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京城的第一目的,是為了次年開春後的科舉省試,這點,秦剛倒並沒有忘記。
相對於其他一些考生,到了京城後先是要為了住宿生活等事還費上好一番手腳,秦剛在這一點上,可謂是搶到了與之前就住在京城的考生一樣的優勢。
正是秦湛這天與自己在外麵就木炭的事情晃蕩了一天,在分手時,秦剛便讓他迴去時,帶話給秦觀,說他過兩天就會帶一些功課去上門請教,畢竟,秦剛還是非常在乎自己在秦觀眼中的良好印象。
而且,這次來京城參加省試,可不能像地方上的解試那樣隨意了。
之前不過是在高郵一地的學子中進行比試,又有毛滂、林武功這樣的強大後盾。
而省試,則是天下的數千貢士齊聚一堂考試,就說像他這樣的解元也要有上百個,更不要說還有一些曆來多出狀元的路州考生。
而且再說京城裏的國子監學生,他們雖然並不需要參加省試,而是自己獨立的三舍考試。但是在之後的殿試中,是要與他們一同進行最終的進士排名的競爭的。這些國子監生,平時便多有名師指點,又常有來自朝廷核心方位的取試走向的指點。與他們一同來競爭這進士的名額,可不是那麽容易的。
不過,以秦剛不多的曆史常識記憶,他至少能知道,明年改元為紹聖之後的這一次科舉,便是小皇帝趙煦的首秀舞台,他會在這個舞台上,肆意展現出傾向新黨、再興變法、以及最核心的“逢元佑必反”政治原則。
而要體現這種大的政治方向的轉變的考試方式,必然會落在策問上。
所以,秦剛從倉王村迴來的這幾天,已經連續寫了好幾篇的策問作業,其內容也都是圍繞著神宗當年的變法話題而展開。
而秦湛那天玩了一整天再迴到家時,並沒引起秦觀的太多注意。
這些天,朝廷上的氣氛已經相當地不對勁:
章惇迴到朝堂後,雖然並未直接擔任首相,但卻作為皇上最信賴的謀臣,直接參與政事堂的要事商議,甚至有時還會越過政事堂,直接參加小皇帝的小朝會。幾天下來,竟已連續發布多道人事任免的政令,毫不掩飾地掀起了對於舊黨人士的無差別打擊。
目前雖然沒有輪到秦觀頭上,並非是章相公高抬貴手,而隻是因為需要打擊的對象太多,暫時還沒有輪到像國史編修院這樣的非重要機構。
受此影響,現在編修院裏的舊黨人士,要麽是想方設法地串聯人手,尋找應對的方向與策略,要麽就是幹脆擺爛躺下,沒事就請假在家,坐等最後的結局。
秦觀介於兩者之間,對於這種朝堂政局的鬥爭,他雖然並非是第一次遭遇,卻仍然是缺乏積極應對的心情與想法。所以每天隻是先過去點個卯,再看看確實無事可做的時候,便隻能怏怏地迴家。
聽兒子說秦剛要上門請教作業,倒還提起了點精神——畢竟有點可以關注的正事了。
這天,堆垛場秦觀的家裏,秦剛正恭敬地坐在正廳的下首,耐心地等待著秦觀查閱他所寫的幾篇策論作業。
秦觀已經看了很長的時間,而且臉色一直頗為凝重。
秦剛心裏不住地咯噔作響,到此時他才意識到,這些過於偏重於新法觀點的策論文章,是不是有可能會觸及到了秦觀的政治立場。
再去看秦觀的眼神,倒是越來越有這樣的擔心了。
正想著,隻見秦觀抬手已將作業放下,手指著其中的一段說:“十八弟的文風頗有唐人風範,僅從文字而言,的確是有可取之處。然則,策論者,非尋常議論者,針砭天下時弊何其易也,出言聲討即可。但解弊除弊者當如何?這便是策論之‘策’之要點了。我看其它三篇皆不錯,唯有這篇,指出不足的文字過多,但是對解決之策的提及太少,所以這篇就落了下乘。”
秦剛一愣,秦觀居然並沒有對文章的政治傾向表達出什麽異議。
正好,接著這個話題,他便試探著提出:“七哥可是覺得,這市易法【注:王安石為解決大商人控製市場哄抬物價的問題而施行的一種變法法案,熙寧五年實施,後被迫廢除】雖究其內理,有著種種的弊端,但如果進行針對性的改良及糾偏後,仍是具備可以施行的價值?”
“法乃朝廷對天下治理、百姓關懷、正義堅持與大道追求的手段。”秦觀先是說出了他對法製的根本看法:“所以,法無故新之分,有司也不應執於故新之論。一昧強調新立之法,總以新立之法去否定前立之法,總是以新改舊,則新法後會有新新法,法綱常替,則紀綱不存也。”
秦觀的這一番話,表麵似在反對“新法”的折騰,實質卻是在真正表達他的“法無故新”的核心觀點。
當年王安石變法,強調法到令行、令行禁止。
而之後的舊黨在元佑初年,恨不著三五天內就要把新法廢除幹淨,豈不也是用一種實質的“新新法”來強力更替。
如此一來,便是開了一個惡頭,所有的後來者,都會以新立敕令的優勢,隨意去否定前者的東西。
其實,秦觀的這種思想認知,與蘇軾前幾年在朝堂上反對“將新法一應廢除”的唿聲也是保持一致的。在他看來,法就是法,又豈能與黨派門戶所強行關聯綁定!
其實,也是秦剛之前看書沒看仔細,秦觀在他的係列策論中的《論議上》中就明確主張:“願詔有司無牽於故新之論,毋必於差免之名,悉取二法之可用於今者,別為一書,謂之‘元佑役法’。”其實這裏就表達了他反對黨爭,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意見和見解。
秦剛此時聽之甚喜,道:“法度修正,好有一比:‘傾濯水,勿將小兒亦覆之’。”
他說的就是後世常用的“倒洗澡水,不要把洗澡的小孩子也倒掉”俗語意思。
“哈哈哈!”秦觀樂得手捋長須道:“十八弟此喻甚是有趣。”
當然,關於策論的寫作,講理事理隻是其一,既是朝廷要借此選拔良才,那麽,同樣是講道理,引經據典是否準確恰當?通今變古是否巧妙帖切?包括即使是相同的主題,在不同的考試中所提出的具體考題裏,能否精準正確地理解主考官以至於朝廷的本意與出發點,都是相當重要的關鍵。
為此,秦觀拿出了熙寧四年自己老師蘇軾擔任開封府試官時出的策問題目,以此來向他舉例。
原題是:“晉武平吳以獨斷而克,苻堅伐晉以獨斷而亡;齊桓專任管仲而霸,燕噲專任子之而敗,事同而功異,何也?”
題目並不晦澀,意思也很明顯,其實就是讓考生寫一篇“不同的專製的優劣”的議論文。
但首先,考生必須要完全清楚題目中所講的四個典故的具體內容,這就是在考察知識麵!
其次,考生必須能提煉出正麵的“克”與“霸”的優點與經驗,總結出兩個負麵的“亡”與“敗”的缺陷與教訓。這是在考察邏輯判斷力!
再者,兩正兩反的論據都給你列出,那麽考生自己的論點是什麽?能在考場上有限的時間把它立起來嗎?能把結構寫清晰嗎?能把分析解到位嗎……這就是在考察文筆功底。
秦觀拆題指導完,便以眼神示意秦剛可以嚐試談一談自己的解題思路。
還好,這四個典故對於秦剛而言並不陌生,第一步的解題,就很得秦觀的點頭讚許。
然後,關於專製的優劣分析,這本來就是現代人的最擅長的地方。秦剛自是侃侃而談,甚至不再拘泥於這四個論據,更是引入了漢唐之間的更多故事。
最終,所導向的論點卻是最關鍵的:專製是這個封建王朝時代的主流,是趙氏官家的天賦之權,而關於各種弊端的規避,則必然地堅守了大宋的一貫“政治正確”——以“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模式來輔佐並製約“專製”,才是最成功、最有效的!
雖然此時口頭的表述還有一些粗糙與生硬,但其實質,卻是秦剛將曾經在後世的政治課學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概念,用士大夫去替換人民而已。而這種本身就是超越時代的政治思想的領先,盡管有私貨夾帶,但足以讓此刻的秦觀動容,其內心也為此而不勝歡喜。
轉眼正看見秦湛在廳外探頭探腦,便把臉一沉,道:“躲在門外作甚,進來!”
秦湛隻能有點畏縮地走進來,依次向秦觀與秦剛問好。
“在門外聽了多久?”
“聽了好一會兒了。”秦湛不敢隱瞞,如實地迴答父親的提問。
“那你也應該聽得很真切了。這道題我之前拿來考過你,想想你當時迴答得那種一塌糊塗的模樣,今天你再聽聽十八叔的迴答,明白自己的差距在哪裏了嗎?”
“兒子明白了,從今往後要向十八叔學習。”
“明白了?你不明白!”秦觀教訓起兒子,與天下的父親一樣不留情麵,“你就是學習如應付,隻求曉知文字,不求甚解,不作思辨。”
秦剛雖是被讚,但一直成為對比麵也不是很妥,趕緊出言打個圓場:“湛哥兒的經義功底甚硬,前日在我那,也是多有受教。”
“光是背得一簍子書本又有什麽出息。”秦觀看似還在貶斥,但臉上的神情卻是輕多了,“我也聽得些言語,今科考試,策問乃是要點。湛哥這頭可是差遠了。”
秦湛偷看得父親的臉色好轉,正好接著這個話頭提出:“大人教訓得甚是。兒子前日在十八叔那裏,看得他好多文章作業,所以想請示大人,可否搬到十八叔那裏去住幾天,正好向他多多請教策問方麵的心得經驗。”
秦剛在京城有劉惟簡當初送的那套小宅院,這是第一次上門時就和秦觀說過的。
而且,秦湛此次以學習為由提出的這個請求,秦觀倒也不是很反對,隻是看了看秦剛說:“好學之心能有,我自是寬慰,隻是這事還是得要先問十八叔那裏是否方便?”
“方便,方便。”秦剛已經收到秦湛使勁遞過來的眼神,趕緊說:“我那宅子正院隻住了我一人,很空。湛哥兒過來,正好可以陪我一起學習交流。這樣,我過來向七哥請教時,也可帶他一起來檢查功課。”
“隻是湛哥兒住過去,怕是多有打擾。”秦觀的這話便是純客氣了。上次送炭去的傭人迴來就講過,秦剛的宅院裏,連上黃小個,共有三個使喚的傭人,更不要說隻需要照顧一個主子。
“大人放心好,我是去學習的,不會打擾十八叔,再說,孩兒在家也不是四體不勤之人,自己的事情都會自己做的。”秦湛趕緊使勁保證。
既然話說得如此,秦觀便就同意了。又叫得秦湛守在一邊,一起聽完了他對秦剛策問作業的仔細點評與修改意見後,才放他們走。
出了門,秦湛非常開心。
沒有哪個孩子總願一直待在父親身邊。
而別說住到秦剛那裏後,不僅僅隻是房間會更加寬敞、舒適。更重要的是,他已經感覺與這個小叔叔年紀相近,有著諸多的共同話題。
而且,自從上迴一起去了倉王村安排的炭窯之事後,他最是關心什麽時候可以燒出這個小叔叔所說的那種“銀霜炭”出來。
秦剛雖然並不反感秦湛搬到他這裏來,也不反對他跟著摻和到燒炭的這件事中。但是考慮到秦觀對他的一些期望,所以也是先與他約法三章:
到了麥秸巷裏的房子後,家裏麵隨便他自行安排事情,但是如果要獨自出門,必須要提前和他打招唿。
然後可以一起跟著去看燒炭的事情,但是其父布置下來的必須功課不要落下。
再者,關於這一次的省試,不論最後考得如何,但必須要認真去迎考。
否則的話他可沒法向秦觀交待,而萬一再有個什麽不順,他迴到高郵之後,也沒法就這件事情麵對徐夫人啊。
秦湛當然是滿口地應承下來。
倉王村那邊。
錢家父子果真是踏實做事之人,拿到了現錢之後,一點時間都沒有浪費。當天晚上就跑完了附近所有的砍柴戶,第二天就把足夠燒滿一窯的好木柴都采購到位了。
然後錢老六帶著大兒子錢阿牛就趕在下午來了京城,毫不猶豫地和秦剛簽定了契約。
對於契約內容,父子倆雖然不識字,但卻憑著最樸素的識人觀念,堅定地認為秦剛不會騙他們。
秦剛囑咐錢老六,這次迴去燒窯前務必要仔細檢查好炭窯。
他上次安排的一些構造改動的目的,就是為了在現有的條件下,盡量提升窯內的溫度,這是燒出合適的新炭的一個重點。
要在再三確認沒有問題後,才可點火封窯燒炭。
又想了想,他還是派了黃小個與他們一起過去,一是督促一下窯場周圍的院牆加緊時間在這次的新木炭出窯前完工,二是安排錢家人在這幾天的時間,抓緊去河裏淘一些細沙迴來清洗幹淨後,堆在窯洞旁備用。畢竟這個天,河水上凍,洗沙的活隻能提前慢慢完成,太急的話,凍傷了人反倒不值得。
所以,忙乎了這麽幾天後,黃小個急急地趕迴來,說錢老六讓其帶信,按以往的經驗,明天木炭就可以出窯了。
相對於其他一些考生,到了京城後先是要為了住宿生活等事還費上好一番手腳,秦剛在這一點上,可謂是搶到了與之前就住在京城的考生一樣的優勢。
正是秦湛這天與自己在外麵就木炭的事情晃蕩了一天,在分手時,秦剛便讓他迴去時,帶話給秦觀,說他過兩天就會帶一些功課去上門請教,畢竟,秦剛還是非常在乎自己在秦觀眼中的良好印象。
而且,這次來京城參加省試,可不能像地方上的解試那樣隨意了。
之前不過是在高郵一地的學子中進行比試,又有毛滂、林武功這樣的強大後盾。
而省試,則是天下的數千貢士齊聚一堂考試,就說像他這樣的解元也要有上百個,更不要說還有一些曆來多出狀元的路州考生。
而且再說京城裏的國子監學生,他們雖然並不需要參加省試,而是自己獨立的三舍考試。但是在之後的殿試中,是要與他們一同進行最終的進士排名的競爭的。這些國子監生,平時便多有名師指點,又常有來自朝廷核心方位的取試走向的指點。與他們一同來競爭這進士的名額,可不是那麽容易的。
不過,以秦剛不多的曆史常識記憶,他至少能知道,明年改元為紹聖之後的這一次科舉,便是小皇帝趙煦的首秀舞台,他會在這個舞台上,肆意展現出傾向新黨、再興變法、以及最核心的“逢元佑必反”政治原則。
而要體現這種大的政治方向的轉變的考試方式,必然會落在策問上。
所以,秦剛從倉王村迴來的這幾天,已經連續寫了好幾篇的策問作業,其內容也都是圍繞著神宗當年的變法話題而展開。
而秦湛那天玩了一整天再迴到家時,並沒引起秦觀的太多注意。
這些天,朝廷上的氣氛已經相當地不對勁:
章惇迴到朝堂後,雖然並未直接擔任首相,但卻作為皇上最信賴的謀臣,直接參與政事堂的要事商議,甚至有時還會越過政事堂,直接參加小皇帝的小朝會。幾天下來,竟已連續發布多道人事任免的政令,毫不掩飾地掀起了對於舊黨人士的無差別打擊。
目前雖然沒有輪到秦觀頭上,並非是章相公高抬貴手,而隻是因為需要打擊的對象太多,暫時還沒有輪到像國史編修院這樣的非重要機構。
受此影響,現在編修院裏的舊黨人士,要麽是想方設法地串聯人手,尋找應對的方向與策略,要麽就是幹脆擺爛躺下,沒事就請假在家,坐等最後的結局。
秦觀介於兩者之間,對於這種朝堂政局的鬥爭,他雖然並非是第一次遭遇,卻仍然是缺乏積極應對的心情與想法。所以每天隻是先過去點個卯,再看看確實無事可做的時候,便隻能怏怏地迴家。
聽兒子說秦剛要上門請教作業,倒還提起了點精神——畢竟有點可以關注的正事了。
這天,堆垛場秦觀的家裏,秦剛正恭敬地坐在正廳的下首,耐心地等待著秦觀查閱他所寫的幾篇策論作業。
秦觀已經看了很長的時間,而且臉色一直頗為凝重。
秦剛心裏不住地咯噔作響,到此時他才意識到,這些過於偏重於新法觀點的策論文章,是不是有可能會觸及到了秦觀的政治立場。
再去看秦觀的眼神,倒是越來越有這樣的擔心了。
正想著,隻見秦觀抬手已將作業放下,手指著其中的一段說:“十八弟的文風頗有唐人風範,僅從文字而言,的確是有可取之處。然則,策論者,非尋常議論者,針砭天下時弊何其易也,出言聲討即可。但解弊除弊者當如何?這便是策論之‘策’之要點了。我看其它三篇皆不錯,唯有這篇,指出不足的文字過多,但是對解決之策的提及太少,所以這篇就落了下乘。”
秦剛一愣,秦觀居然並沒有對文章的政治傾向表達出什麽異議。
正好,接著這個話題,他便試探著提出:“七哥可是覺得,這市易法【注:王安石為解決大商人控製市場哄抬物價的問題而施行的一種變法法案,熙寧五年實施,後被迫廢除】雖究其內理,有著種種的弊端,但如果進行針對性的改良及糾偏後,仍是具備可以施行的價值?”
“法乃朝廷對天下治理、百姓關懷、正義堅持與大道追求的手段。”秦觀先是說出了他對法製的根本看法:“所以,法無故新之分,有司也不應執於故新之論。一昧強調新立之法,總以新立之法去否定前立之法,總是以新改舊,則新法後會有新新法,法綱常替,則紀綱不存也。”
秦觀的這一番話,表麵似在反對“新法”的折騰,實質卻是在真正表達他的“法無故新”的核心觀點。
當年王安石變法,強調法到令行、令行禁止。
而之後的舊黨在元佑初年,恨不著三五天內就要把新法廢除幹淨,豈不也是用一種實質的“新新法”來強力更替。
如此一來,便是開了一個惡頭,所有的後來者,都會以新立敕令的優勢,隨意去否定前者的東西。
其實,秦觀的這種思想認知,與蘇軾前幾年在朝堂上反對“將新法一應廢除”的唿聲也是保持一致的。在他看來,法就是法,又豈能與黨派門戶所強行關聯綁定!
其實,也是秦剛之前看書沒看仔細,秦觀在他的係列策論中的《論議上》中就明確主張:“願詔有司無牽於故新之論,毋必於差免之名,悉取二法之可用於今者,別為一書,謂之‘元佑役法’。”其實這裏就表達了他反對黨爭,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意見和見解。
秦剛此時聽之甚喜,道:“法度修正,好有一比:‘傾濯水,勿將小兒亦覆之’。”
他說的就是後世常用的“倒洗澡水,不要把洗澡的小孩子也倒掉”俗語意思。
“哈哈哈!”秦觀樂得手捋長須道:“十八弟此喻甚是有趣。”
當然,關於策論的寫作,講理事理隻是其一,既是朝廷要借此選拔良才,那麽,同樣是講道理,引經據典是否準確恰當?通今變古是否巧妙帖切?包括即使是相同的主題,在不同的考試中所提出的具體考題裏,能否精準正確地理解主考官以至於朝廷的本意與出發點,都是相當重要的關鍵。
為此,秦觀拿出了熙寧四年自己老師蘇軾擔任開封府試官時出的策問題目,以此來向他舉例。
原題是:“晉武平吳以獨斷而克,苻堅伐晉以獨斷而亡;齊桓專任管仲而霸,燕噲專任子之而敗,事同而功異,何也?”
題目並不晦澀,意思也很明顯,其實就是讓考生寫一篇“不同的專製的優劣”的議論文。
但首先,考生必須要完全清楚題目中所講的四個典故的具體內容,這就是在考察知識麵!
其次,考生必須能提煉出正麵的“克”與“霸”的優點與經驗,總結出兩個負麵的“亡”與“敗”的缺陷與教訓。這是在考察邏輯判斷力!
再者,兩正兩反的論據都給你列出,那麽考生自己的論點是什麽?能在考場上有限的時間把它立起來嗎?能把結構寫清晰嗎?能把分析解到位嗎……這就是在考察文筆功底。
秦觀拆題指導完,便以眼神示意秦剛可以嚐試談一談自己的解題思路。
還好,這四個典故對於秦剛而言並不陌生,第一步的解題,就很得秦觀的點頭讚許。
然後,關於專製的優劣分析,這本來就是現代人的最擅長的地方。秦剛自是侃侃而談,甚至不再拘泥於這四個論據,更是引入了漢唐之間的更多故事。
最終,所導向的論點卻是最關鍵的:專製是這個封建王朝時代的主流,是趙氏官家的天賦之權,而關於各種弊端的規避,則必然地堅守了大宋的一貫“政治正確”——以“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模式來輔佐並製約“專製”,才是最成功、最有效的!
雖然此時口頭的表述還有一些粗糙與生硬,但其實質,卻是秦剛將曾經在後世的政治課學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概念,用士大夫去替換人民而已。而這種本身就是超越時代的政治思想的領先,盡管有私貨夾帶,但足以讓此刻的秦觀動容,其內心也為此而不勝歡喜。
轉眼正看見秦湛在廳外探頭探腦,便把臉一沉,道:“躲在門外作甚,進來!”
秦湛隻能有點畏縮地走進來,依次向秦觀與秦剛問好。
“在門外聽了多久?”
“聽了好一會兒了。”秦湛不敢隱瞞,如實地迴答父親的提問。
“那你也應該聽得很真切了。這道題我之前拿來考過你,想想你當時迴答得那種一塌糊塗的模樣,今天你再聽聽十八叔的迴答,明白自己的差距在哪裏了嗎?”
“兒子明白了,從今往後要向十八叔學習。”
“明白了?你不明白!”秦觀教訓起兒子,與天下的父親一樣不留情麵,“你就是學習如應付,隻求曉知文字,不求甚解,不作思辨。”
秦剛雖是被讚,但一直成為對比麵也不是很妥,趕緊出言打個圓場:“湛哥兒的經義功底甚硬,前日在我那,也是多有受教。”
“光是背得一簍子書本又有什麽出息。”秦觀看似還在貶斥,但臉上的神情卻是輕多了,“我也聽得些言語,今科考試,策問乃是要點。湛哥這頭可是差遠了。”
秦湛偷看得父親的臉色好轉,正好接著這個話頭提出:“大人教訓得甚是。兒子前日在十八叔那裏,看得他好多文章作業,所以想請示大人,可否搬到十八叔那裏去住幾天,正好向他多多請教策問方麵的心得經驗。”
秦剛在京城有劉惟簡當初送的那套小宅院,這是第一次上門時就和秦觀說過的。
而且,秦湛此次以學習為由提出的這個請求,秦觀倒也不是很反對,隻是看了看秦剛說:“好學之心能有,我自是寬慰,隻是這事還是得要先問十八叔那裏是否方便?”
“方便,方便。”秦剛已經收到秦湛使勁遞過來的眼神,趕緊說:“我那宅子正院隻住了我一人,很空。湛哥兒過來,正好可以陪我一起學習交流。這樣,我過來向七哥請教時,也可帶他一起來檢查功課。”
“隻是湛哥兒住過去,怕是多有打擾。”秦觀的這話便是純客氣了。上次送炭去的傭人迴來就講過,秦剛的宅院裏,連上黃小個,共有三個使喚的傭人,更不要說隻需要照顧一個主子。
“大人放心好,我是去學習的,不會打擾十八叔,再說,孩兒在家也不是四體不勤之人,自己的事情都會自己做的。”秦湛趕緊使勁保證。
既然話說得如此,秦觀便就同意了。又叫得秦湛守在一邊,一起聽完了他對秦剛策問作業的仔細點評與修改意見後,才放他們走。
出了門,秦湛非常開心。
沒有哪個孩子總願一直待在父親身邊。
而別說住到秦剛那裏後,不僅僅隻是房間會更加寬敞、舒適。更重要的是,他已經感覺與這個小叔叔年紀相近,有著諸多的共同話題。
而且,自從上迴一起去了倉王村安排的炭窯之事後,他最是關心什麽時候可以燒出這個小叔叔所說的那種“銀霜炭”出來。
秦剛雖然並不反感秦湛搬到他這裏來,也不反對他跟著摻和到燒炭的這件事中。但是考慮到秦觀對他的一些期望,所以也是先與他約法三章:
到了麥秸巷裏的房子後,家裏麵隨便他自行安排事情,但是如果要獨自出門,必須要提前和他打招唿。
然後可以一起跟著去看燒炭的事情,但是其父布置下來的必須功課不要落下。
再者,關於這一次的省試,不論最後考得如何,但必須要認真去迎考。
否則的話他可沒法向秦觀交待,而萬一再有個什麽不順,他迴到高郵之後,也沒法就這件事情麵對徐夫人啊。
秦湛當然是滿口地應承下來。
倉王村那邊。
錢家父子果真是踏實做事之人,拿到了現錢之後,一點時間都沒有浪費。當天晚上就跑完了附近所有的砍柴戶,第二天就把足夠燒滿一窯的好木柴都采購到位了。
然後錢老六帶著大兒子錢阿牛就趕在下午來了京城,毫不猶豫地和秦剛簽定了契約。
對於契約內容,父子倆雖然不識字,但卻憑著最樸素的識人觀念,堅定地認為秦剛不會騙他們。
秦剛囑咐錢老六,這次迴去燒窯前務必要仔細檢查好炭窯。
他上次安排的一些構造改動的目的,就是為了在現有的條件下,盡量提升窯內的溫度,這是燒出合適的新炭的一個重點。
要在再三確認沒有問題後,才可點火封窯燒炭。
又想了想,他還是派了黃小個與他們一起過去,一是督促一下窯場周圍的院牆加緊時間在這次的新木炭出窯前完工,二是安排錢家人在這幾天的時間,抓緊去河裏淘一些細沙迴來清洗幹淨後,堆在窯洞旁備用。畢竟這個天,河水上凍,洗沙的活隻能提前慢慢完成,太急的話,凍傷了人反倒不值得。
所以,忙乎了這麽幾天後,黃小個急急地趕迴來,說錢老六讓其帶信,按以往的經驗,明天木炭就可以出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