到第一次見麵竟然會看到自己如此的模樣,他條件反射地站得筆直,生怕被這新來的主官給敲破了飯碗。
而並不太大的學政司院子裏,顯然也是聽到了這聲通傳,很快一陣忙亂的腳步,便從裏麵劈裏啪啦地迎出來了三個屬官、五個吏員,這些都是秦剛離開京城之後,才由吏部從別處調到這裏的來的,秦剛自然在此之前還從未見過。
畢竟學政司是新成立的,除了秦剛這位提舉官之外,政事堂索性便把原來屬於禮部專門負責學校政令的職權移到了學政司,然後負責此事的一名正七品員外郎、兩名從七品秘書丞、以及相關的五名吏員都轉到了這裏來了。
這些屬官與吏員自從過來後,也是一直還沒見過自己的主官,這段時間之內,也就持續做了一點他們過去還曾做過的零碎事情。大多數時間,就是坐在院裏吹吹牛、消遣消遣。
也怪吏部以及政事堂,都沒有一個人提前透過一點風聲,害得他們今天站在外麵時,都沒有一點點的準備,光是儀表就顯得有點參差不齊,各人的官服更是新舊不一。
大宋除了皇帝特有的恩典之後,官員的衣服都是由朝廷下發了布帛之後,自己去找裁縫量身定做。有錢的官員甚至還看不上朝廷發的布,就是按照標準做出來就行,一般都要多做幾套用於換洗。
家境不行的,就盡著朝廷發的那幾匹布做個兩三套,輪流換著穿,穿洗的次數多了,自然就會褪色發舊。所以,官員一般會預留一套不怎麽去穿,以保持其簇新度,一旦知道有重要場合那天,便會特意換上新官服,比如知道今天新主官要到任的話,怎麽著也不能像現在這麽失禮啊。
正當眾人惴惴不安之時,秦剛卻根本沒在意這些事,他隻是聽得眾僚官們一一上前自報家門之後,就拉過身後的兩人道:“也給各位介紹一下,這位是金宇、金子規,之前是我在環州時的司戶參軍,這次戰後朝廷也算給了一個承務郎的品階,此次隨我來學政司,咱們也沒什麽成例故事,就在司裏任個正字吧!這位是李綱李伯紀,也是隨我在西北辦事的年輕才俊,這次也是跟我身邊做做事,無甚差遣。”
眾人自然知道這是學政使身邊的親信,趕緊上來一一見禮。
秦剛原本就沒有什麽架子,被迎進院內的正廳之後,還沒顧得上說什麽客套話,就聽得外麵傳報:翰林學士、承旨蔡京到訪。
眾人連忙散去,秦剛也立即迎出廳去。
“哈哈,徐之履新之後,竟然不辭辛勞,遠赴西北考察。今日得聞歸來,蔡京便趕來瞧瞧。”蔡京一副老熟人的口氣,與秦剛表現得非常地親熱。
“承蒙學士掛念,秦剛不甚感激。”秦剛還是非常恭敬地將蔡京讓入正廳,叫住了正準備泡茶的吏員,卻讓金宇去拿從西北帶來的涇陽茯茶,並道:“西北地偏物稀,而且極少產茶,隻是這京兆府的涇陽縣所產的茯茶卻也有些名氣,請學士一嚐。”
這涇陽的地理位置是在秦嶺以北,實際無法種茶,但是,由於銷往西域的大量需求,使得涇陽成為了“官引茶”的集散地。在漫長的集散、加工、製作歲月中,茶商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偶爾發現加工之茶中長出金花,使得茯茶出現了極高的品質提升,而這一製作工藝定型之後,便造就了涇陽茯茶的獨特名氣。
蔡京這次過來是有事要談的,見金宇是其自己人,也不避諱,於是稍稍幾句西北風情的寒喧之後,便迅速切入了正題:
“之前曾與徐之交流,得聞關於盛世太平之二十四字之金玉良言,今以蔡某之些許努力,在‘老有所養、孤有所托’之上略有成就,而‘學有所教’也已獲聖上嘉許,恰巧徐之以功入京,提舉這天下學政司之職,正是一展鴻圖大誌、報效君王聖恩之際,不知此次西北一行的月餘時間,可否就這學政司的實施章程,思考個一二出來?”
蔡京此言,是給秦剛遞了個話頭或是台階,意指其就任學政司之後去西北之行,乃是有思考其新職施政綱領及章程之意。
秦剛自然聽得明白,索性也就直言而問:“蔡學士可是聞聽了一些說法來提醒秦剛?”
“唉!徐之以弱冠之齡身居高位,自然是引得謗者眾也。這古語便雲,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性高於人,眾必非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啊!”蔡京一副諄諄關心之狀。
“謝過蔡學士的提醒,明日便是大朝會,秦剛今日來此,也是希望能寫個像樣的劄子,明日朝會可以麵呈聖上,以示不負君恩。”見蔡京如此示好,秦剛便也吐露了自己的安排。
“那就好,那就好!”蔡京的用意就是將提醒的話帶到,至於秦剛如何應付,則不關他的事情了。他也不可能在眼下的階段,直接站出來與章惇一方作對,“你應該也知道的,烏台的那一幫人,做的就是風聞奏事的工作,要是沒個準備,被他們咬上一兩口,也是不輕鬆的事啊!”
蔡京過來,主要目的就是來提這個醒,表示一下他對秦剛的關愛。
在隨口喝了幾口涇陽茯茶後,蔡京立即開口大讚此茶的優質口感,秦剛聞聽,便讓金宇立即安排稍晚些給蔡京府上送去一些。
蔡京也不推托,點頭謝過。其實這正是他所擅長的拉攏之手段之一。
都說人與人之間要拉近關係,最好的辦法就是送禮。但蔡京目前地位比秦剛高出甚多,便不太方便由他給秦剛送東西。那麽他就暗示一下,自己對於秦剛的某件並不太值錢的東西感興趣。然後對方領會意思後便會送來,自己則欣然接受,這關係不就順理成章地更進一步麽!
短暫的拜訪時間也恰到好處,蔡京便起身告辭。
秦剛自然也要客客氣氣地將蔡京送出院外。
屬官們也在私下裏議論,主官剛來的第一天,翰林蔡學士就來登門拜訪,秦修撰的這個麵子也是夠大的啦!
送走了蔡京,他所提的事情自然是需要做些應對的。對於禦史言官的手段,秦剛早在高郵為貢生時就曾領教過。他仔細想了想,便叫來了金宇,把自己在環州時對於地方圖書館、蒙學方麵的一些隨想筆記交給了他,說道:“子規兄,我這次在西北推進學政所做的這些事情,你都是親曆過,也是極為清楚的。此次迴京,我是想就這兩件事拔高一下,寫個正式的劄子,你來執筆,沒什麽問題吧?”
金宇則立即應下此事:“下官自當全力完成。”
“至於伯紀,”秦剛迴頭看了一下李綱,道,“我倒是有一個新想法要交給你來運作。《菱川格致學刊》你是看過的,格致學的發展與推廣,它功不可沒,也證明了這種定期出版的期刊是極其有用的。我想這天下學政,是涉及更多的讀書人之事,能否把這種‘學刊’出版的時間再短一些、內容可以更平易些、樣式也可更簡單些,這件事你可有把握做得起來?”
“先生說的可是報紙?”李綱隨口迴答的話令秦剛驚訝萬分,不過下麵的話才讓他明白過來,“學生在東南時就曾聽說京城有‘日出一紙’的消息報,因有別於朝廷邸報,百姓稱之為小報或報紙。所以一到京城,學生便已買過數份來讀過。”
秦剛不由於啞然失笑,自己後世是學的新聞學,這民間小報起源於北宋的基本學識卻讓他完全忘在腦後了。
不過,這樣也好,也不必含糊其辭了,直接讓李綱去研究分析一下目前京城小報的優劣點,然後再拿出一個麵向百姓、卻又能吸引眾人、並能產生出足夠信任感的報紙方案出來。至於費用,則不必擔心,會由他來全額提供。
李綱頓時覺得此事非常有價值與意義,自是立即接下。
不過,這次迴到了京城,李禠已經在大名府那裏全力督促新酒坊的穩定出產,京城這裏的生意便全部是由秦湛在打理,趙子裪那邊也是早早地下了帖子約著能見一麵,家中甚至還有高俅幫著端王送來的帖子,雖然是可以排開日子再約定,不過一一地考慮清楚再親自寫上迴帖,倒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秦剛這次迴京前倒是提前給李清照去了信,並約好到了京城後自然還是要派迒哥兒出來傳遞信息。所以待落衙後迴到麥秸巷時,李迒卻是已經在家裏等了好一會兒。
“十八叔!”李迒這次見到秦剛卻沒有急著說話,而且一直憋到了後院隻剩兩人時,才神神秘秘地開口道,“我姐明天下午要隨我娘去城北舅舅家,地方是在新封丘門外大街的石子巷,到時候她會借口陪舅舅的小女兒出門玩,你到時候可否過來?”
秦剛算了一下時間,明天一早是大朝會,就算是有什麽事情,也不會拖到下午,於是便與他約了個最遲申時的時間,李迒說在石子巷南麵的襖廟斜街有家最為知名的李四家茶鋪,在那裏見麵最好。
次日,十一月初一,朔朝會。
一如既往的枯燥流程正在進行之中,坐在上座的趙煦是已經知道秦剛迴京了,心裏還在想著如果今天朝會上秦剛要是有奏本的話,一定會找個理由把他留下來,以質詢的方式和這個臣子好好地聊上一聊。
“臣有本要彈劾!”就在朝會進入尾聲之際,突然一名禦史走出了隊列,而大殿上的眾人一下子便都有了精神。
出來的這名禦史,是新近投靠章惇的一個新人,當然這個新人也隻是相對而言,能當個禦史的,至少也在其它位置上也要鍛煉了十幾年,差不多能有四十歲的樣子,有衝勁、膽子大,便會被放在這個位置上鍛煉鍛煉。
新入烏台的禦史選擇的第一個對象很重要,最好是能找個麵生根淺、最好還早得罪過自己恩主的,理由也簡單,麵生的好下手,根淺的容易成功的,得罪過自己恩主的這樣算是為恩主交上的投名狀。
隻可惜新人的毛病就是見識太少,以為挑中了秦剛這樣的一個對象,恰好都符合這三個特點,卻不知道當年就連大名鼎鼎的鐵嘴張商英也曾在這個年輕的官員身上栽過跟頭。
“臣彈劾集賢殿修撰、朝奉大夫、提舉天下學政使秦剛,因私廢公、罔顧聖恩,結交商賈、荒廢職事……”聽著這位新晉禦史滔滔不絕的口述一定是擬過了好多遍的彈章之文,站在大堂最前列的章惇不由地皺了皺眉頭。
雖然他並非是不認可對於秦剛的彈劾,隻是覺得今天出來的這位未免有點太急太嫩了,而且彈章裏所述的那些東西也都隻是一些淺層的東西,並無太關鍵的實質內容,不說秦剛有沒有準備,就算是什麽也不知道的自己,隨便用些言辭上的經驗,就足以將這些彈劾之辭盡數駁斥了迴去。
更不要說,如今坐在台上的那位官家,又是一個能對秦剛像是護崽一般地拉偏架的。
不出所料,這名禦史彈劾的主體內容,無非就是指責秦剛上任後的一個月,跑迴到之前就任的地方去遊山玩水,甚至指責他是去環慶忙乎於自己人設在那裏的生意產業。
之後,就像一篇已經確定了論點的議論文,總是要多堆砌一些論據的。
所以,又是捕風捉影地講了秦剛此人在之前的鄜延大戰中不遵經略安撫司之命、私自聯絡環慶、涇原之軍冒險追擊對手,又說他在軍中行事手段狠辣,嗜殺無度——不是戰報號稱斬首上萬嗎……
秦剛此時正立於朝官的中間偏前之位,這次沒有章楶陪同,前後左右都是他所不認識之人,尤其是在這禦史彈章開始念起後,周圍的人都稍稍與他讓出了一點點的距離。
禦史又臭又長的彈章念罷,趙煦就已經不耐煩地點了秦剛之名:“秦卿可有話說?”
“臣有罪!”秦剛先是站出列來,說了一句認罪的客氣話,“罪臣蒙受聖恩,提舉天下之學政之事,嚐思這天下之大,以何為頭?因孤陋寡聞,惟見過文風鼎盛之江淮浙閩諸地,以及戰火餘生之鄜延環慶境內,思前慮後,還是決定向聖上請旨,先行去西北嚐試安民施教之策為宜。正所謂‘武功以定天下,文德以化遠人’也,此去之前,也曾向聖上進言。”
“不錯,朕甚讚此言!”隨著趙煦這句話的說出,那位禦史的臉色已經大變。這是什麽意思?當眾拉偏架麽?
不過他還懷有僥幸之心,就算是你這次西去是有旨意在身,但看你到西北之後也沒折騰出什麽東西來,一句“結交商賈、碌碌無為”同樣能夠釘死你!
“臣在西北,知地方因連年兵火,民生困頓;戰後重建,百廢俱興。地方官員,雖有重教興學之心,但卻總為無米之炊而難。臣嚐思:建一學、聘一師,花費甚巨卻僅能教育數十人。然若置一館、備一書,雖些許投入卻足令百千人獲益。”秦剛接下來的這段話,卻是說得不緊不慢,有條有理,聽得許多大臣也是連連點頭,“於是便利用這月餘之時間,於環慶、涇原二路各州縣,各建官學圖書館一座,由於館內的正版校閱之經史子集花費不少,即由臣遊說在各地從事商賈之親友,於每處新建書館各捐了百餘冊!”
此言一出,便引來殿中有人驚歎而讚,無它,宋時的精版書籍價格不菲,僅此兩路,軍州縣之地至少三十,每地百冊,便是三千冊的量,如此大的捐贈,在西北之地,估計除了經商之人,任是基它的大戶也是拿不出如此大的手筆。
“秦卿此舉,善莫大焉!”趙煦聽得非常高興。
“僅西北兩路之圖書館,可由臣作一嚐試,然天下貧寒學子,又豈非西北獨有?臣便以此事寫一奏章,朝會前已遞交,懇請陛下閱後能夠批複降旨,於天下各州縣廣為推廣,則我大宋之子民‘鹹知陛下之仁德,臥赤子天下之上而安’也!”秦剛這最後一句話,是引用了漢代賈誼《治安策》裏的一句名言,但最重要的是,有了這兩句話後,整個活玩得就漂亮了。
因為要在天下各地設立官立圖書館,看來似是他這個學政司的職權範圍,但是卻因為此事極易收買天下士人之心,若是自己貿然先行推廣,便極易犯了朝廷的忌諱。所以,他才事先讓金宇捉筆寫好了一條奏章,遞交了上去,把此事的正式實施者身份送給了皇帝,而自己隻擔一個首倡之功罷了。
趙煦點點頭,已經著人從朝會收來的劄子裏很快翻檢出了秦剛所寫的這篇,僅僅看了其中的幾個綱目便就連聲稱好,並要求政事堂立即拿去研究,草擬個詔令出來。
“臣在西北,曾收容了些許孤兒,因教其識字讀書,方知如今蒙學教材之力所不逮,《百家姓》太淺白,《千字文》又過深奧,於是著士子黃龍友、學政成峰等人新編蒙學之書《三字經》一本,今天在這大朝會上,敬獻陛下一覽。”秦剛說完,已從袖袋中取出昨晚李綱重新抄錄後的一份定稿。
皇帝身邊的小黃門便走過來接了,再轉迴身去呈上禦覽。
趙煦原本聽這《三字經》的書名就十分感興趣,接過來一看,先不說李綱抄錄字體的賞心悅目,就是通讀著這三字一句,四句一段,從開頭的為人處事之道理闡述,到古往今來之先賢典故大事的講述,編寫得極其全麵。
黃友、成峰等人在編寫過程中,時時牢記並遵循著秦剛所提出來的“直白、順口、易認、易記”的要求,不僅讀起來便覺朗朗上口,而且就算是這些文字也都是盡量選擇一些簡單易寫的而用。趙煦讀了幾句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一邊讚歎著,一邊順手也讓小黃門把此書稿轉交給章惇等人傳看。
章惇拿到手,兩眼快速一掃,便知道先前彈劾秦剛的那個禦史徹底廢了,且不說前的關於官學圖書館之提議已經讓天子無比地滿意,就說眼前的這部書稿,今後任何人到了這學政司後,就算是在整整三四年的任期之上,能夠拿出這樣的一部書稿出來,也算得上居功至偉了,更不要說,秦剛不過是出京在西地轉悠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罷了。
章惇明白,需要自己站出來表態說幾句話了。
他將手中的書稿再次傳給許將、蔡卞等人後,便站出來施禮道:“秦徐之此舉,功在此時,利在百世。老臣提議,可對此《三字經》之作者予以賞賜。”
章惇果然經驗老道,三兩句就成功地已經將皇帝的注意力從彈劾的禦史身上引開,便興致勃勃地向秦剛了解了一下編此書的四位作者的情況,當下便龍心大悅,賜主筆的黃友以正九品承務郎一職,而成峰等三名共同主筆的學政官俱是官階各升一品,賞銀若幹。
到退朝之時,竟已經無人理會開始彈劾秦剛的那名禦史了。
無人理會他,並不意味著他不要承擔彈劾失敗的後果。
雖然說,禦史有風聞奏事之權,所彈劾之事是捕風捉影也好、牽強附會也罷,並不需要對所奏之事有求證的義務。但問題卻是這次他所彈劾秦剛的每一點,都與最終的事實反著來了,那麽這也就會質疑你這個禦史的基本判斷能力,考慮一下你是否勝任的問題了。
所以,禦史台會立即將其掃地出門是肯定的事情,至於會被發配到哪個外州貶任、以及日後能否還有機會迴京就很難說了。
畢竟,彈劾沒成功,與整個彈劾就完全錯了,還是有著天壤之別的。
大朝會上已經了解秦剛在西北所做的事,趙煦也就省去了朝會後另行召見的想法。
朝會後的秦剛,但先去了趟學政司,關於圖書館推廣之事,已基本得到了認可,接下來,便就需要金宇與司裏的其他屬官們緊鑼密鼓地準備各項章程與具體的推進措施了。
而再看了看李綱,案頭堆滿了他能夠搜羅來的《菱川格致學刊》以及京城裏的各種小報,似乎也已經進入了工作狀態。
尚書省這裏的中午都會提供免費的午飯,說明這大宋公務員的待遇還是相當不錯的。
不過此時秦剛,心裏卻是惦記著昨天和李迒約的時間,所以也就沒有在這裏吃飯,直接就往北城的襖廟斜街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