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禠在保康門外的木炭店突然被人叫住,抬眼一看,卻是熟人秦湛,旁邊站著一個他不認識的年輕人,正是剛與羅掌櫃對完近兩天生意賬本的秦剛。
秦湛叫住李禠後,立即給兩人介紹:“十八叔,這位是當朝戶部尚書李清臣李邦直的四子李禠李至徳。至德的大哥也在國史編修院,與家嚴是同事,所以我們經常來往。至德兄,這位是我家十八叔秦剛。”
李禠事情沒辦成,有點心不在焉地應道:“處度兄好,十八叔好,幸會幸會。”
秦剛聽得李清臣之名,便覺得有點熟悉卻又有點陌生。
因為李清臣的名聲,之所以比不得司馬光、王安石以及蘇軾兄弟那般有名,多是後世史學家的有意打壓。所以此時也隻是因為對其父的官職而敬重地拱手道:“不敢當,直接叫我秦剛便是了。”
秦湛看了看李禠兩手空空地走出來,心中一念便問道:“至德兄來此,可是想訂購銀霜炭?”
李禠一愣,便歎口氣道:“其實我也不想買多少,也就二十來斤足矣。可惜這東西現在是緊俏得很,說是下個月也未必訂得到貨。”
秦湛奇道:“這銀霜炭說起來不便宜,但買的人多半都是百斤起訂,隻買這二十來斤作甚。”
“唉!”李禠對他也不見外避諱,就把自己無意收下了別人送來的銀霜炭,用了後才發現這東西不便宜,又被父親責罵,現在需要補足了量後去退還別人等等之事說了一遍。
“哎呀!既然是這樣的話,十八叔,能不能幫一下至德呢?”秦湛便向身邊秦剛求援道。
什麽?這個什麽十八叔真的能幫上自己的忙?李禠不由地有點喜出望外。
秦剛也沒拒絕,便帶著他們,直接迴到後堂,再重新去找羅掌櫃。
“哎呀,秦官人怎麽又迴來了?可有何事?”
“羅掌櫃好,我這位朋友因為家裏需要,缺個三十斤的銀霜炭,可否安排一下?”
“這說得是什麽話,秦官人托的事情,又不過是區區三十斤的量,店裏還有一點應急存貨,倒是可以從裏挪出一些的。”羅應看到秦剛親自開口,便直接應承下來。
李禠萬萬沒有想到,原本讓他一個頭要有兩個大的問題,在這裏卻是一句話的事情,不禁連聲感謝。
羅掌櫃差人從店內預留存貨中稱了三十斤過來,說:“既然是秦官人的朋友,這一點量就不用算錢了。”
李禠趕緊拉過秦湛說:“萬萬不可,家父正是因為我隨意收禮,才有了現在這個補貨再退還的事情。我現在要是不付錢收了這些,豈不是錯上加錯了麽?多少錢?我一定要付。”
羅掌櫃看了看秦剛後,便隻能照著售價收了他三十貫錢。
就算是這樣,李禠心裏卻已經樂開了花。因為之前他是按著黑市價格問母親要了一百五十貫,而現在隻需要實付三十貫錢,整個便為他落下了一百二十貫的差價。要知道,過去他一個月的零花錢也不會超過三十貫,這下立刻令他的腰包鼓了起來。
“走,這裏離望海樓不遠,我請客,兩位一定給我這個麵子。”李禠興奮地打發了小廝將這新買的銀霜炭送迴去,自己則親熱地拉著秦湛,一定要邀請兩人去喝酒。
秦剛瞧這李禠的脾性挺簡單,於是也沒有反對。
過去的路上,李禠忍不住與拉住秦湛悄聲問:“處度,你這十八叔可是與這家掌櫃有什麽關係?怎麽一句話就能拿到這外麵根本買不到的銀霜炭?”
秦湛便道:“那你也是碰巧了,不瞞你說,這銀霜炭,就是我家十八叔的生意,隻是委托給這仁和商號在京城發售。所以以後你若是還有需要的話,別的不敢保證,平價給你一些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老天呐,這銀霜炭居然是你家十八叔的生意。”李禠聽了後卻有點不敢相信,“對了,你這十八叔看著怎麽比你還年輕啊?”
“他輩份比我大呀!你大哥的道哥年紀就比你大,但一樣還不得叫你四叔麽?”秦湛撇撇嘴說,“我這十八叔可是這次在家鄉考中了解元,是來京城參加省試的。”
“嘶!”李禠倒吸了一口涼氣,看向秦剛的眼神裏更多了一分欽佩。
其實讀書好的人他倒並不稀罕,別的不說,他父親李清臣少年時便是天才,此後還是朝中的翰林。自己兩個哥哥都考了進士做了官,三哥也是考進了國子監讀書,隻有自己,隻能靠蒙蔭弄了個承務郎。
但是,他和秦湛投緣,就是喜愛京城裏的各種生意賺錢之事,一直合計著從哪裏投資個生意,賺到了錢,便可以到處喝酒自由了。
所以當他聽到秦剛不僅做著銀霜炭這樣的獨家生意,而且還能在地方解試裏考得了解元,則更是有心要結交一番了。
“那個,我也是特煩那些輩份的事。”李禠湊到秦剛身邊笑嘻嘻地說道,“我大哥、二哥家的孩子年紀都和我差不多,我就都讓他們叫我禠哥,所以我也叫您剛哥不算冒犯吧?”
“不冒犯!”秦剛也挺滿意李禠的這種性格,轉而對秦湛說,“湛哥也可以這樣叫我!”
秦湛搖頭道:“他是可以,我不行,被家嚴聽了要責罰的。”
李禠哈哈一笑,換了個話題說:“剛哥應該是來了京城不久,我給您介紹啊,這望海樓,雖然在京城七十二家正店中的排名不是很靠前,但是他家的‘雕花蜜煎’卻是所有正店裏做得最好的,所以,今天咱們去,就請剛哥多嚐嚐這些。”
話說著,他們已經來到了望海樓門前,店小二早就熱情地迎了出來:“三位小官人,外麵天氣冷,快快裏麵請,裏麵暖和。”
“有上好的雅間麽?給我們安排一間。”李禠大大咧咧地說道。
“好咧!三位二樓雅間請。”店小二忙把他們引進去。
京城酒樓的雅間有大有小,特別大的房間有時會用屏風隔成兩間,也方便酒樓靈活安排。
因為李禠這邊就三人,安排的就是從一個大包廂裏隔出來的稍小的一間,平時坐個四五人都沒問題,他們三人也挺滿意。
李禠有心要感謝二人,便叫了跑菜的夥計過來,對著菜單,好好地挑選了一批特色菜肴後,又說道:“酒樓裏有什麽好酒,趕緊給我們上來。”
酒水與一些冷盤小菜擺了上來,李禠抬手舉杯,道:“剛哥,來了京城,有啥不方便的事情,就和我說,或者讓湛哥帶個話也成。我李禠也沒啥本事,就是喜歡交朋友,人頭熟。這第一杯酒,就敬剛哥眼下在京城的生意大賣、來年的科舉金榜題名!幹!”
“我來祝十八叔高中狀元!”秦湛也舉杯跟上。
“謝了禠哥的酒,也祝兩位心想事成。幹了!”
酒水入口,雖有香味不錯,但同樣是非常淡薄。秦剛想到,在來之前也與辛第迦合計過,冬天裏汴河斷航,天醇酒運來的成本太大,還是等到開春複航後,到時候酒的產量也能大起來,再來考慮這天醇酒進京的生意。
酒席上很自然地就談起了關於銀霜炭的生意,秦剛也隻是簡單地講,生產的配方是從揚州合作生意的蕃商手中高價買來。而李禠顯然是對於蕃商的興趣遠遠大於銀霜炭,聽了秦剛對於他們的習俗秩事講解之後,竟是十分地想往。
正聊著,夥計便上了之前所說的“雕花蜜煎”。
乍一看來,還以為擺上桌的四五盤菜肴都是各式假山盆景一樣的工藝擺件。
再仔細一看,原來這些看起來是一些神話故事、山水花木的東西,都是廚子應用了不同顏色、色澤與質感的瓜果,比如有冬瓜、南瓜、木瓜、枸櫞、金橘,以及鮮薑、嫩筍、青梅等等,在大件上雕出場景,在小件裏雕成花樣,再組合在一起,讓這美食的賞玩特性得到了極大的發揮,也讓人對此時食物的審美情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到秦剛看得入神,李禠便對自己的安排甚為得意,他在進一步介紹了這些不同果件背後的有名廚師與故事之後,又催促著秦剛挑選其中的某些部位去品嚐。
秦剛嚐完之後才發現,好看僅僅隻是其一。這些不同的組件還根據了瓜果本身的口味,進行了精心的蜜醃浸製,或酥或脆、或軟或糯,入口之美味,令人食之而歎。
秦剛也不避諱表現自己的眼界大開,自是向李禠真心請教與之相關的美食文化,一時間,兩人之間談得極為熱烈。
這邊談興正濃時,突然就聽得屏風隔斷的那邊大間裏傳出了客人的肆意哄笑之聲,甚是紮耳。
一時間,李禠的神情便有些不悅,本想發作,隻是看了秦剛倒沒表現出什麽意見,想想主隨客便,也就硬是把火氣按了迴去。
隻是隔壁的人卻是酒興起來,說話的聲音更有些肆無忌憚起來。
待得傳過來的談話內容再多了一些,便是聽出是一些在京的貢生招待外地入京的貢生,談的內容卻是天下大勢、朝中政局外加本次科舉的考試形勢分析。
古時民間有話說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無非就是嘲諷一幫酸腐之徒,看起來像模像樣地指點天下、針砭時弊,實際說的五句話中,兩句背的往世聖賢之語,兩句抄的當朝名士之章,半句自己的瞎編,再外加半句人雲亦雲,此番隔壁的高談闊論內容大抵如此。
“本次春闈,乃是當今官家親政後的第一次科舉。不知主考官會不會還是之前猜測的範相公或者是呂相公。”
“官家親政,所用之人肯定會有新的想法與安排。再說兩位老相公不都是一直在向官家遞辭呈麽?現在已經是第幾迴了?”
“差不多要六迴了。”有一稍亮的京城口音說道,“最多不過九迴吧?官家也該準了。”
“兩位老相公一動,這朝堂的風氣也變了,想必這次的應考會成為好些人投機的良機了。”
“哼,要說投機,誰也比不過寫那《少年華夏說》的貢生。”還是那稍亮之聲的人說。
這邊的李禠還沒反應過來,秦湛卻聽得分明,正待要起身,卻看秦剛擺手示意莫動。
又聽到一低沉的聲音問道:“原之兄既然來自高郵軍,想必與寫那《少年華夏說》的秦剛認識吧?不知此人實際才學如何?”
這句話明確地提到了秦剛之名,而且被問話的對象似乎也是高郵貢生。這下連李禠都把注意力轉向了隔壁的談話。
“哼,在下雖與秦剛曾在同一學堂,卻恥於與其同鄉。”說話的聲音是秦剛再也熟悉不過的,正是張徠。
張徠也是高郵解試過關的貢生之一,提前來京也不稀奇,隻是此時出現在同一座酒樓裏的隔壁,倒也是無巧不成書了。
“此子出身乃一外鄉破落商戶,卻工於心計,善商賈、會鑽營,不知緣何攀上了高郵新來的知軍。這解元嘛,不提也罷。”
“那便是了,我讀那賦文,表麵文辭華美,卻暗含禍心,更有誹議前太皇太後之心,當時朝中便多有聲音要查此事。若不是太皇太後溘然仙去,哪還有此子的解元身份!”那個亮嗓之人隨口附和著張徠,聽入耳中,此時便是感覺是分外地刺耳。
低沉之音的人立即開口:“公明兄之言差矣!在下不敢苟同。影射文字、羅織罪名,為我讀書人之不齒。餘觀《少年華夏說》,立意高遠、述理深厚、文筆如泉、酣暢淋漓,乃是一篇不可多得之奇文。”
想不到,因為秦剛的這篇文章,隔壁一桌之人,居然鮮明地分成了兩個陣營,恰如當今的朝廷政局,貶者認定太皇太後的光輝永不熄滅,任何有可能的冒犯之舉都是別有用心的投機;而讚者則堅守最直白的邏輯,文以載道、文以言心,就算究其寓意,那也是歌頌我堂堂皇宋之少年天子之雄心偉姿。
這下子,不禁是秦剛聽著有點發笑,就連秦湛與李禠都覺得好玩了起來。
美食已經嚐完,這樣的環境也不適合他們三人繼續聊天了,秦剛便提議今天先就這樣結束,改天他再迴請。
李禠欣然同意,喚過夥計,也是他最爽快地一次結賬,便一同出了房門。
有道是:不該躲的總是躲不過。三人剛走到走廊,便聽著隔壁那間聲音突然高起,似乎是有人吵翻並扔了碗筷,緊接著就有人憤然離場、後麵勸說的、抬杠的、起哄的、跟風的,忽啦啦地從那間房門裏跑出來一大半。
於是,大家就在不寬的走廊上遇見了。
李禠原本是對這屋裏的人、尤其是詆毀秦剛的人是很不爽的,這迴出來的人裏麵,自然是有不少人都是認識他這個堂堂戶部尚書家的衙內,便有人連忙上前打個招唿,客氣地問李衙內怎麽這麽巧在這裏吃飯啊。
李禠便不嫌事大地朗聲說道:“哈哈,正好和處度一起,為高郵來的秦剛接風!”
一時間,走廊上“唰”地一下子靜了下來。
秦湛叫住李禠後,立即給兩人介紹:“十八叔,這位是當朝戶部尚書李清臣李邦直的四子李禠李至徳。至德的大哥也在國史編修院,與家嚴是同事,所以我們經常來往。至德兄,這位是我家十八叔秦剛。”
李禠事情沒辦成,有點心不在焉地應道:“處度兄好,十八叔好,幸會幸會。”
秦剛聽得李清臣之名,便覺得有點熟悉卻又有點陌生。
因為李清臣的名聲,之所以比不得司馬光、王安石以及蘇軾兄弟那般有名,多是後世史學家的有意打壓。所以此時也隻是因為對其父的官職而敬重地拱手道:“不敢當,直接叫我秦剛便是了。”
秦湛看了看李禠兩手空空地走出來,心中一念便問道:“至德兄來此,可是想訂購銀霜炭?”
李禠一愣,便歎口氣道:“其實我也不想買多少,也就二十來斤足矣。可惜這東西現在是緊俏得很,說是下個月也未必訂得到貨。”
秦湛奇道:“這銀霜炭說起來不便宜,但買的人多半都是百斤起訂,隻買這二十來斤作甚。”
“唉!”李禠對他也不見外避諱,就把自己無意收下了別人送來的銀霜炭,用了後才發現這東西不便宜,又被父親責罵,現在需要補足了量後去退還別人等等之事說了一遍。
“哎呀!既然是這樣的話,十八叔,能不能幫一下至德呢?”秦湛便向身邊秦剛求援道。
什麽?這個什麽十八叔真的能幫上自己的忙?李禠不由地有點喜出望外。
秦剛也沒拒絕,便帶著他們,直接迴到後堂,再重新去找羅掌櫃。
“哎呀,秦官人怎麽又迴來了?可有何事?”
“羅掌櫃好,我這位朋友因為家裏需要,缺個三十斤的銀霜炭,可否安排一下?”
“這說得是什麽話,秦官人托的事情,又不過是區區三十斤的量,店裏還有一點應急存貨,倒是可以從裏挪出一些的。”羅應看到秦剛親自開口,便直接應承下來。
李禠萬萬沒有想到,原本讓他一個頭要有兩個大的問題,在這裏卻是一句話的事情,不禁連聲感謝。
羅掌櫃差人從店內預留存貨中稱了三十斤過來,說:“既然是秦官人的朋友,這一點量就不用算錢了。”
李禠趕緊拉過秦湛說:“萬萬不可,家父正是因為我隨意收禮,才有了現在這個補貨再退還的事情。我現在要是不付錢收了這些,豈不是錯上加錯了麽?多少錢?我一定要付。”
羅掌櫃看了看秦剛後,便隻能照著售價收了他三十貫錢。
就算是這樣,李禠心裏卻已經樂開了花。因為之前他是按著黑市價格問母親要了一百五十貫,而現在隻需要實付三十貫錢,整個便為他落下了一百二十貫的差價。要知道,過去他一個月的零花錢也不會超過三十貫,這下立刻令他的腰包鼓了起來。
“走,這裏離望海樓不遠,我請客,兩位一定給我這個麵子。”李禠興奮地打發了小廝將這新買的銀霜炭送迴去,自己則親熱地拉著秦湛,一定要邀請兩人去喝酒。
秦剛瞧這李禠的脾性挺簡單,於是也沒有反對。
過去的路上,李禠忍不住與拉住秦湛悄聲問:“處度,你這十八叔可是與這家掌櫃有什麽關係?怎麽一句話就能拿到這外麵根本買不到的銀霜炭?”
秦湛便道:“那你也是碰巧了,不瞞你說,這銀霜炭,就是我家十八叔的生意,隻是委托給這仁和商號在京城發售。所以以後你若是還有需要的話,別的不敢保證,平價給你一些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老天呐,這銀霜炭居然是你家十八叔的生意。”李禠聽了後卻有點不敢相信,“對了,你這十八叔看著怎麽比你還年輕啊?”
“他輩份比我大呀!你大哥的道哥年紀就比你大,但一樣還不得叫你四叔麽?”秦湛撇撇嘴說,“我這十八叔可是這次在家鄉考中了解元,是來京城參加省試的。”
“嘶!”李禠倒吸了一口涼氣,看向秦剛的眼神裏更多了一分欽佩。
其實讀書好的人他倒並不稀罕,別的不說,他父親李清臣少年時便是天才,此後還是朝中的翰林。自己兩個哥哥都考了進士做了官,三哥也是考進了國子監讀書,隻有自己,隻能靠蒙蔭弄了個承務郎。
但是,他和秦湛投緣,就是喜愛京城裏的各種生意賺錢之事,一直合計著從哪裏投資個生意,賺到了錢,便可以到處喝酒自由了。
所以當他聽到秦剛不僅做著銀霜炭這樣的獨家生意,而且還能在地方解試裏考得了解元,則更是有心要結交一番了。
“那個,我也是特煩那些輩份的事。”李禠湊到秦剛身邊笑嘻嘻地說道,“我大哥、二哥家的孩子年紀都和我差不多,我就都讓他們叫我禠哥,所以我也叫您剛哥不算冒犯吧?”
“不冒犯!”秦剛也挺滿意李禠的這種性格,轉而對秦湛說,“湛哥也可以這樣叫我!”
秦湛搖頭道:“他是可以,我不行,被家嚴聽了要責罰的。”
李禠哈哈一笑,換了個話題說:“剛哥應該是來了京城不久,我給您介紹啊,這望海樓,雖然在京城七十二家正店中的排名不是很靠前,但是他家的‘雕花蜜煎’卻是所有正店裏做得最好的,所以,今天咱們去,就請剛哥多嚐嚐這些。”
話說著,他們已經來到了望海樓門前,店小二早就熱情地迎了出來:“三位小官人,外麵天氣冷,快快裏麵請,裏麵暖和。”
“有上好的雅間麽?給我們安排一間。”李禠大大咧咧地說道。
“好咧!三位二樓雅間請。”店小二忙把他們引進去。
京城酒樓的雅間有大有小,特別大的房間有時會用屏風隔成兩間,也方便酒樓靈活安排。
因為李禠這邊就三人,安排的就是從一個大包廂裏隔出來的稍小的一間,平時坐個四五人都沒問題,他們三人也挺滿意。
李禠有心要感謝二人,便叫了跑菜的夥計過來,對著菜單,好好地挑選了一批特色菜肴後,又說道:“酒樓裏有什麽好酒,趕緊給我們上來。”
酒水與一些冷盤小菜擺了上來,李禠抬手舉杯,道:“剛哥,來了京城,有啥不方便的事情,就和我說,或者讓湛哥帶個話也成。我李禠也沒啥本事,就是喜歡交朋友,人頭熟。這第一杯酒,就敬剛哥眼下在京城的生意大賣、來年的科舉金榜題名!幹!”
“我來祝十八叔高中狀元!”秦湛也舉杯跟上。
“謝了禠哥的酒,也祝兩位心想事成。幹了!”
酒水入口,雖有香味不錯,但同樣是非常淡薄。秦剛想到,在來之前也與辛第迦合計過,冬天裏汴河斷航,天醇酒運來的成本太大,還是等到開春複航後,到時候酒的產量也能大起來,再來考慮這天醇酒進京的生意。
酒席上很自然地就談起了關於銀霜炭的生意,秦剛也隻是簡單地講,生產的配方是從揚州合作生意的蕃商手中高價買來。而李禠顯然是對於蕃商的興趣遠遠大於銀霜炭,聽了秦剛對於他們的習俗秩事講解之後,竟是十分地想往。
正聊著,夥計便上了之前所說的“雕花蜜煎”。
乍一看來,還以為擺上桌的四五盤菜肴都是各式假山盆景一樣的工藝擺件。
再仔細一看,原來這些看起來是一些神話故事、山水花木的東西,都是廚子應用了不同顏色、色澤與質感的瓜果,比如有冬瓜、南瓜、木瓜、枸櫞、金橘,以及鮮薑、嫩筍、青梅等等,在大件上雕出場景,在小件裏雕成花樣,再組合在一起,讓這美食的賞玩特性得到了極大的發揮,也讓人對此時食物的審美情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到秦剛看得入神,李禠便對自己的安排甚為得意,他在進一步介紹了這些不同果件背後的有名廚師與故事之後,又催促著秦剛挑選其中的某些部位去品嚐。
秦剛嚐完之後才發現,好看僅僅隻是其一。這些不同的組件還根據了瓜果本身的口味,進行了精心的蜜醃浸製,或酥或脆、或軟或糯,入口之美味,令人食之而歎。
秦剛也不避諱表現自己的眼界大開,自是向李禠真心請教與之相關的美食文化,一時間,兩人之間談得極為熱烈。
這邊談興正濃時,突然就聽得屏風隔斷的那邊大間裏傳出了客人的肆意哄笑之聲,甚是紮耳。
一時間,李禠的神情便有些不悅,本想發作,隻是看了秦剛倒沒表現出什麽意見,想想主隨客便,也就硬是把火氣按了迴去。
隻是隔壁的人卻是酒興起來,說話的聲音更有些肆無忌憚起來。
待得傳過來的談話內容再多了一些,便是聽出是一些在京的貢生招待外地入京的貢生,談的內容卻是天下大勢、朝中政局外加本次科舉的考試形勢分析。
古時民間有話說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無非就是嘲諷一幫酸腐之徒,看起來像模像樣地指點天下、針砭時弊,實際說的五句話中,兩句背的往世聖賢之語,兩句抄的當朝名士之章,半句自己的瞎編,再外加半句人雲亦雲,此番隔壁的高談闊論內容大抵如此。
“本次春闈,乃是當今官家親政後的第一次科舉。不知主考官會不會還是之前猜測的範相公或者是呂相公。”
“官家親政,所用之人肯定會有新的想法與安排。再說兩位老相公不都是一直在向官家遞辭呈麽?現在已經是第幾迴了?”
“差不多要六迴了。”有一稍亮的京城口音說道,“最多不過九迴吧?官家也該準了。”
“兩位老相公一動,這朝堂的風氣也變了,想必這次的應考會成為好些人投機的良機了。”
“哼,要說投機,誰也比不過寫那《少年華夏說》的貢生。”還是那稍亮之聲的人說。
這邊的李禠還沒反應過來,秦湛卻聽得分明,正待要起身,卻看秦剛擺手示意莫動。
又聽到一低沉的聲音問道:“原之兄既然來自高郵軍,想必與寫那《少年華夏說》的秦剛認識吧?不知此人實際才學如何?”
這句話明確地提到了秦剛之名,而且被問話的對象似乎也是高郵貢生。這下連李禠都把注意力轉向了隔壁的談話。
“哼,在下雖與秦剛曾在同一學堂,卻恥於與其同鄉。”說話的聲音是秦剛再也熟悉不過的,正是張徠。
張徠也是高郵解試過關的貢生之一,提前來京也不稀奇,隻是此時出現在同一座酒樓裏的隔壁,倒也是無巧不成書了。
“此子出身乃一外鄉破落商戶,卻工於心計,善商賈、會鑽營,不知緣何攀上了高郵新來的知軍。這解元嘛,不提也罷。”
“那便是了,我讀那賦文,表麵文辭華美,卻暗含禍心,更有誹議前太皇太後之心,當時朝中便多有聲音要查此事。若不是太皇太後溘然仙去,哪還有此子的解元身份!”那個亮嗓之人隨口附和著張徠,聽入耳中,此時便是感覺是分外地刺耳。
低沉之音的人立即開口:“公明兄之言差矣!在下不敢苟同。影射文字、羅織罪名,為我讀書人之不齒。餘觀《少年華夏說》,立意高遠、述理深厚、文筆如泉、酣暢淋漓,乃是一篇不可多得之奇文。”
想不到,因為秦剛的這篇文章,隔壁一桌之人,居然鮮明地分成了兩個陣營,恰如當今的朝廷政局,貶者認定太皇太後的光輝永不熄滅,任何有可能的冒犯之舉都是別有用心的投機;而讚者則堅守最直白的邏輯,文以載道、文以言心,就算究其寓意,那也是歌頌我堂堂皇宋之少年天子之雄心偉姿。
這下子,不禁是秦剛聽著有點發笑,就連秦湛與李禠都覺得好玩了起來。
美食已經嚐完,這樣的環境也不適合他們三人繼續聊天了,秦剛便提議今天先就這樣結束,改天他再迴請。
李禠欣然同意,喚過夥計,也是他最爽快地一次結賬,便一同出了房門。
有道是:不該躲的總是躲不過。三人剛走到走廊,便聽著隔壁那間聲音突然高起,似乎是有人吵翻並扔了碗筷,緊接著就有人憤然離場、後麵勸說的、抬杠的、起哄的、跟風的,忽啦啦地從那間房門裏跑出來一大半。
於是,大家就在不寬的走廊上遇見了。
李禠原本是對這屋裏的人、尤其是詆毀秦剛的人是很不爽的,這迴出來的人裏麵,自然是有不少人都是認識他這個堂堂戶部尚書家的衙內,便有人連忙上前打個招唿,客氣地問李衙內怎麽這麽巧在這裏吃飯啊。
李禠便不嫌事大地朗聲說道:“哈哈,正好和處度一起,為高郵來的秦剛接風!”
一時間,走廊上“唰”地一下子靜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