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聖元年四月的京師輿論焦點,在原來的曆史時空中,應該是屬於尹焞的。
這個洛黨領袖程頤的親傳弟子,在麵臨著無數讀書人一生追求走向成功的終點——殿試的考場上,對於有違聖學與自己理想追求的考題,勇於作出旁人所不敢的罷考舉動,不僅僅在行動與氣勢上對新黨展示出了洛黨永不妥協的主張,更是在考場中實際影響並鼓勵了更多的學生,讓他們敢於在試卷上寫下自己真實或堅持的觀點與想法。
接下來的幾天裏,所有的舊黨人士紛紛為尹焞叫好,競相邀請他去講學作客,甚至還有人籌劃著以舉薦為官的方式來補償尹焞罷考而失去的功名,他們要以士林的最好待遇高高捧起這個舊黨精神的象征。
隻是,在尹焞還沒有享受幾天他的一生中最為高光的時刻之際,隨著吏部官員前往宣讀秦剛的授官通知的那一刻起,士林輿論的焦點瞬間轉移了。
因為,秦剛居然對這次的授官拒詔了!
原本來說,大宋朝的拒詔行為並不少見,但卻隻能是極有名望人士、或者朝堂重臣們的專利,比如說拒詔多次的王安石、司馬光等,因為隻有他們才可以有實力拒詔而不會被皇帝遷怒,因為即使皇帝認為他們的拒詔行為讓自己丟了麵子而想報複時,也得考慮天下輿論的影響。
所以,對於那些人的反對者來說,他們往往會從另一麵來攻擊像王安石、司馬光這樣的拒詔者,認為他們無非隻是利用規則而故作姿態,以此博取名聲罷了。
但是秦剛的勇氣卻是舉目眾睹的,任何想要提出質疑的人也不敢說,如果自己在他那個位置上的時候,是否也敢於做出同樣的舉動。
宋人極其重視個人的操行,為了侍奉雙親而辭官拒任的理由經常會被人接受,但是對於要侍奉老師的說法,雖然合乎禮儀,但卻極少有人認為這也是同樣的義務。
秦剛此時的表現,著實讓太多的人意外,這會是怎樣一個至誠至情的弟子啊?而正是這樣的極端尊師行為,完全地遮蓋住了尹焞為堅持師學而勇交白卷的所有光芒。
甚至還有人開始質疑起尹焞了,這小子,會不會在殿試的時候,麵對這樣的則考題,而拿不準自己能不能考得好呢?
更重要的一點是,隨著殿試最終結果的宣布,越來越多的人從中已經看出,凡是受尹焞的英雄行為影響,在考卷上進行批判的考生,無一例外地都分在了四、五甲之列。雖然按說,四、五甲也算是同進士出身,但它們畢竟是差了一等,而且五甲進士依例都隻能先行等待授官,意思就是朝廷的冗官太多,這時隻能放在候補行列、排隊等到要有合適的官位空出來才行。
如果隻是正常的待授還算好,但是這次有了黨爭的因素在內,新黨已經明確上了台,這些在考卷上表態自己擁護舊黨的進士,誰能知道,會不會永久性地一直修補等待下去呢?
當然,絕大多數人在思考自己失敗的原因時,是不會反省自己的衝動決定,而隻會把原因歸結到外部及他人的身上。比如這次,就要怪尹焞的當眾離場行為,錯誤地影響了自己!
尤其是,再聽說一些原本在省試時比自己名次低得多的人,隻是因為在考卷上歌頌了熙豐新法,便能高中二、三甲,第一批得到了授官。
比如,高郵的士子張徠。
張徠在省試的發揮還算不錯,考了大約一百二十名左右,登榜進入了殿試。
在尹焞當眾交白卷離場之後,他並沒有衝動,而是遠遠地從李清臣的氣勢以及禦座之上天子的態度得出結論:新黨與新法才是王道。
事實證明,他的寶押對了。在殿試的五百多人中,最終他的名次迅速上升,竟然飆進了三甲之列,可以獲賜進士出身,更是獲得了一個相當不錯的授官:
官授左承奉郎,虔州安遠縣主簿。
承奉郎是正九品,這在往年一甲裏都未必會有。更重要的是,安遠也算是一個上縣,他的官階高了之後,這次而他所差遣的縣主簿前麵也無需再加“試”這個字。
得授官誥的次日,他便在高陽樓擺下一桌酒,請了他在京城所認識的朋友來慶賀。其實請來的人多是陪襯,隻有一人才是他真正想請的,就是郭知章的次子郭洵。
張徠在經過開封府案之後開始醒悟——自己啥也沒有、光憑意氣與秦剛作對是沒有什麽意義的。哪怕那個孫溥心有不甘地再來找他時,他也堅決拒絕不再參與其中。
之後他輾轉找了些關係,在國子監尋了個插班旁聽的資格,開始一心求學備考。
國子監的插班旁聽生的概念與今天相仿,也就是沒有學籍,隻是提供班級與教室學習而已。許多外地來京趕考的考生多會托請關係,尋找這種機會,一是有利於考前的學習,二是可以結識一些京中關係,為今後的仕途鋪路。
而張徠的這次遲到的醒悟也令他有了意外收獲,就是在國子監裏,居然結識了郭洵。
郭洵目前在國子監的外舍讀書,這倒不是因為他的成績不好,而是因為他去年年底剛隨父親郭知章迴京,這才有機會進入國子監,暫時還沒有參加過升舍考試。
因為郭小娘家裏的這個京城伯父的情況,張徠是早有所聞,此番入京之前,也是知道了郭小娘來京暫居其伯父家的消息,隻是一直沒有機會可以聯係。畢竟,工部侍郎家的大門不是那麽好敲的。
在得知了郭洵的身份之後,張徠便刻意地結交。基於郭知章的政治立場,他在郭洵麵前,將自己裝扮成了一名刻苦攻讀、又心向新法的有誌士子,兩人也迅速結為了好友。
直到有一次,郭洵無意中提及來自己家暫居的表妹郭小娘時,張徠才故作驚訝,說自己不僅也是來自高郵,並且還是與其從小相識的街坊鄰居。
而在郭洵提到秦剛時,張徠也故作大度地說自己與其曾是同窗好友,隻是最後知道秦剛卻傾向於舊黨,而於無奈之下敬而遠之。
相對單純的郭洵,哪裏懂得張徠的這些套路。
起初僅僅隻是因為對秦剛賽詩會上的作品而產生的一點好感,很快就被張徠的明褒暗貶給拋在了腦後。進而還會在張徠麵前抱怨,自己堂妹怎麽會看上了這樣一個沒什麽背景而且更沒有前途的舊黨士子,甚至還透露了自己父親並不是非常滿意秦剛的重要信息。
張徠在高陽樓的答謝酒宴辦得非常成功,不僅非常周到地感謝了他在京期間結識的眾人,同時也恰到好處地為自己的這次離京赴任拓展了一下人際關係。更重要的是,最後也一如計劃的那樣,把郭洵留到了最後。
“原之兄。”郭洵親熱地稱唿著張徠的表字,“料想不出多少天,你就要離京去安遠縣上任啦,有道是天下無不散之宴,隻是不知何時才能再次相聚。”
“至誠兄在京城哪裏還缺得了朋友。”至誠是郭洵的表字,張徠今天留他到最後,是有著自己的特別打算,“倒是張徠自己,初次為官,雖然讀得滿腹的文章。但想來這安民治事,更須小心謹慎,輕視不得。所以我這心啊,忐忑得很呐!”
“嗐!這有何難?”郭洵心思簡單,果然一下子就掉入了張徠精心設計的話套,張口就說,“我家大人迴京之前就是虔州知州,你是新科進士,安遠縣主簿,我幫你遞個帖子,你到我家拜訪一下,聽聽我家大人的囑咐,一定對你大有幫助。”
“真的?此事可成?”張徠按捺住內心歡喜,故作驚喜地反問。
“包在我身上,你現在就寫拜帖吧!”
果真,郭知章在看了兒子拿迴家的拜帖,並沒有責怪他在外麵胡亂結交。畢竟對方也是新科的三甲進士,又是前往安遠縣上任的官員,讓他一眼便瞧著親切。這樣的拜帖,既然能通過自己兒子的關係,直接遞到了跟前來,也不宜拒見,於是便隨口應允了。
一見麵,風度翩翩的張徠很得郭知章的好感,隨口問了他在這次考試中的答卷情況,張徠提前做好的功課果然沒有白費,恭敬地講述了一番“嚴格銓法,鼓勵諫員,通行募役,力拒黨營”等等的觀點想法,聽得郭知章連連點頭,讚歎年輕人眼光高遠,未來大有可為。
在談及張徠即將要去上任的安遠縣情況時,郭侍郎便談起自己在虔州的治政理念以及管理心得。張徠便作傾心學習之狀,一眼不眨、一字不漏地認真聆聽,不時也會插上一兩句自己的理解與奉承之語,更是頗得郭知章的歡喜。
陪在一旁的郭洵也是心思簡單地為張徠能夠獲得自己父親的青睞而甚為得意。
最後,郭知章開口問道:“賢侄是計劃幾日前後去安遠上任啊?”
“迴稟郭侍郎。”張徠恭敬地迴答,“去往安遠與下官迴家鄉高郵的方向大致重合。所以,也是應了家中父母之請,準備先行迴鄉數日,再轉而去上任。”
“進士在身,衣錦還鄉,還是要的。”郭知章點點頭道,突然想到了一點什麽,轉頭問郭洵,“洵哥你去問問你堂妹,她好像也是想著最近幾天就迴高郵去。如果時間湊得巧的話,不如你送她迴家,正好也能與張賢侄一道作個伴。”
郭洵倒是喜形於色地說道:“大人提醒得對,原之兄帶有官誥上路,一路自然會有地方照應,沿途也會安全得許多,我帶上堂妹同行,那是沾了光啊,我待會兒就去說,還是同行的好。”
張徠起身道:“下官自當從命。”
“你與洵哥熟識,又是小娘的同鄉。老夫都已經叫你賢侄了,就不要下官下官地自稱了。以後迴京辦事述職,得空可來坐坐。”這算是郭知章給了張徠最大的肯定了。
看著對麵擠眉弄眼的郭洵,張徠狠狠地按捺住心頭的激動,卻也隻能在臉上保持著鎮定自若迴道:“小侄謝世伯抬舉。”
張徠走後,郭洵興衝衝地跑去找郭小娘。
其實,郭洵在聽說了秦剛拒詔受官的消息後,是相當不以為然的。
首先他不認同這種視自己的仕途前程於無物的觀點,其次更覺得在秦觀是目前朝廷已明確認定為舊黨骨幹的情況下,秦剛做出這種個人英雄主義,簡直就與幾天前的那個白卷英雄尹焞一樣地可笑。
所以,盡管出發點與理由並不一樣,但他也並不看好自己堂妹與秦剛之間的感情與關係。尤其是在知道了張徠對於郭小娘仍然是念念不忘的情況之後,他就毫不猶豫地站在了要撮合他們倆的心思。
因為在郭洵看來:論長相,張徠絕對要勝出一籌,高大、帥氣,待人又彬彬有禮;看家世,張徠怎麽著也算是高郵城裏積累幾代的富戶,自然遠勝於秦剛家裏的初代暴發;看學業,秦剛雖然領先是一甲,可他卻自己作死拒詔拒官,在當前新黨主政的朝堂,接下來的冷落與受貶必然就是大概率之事。
所以,如果要讓郭洵來選擇堂妹夫的話,必須就得是張徠了。
殊不知,郭小娘的內心早就有了決斷:那天,府中後院她攔住了秦剛叫他作出最終的選擇,當秦剛向右轉而出府之後,她就已經對他死心了。
對於未來的夫婿,郭小娘自認為要比這世上的所有女子都要清醒多少倍。
她著迷秦剛的詩文才華,那是她清楚當今的朝堂,優秀的詩文是做官的敲門磚;
她喜歡外麵瘋傳轉抄的秦剛解試詩賦卷,那是她看出這裏對於天子親政的迎合;
她還欣賞秦剛在經商領域中卓越的天賦,那是她深知官場的後半場比拚的還有財富的實力。
她更認可秦剛自高郵到京城所結識的朝中權貴重臣的人脈關係,那是她深信這些都會成為未來個人飛黃騰達的強有力幫助;
但是她怎麽也沒有想起,如此完美的人,卻在最關鍵的為人認知上掉了鏈子。如果前麵的那些優點得分都是她判斷最佳夫婿的公式裏的一些加法,那麽關於“識時務、看局勢”這一點的評分卻是得了一個零分,而更加要命的是,這個評分是需要與前麵所得到和相乘的。
於是,秦剛最終在她心底的得分,隻能是零!
和大多數的世人一樣,郭小娘從來沒有質疑自己、或者反省自己的想法。所以,她把造成今天的尷尬局麵的一切,都責怪於秦剛的愚蠢與無知之上。
當下,她明白無誤地決定要止損,但是,卻又絕不能表現得那樣朝秦暮楚,讓人以為她不過是個水性楊花的女子。
郭洵腦子裏藏著什麽樣的心思與想法,在她麵前,就像是攤在白紙上的明文一樣。五月中旬迴郵,也是她刻意為之的。這個消息隻要張徠能夠得知,與他同行的結果,也就一切皆在算計之列。
當然,起碼的拒絕,一定是必不可少的。
“洵哥,我在京城丟盡了麵子。你就讓我一個人悄悄地迴去好了,何苦還要找一個能笑話我的人同行?”郭小娘說著便傷心地哭了起來。
“小娘你這是說得什麽話!”簡單無知的郭洵哪知道自己早已成為兩邊算計之下的工具人,急著安慰道,“護送你迴家,可是我爹爹囑咐過我的事情,與原之兄同行,也是他老人家的意思。再說了,原之兄也是你早就認識的,他跟我再三保證過,無論如何也不會笑話你的。”
在郭洵再三勸說了半天之後,郭小娘才止住了淚水,仍然小有抽泣著說道:“既是伯父安排,小娘唯有聽從。隻是你給我聽好了,一路之上,我是我,他是他,我既不希望自取其辱,也不希望有任何人對我表示憐憫……”
這個洛黨領袖程頤的親傳弟子,在麵臨著無數讀書人一生追求走向成功的終點——殿試的考場上,對於有違聖學與自己理想追求的考題,勇於作出旁人所不敢的罷考舉動,不僅僅在行動與氣勢上對新黨展示出了洛黨永不妥協的主張,更是在考場中實際影響並鼓勵了更多的學生,讓他們敢於在試卷上寫下自己真實或堅持的觀點與想法。
接下來的幾天裏,所有的舊黨人士紛紛為尹焞叫好,競相邀請他去講學作客,甚至還有人籌劃著以舉薦為官的方式來補償尹焞罷考而失去的功名,他們要以士林的最好待遇高高捧起這個舊黨精神的象征。
隻是,在尹焞還沒有享受幾天他的一生中最為高光的時刻之際,隨著吏部官員前往宣讀秦剛的授官通知的那一刻起,士林輿論的焦點瞬間轉移了。
因為,秦剛居然對這次的授官拒詔了!
原本來說,大宋朝的拒詔行為並不少見,但卻隻能是極有名望人士、或者朝堂重臣們的專利,比如說拒詔多次的王安石、司馬光等,因為隻有他們才可以有實力拒詔而不會被皇帝遷怒,因為即使皇帝認為他們的拒詔行為讓自己丟了麵子而想報複時,也得考慮天下輿論的影響。
所以,對於那些人的反對者來說,他們往往會從另一麵來攻擊像王安石、司馬光這樣的拒詔者,認為他們無非隻是利用規則而故作姿態,以此博取名聲罷了。
但是秦剛的勇氣卻是舉目眾睹的,任何想要提出質疑的人也不敢說,如果自己在他那個位置上的時候,是否也敢於做出同樣的舉動。
宋人極其重視個人的操行,為了侍奉雙親而辭官拒任的理由經常會被人接受,但是對於要侍奉老師的說法,雖然合乎禮儀,但卻極少有人認為這也是同樣的義務。
秦剛此時的表現,著實讓太多的人意外,這會是怎樣一個至誠至情的弟子啊?而正是這樣的極端尊師行為,完全地遮蓋住了尹焞為堅持師學而勇交白卷的所有光芒。
甚至還有人開始質疑起尹焞了,這小子,會不會在殿試的時候,麵對這樣的則考題,而拿不準自己能不能考得好呢?
更重要的一點是,隨著殿試最終結果的宣布,越來越多的人從中已經看出,凡是受尹焞的英雄行為影響,在考卷上進行批判的考生,無一例外地都分在了四、五甲之列。雖然按說,四、五甲也算是同進士出身,但它們畢竟是差了一等,而且五甲進士依例都隻能先行等待授官,意思就是朝廷的冗官太多,這時隻能放在候補行列、排隊等到要有合適的官位空出來才行。
如果隻是正常的待授還算好,但是這次有了黨爭的因素在內,新黨已經明確上了台,這些在考卷上表態自己擁護舊黨的進士,誰能知道,會不會永久性地一直修補等待下去呢?
當然,絕大多數人在思考自己失敗的原因時,是不會反省自己的衝動決定,而隻會把原因歸結到外部及他人的身上。比如這次,就要怪尹焞的當眾離場行為,錯誤地影響了自己!
尤其是,再聽說一些原本在省試時比自己名次低得多的人,隻是因為在考卷上歌頌了熙豐新法,便能高中二、三甲,第一批得到了授官。
比如,高郵的士子張徠。
張徠在省試的發揮還算不錯,考了大約一百二十名左右,登榜進入了殿試。
在尹焞當眾交白卷離場之後,他並沒有衝動,而是遠遠地從李清臣的氣勢以及禦座之上天子的態度得出結論:新黨與新法才是王道。
事實證明,他的寶押對了。在殿試的五百多人中,最終他的名次迅速上升,竟然飆進了三甲之列,可以獲賜進士出身,更是獲得了一個相當不錯的授官:
官授左承奉郎,虔州安遠縣主簿。
承奉郎是正九品,這在往年一甲裏都未必會有。更重要的是,安遠也算是一個上縣,他的官階高了之後,這次而他所差遣的縣主簿前麵也無需再加“試”這個字。
得授官誥的次日,他便在高陽樓擺下一桌酒,請了他在京城所認識的朋友來慶賀。其實請來的人多是陪襯,隻有一人才是他真正想請的,就是郭知章的次子郭洵。
張徠在經過開封府案之後開始醒悟——自己啥也沒有、光憑意氣與秦剛作對是沒有什麽意義的。哪怕那個孫溥心有不甘地再來找他時,他也堅決拒絕不再參與其中。
之後他輾轉找了些關係,在國子監尋了個插班旁聽的資格,開始一心求學備考。
國子監的插班旁聽生的概念與今天相仿,也就是沒有學籍,隻是提供班級與教室學習而已。許多外地來京趕考的考生多會托請關係,尋找這種機會,一是有利於考前的學習,二是可以結識一些京中關係,為今後的仕途鋪路。
而張徠的這次遲到的醒悟也令他有了意外收獲,就是在國子監裏,居然結識了郭洵。
郭洵目前在國子監的外舍讀書,這倒不是因為他的成績不好,而是因為他去年年底剛隨父親郭知章迴京,這才有機會進入國子監,暫時還沒有參加過升舍考試。
因為郭小娘家裏的這個京城伯父的情況,張徠是早有所聞,此番入京之前,也是知道了郭小娘來京暫居其伯父家的消息,隻是一直沒有機會可以聯係。畢竟,工部侍郎家的大門不是那麽好敲的。
在得知了郭洵的身份之後,張徠便刻意地結交。基於郭知章的政治立場,他在郭洵麵前,將自己裝扮成了一名刻苦攻讀、又心向新法的有誌士子,兩人也迅速結為了好友。
直到有一次,郭洵無意中提及來自己家暫居的表妹郭小娘時,張徠才故作驚訝,說自己不僅也是來自高郵,並且還是與其從小相識的街坊鄰居。
而在郭洵提到秦剛時,張徠也故作大度地說自己與其曾是同窗好友,隻是最後知道秦剛卻傾向於舊黨,而於無奈之下敬而遠之。
相對單純的郭洵,哪裏懂得張徠的這些套路。
起初僅僅隻是因為對秦剛賽詩會上的作品而產生的一點好感,很快就被張徠的明褒暗貶給拋在了腦後。進而還會在張徠麵前抱怨,自己堂妹怎麽會看上了這樣一個沒什麽背景而且更沒有前途的舊黨士子,甚至還透露了自己父親並不是非常滿意秦剛的重要信息。
張徠在高陽樓的答謝酒宴辦得非常成功,不僅非常周到地感謝了他在京期間結識的眾人,同時也恰到好處地為自己的這次離京赴任拓展了一下人際關係。更重要的是,最後也一如計劃的那樣,把郭洵留到了最後。
“原之兄。”郭洵親熱地稱唿著張徠的表字,“料想不出多少天,你就要離京去安遠縣上任啦,有道是天下無不散之宴,隻是不知何時才能再次相聚。”
“至誠兄在京城哪裏還缺得了朋友。”至誠是郭洵的表字,張徠今天留他到最後,是有著自己的特別打算,“倒是張徠自己,初次為官,雖然讀得滿腹的文章。但想來這安民治事,更須小心謹慎,輕視不得。所以我這心啊,忐忑得很呐!”
“嗐!這有何難?”郭洵心思簡單,果然一下子就掉入了張徠精心設計的話套,張口就說,“我家大人迴京之前就是虔州知州,你是新科進士,安遠縣主簿,我幫你遞個帖子,你到我家拜訪一下,聽聽我家大人的囑咐,一定對你大有幫助。”
“真的?此事可成?”張徠按捺住內心歡喜,故作驚喜地反問。
“包在我身上,你現在就寫拜帖吧!”
果真,郭知章在看了兒子拿迴家的拜帖,並沒有責怪他在外麵胡亂結交。畢竟對方也是新科的三甲進士,又是前往安遠縣上任的官員,讓他一眼便瞧著親切。這樣的拜帖,既然能通過自己兒子的關係,直接遞到了跟前來,也不宜拒見,於是便隨口應允了。
一見麵,風度翩翩的張徠很得郭知章的好感,隨口問了他在這次考試中的答卷情況,張徠提前做好的功課果然沒有白費,恭敬地講述了一番“嚴格銓法,鼓勵諫員,通行募役,力拒黨營”等等的觀點想法,聽得郭知章連連點頭,讚歎年輕人眼光高遠,未來大有可為。
在談及張徠即將要去上任的安遠縣情況時,郭侍郎便談起自己在虔州的治政理念以及管理心得。張徠便作傾心學習之狀,一眼不眨、一字不漏地認真聆聽,不時也會插上一兩句自己的理解與奉承之語,更是頗得郭知章的歡喜。
陪在一旁的郭洵也是心思簡單地為張徠能夠獲得自己父親的青睞而甚為得意。
最後,郭知章開口問道:“賢侄是計劃幾日前後去安遠上任啊?”
“迴稟郭侍郎。”張徠恭敬地迴答,“去往安遠與下官迴家鄉高郵的方向大致重合。所以,也是應了家中父母之請,準備先行迴鄉數日,再轉而去上任。”
“進士在身,衣錦還鄉,還是要的。”郭知章點點頭道,突然想到了一點什麽,轉頭問郭洵,“洵哥你去問問你堂妹,她好像也是想著最近幾天就迴高郵去。如果時間湊得巧的話,不如你送她迴家,正好也能與張賢侄一道作個伴。”
郭洵倒是喜形於色地說道:“大人提醒得對,原之兄帶有官誥上路,一路自然會有地方照應,沿途也會安全得許多,我帶上堂妹同行,那是沾了光啊,我待會兒就去說,還是同行的好。”
張徠起身道:“下官自當從命。”
“你與洵哥熟識,又是小娘的同鄉。老夫都已經叫你賢侄了,就不要下官下官地自稱了。以後迴京辦事述職,得空可來坐坐。”這算是郭知章給了張徠最大的肯定了。
看著對麵擠眉弄眼的郭洵,張徠狠狠地按捺住心頭的激動,卻也隻能在臉上保持著鎮定自若迴道:“小侄謝世伯抬舉。”
張徠走後,郭洵興衝衝地跑去找郭小娘。
其實,郭洵在聽說了秦剛拒詔受官的消息後,是相當不以為然的。
首先他不認同這種視自己的仕途前程於無物的觀點,其次更覺得在秦觀是目前朝廷已明確認定為舊黨骨幹的情況下,秦剛做出這種個人英雄主義,簡直就與幾天前的那個白卷英雄尹焞一樣地可笑。
所以,盡管出發點與理由並不一樣,但他也並不看好自己堂妹與秦剛之間的感情與關係。尤其是在知道了張徠對於郭小娘仍然是念念不忘的情況之後,他就毫不猶豫地站在了要撮合他們倆的心思。
因為在郭洵看來:論長相,張徠絕對要勝出一籌,高大、帥氣,待人又彬彬有禮;看家世,張徠怎麽著也算是高郵城裏積累幾代的富戶,自然遠勝於秦剛家裏的初代暴發;看學業,秦剛雖然領先是一甲,可他卻自己作死拒詔拒官,在當前新黨主政的朝堂,接下來的冷落與受貶必然就是大概率之事。
所以,如果要讓郭洵來選擇堂妹夫的話,必須就得是張徠了。
殊不知,郭小娘的內心早就有了決斷:那天,府中後院她攔住了秦剛叫他作出最終的選擇,當秦剛向右轉而出府之後,她就已經對他死心了。
對於未來的夫婿,郭小娘自認為要比這世上的所有女子都要清醒多少倍。
她著迷秦剛的詩文才華,那是她清楚當今的朝堂,優秀的詩文是做官的敲門磚;
她喜歡外麵瘋傳轉抄的秦剛解試詩賦卷,那是她看出這裏對於天子親政的迎合;
她還欣賞秦剛在經商領域中卓越的天賦,那是她深知官場的後半場比拚的還有財富的實力。
她更認可秦剛自高郵到京城所結識的朝中權貴重臣的人脈關係,那是她深信這些都會成為未來個人飛黃騰達的強有力幫助;
但是她怎麽也沒有想起,如此完美的人,卻在最關鍵的為人認知上掉了鏈子。如果前麵的那些優點得分都是她判斷最佳夫婿的公式裏的一些加法,那麽關於“識時務、看局勢”這一點的評分卻是得了一個零分,而更加要命的是,這個評分是需要與前麵所得到和相乘的。
於是,秦剛最終在她心底的得分,隻能是零!
和大多數的世人一樣,郭小娘從來沒有質疑自己、或者反省自己的想法。所以,她把造成今天的尷尬局麵的一切,都責怪於秦剛的愚蠢與無知之上。
當下,她明白無誤地決定要止損,但是,卻又絕不能表現得那樣朝秦暮楚,讓人以為她不過是個水性楊花的女子。
郭洵腦子裏藏著什麽樣的心思與想法,在她麵前,就像是攤在白紙上的明文一樣。五月中旬迴郵,也是她刻意為之的。這個消息隻要張徠能夠得知,與他同行的結果,也就一切皆在算計之列。
當然,起碼的拒絕,一定是必不可少的。
“洵哥,我在京城丟盡了麵子。你就讓我一個人悄悄地迴去好了,何苦還要找一個能笑話我的人同行?”郭小娘說著便傷心地哭了起來。
“小娘你這是說得什麽話!”簡單無知的郭洵哪知道自己早已成為兩邊算計之下的工具人,急著安慰道,“護送你迴家,可是我爹爹囑咐過我的事情,與原之兄同行,也是他老人家的意思。再說了,原之兄也是你早就認識的,他跟我再三保證過,無論如何也不會笑話你的。”
在郭洵再三勸說了半天之後,郭小娘才止住了淚水,仍然小有抽泣著說道:“既是伯父安排,小娘唯有聽從。隻是你給我聽好了,一路之上,我是我,他是他,我既不希望自取其辱,也不希望有任何人對我表示憐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