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觀與張進在船上一直都在仔細地關注著軍營那邊的狀況,一看到有第一處異常的火頭燃起之後,便知道秦剛那邊開始動手了,便立刻叫船工迅速收起船板並把船開到河中央再停下,這樣也就與岸邊離開了一大段距離,以防會有走投無路的賊兵衝到船上來。
果然,之後隨著軍營裏火勢四起,並開始傳來衝殺、嘶喊甚至哭叫的聲音。再之後,便開始有越來越多的賊兵衝到碼頭上想找船離開,一看幾艘船都沒有靠在岸邊,就開始有人跳著腳叫罵,威脅著想叫船隻靠岸過來,甚至還有人對著船射了幾支軟弱無力的箭。
但在秦觀他們對其置之不理之後,有懂水性的索性開始跳進河裏,而更多的的人則調頭往碼頭之外的方向逃命。
看到河裏有人遊過來,秦觀、張進便立即指揮衙役以及船工等人,分頭守在船四周,用先前俘獲搶船廂軍而繳獲的長槍,將試圖靠近船身的人一一捅傷甚至捅死,船隻四周也是一片慘叫以及一陣陣的血水泛出。
一會兒後,便無人再敢靠近,而是開始往下遊、或者直接遊向對岸逃命去了。
而秦剛與趙駟這邊,畢竟他們殺入賊營裏的人手太少,開始還不太敢正兒八經地俘虜對手。因為即使是這些暫時被嚇破膽的亂兵,一旦人數聚集超過足夠的數量,再定下心來,發現並無真正的禁軍部隊殺來的話,接下來的情形將很難預料。
因此,他們執行的戰術還是以擾亂陣營、驅散賊軍為主。許多在慌亂中丟下武器,跪在道旁的賊軍盡數抱著頭狂唿“饒命”,等了一會兒,見他們絲毫沒有理會自己而是殺向了別處。一些膽大的便爬起來朝相反方向逃命,膽小的想了想,還是覺得跪在原地更安全。
待得秦剛他們來迴衝殺了四五迴,眼見許多帳篷的火勢已小,營地中敢於跑動的人已不太見得。這時,趙駟看到原來專門圈放騾馬的一處柵欄並未被火點燃,便把騾馬放出,再將營地裏可以看到的、跪地放棄武器的這些人盡數趕入其中,這樣便大約圈俘了一百多人。
此時夜幕已是完全降臨,營地中再也沒有了敢於反抗之人,趙駟便安排了兩人看守著被圈起的俘虜,然後再從俘虜中挑選出六七名相對老實膽小的人,押著他們一起去整理撲滅營地與常平倉之間的火情,並作些必要的隔離工作,以防火情真的蔓延燒到倉儲之處。
秦剛這時才關切地詢問自己這方有無傷亡,結果發現情況甚好,除了一兩人有被意外燒塌的帳篷火苗燎傷之外,並無一人有更大的損失。畢竟他們這次所麵對的,隻是一群原本就幾無訓練的廂軍,加上情況與素質更加糟糕的山賊流民而已。
在安排好人手控製營地情況之後,秦剛與趙駟趕迴了碼頭。
大局已定,他們的大船也靠了岸,將秦剛與趙駟放了上來。知縣張進十分激動,當即表示,他現在就帶著衙差進城去,一定能夠將原先已經躲起的其他衙役官差聚集起來,再以知縣的身份,就可以組織一批保甲壯丁出來,便可以盡早接管看守俘虜,並維持起城中治安的工作。
秦觀認為此事很有必要,己方人手不足的劣勢一定要盡快改變。
當然,還有一件令他心急如焚的事情,其實秦剛在上船之前,已經安排一人前去了。
張進等人下船前往縣城去尋人之後不久,便聽得船艙外麵傳來一聲女子之聲急急問道:“官人可在裏麵?”
然後朝華便被趙駟的兩名手下帶了進來。
此時的朝華,隻是換上了一身粗布舊衣,應該並無任何受傷,見到秦觀,有如劫後餘生般地大哭著撲進他的懷中,秦觀也是一時驚喜交加,緊緊抱住了朝華,雙目流淚地說不出話來。
秦剛見狀,便與其他幾人悄悄退出了船艙。
之前派去護衛朝華的那名手下,簡短地向趙駟兩人迴複了自己的使命:原本安排朝華在一戶農戶家住下後,忽遇賊兵來襲,那家人盡數逃走,護衛考慮到朝華不便奔走,於是便安排她躲入該農戶的地窖之中,並儲存了五六天的水與食物,然後自己潛藏於附近,以防萬一。
幸好賊兵並無意在永城長留,許多地方掃蕩了一下表麵的財物糧食就走了,其間護衛就遇上了逃命的張進等人,才委托他們幫其帶出口信。
這邊秦剛與趙駟嘉許了護衛的妥善安排不說,船艙之中,驟然經曆如此風險的秦觀與朝華兩人正在互訴衷腸。
“官人,朝華不願再離開半步。隻懇請官人能夠收留朝華在身邊,哪怕不做妾室、隻為奴婢,也願隨侍餘生。”
“哪裏的話,吾給你那遣書還在?速速還我。”秦觀接過朝華掏出來的遣書,不由分說,立即撕個粉碎道,“經此劫難,我也看清楚了自己的心意,哪裏是你離不開我,反是我離不開你啊。朝華,你且放心,從今往後,秦觀不會再有遣你迴家之念,你我生死與共,永不分離。”
“官人……”
“……”
朝華受此兵亂驚嚇,這幾天在地窖中也未休息好,此刻迴到到秦觀身邊,終能放下心來,訴說了心中的諸多話語之後,在秦觀的安慰下便很快地倦倒休息。
安排好了朝華之後,秦觀走出船艙,與秦剛、趙駟遙望岸上遠處營地為了恢複秩序而重新燃起的火把、堆火,夾雜著一些之前尚未最後熄滅的火頭。
趙駟道:“秦宣德果然妙計定勝負。此戰我方一人未傷,居然就一舉擊潰這千餘的賊軍。”
秦觀笑笑說:“作戰謹記戒驕戒躁,此戰之順利,也出乎於我所料。無它,廂軍之戰力實在過於脆弱,基本之築營戒備就形同虛設,遇襲之臨時應變又全無反應。這些,既是我們帶了鄧都頭迷惑對手所致,更是對方缺乏訓練過於脆弱所致。但如果是麵對著北遼西夏此等強敵,便不可能如此順利了!”
人們常用“勝不驕敗不餒”來形容良將明帥,但卻少有人會在事實的成功與恭維之辭中保持清醒的頭腦,這份清醒也不僅僅隻是口頭的謙虛,而更應該是對於戰場得失中的冷靜分析。
秦剛與趙駟都感覺是受教甚多。
趙駟決定還要去軍營巡視一番,今夜仍需小心謹慎,至少要等到明日張知縣帶了衙差保甲過來方能定心一些。
船頭隻剩秦觀與秦剛兩人。
秦觀這才說到朝華的話題上:“徐之,為師至今方憶起那日你贈我二人的《我儂詞》,今日看來,倒還真是應了你那幾句‘再捏一個爾,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爾,爾泥中有我’啊!隻是不知我這向佛之心,不知是否要因此而耽擱。”
“老師。”秦剛忍不住開口道,“佛心源自本心,佛性更為人性,凡人之七情六欲與生俱來,也各有存在之理。佛經所言,要對七情六欲的斷除,小乘佛法講究通過觀心無常,觀受是苦,觀法無我,觀身不淨。但是大乘佛法,卻是親證實相,親證如來藏,從來沒有提出過我們所理解的這種實體斷除之說。所以,向佛並非是要放棄人世間的七情六欲,而是不要去執著,看淡並放下。老師與朝華小嫂經曆了這次生死之考驗,倘若真如小徒之詩雲:‘我泥中有爾,爾泥中有我’,那豈不正是放下、看淡了人世間的悲歡情仇,進入到了人我合一的佛性境界了麽?”
秦觀卻是沒想到,秦剛也能對佛經理解到這樣透徹的地步,一時之間,竟是無語反駁,又或者,他的內心,也不願對這樣的觀點反駁。
次日,因為張知縣在縣裏連夜進行了一通鑼鼓宣傳,說賊兵已被朝廷禁軍擊敗,大家看了南城外大半夜的火情,白天還有人看見殘餘逃躥的賊人,便都相信了大半。陸陸續續竟也被張進組織起來了近百名保甲。
於是趕到營地打掃戰場。
清點之後才發現,亂軍中被直接燒死、擊斃的約有三百人,其中一半都是叛變後的威勇廂軍,被俘的有一百多人,其餘逃跑的五六百人中,白天中因被民眾發現並扭送過來的也有十幾人之多。
第三日,永城縣尉總算在徐州那邊說動了廂軍派了兩都近百人出發,原本是想到外圍觀察觀察形勢再作打算,沒想到在半路上就抓獲幾名逃跑的賊兵,一時得到了鼓勵,加速行軍,終於提前趕到了永城縣,總算是再次穩定住了縣城的所有情況。
既看到有援軍趕到,永城自己的保甲防務力量也已建立起來,秦觀便向知縣張進辭行。
張進組織民眾出城相送,並言已將永城戰況書寫奏章上報朝廷。
其實,黨爭之大形勢下,所謂再大的立功,也不足矣改變固有認知與評價,除非此時如那楊畏楊三變一般,跪舔新黨權貴、罵盡舊黨師朋。
所以如何報官奏言,這些都隻是張知縣的事情。秦觀並沒有什麽想法,而是再次從永城碼頭出發,繼續開始了迴鄉之途。
當天下午,船隻到了泗州接上了先期到此等候的老母戚氏。
船隻再入高郵湖,行不得半日,天黑之前到了神居村先休息。
因為接下來至高郵後要進入內河,於是趙駟給他們更換了稍小的船隻,直接前往武寧秦家莊。
此番,距秦觀上次離郵第三次赴京趕考,竟已過去了九年。
九年的時間,已將秦觀從一個壯誌滿懷的報國誌士消磨成為一名抑鬱寡歡的中年官員。雖然此番迴郵,也算是以從八品的左宣德郎高配杭州簽判之職,但被貶離出京之事實,仍然如一塊巨石,沉重地壓在他的心頭。
好在,經曆路途之險情波折,朝華被遣而再返,雙方由此立下了永不分離的誓言,也算是給秦觀已經漸入蒼白的人生色彩中,重新再添一抹溫馨。
而對於此時立於船尾的秦剛來說,他的思緒則更是飄散不定,對於他所能記得的曆史,雖然並不是十分細致,但是朝華卻是秦觀在離京赴杭的路上被明確遣返的。
而如今,在他的幹預之下,曆史果真在這裏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朝華既然能夠陪伴秦觀去往杭州、處州乃至更南更遠之地的貶程,那麽又為什麽不可能會改變更多呢?
秦剛突然對於自己的努力再次有了更強烈的信心。
船隻行進到了小涇河,望著兩岸熟悉的風光,秦觀擁著朝華,向她詳細介紹著這裏的風土人情與一些往昔趣事,倒也緩解了不少雙方的緊張情緒:朝華是對於即將麵臨的秦家族人以及秦觀的正室徐夫人而緊張,而秦觀則是有了越來越強烈的近鄉情怯之心。
前方出現的,是秦觀走時並未修建的莊西碼頭,如今的碼頭上已經是披紅掛彩,旌旗飄揚——在他們今一早從神居村出發之前,趙駟就已派出快船前來提前通知了。
看到秦觀他們的船隻行近,碼頭上頓時鑼鼓齊奏,鞭炮齊鳴,遠遠的就已看見族長秦察在秦規的陪同下,秦福在秦盼兮的攙扶下,正對著這邊翹首以盼。
談建、水生、以及一些眼力甚好的年輕人,正在碼頭一蹦三尺高地拚命揮手示意。
於是,在這震天的喧鬧聲中,無論是被貶出京的鬱悶、還是近鄉怯情的猶豫、亦或是麵對未來種種的憂慮,在此一瞬間,都煙飛灰滅了。
船隻靠上碼頭,船工熟練地收緊纜繩,再搭起寬大的踏板,水生等人甚至還在踏板上鋪上了大紅的地毯。
秦觀站在船身甲板上,遠遠對著秦察提聲說道:“秦觀久居京中,碌碌無為,今日貶官外任,幸得族長舉眾出迎,已是受寵若驚,又何必有此鋪張之舉?秦觀愧不敢當啊!”
秦規在碼頭高聲迴道:“七哥你不畏權貴,風骨高存;十八弟受你指點,又是進士及第,高居一甲,今天便是載譽歸來,族長這是為你等二人接風,你是當得起的!”
秦察更是笑嗬嗬地說道:“我秦家如今一門四進士,而九郎、十八郎的進士,又都是賴你之悉心指導,你今日迴鄉,便是我秦家莊一等一的榮耀大事,當得起,當得起!”
秦觀一時又是雙目淚下,感慨異常。慌忙返身去船艙之中,攙扶出老母戚氏,而朝華也在戚氏另一側攙扶著,一同走下了船。
戚氏也是九年多來首次返鄉,看到碼頭上如此熱鬧,又有那麽多的族人前來見禮,早已樂得合不攏嘴。
那邊,朝華最為擔心的便是過來拜見戚老夫人的秦觀正室徐文美。
好在戚老夫人一直心疼朝華,拉過了她向徐夫人介紹,朝華也規規矩矩地行了拜見主母的大禮,口中說道:“奴家朝華,見過姐姐。”
徐夫人自幼便是受著三從四德的教誨,而且此妾又是戚老夫人主持收納的,自然不會有那種小戶人家的刻薄尖酸作態,而是笑容可掬地攙扶起朝華的,又上下細細打量一番後,盈盈笑道:“之前書信中就聽湛哥提到過,朝華妹妹是個才貌雙全之女子。也更是虧了妹妹在京城代我照料大官人,又是盡心盡力地侍奉舅母【注:宋人常稱公婆為舅父舅母】,實是代我盡了孝道、盡了婦道,我倒是要好好地謝謝妹妹呢!”
雖然在迴程路上,秦觀再三說過自己這原配夫人知書達禮,不會為難於她,但總是免不了要為此擔驚受怕,此時見了本人的和藹友善後,邊朝華終於是放下了心來。
那頭,開心的秦盼兮早已甩下父親,衝上來緊緊地拉著秦剛的胳膊不肯撒手,周圍眾人也依次過來恭賀秦剛的進士及第。
一行人被歡歡喜喜地迎入莊中。
【卷三 完】
果然,之後隨著軍營裏火勢四起,並開始傳來衝殺、嘶喊甚至哭叫的聲音。再之後,便開始有越來越多的賊兵衝到碼頭上想找船離開,一看幾艘船都沒有靠在岸邊,就開始有人跳著腳叫罵,威脅著想叫船隻靠岸過來,甚至還有人對著船射了幾支軟弱無力的箭。
但在秦觀他們對其置之不理之後,有懂水性的索性開始跳進河裏,而更多的的人則調頭往碼頭之外的方向逃命。
看到河裏有人遊過來,秦觀、張進便立即指揮衙役以及船工等人,分頭守在船四周,用先前俘獲搶船廂軍而繳獲的長槍,將試圖靠近船身的人一一捅傷甚至捅死,船隻四周也是一片慘叫以及一陣陣的血水泛出。
一會兒後,便無人再敢靠近,而是開始往下遊、或者直接遊向對岸逃命去了。
而秦剛與趙駟這邊,畢竟他們殺入賊營裏的人手太少,開始還不太敢正兒八經地俘虜對手。因為即使是這些暫時被嚇破膽的亂兵,一旦人數聚集超過足夠的數量,再定下心來,發現並無真正的禁軍部隊殺來的話,接下來的情形將很難預料。
因此,他們執行的戰術還是以擾亂陣營、驅散賊軍為主。許多在慌亂中丟下武器,跪在道旁的賊軍盡數抱著頭狂唿“饒命”,等了一會兒,見他們絲毫沒有理會自己而是殺向了別處。一些膽大的便爬起來朝相反方向逃命,膽小的想了想,還是覺得跪在原地更安全。
待得秦剛他們來迴衝殺了四五迴,眼見許多帳篷的火勢已小,營地中敢於跑動的人已不太見得。這時,趙駟看到原來專門圈放騾馬的一處柵欄並未被火點燃,便把騾馬放出,再將營地裏可以看到的、跪地放棄武器的這些人盡數趕入其中,這樣便大約圈俘了一百多人。
此時夜幕已是完全降臨,營地中再也沒有了敢於反抗之人,趙駟便安排了兩人看守著被圈起的俘虜,然後再從俘虜中挑選出六七名相對老實膽小的人,押著他們一起去整理撲滅營地與常平倉之間的火情,並作些必要的隔離工作,以防火情真的蔓延燒到倉儲之處。
秦剛這時才關切地詢問自己這方有無傷亡,結果發現情況甚好,除了一兩人有被意外燒塌的帳篷火苗燎傷之外,並無一人有更大的損失。畢竟他們這次所麵對的,隻是一群原本就幾無訓練的廂軍,加上情況與素質更加糟糕的山賊流民而已。
在安排好人手控製營地情況之後,秦剛與趙駟趕迴了碼頭。
大局已定,他們的大船也靠了岸,將秦剛與趙駟放了上來。知縣張進十分激動,當即表示,他現在就帶著衙差進城去,一定能夠將原先已經躲起的其他衙役官差聚集起來,再以知縣的身份,就可以組織一批保甲壯丁出來,便可以盡早接管看守俘虜,並維持起城中治安的工作。
秦觀認為此事很有必要,己方人手不足的劣勢一定要盡快改變。
當然,還有一件令他心急如焚的事情,其實秦剛在上船之前,已經安排一人前去了。
張進等人下船前往縣城去尋人之後不久,便聽得船艙外麵傳來一聲女子之聲急急問道:“官人可在裏麵?”
然後朝華便被趙駟的兩名手下帶了進來。
此時的朝華,隻是換上了一身粗布舊衣,應該並無任何受傷,見到秦觀,有如劫後餘生般地大哭著撲進他的懷中,秦觀也是一時驚喜交加,緊緊抱住了朝華,雙目流淚地說不出話來。
秦剛見狀,便與其他幾人悄悄退出了船艙。
之前派去護衛朝華的那名手下,簡短地向趙駟兩人迴複了自己的使命:原本安排朝華在一戶農戶家住下後,忽遇賊兵來襲,那家人盡數逃走,護衛考慮到朝華不便奔走,於是便安排她躲入該農戶的地窖之中,並儲存了五六天的水與食物,然後自己潛藏於附近,以防萬一。
幸好賊兵並無意在永城長留,許多地方掃蕩了一下表麵的財物糧食就走了,其間護衛就遇上了逃命的張進等人,才委托他們幫其帶出口信。
這邊秦剛與趙駟嘉許了護衛的妥善安排不說,船艙之中,驟然經曆如此風險的秦觀與朝華兩人正在互訴衷腸。
“官人,朝華不願再離開半步。隻懇請官人能夠收留朝華在身邊,哪怕不做妾室、隻為奴婢,也願隨侍餘生。”
“哪裏的話,吾給你那遣書還在?速速還我。”秦觀接過朝華掏出來的遣書,不由分說,立即撕個粉碎道,“經此劫難,我也看清楚了自己的心意,哪裏是你離不開我,反是我離不開你啊。朝華,你且放心,從今往後,秦觀不會再有遣你迴家之念,你我生死與共,永不分離。”
“官人……”
“……”
朝華受此兵亂驚嚇,這幾天在地窖中也未休息好,此刻迴到到秦觀身邊,終能放下心來,訴說了心中的諸多話語之後,在秦觀的安慰下便很快地倦倒休息。
安排好了朝華之後,秦觀走出船艙,與秦剛、趙駟遙望岸上遠處營地為了恢複秩序而重新燃起的火把、堆火,夾雜著一些之前尚未最後熄滅的火頭。
趙駟道:“秦宣德果然妙計定勝負。此戰我方一人未傷,居然就一舉擊潰這千餘的賊軍。”
秦觀笑笑說:“作戰謹記戒驕戒躁,此戰之順利,也出乎於我所料。無它,廂軍之戰力實在過於脆弱,基本之築營戒備就形同虛設,遇襲之臨時應變又全無反應。這些,既是我們帶了鄧都頭迷惑對手所致,更是對方缺乏訓練過於脆弱所致。但如果是麵對著北遼西夏此等強敵,便不可能如此順利了!”
人們常用“勝不驕敗不餒”來形容良將明帥,但卻少有人會在事實的成功與恭維之辭中保持清醒的頭腦,這份清醒也不僅僅隻是口頭的謙虛,而更應該是對於戰場得失中的冷靜分析。
秦剛與趙駟都感覺是受教甚多。
趙駟決定還要去軍營巡視一番,今夜仍需小心謹慎,至少要等到明日張知縣帶了衙差保甲過來方能定心一些。
船頭隻剩秦觀與秦剛兩人。
秦觀這才說到朝華的話題上:“徐之,為師至今方憶起那日你贈我二人的《我儂詞》,今日看來,倒還真是應了你那幾句‘再捏一個爾,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爾,爾泥中有我’啊!隻是不知我這向佛之心,不知是否要因此而耽擱。”
“老師。”秦剛忍不住開口道,“佛心源自本心,佛性更為人性,凡人之七情六欲與生俱來,也各有存在之理。佛經所言,要對七情六欲的斷除,小乘佛法講究通過觀心無常,觀受是苦,觀法無我,觀身不淨。但是大乘佛法,卻是親證實相,親證如來藏,從來沒有提出過我們所理解的這種實體斷除之說。所以,向佛並非是要放棄人世間的七情六欲,而是不要去執著,看淡並放下。老師與朝華小嫂經曆了這次生死之考驗,倘若真如小徒之詩雲:‘我泥中有爾,爾泥中有我’,那豈不正是放下、看淡了人世間的悲歡情仇,進入到了人我合一的佛性境界了麽?”
秦觀卻是沒想到,秦剛也能對佛經理解到這樣透徹的地步,一時之間,竟是無語反駁,又或者,他的內心,也不願對這樣的觀點反駁。
次日,因為張知縣在縣裏連夜進行了一通鑼鼓宣傳,說賊兵已被朝廷禁軍擊敗,大家看了南城外大半夜的火情,白天還有人看見殘餘逃躥的賊人,便都相信了大半。陸陸續續竟也被張進組織起來了近百名保甲。
於是趕到營地打掃戰場。
清點之後才發現,亂軍中被直接燒死、擊斃的約有三百人,其中一半都是叛變後的威勇廂軍,被俘的有一百多人,其餘逃跑的五六百人中,白天中因被民眾發現並扭送過來的也有十幾人之多。
第三日,永城縣尉總算在徐州那邊說動了廂軍派了兩都近百人出發,原本是想到外圍觀察觀察形勢再作打算,沒想到在半路上就抓獲幾名逃跑的賊兵,一時得到了鼓勵,加速行軍,終於提前趕到了永城縣,總算是再次穩定住了縣城的所有情況。
既看到有援軍趕到,永城自己的保甲防務力量也已建立起來,秦觀便向知縣張進辭行。
張進組織民眾出城相送,並言已將永城戰況書寫奏章上報朝廷。
其實,黨爭之大形勢下,所謂再大的立功,也不足矣改變固有認知與評價,除非此時如那楊畏楊三變一般,跪舔新黨權貴、罵盡舊黨師朋。
所以如何報官奏言,這些都隻是張知縣的事情。秦觀並沒有什麽想法,而是再次從永城碼頭出發,繼續開始了迴鄉之途。
當天下午,船隻到了泗州接上了先期到此等候的老母戚氏。
船隻再入高郵湖,行不得半日,天黑之前到了神居村先休息。
因為接下來至高郵後要進入內河,於是趙駟給他們更換了稍小的船隻,直接前往武寧秦家莊。
此番,距秦觀上次離郵第三次赴京趕考,竟已過去了九年。
九年的時間,已將秦觀從一個壯誌滿懷的報國誌士消磨成為一名抑鬱寡歡的中年官員。雖然此番迴郵,也算是以從八品的左宣德郎高配杭州簽判之職,但被貶離出京之事實,仍然如一塊巨石,沉重地壓在他的心頭。
好在,經曆路途之險情波折,朝華被遣而再返,雙方由此立下了永不分離的誓言,也算是給秦觀已經漸入蒼白的人生色彩中,重新再添一抹溫馨。
而對於此時立於船尾的秦剛來說,他的思緒則更是飄散不定,對於他所能記得的曆史,雖然並不是十分細致,但是朝華卻是秦觀在離京赴杭的路上被明確遣返的。
而如今,在他的幹預之下,曆史果真在這裏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朝華既然能夠陪伴秦觀去往杭州、處州乃至更南更遠之地的貶程,那麽又為什麽不可能會改變更多呢?
秦剛突然對於自己的努力再次有了更強烈的信心。
船隻行進到了小涇河,望著兩岸熟悉的風光,秦觀擁著朝華,向她詳細介紹著這裏的風土人情與一些往昔趣事,倒也緩解了不少雙方的緊張情緒:朝華是對於即將麵臨的秦家族人以及秦觀的正室徐夫人而緊張,而秦觀則是有了越來越強烈的近鄉情怯之心。
前方出現的,是秦觀走時並未修建的莊西碼頭,如今的碼頭上已經是披紅掛彩,旌旗飄揚——在他們今一早從神居村出發之前,趙駟就已派出快船前來提前通知了。
看到秦觀他們的船隻行近,碼頭上頓時鑼鼓齊奏,鞭炮齊鳴,遠遠的就已看見族長秦察在秦規的陪同下,秦福在秦盼兮的攙扶下,正對著這邊翹首以盼。
談建、水生、以及一些眼力甚好的年輕人,正在碼頭一蹦三尺高地拚命揮手示意。
於是,在這震天的喧鬧聲中,無論是被貶出京的鬱悶、還是近鄉怯情的猶豫、亦或是麵對未來種種的憂慮,在此一瞬間,都煙飛灰滅了。
船隻靠上碼頭,船工熟練地收緊纜繩,再搭起寬大的踏板,水生等人甚至還在踏板上鋪上了大紅的地毯。
秦觀站在船身甲板上,遠遠對著秦察提聲說道:“秦觀久居京中,碌碌無為,今日貶官外任,幸得族長舉眾出迎,已是受寵若驚,又何必有此鋪張之舉?秦觀愧不敢當啊!”
秦規在碼頭高聲迴道:“七哥你不畏權貴,風骨高存;十八弟受你指點,又是進士及第,高居一甲,今天便是載譽歸來,族長這是為你等二人接風,你是當得起的!”
秦察更是笑嗬嗬地說道:“我秦家如今一門四進士,而九郎、十八郎的進士,又都是賴你之悉心指導,你今日迴鄉,便是我秦家莊一等一的榮耀大事,當得起,當得起!”
秦觀一時又是雙目淚下,感慨異常。慌忙返身去船艙之中,攙扶出老母戚氏,而朝華也在戚氏另一側攙扶著,一同走下了船。
戚氏也是九年多來首次返鄉,看到碼頭上如此熱鬧,又有那麽多的族人前來見禮,早已樂得合不攏嘴。
那邊,朝華最為擔心的便是過來拜見戚老夫人的秦觀正室徐文美。
好在戚老夫人一直心疼朝華,拉過了她向徐夫人介紹,朝華也規規矩矩地行了拜見主母的大禮,口中說道:“奴家朝華,見過姐姐。”
徐夫人自幼便是受著三從四德的教誨,而且此妾又是戚老夫人主持收納的,自然不會有那種小戶人家的刻薄尖酸作態,而是笑容可掬地攙扶起朝華的,又上下細細打量一番後,盈盈笑道:“之前書信中就聽湛哥提到過,朝華妹妹是個才貌雙全之女子。也更是虧了妹妹在京城代我照料大官人,又是盡心盡力地侍奉舅母【注:宋人常稱公婆為舅父舅母】,實是代我盡了孝道、盡了婦道,我倒是要好好地謝謝妹妹呢!”
雖然在迴程路上,秦觀再三說過自己這原配夫人知書達禮,不會為難於她,但總是免不了要為此擔驚受怕,此時見了本人的和藹友善後,邊朝華終於是放下了心來。
那頭,開心的秦盼兮早已甩下父親,衝上來緊緊地拉著秦剛的胳膊不肯撒手,周圍眾人也依次過來恭賀秦剛的進士及第。
一行人被歡歡喜喜地迎入莊中。
【卷三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