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六日,詔令到的當天,便是秦剛早已經準備好了的出發日子。
而他從處州城北碼頭出發時的情景,也轟動了整個處州城。
城北碼頭,原本要從這裏出發的商船、貨船先全部暫停了,被清理幹淨的碼頭上,正整齊列隊著三百名即將登船出發的綠曲兵。
經過兩年多的經營,綠曲兵的裝備與服裝也慢慢地開始有了一點此時常人有點看不明白的風格變化。
首先一個原因,綠曲兵對外宣稱隻是秦剛的運酒護衛人手,自然是不能穿著與官兵相像的軍服,不過,秦剛自己也不懂裁縫,他也不可能將現代的那種作戰服全盤照搬過來。
首先改變的是顏色,宋軍的常服顏色都為紅色,雖然看上去很精神,但是卻與綠曲兵在山地裏活動以及他們一切以隱蔽為前提的戰術不符,所以就都改成了黃綠色。而用料用上了他托辛第迦從海外搞來的蕃布,其實就是後世的帆布,主要特色就是非常地結實耐磨,甚至還有一點防護作用,私下裏士兵都稱這身服裝為“布甲”。
其次,衣服的式樣沒有大改動,步子不能邁得太大,還是要考慮當時士兵的接受能力,隻是因為原先士兵有常服還是寬袖,再靠護腕收口,現在改成了直接收口。同時由於處州這裏的銅礦順利開采後,手頭的銅料十分充足,所有兵員服裝上的布扣盡數換成了銅扣,既有防鏽、結實的實用性,又具有視覺上的美觀與豪華特點,光看這一身的銅扣,就知道上下裝備價值的不菲。
在宗家劍鋪的全力支持下,綠曲兵用上了全套的龍泉裝備。每人一柄長槍、一柄短刀,兩柄匕首,此為基本作戰武器。同時,每人還配備了鋼鋸、鋼斧、鋼鑿與鐵錘這四件隨身套裝。所以針對這四件套,在綠曲兵的衣服腰腹周圍,加上了對應設計的幾隻口袋,既可固定裝上它們,又可在需要時方便地取用。
每人都按照統一的標準,配備了更換的外套、內衣、鋪蓋、鞋襪等,打成一模一樣的包裹,統一背在身上。
用於正式作戰時才需要裝備的鐵盔、鐵甲則統一已經提前搬運上了船。
目前整訓西去的綠曲兵共有三百人,統稱為綠曲親衛營。
宋軍的編製比較粗,基礎建製是五百人的營,然後分為五個都,每都一百人,基層軍官就是都頭。都頭下麵雖然也有伍長、什長,但談不上有什麽特別的管理。
綠曲兵的作戰目前十分依賴於鴛鴦陣,最基本的小陣三人,三個小陣可相互唿應成一個強有力的大陣,於是設一什長進行管理,三到六個大陣經常會在一起合練,在戰場上也會有更強的相互協作,於是便根據他們的戰鬥形勢與性質合並成一個隊,提拔一人為隊長。
秦剛明白,管理都是應需求而生的,整編之後的綠曲親衛營共七個隊。
一個近衛隊三十人,隊長林劍;
一個斥候隊三十人,隊長李二鐵;
另設五個戰鬥隊,基本提拔原先的中隊長任隊長;每隊下按十人設什長。
而趙駟則為全營都頭。
碼頭上,綠曲親衛營正在進行上船前的最後一次整訓,其實也是在對處州的老百姓進行最後一次亮相表演。
圍觀的人當然更是十分興奮地進行著指指點點。
“你看你看,這就是綠曲兵,當年在南城門那場大戰,我可是親眼看他們一個殺百個的!”
“朝廷這次算是記起要用咱們處州的小秦官人了,這批兵要去了西北,西夏人隻要聽到他們的名字恐怕就要往沙漠裏麵跑了!”
“小秦官人這次去西北,也是去做知州、知府的大官,你看你看,就連咱們這裏的劉知州都也過來給他送行的。”
劉涇則陪同當天宣送詔令的官員一齊過來為秦剛送行,在碼頭上,他們都十分感慨並讚歎秦剛親衛營的軍容整齊,並送上了旗開得勝、建功立業等等的各種祝福。
私下裏,劉涇卻頗為擔心地嘀咕道:“哎呀,這個秦知軍赴任的排場也過於大了吧!”
宣詔的官員倒是光顧著看熱鬧地笑道:“人家這可是上鄜延路前線去拚命的。我這幾年也常去宣詔,陝西各路,光死在任上的知州知軍不知有多少個了。有多少人都是想方設法地找出理由不接這種詔令,無奈之下接了的,還會在半路上裝病找理由,甚至有人拚著仕途前程不要的也會半途逃跑保命的。所以,能像秦知軍這樣,宣詔當天就整隊出發的,實屬我大宋難得的忠臣呐!再說了,人家這家丁護衛,人數都在常例下,又都是自己掏錢發俸祿的,有什麽可議論的!”
其實劉涇提的這個話頭也是有意試探一下,怕的就是萬一這位天使真要有所想法,他得趕緊給秦剛去遞話提個醒。
處州人的熱鬧隨著船隊遠行而漸漸散去,西夏人是什麽人?陝西在哪裏?保安軍是個什麽地方?對於這一時代的江淮百姓來說,實在是過於抽象且過於遙遠。
相對而言,他們還是擔心一下自己明天的租稅是否繳得了,自己家裏的口糧還能剩下多少。
秦觀則是選了出了處州城五裏外河道邊的一個山頭,在黃小個的陪同下,默默地目送著自己的得意弟子隨著這支船隊而遠去。
秦剛的這支部隊雖然有點龐大,但是因為有著官身與路牌,又有著發運司舊同僚的刻意關照,一路而過的運河裏倒也是行得十分地從容與順利。
沿著汴河西去,一直行到京城附近時,由於這次的上任詔令裏並未要求秦剛迴京麵聖,按照規矩,秦剛這次便是不能隨意入京的。
所以,在船隻行至京城城南的青城碼頭時,秦剛便要求全員輕裝下船,要從這裏的南部驛道步行繞行,而空船則讓水手沿著汴河繼續向西,約好在出了京城西部後,在中牟縣的碼頭再度匯合。
饒是秦剛這隊人都是輕裝並摘除了所有的兵器,但這些奇異獨特的裝束,依然是吸引了路人的眼光,甚至行不到六七裏地時,便引來了青城鎮值班衙役的檢查。
在查驗了秦剛的官誥之後,忍不住咋舌道:“某在這裏也算有了年頭,東來西去上任的上官見過不少,如秦知軍這般場麵的,倒也是頭一迴見!”
“哈哈!”秦剛意氣風發地說道,“此去是要讓那幫西夏宵小們感受一下他們會遇上了不該遇到的對手!領教一下來自我大宋東南的精銳之士刀劍!”
“那小的們就祝秦知軍旗開得勝,凱旋歸來!”衙役們畢恭畢敬地立於道邊送上祝福。
隊伍繼續前行沒有多久,突然道旁出現了一男一女兩個小孩,正拚命地朝著隊伍裏的秦剛揮手大聲叫喊道:“十八叔!十八叔!”
秦剛定睛一看,心頭不由地似被重錘一擊,那兩個小孩,不正是李清照與李迒這姐弟倆嗎?
他吩咐隊伍繼續前行,自己則迅速地迎了過去:“清娘、迒哥兒,你們怎麽跑來了?”
“十八叔,沒想到我們真的能碰到你!”李清照的小臉紅撲撲的,帶著些許來不及擦去的汗滴,“我聽湛哥講過,說你這次過京城不會進城,但是會從這邊的驛道經過。然後迒哥兒也說想看看你,所以我就帶他過來試試運氣。”
“十八叔,我們昨天就過來等了一天,真沒想到,今天才第二天就等到了你!”李迒有點興奮地說,又看到行進中的隊伍,問道,“聽湛哥講,你這次是要帶兵去西北打仗,這些都是你的兵嗎?”
秦剛匆匆點了點頭,卻趕緊對李清照說道:“清娘,你不能瞎胡鬧,把迒哥兒帶出來這麽遠,你家大人可是要擔心的。”
“我聽湛哥講過,說與西夏人打仗是好兇險的!”李清照兩眼一紅,“我有點擔心十八叔你!”
“我也是,我也是!”李迒緊跟著說。
秦剛瞬間心頭一暖,他柔聲說道:“我這次過去,可是要做知軍的,所以會是坐鎮在軍帳之中指揮作戰的大官,所以當然不會有那麽多的危險。你們真的不必要太擔心。而且你們也看到了,這些都是隨同我過去並保護我的親衛兵,光是他們就能有這麽多。”
“啊!十八叔,你真是厲害啊!”李迒看著不斷從身邊經過的雄壯隊伍,忍不住咋舌道。
“那個,現在我還是安排人先送你們迴家去吧!”看了看李清照噘起的嘴唇,秦剛又補了一句,“你放心,等我到了保安,就會給你寫信,寫很多的信,把那裏的事情都寫給你聽!”
說完後,他便迴頭從隊伍後叫過來一名騎馬的斥候兵,吩咐道:“你,帶他們倆去前麵的鎮上,給他們租一輛迴家的馬車,然後再迴頭追上隊伍。”
斥候兵立即點頭應下,可兩個小孩卻依舊是緊緊攥住秦剛的衣角不放。
“那你得保證,以後不管到哪裏,都要按時給我寫信!”李清照眼淚汪汪地看著秦剛說道。
“保證!十八叔絕對保證!快去吧!”秦剛急急地命令斥候兵帶著他倆離開,他是擔心再拖延幾秒,自己的眼淚就要掉落,於是狠心轉過了頭,跟上了快要走完的隊伍末尾。
“十八叔!”是李迒的小嗓門,“我長大了也會去和你一起打仗!”
走了十幾步路後,秦剛這才悄悄地迴頭,卻看見李清照依然倔強地和弟弟拒絕著那位斥候輕微的拉扯,一直站在原地等待著他的轉頭,終於等到了後,這才興奮地衝著他使勁揮手。
秦剛無奈地也隻能舉手迴應,見他們還是不動,無奈之下,心念一動,便用了兩隻手,在胸前比劃出了一個心形的形狀,又用右手食指指了指自己的腦袋,再遙遙地指向了李清照。
不知道小丫頭是不是看懂了,兩頰飛起了紅暈,這才低下了頭,拉著李迒,跟隨斥候兵轉身向鎮上走去。
原先一直跟在隊伍開頭的趙駟此時卻已慢吞吞地落到了最後,用胳膊捅了捅秦剛:“怎麽著,這是誰家的小娘子?瞧著怪眼熟的。”
“哪裏的小娘子。”秦剛有點心虛地說道,“都是我李師叔家的兩個小孩,清娘和迒哥兒,清娘你也是見過的,上次送我們與老師離京,她們和父母一起過來為我們送行過啊。”
“嗯!”趙駟點了點頭,過了一會兒才慢慢地說道,“這綠曲兵的手語也該更新了,某人有了新詞語卻還藏私啊!”
秦剛大窘,心想一定是剛才的手勢被這渾人看到了,索性板起臉道:“說什麽呢?你要想學隨時教你啊!”
“算了算了,某就是學了也找不到人去打手語啊!哈哈!”趙駟說完又甩開大步,把秦剛遠遠地拋在了身後。
青城到中牟的路程,花不了大半天的時間,在天黑之前隊伍便與早已到達碼頭的船隻匯合了,而順利送完李清照姐弟倆的斥候兵也騎著快馬趕過來複命。
船隻沿著西去的汴河又行了一天之後,便到了與黃河相交的地方。黃河的地上河,在宋朝時便已經形成,汴河船隻從這裏進入黃河雖然麻煩些,但也是有一些辦法的。
隻是秦剛在此地問過河工們,即使是費了折騰讓船隻進入了黃河,其西去的河道也不是太通暢、而且又還是逆流。
於是,綜合考慮後,決定從這裏就改走陸路,正好可以開始長途行軍的各項訓練。
既然要行軍,便要分出前中後三軍:
前軍由斥候隊擔任,三十人中有少量騎兵騎馬先行,負責勘探路線,提前聯絡沿線的官府打好招唿,同時也會在沿途留下記號,然後斥候隊的步兵便是依據這些而預估行軍距離,落實並安排好投宿或野營之地,再去引導或通知中軍。
而因為隻是在境內行軍,不必擔心來自後路攻擊的風險,所以在後軍隻是安排了一個什押後,他們的任務也簡單,隻是為了收容偶爾掉隊的士兵。
其餘的絕大部分的,便都留在了中軍,而且因為沒有了隨行的船隻,沿途還雇傭了一批的大車與車夫,負責幫他們運送武器、鐵甲以及各類補給物資,整體行進。
從陸路行軍開始,秦剛他們就基本進入了陝西路的範圍之內了。
所謂的陝西路與之後會不斷提到的關西五路甚至是關西六路應該指的是同一個地理概念。是指以黃河由北向南流向的那條線以西的地區,也就是曆史上非常著名的潼關以西,被稱為關西的那一片土地。
大宋立國之後,開始隻在這裏設了一路,名為陝西路。
很快,由於西夏的獨立以及不時而起的戰事侵犯,同時還需向北麵對遼國的威脅,陝西路便分拆成了永興軍路與秦鳳路這兩個路,這次分拆後的兩路都擁有獨立的轉運司、提點刑獄司與經略安撫司,算是非常正式的兩個路,陝西路便不複存在。
而隨著宋夏之間的戰爭形勢發展,為了更加便於軍事動員與戰事應對,永興軍路便分拆出了鄜延路與環慶路,而秦鳳路又分拆出了涇原路,於是關西地區也就成了這五路。
之後王韶主持河湟開邊,在新增加的疆域上新成立了熙河路,便成了西北六路。
不過分拆後的鄜延、環慶與涇原這三路,都隻是單純的軍路,也就是說,它們隻設了經略安撫司,而轉運司與刑獄司仍由原先的兩路兼管,所以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它們算是稍低一級的路,其經略安撫使會比秦鳳路及永興軍路的經略安撫使稍低個一兩個品級。
為了盡快趕到保安軍,秦剛他們選擇了沿著陝、華、同、鄜這四州的驛道路線,然後再折向西北方向,以到達最終的目的地——保安軍。而至於在延安府的上官呂經略使,計劃是完成上任後的一係列準備之後再去拜見。
而從陝州開始,便可以明顯地感受到戰爭的氣息以及相應的各種特別景象。
首先是人煙開始稀少,驛道兩邊多有荒蕪的田地出現;
其次便是道上的行人開始單一化,大多都隻是來往的商人;
再者就是路上的這些商人多半都會有武裝。這點也很好理解,多年戰爭帶來的弊端就是有人一旦活不下去時,難免會動點邪念。
這裏軍隊多,大股土匪不易生存,但是那種平時是農民、偶爾出手搶劫一把、迴家再做迴農民的情況就比較多見。所以在這裏行走,不論是普通的旅客、還是做生意的商人,都是很有必要帶些武器來防身。
不過,秦剛這的一行實在是過於特殊,不僅僅是人數眾多,而且服裝也過於怪異,有些人還在懷疑,是不是西夏人直接打到內地來了?不過西夏人最突出的特征並非是服裝、其實應該是他們特殊的發型,所以看了看秦剛他們還都是與自己差不多的漢人,才放下心來。
所以,膽大的人往往會與他們保持著一定的距離行動;而膽小的則幹脆直接避到路外的農田或荒地裏與他們遠遠地避開。
秦剛覺得自己的這樣子是有點擾民了,於是便叫人將原先準備進入鄜延路後再打出的旗號都拿出來,大笑道:“本官此番去保安軍就任,還是要走得冠冕堂皇些!”
大宋對於不同身份的人使用旗幟已有明確的規範:黃旗必須得是皇家使用,白旗為官軍使用,紅旗則為民軍使用。然後黑旗標識為武將,綠旗標識為文臣。除了這些基本的顏色之外,對於具體旗幟的用料、裝飾以及標字則沒有太多的約束。
於是,秦剛的這支隊伍,開頭打出的是四麵綠身紅翼的文臣豎旗,自上而下是“知保安軍”四個大字,其後便是一水的“秦”字三角紅旗,意為這是秦姓知軍的私軍家丁。
一時間,旗麵迎風烈烈,甚是威風。
而之前一些同向而走的商旅,大多都是選擇避在路邊等他們走後,才遠遠地跟在後麵。
而現在一看到這些旗幟,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朝廷命官到前線赴任,那這可是一支最可靠的隊伍啊,還是趕快跟緊了他們,豈不是白白蹭到的安全保障嗎?!
秦剛看到有了旗幟的隊伍顯得分外精神,便揮手叫來一匹馬,自己翻身上馬,疾行到了隊伍開頭,放開嗓子對著士兵們喊道:“兒郎們,把船上教習過大家的軍歌記起來,隨我唱起!”
原來,從處州出來後,很長一段路都是坐船,在船上無事。
秦剛便將後世的一首《精忠報國》歌曲默了下來,再對歌詞稍稍作了點修改,抄錄了若幹份,分頭教給了底下的士兵,並囑咐大家可以多加熟悉並練習。
此刻,既然軍中的旗幟都已經打出,那麽這軍歌,也不妨可以提前進行合練了。
綠曲兵平時還教識字,並且規定小隊長以上必須識字一百、中隊長以上必須識字兩百,這樣方能看得懂軍令,做得了指揮官。於是有不少人都從懷裏掏出了各自抄錄後的歌詞。
“狼煙起,江山西望。”秦剛提氣高唱出第一句後,隊伍開頭便開始隨之高聲唱起:
“龍旗卷,馬長嘶,劍氣如霜!”
“心似黃河水茫茫,六十年縱橫間,誰能相抗?”
兩百多人的中軍隊伍,三人一排,行軍間距也要拉出超半裏的距離,歌聲從前至後,慢慢地至全軍唱起,非常地嘹亮。
這首歌旋律簡單,節奏有力,正好又符合行軍間的步伐,大多數人都是在船上時候已經獨自學會,此時隻是在適應著彼此之間的合拍與節奏而已。
……
“馬蹄東去人西望,人西望,草青黃,塵飛揚!”“
“我願守土複開疆,堂堂中國要讓四方~來賀!”
一遍唱完,群情激昂!
大家都是第一次合唱,卻沒有想到合唱的感覺竟然與平時自己哼唱完全地不同,所有的士兵此時都開始覺得渾身發熱、熱血沸騰、精神十分地振奮,也令跟在後麵的商隊行人肅然起敬。
雖然這一遍的合唱之聲略有不齊,歌詞也聽得有點含混不清,但不過,“狼煙”、“江山”、“報國”、“守土”、“開疆”這些詞還是聽得非常清楚。
而且,雄勁的歌曲,也讓綠曲親衛營的行軍步伐變得更加整齊有力。
隨著第二遍的歌聲再起,聲音便顯得更加嘹亮、節奏變得更加分明、氣勢也就更加地雄壯了。
“……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鄉,何惜百死報家國!忍歎惜,更無語,血淚滿眶……”
長歌而行,迎戰西賊,這已經是大宋陝西境內多年未遇的雄壯之景了。
當然,起歌也是有講究的,如果一直唱下去並不妥當,人的氣力終有會被耗盡之時。
隻有在發現隊伍略有疲憊、或者是可以接近中途休息點之前,便可以通過起唱軍歌幫助大家振奮精神,這樣子一起唱個一到兩遍即可,還可以起到宣揚自身隊伍的場麵,讓這些親衛兵尤覺十分地自豪自得。
眼下,一行隊伍正在準備進入到附近的一處城鎮,前麵已經有先行去過的斥候過來引路,帶領大家快速前往已經準備好的休整點,而在此時,第二遍軍歌也正好唱完。
路邊便有百姓挑指喝彩道:“真正的好漢子們!是去打西賊的!”
正在此時,突然就有意外發生了:一邊的路旁卻是衝過來一批衣衫襤縷的孩子,渾然不顧最邊的一排士兵下意識的微弱阻攔動作,徑直地衝入了隊伍之中,衝著看起來最像是長官的趙駟納頭便拜,口中喊道:“我們要去西邊打西夏人,我們要投軍!求將軍收留!”
而他從處州城北碼頭出發時的情景,也轟動了整個處州城。
城北碼頭,原本要從這裏出發的商船、貨船先全部暫停了,被清理幹淨的碼頭上,正整齊列隊著三百名即將登船出發的綠曲兵。
經過兩年多的經營,綠曲兵的裝備與服裝也慢慢地開始有了一點此時常人有點看不明白的風格變化。
首先一個原因,綠曲兵對外宣稱隻是秦剛的運酒護衛人手,自然是不能穿著與官兵相像的軍服,不過,秦剛自己也不懂裁縫,他也不可能將現代的那種作戰服全盤照搬過來。
首先改變的是顏色,宋軍的常服顏色都為紅色,雖然看上去很精神,但是卻與綠曲兵在山地裏活動以及他們一切以隱蔽為前提的戰術不符,所以就都改成了黃綠色。而用料用上了他托辛第迦從海外搞來的蕃布,其實就是後世的帆布,主要特色就是非常地結實耐磨,甚至還有一點防護作用,私下裏士兵都稱這身服裝為“布甲”。
其次,衣服的式樣沒有大改動,步子不能邁得太大,還是要考慮當時士兵的接受能力,隻是因為原先士兵有常服還是寬袖,再靠護腕收口,現在改成了直接收口。同時由於處州這裏的銅礦順利開采後,手頭的銅料十分充足,所有兵員服裝上的布扣盡數換成了銅扣,既有防鏽、結實的實用性,又具有視覺上的美觀與豪華特點,光看這一身的銅扣,就知道上下裝備價值的不菲。
在宗家劍鋪的全力支持下,綠曲兵用上了全套的龍泉裝備。每人一柄長槍、一柄短刀,兩柄匕首,此為基本作戰武器。同時,每人還配備了鋼鋸、鋼斧、鋼鑿與鐵錘這四件隨身套裝。所以針對這四件套,在綠曲兵的衣服腰腹周圍,加上了對應設計的幾隻口袋,既可固定裝上它們,又可在需要時方便地取用。
每人都按照統一的標準,配備了更換的外套、內衣、鋪蓋、鞋襪等,打成一模一樣的包裹,統一背在身上。
用於正式作戰時才需要裝備的鐵盔、鐵甲則統一已經提前搬運上了船。
目前整訓西去的綠曲兵共有三百人,統稱為綠曲親衛營。
宋軍的編製比較粗,基礎建製是五百人的營,然後分為五個都,每都一百人,基層軍官就是都頭。都頭下麵雖然也有伍長、什長,但談不上有什麽特別的管理。
綠曲兵的作戰目前十分依賴於鴛鴦陣,最基本的小陣三人,三個小陣可相互唿應成一個強有力的大陣,於是設一什長進行管理,三到六個大陣經常會在一起合練,在戰場上也會有更強的相互協作,於是便根據他們的戰鬥形勢與性質合並成一個隊,提拔一人為隊長。
秦剛明白,管理都是應需求而生的,整編之後的綠曲親衛營共七個隊。
一個近衛隊三十人,隊長林劍;
一個斥候隊三十人,隊長李二鐵;
另設五個戰鬥隊,基本提拔原先的中隊長任隊長;每隊下按十人設什長。
而趙駟則為全營都頭。
碼頭上,綠曲親衛營正在進行上船前的最後一次整訓,其實也是在對處州的老百姓進行最後一次亮相表演。
圍觀的人當然更是十分興奮地進行著指指點點。
“你看你看,這就是綠曲兵,當年在南城門那場大戰,我可是親眼看他們一個殺百個的!”
“朝廷這次算是記起要用咱們處州的小秦官人了,這批兵要去了西北,西夏人隻要聽到他們的名字恐怕就要往沙漠裏麵跑了!”
“小秦官人這次去西北,也是去做知州、知府的大官,你看你看,就連咱們這裏的劉知州都也過來給他送行的。”
劉涇則陪同當天宣送詔令的官員一齊過來為秦剛送行,在碼頭上,他們都十分感慨並讚歎秦剛親衛營的軍容整齊,並送上了旗開得勝、建功立業等等的各種祝福。
私下裏,劉涇卻頗為擔心地嘀咕道:“哎呀,這個秦知軍赴任的排場也過於大了吧!”
宣詔的官員倒是光顧著看熱鬧地笑道:“人家這可是上鄜延路前線去拚命的。我這幾年也常去宣詔,陝西各路,光死在任上的知州知軍不知有多少個了。有多少人都是想方設法地找出理由不接這種詔令,無奈之下接了的,還會在半路上裝病找理由,甚至有人拚著仕途前程不要的也會半途逃跑保命的。所以,能像秦知軍這樣,宣詔當天就整隊出發的,實屬我大宋難得的忠臣呐!再說了,人家這家丁護衛,人數都在常例下,又都是自己掏錢發俸祿的,有什麽可議論的!”
其實劉涇提的這個話頭也是有意試探一下,怕的就是萬一這位天使真要有所想法,他得趕緊給秦剛去遞話提個醒。
處州人的熱鬧隨著船隊遠行而漸漸散去,西夏人是什麽人?陝西在哪裏?保安軍是個什麽地方?對於這一時代的江淮百姓來說,實在是過於抽象且過於遙遠。
相對而言,他們還是擔心一下自己明天的租稅是否繳得了,自己家裏的口糧還能剩下多少。
秦觀則是選了出了處州城五裏外河道邊的一個山頭,在黃小個的陪同下,默默地目送著自己的得意弟子隨著這支船隊而遠去。
秦剛的這支部隊雖然有點龐大,但是因為有著官身與路牌,又有著發運司舊同僚的刻意關照,一路而過的運河裏倒也是行得十分地從容與順利。
沿著汴河西去,一直行到京城附近時,由於這次的上任詔令裏並未要求秦剛迴京麵聖,按照規矩,秦剛這次便是不能隨意入京的。
所以,在船隻行至京城城南的青城碼頭時,秦剛便要求全員輕裝下船,要從這裏的南部驛道步行繞行,而空船則讓水手沿著汴河繼續向西,約好在出了京城西部後,在中牟縣的碼頭再度匯合。
饒是秦剛這隊人都是輕裝並摘除了所有的兵器,但這些奇異獨特的裝束,依然是吸引了路人的眼光,甚至行不到六七裏地時,便引來了青城鎮值班衙役的檢查。
在查驗了秦剛的官誥之後,忍不住咋舌道:“某在這裏也算有了年頭,東來西去上任的上官見過不少,如秦知軍這般場麵的,倒也是頭一迴見!”
“哈哈!”秦剛意氣風發地說道,“此去是要讓那幫西夏宵小們感受一下他們會遇上了不該遇到的對手!領教一下來自我大宋東南的精銳之士刀劍!”
“那小的們就祝秦知軍旗開得勝,凱旋歸來!”衙役們畢恭畢敬地立於道邊送上祝福。
隊伍繼續前行沒有多久,突然道旁出現了一男一女兩個小孩,正拚命地朝著隊伍裏的秦剛揮手大聲叫喊道:“十八叔!十八叔!”
秦剛定睛一看,心頭不由地似被重錘一擊,那兩個小孩,不正是李清照與李迒這姐弟倆嗎?
他吩咐隊伍繼續前行,自己則迅速地迎了過去:“清娘、迒哥兒,你們怎麽跑來了?”
“十八叔,沒想到我們真的能碰到你!”李清照的小臉紅撲撲的,帶著些許來不及擦去的汗滴,“我聽湛哥講過,說你這次過京城不會進城,但是會從這邊的驛道經過。然後迒哥兒也說想看看你,所以我就帶他過來試試運氣。”
“十八叔,我們昨天就過來等了一天,真沒想到,今天才第二天就等到了你!”李迒有點興奮地說,又看到行進中的隊伍,問道,“聽湛哥講,你這次是要帶兵去西北打仗,這些都是你的兵嗎?”
秦剛匆匆點了點頭,卻趕緊對李清照說道:“清娘,你不能瞎胡鬧,把迒哥兒帶出來這麽遠,你家大人可是要擔心的。”
“我聽湛哥講過,說與西夏人打仗是好兇險的!”李清照兩眼一紅,“我有點擔心十八叔你!”
“我也是,我也是!”李迒緊跟著說。
秦剛瞬間心頭一暖,他柔聲說道:“我這次過去,可是要做知軍的,所以會是坐鎮在軍帳之中指揮作戰的大官,所以當然不會有那麽多的危險。你們真的不必要太擔心。而且你們也看到了,這些都是隨同我過去並保護我的親衛兵,光是他們就能有這麽多。”
“啊!十八叔,你真是厲害啊!”李迒看著不斷從身邊經過的雄壯隊伍,忍不住咋舌道。
“那個,現在我還是安排人先送你們迴家去吧!”看了看李清照噘起的嘴唇,秦剛又補了一句,“你放心,等我到了保安,就會給你寫信,寫很多的信,把那裏的事情都寫給你聽!”
說完後,他便迴頭從隊伍後叫過來一名騎馬的斥候兵,吩咐道:“你,帶他們倆去前麵的鎮上,給他們租一輛迴家的馬車,然後再迴頭追上隊伍。”
斥候兵立即點頭應下,可兩個小孩卻依舊是緊緊攥住秦剛的衣角不放。
“那你得保證,以後不管到哪裏,都要按時給我寫信!”李清照眼淚汪汪地看著秦剛說道。
“保證!十八叔絕對保證!快去吧!”秦剛急急地命令斥候兵帶著他倆離開,他是擔心再拖延幾秒,自己的眼淚就要掉落,於是狠心轉過了頭,跟上了快要走完的隊伍末尾。
“十八叔!”是李迒的小嗓門,“我長大了也會去和你一起打仗!”
走了十幾步路後,秦剛這才悄悄地迴頭,卻看見李清照依然倔強地和弟弟拒絕著那位斥候輕微的拉扯,一直站在原地等待著他的轉頭,終於等到了後,這才興奮地衝著他使勁揮手。
秦剛無奈地也隻能舉手迴應,見他們還是不動,無奈之下,心念一動,便用了兩隻手,在胸前比劃出了一個心形的形狀,又用右手食指指了指自己的腦袋,再遙遙地指向了李清照。
不知道小丫頭是不是看懂了,兩頰飛起了紅暈,這才低下了頭,拉著李迒,跟隨斥候兵轉身向鎮上走去。
原先一直跟在隊伍開頭的趙駟此時卻已慢吞吞地落到了最後,用胳膊捅了捅秦剛:“怎麽著,這是誰家的小娘子?瞧著怪眼熟的。”
“哪裏的小娘子。”秦剛有點心虛地說道,“都是我李師叔家的兩個小孩,清娘和迒哥兒,清娘你也是見過的,上次送我們與老師離京,她們和父母一起過來為我們送行過啊。”
“嗯!”趙駟點了點頭,過了一會兒才慢慢地說道,“這綠曲兵的手語也該更新了,某人有了新詞語卻還藏私啊!”
秦剛大窘,心想一定是剛才的手勢被這渾人看到了,索性板起臉道:“說什麽呢?你要想學隨時教你啊!”
“算了算了,某就是學了也找不到人去打手語啊!哈哈!”趙駟說完又甩開大步,把秦剛遠遠地拋在了身後。
青城到中牟的路程,花不了大半天的時間,在天黑之前隊伍便與早已到達碼頭的船隻匯合了,而順利送完李清照姐弟倆的斥候兵也騎著快馬趕過來複命。
船隻沿著西去的汴河又行了一天之後,便到了與黃河相交的地方。黃河的地上河,在宋朝時便已經形成,汴河船隻從這裏進入黃河雖然麻煩些,但也是有一些辦法的。
隻是秦剛在此地問過河工們,即使是費了折騰讓船隻進入了黃河,其西去的河道也不是太通暢、而且又還是逆流。
於是,綜合考慮後,決定從這裏就改走陸路,正好可以開始長途行軍的各項訓練。
既然要行軍,便要分出前中後三軍:
前軍由斥候隊擔任,三十人中有少量騎兵騎馬先行,負責勘探路線,提前聯絡沿線的官府打好招唿,同時也會在沿途留下記號,然後斥候隊的步兵便是依據這些而預估行軍距離,落實並安排好投宿或野營之地,再去引導或通知中軍。
而因為隻是在境內行軍,不必擔心來自後路攻擊的風險,所以在後軍隻是安排了一個什押後,他們的任務也簡單,隻是為了收容偶爾掉隊的士兵。
其餘的絕大部分的,便都留在了中軍,而且因為沒有了隨行的船隻,沿途還雇傭了一批的大車與車夫,負責幫他們運送武器、鐵甲以及各類補給物資,整體行進。
從陸路行軍開始,秦剛他們就基本進入了陝西路的範圍之內了。
所謂的陝西路與之後會不斷提到的關西五路甚至是關西六路應該指的是同一個地理概念。是指以黃河由北向南流向的那條線以西的地區,也就是曆史上非常著名的潼關以西,被稱為關西的那一片土地。
大宋立國之後,開始隻在這裏設了一路,名為陝西路。
很快,由於西夏的獨立以及不時而起的戰事侵犯,同時還需向北麵對遼國的威脅,陝西路便分拆成了永興軍路與秦鳳路這兩個路,這次分拆後的兩路都擁有獨立的轉運司、提點刑獄司與經略安撫司,算是非常正式的兩個路,陝西路便不複存在。
而隨著宋夏之間的戰爭形勢發展,為了更加便於軍事動員與戰事應對,永興軍路便分拆出了鄜延路與環慶路,而秦鳳路又分拆出了涇原路,於是關西地區也就成了這五路。
之後王韶主持河湟開邊,在新增加的疆域上新成立了熙河路,便成了西北六路。
不過分拆後的鄜延、環慶與涇原這三路,都隻是單純的軍路,也就是說,它們隻設了經略安撫司,而轉運司與刑獄司仍由原先的兩路兼管,所以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它們算是稍低一級的路,其經略安撫使會比秦鳳路及永興軍路的經略安撫使稍低個一兩個品級。
為了盡快趕到保安軍,秦剛他們選擇了沿著陝、華、同、鄜這四州的驛道路線,然後再折向西北方向,以到達最終的目的地——保安軍。而至於在延安府的上官呂經略使,計劃是完成上任後的一係列準備之後再去拜見。
而從陝州開始,便可以明顯地感受到戰爭的氣息以及相應的各種特別景象。
首先是人煙開始稀少,驛道兩邊多有荒蕪的田地出現;
其次便是道上的行人開始單一化,大多都隻是來往的商人;
再者就是路上的這些商人多半都會有武裝。這點也很好理解,多年戰爭帶來的弊端就是有人一旦活不下去時,難免會動點邪念。
這裏軍隊多,大股土匪不易生存,但是那種平時是農民、偶爾出手搶劫一把、迴家再做迴農民的情況就比較多見。所以在這裏行走,不論是普通的旅客、還是做生意的商人,都是很有必要帶些武器來防身。
不過,秦剛這的一行實在是過於特殊,不僅僅是人數眾多,而且服裝也過於怪異,有些人還在懷疑,是不是西夏人直接打到內地來了?不過西夏人最突出的特征並非是服裝、其實應該是他們特殊的發型,所以看了看秦剛他們還都是與自己差不多的漢人,才放下心來。
所以,膽大的人往往會與他們保持著一定的距離行動;而膽小的則幹脆直接避到路外的農田或荒地裏與他們遠遠地避開。
秦剛覺得自己的這樣子是有點擾民了,於是便叫人將原先準備進入鄜延路後再打出的旗號都拿出來,大笑道:“本官此番去保安軍就任,還是要走得冠冕堂皇些!”
大宋對於不同身份的人使用旗幟已有明確的規範:黃旗必須得是皇家使用,白旗為官軍使用,紅旗則為民軍使用。然後黑旗標識為武將,綠旗標識為文臣。除了這些基本的顏色之外,對於具體旗幟的用料、裝飾以及標字則沒有太多的約束。
於是,秦剛的這支隊伍,開頭打出的是四麵綠身紅翼的文臣豎旗,自上而下是“知保安軍”四個大字,其後便是一水的“秦”字三角紅旗,意為這是秦姓知軍的私軍家丁。
一時間,旗麵迎風烈烈,甚是威風。
而之前一些同向而走的商旅,大多都是選擇避在路邊等他們走後,才遠遠地跟在後麵。
而現在一看到這些旗幟,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朝廷命官到前線赴任,那這可是一支最可靠的隊伍啊,還是趕快跟緊了他們,豈不是白白蹭到的安全保障嗎?!
秦剛看到有了旗幟的隊伍顯得分外精神,便揮手叫來一匹馬,自己翻身上馬,疾行到了隊伍開頭,放開嗓子對著士兵們喊道:“兒郎們,把船上教習過大家的軍歌記起來,隨我唱起!”
原來,從處州出來後,很長一段路都是坐船,在船上無事。
秦剛便將後世的一首《精忠報國》歌曲默了下來,再對歌詞稍稍作了點修改,抄錄了若幹份,分頭教給了底下的士兵,並囑咐大家可以多加熟悉並練習。
此刻,既然軍中的旗幟都已經打出,那麽這軍歌,也不妨可以提前進行合練了。
綠曲兵平時還教識字,並且規定小隊長以上必須識字一百、中隊長以上必須識字兩百,這樣方能看得懂軍令,做得了指揮官。於是有不少人都從懷裏掏出了各自抄錄後的歌詞。
“狼煙起,江山西望。”秦剛提氣高唱出第一句後,隊伍開頭便開始隨之高聲唱起:
“龍旗卷,馬長嘶,劍氣如霜!”
“心似黃河水茫茫,六十年縱橫間,誰能相抗?”
兩百多人的中軍隊伍,三人一排,行軍間距也要拉出超半裏的距離,歌聲從前至後,慢慢地至全軍唱起,非常地嘹亮。
這首歌旋律簡單,節奏有力,正好又符合行軍間的步伐,大多數人都是在船上時候已經獨自學會,此時隻是在適應著彼此之間的合拍與節奏而已。
……
“馬蹄東去人西望,人西望,草青黃,塵飛揚!”“
“我願守土複開疆,堂堂中國要讓四方~來賀!”
一遍唱完,群情激昂!
大家都是第一次合唱,卻沒有想到合唱的感覺竟然與平時自己哼唱完全地不同,所有的士兵此時都開始覺得渾身發熱、熱血沸騰、精神十分地振奮,也令跟在後麵的商隊行人肅然起敬。
雖然這一遍的合唱之聲略有不齊,歌詞也聽得有點含混不清,但不過,“狼煙”、“江山”、“報國”、“守土”、“開疆”這些詞還是聽得非常清楚。
而且,雄勁的歌曲,也讓綠曲親衛營的行軍步伐變得更加整齊有力。
隨著第二遍的歌聲再起,聲音便顯得更加嘹亮、節奏變得更加分明、氣勢也就更加地雄壯了。
“……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鄉,何惜百死報家國!忍歎惜,更無語,血淚滿眶……”
長歌而行,迎戰西賊,這已經是大宋陝西境內多年未遇的雄壯之景了。
當然,起歌也是有講究的,如果一直唱下去並不妥當,人的氣力終有會被耗盡之時。
隻有在發現隊伍略有疲憊、或者是可以接近中途休息點之前,便可以通過起唱軍歌幫助大家振奮精神,這樣子一起唱個一到兩遍即可,還可以起到宣揚自身隊伍的場麵,讓這些親衛兵尤覺十分地自豪自得。
眼下,一行隊伍正在準備進入到附近的一處城鎮,前麵已經有先行去過的斥候過來引路,帶領大家快速前往已經準備好的休整點,而在此時,第二遍軍歌也正好唱完。
路邊便有百姓挑指喝彩道:“真正的好漢子們!是去打西賊的!”
正在此時,突然就有意外發生了:一邊的路旁卻是衝過來一批衣衫襤縷的孩子,渾然不顧最邊的一排士兵下意識的微弱阻攔動作,徑直地衝入了隊伍之中,衝著看起來最像是長官的趙駟納頭便拜,口中喊道:“我們要去西邊打西夏人,我們要投軍!求將軍收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