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果然還是人多熱鬧。
盡管在自己的宅子裏有了黃小個、劉三等人的忙碌操作,終歸也隻是有點表麵的喜氣而已。但是當秦剛帶著胡衍一同來到秦觀家裏時,就完全不一樣了。
最大的區別在於鄰居。
秦觀畢竟是在堆垛場這裏住了五年,周圍的鄰居早就熟識,其中又不乏是朝中的同僚。
在過年忙碌的工作中,有許多事情是需要很多人一起來做的,比如醃製鹹菜、蒸饅頭糕點等等。鄰居熟識的好處,就是好幾家的娘子們可以聚在一起,集中力量,先幫這家把活做完、然後再下一家,這樣既顯得效率高,又方便大家一起幹活時說說笑笑,甚是歡樂。
因為有了拜師紅包裏的錢,朝華隻動用了一點,就已經讓今年新年裏置辦的東西極其豐富甚至還顯得奢侈了一些,在一起幫忙忙碌的娘子們的羨慕聲中,她毫不掩飾地表示,這都是自家官人新收弟子的孝敬。
於是,在除夕的上午,幾個原本忙完迴家的娘子們找了點理由在秦家拖延著,無非就是想看一眼朝華娘子說的這位孝順且多金的秦家弟子。
“華娘子啊,不知道你官人的這位徒弟之前有沒有談過人家啊?”
“喲,李娘子下手可真快,上迴我聽你講可是為你遠房表妹說的湛哥嘛,怎麽一下子就要換成人家的徒弟了!”
“要你多舌,我上次說的湛哥的事可沒變,人家還在等著華娘子迴音呢?我這是幫另一個表妹說的呢!”
“哎呀!我倒是覺得湛哥兒好,就是咱華娘子舍不得啊!”
“前麵你們沒聽華娘子說過嘛,這小官人可是他們高郵軍的解元,馬上要參加省試的,是要中狀元的。中了狀元再下手就遲了啊!”
“……”
這邊嘻嘻哈哈地,聲音卻都很小,秦剛他們過來後,也沒注意,立即被秦觀請到了書房。
除夕,一般會到傍晚以後,才需要家裏的男人們去主持一些必要的禮儀。白天時並沒有什麽事,而秦觀現在正在看的,便是這次胡衍進京時帶來的第三期《菱川格致學刊》。
據胡衍說,前麵兩期收到了極高的關注,主動訂閱的已經達到了五十份之多,再加上秦剛要求的帶到京城的二十份,以及喬山長等人自己要贈送的份數,第三期便印了一百份。雖然訂金不足以彌補刻版費,但已是非常值得慶賀的事情了。
這二十份學刊,被秦剛在當日觀拜師視的客人的迴禮中各放了一份。結束後,秦觀自然也是看到了,並對裏麵的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胡衍此時能跟著秦剛與秦觀單獨在一起,自然也是十分地激動而不安。
“徐之,可以再和我說說你當初要辦這份學刊的想法嗎?”秦觀放下了手裏的學刊,反倒問了這麽一個問題。
“迴稟老師。學生以為,格致之學,雖然出自於聖人之說,但其觀、其究、其研、其得,卻是一項不斷更新的事情。菱川學院開設了這門學課,正是引導著學生與老師共同研習、共同成長。創辦這個學刊,雖然成本高了些,但對於大家都是一種學習與成長的最佳方式,而且他還能對於不斷總結歸納出來的知識,起到必要的傳播的價值。”秦剛迴答道。
其實在菱川書院時,秦剛就已經和喬襄文他們進行了非常細致地討論,早已經總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論說法,將他內心實際所要推廣的物理、化學、生物等現代科學的外麵,完美地套上了“格致學”的包裝。
無論是引經據典,還是溯源求證,都沒有任何問題。
當然,對於已經深受其影響的秦觀來說,他對於格致學是非常地感興趣,甚至更多地從其自身治學傾向上,已成為這門學問的忠實擁躉。
他向秦剛提出的許多疑問,隻是他所擔心在對於向身邊的文人學士推薦時,有可能會出現的一些問題罷了。
宋代中後期的文人,大多數人的思想都比較複雜、或者說更開放。他們雖然堅定地擁護著自己所信奉的儒學,但同樣會兼容接受此時社會上所流行的佛道思想。秦觀也是這其中的代表之一。
而恰恰是在圓融儒佛道三者於一體的過程中,這些學者們開始誕生出極其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隻是苦於沒有更加科學係統的理論思想來指導,而隻能艱難地重新在儒家學術經典中來逆向求證。
這時,秦剛所提出的“格致學”正好彌補了這一塊的欠缺。
“徐之,我前些時日遇到兵部職方司的趙至誠,也就是第一次去高郵為你宣旨的趙司事。他與我談起你去年春天進獻的水泥配方,說是朝廷已經大規模地在關西對夏邊境地區,推廣用水泥來修建城寨堡壘。”秦觀順著話題,提及了另一件事情。
“據說從環慶路一帶反饋來情況很不錯,都說這水泥之物既省又快,關鍵在於修建好的城堡都要比過去堅固得多。但是不知為何在熙河路卻推得十分不順,常有抱怨這水泥築城,初看似乎很快很好,但不出月餘,卻易如齏粉。如今兵部裏,正為此事上下推諉、相互攻訐,不得安寧。可知何故?”
“哦,若要問到水泥的問題,高郵的水泥會社在開始的時間裏都是衍哥在管理,他應該能夠說得清楚一些。”
胡衍趕緊道:“迴過秦學士,過去修城築牆用的普通灰泥以及好的糯米灰汁,對於原料成份要求不高,很多東西多點少點,最後的性能與效果也差不多。但是這水泥卻是要有講究的,它是由灰石、黏土與礦渣這三類原料煆燒而成,三種原料的品質如何,配比比例多少,還有煆燒的時長與溫度,都需要不斷地根據原料情況而調整。一旦配比比例不對,或者說是最開始的原料品質不好,那麽燒出來的水泥,的確有可能變得酥脆,甚至還不如普通的灰泥。”
“原來如此。”秦觀點點頭後又皺起眉頭說,“可按理說,這些道理就算是在水泥出現之前,也是築城工事裏的常理,熙河路的人怎麽會悟不出來呢?”
秦剛突然問:“老師可否告訴我這環慶路與熙河路的經略使各是誰?”
“環慶路經略使是章楶章質夫,熙河路經略使是範純粹範德孺。”秦觀剛說完這個迴答,瞬間自己的心裏便已經有了答案:這兩名經略,章楶是新黨,是強硬的主戰派,而範純粹卻是舊黨,主張和談的保守派。
為此,他陷入了長時間的沉默。
而胡衍因為不太了解這些官員的背景,而有點莫名其妙,隻能看看秦剛再看看秦觀。
“徐之你覺得,此事可有解?”秦觀想了一會兒後終於開口問道。
“開放生產市場,”秦剛顯然心中早有答案,“除了高郵的水泥會社之後,鼓勵邊境地區的商人農民,去進行水泥生產。而官府與軍隊,隻需要向他們下訂單采購,事後按標準檢查質量,質量優秀者獎勵,粗製濫造者懲罰。水泥的質量,自然會得到保證。”
“但是水泥卻是軍國利器,開放民間生產,尤其是在邊境地區,如果被敵方偷學而去……”
“我大宋的軍國利器被偷學的還少麽?”秦剛不以為然地說道,“而技術領先隻是其一,其二還須看整體實力。西夏人當年發明了神臂弓,但我大宋隻要學來,無論生產質量、裝備數量,都可遠壓西酋,這便反而成了我們的優勢。並且,無論北遼、還是西夏,都以騎射攻擊為主,我大宋之兵更擅城防守戰,水泥此物之推廣,即使敵軍學去,也無甚擔憂。”
“也是。我聽聞章質夫在環慶路推行的‘築壘淺攻’之策,所得水泥之助甚多。”秦觀對此觀點甚同,“先有堅壘,我軍便可立於不敗之地,再輔淺攻,令敵酋不勝其擾。其實這一思路最早源自於範文正公的‘淺攻進築’之策,隻可惜範德孺身為其子,卻對此視而不見,累及河湟開邊之利,近乎喪失殆盡。”
“原來老師也對宋夏之戰如此關心?”
“當年我在蔡州,原綏德大將高永亨就知蔡州鈐轄,常與我引西北戰事而談。西夏自我皇宋立朝以來,便為癬疥,本當速治,久拖便成惡疾。而今章質夫所持之策,雖取自範文正公所提‘淺攻進築’,但壘在前、攻在後,所累者,無非元佑時的保守退讓之策之害也。”
秦觀說完此話,見秦剛的驚訝神情,但微笑道:“你又非今日才知,吾與恩師皆非‘黨同伐異’之人,哪怕是舊黨提出的有利國強兵之策,當留之用之,而吾派中人若有如範德孺之錯昏之著者,更當鄙之棄之。”
秦剛初聽到秦觀在言語中批判“舊黨”的話,一時竟有點錯亂,後來仔細在心裏盤念了好久後,方才大悟:其實在元佑年間,翻身執政的司馬光、範純仁以及蘇轍等人,恰恰認為自己才是新黨,而他們所要攻擊、反對的王安石、蔡確及章惇等人,便就是他們眼中的元豐舊黨。
而這種稱法,還是蘇轍率先提出的【詳見本章末注】。
不過,不管怎麽稱唿,秦觀這種承自蘇軾的“不論黨派所別,一切服務於實際”的觀點,乃是這個時代的士人中難得的清醒,但其不但被對手所敵視,更是難得自己人的認同。這便是蘇門眾人的曆史悲劇所在。
秦剛正好接其話題說下去:“昔日神宗五路伐夏,若非所托非人,銀、夏、鹽、蘭、靈各州皆可收複,橫山又可在手,稍花幾年時間鞏固之後,西夏之患便可一舉而解。”
的確,這場戰役裏的種諤、劉昌祚,甚至包括兩個宦官李憲與王中正的前半段戰績都相當不錯,但最終卻因為爭功的高遵裕而兵敗靈州。在此之後的永樂城一戰中,又因無知自大的徐禧,將熙豐年間的所有對夏軍事優勢而損失殆盡。所以這段曆史中“一將無能累三軍”的觀點應該是當時最流行的看法。
秦觀卻搖頭說道:“兵者,將帥乃手臂,若有良選便得驅使得當;而謀主為靈魂,看得清形勢方能謀定而後動。西夏小弱卻尚武,國貧卻好戰。如一昧強攻,易激其兇殘本性,多作困獸之鬥,此為五路伐夏之弊端;但若無攻而固守,卻又於敵前而示弱,坐地而被動挨打,此為永樂城失陷之根本。所以,對夏之戰,淺攻為根本,我大宋幅地萬裏,兵甲數百萬,可多地聯動,車輪淺攻。這樣既無傷我筋骨,但可斷酋之積蓄養生。久之,西夏內部貴族之爭利、民族之矛盾,必將累生傾軋、彼此失和。然後,邊境之地,當屯田修倉,築壘漸進。如此之下,縱有一兩邊帥指揮失當,無非進程稍滯,而西患之解則無遠憂也。”
秦觀的這些對夏的戰略觀點,其實早已零散寫於他在元豐年間的五十篇策論中的一些相關文章裏。
秦剛聽得有點慚愧,因為這些策論都是他曾經認真研讀過的,隻是當時多限於揣摩其行文技巧、用語精妙。卻並沒有對其整體的軍事分析有過太多的認真思考。
北宋朝堂的對夏戰略,一直是遊走於輕視與忽視的首鼠兩端:
輕視者無知於宋軍的積弊以及夏軍之頑強,總是幻想著集百萬大軍之雷霆一擊,從而收複漢唐故地,實現皇宋之泱泱功績。
而忽視者則無視於黨項人的貪婪與窺視中原之野心,總以息兵止弋,以德服人的腐儒之由,對外軟弱求和、對內鼓吹馬放南山。
也正是在一幫元佑主和派的固執推行下,元佑初期,將熙豐北伐最終殘留的最後一點戰果,即米脂等四寨拱手交還給了西夏。但換來的,卻是西夏發自內心的蔑視與不可阻止的狼子野心。
自元佑以來,宋夏邊境的戰火,就一直沒有真正平息過。若是沒有章楶打“固守”旗號的“淺攻”之力的威懾,環慶一線的防線,大概都要陸續崩敗,而河湟開邊的成果也將喪失殆盡。
秦剛這時才發現,談論邊境軍事之時,秦觀的全身上下,似乎綻放出一股難以形容的氣息,有曾經年少時的青春銳氣、有人至中年時的睿智察力、還有始終未減的豪情壯誌,三種無法遏製的情懷,躍然於一句句言語中,使人不禁眼前開始恍惚:
這還是那個“山抹微雲”的華采詞人,還是那個歌頌“金風玉露”的多情才子麽?
“不過,如果需要朝廷來征召老師去征戰沙場的時候,那樣的時局,不知道是到了多麽糟糕的局麵。”秦剛以此開玩笑道。
“孫子有雲:‘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雖講的是戰時的計策之道,但也可以引述為治國之戰略之道。如若我大宋天下之讀書人,都可懂兵、知兵而不必為之用兵,則勢可震懾四方宵小、伐可平定天下紛爭。”秦觀以此說道。
秦剛才知,自己小看了老師的軍事視野。
三人一直談到晚飯之前。
原本在揚州做了一段生意的胡衍,在來京城之前,都感覺自己與大哥的差距已經拉近了不少,不過在這一輪的聊天中,他又再次悲哀地發現:距離更遠了。
注:蘇轍的《潁濱遺老傳》寫:“自元佑初,革新庶政,至是五年矣。一時人心已定,惟元豐舊黨分布中外,多起邪說以搖撼在位。”此為史載對於北宋黨爭中最早的“舊黨”一說,其實指的反而是新黨。而最早用新舊兩黨來特稱北宋士大夫派別的語例,要到清人陳紹箕的《鑒古齋日記》所記:“蘇東坡言於神宗曰……太急則反不能治矣。聽言太廣,則新黨、舊黨將爭哄於廷,言哤政雜,無所適從。”
盡管在自己的宅子裏有了黃小個、劉三等人的忙碌操作,終歸也隻是有點表麵的喜氣而已。但是當秦剛帶著胡衍一同來到秦觀家裏時,就完全不一樣了。
最大的區別在於鄰居。
秦觀畢竟是在堆垛場這裏住了五年,周圍的鄰居早就熟識,其中又不乏是朝中的同僚。
在過年忙碌的工作中,有許多事情是需要很多人一起來做的,比如醃製鹹菜、蒸饅頭糕點等等。鄰居熟識的好處,就是好幾家的娘子們可以聚在一起,集中力量,先幫這家把活做完、然後再下一家,這樣既顯得效率高,又方便大家一起幹活時說說笑笑,甚是歡樂。
因為有了拜師紅包裏的錢,朝華隻動用了一點,就已經讓今年新年裏置辦的東西極其豐富甚至還顯得奢侈了一些,在一起幫忙忙碌的娘子們的羨慕聲中,她毫不掩飾地表示,這都是自家官人新收弟子的孝敬。
於是,在除夕的上午,幾個原本忙完迴家的娘子們找了點理由在秦家拖延著,無非就是想看一眼朝華娘子說的這位孝順且多金的秦家弟子。
“華娘子啊,不知道你官人的這位徒弟之前有沒有談過人家啊?”
“喲,李娘子下手可真快,上迴我聽你講可是為你遠房表妹說的湛哥嘛,怎麽一下子就要換成人家的徒弟了!”
“要你多舌,我上次說的湛哥的事可沒變,人家還在等著華娘子迴音呢?我這是幫另一個表妹說的呢!”
“哎呀!我倒是覺得湛哥兒好,就是咱華娘子舍不得啊!”
“前麵你們沒聽華娘子說過嘛,這小官人可是他們高郵軍的解元,馬上要參加省試的,是要中狀元的。中了狀元再下手就遲了啊!”
“……”
這邊嘻嘻哈哈地,聲音卻都很小,秦剛他們過來後,也沒注意,立即被秦觀請到了書房。
除夕,一般會到傍晚以後,才需要家裏的男人們去主持一些必要的禮儀。白天時並沒有什麽事,而秦觀現在正在看的,便是這次胡衍進京時帶來的第三期《菱川格致學刊》。
據胡衍說,前麵兩期收到了極高的關注,主動訂閱的已經達到了五十份之多,再加上秦剛要求的帶到京城的二十份,以及喬山長等人自己要贈送的份數,第三期便印了一百份。雖然訂金不足以彌補刻版費,但已是非常值得慶賀的事情了。
這二十份學刊,被秦剛在當日觀拜師視的客人的迴禮中各放了一份。結束後,秦觀自然也是看到了,並對裏麵的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胡衍此時能跟著秦剛與秦觀單獨在一起,自然也是十分地激動而不安。
“徐之,可以再和我說說你當初要辦這份學刊的想法嗎?”秦觀放下了手裏的學刊,反倒問了這麽一個問題。
“迴稟老師。學生以為,格致之學,雖然出自於聖人之說,但其觀、其究、其研、其得,卻是一項不斷更新的事情。菱川學院開設了這門學課,正是引導著學生與老師共同研習、共同成長。創辦這個學刊,雖然成本高了些,但對於大家都是一種學習與成長的最佳方式,而且他還能對於不斷總結歸納出來的知識,起到必要的傳播的價值。”秦剛迴答道。
其實在菱川書院時,秦剛就已經和喬襄文他們進行了非常細致地討論,早已經總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論說法,將他內心實際所要推廣的物理、化學、生物等現代科學的外麵,完美地套上了“格致學”的包裝。
無論是引經據典,還是溯源求證,都沒有任何問題。
當然,對於已經深受其影響的秦觀來說,他對於格致學是非常地感興趣,甚至更多地從其自身治學傾向上,已成為這門學問的忠實擁躉。
他向秦剛提出的許多疑問,隻是他所擔心在對於向身邊的文人學士推薦時,有可能會出現的一些問題罷了。
宋代中後期的文人,大多數人的思想都比較複雜、或者說更開放。他們雖然堅定地擁護著自己所信奉的儒學,但同樣會兼容接受此時社會上所流行的佛道思想。秦觀也是這其中的代表之一。
而恰恰是在圓融儒佛道三者於一體的過程中,這些學者們開始誕生出極其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隻是苦於沒有更加科學係統的理論思想來指導,而隻能艱難地重新在儒家學術經典中來逆向求證。
這時,秦剛所提出的“格致學”正好彌補了這一塊的欠缺。
“徐之,我前些時日遇到兵部職方司的趙至誠,也就是第一次去高郵為你宣旨的趙司事。他與我談起你去年春天進獻的水泥配方,說是朝廷已經大規模地在關西對夏邊境地區,推廣用水泥來修建城寨堡壘。”秦觀順著話題,提及了另一件事情。
“據說從環慶路一帶反饋來情況很不錯,都說這水泥之物既省又快,關鍵在於修建好的城堡都要比過去堅固得多。但是不知為何在熙河路卻推得十分不順,常有抱怨這水泥築城,初看似乎很快很好,但不出月餘,卻易如齏粉。如今兵部裏,正為此事上下推諉、相互攻訐,不得安寧。可知何故?”
“哦,若要問到水泥的問題,高郵的水泥會社在開始的時間裏都是衍哥在管理,他應該能夠說得清楚一些。”
胡衍趕緊道:“迴過秦學士,過去修城築牆用的普通灰泥以及好的糯米灰汁,對於原料成份要求不高,很多東西多點少點,最後的性能與效果也差不多。但是這水泥卻是要有講究的,它是由灰石、黏土與礦渣這三類原料煆燒而成,三種原料的品質如何,配比比例多少,還有煆燒的時長與溫度,都需要不斷地根據原料情況而調整。一旦配比比例不對,或者說是最開始的原料品質不好,那麽燒出來的水泥,的確有可能變得酥脆,甚至還不如普通的灰泥。”
“原來如此。”秦觀點點頭後又皺起眉頭說,“可按理說,這些道理就算是在水泥出現之前,也是築城工事裏的常理,熙河路的人怎麽會悟不出來呢?”
秦剛突然問:“老師可否告訴我這環慶路與熙河路的經略使各是誰?”
“環慶路經略使是章楶章質夫,熙河路經略使是範純粹範德孺。”秦觀剛說完這個迴答,瞬間自己的心裏便已經有了答案:這兩名經略,章楶是新黨,是強硬的主戰派,而範純粹卻是舊黨,主張和談的保守派。
為此,他陷入了長時間的沉默。
而胡衍因為不太了解這些官員的背景,而有點莫名其妙,隻能看看秦剛再看看秦觀。
“徐之你覺得,此事可有解?”秦觀想了一會兒後終於開口問道。
“開放生產市場,”秦剛顯然心中早有答案,“除了高郵的水泥會社之後,鼓勵邊境地區的商人農民,去進行水泥生產。而官府與軍隊,隻需要向他們下訂單采購,事後按標準檢查質量,質量優秀者獎勵,粗製濫造者懲罰。水泥的質量,自然會得到保證。”
“但是水泥卻是軍國利器,開放民間生產,尤其是在邊境地區,如果被敵方偷學而去……”
“我大宋的軍國利器被偷學的還少麽?”秦剛不以為然地說道,“而技術領先隻是其一,其二還須看整體實力。西夏人當年發明了神臂弓,但我大宋隻要學來,無論生產質量、裝備數量,都可遠壓西酋,這便反而成了我們的優勢。並且,無論北遼、還是西夏,都以騎射攻擊為主,我大宋之兵更擅城防守戰,水泥此物之推廣,即使敵軍學去,也無甚擔憂。”
“也是。我聽聞章質夫在環慶路推行的‘築壘淺攻’之策,所得水泥之助甚多。”秦觀對此觀點甚同,“先有堅壘,我軍便可立於不敗之地,再輔淺攻,令敵酋不勝其擾。其實這一思路最早源自於範文正公的‘淺攻進築’之策,隻可惜範德孺身為其子,卻對此視而不見,累及河湟開邊之利,近乎喪失殆盡。”
“原來老師也對宋夏之戰如此關心?”
“當年我在蔡州,原綏德大將高永亨就知蔡州鈐轄,常與我引西北戰事而談。西夏自我皇宋立朝以來,便為癬疥,本當速治,久拖便成惡疾。而今章質夫所持之策,雖取自範文正公所提‘淺攻進築’,但壘在前、攻在後,所累者,無非元佑時的保守退讓之策之害也。”
秦觀說完此話,見秦剛的驚訝神情,但微笑道:“你又非今日才知,吾與恩師皆非‘黨同伐異’之人,哪怕是舊黨提出的有利國強兵之策,當留之用之,而吾派中人若有如範德孺之錯昏之著者,更當鄙之棄之。”
秦剛初聽到秦觀在言語中批判“舊黨”的話,一時竟有點錯亂,後來仔細在心裏盤念了好久後,方才大悟:其實在元佑年間,翻身執政的司馬光、範純仁以及蘇轍等人,恰恰認為自己才是新黨,而他們所要攻擊、反對的王安石、蔡確及章惇等人,便就是他們眼中的元豐舊黨。
而這種稱法,還是蘇轍率先提出的【詳見本章末注】。
不過,不管怎麽稱唿,秦觀這種承自蘇軾的“不論黨派所別,一切服務於實際”的觀點,乃是這個時代的士人中難得的清醒,但其不但被對手所敵視,更是難得自己人的認同。這便是蘇門眾人的曆史悲劇所在。
秦剛正好接其話題說下去:“昔日神宗五路伐夏,若非所托非人,銀、夏、鹽、蘭、靈各州皆可收複,橫山又可在手,稍花幾年時間鞏固之後,西夏之患便可一舉而解。”
的確,這場戰役裏的種諤、劉昌祚,甚至包括兩個宦官李憲與王中正的前半段戰績都相當不錯,但最終卻因為爭功的高遵裕而兵敗靈州。在此之後的永樂城一戰中,又因無知自大的徐禧,將熙豐年間的所有對夏軍事優勢而損失殆盡。所以這段曆史中“一將無能累三軍”的觀點應該是當時最流行的看法。
秦觀卻搖頭說道:“兵者,將帥乃手臂,若有良選便得驅使得當;而謀主為靈魂,看得清形勢方能謀定而後動。西夏小弱卻尚武,國貧卻好戰。如一昧強攻,易激其兇殘本性,多作困獸之鬥,此為五路伐夏之弊端;但若無攻而固守,卻又於敵前而示弱,坐地而被動挨打,此為永樂城失陷之根本。所以,對夏之戰,淺攻為根本,我大宋幅地萬裏,兵甲數百萬,可多地聯動,車輪淺攻。這樣既無傷我筋骨,但可斷酋之積蓄養生。久之,西夏內部貴族之爭利、民族之矛盾,必將累生傾軋、彼此失和。然後,邊境之地,當屯田修倉,築壘漸進。如此之下,縱有一兩邊帥指揮失當,無非進程稍滯,而西患之解則無遠憂也。”
秦觀的這些對夏的戰略觀點,其實早已零散寫於他在元豐年間的五十篇策論中的一些相關文章裏。
秦剛聽得有點慚愧,因為這些策論都是他曾經認真研讀過的,隻是當時多限於揣摩其行文技巧、用語精妙。卻並沒有對其整體的軍事分析有過太多的認真思考。
北宋朝堂的對夏戰略,一直是遊走於輕視與忽視的首鼠兩端:
輕視者無知於宋軍的積弊以及夏軍之頑強,總是幻想著集百萬大軍之雷霆一擊,從而收複漢唐故地,實現皇宋之泱泱功績。
而忽視者則無視於黨項人的貪婪與窺視中原之野心,總以息兵止弋,以德服人的腐儒之由,對外軟弱求和、對內鼓吹馬放南山。
也正是在一幫元佑主和派的固執推行下,元佑初期,將熙豐北伐最終殘留的最後一點戰果,即米脂等四寨拱手交還給了西夏。但換來的,卻是西夏發自內心的蔑視與不可阻止的狼子野心。
自元佑以來,宋夏邊境的戰火,就一直沒有真正平息過。若是沒有章楶打“固守”旗號的“淺攻”之力的威懾,環慶一線的防線,大概都要陸續崩敗,而河湟開邊的成果也將喪失殆盡。
秦剛這時才發現,談論邊境軍事之時,秦觀的全身上下,似乎綻放出一股難以形容的氣息,有曾經年少時的青春銳氣、有人至中年時的睿智察力、還有始終未減的豪情壯誌,三種無法遏製的情懷,躍然於一句句言語中,使人不禁眼前開始恍惚:
這還是那個“山抹微雲”的華采詞人,還是那個歌頌“金風玉露”的多情才子麽?
“不過,如果需要朝廷來征召老師去征戰沙場的時候,那樣的時局,不知道是到了多麽糟糕的局麵。”秦剛以此開玩笑道。
“孫子有雲:‘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雖講的是戰時的計策之道,但也可以引述為治國之戰略之道。如若我大宋天下之讀書人,都可懂兵、知兵而不必為之用兵,則勢可震懾四方宵小、伐可平定天下紛爭。”秦觀以此說道。
秦剛才知,自己小看了老師的軍事視野。
三人一直談到晚飯之前。
原本在揚州做了一段生意的胡衍,在來京城之前,都感覺自己與大哥的差距已經拉近了不少,不過在這一輪的聊天中,他又再次悲哀地發現:距離更遠了。
注:蘇轍的《潁濱遺老傳》寫:“自元佑初,革新庶政,至是五年矣。一時人心已定,惟元豐舊黨分布中外,多起邪說以搖撼在位。”此為史載對於北宋黨爭中最早的“舊黨”一說,其實指的反而是新黨。而最早用新舊兩黨來特稱北宋士大夫派別的語例,要到清人陳紹箕的《鑒古齋日記》所記:“蘇東坡言於神宗曰……太急則反不能治矣。聽言太廣,則新黨、舊黨將爭哄於廷,言哤政雜,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