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浙路推廣青苗法,之前最難推行、也是效果最差的就是處州。因為這裏可種地很少,百姓原本的糧食收成就差,青苗期百姓的確缺錢少糧,但問題卻是一旦借了錢後,到了秋收,連正常的賦稅也未必能湊得滿,更不要說把青苗貸的錢還本付息了。
那時的處州地方官府心裏明白,這筆錢萬萬不能貸給老百姓,於是淨挑那些並不想貸、但是卻手頭有點錢的中農、手工作坊坊主去強行攤派。
再加上地方官府把為了推行青苗法而多產生的各種成本,變著法子算在手續費裏,最後還會有黑心的官吏上下其手。於是,最終青苗貸的利息往往就會遠超於民間借貸,一些原本還可勉強生活的人家反倒被它搞得賠本破產、賣地賣房。
這便是青苗法在許多地方不得人心的原因所在。
現在,兩浙路的青苗貸都交由四海銀行來執行。銀行當然也不願意自己放出去的貸款都打水漂啊,所以對於貸款百姓都會有嚴格地貫徹產業指導的原則,也就是說,必須要為他們推薦足以保證到期還款的生計活路。
這方麵,卻是要數處州一地做得最好。
因為處州地田地產不了多少糧食,百姓索性也就不在地頭動什麽腦筋了,全家出動,燒窯的燒窯、鑄劍的鑄劍,釀酒的釀酒,再加青田新出現的挖石頭雕刻,反正秋收時需要償還的都是銀錢,這幾個月打工做下來,還本付息那是綽綽有餘的。
“一家兩家不種糧問題不大,可是整整一州好幾個縣的人都不種糧,會不會有什麽新的問題出現呢?萬一再遇上個災年,別地的糧食都漲價呢?”秦觀倒是對這件事很憂心。
“老師放心。”秦剛則安慰他,“我們的海船,把處州的這些精致商品運往南方去,可以賣上一個非常好的大價錢。然後,我們的海船在迴程中,隻會裝一種商品,叫占城稻。”
“占城稻?”秦觀一愣,趕緊問道,“可是從交趾以南的占城國傳來的一種稻子,據說生長時不挑地方而且產量非常之高?”
“差不多是吧。當然它的不挑地方主要是指在占城所在的那裏,而且那些南蠻哪懂什麽水稻的精心種植技術,都是稻種往水田裏隨便一撒,也不去施弄、不去耕耘,照樣長得很好。所以,被我們大宋引到了氣候條件與他們相似的廣南諸地之後,加上我們農民所懂的育秧、移秧、除草、施肥,這些措施都伺弄之後,一畝田一年能熟三次,每次的產量還比一般的稻田都高。所以,現在廣南那一邊,他們的糧食很多,又極便宜。就算是加上海運的成本,也要比兩浙路本地所種出來的糧食便宜三成以上。”
“廣南的糧食這麽便宜?”秦觀聽了後,陷入了沉思,良久之後,才開口道,“我原本心中一直有一個疙瘩,眼下卻有了一個解決的思路想法,徐之你來聽聽。”
“請老師賜教。”
“這兩浙路北部之地,皆為良田。而正因為多有稻米所出,卻也束縛住了這裏的農民隻能種糧。”秦觀說的便是潤州、常州、蘇州、湖州等地的情況。加上漕運之便利,宋時這裏已經漸漸開始成為了朝廷的重要糧倉之地,曆來將種田之事盯得甚緊。
“隻可惜種田獲利甚微。不比其它,就算與眼下燒瓷開礦的處州百姓相比,也占不得太多便宜。而實際上,江淮兩浙最是適合的推廣蠶桑,這植桑養蠶,再及其後紡織出來的絲綢,其間增值百倍,而所產生之利遠甚於稻米的種植。”秦觀畢竟是撰寫過《蠶書》的人,對於植桑、養蠶的各項成本,還有最終剝繭成絲的獲益,心中的賬目,早就已經算得清清楚楚。
“所以,我就在想,如果徐之你能通過海運,充實江浙一帶的糧倉米市,那麽便可仿照這浙南之地一般,讓百姓用這青苗貸之錢,去植桑養蠶,雖然少了一些的糧食收成,但這蠶絲之獲益,到時隻須拿出些許之數,便可購得廣南之稻米,豈不是兩全其美之策?”
秦觀所提的這些想法,其實自宋以來,在江浙為官的許多人都曾想過。但是他們往往會將這種計劃性的指導想像得過於完美。
比如:有人就提出過,最好的“改稻為桑”並非是讓農民完全放棄種糧,而隻是讓江南農民隻拿出一部分稻田改為桑田,留下足夠繳納賦稅與自食之用的稻田,讓多出來的桑田養蠶織絹來實現富民之計。
想像很美好,但問題在於如何精準控製這糧田與桑田之間的比例關係?且不說當時十分低效的調查統計手段,就算是能夠掌握住這些數據,想一想到了真正的鄉村基層,在貪汙行賄普遍的那種環境下,這種所謂的管控,也隻能是賬簿上的假數字,專門用來糊弄上級,而實際情況,卻一定是陷入了各種盲目無序的發展之中。
因為隻要被大家真正了解了稻桑兩者之間的實際收益差距,既是難以徹底說服那些樸實本份的農民,更是無奈於習慣於偷奸耍滑的地主豪強。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江浙一帶一旦是遇上災荒歉收之年,它所影響的,就不單單隻是這一個地方的百姓吃飯問題。因為這裏本身就已經擔負了天下很大比例的糧食北輸的責任,這樣所導致的將會是全天下的缺糧與斷糧風險。
而秦剛卻提出了一個與新式炒鋼法異曲同工的思路:索性就放棄要努力維持稻桑平衡的思路,也就假定江浙一帶的田地全部改成桑蠶——盡管不可能。那麽,在這種前提下,官府隻需要做好一件事情,全力從廣南地區運輸足夠的稻米,建立好可以完全兜底的大糧倉,而這件事,恰恰就在他所掌管的催綱司的管轄範圍內。
充足的占城稻的輸入,會進一步地壓縮江淮本地稻米的產出價值,農民也好、富戶也罷,這種價值規律下,他們自然會作出最正確的選擇。
“關於具體的田地分配,其實完全可以從官府的強行規定改成技術性的指導。因為,同一塊田地,無論是一直種稻還是種桑,都會存在土地肥力逐年下降的情況。而隻有采用稻桑夾種或者稻桑輪種的方法,才能一直保持田地的肥力。用這樣的道理去說服農民,則要比直接官府下的規定強得多。”秦剛提了自己的看法。
“田地的比例調節非常複雜,就算是交給官府來操作,也未必能夠做到完全精準。隻要真的如徐之你所說的,把各地的常平倉以及各類官儲工作做好,這廣南的稻米可以充足地保障,並在合適的時間投放到市場之上,就完全不必要擔心了。”秦觀認可了秦剛的提法,卻又提出了一個新問題,“隻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眼下反而要擔心以及要解決的卻應該是,農民未必就敢去下決心種植太多的桑田。”
“老師說的是,眼下的農民,大多數都有著他們多年形成的眼光與長久的勞作習慣。貿然提出改糧為桑,絕大多數都是不太敢改變原來的種糧習慣。所以,我們不如在這裏反其道而行之。”秦剛對此想了一個點子。
“反其道而行之?此話何解?”
“常規情況下,人們對於禁止去做的事情,往往都會天然地保持足夠的好奇心。所以,我已經安排好了,從現在開始,四海銀行在江南一帶發放青苗貸款時,會特意加上一條規定:如若農民想將這筆貸款用於種桑養蠶的話,必須向銀行特別申請,並且要在獲得批準後方可進行。而在實際操作中,對於農民在並沒有申請的情況就自己悄悄挪用去的情況假裝看不到。又或者偶爾檢查到一兩例時,會高高舉起,嚴厲地訓斥。然後輕輕放下,並不會收迴貸款,隻說下不為例。這樣的話,反而就會有更多人能有推廣擴大桑蠶的積極性了。”秦剛笑道。
“徐之,你在掌控人心方麵,真是……”秦觀不由地長歎道。
“其實剛才說的,都隻是一些小小的手段。真正可以引導農民的,還將會是最終絲綢在市場上的收購價。”秦剛認真地繼續解釋道,“過去江南的絲絹大多銷往京城、北方之地,相對起種糧,種桑再到絲綢的贏利比例並不具有太大的優勢。如今,我們在明州擴大了南下海貿之路,就可以加大把絲絹產品向南洋等海外之地銷售的數量。這海外的市場要大得許多,再多的絲綢產品也不會引起價格的波動,而且算上海運的成本降低,絲綢便可以長期保持較高的收購 價。隻要能夠把江南的等地絲絹價格拉起來,就不必擔心老百姓不去考慮多掙錢的事情。”
“如此甚好。對了,徐之!”秦觀想起另一件擔心的事情,“你如今也是有了正式差遣的朝廷命官,又是與這市場交易息息相關的發運司衙門。我看剛開始時,你這生意之事還有所遮掩。但到現在,卻是越發地不加掩飾。我看這兩浙路官場上下,都已知曉明州的海貿、杭州的四海銀行,都是你手下的產業。你就不擔心有人因此而彈劾你嗎?”
“真要有人彈劾了,那是章運使去操心的事。”秦剛不以為然地撇撇嘴道,“是他拉我出來幫他做事的,我幫他把事做了,他得幫我擦屁股,這事很公平。”
“你……”秦觀竟一時語塞。
也是,要說為官之道,或者說是在朝局之中的生存之道,他的確還不如自己的這個弟子。
“再說了。我也關注了這段時間的邸報。”秦剛說道,“青苗法的這次推行,要是按照朝廷慣用的那一套方法,我們都非常清楚,最終會走成什麽樣子。所以,我們在兩浙路做出的這份業績,對於此時朝堂裏的價值,將是相當地重要。而這樣的業績,他蔡尚書想不想要?他章相公想不想要?想要的話,對我的彈劾又該怎麽處理呢?”
“哈哈哈哈!”幾個反問,竟讓秦觀一時之間,想為自己的弟子叫絕,前麵剛讚過他對治下百姓的人心掌握,可是一轉眼,表現出來的卻是難度更高的對於上司加政敵的人心掌握。“章相公要是聽到此刻你的言論,估計非得要氣個三魂出世!”
其實,原先章惇與蘇軾的私交關係還很不錯,兼帶與秦觀之間的關係尚可。但不曾想到這次他的重新出山,竟然卻是私毫不念其舊情,對於蘇軾及其門下之眾弟子,頻下狠手,其報複行徑之明顯、心境狹隘之極端,令秦觀對其感觀尤惡。
尤其是在將蘇軾貶至惠州之後,先是派出程正輔監察,之後又在朝廷大赦天下時專門強調“元佑諸臣非但不在赦免之列,更是終身不準北徙。”其師兄黃庭堅便徑直寫詩稱:“子瞻謫嶺南,時宰欲殺之。”此處的時宰便就是直指章惇。
“老師當年收我為弟子時就曾言:名為剛者,過剛易折。並賜我表字為‘徐之’,意為以純粹、不息以為至剛。其實孔子很早就曾說過‘天下未見剛者’,有人便說:這申棖就算一個啊!而孔子則迴答說:申棖不算,他也有好多的欲望,怎麽能算得上剛呢?聖人這是在通過這件事教導我們,真正能夠做到剛正不阿的人,唯有要先將自己的內心做到無欲無求。”
“可徐之你說的這‘無欲無求’又豈是常人可做到呢?”
“無妨,我們隻需要對於世上大多數人所期望的那些東西無欲求即可就行。比如說如今朝堂中的那些權貴們所追求的權力、金錢、地位。隻要我做好隨時掛印離去的姿態,老師你看好了,短時間他們起不了任何想動我的念頭!”
秦觀若有所思,起身則提筆揮毫,在桌上的一張白紙上寫下了“無欲則剛”四個大字。
秦剛走過去,細細觀摩,不由地讚道:“世人皆道蘇公之書筆力雄健、形態豐腴酣暢。今觀老師此四字,遒勁奔放,氣度不凡,不弱於蘇公之筆力。”
秦觀放下筆後,歎道:“昔日吾自起筆始,就在想,這一點是否能趕上東坡公的鋒頭,那一劃是否可以超過魯直兄幾分。其實也就是如徐之你所說的:心中有了太多的欲求,這些欲求便成了影響意韻形成的雜念,最終導致下筆之後的筆劃之間多有遊移。今天聽了徐之此言,心性甚明,下筆前淡然,落墨時專意,這才悟得書法中道也!”
秦剛笑曰:“老師浸淫儒學甚久,如今研佛也深,這超然的心境氣度,可不是由我一句無心之語便可帶出的。”
秦觀卻道:“說到研佛,我見這處州各處的佛寺僧廟,卻不因土地貧瘠而缺少香火,更不乏是各種的燒香祈願之人。隻是這世間寺廟千千萬萬,佛前求願之人,以何止萬萬千千,點滴眾事皆悉數求於佛座之前,一句阿彌陀佛,就想諸業皆消。哪有這樣的好事啊!”
“還是要說到這些寺僧貪圖香油錢,總是以‘我佛慈悲,有求必應’來誆之。如果一定要深究此話錯在哪裏,其實以徒兒之淺見,其與佛經正確教義之根本,就是隻差一字,但卻謬之大矣!”秦剛說著,也拿起桌上的毛筆,換過一張紙,在上麵仿著秦觀所寫字的大小,也是寫下了另外四字。
秦觀站在一旁看得真切,正是“有求必苦”這四字。
“有求必苦,有求必苦……”秦觀卻是將此四字在嘴裏念了幾遍,又拿過自己所寫的另四字連在了一起,似有所悟,“無欲則剛。妙極啊!”。
“徒兒受老師影響,也曾讀些佛經,曾見佛陀所言:‘得失從緣,心無增減;有求皆苦,無求乃樂。’心裏甚是認同,向佛之心,並非避世之意。這世間之苦,非自外界,而皆由內心所求而起。若求之大矣,如開疆大漢拓土萬裏的昔日冠軍侯,雖風沙萬苦卻食之如飴,苦中亦有其樂。若求之不宜,便似那善詞之李後主,國破人被囚,雖錦衣玉食,卻內心困苦一生。”
秦剛說的這一番話是有其深厚有意的。雖然由於他的介入,朝華繼續留在了秦觀的身邊,處州這裏的衣食用度皆不用發愁。之前曾有袁轂的照應,之後又因跑了張康國,留下的李堯更不會為難他,但秦觀依舊未能擺脫落職的處境。在此背景下,秦剛十分擔心,老師的研佛,會不會帶來一些潛移默化的消極意念。
比如對佛經中這句“有求皆苦”的琢磨,有多少人都隻是從中聽出了“世間之事,窮苦人生,四大皆空,無求乃樂”的淺層之意,於是便消極地以“什麽也不做,什麽也不求”,來企圖化解內心的苦悶。
所以,秦剛則以所提的大漢將軍霍去病的例子,從另一個層麵深入分析出了“有求必苦”的深刻含義,其明知西域拓疆之苦,征戰四方之苦,求勝敗敵之苦,卻無怨無悔,仗劍披甲,一馬絕塵而去,留下千古不絕之戰歌,何其苦也,又何其壯也!
有求必苦,這不是對於至真至聖之理的屈服,而是對於萬物之道的淡然認同:我知道我所追求的事物很苦,但我堅定地堅持這樣的追求!
古往今來的所有聖賢之人,無不如此!
秦觀顯然是很容易想明白這一點的,他細細地看著這兩幅字,忍不住笑曰:“有求必苦,無欲則剛!恰成一副工整的對聯,徐之你的字尚欠火候,但是為師的悟道卻不及你深刻。這副對聯,非常地般配!”
聽到秦觀如此之說,秦剛便知他已領會到其中的深意了,當下放了一大半的心,趁興而道:“老師既說這是對聯,其上聯點出佛經本義,而下聯言明儒家真言。老師何不以道家思想再添一橫批呢?”
“唔!”秦觀負手略一思索,便道,“橫批就為‘歸一’二字如何?”
“妙極妙極!”
宋代文人對於佛儒道三教合一的追求又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基本傾向於從佛道兩家經義之中尋找更多的思想精華,來配合儒家倫理的實踐規範。
秦剛的這番努力,便是從佛經裏尋出的解釋,來勸導秦觀繼續保持對於理想與未來的堅持。
“哦對了,文叔今日寄來了書信。他在廣信軍完成的《洛陽名園記》被官家無意間讀到了,於是便想起了他的文筆與才華,立即就要把他調迴京裏。縱使章相公幾番阻撓,還是堅持下詔擢其為校書郎、著作佐郎,迴秘書省做事,眼下已經迴京了。”秦觀突然想起此事,言語間頗有為李格非迴京之事的高興之意。
“是嗎?”秦剛聞此消息也是一喜,那則說明李清照這小丫頭也會就此告別她所抱怨的廣信苦地,迴到她心心念念的京城了。當然了,他也突然想起,這個小丫頭已經好長一段時間沒給他寫信了。
不過,當秦觀離開他這裏後不久,秦婉倒是進來給秦剛送來了李清照寄來的一封信。秦剛急急拆開:
十八叔如晤,待你見信之日,京城東嶽廟外的古玩攤攤主都會知道,我易安居士迴來啦……
熟悉的筆跡、一如繼往的語氣,讀得秦剛不由自主地露出了會心的笑容。
秦婉在屋內站了一會,卻發現秦剛根本就沒再注意到她,便收拾了一下方才秦觀過來用過的茶盞,抬眼見其仍然全神貫注地讀著信件,隻能暗笑了一下,端著茶盞退出了房外,又輕輕地掩上房門。
守在門外的黃小個,正焦急地等待著,見到秦婉出來便問:“怎麽樣?是不是我說的那樣?不許耍賴,我可要去窗口去看的!”
秦婉無奈地說道:“別看了,算你說準了!大爺一拿到信就像丟了魂似的。我輸你的錢,待會兒就取給你。”
黃小個嘿嘿笑道:“快去取、快去取。”
那時的處州地方官府心裏明白,這筆錢萬萬不能貸給老百姓,於是淨挑那些並不想貸、但是卻手頭有點錢的中農、手工作坊坊主去強行攤派。
再加上地方官府把為了推行青苗法而多產生的各種成本,變著法子算在手續費裏,最後還會有黑心的官吏上下其手。於是,最終青苗貸的利息往往就會遠超於民間借貸,一些原本還可勉強生活的人家反倒被它搞得賠本破產、賣地賣房。
這便是青苗法在許多地方不得人心的原因所在。
現在,兩浙路的青苗貸都交由四海銀行來執行。銀行當然也不願意自己放出去的貸款都打水漂啊,所以對於貸款百姓都會有嚴格地貫徹產業指導的原則,也就是說,必須要為他們推薦足以保證到期還款的生計活路。
這方麵,卻是要數處州一地做得最好。
因為處州地田地產不了多少糧食,百姓索性也就不在地頭動什麽腦筋了,全家出動,燒窯的燒窯、鑄劍的鑄劍,釀酒的釀酒,再加青田新出現的挖石頭雕刻,反正秋收時需要償還的都是銀錢,這幾個月打工做下來,還本付息那是綽綽有餘的。
“一家兩家不種糧問題不大,可是整整一州好幾個縣的人都不種糧,會不會有什麽新的問題出現呢?萬一再遇上個災年,別地的糧食都漲價呢?”秦觀倒是對這件事很憂心。
“老師放心。”秦剛則安慰他,“我們的海船,把處州的這些精致商品運往南方去,可以賣上一個非常好的大價錢。然後,我們的海船在迴程中,隻會裝一種商品,叫占城稻。”
“占城稻?”秦觀一愣,趕緊問道,“可是從交趾以南的占城國傳來的一種稻子,據說生長時不挑地方而且產量非常之高?”
“差不多是吧。當然它的不挑地方主要是指在占城所在的那裏,而且那些南蠻哪懂什麽水稻的精心種植技術,都是稻種往水田裏隨便一撒,也不去施弄、不去耕耘,照樣長得很好。所以,被我們大宋引到了氣候條件與他們相似的廣南諸地之後,加上我們農民所懂的育秧、移秧、除草、施肥,這些措施都伺弄之後,一畝田一年能熟三次,每次的產量還比一般的稻田都高。所以,現在廣南那一邊,他們的糧食很多,又極便宜。就算是加上海運的成本,也要比兩浙路本地所種出來的糧食便宜三成以上。”
“廣南的糧食這麽便宜?”秦觀聽了後,陷入了沉思,良久之後,才開口道,“我原本心中一直有一個疙瘩,眼下卻有了一個解決的思路想法,徐之你來聽聽。”
“請老師賜教。”
“這兩浙路北部之地,皆為良田。而正因為多有稻米所出,卻也束縛住了這裏的農民隻能種糧。”秦觀說的便是潤州、常州、蘇州、湖州等地的情況。加上漕運之便利,宋時這裏已經漸漸開始成為了朝廷的重要糧倉之地,曆來將種田之事盯得甚緊。
“隻可惜種田獲利甚微。不比其它,就算與眼下燒瓷開礦的處州百姓相比,也占不得太多便宜。而實際上,江淮兩浙最是適合的推廣蠶桑,這植桑養蠶,再及其後紡織出來的絲綢,其間增值百倍,而所產生之利遠甚於稻米的種植。”秦觀畢竟是撰寫過《蠶書》的人,對於植桑、養蠶的各項成本,還有最終剝繭成絲的獲益,心中的賬目,早就已經算得清清楚楚。
“所以,我就在想,如果徐之你能通過海運,充實江浙一帶的糧倉米市,那麽便可仿照這浙南之地一般,讓百姓用這青苗貸之錢,去植桑養蠶,雖然少了一些的糧食收成,但這蠶絲之獲益,到時隻須拿出些許之數,便可購得廣南之稻米,豈不是兩全其美之策?”
秦觀所提的這些想法,其實自宋以來,在江浙為官的許多人都曾想過。但是他們往往會將這種計劃性的指導想像得過於完美。
比如:有人就提出過,最好的“改稻為桑”並非是讓農民完全放棄種糧,而隻是讓江南農民隻拿出一部分稻田改為桑田,留下足夠繳納賦稅與自食之用的稻田,讓多出來的桑田養蠶織絹來實現富民之計。
想像很美好,但問題在於如何精準控製這糧田與桑田之間的比例關係?且不說當時十分低效的調查統計手段,就算是能夠掌握住這些數據,想一想到了真正的鄉村基層,在貪汙行賄普遍的那種環境下,這種所謂的管控,也隻能是賬簿上的假數字,專門用來糊弄上級,而實際情況,卻一定是陷入了各種盲目無序的發展之中。
因為隻要被大家真正了解了稻桑兩者之間的實際收益差距,既是難以徹底說服那些樸實本份的農民,更是無奈於習慣於偷奸耍滑的地主豪強。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江浙一帶一旦是遇上災荒歉收之年,它所影響的,就不單單隻是這一個地方的百姓吃飯問題。因為這裏本身就已經擔負了天下很大比例的糧食北輸的責任,這樣所導致的將會是全天下的缺糧與斷糧風險。
而秦剛卻提出了一個與新式炒鋼法異曲同工的思路:索性就放棄要努力維持稻桑平衡的思路,也就假定江浙一帶的田地全部改成桑蠶——盡管不可能。那麽,在這種前提下,官府隻需要做好一件事情,全力從廣南地區運輸足夠的稻米,建立好可以完全兜底的大糧倉,而這件事,恰恰就在他所掌管的催綱司的管轄範圍內。
充足的占城稻的輸入,會進一步地壓縮江淮本地稻米的產出價值,農民也好、富戶也罷,這種價值規律下,他們自然會作出最正確的選擇。
“關於具體的田地分配,其實完全可以從官府的強行規定改成技術性的指導。因為,同一塊田地,無論是一直種稻還是種桑,都會存在土地肥力逐年下降的情況。而隻有采用稻桑夾種或者稻桑輪種的方法,才能一直保持田地的肥力。用這樣的道理去說服農民,則要比直接官府下的規定強得多。”秦剛提了自己的看法。
“田地的比例調節非常複雜,就算是交給官府來操作,也未必能夠做到完全精準。隻要真的如徐之你所說的,把各地的常平倉以及各類官儲工作做好,這廣南的稻米可以充足地保障,並在合適的時間投放到市場之上,就完全不必要擔心了。”秦觀認可了秦剛的提法,卻又提出了一個新問題,“隻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眼下反而要擔心以及要解決的卻應該是,農民未必就敢去下決心種植太多的桑田。”
“老師說的是,眼下的農民,大多數都有著他們多年形成的眼光與長久的勞作習慣。貿然提出改糧為桑,絕大多數都是不太敢改變原來的種糧習慣。所以,我們不如在這裏反其道而行之。”秦剛對此想了一個點子。
“反其道而行之?此話何解?”
“常規情況下,人們對於禁止去做的事情,往往都會天然地保持足夠的好奇心。所以,我已經安排好了,從現在開始,四海銀行在江南一帶發放青苗貸款時,會特意加上一條規定:如若農民想將這筆貸款用於種桑養蠶的話,必須向銀行特別申請,並且要在獲得批準後方可進行。而在實際操作中,對於農民在並沒有申請的情況就自己悄悄挪用去的情況假裝看不到。又或者偶爾檢查到一兩例時,會高高舉起,嚴厲地訓斥。然後輕輕放下,並不會收迴貸款,隻說下不為例。這樣的話,反而就會有更多人能有推廣擴大桑蠶的積極性了。”秦剛笑道。
“徐之,你在掌控人心方麵,真是……”秦觀不由地長歎道。
“其實剛才說的,都隻是一些小小的手段。真正可以引導農民的,還將會是最終絲綢在市場上的收購價。”秦剛認真地繼續解釋道,“過去江南的絲絹大多銷往京城、北方之地,相對起種糧,種桑再到絲綢的贏利比例並不具有太大的優勢。如今,我們在明州擴大了南下海貿之路,就可以加大把絲絹產品向南洋等海外之地銷售的數量。這海外的市場要大得許多,再多的絲綢產品也不會引起價格的波動,而且算上海運的成本降低,絲綢便可以長期保持較高的收購 價。隻要能夠把江南的等地絲絹價格拉起來,就不必擔心老百姓不去考慮多掙錢的事情。”
“如此甚好。對了,徐之!”秦觀想起另一件擔心的事情,“你如今也是有了正式差遣的朝廷命官,又是與這市場交易息息相關的發運司衙門。我看剛開始時,你這生意之事還有所遮掩。但到現在,卻是越發地不加掩飾。我看這兩浙路官場上下,都已知曉明州的海貿、杭州的四海銀行,都是你手下的產業。你就不擔心有人因此而彈劾你嗎?”
“真要有人彈劾了,那是章運使去操心的事。”秦剛不以為然地撇撇嘴道,“是他拉我出來幫他做事的,我幫他把事做了,他得幫我擦屁股,這事很公平。”
“你……”秦觀竟一時語塞。
也是,要說為官之道,或者說是在朝局之中的生存之道,他的確還不如自己的這個弟子。
“再說了。我也關注了這段時間的邸報。”秦剛說道,“青苗法的這次推行,要是按照朝廷慣用的那一套方法,我們都非常清楚,最終會走成什麽樣子。所以,我們在兩浙路做出的這份業績,對於此時朝堂裏的價值,將是相當地重要。而這樣的業績,他蔡尚書想不想要?他章相公想不想要?想要的話,對我的彈劾又該怎麽處理呢?”
“哈哈哈哈!”幾個反問,竟讓秦觀一時之間,想為自己的弟子叫絕,前麵剛讚過他對治下百姓的人心掌握,可是一轉眼,表現出來的卻是難度更高的對於上司加政敵的人心掌握。“章相公要是聽到此刻你的言論,估計非得要氣個三魂出世!”
其實,原先章惇與蘇軾的私交關係還很不錯,兼帶與秦觀之間的關係尚可。但不曾想到這次他的重新出山,竟然卻是私毫不念其舊情,對於蘇軾及其門下之眾弟子,頻下狠手,其報複行徑之明顯、心境狹隘之極端,令秦觀對其感觀尤惡。
尤其是在將蘇軾貶至惠州之後,先是派出程正輔監察,之後又在朝廷大赦天下時專門強調“元佑諸臣非但不在赦免之列,更是終身不準北徙。”其師兄黃庭堅便徑直寫詩稱:“子瞻謫嶺南,時宰欲殺之。”此處的時宰便就是直指章惇。
“老師當年收我為弟子時就曾言:名為剛者,過剛易折。並賜我表字為‘徐之’,意為以純粹、不息以為至剛。其實孔子很早就曾說過‘天下未見剛者’,有人便說:這申棖就算一個啊!而孔子則迴答說:申棖不算,他也有好多的欲望,怎麽能算得上剛呢?聖人這是在通過這件事教導我們,真正能夠做到剛正不阿的人,唯有要先將自己的內心做到無欲無求。”
“可徐之你說的這‘無欲無求’又豈是常人可做到呢?”
“無妨,我們隻需要對於世上大多數人所期望的那些東西無欲求即可就行。比如說如今朝堂中的那些權貴們所追求的權力、金錢、地位。隻要我做好隨時掛印離去的姿態,老師你看好了,短時間他們起不了任何想動我的念頭!”
秦觀若有所思,起身則提筆揮毫,在桌上的一張白紙上寫下了“無欲則剛”四個大字。
秦剛走過去,細細觀摩,不由地讚道:“世人皆道蘇公之書筆力雄健、形態豐腴酣暢。今觀老師此四字,遒勁奔放,氣度不凡,不弱於蘇公之筆力。”
秦觀放下筆後,歎道:“昔日吾自起筆始,就在想,這一點是否能趕上東坡公的鋒頭,那一劃是否可以超過魯直兄幾分。其實也就是如徐之你所說的:心中有了太多的欲求,這些欲求便成了影響意韻形成的雜念,最終導致下筆之後的筆劃之間多有遊移。今天聽了徐之此言,心性甚明,下筆前淡然,落墨時專意,這才悟得書法中道也!”
秦剛笑曰:“老師浸淫儒學甚久,如今研佛也深,這超然的心境氣度,可不是由我一句無心之語便可帶出的。”
秦觀卻道:“說到研佛,我見這處州各處的佛寺僧廟,卻不因土地貧瘠而缺少香火,更不乏是各種的燒香祈願之人。隻是這世間寺廟千千萬萬,佛前求願之人,以何止萬萬千千,點滴眾事皆悉數求於佛座之前,一句阿彌陀佛,就想諸業皆消。哪有這樣的好事啊!”
“還是要說到這些寺僧貪圖香油錢,總是以‘我佛慈悲,有求必應’來誆之。如果一定要深究此話錯在哪裏,其實以徒兒之淺見,其與佛經正確教義之根本,就是隻差一字,但卻謬之大矣!”秦剛說著,也拿起桌上的毛筆,換過一張紙,在上麵仿著秦觀所寫字的大小,也是寫下了另外四字。
秦觀站在一旁看得真切,正是“有求必苦”這四字。
“有求必苦,有求必苦……”秦觀卻是將此四字在嘴裏念了幾遍,又拿過自己所寫的另四字連在了一起,似有所悟,“無欲則剛。妙極啊!”。
“徒兒受老師影響,也曾讀些佛經,曾見佛陀所言:‘得失從緣,心無增減;有求皆苦,無求乃樂。’心裏甚是認同,向佛之心,並非避世之意。這世間之苦,非自外界,而皆由內心所求而起。若求之大矣,如開疆大漢拓土萬裏的昔日冠軍侯,雖風沙萬苦卻食之如飴,苦中亦有其樂。若求之不宜,便似那善詞之李後主,國破人被囚,雖錦衣玉食,卻內心困苦一生。”
秦剛說的這一番話是有其深厚有意的。雖然由於他的介入,朝華繼續留在了秦觀的身邊,處州這裏的衣食用度皆不用發愁。之前曾有袁轂的照應,之後又因跑了張康國,留下的李堯更不會為難他,但秦觀依舊未能擺脫落職的處境。在此背景下,秦剛十分擔心,老師的研佛,會不會帶來一些潛移默化的消極意念。
比如對佛經中這句“有求皆苦”的琢磨,有多少人都隻是從中聽出了“世間之事,窮苦人生,四大皆空,無求乃樂”的淺層之意,於是便消極地以“什麽也不做,什麽也不求”,來企圖化解內心的苦悶。
所以,秦剛則以所提的大漢將軍霍去病的例子,從另一個層麵深入分析出了“有求必苦”的深刻含義,其明知西域拓疆之苦,征戰四方之苦,求勝敗敵之苦,卻無怨無悔,仗劍披甲,一馬絕塵而去,留下千古不絕之戰歌,何其苦也,又何其壯也!
有求必苦,這不是對於至真至聖之理的屈服,而是對於萬物之道的淡然認同:我知道我所追求的事物很苦,但我堅定地堅持這樣的追求!
古往今來的所有聖賢之人,無不如此!
秦觀顯然是很容易想明白這一點的,他細細地看著這兩幅字,忍不住笑曰:“有求必苦,無欲則剛!恰成一副工整的對聯,徐之你的字尚欠火候,但是為師的悟道卻不及你深刻。這副對聯,非常地般配!”
聽到秦觀如此之說,秦剛便知他已領會到其中的深意了,當下放了一大半的心,趁興而道:“老師既說這是對聯,其上聯點出佛經本義,而下聯言明儒家真言。老師何不以道家思想再添一橫批呢?”
“唔!”秦觀負手略一思索,便道,“橫批就為‘歸一’二字如何?”
“妙極妙極!”
宋代文人對於佛儒道三教合一的追求又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基本傾向於從佛道兩家經義之中尋找更多的思想精華,來配合儒家倫理的實踐規範。
秦剛的這番努力,便是從佛經裏尋出的解釋,來勸導秦觀繼續保持對於理想與未來的堅持。
“哦對了,文叔今日寄來了書信。他在廣信軍完成的《洛陽名園記》被官家無意間讀到了,於是便想起了他的文筆與才華,立即就要把他調迴京裏。縱使章相公幾番阻撓,還是堅持下詔擢其為校書郎、著作佐郎,迴秘書省做事,眼下已經迴京了。”秦觀突然想起此事,言語間頗有為李格非迴京之事的高興之意。
“是嗎?”秦剛聞此消息也是一喜,那則說明李清照這小丫頭也會就此告別她所抱怨的廣信苦地,迴到她心心念念的京城了。當然了,他也突然想起,這個小丫頭已經好長一段時間沒給他寫信了。
不過,當秦觀離開他這裏後不久,秦婉倒是進來給秦剛送來了李清照寄來的一封信。秦剛急急拆開:
十八叔如晤,待你見信之日,京城東嶽廟外的古玩攤攤主都會知道,我易安居士迴來啦……
熟悉的筆跡、一如繼往的語氣,讀得秦剛不由自主地露出了會心的笑容。
秦婉在屋內站了一會,卻發現秦剛根本就沒再注意到她,便收拾了一下方才秦觀過來用過的茶盞,抬眼見其仍然全神貫注地讀著信件,隻能暗笑了一下,端著茶盞退出了房外,又輕輕地掩上房門。
守在門外的黃小個,正焦急地等待著,見到秦婉出來便問:“怎麽樣?是不是我說的那樣?不許耍賴,我可要去窗口去看的!”
秦婉無奈地說道:“別看了,算你說準了!大爺一拿到信就像丟了魂似的。我輸你的錢,待會兒就取給你。”
黃小個嘿嘿笑道:“快去取、快去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