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下就一個天子,每天想要覲見的重臣貴客真要排起來,哪怕隻是每人簡單地見一麵、說兩句話,從早到晚十二個時辰也不夠排。所以,朝廷都提前定有有章程,並有專門的機構,按照麵聖人員的資格、品級、遠近關係,以及要麵聖事件的緊急程度、重要程度等等各種因素進行排序,然後再通知下去,這便叫作依次入對。
不過,凡事總會有意外,天子有時也會有自己的特別考慮,那麽就會人為地幹涉一下這個次序,讓原本排在後麵的人提前麵聖,這便會叫做越次入對。
能夠越次入對,則意味著得到了天子足夠的重視、甚至會是天子十分渴望見到的人,這等榮耀,就算是在京城裏的驛館,這外廳所有的人中,甚至都會是他們一輩子都不可能享受到的榮耀。
秦剛正有點發愣之際,那位吏員卻已經著急起來,甚至直接上前扯住他的衣袖道:“秦撫勾速與我去更衣,章運使已經為你準備好了朝服,我們換了就去,不可令天子久等!”
這時,無論是李禠、秦湛,還是剛聚過來的劉法等人,皆不住聲地催促秦剛速速過去,不可耽誤了時間。
秦剛迴到所住的房間,一把年紀的章楶卻已經是守在門口,也是一把將其拉入到房中,一邊催促著兩個小吏手腳麻利地就給秦剛換上正式的朝服,一邊絮絮叨叨地囑咐道:“原本想著,宣德門將我等到京的消息報上去,至少也要排個三四日的時間,卻不曾想官家卻是久候徐之的名字,竟然方才就派人傳了口諭來,可見對你的重視。”
換服結束後,章楶又親自前後檢查了一番,認為沒有問題之後,再直接拉著秦剛迅速出了驛館,在路上,還在不住地叮囑著入宮麵聖時必須要注意的各種細節之處,出得驛站的門口,卻是宮裏派出的馬車,在那久候多時了。
秦剛上了馬車,此次的入對並無章楶,乃是秦剛的單獨覲見,於是章楶便與趕車的小黃門輕聲囑咐了兩句,就揮手告別。
馬車穿過城裏的街道,由於前麵還有開道的快馬,所以行進得非常迅速,很快就到了宮城外。
在靠西的右掖門外停了下來後,趕車的小黃門便請秦剛下車,又在宮門前驗過了腰牌及手中的詔令之後,便進入宮門,步行進入。
這是秦剛殿試之後第二次進入皇宮。
宋朝的皇宮其實並不大,在小黃門的帶領下,兩人隻穿過了兩道宮門,就來到了趙煦目前最喜歡接見大臣的睿思殿前。
小黃門恭恭敬敬地請秦剛稍留片刻,由他先行進殿報告。
一會兒,殿內走出來另一個宦官,目不斜視地站在門口高宣:“宣秦剛進殿。”
秦剛迴憶了一下去年殿試前禮部官員交待過的覲見禮儀要求——都來到這裏了,沒必要這種細枝末節的地方被人揪出什麽毛病——剛入京的第二天就能獲得官家召見,這種榮耀與他當下的從七品官職極不相配,真不知過兩天這樣的消息傳出去後,會在朝堂上下能引起什麽樣的反應。
睿思殿並不大,自今年四月在此殿後的宣和殿新建成後,趙煦來此殿的時間便已減少。但每每需要再次警示自己效法先帝、鞭策進取之意時,又或者要接見自己所看重的臣子時,趙煦便多會選擇在這裏。
在睿思殿召見臣子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坐得更近一些,這是趙煦今天選在這裏的另一個想法。
之前他已經見過秦剛兩次,一次是在開封府的審案堂上,彼此雖然很近,但那時的他卻並沒表露皇帝的身份;另一次便是在殿試最終公布名次,因為他特意給了秦剛的第二十名、又臨時起意要在大殿上親口唱名到第二十,於是才有了秦剛上前的謝恩,但卻是隔了禦座的距離,彼此看得都不是太真切。
隨後,由於秦剛在《神宗實錄》案中毫無保留地站在了舊黨一邊,趙煦本想好好挫一挫這個同齡年輕人的傲氣,對於章惇提出的多條打壓之策皆是予以了默認,其實他的內心深處是期望著秦剛向他低頭服軟後,然後再給其重用的。
隻是在突然收到處州大捷的奏章之後,他才記起這個快要被他忘掉的名字,也正是與劉惟簡的閑聊中,才被這位老侍臣提醒:臣子想低頭,也要他這個官家給人家機會啊!
所以,在章楶提出推薦秦剛到發運司的奏章後,趙煦不顧張商英等人的反對,堅持批準了這一任命。而僅僅幾個月的時間,便看到秦剛在催綱司任上拿出了青苗法推行與秋綱糧發運均是全國最佳的業績時,從他的理解來看,這就是標準的“官家肯信任、臣子敢效命”的佳話再現。所以才有了當下的入對機會。
看著一板一眼走到身前的秦剛,趙煦竟然有些恍惚了。
他不由地再次想起了當他第一次聽到秦剛的名字,就是因為他所寫的那篇《少年華夏說》,竟然氣得那個老太婆哼哼然地大發雷霆,而且還極不冷靜地下旨要求褫奪他的解元稱號,最後還被中書舍人毫不留情地封還了。
這該是丟了多大的臉啊!而且此時的他,不過隻是一名正在考試的士子。
一想起此事,趙煦那張一直蒼白的臉龐上就會少有地顯現出些許興奮的血色。
從那個時候起,趙煦便會時常地在自己的心底默念著“故興邦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華夏之少年兒郎。”在他的理解裏,這裏的的少年兒郎,更多的含義應該是指這個身為大宋官家的少年天子,激勵著他以堅定且超然的勇氣,在一旦可以親政之時,以不可撼動的決心,推進並實施新法,以實施他深紮內心的興邦之責任。
隨著朝局的逐漸明朗,紹聖新法的全麵鋪開,趙煦也不像一開始時那樣子對章惇言聽計從。盡管對於舊黨、對於高太後、他們都有著一顆共同的仇恨之心,但是在具體的處理手段與複仇程度來看,還是有著一定的區別的。
幾乎所有在世的舊黨重臣都盡數貶至嶺南,呂大防、劉摯、梁燾等人甚至死在路途或目的地上,其他如秦觀、黃庭堅等與舊黨關聯之人,也一律都已貶官出京。
即使如此,仍然是無法平息章惇內心的憤怒,他還要報複那些已死的舊黨領袖司馬光、呂公著等人,他奏請趙煦剝奪了這兩人追封的諡號、拆掉官修的碑樓、磨掉碑文、不斷地追貶司馬光、呂公著等死人的官職。甚至前一段時間,他還建議要對司馬光進行挖墳、掘墓、鞭屍、曝骨等等這一係列的後續重責。
而趙煦顯然在此時有些猶豫了,幸好此時朝堂上還是有些別樣的聲音的,中書侍郎李清臣、以及知樞密院事曾布都立即上書,表示強烈的反對,這才將此事按下。
章惇此事沒有得逞,又謀劃要將高太後徹底地打倒,於是先炮製了陳衍、張士良的謀逆案,再由此追查出一切皆是出自於高滔滔之旨意,通過嚴刑拷打弄出了一些作為證據的供書。
於是,章惇幹脆直接讓蔡卞替趙煦擬好了“剝奪高滔滔太後稱號廢為庶人”的詔書,直接拿到了趙煦的麵前,要求他立即在這上麵簽批頒布!
此時詭異的事情出現了,先是趙煦的嫡母向太後跑來阻止,然後又是他的親生母親朱太妃前來哭阻。按理說,追廢高滔滔的決策討論無比地重要、更也是無比地保密,皇帝也已經親政兩年,後宮的消息怎麽會這麽迅速?
是皇宮裏還有舊黨的殘餘嗎?還是章惇清理得還不夠幹淨?
其實實情不過就是趙煦自己的內心的猶豫罷了,讓兩位太後在這個時候過來,不過隻需要他對心腹手下使兩個眼色就可以做到的事情,太後也好、親生母親也罷,此時都不過隻是他的工具人而已。
於是,高滔滔此事就此作罷。曆史終將證明,未能斬草除根式地消除舊黨在皇宮裏的這一片聖地,這便成了章惇及之後的新黨黨徒終究無法徹底站穩地位的關鍵。
不過,他們的想法也是笑話了!皇帝除了自己的位子,何曾想過讓任何人可以徹底站穩呢?
趙煦既然是一心以神宗皇帝為自己的楷模,以神宗皇帝的言行作為自己的準則,在他親政後的一件件事情的處理體驗中,很難不領會到神宗皇帝當年最為擅長進行各種“異論相攪”的帝王之術。
即使是對於神宗皇帝自己無比信任的王安石,仍然免不了在好幾次的關鍵時期,都在朝堂上為其樹立起無可奈何的政敵以作為製衡。
所以,在章惇一次次的強勢決策之下,趙煦雖然在大多數的時候都是表示支持的,但也絕非言聽計從。
比如就在對於秦剛的任命使用上,他開始反思當年殿試之後的決定是否過於無情了?
秦剛可以算得上是他在尚未親政的時期,就已經寫在自己心頭屏風上的第一個名字。
或者,如果有一天,他想控製一下、或者製約一下章惇的話,除了曾布之外,是不是還可以預先培養一個更加年輕、更有力量的未來宰執呢?
自從有了這個想法之後,秦剛這個名字便開始在他的心裏揮之不去了。
如今,這個年紀與他相仿、此刻又顯得恭謙無比的年輕臣子,正站在他的麵前。
甚至,趙煦能夠從他的身上感受到那份與其年齡並不相稱的沉穩與鄭重,但又明確地少了那些老臣們的世故與高傲。
突然之間,一種不一樣的情緒湧上趙煦的心頭,使得他放棄了早已準備好的那套皇帝對臣子關心套話,竟然使他脫口而出一句:“秦剛,你很不錯!”
秦剛顯然一愣,不過很快他也反應了過來,直起身來,笑吟吟地迴了一句:“陛下,你也很不錯!”
“哈哈哈哈!”還沒等到旁邊的內侍想要站出來喝斥秦剛的無禮時,小皇帝已經發出了他們極少聽到過的罕見暢笑之聲,並用手不住地指指秦剛,止笑之後才道:“不知為何,朕與你說話時,就是感覺比較親切!”
“那是陛下平易近人、又以聖恩優待下臣。”秦剛當然不敢繼續托大,該奉承的時候還是要多多奉承。
“不過,後來我傳話讓宗正寺特別警告過了趙子裪,這個人沒有再找你的麻煩吧?”趙煦一下子想起了很多的往事。
“臣不敢欺瞞陛下!在此事之後,趙子裪便與臣一起有了合作,做了這京城裏的一品天醇酒與香水的生意。”
“什麽?你們居然合作做生意了?”趙煦也是一個心思細密之人,轉瞬便明白了這裏麵的道道。
“臣也沒有辦法,想要做點生意養家,卻總是怕被禦史們盯上。總不能每次都要麻煩陛下對這些煩人的奏章留中不發吧!”秦剛順便再為上次的事情向皇上表達了謝意,“所以,臣選擇與趙子裪合作,這件事,即使傳出去,也不大會被人相信。”
“卿有大才,當為朝廷之肱股。其實從此之後,此等生意之利,你就不需要過於追求。若有虧欠的話,朕盡可許你!”趙煦好久沒有像今天這樣會隨口就說出一些任性之語,臉上的血色又似乎多了幾分。
“臣感激陛下之抬愛,隻是朝廷賞罰自有法度,當不得為臣屢開例外。”秦剛也有點意外趙煦今天所表現的感性,隻能沉著提醒,“臣通過家人、朋友嚐試一些商業經營,一則會嚴守朝綱法令,關鍵之處決不逾越,二則也是通過親身的一些體會,探索以商業市場之力推動並完善新法的施行之道。”
“對啊!我聞章質夫所言,秦卿的朋友在杭州開設了一家四海銀行,就是這次兩浙青苗法實施大順之關鍵。”趙煦突然被這個話題勾起了興趣,便喚內侍給秦剛賜座後,究其細節對著他詳細地詢問了起來。
宋朝是中國古代君臣之禮發生重大變遷的轉型時期。
在宋之前,君臣之間多趨於平等,君臣對話,多有對座而談之景。
宋太祖即位後的初期,他發現宰相們向他匯報情況的時候都有座位,令他的心裏總是不太爽快。於是有一天,他假意說看不清奏章上的字,叫宰相上前向自己作些解釋說明,等到宰相給他說明完再轉身迴去時,卻發現自己的椅子已經不知被誰撤走了。
而察覺到聖心的宰相們立刻明白了這裏的意思,便紛紛上書說:他們覺得今後站著奏事的方式特別好,腰好腿也好,身體倍棒,迴家後吃嘛嘛香,不必再為他們安置椅子了。
於是,宰相與皇上“坐而論禮”的製度由此而終。
而在此後,皇帝偶爾要給重臣賜下座位而交談的話,便成了一項可遇不可求的恩典了。
秦剛在這次覲見中,也想嚐試著與趙煦進行一些新法執行上的深度交流。
在接近趙煦時,他便聞到了非常顯著的中藥味。
這位新天子,幼時便身體虛弱,從小到大,都離不開各種草藥的調理,所以他便順勢由草藥聊起了話題。
“陛下平時一直在吃太醫局開出的各種草藥方子,一定知道這些藥方中,開始便有不同藥物的相互配比,中間會有細致講究的煎熬方法,同時還會有吃藥前後的飲食禁忌。可知醫生費心做出這些的安排所為者何?”
“朕聞太醫們所言,均是為了能夠讓不同的藥方發揮出最好的療效來。”
“陛下所言甚是。臣雖非醫者,但也聞藥王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藥方》中自序曰:‘是藥三分毒’。藥者之所以有藥性,實是就是利用其毒性專攻其症。對症而施即表現為治愈病症的藥性,反之則為傷害身的毒性。所以,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不會有,善治百症的神醫卻常可遇。世間百草為藥,而能明察不同草藥之藥理毒性,以其配比、煎熬及忌口規範,抬其藥性攻其症,抑其毒性利人體,此便為良醫!”
聽著秦剛侃侃而談的藥理醫經,趙煦實際上平時再與醫官們打交通近過程中都已經零碎地聽過,但他不僅驚訝於年輕的秦剛在這方麵的博學,更是明白他這隻是在打比方,實質想說的話還在後麵。
“這國家便如若人體一般,時間長了,不同的地方遭遇到了各種情情便會發生病症。所以,新法諸條令便似解決這些病症的草藥,而新法的實施者們即為開出藥方的醫生。同一法令,為何會出現南橘北枳的現象?其原因便在施政之人身上。便如這世間會有庸醫良醫之分,雖習得同一醫典,診出同一病症,開出相似之藥方,但其配方之比例多寡、煎熬之時間長短,以及服藥前後的飲食搭配,卻有諸多差異,那麽其結果可能是天壤之別!”
秦剛的這一番比喻也算是用心良苦。
俗話說:久病成良醫。這趙煦自幼便與禦醫配製的各種草藥打交道,雖然藥方煎製都有宦官們操辦,但為了讓其放心並明白,醫官們也會時不時地向他講解,為何會添加某種成份、為何須得煎熬到足夠的火候、又為何同時忌口某種食物等等。所以,秦剛講的這些道理,都是趙煦一聽就懂的中醫藥的基礎理論。
而隨後秦剛用它來比擬在新法實施中所出現的偏差與負麵影響的原因,也是說得非常地妥當貼切。即使是隱晦地指出之前的王安石變法、以及當下的章惇變法過程中所出現的一個不妥不當之處,這種曲折比擬的提法,並不會令趙煦感到有什麽不舒服,反而會令他有所深思,並且覺得這種的說法非常地適當。
而如果是換了一種環境、換了一種說法,但凡會有人指出新法有什麽不好與缺點時,此時已經處於火爆狀態的新黨黨徒就會立即跳起來大叫:“你居然說新法不好?你居然會指出新法的缺點?那你就是反對變法、反對救治天下!你就是萬惡不赦的舊黨餘孽!”
而那時在一旁的趙煦,也不會覺得新黨們斥責有什麽不對,進而對於隨後他們要求要懲治對方的要求也是來者不拒。
長此以往,他的耳邊就再也聽不到任何對於新法施行的負麵聲音了。
而被裹脅其中的皇帝,也隻能被動地認同新黨的這種“反對即打倒”的簡單粗暴做法。
“臣在兩浙路所做的青苗法實施,便就是從醫生的角度出發,為青苗法這樣的好草藥,針對兩浙路百姓與地方政事的身體,去嚐試進行最好的藥方配比,最佳的煎治火候,並且還要為它的服用,製定不同的禁忌配合措施。”秦剛終究將話題引迴到了皇帝最關心的原始問題。
而隻有經過這樣子的鋪墊,他才可以放心地將兩浙路的四海銀行的真正價值、作用以及與青苗法之間的關係能夠講透。
“銀行便就像是煎治這服好藥的器皿。為何過去的錢莊不行?因為它們隻會考慮自己的生意盈利,隻會在乎放貸利息的高低。它們隻能做商者,而不能做醫者。”秦剛必須要把銀行與錢莊的區別說清楚,否則,要是皇帝隻聽個大概,然後就直接下詔要把銀行卻當成了一劑在青苗法實施中包治百病的仙丹,簡單地到全國推廣,且不說其他地方的理解能否跟得上,就算是全部交給秦剛去執行這事,都會立刻遇上大範圍應用時所產生的更多挑戰與阻礙。
“嗯,朕初聞此事時,的確想過是否要下令讓天下各路的錢莊都來推行這種新式的青苗貸。不過此時聽得秦卿所言,方才感到自己的想法有點魯莽了。”不知為何,在與秦剛的交流中,趙煦顯得非常地放鬆,竟然還會不自覺地反思自己的過錯,這在他與其他重臣的交流中是極其罕見,當然,與秦剛會有一種同齡人相互交流的氛圍極其重要。還有一點就是,秦剛對於表現的極其恭敬與順從的態度,也是讓這種談話的氣氛顯現得非常融洽。
不過,凡事總會有意外,天子有時也會有自己的特別考慮,那麽就會人為地幹涉一下這個次序,讓原本排在後麵的人提前麵聖,這便會叫做越次入對。
能夠越次入對,則意味著得到了天子足夠的重視、甚至會是天子十分渴望見到的人,這等榮耀,就算是在京城裏的驛館,這外廳所有的人中,甚至都會是他們一輩子都不可能享受到的榮耀。
秦剛正有點發愣之際,那位吏員卻已經著急起來,甚至直接上前扯住他的衣袖道:“秦撫勾速與我去更衣,章運使已經為你準備好了朝服,我們換了就去,不可令天子久等!”
這時,無論是李禠、秦湛,還是剛聚過來的劉法等人,皆不住聲地催促秦剛速速過去,不可耽誤了時間。
秦剛迴到所住的房間,一把年紀的章楶卻已經是守在門口,也是一把將其拉入到房中,一邊催促著兩個小吏手腳麻利地就給秦剛換上正式的朝服,一邊絮絮叨叨地囑咐道:“原本想著,宣德門將我等到京的消息報上去,至少也要排個三四日的時間,卻不曾想官家卻是久候徐之的名字,竟然方才就派人傳了口諭來,可見對你的重視。”
換服結束後,章楶又親自前後檢查了一番,認為沒有問題之後,再直接拉著秦剛迅速出了驛館,在路上,還在不住地叮囑著入宮麵聖時必須要注意的各種細節之處,出得驛站的門口,卻是宮裏派出的馬車,在那久候多時了。
秦剛上了馬車,此次的入對並無章楶,乃是秦剛的單獨覲見,於是章楶便與趕車的小黃門輕聲囑咐了兩句,就揮手告別。
馬車穿過城裏的街道,由於前麵還有開道的快馬,所以行進得非常迅速,很快就到了宮城外。
在靠西的右掖門外停了下來後,趕車的小黃門便請秦剛下車,又在宮門前驗過了腰牌及手中的詔令之後,便進入宮門,步行進入。
這是秦剛殿試之後第二次進入皇宮。
宋朝的皇宮其實並不大,在小黃門的帶領下,兩人隻穿過了兩道宮門,就來到了趙煦目前最喜歡接見大臣的睿思殿前。
小黃門恭恭敬敬地請秦剛稍留片刻,由他先行進殿報告。
一會兒,殿內走出來另一個宦官,目不斜視地站在門口高宣:“宣秦剛進殿。”
秦剛迴憶了一下去年殿試前禮部官員交待過的覲見禮儀要求——都來到這裏了,沒必要這種細枝末節的地方被人揪出什麽毛病——剛入京的第二天就能獲得官家召見,這種榮耀與他當下的從七品官職極不相配,真不知過兩天這樣的消息傳出去後,會在朝堂上下能引起什麽樣的反應。
睿思殿並不大,自今年四月在此殿後的宣和殿新建成後,趙煦來此殿的時間便已減少。但每每需要再次警示自己效法先帝、鞭策進取之意時,又或者要接見自己所看重的臣子時,趙煦便多會選擇在這裏。
在睿思殿召見臣子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坐得更近一些,這是趙煦今天選在這裏的另一個想法。
之前他已經見過秦剛兩次,一次是在開封府的審案堂上,彼此雖然很近,但那時的他卻並沒表露皇帝的身份;另一次便是在殿試最終公布名次,因為他特意給了秦剛的第二十名、又臨時起意要在大殿上親口唱名到第二十,於是才有了秦剛上前的謝恩,但卻是隔了禦座的距離,彼此看得都不是太真切。
隨後,由於秦剛在《神宗實錄》案中毫無保留地站在了舊黨一邊,趙煦本想好好挫一挫這個同齡年輕人的傲氣,對於章惇提出的多條打壓之策皆是予以了默認,其實他的內心深處是期望著秦剛向他低頭服軟後,然後再給其重用的。
隻是在突然收到處州大捷的奏章之後,他才記起這個快要被他忘掉的名字,也正是與劉惟簡的閑聊中,才被這位老侍臣提醒:臣子想低頭,也要他這個官家給人家機會啊!
所以,在章楶提出推薦秦剛到發運司的奏章後,趙煦不顧張商英等人的反對,堅持批準了這一任命。而僅僅幾個月的時間,便看到秦剛在催綱司任上拿出了青苗法推行與秋綱糧發運均是全國最佳的業績時,從他的理解來看,這就是標準的“官家肯信任、臣子敢效命”的佳話再現。所以才有了當下的入對機會。
看著一板一眼走到身前的秦剛,趙煦竟然有些恍惚了。
他不由地再次想起了當他第一次聽到秦剛的名字,就是因為他所寫的那篇《少年華夏說》,竟然氣得那個老太婆哼哼然地大發雷霆,而且還極不冷靜地下旨要求褫奪他的解元稱號,最後還被中書舍人毫不留情地封還了。
這該是丟了多大的臉啊!而且此時的他,不過隻是一名正在考試的士子。
一想起此事,趙煦那張一直蒼白的臉龐上就會少有地顯現出些許興奮的血色。
從那個時候起,趙煦便會時常地在自己的心底默念著“故興邦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華夏之少年兒郎。”在他的理解裏,這裏的的少年兒郎,更多的含義應該是指這個身為大宋官家的少年天子,激勵著他以堅定且超然的勇氣,在一旦可以親政之時,以不可撼動的決心,推進並實施新法,以實施他深紮內心的興邦之責任。
隨著朝局的逐漸明朗,紹聖新法的全麵鋪開,趙煦也不像一開始時那樣子對章惇言聽計從。盡管對於舊黨、對於高太後、他們都有著一顆共同的仇恨之心,但是在具體的處理手段與複仇程度來看,還是有著一定的區別的。
幾乎所有在世的舊黨重臣都盡數貶至嶺南,呂大防、劉摯、梁燾等人甚至死在路途或目的地上,其他如秦觀、黃庭堅等與舊黨關聯之人,也一律都已貶官出京。
即使如此,仍然是無法平息章惇內心的憤怒,他還要報複那些已死的舊黨領袖司馬光、呂公著等人,他奏請趙煦剝奪了這兩人追封的諡號、拆掉官修的碑樓、磨掉碑文、不斷地追貶司馬光、呂公著等死人的官職。甚至前一段時間,他還建議要對司馬光進行挖墳、掘墓、鞭屍、曝骨等等這一係列的後續重責。
而趙煦顯然在此時有些猶豫了,幸好此時朝堂上還是有些別樣的聲音的,中書侍郎李清臣、以及知樞密院事曾布都立即上書,表示強烈的反對,這才將此事按下。
章惇此事沒有得逞,又謀劃要將高太後徹底地打倒,於是先炮製了陳衍、張士良的謀逆案,再由此追查出一切皆是出自於高滔滔之旨意,通過嚴刑拷打弄出了一些作為證據的供書。
於是,章惇幹脆直接讓蔡卞替趙煦擬好了“剝奪高滔滔太後稱號廢為庶人”的詔書,直接拿到了趙煦的麵前,要求他立即在這上麵簽批頒布!
此時詭異的事情出現了,先是趙煦的嫡母向太後跑來阻止,然後又是他的親生母親朱太妃前來哭阻。按理說,追廢高滔滔的決策討論無比地重要、更也是無比地保密,皇帝也已經親政兩年,後宮的消息怎麽會這麽迅速?
是皇宮裏還有舊黨的殘餘嗎?還是章惇清理得還不夠幹淨?
其實實情不過就是趙煦自己的內心的猶豫罷了,讓兩位太後在這個時候過來,不過隻需要他對心腹手下使兩個眼色就可以做到的事情,太後也好、親生母親也罷,此時都不過隻是他的工具人而已。
於是,高滔滔此事就此作罷。曆史終將證明,未能斬草除根式地消除舊黨在皇宮裏的這一片聖地,這便成了章惇及之後的新黨黨徒終究無法徹底站穩地位的關鍵。
不過,他們的想法也是笑話了!皇帝除了自己的位子,何曾想過讓任何人可以徹底站穩呢?
趙煦既然是一心以神宗皇帝為自己的楷模,以神宗皇帝的言行作為自己的準則,在他親政後的一件件事情的處理體驗中,很難不領會到神宗皇帝當年最為擅長進行各種“異論相攪”的帝王之術。
即使是對於神宗皇帝自己無比信任的王安石,仍然免不了在好幾次的關鍵時期,都在朝堂上為其樹立起無可奈何的政敵以作為製衡。
所以,在章惇一次次的強勢決策之下,趙煦雖然在大多數的時候都是表示支持的,但也絕非言聽計從。
比如就在對於秦剛的任命使用上,他開始反思當年殿試之後的決定是否過於無情了?
秦剛可以算得上是他在尚未親政的時期,就已經寫在自己心頭屏風上的第一個名字。
或者,如果有一天,他想控製一下、或者製約一下章惇的話,除了曾布之外,是不是還可以預先培養一個更加年輕、更有力量的未來宰執呢?
自從有了這個想法之後,秦剛這個名字便開始在他的心裏揮之不去了。
如今,這個年紀與他相仿、此刻又顯得恭謙無比的年輕臣子,正站在他的麵前。
甚至,趙煦能夠從他的身上感受到那份與其年齡並不相稱的沉穩與鄭重,但又明確地少了那些老臣們的世故與高傲。
突然之間,一種不一樣的情緒湧上趙煦的心頭,使得他放棄了早已準備好的那套皇帝對臣子關心套話,竟然使他脫口而出一句:“秦剛,你很不錯!”
秦剛顯然一愣,不過很快他也反應了過來,直起身來,笑吟吟地迴了一句:“陛下,你也很不錯!”
“哈哈哈哈!”還沒等到旁邊的內侍想要站出來喝斥秦剛的無禮時,小皇帝已經發出了他們極少聽到過的罕見暢笑之聲,並用手不住地指指秦剛,止笑之後才道:“不知為何,朕與你說話時,就是感覺比較親切!”
“那是陛下平易近人、又以聖恩優待下臣。”秦剛當然不敢繼續托大,該奉承的時候還是要多多奉承。
“不過,後來我傳話讓宗正寺特別警告過了趙子裪,這個人沒有再找你的麻煩吧?”趙煦一下子想起了很多的往事。
“臣不敢欺瞞陛下!在此事之後,趙子裪便與臣一起有了合作,做了這京城裏的一品天醇酒與香水的生意。”
“什麽?你們居然合作做生意了?”趙煦也是一個心思細密之人,轉瞬便明白了這裏麵的道道。
“臣也沒有辦法,想要做點生意養家,卻總是怕被禦史們盯上。總不能每次都要麻煩陛下對這些煩人的奏章留中不發吧!”秦剛順便再為上次的事情向皇上表達了謝意,“所以,臣選擇與趙子裪合作,這件事,即使傳出去,也不大會被人相信。”
“卿有大才,當為朝廷之肱股。其實從此之後,此等生意之利,你就不需要過於追求。若有虧欠的話,朕盡可許你!”趙煦好久沒有像今天這樣會隨口就說出一些任性之語,臉上的血色又似乎多了幾分。
“臣感激陛下之抬愛,隻是朝廷賞罰自有法度,當不得為臣屢開例外。”秦剛也有點意外趙煦今天所表現的感性,隻能沉著提醒,“臣通過家人、朋友嚐試一些商業經營,一則會嚴守朝綱法令,關鍵之處決不逾越,二則也是通過親身的一些體會,探索以商業市場之力推動並完善新法的施行之道。”
“對啊!我聞章質夫所言,秦卿的朋友在杭州開設了一家四海銀行,就是這次兩浙青苗法實施大順之關鍵。”趙煦突然被這個話題勾起了興趣,便喚內侍給秦剛賜座後,究其細節對著他詳細地詢問了起來。
宋朝是中國古代君臣之禮發生重大變遷的轉型時期。
在宋之前,君臣之間多趨於平等,君臣對話,多有對座而談之景。
宋太祖即位後的初期,他發現宰相們向他匯報情況的時候都有座位,令他的心裏總是不太爽快。於是有一天,他假意說看不清奏章上的字,叫宰相上前向自己作些解釋說明,等到宰相給他說明完再轉身迴去時,卻發現自己的椅子已經不知被誰撤走了。
而察覺到聖心的宰相們立刻明白了這裏的意思,便紛紛上書說:他們覺得今後站著奏事的方式特別好,腰好腿也好,身體倍棒,迴家後吃嘛嘛香,不必再為他們安置椅子了。
於是,宰相與皇上“坐而論禮”的製度由此而終。
而在此後,皇帝偶爾要給重臣賜下座位而交談的話,便成了一項可遇不可求的恩典了。
秦剛在這次覲見中,也想嚐試著與趙煦進行一些新法執行上的深度交流。
在接近趙煦時,他便聞到了非常顯著的中藥味。
這位新天子,幼時便身體虛弱,從小到大,都離不開各種草藥的調理,所以他便順勢由草藥聊起了話題。
“陛下平時一直在吃太醫局開出的各種草藥方子,一定知道這些藥方中,開始便有不同藥物的相互配比,中間會有細致講究的煎熬方法,同時還會有吃藥前後的飲食禁忌。可知醫生費心做出這些的安排所為者何?”
“朕聞太醫們所言,均是為了能夠讓不同的藥方發揮出最好的療效來。”
“陛下所言甚是。臣雖非醫者,但也聞藥王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藥方》中自序曰:‘是藥三分毒’。藥者之所以有藥性,實是就是利用其毒性專攻其症。對症而施即表現為治愈病症的藥性,反之則為傷害身的毒性。所以,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不會有,善治百症的神醫卻常可遇。世間百草為藥,而能明察不同草藥之藥理毒性,以其配比、煎熬及忌口規範,抬其藥性攻其症,抑其毒性利人體,此便為良醫!”
聽著秦剛侃侃而談的藥理醫經,趙煦實際上平時再與醫官們打交通近過程中都已經零碎地聽過,但他不僅驚訝於年輕的秦剛在這方麵的博學,更是明白他這隻是在打比方,實質想說的話還在後麵。
“這國家便如若人體一般,時間長了,不同的地方遭遇到了各種情情便會發生病症。所以,新法諸條令便似解決這些病症的草藥,而新法的實施者們即為開出藥方的醫生。同一法令,為何會出現南橘北枳的現象?其原因便在施政之人身上。便如這世間會有庸醫良醫之分,雖習得同一醫典,診出同一病症,開出相似之藥方,但其配方之比例多寡、煎熬之時間長短,以及服藥前後的飲食搭配,卻有諸多差異,那麽其結果可能是天壤之別!”
秦剛的這一番比喻也算是用心良苦。
俗話說:久病成良醫。這趙煦自幼便與禦醫配製的各種草藥打交道,雖然藥方煎製都有宦官們操辦,但為了讓其放心並明白,醫官們也會時不時地向他講解,為何會添加某種成份、為何須得煎熬到足夠的火候、又為何同時忌口某種食物等等。所以,秦剛講的這些道理,都是趙煦一聽就懂的中醫藥的基礎理論。
而隨後秦剛用它來比擬在新法實施中所出現的偏差與負麵影響的原因,也是說得非常地妥當貼切。即使是隱晦地指出之前的王安石變法、以及當下的章惇變法過程中所出現的一個不妥不當之處,這種曲折比擬的提法,並不會令趙煦感到有什麽不舒服,反而會令他有所深思,並且覺得這種的說法非常地適當。
而如果是換了一種環境、換了一種說法,但凡會有人指出新法有什麽不好與缺點時,此時已經處於火爆狀態的新黨黨徒就會立即跳起來大叫:“你居然說新法不好?你居然會指出新法的缺點?那你就是反對變法、反對救治天下!你就是萬惡不赦的舊黨餘孽!”
而那時在一旁的趙煦,也不會覺得新黨們斥責有什麽不對,進而對於隨後他們要求要懲治對方的要求也是來者不拒。
長此以往,他的耳邊就再也聽不到任何對於新法施行的負麵聲音了。
而被裹脅其中的皇帝,也隻能被動地認同新黨的這種“反對即打倒”的簡單粗暴做法。
“臣在兩浙路所做的青苗法實施,便就是從醫生的角度出發,為青苗法這樣的好草藥,針對兩浙路百姓與地方政事的身體,去嚐試進行最好的藥方配比,最佳的煎治火候,並且還要為它的服用,製定不同的禁忌配合措施。”秦剛終究將話題引迴到了皇帝最關心的原始問題。
而隻有經過這樣子的鋪墊,他才可以放心地將兩浙路的四海銀行的真正價值、作用以及與青苗法之間的關係能夠講透。
“銀行便就像是煎治這服好藥的器皿。為何過去的錢莊不行?因為它們隻會考慮自己的生意盈利,隻會在乎放貸利息的高低。它們隻能做商者,而不能做醫者。”秦剛必須要把銀行與錢莊的區別說清楚,否則,要是皇帝隻聽個大概,然後就直接下詔要把銀行卻當成了一劑在青苗法實施中包治百病的仙丹,簡單地到全國推廣,且不說其他地方的理解能否跟得上,就算是全部交給秦剛去執行這事,都會立刻遇上大範圍應用時所產生的更多挑戰與阻礙。
“嗯,朕初聞此事時,的確想過是否要下令讓天下各路的錢莊都來推行這種新式的青苗貸。不過此時聽得秦卿所言,方才感到自己的想法有點魯莽了。”不知為何,在與秦剛的交流中,趙煦顯得非常地放鬆,竟然還會不自覺地反思自己的過錯,這在他與其他重臣的交流中是極其罕見,當然,與秦剛會有一種同齡人相互交流的氛圍極其重要。還有一點就是,秦剛對於表現的極其恭敬與順從的態度,也是讓這種談話的氣氛顯現得非常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