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稟陛下。”雖然李乾順還隻有十三歲,嵬名阿埋還是不敢小瞧,想探探他的口風,“貝中撒辰以下犯上,大逆不道,理應立即起兵討伐!”
李乾順從聽到此消息的第一刻起,就一直安靜地坐在那裏沒有明顯的反應,此刻聽到這句話後,才輕輕聲問道:“那母後的安危,你們是如何考慮的?”
妹勒都逋在一旁急道:“就是啊,太後還在他手裏,為何就要草率出兵?這貝中撒辰又沒有明確要造反,他不是打著‘清君側’的招牌嗎?不如就先應了他的說法,反正兀卒也已經年紀大了,先正式宣布親政,然後再命令他帶太後過來聽宣。到時候,他是忠是奸,不就一清二楚了嗎?”
妹勒都逋口中所說的“兀卒”,是當年李元昊稱帝之後的自稱,是黨項語中“青天子”的意義。此後,凡是其子孫,但凡有再興元昊之誌者,皆會再以“兀卒”自稱,而大臣若有再提此稱唿者,也多有激勵國主要有振興之意。
果然,李乾順年輕的臉龐上露出了一絲不易覺察的興奮,又轉瞬恢複了平靜,問道:“那麽對這貝中撒辰,又如何處置呢?是賞?還是罰?”
妹勒都逋直接說道:“可以先行承諾他有賞,待太後平安歸來,再另行處罰不就好了?”
“哼!你能想到了,貝中撒辰他能想不到?”嵬名阿埋很看不起妹勒都逋,“別說他未必相信你的假意賞賜,他若仿照那漢人之習,提出要陛下賜予免死金牌將會如何?你是想讓陛下一旦親政,就要做一個無信無義之君麽?”
“那你說怎麽辦?”妹勒都逋被說了一通,有點惱怒。
“老臣以為,太後此行縱有過失,也不容他貝中撒辰說三道四。”嵬名阿埋轉身麵對李乾順道,“臣請陛下立即下旨,勒令貝中撒辰立即釋放太後,自行前來聽候發落。”
“他若不聽呢?”
“立即發兵平叛!”
“你這是拿太後的性命冒險!”
“陛下既已親政,太後因此冒些風險又能如何呢?”嵬名阿埋最後這一句,卻已經把話說得再明白不過了,他在明確支持李乾順親政的同時,同時暗示,如果國主已經親了政,那麽梁太後如果不能迴來,反而會是一件更好的結果。
而妹勒都逋一時間詫異地都合不上嘴。
“你們且退下,讓朕細細地考慮一下!”李乾順猶豫著說道。
“陛下!”
“兀卒!”
幾個大臣還想再勸說什麽,李乾順卻難得地惱怒了:“不是說要由朕親政了麽?”
嵬名阿埋與妹勒都逋隻能無奈地退下。
此時坐鎮北營的貝中撒辰與秦剛,自然會預判到有可能出現的這些可能,肯定不會坐以待斃,而是在通過給各個部隊遞送檄文的時候,十分小心地與他們建立起了一定的聯係。
這裏麵,梁太後的死黨嵬保沒、結訛遇反應激烈,立即扣押了前來送信的使者,直接威脅貝中撒辰要立即投降、並釋放梁太後。
秦剛就讓貝中撒辰不要客氣,讓人遞去了消息,若一個時辰內不放迴他的使者,就斬殺梁太後身邊的一名女侍報複。如此一來,嵬保沒等也隻得無奈地放人。
而有許多早就對小梁太後不滿的黨項老貴族,內心早就對這次勞師動眾且一無所獲的出征而不滿,他們則有條件地表示讚賞貝中撒辰的行動,並在紛紛表態要支持李乾順親政的基礎上,希望能對貝中撒辰進行一定的獎賞與安撫。
而一直就想趁機撈取權勢的黨項貴族新勢力,就如嵬名阿埋的想法一樣,他們雖然同樣是支持李乾順親政,但卻希望以討伐貳臣之名,一舉鏟滅貝中撒辰,同時也可在亂軍中趨勢徹底除掉梁太後,以絕後患,這樣,便可借此良機,促成他們這群少壯派的上位。
李乾順之所以猶豫,並非不願親政。其實在其母親梁氏的壓製下,他內心深處親政的念頭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但是自小就極聰慧的他,其實也能想通手下眾人的不同特點與作用:
妹勒都逋的頭腦簡單,忠心可嘉,但不足以憑靠。
嵬名阿埋的思路果斷徹底,既可鎮壓貝中撒辰這樣的大逆不道之行為,又可以借機除去他的母後迴來還可能重新掌權的所有可能性。
但問題是,這樣子做了,他李乾順會不會從母親的傀儡變成嵬名阿埋的傀儡?
要是這樣的話,其實可能還比不上對於自己母親的信任感了。至少母親最多到了百年之後,還是會把權利還給他的。而若是讓少數的貴族權臣掌握了主動……
李乾順需要等更多的人表態,以確信自己能夠真正掌握權力。
在這過程之中,西夏大軍逐漸開始分裂成對貝中撒辰行為讚成與反對的兩大派,而反對的人中也繼續分裂成支持太後迴來重新執政的與支持乾順親政的兩類。而這三撥人之間,更是誰也說服不了誰。
於是駐紮軍營之間,貝中撒辰的這一支,在四股勢力中雖然最弱,卻因為手握小梁太後這樣的一張王牌,誰也不敢來動他。倒是另外三撥之間,時不時就會有些小的衝突摩擦。
而最終的衝突又隨著後方糧倉被焚、軍中軍糧告急的矛盾而不斷激化。
這一天,幾個少壯派掌權的部族突襲了後黨一派的嵬保沒和結訛遇的部隊,並搶走了他們的存糧。
這些天裏,反倒是金明寨的守軍,先是對寨外無邊無際、越來越多的西夏兵倒吸涼氣、甚至開始有了一點點的絕望。隻是到了後來,卻發現他們非但沒有進攻金明寨的打算,反倒是在自己人之間,時不時地便會產生幾次的相關衝突。
於是乎,有的士兵甚至紛紛搬起小板凳在城牆之上看熱鬧。
這天,秦剛與貝中撒辰接到了李乾順大營中傳來的口信,要求雙方派出可全權處理局麵的代表,當夜三更時分,在北營與東營交界處的一處山岡秘密見麵。
“可全權處理局麵的代表”,這個提法十分地有意思,它便意味著李乾順認為,在北營的中軍之中,真正能夠全權處理局麵的人,未必就是貝中撒辰。
當然,秦剛他們也在想,作為西夏方麵,到底誰能夠成為“可全權處理局麵的代表”呢?
當晚,暫且平靜數日的金明寨外,夜色濃重,秦剛與貝中撒辰一起,再帶了四名貼身近衛兵,按照口信中“不超過六人”的約定,在山岡下靜候。
很快對麵也迅速地來了六騎黑影,在大約半箭之地處停了下來,然後其中緩緩地走出來一匹馬,馬上的身形似乎有點單薄。
秦剛心中一動,催動了身下的座騎,也獨自一人靠了上去。
兩匹馬走到了相互講話既可聽清,又不必擔心身後人聽到的距離。不過因為對方的馬上之人披著厚厚的黑色鬥篷,而他所在的那個方向恰巧又背著月光,根本就看不清裏麵的臉龐。
不過秦剛卻在馬上落落大方地一抱拳道:“在下大宋承議郎、知保安軍秦剛,有幸在此能夠得見殿下!”
對方聽了後,明顯一愣,然後便緩緩地除下了鬥篷的帽子,露出了一張略顯清秀與稚嫩的臉龐——來者果然就是西夏國國主李乾順。
西夏國主雖然對內稱帝,但卻在對外外交環境中分別對宋朝與遼朝稱臣,對於大宋來說,他這國主的地位大約等同於大宋的郡王及國公,所以秦剛便稱其為殿下。
“本王就知這貝中撒辰的背後一定會有高人指點,隻是沒有想到竟然會是我傾慕已久的高郵秦郎秦徐之。”李乾順的漢語極其優秀,一點也聽不出其他黨項人的那種生硬味。
“哦?言重了吧?”秦剛倒也有點不自信地笑笑,“區區賤名,居然能入得了殿下之耳。”
“哪裏言重了。秦郎之《少年華夏說》也由我大夏士子傳入宮中,本王聞之而喜之,喜之而記之、記之而嚼之,也是從中能夠體會出我大白高國的少年之重任,其中受教良多啊!”
秦剛這才啞然失笑,想來西夏的這位少年國主,同樣也是自三歲之始,就仰息於其母後的高壓專權之下。自懂事起,自然便極度渴望著自己的宏圖抱負在某一天能夠得以施展,這一點倒也是與當年東京宮中的那位少年天子頗有相似之處。
“殿下少年英主,胸中自有江山偉業。而秦剛身為大宋臣子,卻以平定天下,安民立業為終身抱負。此兩件事,看似相互衝突,卻又有可商談之處。因為這打仗嘛,本來就是要談談再打打、打打再談談麽?殿下您說是不是?”
“我對秦郎的景仰之情,因《少年華夏說》而起,今日你我在此,那就不要以兩國君臣的身份論及,大家既然都是天下之少年,我便叫你一聲徐之兄,你也可以叫我乾順弟。咱們推心置腹地談談心如何?”李乾順的言語有條不紊,心思細密得令秦剛讚歎。
或許,這便是絕大多數強勢母親高壓之下的必然產物吧。
對於這樣的提議,秦剛自然不會推卻,兩人便各從馬上下來,而對麵的護衛則迅速過來了兩三人,在中間的地上放置了簡單的小桌凳,並給兩人斟上了茶水,再退了下去。
此時的貝中撒辰也清楚了對麵來的是何人,已經驚訝得失了神。
在坐下來的時候,秦剛的腦海裏曾經突然閃過一個念頭,想想是否可以在這裏擒住對方或者直接擊殺,但是在看到對方上來倒茶之人的身手,他便知道此舉的勝算非常之小。
“乾順賢弟為見秦剛,居然敢冒如此之大的風險,實在令人欽佩。”
“也非小弟托大,這金明寨一帶,還在我的兵力掌控之中,更不說徐之兄乃難得的大宋君子,心裏無憂也。況且此次小弟前來,乃是有重禮相送。”
“哦?有何重禮?請講。”
“徐之兄神機大略,派出的奇兵已經襲我糧倉,擾我後路。所以我軍之退兵已不可避免。但是按我母後在退兵前所定之方略,這延安城雖攻不下來,但這小小的金明寨,無論如何還是要一除以快之,一是作為此戰敗退之遮羞,二則她有意將金明寨的俘虜獻於北遼以為後著。”
“嘶……”秦剛聽了後,心底也不由地為這小梁太後的毒辣後手而心驚。金明寨如果失陷,數千名守寨好男兒為國捐軀也就罷了,但是如果幸存的俘虜再被送給北方遼國的話,那麽則說明這小梁太後就是刻意將宋夏兩國的矛盾中再拉入了遼國,以作為自己的靠山,不但有狐假虎威的意思,還有以刻意討好遼國來彌補接下來戰敗之後的自身倚靠。
“隻是小弟認為,此時出征,原本就有違兩國百姓的意願,也是不顧此時大白高國的內政實情。出師無名、遠襲無功已成定局,此事之全責,當由她來承受,而再興金明寨之役,無論我國勇士、還是寨中漢兒,又何其無辜乎?所以,當下大白高國之全軍既然還是能夠聽我乾順之號令的話,小弟便欲放過金明寨,即日班師迴國,不知徐之兄認為如何?”
“善哉!乾順賢弟有此善念,自是大善!”秦剛聽得便知李乾順拋出這個橄欖枝後必有附加條件,索性直接問道:“隻是不知需要愚兄作何迴報?”
“小弟哪敢有何要求。當然,此諾也得有個前提,就是小弟能夠在家真正作主。這點,徐之兄想必應該是十分清楚的吧!”李乾順看似輕飄飄地說出了這句話,卻毫不忌諱地拋出了一個清晰無比的前提條件——小梁太後不可以活著迴到西夏軍中。
秦剛有點錯愕地看著眼前的李乾順,他可是一個才十三歲的少年啊?而他剛才所講的,雖然是一個關乎於在平日裏一直掌控他、壓製他、並左右他的囂張權後的性命問題,但這也畢竟也是他的親生母親。隻是在他剛才平淡地表述出來那個明確的意思時,卻仿佛是在談論一個毫不相關的臣屬、部下。
或者,正如某些腐儒們的解讀那樣:君臣之下無親情?!
秦剛唯恐會錯意,隻得再行試探一下:“愚兄來之前,探望過梁太後,見其情緒低落,多有‘了卻此生、以謝萬民苦難’之意,好像是極難勸解啊!”
“唉!”李乾順此時站起,背轉過身子,沉默了一會兒,才道:“太後如若薨逝,到時還是要辛苦徐之兄善待,如蒙迴送靈柩,不勝感激。”
這便是將意思說得是鐵板釘釘了!
秦剛便客客氣氣地迴道:“那是當然。”
李乾順見秦剛對麵前的茶盞並不接手,便知此時雙方都有戒備,並不能做到彼此信任,於是歎了一口氣道:“隻是此次前來,未曾想到此次所見的幕後高手竟然會是徐之兄,隻是不知下次何時再有緣能夠相見啊!”
“我們宋人有語雲:有緣自會相見。臨行之前,愚兄想想還得提醒一下:賢弟率軍此時仍在我大宋之境,如多停一日,便為一日之敵,戰場之上,刀劍無眼,賢弟此番迴去,還是當得小心為上!”
“多謝徐之兄提醒!我軍雖退,但戰力猶存,迴師之路不勞擔心。”對於秦剛的提醒,李乾順並沒有當一迴事,自己的軍隊隻是糧草不濟而已,兵力上的優勢讓他根本就不擔心如今大宋能拚湊出來的任意軍隊,不過此次地過來的目的已經達成,他也不願在此久留,簡單寒喧了幾句便就翻起鬥篷後的帽子告辭。
秦剛也轉身上馬返迴。
而在迴去的路上,貝中撒辰竟驚訝地得知,此兩人的小岡會晤,竟然成為了決定小梁太後生死命運的一次會談。
而由於秦剛在此事中的幕後身份、以及李乾順此次不為人知的秘密出行,他自然是不可能擔下軾母的惡名,所以,這口黑鍋也就隻能由貝中撒辰來承擔了。
“這便是釘死了我與族人迴大白高國的所有門徑了啊!”他苦笑著,卻也隻能接受了。
北營中軍,戒備森嚴的一處偏帳,此時正是秘密關押小梁太後的所在。
案頭放著的是由秦剛親自撰寫的《罪已詔》,詔中以梁太後的口吻,檢討了自己屢興兵事,無功於國的罪過,更以此次罪孽深重,自覺無顏麵對先主及元昊大帝,故決定自諡以追隨康靖皇帝【注:康靖是李秉常的諡號】而去,並以此詔令其子李乾順即日親政。
閱罷此文,小梁太後猛然抬起眼神,緊盯著貝中撒辰及秦剛兩人,厲聲喝道:“乾順他果真想讓我死?”
“千真萬確!”秦剛絲毫不懼地迎上眼神道,“以太後之死,換取西夏國下一代雄主的崛起,太後之死,也算值了!”
“哈哈哈哈!”小梁太後一陣狂笑,“如果你說的確是事實,那麽這個兒子我倒也沒有生錯,果然有著嵬名家族的血性與我梁家的決斷!”
秦剛心想,那倒也是,為了權勢,昔日你屠其親哥全家,今天兒子來逼你自盡,確實是有著血脈中無法理解的冷酷傳統。雄不雄主的話,也就是他用來忽悠這小梁太後的。
貝中撒辰低頭上前一步道:“老臣恭請太後上路。”
小梁太後看了看帳中大梁上垂下的那道白綾布,冷哼一聲,卻也沒有正眼瞧他一下,伸手好好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發鬢,站在原地,緩緩地閉上雙目,似乎在作著最後的人生迴想。
不知在她的迴想裏,到底是在後悔嫁入王宮,從此卷入了與她姑姑相仿的一段殘酷的政治鬥爭生涯;還是在反思這一次在“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方麵均不是最理想的時候倉促進行了一次的錯誤南征。
但基本肯定的是:她絕對不會反思哪裏會有她的錯誤或失策。
因為在她的一生中,所有的錯誤都是由別人帶來的。
良久,小梁太後突然睜開雙目,繼續兇厲地目視秦剛而言:“可是,我憑什麽要相信你這個宋臣說的都是真的呢?”
“你現在自然有選擇不相信的自由!”秦剛以更加堅定的眼神迴應她,“但是,在你決定了太多人生死之後的今天,你唯獨沒有了選擇自己生死的自由!”
眼見著小梁太後在此時已經開始進入了那種臨死之前的恐慌心理狀態,秦剛便不想再去與她多費口舌,一揮手,兩個近衛兵立刻上前,一人起手重重擊在她的脖子後方,小梁太後竟連最後的叫聲都沒喊出來就軟軟地倒下,就被兩人一邊一叉,抬至白綾之前。
“恭送太後上路!”
史載:紹聖三年十月初一,西夏國太後梁氏於金明寨前中軍營中自縊身亡。
貝中撒辰立即派人向正在東營寨駐紮的國主李乾順送去了小梁太後的遺體,以及她在生前“親筆”寫下的《罪已詔》,同時也遞上了自己的辭呈,沉痛地表示:他隻是基於國家的正常走勢與黨項人的未來,在萬般無奈之下才發動的兵諫。隻是最終卻因為手下人的疏於侍候,未能提早預防並製止這樣的一場悲劇的發生,自覺無顏麵對國主與朝中同僚,所以懇請就此辭去朝中所有職務,並希望國主能夠準許他帶領族人遠徙他鄉。
而在驗證了送迴來的靈柩並無異義之後,李乾順則立即更換孝服,號令三軍為太後發喪。
隨後,他與隨軍中的眾位大臣共同確認了梁太後遺詔的真實性與合法性,並依照遺詔的要求,對外宣布正式親政。
而軍中所有的大臣與將領均一致表示,深切緬懷去世的梁太後的同時,以更加堅定與忠誠的決心,完全支持並擁護國主李乾順的親政。
於是,初步完成大軍統帥權收攏的李乾順宣布,立即啟程撤軍。
他必須要以最快的速度趕迴國都,以進一步鞏固自己剛剛到手的權力。
而對於貝中撒辰,他則象征性地下詔作了些不痛不癢的訓斥,再解除了他的所有職務,並同意他舉族外遷的請求。
李乾順從聽到此消息的第一刻起,就一直安靜地坐在那裏沒有明顯的反應,此刻聽到這句話後,才輕輕聲問道:“那母後的安危,你們是如何考慮的?”
妹勒都逋在一旁急道:“就是啊,太後還在他手裏,為何就要草率出兵?這貝中撒辰又沒有明確要造反,他不是打著‘清君側’的招牌嗎?不如就先應了他的說法,反正兀卒也已經年紀大了,先正式宣布親政,然後再命令他帶太後過來聽宣。到時候,他是忠是奸,不就一清二楚了嗎?”
妹勒都逋口中所說的“兀卒”,是當年李元昊稱帝之後的自稱,是黨項語中“青天子”的意義。此後,凡是其子孫,但凡有再興元昊之誌者,皆會再以“兀卒”自稱,而大臣若有再提此稱唿者,也多有激勵國主要有振興之意。
果然,李乾順年輕的臉龐上露出了一絲不易覺察的興奮,又轉瞬恢複了平靜,問道:“那麽對這貝中撒辰,又如何處置呢?是賞?還是罰?”
妹勒都逋直接說道:“可以先行承諾他有賞,待太後平安歸來,再另行處罰不就好了?”
“哼!你能想到了,貝中撒辰他能想不到?”嵬名阿埋很看不起妹勒都逋,“別說他未必相信你的假意賞賜,他若仿照那漢人之習,提出要陛下賜予免死金牌將會如何?你是想讓陛下一旦親政,就要做一個無信無義之君麽?”
“那你說怎麽辦?”妹勒都逋被說了一通,有點惱怒。
“老臣以為,太後此行縱有過失,也不容他貝中撒辰說三道四。”嵬名阿埋轉身麵對李乾順道,“臣請陛下立即下旨,勒令貝中撒辰立即釋放太後,自行前來聽候發落。”
“他若不聽呢?”
“立即發兵平叛!”
“你這是拿太後的性命冒險!”
“陛下既已親政,太後因此冒些風險又能如何呢?”嵬名阿埋最後這一句,卻已經把話說得再明白不過了,他在明確支持李乾順親政的同時,同時暗示,如果國主已經親了政,那麽梁太後如果不能迴來,反而會是一件更好的結果。
而妹勒都逋一時間詫異地都合不上嘴。
“你們且退下,讓朕細細地考慮一下!”李乾順猶豫著說道。
“陛下!”
“兀卒!”
幾個大臣還想再勸說什麽,李乾順卻難得地惱怒了:“不是說要由朕親政了麽?”
嵬名阿埋與妹勒都逋隻能無奈地退下。
此時坐鎮北營的貝中撒辰與秦剛,自然會預判到有可能出現的這些可能,肯定不會坐以待斃,而是在通過給各個部隊遞送檄文的時候,十分小心地與他們建立起了一定的聯係。
這裏麵,梁太後的死黨嵬保沒、結訛遇反應激烈,立即扣押了前來送信的使者,直接威脅貝中撒辰要立即投降、並釋放梁太後。
秦剛就讓貝中撒辰不要客氣,讓人遞去了消息,若一個時辰內不放迴他的使者,就斬殺梁太後身邊的一名女侍報複。如此一來,嵬保沒等也隻得無奈地放人。
而有許多早就對小梁太後不滿的黨項老貴族,內心早就對這次勞師動眾且一無所獲的出征而不滿,他們則有條件地表示讚賞貝中撒辰的行動,並在紛紛表態要支持李乾順親政的基礎上,希望能對貝中撒辰進行一定的獎賞與安撫。
而一直就想趁機撈取權勢的黨項貴族新勢力,就如嵬名阿埋的想法一樣,他們雖然同樣是支持李乾順親政,但卻希望以討伐貳臣之名,一舉鏟滅貝中撒辰,同時也可在亂軍中趨勢徹底除掉梁太後,以絕後患,這樣,便可借此良機,促成他們這群少壯派的上位。
李乾順之所以猶豫,並非不願親政。其實在其母親梁氏的壓製下,他內心深處親政的念頭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但是自小就極聰慧的他,其實也能想通手下眾人的不同特點與作用:
妹勒都逋的頭腦簡單,忠心可嘉,但不足以憑靠。
嵬名阿埋的思路果斷徹底,既可鎮壓貝中撒辰這樣的大逆不道之行為,又可以借機除去他的母後迴來還可能重新掌權的所有可能性。
但問題是,這樣子做了,他李乾順會不會從母親的傀儡變成嵬名阿埋的傀儡?
要是這樣的話,其實可能還比不上對於自己母親的信任感了。至少母親最多到了百年之後,還是會把權利還給他的。而若是讓少數的貴族權臣掌握了主動……
李乾順需要等更多的人表態,以確信自己能夠真正掌握權力。
在這過程之中,西夏大軍逐漸開始分裂成對貝中撒辰行為讚成與反對的兩大派,而反對的人中也繼續分裂成支持太後迴來重新執政的與支持乾順親政的兩類。而這三撥人之間,更是誰也說服不了誰。
於是駐紮軍營之間,貝中撒辰的這一支,在四股勢力中雖然最弱,卻因為手握小梁太後這樣的一張王牌,誰也不敢來動他。倒是另外三撥之間,時不時就會有些小的衝突摩擦。
而最終的衝突又隨著後方糧倉被焚、軍中軍糧告急的矛盾而不斷激化。
這一天,幾個少壯派掌權的部族突襲了後黨一派的嵬保沒和結訛遇的部隊,並搶走了他們的存糧。
這些天裏,反倒是金明寨的守軍,先是對寨外無邊無際、越來越多的西夏兵倒吸涼氣、甚至開始有了一點點的絕望。隻是到了後來,卻發現他們非但沒有進攻金明寨的打算,反倒是在自己人之間,時不時地便會產生幾次的相關衝突。
於是乎,有的士兵甚至紛紛搬起小板凳在城牆之上看熱鬧。
這天,秦剛與貝中撒辰接到了李乾順大營中傳來的口信,要求雙方派出可全權處理局麵的代表,當夜三更時分,在北營與東營交界處的一處山岡秘密見麵。
“可全權處理局麵的代表”,這個提法十分地有意思,它便意味著李乾順認為,在北營的中軍之中,真正能夠全權處理局麵的人,未必就是貝中撒辰。
當然,秦剛他們也在想,作為西夏方麵,到底誰能夠成為“可全權處理局麵的代表”呢?
當晚,暫且平靜數日的金明寨外,夜色濃重,秦剛與貝中撒辰一起,再帶了四名貼身近衛兵,按照口信中“不超過六人”的約定,在山岡下靜候。
很快對麵也迅速地來了六騎黑影,在大約半箭之地處停了下來,然後其中緩緩地走出來一匹馬,馬上的身形似乎有點單薄。
秦剛心中一動,催動了身下的座騎,也獨自一人靠了上去。
兩匹馬走到了相互講話既可聽清,又不必擔心身後人聽到的距離。不過因為對方的馬上之人披著厚厚的黑色鬥篷,而他所在的那個方向恰巧又背著月光,根本就看不清裏麵的臉龐。
不過秦剛卻在馬上落落大方地一抱拳道:“在下大宋承議郎、知保安軍秦剛,有幸在此能夠得見殿下!”
對方聽了後,明顯一愣,然後便緩緩地除下了鬥篷的帽子,露出了一張略顯清秀與稚嫩的臉龐——來者果然就是西夏國國主李乾順。
西夏國主雖然對內稱帝,但卻在對外外交環境中分別對宋朝與遼朝稱臣,對於大宋來說,他這國主的地位大約等同於大宋的郡王及國公,所以秦剛便稱其為殿下。
“本王就知這貝中撒辰的背後一定會有高人指點,隻是沒有想到竟然會是我傾慕已久的高郵秦郎秦徐之。”李乾順的漢語極其優秀,一點也聽不出其他黨項人的那種生硬味。
“哦?言重了吧?”秦剛倒也有點不自信地笑笑,“區區賤名,居然能入得了殿下之耳。”
“哪裏言重了。秦郎之《少年華夏說》也由我大夏士子傳入宮中,本王聞之而喜之,喜之而記之、記之而嚼之,也是從中能夠體會出我大白高國的少年之重任,其中受教良多啊!”
秦剛這才啞然失笑,想來西夏的這位少年國主,同樣也是自三歲之始,就仰息於其母後的高壓專權之下。自懂事起,自然便極度渴望著自己的宏圖抱負在某一天能夠得以施展,這一點倒也是與當年東京宮中的那位少年天子頗有相似之處。
“殿下少年英主,胸中自有江山偉業。而秦剛身為大宋臣子,卻以平定天下,安民立業為終身抱負。此兩件事,看似相互衝突,卻又有可商談之處。因為這打仗嘛,本來就是要談談再打打、打打再談談麽?殿下您說是不是?”
“我對秦郎的景仰之情,因《少年華夏說》而起,今日你我在此,那就不要以兩國君臣的身份論及,大家既然都是天下之少年,我便叫你一聲徐之兄,你也可以叫我乾順弟。咱們推心置腹地談談心如何?”李乾順的言語有條不紊,心思細密得令秦剛讚歎。
或許,這便是絕大多數強勢母親高壓之下的必然產物吧。
對於這樣的提議,秦剛自然不會推卻,兩人便各從馬上下來,而對麵的護衛則迅速過來了兩三人,在中間的地上放置了簡單的小桌凳,並給兩人斟上了茶水,再退了下去。
此時的貝中撒辰也清楚了對麵來的是何人,已經驚訝得失了神。
在坐下來的時候,秦剛的腦海裏曾經突然閃過一個念頭,想想是否可以在這裏擒住對方或者直接擊殺,但是在看到對方上來倒茶之人的身手,他便知道此舉的勝算非常之小。
“乾順賢弟為見秦剛,居然敢冒如此之大的風險,實在令人欽佩。”
“也非小弟托大,這金明寨一帶,還在我的兵力掌控之中,更不說徐之兄乃難得的大宋君子,心裏無憂也。況且此次小弟前來,乃是有重禮相送。”
“哦?有何重禮?請講。”
“徐之兄神機大略,派出的奇兵已經襲我糧倉,擾我後路。所以我軍之退兵已不可避免。但是按我母後在退兵前所定之方略,這延安城雖攻不下來,但這小小的金明寨,無論如何還是要一除以快之,一是作為此戰敗退之遮羞,二則她有意將金明寨的俘虜獻於北遼以為後著。”
“嘶……”秦剛聽了後,心底也不由地為這小梁太後的毒辣後手而心驚。金明寨如果失陷,數千名守寨好男兒為國捐軀也就罷了,但是如果幸存的俘虜再被送給北方遼國的話,那麽則說明這小梁太後就是刻意將宋夏兩國的矛盾中再拉入了遼國,以作為自己的靠山,不但有狐假虎威的意思,還有以刻意討好遼國來彌補接下來戰敗之後的自身倚靠。
“隻是小弟認為,此時出征,原本就有違兩國百姓的意願,也是不顧此時大白高國的內政實情。出師無名、遠襲無功已成定局,此事之全責,當由她來承受,而再興金明寨之役,無論我國勇士、還是寨中漢兒,又何其無辜乎?所以,當下大白高國之全軍既然還是能夠聽我乾順之號令的話,小弟便欲放過金明寨,即日班師迴國,不知徐之兄認為如何?”
“善哉!乾順賢弟有此善念,自是大善!”秦剛聽得便知李乾順拋出這個橄欖枝後必有附加條件,索性直接問道:“隻是不知需要愚兄作何迴報?”
“小弟哪敢有何要求。當然,此諾也得有個前提,就是小弟能夠在家真正作主。這點,徐之兄想必應該是十分清楚的吧!”李乾順看似輕飄飄地說出了這句話,卻毫不忌諱地拋出了一個清晰無比的前提條件——小梁太後不可以活著迴到西夏軍中。
秦剛有點錯愕地看著眼前的李乾順,他可是一個才十三歲的少年啊?而他剛才所講的,雖然是一個關乎於在平日裏一直掌控他、壓製他、並左右他的囂張權後的性命問題,但這也畢竟也是他的親生母親。隻是在他剛才平淡地表述出來那個明確的意思時,卻仿佛是在談論一個毫不相關的臣屬、部下。
或者,正如某些腐儒們的解讀那樣:君臣之下無親情?!
秦剛唯恐會錯意,隻得再行試探一下:“愚兄來之前,探望過梁太後,見其情緒低落,多有‘了卻此生、以謝萬民苦難’之意,好像是極難勸解啊!”
“唉!”李乾順此時站起,背轉過身子,沉默了一會兒,才道:“太後如若薨逝,到時還是要辛苦徐之兄善待,如蒙迴送靈柩,不勝感激。”
這便是將意思說得是鐵板釘釘了!
秦剛便客客氣氣地迴道:“那是當然。”
李乾順見秦剛對麵前的茶盞並不接手,便知此時雙方都有戒備,並不能做到彼此信任,於是歎了一口氣道:“隻是此次前來,未曾想到此次所見的幕後高手竟然會是徐之兄,隻是不知下次何時再有緣能夠相見啊!”
“我們宋人有語雲:有緣自會相見。臨行之前,愚兄想想還得提醒一下:賢弟率軍此時仍在我大宋之境,如多停一日,便為一日之敵,戰場之上,刀劍無眼,賢弟此番迴去,還是當得小心為上!”
“多謝徐之兄提醒!我軍雖退,但戰力猶存,迴師之路不勞擔心。”對於秦剛的提醒,李乾順並沒有當一迴事,自己的軍隊隻是糧草不濟而已,兵力上的優勢讓他根本就不擔心如今大宋能拚湊出來的任意軍隊,不過此次地過來的目的已經達成,他也不願在此久留,簡單寒喧了幾句便就翻起鬥篷後的帽子告辭。
秦剛也轉身上馬返迴。
而在迴去的路上,貝中撒辰竟驚訝地得知,此兩人的小岡會晤,竟然成為了決定小梁太後生死命運的一次會談。
而由於秦剛在此事中的幕後身份、以及李乾順此次不為人知的秘密出行,他自然是不可能擔下軾母的惡名,所以,這口黑鍋也就隻能由貝中撒辰來承擔了。
“這便是釘死了我與族人迴大白高國的所有門徑了啊!”他苦笑著,卻也隻能接受了。
北營中軍,戒備森嚴的一處偏帳,此時正是秘密關押小梁太後的所在。
案頭放著的是由秦剛親自撰寫的《罪已詔》,詔中以梁太後的口吻,檢討了自己屢興兵事,無功於國的罪過,更以此次罪孽深重,自覺無顏麵對先主及元昊大帝,故決定自諡以追隨康靖皇帝【注:康靖是李秉常的諡號】而去,並以此詔令其子李乾順即日親政。
閱罷此文,小梁太後猛然抬起眼神,緊盯著貝中撒辰及秦剛兩人,厲聲喝道:“乾順他果真想讓我死?”
“千真萬確!”秦剛絲毫不懼地迎上眼神道,“以太後之死,換取西夏國下一代雄主的崛起,太後之死,也算值了!”
“哈哈哈哈!”小梁太後一陣狂笑,“如果你說的確是事實,那麽這個兒子我倒也沒有生錯,果然有著嵬名家族的血性與我梁家的決斷!”
秦剛心想,那倒也是,為了權勢,昔日你屠其親哥全家,今天兒子來逼你自盡,確實是有著血脈中無法理解的冷酷傳統。雄不雄主的話,也就是他用來忽悠這小梁太後的。
貝中撒辰低頭上前一步道:“老臣恭請太後上路。”
小梁太後看了看帳中大梁上垂下的那道白綾布,冷哼一聲,卻也沒有正眼瞧他一下,伸手好好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發鬢,站在原地,緩緩地閉上雙目,似乎在作著最後的人生迴想。
不知在她的迴想裏,到底是在後悔嫁入王宮,從此卷入了與她姑姑相仿的一段殘酷的政治鬥爭生涯;還是在反思這一次在“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方麵均不是最理想的時候倉促進行了一次的錯誤南征。
但基本肯定的是:她絕對不會反思哪裏會有她的錯誤或失策。
因為在她的一生中,所有的錯誤都是由別人帶來的。
良久,小梁太後突然睜開雙目,繼續兇厲地目視秦剛而言:“可是,我憑什麽要相信你這個宋臣說的都是真的呢?”
“你現在自然有選擇不相信的自由!”秦剛以更加堅定的眼神迴應她,“但是,在你決定了太多人生死之後的今天,你唯獨沒有了選擇自己生死的自由!”
眼見著小梁太後在此時已經開始進入了那種臨死之前的恐慌心理狀態,秦剛便不想再去與她多費口舌,一揮手,兩個近衛兵立刻上前,一人起手重重擊在她的脖子後方,小梁太後竟連最後的叫聲都沒喊出來就軟軟地倒下,就被兩人一邊一叉,抬至白綾之前。
“恭送太後上路!”
史載:紹聖三年十月初一,西夏國太後梁氏於金明寨前中軍營中自縊身亡。
貝中撒辰立即派人向正在東營寨駐紮的國主李乾順送去了小梁太後的遺體,以及她在生前“親筆”寫下的《罪已詔》,同時也遞上了自己的辭呈,沉痛地表示:他隻是基於國家的正常走勢與黨項人的未來,在萬般無奈之下才發動的兵諫。隻是最終卻因為手下人的疏於侍候,未能提早預防並製止這樣的一場悲劇的發生,自覺無顏麵對國主與朝中同僚,所以懇請就此辭去朝中所有職務,並希望國主能夠準許他帶領族人遠徙他鄉。
而在驗證了送迴來的靈柩並無異義之後,李乾順則立即更換孝服,號令三軍為太後發喪。
隨後,他與隨軍中的眾位大臣共同確認了梁太後遺詔的真實性與合法性,並依照遺詔的要求,對外宣布正式親政。
而軍中所有的大臣與將領均一致表示,深切緬懷去世的梁太後的同時,以更加堅定與忠誠的決心,完全支持並擁護國主李乾順的親政。
於是,初步完成大軍統帥權收攏的李乾順宣布,立即啟程撤軍。
他必須要以最快的速度趕迴國都,以進一步鞏固自己剛剛到手的權力。
而對於貝中撒辰,他則象征性地下詔作了些不痛不癢的訓斥,再解除了他的所有職務,並同意他舉族外遷的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