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紹聖元年五月底,蘇頌在揚州碼頭與秦剛一別之後,很快便接到了朝廷的調令,讓其改知河南府。
蘇頌早就厭煩了這種朝中爭鬥,懶得理會這種調來調去、明升暗降的把戲,直接上書說他十分屬意江南一地的生活,不太想再去北方折騰,因為一直對此任職推辭不就。
結果沒過多久,其母陳太夫人在潤州去世,於是便借此機會再三上書請求告老南歸。
因此,甚為感恩於他的小皇帝,便免去了他的實質差遣,轉授中太一宮使這樣的榮譽職名,準許其擇地而居。
於是,蘇頌索性就帶著小兒子蘇攜,前往了高郵臨澤的菱川書院,接下了兩個月前喬襄文接秦剛之信後欣然發出的“名譽山長”之銜。
一時之間,淮魯之地震動,菱川書院之名,由此便響徹了天下。
因為聽聞名動四方的前宰相蘇頌蘇子容居然會就任了菱川書院的名譽山長,同時還將親自在這書院裏教書,這樣的一座書院又將會是怎樣的一種存在?而在這所書院裏就學的學子又將是何等的幸運?!
而蘇頌本人不僅僅在科學、醫學領域,就算是在十分傳統的文學以及訓詁領域,都有著卓越而極高的造詣。
這次,更是因為深受《菱川格致學刊》的影響,蘇頌決定在書院裏開始親自教授機械、天文及藥物等高度專業化的格致課程,不僅令一眾學生獲益非淺,就連書院之前聘任、培養出來的老師也如獲至寶一般地跟在堂下共同學習。
堂上講課的蘇頌,擁有極其紮實的科學實踐經驗,又有著超越此時絕大多數人的豐富閱曆,而能夠在菱川書院堂下聽課的這幫學生,卻因為秦剛帶來的別樣思維方式與無畏探索勇氣,在這裏與其發生了極其難得的精彩碰撞。
當然,書院裏更多的是那種求真、求知的研究學風:就在“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指導思想下,這些學生,不厭其煩地對於各種生活中常見的機械設施,比如轆轤、風車、桔槔、翻車等等,都一樣樣地拿到學堂裏進行重新研究,細致分析,進而解構出它們內含的神奇原理,並在老師的指導下,嚐試著各種優化、改進及改造工作。
而這其中的一切,恰恰是中國在前後近兩千年的科學發展過程中,所最缺乏的一點。所以,我們才在中國曆史發展的軌跡中,偶爾可以找到例如張衡、祖衝之、沈括、宋應星等等這些難得天才的靈光一現,卻總是發現他們無比閃耀的思想之光,卻隻能停留在點點的星火跳躍,而從來沒有成為點燃燎原大火的火中。
幸好,如今的菱川書院,有望成為一個可以孕育這種科學精神的小天地,讓一批批最早得到啟蒙的學生們,開始習慣於剝開對於太多已見、已知事物性能的表麵理解,而努力地從中尋找出可以總結與推導的理論規律:
比如,有人在翻車的研究中,發現了水車轉動的圈數與龍骨水筒移動距離之間的比例關係;有人在桔槔的解析改造過程中,推導出了可以省力的程度與兩端移動距離之間的聯係關係;還有人在嚐試製造各種直徑大小的齒輪時,更是一一記錄著轉動圈數、半徑速度、省力程度等等相互關聯的細致數據。
其實不僅是宋人,甚至更早時期的國人,都有過對於這些機械的作用、使用方式以及相關的性能其中的深刻理解。但是問題恰恰就在於,文人輕於動手勞作的實踐,而匠人則是僅僅止步於對於工具的熟練使用。所以,在漫長的歲月中,桔槔就隻是桔槔、杆秤就隻是杆秤、水車也變淡隻是水車,卻極少有人會把它們聯係在一起,去思考用力與移動距離以及最終產生的效果之間的關聯,去分析並總結在不同的數值變化之間所發生的微妙關係。
袁嘉作為書院最早的格致學老師,他早就突破了原先僅僅隻對學生進行術算的教學,而是與學生一起,投入到了這些奧妙的研究之中,並頻繁地將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發現以及更多的猜測與秦剛在書信中進行討論。
在欣喜地發現這點之後,針對上述問題,秦剛僅僅隻是提示他,無論是對於杆秤、桔槔還是轉輪,它們在運動時的長度、距離、重量等等,都是可以觀察、測量並記錄下來的。正好他又精於術算,這裏的所有數值,應該是可以尋找出足夠的規律。
沒想到,在下一次的來信中,袁嘉就十分興奮的迴複道:書院的學生在大量的數值測算中,終於總結出了桔槔用力的標準公式,並且十分興奮地發現,這一公式甚至還在水車、滑輪、翻車等等機械中以變異後的形態繼續有效。
原理的總結以及公式的驗證,這是近代科學研究的最重要基石。尤其是,這兩塊基石已經菱川書院師生們的共同探索,慢慢地露出了水麵。
而在接到秦剛關於“支援學生到處州”的請求之前,喬襄文就已經意識到,學生要想對格致學再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決不能隻停留在書院學堂中的擺弄,而是必須要有非常現實的實踐環境與檢驗空間。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處州當前百業發展的機會無疑是極有價值的。
隻是,唯一擔心的是:學生們願意去處州這種相對於高郵既遙遠、又偏僻的地方嗎?
當他把這個問題向書院的名譽山長蘇頌請教時,蘇頌則極不滿意地瞪了他一眼:“僖老你差矣,你既小瞧了徐之在書院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你也小瞧了我們這座書院裏學生的胸懷與誌向。你隻須把招募告示貼出去,接下來你真正需要擔心的,是如何勸退超出需要的那些人。”
公開招募的告示一發,果然便如蘇頌所料,幾乎所有的格致班學生,都極其熱情地響應了處州的這些需求。而即使是一些剛入學沒多久,擔心自己過去幫不上忙的學生,還有私下裏去問老師,類似於這樣的需求,在之後的時候會不會還有,因為到那個時候,他們想,自己也許就能夠具有過去幫助的資格了。
幸好有了蘇頌之前的提醒,喬襄文根據秦剛的要求,對於報名學生的特長與研究方向進行了一定的篩選與評估,最終確定了七個人的南行隊伍。
由於書院的老師緊缺,此行便不再另派老師帶隊,而是直接委派了這次七人中的李峰作為隊長,這個李峰便就是之前發明了竹筒傳聲器的那名學生。此時的李峰,不僅僅已經成為學生中的優秀代表,更以其不斷得到強化的自信心,具備了極強的領導能力,由他作為此次南下之行的負責人,便令喬襄文感覺放心了許多。
在出發之前,名譽山長蘇頌帶領其他的學生為他們送行,並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贈言講話:
“少年們,我想如今的皇宋,再也沒有另一個名稱會比這一詞匯更加具有魅力了!而這一切,應該得益於你們的格致學開創人秦教授的那篇《華夏少年說》,是他讓你們明白了,少年的責任是偉大的!少年的擔當是榮耀的!少年的潛力更是無窮的!”蘇頌一開頭講的話,就很令眾人聽得興奮無比。
“老夫今年已經七十有五,從年齡來看,似乎應該如同秦教授中文中所稱的‘瘠牛臥塘’、或者是‘大漠蒼茫’啦!真的是比不上諸位同學們的‘虎嘯山岡’與‘江水浩蕩’。”這兩句話說得底下的學生都充滿善意地咧嘴笑了起來,不過蘇頌卻轉而說道:
“但是,好在老夫同樣也是在這書院與大家一起生活,一同研習著這門正處於少年般勃勃生機的格致學,所以也就能夠共同感受到這份少年般的治學熱情,同樣領悟著這世間最具少年情懷的學識。所以經過這段時間的陶冶,老夫都感覺到,自己幾乎都要變年輕啦!”
“老山長,您不是變年輕,您是和我們一樣年輕!”底下有學生調皮地大聲喊道,引來了一陣更加快樂的笑聲。
說到這裏,蘇頌換了一口氣,看著站在最前麵的南行七人,眼神中更是充滿了慈愛與信賴的色彩,他說道:
“菱川書院讓老夫來做這裏的名譽山長,這是向天下展示我們書院的胸懷與眼界。這也是喬山長一直所主張的‘請進來’,是表示格致學歡迎天下所有學問的加持,歡迎天下所有學者的合作。但是,菱書書院要好好地發展,僅僅隻是‘請進來’還不足夠,更需要我們學生們‘走出去’。而這次南下的幾位優秀同學,第一步就邁得很大,不僅走出了菱川、走出了高郵,更是走出了江淮。可是你們必須要記得,走出去的任務是什麽?是為了更好地傳播‘格物致知’的探索真理,更深入地體會‘學以致用’的治學原理。今天,你們是第一批走出去的學生。而明天,菱川還會送出更多的第二批、第三批。所以,菱川書院兼濟天下的征程之途,便會從你們的七人正式開始!”
老山長簡直太有魅力了,且不說曾經的宰相身份擺在那裏,就足以讓全書院的師生共同仰望之,而再以他在課堂上極其廣博的知識、絕對獨到的見地,也已經迅速地成為全書院中,除秦剛之外、最讓大家崇拜的對象。
而今天,他給這南行七人的送別之言,不僅僅帶給這七人以暖暖的鼓勵之意,更是在書院的所有學子心中,種下了兼濟天下的種子。
而對於即將啟程要前往處州的格致班學子,在最早秦剛去信要求的時候,就同時給趙五也去了信,讓他對於這次所選出來的學生家裏,都必須要進行最為妥帖的經濟補貼:
凡是出行之人,每人的家裏都會先給三百貫的安家費,同時還在書院裏預留了後續的補貼費用。此後的每月,這些學生的家人,就可以定期來書院領取一份價值十貫錢的米麵菜肉,這就相當於基本解決了一個三四口人家的日常基礎開銷。
而這些人到了處州,還會直接在秦剛這裏單獨領上一份月俸薪酬,並不會影響到這邊給家裏的待遇。
所以,在菱川書院,最早選擇學習格致學的學生,往往會因為他們學的不是大家通行理解的那種儒學經義,不僅自己本人會遭遇一些不理解,就連他們的家人,都承受了不少來自於左鄰右舍的偏見壓力。
但是當這前往處州之行的七人待遇被公布時,則很是讓他們幾家揚眉吐氣了不少。
中國的老百姓看待問題的標準,往往就這麽簡單與粗暴。
身為隊長的李峰,此時早已不再是幾個月前的李竹匠的兒子。他作為菱川書院第一枚銅質格致獎章的獲得者,尤其是在新生的心目中有著極高的地位。
而因為幫著兒子一起製造出竹筒傳聲器的父親,因此幫著鎮上好幾家的酒樓、工坊、甚至還有寺廟,去幫對方定製了相應需求的傳聲器,也成為了鎮上享有聲譽的手藝人。
李峰更是發揚了自己勤思敢想、細心鑽研以及善於動手的優勢,從研究聲音在不同物體中傳播的特點開始,進而開始深入到認知到不同物質的獨有特性。
而指導他的老師袁嘉在與秦剛的通信中多次提到過李峰以及他已經研究出來的一些成果。而秦剛在迴信中,也十分讚同這樣的研究方向,並建議李峰可以對物體這一獨有特征命名為:密度。
在這次南行之前,李峰已經完成了他們日常所見的大多數物品物質的密度測量工作,同時更是十分自然地認識到:可以通過密度的測量,來作為區別單一物質內部雜質程度的方法。
比如,因為水與醬油,各自有著不同的密度。根據這一原理,李峰甚至還組織過學弟們對於鎮上多家雜貨店銷售的醬油進行了試驗,從而準確地從中挑出了摻水嚴重的幾家。
而這一項研究成果也被選入了學刊上,並進行了非常係統地論述與介紹。
所以李峰原本就是秦剛這次去信重點關注的人才,原本是希望他能對於處州鐵礦的開采與冶煉應用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而如今又有了宮十二的其它礦藏探尋資源,想必其作用一定會得到更大的應用。
處州。
在秦剛急切地等待菱川書院的學子過來的這段時間裏,李通判上報的多份奏章陸續有了迴應的消息。
不管如何,兩浙路對於知州一級的官員是沒有處罰權的,隻能附上自己對於相關情況的監督確認意見——這個張康國的確是在最關鍵的時候棄城逃路了——然後再上報到京城政事堂等候最後的處理決定。
而不管結局如何,也不論朝廷對張康國的處理如何。對於兩浙路來說,都是屬於“死道友不死貧道”的性質。
而關於處州大捷的處理,則不能如此簡單了。
畢竟這先是一戰擊潰匪眾近萬人,之後又能攻破兩處匪寨,再者之後居然能夠勸降栝蒼山區的所有二十四寨寨主,平定了兩浙路禍亂百年之久的處州匪患。如此重大的功勞,兩浙路的帥司,也就是經略安撫司,作為這一路的最高軍事監管機構,絕對不能置身於局外。
北宋的路一級官員一般並不會設全,而且其常任官員還多會在當地兼任某個知州或知府。比如此時兩浙路的經略安撫使,恰恰就兼任著知溫州的職位,也是最初關於廂軍調度產生矛盾的主要當事方。
這位經略兼知州迅速行動起來,派出了自己最得力的幕府官員,於第一時間趕赴處州,與李通判進行了親切友好且深入誠懇的交流與溝通,雙方也就該項大捷的相關細節,達成了諸多的一致:
首先,處州廂軍意外調防的這口黑鍋,必須要由張康國來背,若無他的刻意刁難,才導致了廂軍在處州駐防出現的真空狀況。
其次,李通判高度認可,處州大捷取勝的一大重要保證,是因為溫州駐地廂軍在聽聞匪情之後,迅速反應、並日夜兼程、從而對於攻城的山匪形成了強大的威懾力,也是導致城下山匪被一舉擊潰的重要心理原因。
再者,兩浙路經略安撫司派來的官員通過在處州的實地考察,高度認可了處州臨時應用“勇敢效用法”而形成的地方效用軍,並願意在建議處州常設該效用軍隊的奏章中聯署讚同意見。
其實,這次緊急且及時的溝通背後的實際意義就是,兩浙路經略安撫司及麾下廂軍以完全退出並放棄處州地盤給綠曲兵為重要條件,換取自身在處州大捷中能夠擁有的積極正麵評價。
而與此同時,經略安撫司對於廂軍都指揮使僅僅做了一個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的處理,給出了一個罰俸半年的象征性處罰。
而說句實話了,現在又有哪個地方廂軍的都指揮使,還靠著那點微薄的俸祿生活呢?
處州通判李堯也借著這次的匪亂,狠狠地向兩浙路哭了一迴窮。
他在奏章裏宣稱,在麵對山匪來襲之前的關鍵時刻,為了激勵州城的保甲以及更多的百姓用命防守,更是為了取得守城的大勝,在他上陣之前公開許下了各種賞格,而後這些賞格也果然在對戰中取得了極佳的效果。因此,在戰後,也為了維護官府的權威形象,不得不使用發放了大量的州府庫存,包括今年剛預收上來的很大一部分秋賦。
而且,山匪雖然最終並未能攻打下來處州城,但是他們在起兵後在經過的諸多鄉村,都實施了不可挽迴的各種燒殺搶劫行動。所以今年處州對於這些已經被破壞過的縣鄉的重建任務也是相當地沉重。
因此,他希望朝廷能夠本著恩澤民眾的本心,可以免去處州今年的部分稅賦指標。
當然,在分別寫給兩浙路漕司、倉司相關人員的私人信件中,李堯當然會通過隱晦的語句暗示,隻要路級長官們的大力支持與推薦,這次處州所成功免除的那些指標,都將會通過合適的方法,拿出來讓彼此都可以獲得可觀的利潤分成。
最後,在秦剛的提醒與承諾下,李堯也大膽向漕司的官員指出:
今年對於處州秋賦的免除並不是沒有迴報的。畢竟,在處州境內,禍害那麽多年的匪患能夠在這一次被徹底根除後,先是算一算以往每年需要花費的大筆的防匪、治匪以及剿匪的開支就有多少?同時,李堯也介紹了在這次,收服並平定了那麽多的山寨,所解散的絕大多數的匪眾,都會在處州這裏新建起來的多個產業裏得到了收容與安置,而這眾多產業的發展,也一定會給來年的處州的稅收,帶來顯著且值得期待的預期增長。
當然了,這一預測結果的前提,當然是建立在不管是之前臨危不懼、當前殫精竭慮、以及之後鞠躬盡瘁的英明神武的李通判的得力處置之上。
相信看了這樣的奏章之後,不論是誰,不僅僅都要先讚歎一下這通判李堯,接下來也會非常自然地想到:麵對匪亂平定後、百廢待興以及千頭萬緒之下的處州政局,暫時空缺的知州之位並不太適合另行調派一位新任官員。所以,要麽還是繼續委任當前的通判執行這些複雜的工作,要麽索性也可以給予一定的獎勵與提拔,就讓他李堯來擔任這一知州之職好了。
而且,處州的地位並非有多重要,能夠盯著這一職位的人,除非是像當時的張康國隻是為了職級的快速提升,把它作為自己向上爬的一個跳板,一般也不太可能會被太多人惦記的。
所以,李堯的這一番打算,還是有著一定的可行性的。
蘇頌早就厭煩了這種朝中爭鬥,懶得理會這種調來調去、明升暗降的把戲,直接上書說他十分屬意江南一地的生活,不太想再去北方折騰,因為一直對此任職推辭不就。
結果沒過多久,其母陳太夫人在潤州去世,於是便借此機會再三上書請求告老南歸。
因此,甚為感恩於他的小皇帝,便免去了他的實質差遣,轉授中太一宮使這樣的榮譽職名,準許其擇地而居。
於是,蘇頌索性就帶著小兒子蘇攜,前往了高郵臨澤的菱川書院,接下了兩個月前喬襄文接秦剛之信後欣然發出的“名譽山長”之銜。
一時之間,淮魯之地震動,菱川書院之名,由此便響徹了天下。
因為聽聞名動四方的前宰相蘇頌蘇子容居然會就任了菱川書院的名譽山長,同時還將親自在這書院裏教書,這樣的一座書院又將會是怎樣的一種存在?而在這所書院裏就學的學子又將是何等的幸運?!
而蘇頌本人不僅僅在科學、醫學領域,就算是在十分傳統的文學以及訓詁領域,都有著卓越而極高的造詣。
這次,更是因為深受《菱川格致學刊》的影響,蘇頌決定在書院裏開始親自教授機械、天文及藥物等高度專業化的格致課程,不僅令一眾學生獲益非淺,就連書院之前聘任、培養出來的老師也如獲至寶一般地跟在堂下共同學習。
堂上講課的蘇頌,擁有極其紮實的科學實踐經驗,又有著超越此時絕大多數人的豐富閱曆,而能夠在菱川書院堂下聽課的這幫學生,卻因為秦剛帶來的別樣思維方式與無畏探索勇氣,在這裏與其發生了極其難得的精彩碰撞。
當然,書院裏更多的是那種求真、求知的研究學風:就在“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指導思想下,這些學生,不厭其煩地對於各種生活中常見的機械設施,比如轆轤、風車、桔槔、翻車等等,都一樣樣地拿到學堂裏進行重新研究,細致分析,進而解構出它們內含的神奇原理,並在老師的指導下,嚐試著各種優化、改進及改造工作。
而這其中的一切,恰恰是中國在前後近兩千年的科學發展過程中,所最缺乏的一點。所以,我們才在中國曆史發展的軌跡中,偶爾可以找到例如張衡、祖衝之、沈括、宋應星等等這些難得天才的靈光一現,卻總是發現他們無比閃耀的思想之光,卻隻能停留在點點的星火跳躍,而從來沒有成為點燃燎原大火的火中。
幸好,如今的菱川書院,有望成為一個可以孕育這種科學精神的小天地,讓一批批最早得到啟蒙的學生們,開始習慣於剝開對於太多已見、已知事物性能的表麵理解,而努力地從中尋找出可以總結與推導的理論規律:
比如,有人在翻車的研究中,發現了水車轉動的圈數與龍骨水筒移動距離之間的比例關係;有人在桔槔的解析改造過程中,推導出了可以省力的程度與兩端移動距離之間的聯係關係;還有人在嚐試製造各種直徑大小的齒輪時,更是一一記錄著轉動圈數、半徑速度、省力程度等等相互關聯的細致數據。
其實不僅是宋人,甚至更早時期的國人,都有過對於這些機械的作用、使用方式以及相關的性能其中的深刻理解。但是問題恰恰就在於,文人輕於動手勞作的實踐,而匠人則是僅僅止步於對於工具的熟練使用。所以,在漫長的歲月中,桔槔就隻是桔槔、杆秤就隻是杆秤、水車也變淡隻是水車,卻極少有人會把它們聯係在一起,去思考用力與移動距離以及最終產生的效果之間的關聯,去分析並總結在不同的數值變化之間所發生的微妙關係。
袁嘉作為書院最早的格致學老師,他早就突破了原先僅僅隻對學生進行術算的教學,而是與學生一起,投入到了這些奧妙的研究之中,並頻繁地將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發現以及更多的猜測與秦剛在書信中進行討論。
在欣喜地發現這點之後,針對上述問題,秦剛僅僅隻是提示他,無論是對於杆秤、桔槔還是轉輪,它們在運動時的長度、距離、重量等等,都是可以觀察、測量並記錄下來的。正好他又精於術算,這裏的所有數值,應該是可以尋找出足夠的規律。
沒想到,在下一次的來信中,袁嘉就十分興奮的迴複道:書院的學生在大量的數值測算中,終於總結出了桔槔用力的標準公式,並且十分興奮地發現,這一公式甚至還在水車、滑輪、翻車等等機械中以變異後的形態繼續有效。
原理的總結以及公式的驗證,這是近代科學研究的最重要基石。尤其是,這兩塊基石已經菱川書院師生們的共同探索,慢慢地露出了水麵。
而在接到秦剛關於“支援學生到處州”的請求之前,喬襄文就已經意識到,學生要想對格致學再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決不能隻停留在書院學堂中的擺弄,而是必須要有非常現實的實踐環境與檢驗空間。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處州當前百業發展的機會無疑是極有價值的。
隻是,唯一擔心的是:學生們願意去處州這種相對於高郵既遙遠、又偏僻的地方嗎?
當他把這個問題向書院的名譽山長蘇頌請教時,蘇頌則極不滿意地瞪了他一眼:“僖老你差矣,你既小瞧了徐之在書院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你也小瞧了我們這座書院裏學生的胸懷與誌向。你隻須把招募告示貼出去,接下來你真正需要擔心的,是如何勸退超出需要的那些人。”
公開招募的告示一發,果然便如蘇頌所料,幾乎所有的格致班學生,都極其熱情地響應了處州的這些需求。而即使是一些剛入學沒多久,擔心自己過去幫不上忙的學生,還有私下裏去問老師,類似於這樣的需求,在之後的時候會不會還有,因為到那個時候,他們想,自己也許就能夠具有過去幫助的資格了。
幸好有了蘇頌之前的提醒,喬襄文根據秦剛的要求,對於報名學生的特長與研究方向進行了一定的篩選與評估,最終確定了七個人的南行隊伍。
由於書院的老師緊缺,此行便不再另派老師帶隊,而是直接委派了這次七人中的李峰作為隊長,這個李峰便就是之前發明了竹筒傳聲器的那名學生。此時的李峰,不僅僅已經成為學生中的優秀代表,更以其不斷得到強化的自信心,具備了極強的領導能力,由他作為此次南下之行的負責人,便令喬襄文感覺放心了許多。
在出發之前,名譽山長蘇頌帶領其他的學生為他們送行,並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贈言講話:
“少年們,我想如今的皇宋,再也沒有另一個名稱會比這一詞匯更加具有魅力了!而這一切,應該得益於你們的格致學開創人秦教授的那篇《華夏少年說》,是他讓你們明白了,少年的責任是偉大的!少年的擔當是榮耀的!少年的潛力更是無窮的!”蘇頌一開頭講的話,就很令眾人聽得興奮無比。
“老夫今年已經七十有五,從年齡來看,似乎應該如同秦教授中文中所稱的‘瘠牛臥塘’、或者是‘大漠蒼茫’啦!真的是比不上諸位同學們的‘虎嘯山岡’與‘江水浩蕩’。”這兩句話說得底下的學生都充滿善意地咧嘴笑了起來,不過蘇頌卻轉而說道:
“但是,好在老夫同樣也是在這書院與大家一起生活,一同研習著這門正處於少年般勃勃生機的格致學,所以也就能夠共同感受到這份少年般的治學熱情,同樣領悟著這世間最具少年情懷的學識。所以經過這段時間的陶冶,老夫都感覺到,自己幾乎都要變年輕啦!”
“老山長,您不是變年輕,您是和我們一樣年輕!”底下有學生調皮地大聲喊道,引來了一陣更加快樂的笑聲。
說到這裏,蘇頌換了一口氣,看著站在最前麵的南行七人,眼神中更是充滿了慈愛與信賴的色彩,他說道:
“菱川書院讓老夫來做這裏的名譽山長,這是向天下展示我們書院的胸懷與眼界。這也是喬山長一直所主張的‘請進來’,是表示格致學歡迎天下所有學問的加持,歡迎天下所有學者的合作。但是,菱書書院要好好地發展,僅僅隻是‘請進來’還不足夠,更需要我們學生們‘走出去’。而這次南下的幾位優秀同學,第一步就邁得很大,不僅走出了菱川、走出了高郵,更是走出了江淮。可是你們必須要記得,走出去的任務是什麽?是為了更好地傳播‘格物致知’的探索真理,更深入地體會‘學以致用’的治學原理。今天,你們是第一批走出去的學生。而明天,菱川還會送出更多的第二批、第三批。所以,菱川書院兼濟天下的征程之途,便會從你們的七人正式開始!”
老山長簡直太有魅力了,且不說曾經的宰相身份擺在那裏,就足以讓全書院的師生共同仰望之,而再以他在課堂上極其廣博的知識、絕對獨到的見地,也已經迅速地成為全書院中,除秦剛之外、最讓大家崇拜的對象。
而今天,他給這南行七人的送別之言,不僅僅帶給這七人以暖暖的鼓勵之意,更是在書院的所有學子心中,種下了兼濟天下的種子。
而對於即將啟程要前往處州的格致班學子,在最早秦剛去信要求的時候,就同時給趙五也去了信,讓他對於這次所選出來的學生家裏,都必須要進行最為妥帖的經濟補貼:
凡是出行之人,每人的家裏都會先給三百貫的安家費,同時還在書院裏預留了後續的補貼費用。此後的每月,這些學生的家人,就可以定期來書院領取一份價值十貫錢的米麵菜肉,這就相當於基本解決了一個三四口人家的日常基礎開銷。
而這些人到了處州,還會直接在秦剛這裏單獨領上一份月俸薪酬,並不會影響到這邊給家裏的待遇。
所以,在菱川書院,最早選擇學習格致學的學生,往往會因為他們學的不是大家通行理解的那種儒學經義,不僅自己本人會遭遇一些不理解,就連他們的家人,都承受了不少來自於左鄰右舍的偏見壓力。
但是當這前往處州之行的七人待遇被公布時,則很是讓他們幾家揚眉吐氣了不少。
中國的老百姓看待問題的標準,往往就這麽簡單與粗暴。
身為隊長的李峰,此時早已不再是幾個月前的李竹匠的兒子。他作為菱川書院第一枚銅質格致獎章的獲得者,尤其是在新生的心目中有著極高的地位。
而因為幫著兒子一起製造出竹筒傳聲器的父親,因此幫著鎮上好幾家的酒樓、工坊、甚至還有寺廟,去幫對方定製了相應需求的傳聲器,也成為了鎮上享有聲譽的手藝人。
李峰更是發揚了自己勤思敢想、細心鑽研以及善於動手的優勢,從研究聲音在不同物體中傳播的特點開始,進而開始深入到認知到不同物質的獨有特性。
而指導他的老師袁嘉在與秦剛的通信中多次提到過李峰以及他已經研究出來的一些成果。而秦剛在迴信中,也十分讚同這樣的研究方向,並建議李峰可以對物體這一獨有特征命名為:密度。
在這次南行之前,李峰已經完成了他們日常所見的大多數物品物質的密度測量工作,同時更是十分自然地認識到:可以通過密度的測量,來作為區別單一物質內部雜質程度的方法。
比如,因為水與醬油,各自有著不同的密度。根據這一原理,李峰甚至還組織過學弟們對於鎮上多家雜貨店銷售的醬油進行了試驗,從而準確地從中挑出了摻水嚴重的幾家。
而這一項研究成果也被選入了學刊上,並進行了非常係統地論述與介紹。
所以李峰原本就是秦剛這次去信重點關注的人才,原本是希望他能對於處州鐵礦的開采與冶煉應用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而如今又有了宮十二的其它礦藏探尋資源,想必其作用一定會得到更大的應用。
處州。
在秦剛急切地等待菱川書院的學子過來的這段時間裏,李通判上報的多份奏章陸續有了迴應的消息。
不管如何,兩浙路對於知州一級的官員是沒有處罰權的,隻能附上自己對於相關情況的監督確認意見——這個張康國的確是在最關鍵的時候棄城逃路了——然後再上報到京城政事堂等候最後的處理決定。
而不管結局如何,也不論朝廷對張康國的處理如何。對於兩浙路來說,都是屬於“死道友不死貧道”的性質。
而關於處州大捷的處理,則不能如此簡單了。
畢竟這先是一戰擊潰匪眾近萬人,之後又能攻破兩處匪寨,再者之後居然能夠勸降栝蒼山區的所有二十四寨寨主,平定了兩浙路禍亂百年之久的處州匪患。如此重大的功勞,兩浙路的帥司,也就是經略安撫司,作為這一路的最高軍事監管機構,絕對不能置身於局外。
北宋的路一級官員一般並不會設全,而且其常任官員還多會在當地兼任某個知州或知府。比如此時兩浙路的經略安撫使,恰恰就兼任著知溫州的職位,也是最初關於廂軍調度產生矛盾的主要當事方。
這位經略兼知州迅速行動起來,派出了自己最得力的幕府官員,於第一時間趕赴處州,與李通判進行了親切友好且深入誠懇的交流與溝通,雙方也就該項大捷的相關細節,達成了諸多的一致:
首先,處州廂軍意外調防的這口黑鍋,必須要由張康國來背,若無他的刻意刁難,才導致了廂軍在處州駐防出現的真空狀況。
其次,李通判高度認可,處州大捷取勝的一大重要保證,是因為溫州駐地廂軍在聽聞匪情之後,迅速反應、並日夜兼程、從而對於攻城的山匪形成了強大的威懾力,也是導致城下山匪被一舉擊潰的重要心理原因。
再者,兩浙路經略安撫司派來的官員通過在處州的實地考察,高度認可了處州臨時應用“勇敢效用法”而形成的地方效用軍,並願意在建議處州常設該效用軍隊的奏章中聯署讚同意見。
其實,這次緊急且及時的溝通背後的實際意義就是,兩浙路經略安撫司及麾下廂軍以完全退出並放棄處州地盤給綠曲兵為重要條件,換取自身在處州大捷中能夠擁有的積極正麵評價。
而與此同時,經略安撫司對於廂軍都指揮使僅僅做了一個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的處理,給出了一個罰俸半年的象征性處罰。
而說句實話了,現在又有哪個地方廂軍的都指揮使,還靠著那點微薄的俸祿生活呢?
處州通判李堯也借著這次的匪亂,狠狠地向兩浙路哭了一迴窮。
他在奏章裏宣稱,在麵對山匪來襲之前的關鍵時刻,為了激勵州城的保甲以及更多的百姓用命防守,更是為了取得守城的大勝,在他上陣之前公開許下了各種賞格,而後這些賞格也果然在對戰中取得了極佳的效果。因此,在戰後,也為了維護官府的權威形象,不得不使用發放了大量的州府庫存,包括今年剛預收上來的很大一部分秋賦。
而且,山匪雖然最終並未能攻打下來處州城,但是他們在起兵後在經過的諸多鄉村,都實施了不可挽迴的各種燒殺搶劫行動。所以今年處州對於這些已經被破壞過的縣鄉的重建任務也是相當地沉重。
因此,他希望朝廷能夠本著恩澤民眾的本心,可以免去處州今年的部分稅賦指標。
當然,在分別寫給兩浙路漕司、倉司相關人員的私人信件中,李堯當然會通過隱晦的語句暗示,隻要路級長官們的大力支持與推薦,這次處州所成功免除的那些指標,都將會通過合適的方法,拿出來讓彼此都可以獲得可觀的利潤分成。
最後,在秦剛的提醒與承諾下,李堯也大膽向漕司的官員指出:
今年對於處州秋賦的免除並不是沒有迴報的。畢竟,在處州境內,禍害那麽多年的匪患能夠在這一次被徹底根除後,先是算一算以往每年需要花費的大筆的防匪、治匪以及剿匪的開支就有多少?同時,李堯也介紹了在這次,收服並平定了那麽多的山寨,所解散的絕大多數的匪眾,都會在處州這裏新建起來的多個產業裏得到了收容與安置,而這眾多產業的發展,也一定會給來年的處州的稅收,帶來顯著且值得期待的預期增長。
當然了,這一預測結果的前提,當然是建立在不管是之前臨危不懼、當前殫精竭慮、以及之後鞠躬盡瘁的英明神武的李通判的得力處置之上。
相信看了這樣的奏章之後,不論是誰,不僅僅都要先讚歎一下這通判李堯,接下來也會非常自然地想到:麵對匪亂平定後、百廢待興以及千頭萬緒之下的處州政局,暫時空缺的知州之位並不太適合另行調派一位新任官員。所以,要麽還是繼續委任當前的通判執行這些複雜的工作,要麽索性也可以給予一定的獎勵與提拔,就讓他李堯來擔任這一知州之職好了。
而且,處州的地位並非有多重要,能夠盯著這一職位的人,除非是像當時的張康國隻是為了職級的快速提升,把它作為自己向上爬的一個跳板,一般也不太可能會被太多人惦記的。
所以,李堯的這一番打算,還是有著一定的可行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