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山哈部落後,趙駟帶了宗離去見藍首領,談安置地方的事情。
藍首領在看到跟在趙駟身後的宗離時,便神色一變,驚道:“可是宗待詔?”
待詔原本是指漢唐以來隨時聽從朝廷征召旨意的有才能之士。到了大宋,就成了對於所有工匠的一種尊稱。
宗離被他一叫之後,也是一愣,再仔細瞧瞧後才猶豫著問:“可是藍二郎?”
“哈哈!宗待詔,就是我藍二郎啊!”藍首領一下子從座位上跳起來,過來便用他們部落的禮節緊緊地擁抱了一下宗離,又招唿他趕緊坐下來。
原來,藍首領在年輕還未接任部落首領之位的時候,經常外出遊蕩,因族內排行老二,在外自稱藍二郎。
那時偶然結識了同樣在大山裏尋礦闖蕩的宗離。一個是耍刀劍的,一個是鑄刀劍的,倒也能談得來。藍首領的手上,現在還有著當年宗離給他打製的刀劍。
後來藍二郎的父親並掉了好幾個小部落,也接受了官府的歸化,搬去了離處州更近的地方。兩人便中斷了聯係。
宗離更是沒有想到,自己老了之後,竟然會陰差陽錯地來到了藍二郎的地盤上。
藍首領聽說宗離一家人都被秦剛帶到這裏來安置,立刻高興得不得了,直接對趙駟說:“還是秦官人有本事,居然能把龍泉最好的鑄劍大家一下都搬過來了!”
“最好的鑄劍大家?”趙駟當時一下子很驚異。
畢竟見到了藍首領後,宗離也放下心來,便不再隱瞞,便把自己及全家的情況都與趙駟說清楚,又將近來在龍泉遇到的麻煩講給了藍首領聽。
“原來是這個樣子啊!”藍首領恍然大悟,便對宗離說,“宗待詔,小秦官人的為人,我給他擔保。再說了,你現在是把家安在我這裏,你放一百個心啊,等會兒帶你去看地方,隻要是你看中的地方,說哪裏就哪裏。你隻要是在我的寨子裏外定居下來,就算是官府來了人,也不能拿你們怎麽著。”
於是,宗離告罪先去了部落外圍,將一路悄悄跟過來的四個兒子一起叫了來,並進了部落與趙駟及藍首領見麵,便一直閑聊著直至秦剛迴來。
“小秦官人莫怪老漢有意隱瞞,實在是這世道讓人不得不小心謹慎。”宗離說著就要給秦剛請罪,立刻被攔住了。
“宗待詔言重了。我本意是想尋你們幫忙鑄劍,但是如果不能保護並安置好你們的家人,我又豈有顏麵開這個口呢?所以,你們既然到了這裏,且安心住下,一切吃穿用度,我自會替你們安排好。”
見秦剛說得坦誠直接,宗離更是感慨道:“我宗家世代鑄劍,見過多少買劍的客商,更不要說那些官府中人,哪個不是唿來喝去地,將我們視同牛馬?!今日得見小秦官人的誠意,我宗老漢就把這身老骨頭交待在這裏,給小秦官人來煉劍。而……你們四個,是怎麽個想法?”
宗離的四個兒子齊齊說道:“願聽父親之命。”
“誒!我得先糾正一下。”秦剛趕緊站起來說,“不是為我來煉劍,是我聘請各位幫我來煉劍。我提前先給一個標準,各位的家用費由我出,煉鐵鑄劍的材料東西也是由我出。除此以外,幾位在我這裏,和我酒坊的朱師傅一樣,每月淨拿十貫錢的工錢。若是鑄出好刀劍,再按質按功論賞如何?”
不得不說,秦剛開出的這個條件對於宗家父子五人來說,恍若夢中。
他們之前起早摸黑,就算是將五個人合在一起,每月也僅能落下個十貫左右的餘錢,勉強養活這三個家庭的人。
而秦剛如今開出的條件,不僅幫他們把家人養了起來,這另外給的五十貫錢,也就相當於單純給他們淨賺的收入了。
看到宗離一臉不敢相信的神情,藍首領哈哈一笑道:“宗待詔別驚訝,這小秦官人的手筆向來就這麽大!我這寨子裏的年輕後生現在都想跑他手底下做事。你的新劍鋪,若有看得上的人,要幫我招幾個。”
秦剛卻真誠地說道:“宗待詔莫要推辭,也別詫異,您這一家的名聲我聽過,我給的工錢,對得上各位的手藝,所以,我們之間是合作關係,我還要先行謝過您以及這幾位兄弟的支持。”
宗離的嘴唇啜囁了幾下,卻是將原先的幾句話都咽了迴去,轉身對自己那四個兒子說道:“現在都還愣著幹啥,馬上出去找尋適合搭建劍爐與打鐵鋪子的地方啊!”
宗家父子雷厲風行,很快就選好了鑄劍的地方。
雖然藍首領說過,他們看中哪個地方就給哪個地方。但是他們還是本著鑄劍需要建爐、用水以及擔心噪音影響等幾個條件,在一處偏僻的山泉之下選定了地址。同時,也順便把家人都安排在了附近。
秦剛立刻讓人在部落裏許下了豐厚的工錢,很快就招來了不少人手,幫著宗家搭建房屋與劍爐等設施。而趙駟也拿著宗離開出來的清單,安排手下去處州城裏采購新建劍鋪所需要的一些設備與工具。
趁著眾人都不注意的時候,趙駟迅速把秦剛拉到一邊說:“秦先生,最近用錢太厲害了,我們帶到處州來的錢都快用完了,眼見著這裏又是要安置宗待詔這一大家子,還有下個月開始,新募來的兵丁,可都是要發餉的啊!”
秦剛笑笑道:“駟哥你不要擔心。也就是這段時間這邊缺人,隻能讓你受累去管這錢的事情。其實這帳我大致算過,缺口很少。這個月底我們的綠曲醇運出去發賣後就不緊張了。其實我已經寫信去高郵了,建哥接到信就會再帶一大筆錢過來。而且,他來了後,這生意與用錢方麵的事,交給他就行了。”
“那就好!”趙駟擦擦頭上的汗說,“也是,管帳這事不容易,一看見這錢嘩啦啦地花出去,我就心慌。在水寨那塊,有小五子幫我。在你這塊,如果是建哥能過來接手那自然是最好,我也安心好好地訓練那幫兵崽子們去!”
“是啊,接下來,從大山裏往外運貨,人與貨的安全都要當心!”秦剛囑咐著,“家裏訓練得差不多的,就可以押貨走幾趟,也算是能到實際裏練練兵。”
過了兩日,聽說宗離開始帶兒子們砌劍爐了,秦剛便趕過去看看。
所謂的劍爐,實際上就是煉鋼爐。
鐵器是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最大因素,沒有之一。而人類對於鐵的認知,也經曆了漫長的歲月磨練,直至化學元素的發明之後,才基本弄清楚其中的關鍵。
簡單來說,自然界裏的鐵大多都夾雜了不少的碳元素。碳含量過高的鐵,就被稱為生鐵,雖然硬度高、耐磨度強,但是卻很脆、易碎,並且也容易生鏽。
而如果想辦法把生鐵裏的碳元素降低,具體數字就是從百分之二到萬分之二之間的話,那麽這樣的鐵就成了鋼。
鋼的特點就是,無論它的硬度、韌性還是強度,都十分優秀,不僅易於加工成各種器具,而且還耐磨蝕、耐打擊、耐高溫,簡直就是打造兵器的最佳原料。
而鋼裏的碳含量進一步降低到萬分之二以下的話,就成了熟鐵。而熟鐵則太軟,在古代,除以可以做一些工藝品之外,沒有太大的用途。
話說迴來,當人們沒有認清鐵裏麵含碳量高低所帶來的不同特性的根本原理時,隻能通過實踐模糊地感知到:如果能夠用高溫將生鐵熔化,再加以快速地攪拌,然後在降溫凝固之後再施以反複的敲打,就可以讓生鐵逐漸變成優質的鋼鐵。實際上這裏的原理,就是通過攪拌與敲打,促進生鐵中的碳元素迅速氧化成二氧而碳,從而實現了一定的脫碳效果,這就是自東漢以來,開始逐漸成形的“炒鋼法”。
古代的鐵匠不明白生鐵中含碳氧化的意義與過程,他們隻是發現,通過這樣的方法,可以讓生鐵的硬度降低的同時,讓它的韌性不斷加強,一直攪拌到最後,會成為較軟、易塑形的所謂熟鐵。
而如果能夠在生鐵與熟鐵之間的某個特定的時間拿出來,實際上就是含碳量不等的鋼了,然後再通過反複地錘打,通過物理之力對鐵料進行脫碳微調,從而便可以鍛造出不同性能的鋼鐵出來。
隻是,在不明白原理的情況下,這種方法隻能憑借著長期的經驗,慢慢找到合適的中斷炒鋼的關鍵時間點。
最重要的是,這種經驗極難傳承與推廣,因為它即便被總結出來,也隻是與先前所使用的特定鐵礦石相關聯,一旦換了其它的礦石,又得從頭開始摸索與積累。
因此,中國古代,會在某個天時地利人和諸多有利條件之下,偶然間地鍛出極其優質的好鋼,從而打製出某柄神兵兵器,但是往往卻又無法繼續複製,便是這個原因。
秦剛雖然來自於科學時代,但他也不可能什麽都能記得。對於鋼鐵,他除了大約知道鐵裏的碳含量高低是關鍵之外,對於具體比例多少?如何改變比例等等都不可能知道。
而像宗離這樣的傳統匠人,依靠的是祖上的數百年的實踐積累以及自身在爐火邊成千上萬次的實際錘打、觀察與實驗。
他們通過實踐的摸索可以知道:提升爐火的溫度,可以將生鐵加熱熔化成鐵汁或鐵水,不斷地攪拌翻炒,在合適的時間取出,就可以得到優質的精鐵。
而一旦發現出來的精鐵過軟的時候,他們往往會重新入爐,再加入一些新的生鐵進行摻雜鍛煉後再取出,經錘煉後,也是可以造出他們所稱的精鐵的。
隻是,同樣的問題也存在,到底什麽狀態下,摻入多少的生鐵,都是缺乏操作標準的。
就拿宗家來說,隻有宗離本人與宗阿二兩人看在爐邊,才能將精鐵出爐的成功率保持在六成以上,其他幾人的成功率不過兩三成。
出於對於秦剛的感激與信任,宗離對煉鐵過程中的這些經驗情況毫無保留地都一一講述出來。秦剛在仔細消化了之後道:“宗待詔,我有一種猜測,說與你聽聽,你看看可否有道理?”
宗離趕緊道:“秦小官人請指教。”
“這生鐵於爐中熔化後,適當翻炒後就成精鐵,而翻炒久了後,便是熟鐵,對不?”
“正是!”
“那我們何必強求一次便可煉成自己所需要的精鐵呢?不如把它拆分成兩步,第一步,將生鐵置入坩鍋後,無須看護,直接一次性翻炒到底,成為完全的熟鐵。第二步,再根據不同的需要,將這熟鐵與不同數量的生鐵重入坩鍋,二次熔合後再拿出打造不就行了嗎?”
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這種方法實際上在民間的鐵匠中也有操作。但是,他們往往是在第一次炒鋼炒過了頭,作為補救的方法來操作。
秦剛的這種思路,類似於在沒有溫度計的情況下,要求一次性燒出六十度的熱水,是極難掌握的。所以也就隻有極少數富有經驗的師傅,才能夠準備地把控在水溫燒到差不多時及時撤火。
然後在萬一水溫燒過了頭,則會有一些聰明的匠人,選擇嚐試著反複添些涼水來調整。
而秦剛此時用的方法,就相當於先讓人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燒到沸騰一百度,然後直接摻入固定比例的冷水,便可以非常簡便直觀地兌出了所需要的六十度、或者其它指定溫度的溫水。
所以說,看起來僅僅隻是在操作上的細微差別,但是秦剛所提出的這種灌鋼法,與宋朝匠人中已經有的灌鋼法,實際已經有了非常本質化的區別。
宗離聽了後,一時之間愣在原地,良久方才醒悟過來,連連高唿:“秦小官人大才也!此法甚妙!當真可行!當真可行!”
在劍爐完工開始點火試燒時,秦剛驚訝地發現,這時的工匠已經開始應用成熟的鼓風風箱,而且這種風箱在處州城就能買到現成的,它的內部設計有活門,無論是推還是拉,都可以實現持續的鼓風。
宗離看了看在旁邊不遠的一條小溪道:“現在暫時還來不及,等過些時候,建個水車,就可以把拉風箱的力氣活省下來了。”
現在他是要急著去驗證一下秦剛建議的那種新式灌鋼法。於是,就隻裝了三隻坩鍋進爐——按照他們宗家設計的這隻爐子,一次最多可以放入三層共十二隻坩鍋,這樣便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火力,煉出更多的精鐵出來。
宗阿三與宗阿四此事都是他的幫手,兩人開始輪流推拉風箱,爐內的溫度便迅速提升上了去。
而阿大與阿二則負責隔一段時間就拉出坩鍋進行翻炒鐵料。
由於新的方法無需去仔細辨別並判斷鐵料的翻炒程度,宗離反倒成了最閑的人。
一直等到生鐵徹底燒化了很長一段時間,基本確認已經完全成了熟鐵的鐵汁了。宗離便看了這三隻坩鍋,分別向裏麵投入了一塊、二塊及三塊的生鐵料,再推入爐裏繼續加熱。
最終取出來的三塊鐵料,開始上台錘煉。
一天以後,當秦剛再來看這裏的情況時,宗離懷著激動的心情,拿著三把基本成型的毛坯劍身對秦剛說:“秦小官人,這三把劍已經確認都是上品,隻等最後的開刃與淬火了。而且你看,這第一柄的生鐵加入得最少,但它的韌性極強,可以打造成一把腰帶軟劍;而第二柄的這把刀裏麵生鐵加入得最多,我是想把它改成一把镔鐵大刀;至於中間這第三柄,隻要接下來操作與加工不會出錯,老漢應該能鑄出這輩子最好的一柄寶劍神兵了!”
這次試驗的成功,最大的意義在於,在質量品質相對穩定的同一批生鐵鐵料裏,隻要有經驗的老匠人進行起初少量的試製,就可以定下清晰無誤的標準化精鐵生產流程及標準。
從而讓大規模、高標準的鋼鐵刀劍的生產成為了可能。
藍首領在看到跟在趙駟身後的宗離時,便神色一變,驚道:“可是宗待詔?”
待詔原本是指漢唐以來隨時聽從朝廷征召旨意的有才能之士。到了大宋,就成了對於所有工匠的一種尊稱。
宗離被他一叫之後,也是一愣,再仔細瞧瞧後才猶豫著問:“可是藍二郎?”
“哈哈!宗待詔,就是我藍二郎啊!”藍首領一下子從座位上跳起來,過來便用他們部落的禮節緊緊地擁抱了一下宗離,又招唿他趕緊坐下來。
原來,藍首領在年輕還未接任部落首領之位的時候,經常外出遊蕩,因族內排行老二,在外自稱藍二郎。
那時偶然結識了同樣在大山裏尋礦闖蕩的宗離。一個是耍刀劍的,一個是鑄刀劍的,倒也能談得來。藍首領的手上,現在還有著當年宗離給他打製的刀劍。
後來藍二郎的父親並掉了好幾個小部落,也接受了官府的歸化,搬去了離處州更近的地方。兩人便中斷了聯係。
宗離更是沒有想到,自己老了之後,竟然會陰差陽錯地來到了藍二郎的地盤上。
藍首領聽說宗離一家人都被秦剛帶到這裏來安置,立刻高興得不得了,直接對趙駟說:“還是秦官人有本事,居然能把龍泉最好的鑄劍大家一下都搬過來了!”
“最好的鑄劍大家?”趙駟當時一下子很驚異。
畢竟見到了藍首領後,宗離也放下心來,便不再隱瞞,便把自己及全家的情況都與趙駟說清楚,又將近來在龍泉遇到的麻煩講給了藍首領聽。
“原來是這個樣子啊!”藍首領恍然大悟,便對宗離說,“宗待詔,小秦官人的為人,我給他擔保。再說了,你現在是把家安在我這裏,你放一百個心啊,等會兒帶你去看地方,隻要是你看中的地方,說哪裏就哪裏。你隻要是在我的寨子裏外定居下來,就算是官府來了人,也不能拿你們怎麽著。”
於是,宗離告罪先去了部落外圍,將一路悄悄跟過來的四個兒子一起叫了來,並進了部落與趙駟及藍首領見麵,便一直閑聊著直至秦剛迴來。
“小秦官人莫怪老漢有意隱瞞,實在是這世道讓人不得不小心謹慎。”宗離說著就要給秦剛請罪,立刻被攔住了。
“宗待詔言重了。我本意是想尋你們幫忙鑄劍,但是如果不能保護並安置好你們的家人,我又豈有顏麵開這個口呢?所以,你們既然到了這裏,且安心住下,一切吃穿用度,我自會替你們安排好。”
見秦剛說得坦誠直接,宗離更是感慨道:“我宗家世代鑄劍,見過多少買劍的客商,更不要說那些官府中人,哪個不是唿來喝去地,將我們視同牛馬?!今日得見小秦官人的誠意,我宗老漢就把這身老骨頭交待在這裏,給小秦官人來煉劍。而……你們四個,是怎麽個想法?”
宗離的四個兒子齊齊說道:“願聽父親之命。”
“誒!我得先糾正一下。”秦剛趕緊站起來說,“不是為我來煉劍,是我聘請各位幫我來煉劍。我提前先給一個標準,各位的家用費由我出,煉鐵鑄劍的材料東西也是由我出。除此以外,幾位在我這裏,和我酒坊的朱師傅一樣,每月淨拿十貫錢的工錢。若是鑄出好刀劍,再按質按功論賞如何?”
不得不說,秦剛開出的這個條件對於宗家父子五人來說,恍若夢中。
他們之前起早摸黑,就算是將五個人合在一起,每月也僅能落下個十貫左右的餘錢,勉強養活這三個家庭的人。
而秦剛如今開出的條件,不僅幫他們把家人養了起來,這另外給的五十貫錢,也就相當於單純給他們淨賺的收入了。
看到宗離一臉不敢相信的神情,藍首領哈哈一笑道:“宗待詔別驚訝,這小秦官人的手筆向來就這麽大!我這寨子裏的年輕後生現在都想跑他手底下做事。你的新劍鋪,若有看得上的人,要幫我招幾個。”
秦剛卻真誠地說道:“宗待詔莫要推辭,也別詫異,您這一家的名聲我聽過,我給的工錢,對得上各位的手藝,所以,我們之間是合作關係,我還要先行謝過您以及這幾位兄弟的支持。”
宗離的嘴唇啜囁了幾下,卻是將原先的幾句話都咽了迴去,轉身對自己那四個兒子說道:“現在都還愣著幹啥,馬上出去找尋適合搭建劍爐與打鐵鋪子的地方啊!”
宗家父子雷厲風行,很快就選好了鑄劍的地方。
雖然藍首領說過,他們看中哪個地方就給哪個地方。但是他們還是本著鑄劍需要建爐、用水以及擔心噪音影響等幾個條件,在一處偏僻的山泉之下選定了地址。同時,也順便把家人都安排在了附近。
秦剛立刻讓人在部落裏許下了豐厚的工錢,很快就招來了不少人手,幫著宗家搭建房屋與劍爐等設施。而趙駟也拿著宗離開出來的清單,安排手下去處州城裏采購新建劍鋪所需要的一些設備與工具。
趁著眾人都不注意的時候,趙駟迅速把秦剛拉到一邊說:“秦先生,最近用錢太厲害了,我們帶到處州來的錢都快用完了,眼見著這裏又是要安置宗待詔這一大家子,還有下個月開始,新募來的兵丁,可都是要發餉的啊!”
秦剛笑笑道:“駟哥你不要擔心。也就是這段時間這邊缺人,隻能讓你受累去管這錢的事情。其實這帳我大致算過,缺口很少。這個月底我們的綠曲醇運出去發賣後就不緊張了。其實我已經寫信去高郵了,建哥接到信就會再帶一大筆錢過來。而且,他來了後,這生意與用錢方麵的事,交給他就行了。”
“那就好!”趙駟擦擦頭上的汗說,“也是,管帳這事不容易,一看見這錢嘩啦啦地花出去,我就心慌。在水寨那塊,有小五子幫我。在你這塊,如果是建哥能過來接手那自然是最好,我也安心好好地訓練那幫兵崽子們去!”
“是啊,接下來,從大山裏往外運貨,人與貨的安全都要當心!”秦剛囑咐著,“家裏訓練得差不多的,就可以押貨走幾趟,也算是能到實際裏練練兵。”
過了兩日,聽說宗離開始帶兒子們砌劍爐了,秦剛便趕過去看看。
所謂的劍爐,實際上就是煉鋼爐。
鐵器是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最大因素,沒有之一。而人類對於鐵的認知,也經曆了漫長的歲月磨練,直至化學元素的發明之後,才基本弄清楚其中的關鍵。
簡單來說,自然界裏的鐵大多都夾雜了不少的碳元素。碳含量過高的鐵,就被稱為生鐵,雖然硬度高、耐磨度強,但是卻很脆、易碎,並且也容易生鏽。
而如果想辦法把生鐵裏的碳元素降低,具體數字就是從百分之二到萬分之二之間的話,那麽這樣的鐵就成了鋼。
鋼的特點就是,無論它的硬度、韌性還是強度,都十分優秀,不僅易於加工成各種器具,而且還耐磨蝕、耐打擊、耐高溫,簡直就是打造兵器的最佳原料。
而鋼裏的碳含量進一步降低到萬分之二以下的話,就成了熟鐵。而熟鐵則太軟,在古代,除以可以做一些工藝品之外,沒有太大的用途。
話說迴來,當人們沒有認清鐵裏麵含碳量高低所帶來的不同特性的根本原理時,隻能通過實踐模糊地感知到:如果能夠用高溫將生鐵熔化,再加以快速地攪拌,然後在降溫凝固之後再施以反複的敲打,就可以讓生鐵逐漸變成優質的鋼鐵。實際上這裏的原理,就是通過攪拌與敲打,促進生鐵中的碳元素迅速氧化成二氧而碳,從而實現了一定的脫碳效果,這就是自東漢以來,開始逐漸成形的“炒鋼法”。
古代的鐵匠不明白生鐵中含碳氧化的意義與過程,他們隻是發現,通過這樣的方法,可以讓生鐵的硬度降低的同時,讓它的韌性不斷加強,一直攪拌到最後,會成為較軟、易塑形的所謂熟鐵。
而如果能夠在生鐵與熟鐵之間的某個特定的時間拿出來,實際上就是含碳量不等的鋼了,然後再通過反複地錘打,通過物理之力對鐵料進行脫碳微調,從而便可以鍛造出不同性能的鋼鐵出來。
隻是,在不明白原理的情況下,這種方法隻能憑借著長期的經驗,慢慢找到合適的中斷炒鋼的關鍵時間點。
最重要的是,這種經驗極難傳承與推廣,因為它即便被總結出來,也隻是與先前所使用的特定鐵礦石相關聯,一旦換了其它的礦石,又得從頭開始摸索與積累。
因此,中國古代,會在某個天時地利人和諸多有利條件之下,偶然間地鍛出極其優質的好鋼,從而打製出某柄神兵兵器,但是往往卻又無法繼續複製,便是這個原因。
秦剛雖然來自於科學時代,但他也不可能什麽都能記得。對於鋼鐵,他除了大約知道鐵裏的碳含量高低是關鍵之外,對於具體比例多少?如何改變比例等等都不可能知道。
而像宗離這樣的傳統匠人,依靠的是祖上的數百年的實踐積累以及自身在爐火邊成千上萬次的實際錘打、觀察與實驗。
他們通過實踐的摸索可以知道:提升爐火的溫度,可以將生鐵加熱熔化成鐵汁或鐵水,不斷地攪拌翻炒,在合適的時間取出,就可以得到優質的精鐵。
而一旦發現出來的精鐵過軟的時候,他們往往會重新入爐,再加入一些新的生鐵進行摻雜鍛煉後再取出,經錘煉後,也是可以造出他們所稱的精鐵的。
隻是,同樣的問題也存在,到底什麽狀態下,摻入多少的生鐵,都是缺乏操作標準的。
就拿宗家來說,隻有宗離本人與宗阿二兩人看在爐邊,才能將精鐵出爐的成功率保持在六成以上,其他幾人的成功率不過兩三成。
出於對於秦剛的感激與信任,宗離對煉鐵過程中的這些經驗情況毫無保留地都一一講述出來。秦剛在仔細消化了之後道:“宗待詔,我有一種猜測,說與你聽聽,你看看可否有道理?”
宗離趕緊道:“秦小官人請指教。”
“這生鐵於爐中熔化後,適當翻炒後就成精鐵,而翻炒久了後,便是熟鐵,對不?”
“正是!”
“那我們何必強求一次便可煉成自己所需要的精鐵呢?不如把它拆分成兩步,第一步,將生鐵置入坩鍋後,無須看護,直接一次性翻炒到底,成為完全的熟鐵。第二步,再根據不同的需要,將這熟鐵與不同數量的生鐵重入坩鍋,二次熔合後再拿出打造不就行了嗎?”
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這種方法實際上在民間的鐵匠中也有操作。但是,他們往往是在第一次炒鋼炒過了頭,作為補救的方法來操作。
秦剛的這種思路,類似於在沒有溫度計的情況下,要求一次性燒出六十度的熱水,是極難掌握的。所以也就隻有極少數富有經驗的師傅,才能夠準備地把控在水溫燒到差不多時及時撤火。
然後在萬一水溫燒過了頭,則會有一些聰明的匠人,選擇嚐試著反複添些涼水來調整。
而秦剛此時用的方法,就相當於先讓人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燒到沸騰一百度,然後直接摻入固定比例的冷水,便可以非常簡便直觀地兌出了所需要的六十度、或者其它指定溫度的溫水。
所以說,看起來僅僅隻是在操作上的細微差別,但是秦剛所提出的這種灌鋼法,與宋朝匠人中已經有的灌鋼法,實際已經有了非常本質化的區別。
宗離聽了後,一時之間愣在原地,良久方才醒悟過來,連連高唿:“秦小官人大才也!此法甚妙!當真可行!當真可行!”
在劍爐完工開始點火試燒時,秦剛驚訝地發現,這時的工匠已經開始應用成熟的鼓風風箱,而且這種風箱在處州城就能買到現成的,它的內部設計有活門,無論是推還是拉,都可以實現持續的鼓風。
宗離看了看在旁邊不遠的一條小溪道:“現在暫時還來不及,等過些時候,建個水車,就可以把拉風箱的力氣活省下來了。”
現在他是要急著去驗證一下秦剛建議的那種新式灌鋼法。於是,就隻裝了三隻坩鍋進爐——按照他們宗家設計的這隻爐子,一次最多可以放入三層共十二隻坩鍋,這樣便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火力,煉出更多的精鐵出來。
宗阿三與宗阿四此事都是他的幫手,兩人開始輪流推拉風箱,爐內的溫度便迅速提升上了去。
而阿大與阿二則負責隔一段時間就拉出坩鍋進行翻炒鐵料。
由於新的方法無需去仔細辨別並判斷鐵料的翻炒程度,宗離反倒成了最閑的人。
一直等到生鐵徹底燒化了很長一段時間,基本確認已經完全成了熟鐵的鐵汁了。宗離便看了這三隻坩鍋,分別向裏麵投入了一塊、二塊及三塊的生鐵料,再推入爐裏繼續加熱。
最終取出來的三塊鐵料,開始上台錘煉。
一天以後,當秦剛再來看這裏的情況時,宗離懷著激動的心情,拿著三把基本成型的毛坯劍身對秦剛說:“秦小官人,這三把劍已經確認都是上品,隻等最後的開刃與淬火了。而且你看,這第一柄的生鐵加入得最少,但它的韌性極強,可以打造成一把腰帶軟劍;而第二柄的這把刀裏麵生鐵加入得最多,我是想把它改成一把镔鐵大刀;至於中間這第三柄,隻要接下來操作與加工不會出錯,老漢應該能鑄出這輩子最好的一柄寶劍神兵了!”
這次試驗的成功,最大的意義在於,在質量品質相對穩定的同一批生鐵鐵料裏,隻要有經驗的老匠人進行起初少量的試製,就可以定下清晰無誤的標準化精鐵生產流程及標準。
從而讓大規模、高標準的鋼鐵刀劍的生產成為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