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三,中午剛過,秋老虎的熱力依舊十分強盛。
在一陣不同尋常的急腳快遞馬匹進了城南的郵驛之後,又有快馬衝向下一站的,隨後便有急腳奔向軍衙與縣衙而去。
不多時,先是衙門裏極少鳴響的大鍾被敲響了,緊接著是文廟、城隍廟、城樓等等各處的大小鍾樓都相繼長響起來,敲響的方式極不常見,但卻令人相當不安。
聽到這些鍾聲的高郵人,都不由自主地走出了家門,一齊看望這些方向。
其間偶爾有一兩個白發的老人倒是挺有經驗地閉目說道:“出大事情了!不是打仗了就是有國喪啊!”
沒多久,衙門四下派出的衙役正帶動了一眾的甲長、保長開始沿街相告:
“太皇太後薨了,全城各戶,立即舉喪!”
消息在高郵傳遞時,秦剛正在菱川書院,由於臨澤位於更北麵的驛道上,所以是與高郵城中差不多的時間知曉此事。鎮中各處都已掛出喪祭之儀。喬襄文帶了書院幾人安排完畢之後,迴來正看見秦剛默然著盯著遠方發呆,便讓其他人各自忙去,隻剩自己一人陪其繼續站著。
“原來元佑就隻有八年啊!”秦剛突然說了這麽一句話,其實他真正想說的意思是,自己倒還真不知道高太後居然就是在這一年的秋天去世的。
喬襄文愣了一下,倒也反應過來後說:“是啊,官家親政後,明年定是要改用新元的。”
“這不會是一次簡單地改元。”秦剛半是自語半是感慨道,“十年河西十年河東,皇上親政後,便是新法再施行之時,這朝中,又要變天啦!”
“皇上會有這麽大的改變嗎?”喬襄文表示了質疑。
秦剛並沒有解釋什麽,隻是微笑道:“你我皆非逢迎之人。隻是既然當初有人指責我們以文犯上,妄議朝政。而到了今日,在那幫見風使舵的政客眼中,《少年華夏說》又該具有怎麽樣的新價值呢?!”
“……”
“不要心急,新旨意總是會來的!”
京城,皇城,睿思殿。
已經換上孝服的趙煦堅持在這裏聽取眾位宰執們的匯報。
終於,他們能夠麵朝著自己行禮、請示、匯報,而不是像過去的八年那樣,永遠是麵朝著另一個方向的高太後,留給他的,隻是一任任宰執們的後背與屁股。
哦不,還有一個意外,趙煦的心裏不禁湧起一陣暖意,是一個叫蘇頌的老大臣,真的與別人不一樣。每一次蘇頌向太皇太後匯報完畢事情之後,總是會轉過來再向他稟告一遍。而一旦他想說些什麽話後,蘇頌必然要提醒在場的諸位大臣,要認真聽取皇上的意見,並要在之後嚴格地遵守執行。
如今,殿中隻剩下了他一個主宰的方向,看著各位宰執們晃動著的白發皓首,趙煦的心中不禁想起了那個令他多年難以喘息又思睡難安的老太太。
如今大家匯報的無非是如何安排接下來的國喪禮製等等係列的事情,便不由地心頭一陣煩燥。
“一切皆如卿家所奏!”趙煦突然一句話打斷了正在詳細匯報中的呂大防,皺了皺眉說:“朕有些不適。你們去安排吧!”
說完,便在梁從政的攙扶下轉身離開了,留下一殿的老臣們麵麵相覷。
走在宮裏的道路上,前後的侍從都拉開了距離,趙煦這才問梁從政:“劉惟簡可迴來了?”
“迴官家話,昨天到了開封的地界,聽說了太皇太後的大行消息,不敢迴宮。”
“他跑了這麽一趟,可跑出什麽個結果來了?”
“他昨天托奴婢遞了個折子,說是高郵解試舞弊一事,查無實據,純屬子虛烏有。高郵士子秦剛因不堪受朝中奸臣中傷,要辭去官職。他說此子忠君剛直、才華出眾,懇請官家下旨挽留。”梁從政小心翼翼地偷看著趙煦的臉色迴話。
實際上劉惟簡三天前就已經到達了東京地界,一直拖到太後大行,立即派人備了厚禮前來聯絡梁從政,並在他的指點下火速遞上了剛才所述的折子。
聽得此話,趙煦的臉色有點難看:“哼,他的這件事辦成這樣,算是個什麽結果啊!朕手頭事情太多,哪管得了這等小事。他自己惹出來的事情,自己去收拾幹淨了再迴來見我。”
太皇太後去世,皇帝親政了。
雖然在之前高太後聽政的這些年裏,小皇帝都是安坐一邊,從來不發表任何看法。但就是因為他太安靜了,安靜得在平時都感覺不到他的存在。而即使是如今親政之後,麵對過去的這些執政宰執們,他依然是一如既往地安靜,偶爾開口,都是“便依卿等所奏”之類的話語。
於是,元佑年間的這些大臣總是覺得坐不住,他們必須要做點什麽,要確保當今的官家不至於有什麽不必要的念頭。
先是中書舍人呂陶,這位也就是先前封還了高太後要褫奪秦剛解元旨意的那位,字元鈞,眉山人,蘇軾的老鄉。在這件事上,他敏銳地察覺到了洛黨的惡意企圖,幹淨利落地以“太後所為不合禮法”的理由把這道旨意給擋迴去了。但在除了這事之外,他仍然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保守派。
呂陶給小皇帝上的奏折裏苦口婆心地說道:“尊敬的陛下啊,為臣恭賀您親政啦!基於您之前從來沒有單獨決斷事情的經驗,我想想,還是要幫您指明兩點最不容易出錯的原則:第一點,就是在想任用誰之前,都必須要極其地慎重,一定要考慮清楚,要以國家社稷為重。第二點,就是要堅信我們剛剛逝去的太皇太後的決定,她可是盡心盡地維護了您這麽多年的江山穩固。所以為臣建議您要好好地學習仁宗他老人家,在他親政之後,可是從來沒有讓人非議過劉太後的任何問題,也從來沒有改變過劉太後當年的任何決定啊。”
呂陶遞交之前,還仔細審閱過自己的這份奏折,覺得裏麵都是至誠至懇的建議,又十分地合情合理,這皇帝就算是有一點半點不能立即接受,隻要一迴複,他便會準備了十條八條的道理給他一一反駁勸說,直到皇帝心悅誠服地接受為止。
但是,小皇帝居然學會留中了,沒有說接受,也沒有提出任何異議,就是繼續不發聲。除了出來接見宰執們以外,他似乎與過去一樣,默默地從來不發聲。
甚至包括在朝中殘留的一些新黨人士,嚐試著上書投石問路的,同樣都被留中了。
元佑八年的九月份,一切變得如何安靜,又是如此地詭異。
小皇帝當然也不是什麽事情都沒做。他沒有去多操心高太後的葬禮,也沒有去調整任何元佑年間的執政班底,更沒有去觸動變化朝堂裏的官員的任命。
但是他在不聲不響之間,突然地下達了他親政以來的第一份詔書,給包括梁從政在內的六名宦官複官。
這個消息,一下子讓言官們炸了。雖然這並條命令並不是他們最擔心的起複新黨人士,但是重用宦官同樣是他們所痛恨的行為。
於是很快,時任給事中的範祖禹便上書開了第一炮。
“尊敬的皇帝啊,您都看看您幹了什麽事情啊!您要是專心親政,就應該是遍訪賢臣,施行善政,重用君子、遠離小人。那麽誰是君子呢,就是宣仁太後在世時幫您重用的這幹重臣啊,他們先後有大功於宗社、大德於生靈。而誰又是小人呢?就是王安石、呂惠卿這些妄提變法的人,他們禍害了國家,欺瞞了先帝。對內困苦百姓,對外結怨周邦。而又像李憲、王中正這樣的宦官都是幫兇。可是臣聽說,皇帝您的第一道詔令卻是起複身邊的太監,給這些內侍複官。這簡直是太不對了,希望皇帝您趕緊追迴詔令,不可犯錯。”
這份奏章寫得是相當地有文采,據說當朝的大才子蘇軾此時也寫了一份相似的奏章意見,但是看了範祖禹的這份奏疏,立刻說:“你寫得太好了,我的根本不需要拿出來,我跟在你後麵列名附議吧!”
隻是趙煦看了之後,笑了笑,將其直接放在一邊,不予理會,而先前提了六名宦官的複職,如約推行。
範祖禹急了,上疏要求麵聖勸諫。
趙煦也客氣,那你就來吧。
範祖禹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見到了小皇帝後,便開始深入淺出、引經據典、苦口婆心、慷慨陳詞,縱橫十五年來的每一個曆史事情的得失利弊、剖析朝中新黨奸人與舊黨忠貞之間的天壤之別。采取了邏輯縝密的拙絲剝繭式的論證之法,以此推斷:提拔宦官就是重視奸人,重視奸人就是複圖新法,複圖新法就是禍國殃民,禍國殃民就是對不起列祖列宗啊!
結果,範大人前後一整套專業淩厲的組合拳打完之後,發現小皇帝提前領悟了武學的最高境界——借力卸力,他的巨力如入泥潭之中,頓時化為無形。
小皇帝隻是靜靜地坐在那裏,愣是什麽反應也沒有。
或許此時的趙煦,根本就沒關心他剛剛囉囉嗦嗦地講的是什麽,他隻有最樸素、最簡單地一點想法:“我還是不是皇帝?我現在是不是已經親政了?”
當然,正因為隻想著這樣的簡單思路,外表的他,依舊是一副人畜無害的平靜表情,任由範給事中的激昂演講,卻永遠沒有一個準確而明顯的迴應。
“卿辛苦了。朕知道了。”
範祖禹隻能飲恨歸去。
在六名內侍順利複官的消息刺激下,劉惟簡雙手緊捧著已經無限接近地麵的烏紗帽,正以當時迴京時至少五倍以上的速度,屁滾尿流地衝向高郵。
欽差天使去而複歸,第一天就住進了軍衙之中,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劉天使還給毛知軍備上了一份厚禮,並對毛知軍在任上,發展地方教育、光大地方文化,並以至於在這次解試中為國為朝選出棟梁之才作出卓越不凡的貢獻,在軍衙大廳作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讚揚。
最後,劉欽差終於表明了這次迴來的主要目的,他是希望毛知軍能夠陪同他一齊前往秦剛家,主要是勸說秦剛收迴自己的辭官之舉,他也將會以十分的誠意保證,迴宮之後,定然要向當今天子秉明高郵解試的公平公正,奏明秦剛的一片赤膽忠誠之心。
毛滂自高太後薨後,便已大致看清了當前政局的大致走向,他的政治風格本來就是與世無爭,若非是與秦觀交好,受到蘇軾的推薦,他也未必能在元佑年間獲得重用。
而此次因為秦剛的詩賦而遭到洛黨的攻擊,可謂是因禍得福,在毫無思想準備之中,就被推向了另外一麵。雖然不太好說太久之後的利弊,但在眼下,對“高郵軍解試案”的順利定性,必然是有益無害的。
奴顏婢膝的劉惟簡,早已放棄了所有的原則與尊嚴。他們做宦官的,所有的一切都來自於服侍的主子。之前是神宗皇帝,再之後是太皇太後,而從現在起,則毫無疑問地是當今的官家趙煦了。他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可以注定他的生死、他的起伏、他的未來。
梁從政帶出的話十分明確:“自己惹出來的事情,自己去收拾幹淨了再說。”
這句話有兩個含義:第一個,他是有機會迴去見小皇帝的,這就意味著他有被複用的機會;第二個,必須要把之前惹出來的事情收拾幹淨了才行。閹人沒有立場,閹人隻有對主子的絕對忠誠,除此之外,他可以忽視所有的一切。
“毛知軍請看。這是秦宣義當時交過來的官碟,都怪雜家底下那個不長眼的醃臢東西,一失手居然錯接了下來。”劉惟簡小心地遞上一隻精致的盒子,盒子四角鎦金鑲寶,本身就是一件不普通的寶貝。“還望毛知軍多多勸說,讓秦宣義能夠收迴去。”
劉惟簡也是經曆過大風大浪的人,此前迴到開封附近,自己雖然沒有進京,但中可沒有幹呆在那裏等死,早就遣人迴家取出了壓箱底的錢財寶物。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啊。
這個裝著秦剛官碟的盒子,就是其中的一件寶貝。
毛滂打開了盒子,裏麵除了秦剛原來的官碟,還疊壓著一張似是房契的東西。
劉惟簡壓低聲音說:“秦宣義此番已是解元,開春前便要去京城參加省試,在京城沒有個住的地方怎麽方便啊。雜家正好在內城僻靜處有一個小院子閑在那裏,雖然不太寬敞,就勝在幹淨清靜。正好送給秦解元到時候讀書備考啊。”
要是別的什麽東西,毛滂就幫秦剛給推了。但現在這京城可是什麽個地價?寸土寸金啊,別管這所謂的小宅子能有多大,隻要是一處宅子,這可是連毛滂當年在京城混了兩三年也無法擁有的東西啊。
毛滂便代秦剛先接下來,便叫來金宇,還是由他出麵,先把裝有官碟房契的盒子先給秦剛送過去,並說好第二天,他將陪同欽差親自上門拜訪。
在一陣不同尋常的急腳快遞馬匹進了城南的郵驛之後,又有快馬衝向下一站的,隨後便有急腳奔向軍衙與縣衙而去。
不多時,先是衙門裏極少鳴響的大鍾被敲響了,緊接著是文廟、城隍廟、城樓等等各處的大小鍾樓都相繼長響起來,敲響的方式極不常見,但卻令人相當不安。
聽到這些鍾聲的高郵人,都不由自主地走出了家門,一齊看望這些方向。
其間偶爾有一兩個白發的老人倒是挺有經驗地閉目說道:“出大事情了!不是打仗了就是有國喪啊!”
沒多久,衙門四下派出的衙役正帶動了一眾的甲長、保長開始沿街相告:
“太皇太後薨了,全城各戶,立即舉喪!”
消息在高郵傳遞時,秦剛正在菱川書院,由於臨澤位於更北麵的驛道上,所以是與高郵城中差不多的時間知曉此事。鎮中各處都已掛出喪祭之儀。喬襄文帶了書院幾人安排完畢之後,迴來正看見秦剛默然著盯著遠方發呆,便讓其他人各自忙去,隻剩自己一人陪其繼續站著。
“原來元佑就隻有八年啊!”秦剛突然說了這麽一句話,其實他真正想說的意思是,自己倒還真不知道高太後居然就是在這一年的秋天去世的。
喬襄文愣了一下,倒也反應過來後說:“是啊,官家親政後,明年定是要改用新元的。”
“這不會是一次簡單地改元。”秦剛半是自語半是感慨道,“十年河西十年河東,皇上親政後,便是新法再施行之時,這朝中,又要變天啦!”
“皇上會有這麽大的改變嗎?”喬襄文表示了質疑。
秦剛並沒有解釋什麽,隻是微笑道:“你我皆非逢迎之人。隻是既然當初有人指責我們以文犯上,妄議朝政。而到了今日,在那幫見風使舵的政客眼中,《少年華夏說》又該具有怎麽樣的新價值呢?!”
“……”
“不要心急,新旨意總是會來的!”
京城,皇城,睿思殿。
已經換上孝服的趙煦堅持在這裏聽取眾位宰執們的匯報。
終於,他們能夠麵朝著自己行禮、請示、匯報,而不是像過去的八年那樣,永遠是麵朝著另一個方向的高太後,留給他的,隻是一任任宰執們的後背與屁股。
哦不,還有一個意外,趙煦的心裏不禁湧起一陣暖意,是一個叫蘇頌的老大臣,真的與別人不一樣。每一次蘇頌向太皇太後匯報完畢事情之後,總是會轉過來再向他稟告一遍。而一旦他想說些什麽話後,蘇頌必然要提醒在場的諸位大臣,要認真聽取皇上的意見,並要在之後嚴格地遵守執行。
如今,殿中隻剩下了他一個主宰的方向,看著各位宰執們晃動著的白發皓首,趙煦的心中不禁想起了那個令他多年難以喘息又思睡難安的老太太。
如今大家匯報的無非是如何安排接下來的國喪禮製等等係列的事情,便不由地心頭一陣煩燥。
“一切皆如卿家所奏!”趙煦突然一句話打斷了正在詳細匯報中的呂大防,皺了皺眉說:“朕有些不適。你們去安排吧!”
說完,便在梁從政的攙扶下轉身離開了,留下一殿的老臣們麵麵相覷。
走在宮裏的道路上,前後的侍從都拉開了距離,趙煦這才問梁從政:“劉惟簡可迴來了?”
“迴官家話,昨天到了開封的地界,聽說了太皇太後的大行消息,不敢迴宮。”
“他跑了這麽一趟,可跑出什麽個結果來了?”
“他昨天托奴婢遞了個折子,說是高郵解試舞弊一事,查無實據,純屬子虛烏有。高郵士子秦剛因不堪受朝中奸臣中傷,要辭去官職。他說此子忠君剛直、才華出眾,懇請官家下旨挽留。”梁從政小心翼翼地偷看著趙煦的臉色迴話。
實際上劉惟簡三天前就已經到達了東京地界,一直拖到太後大行,立即派人備了厚禮前來聯絡梁從政,並在他的指點下火速遞上了剛才所述的折子。
聽得此話,趙煦的臉色有點難看:“哼,他的這件事辦成這樣,算是個什麽結果啊!朕手頭事情太多,哪管得了這等小事。他自己惹出來的事情,自己去收拾幹淨了再迴來見我。”
太皇太後去世,皇帝親政了。
雖然在之前高太後聽政的這些年裏,小皇帝都是安坐一邊,從來不發表任何看法。但就是因為他太安靜了,安靜得在平時都感覺不到他的存在。而即使是如今親政之後,麵對過去的這些執政宰執們,他依然是一如既往地安靜,偶爾開口,都是“便依卿等所奏”之類的話語。
於是,元佑年間的這些大臣總是覺得坐不住,他們必須要做點什麽,要確保當今的官家不至於有什麽不必要的念頭。
先是中書舍人呂陶,這位也就是先前封還了高太後要褫奪秦剛解元旨意的那位,字元鈞,眉山人,蘇軾的老鄉。在這件事上,他敏銳地察覺到了洛黨的惡意企圖,幹淨利落地以“太後所為不合禮法”的理由把這道旨意給擋迴去了。但在除了這事之外,他仍然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保守派。
呂陶給小皇帝上的奏折裏苦口婆心地說道:“尊敬的陛下啊,為臣恭賀您親政啦!基於您之前從來沒有單獨決斷事情的經驗,我想想,還是要幫您指明兩點最不容易出錯的原則:第一點,就是在想任用誰之前,都必須要極其地慎重,一定要考慮清楚,要以國家社稷為重。第二點,就是要堅信我們剛剛逝去的太皇太後的決定,她可是盡心盡地維護了您這麽多年的江山穩固。所以為臣建議您要好好地學習仁宗他老人家,在他親政之後,可是從來沒有讓人非議過劉太後的任何問題,也從來沒有改變過劉太後當年的任何決定啊。”
呂陶遞交之前,還仔細審閱過自己的這份奏折,覺得裏麵都是至誠至懇的建議,又十分地合情合理,這皇帝就算是有一點半點不能立即接受,隻要一迴複,他便會準備了十條八條的道理給他一一反駁勸說,直到皇帝心悅誠服地接受為止。
但是,小皇帝居然學會留中了,沒有說接受,也沒有提出任何異議,就是繼續不發聲。除了出來接見宰執們以外,他似乎與過去一樣,默默地從來不發聲。
甚至包括在朝中殘留的一些新黨人士,嚐試著上書投石問路的,同樣都被留中了。
元佑八年的九月份,一切變得如何安靜,又是如此地詭異。
小皇帝當然也不是什麽事情都沒做。他沒有去多操心高太後的葬禮,也沒有去調整任何元佑年間的執政班底,更沒有去觸動變化朝堂裏的官員的任命。
但是他在不聲不響之間,突然地下達了他親政以來的第一份詔書,給包括梁從政在內的六名宦官複官。
這個消息,一下子讓言官們炸了。雖然這並條命令並不是他們最擔心的起複新黨人士,但是重用宦官同樣是他們所痛恨的行為。
於是很快,時任給事中的範祖禹便上書開了第一炮。
“尊敬的皇帝啊,您都看看您幹了什麽事情啊!您要是專心親政,就應該是遍訪賢臣,施行善政,重用君子、遠離小人。那麽誰是君子呢,就是宣仁太後在世時幫您重用的這幹重臣啊,他們先後有大功於宗社、大德於生靈。而誰又是小人呢?就是王安石、呂惠卿這些妄提變法的人,他們禍害了國家,欺瞞了先帝。對內困苦百姓,對外結怨周邦。而又像李憲、王中正這樣的宦官都是幫兇。可是臣聽說,皇帝您的第一道詔令卻是起複身邊的太監,給這些內侍複官。這簡直是太不對了,希望皇帝您趕緊追迴詔令,不可犯錯。”
這份奏章寫得是相當地有文采,據說當朝的大才子蘇軾此時也寫了一份相似的奏章意見,但是看了範祖禹的這份奏疏,立刻說:“你寫得太好了,我的根本不需要拿出來,我跟在你後麵列名附議吧!”
隻是趙煦看了之後,笑了笑,將其直接放在一邊,不予理會,而先前提了六名宦官的複職,如約推行。
範祖禹急了,上疏要求麵聖勸諫。
趙煦也客氣,那你就來吧。
範祖禹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見到了小皇帝後,便開始深入淺出、引經據典、苦口婆心、慷慨陳詞,縱橫十五年來的每一個曆史事情的得失利弊、剖析朝中新黨奸人與舊黨忠貞之間的天壤之別。采取了邏輯縝密的拙絲剝繭式的論證之法,以此推斷:提拔宦官就是重視奸人,重視奸人就是複圖新法,複圖新法就是禍國殃民,禍國殃民就是對不起列祖列宗啊!
結果,範大人前後一整套專業淩厲的組合拳打完之後,發現小皇帝提前領悟了武學的最高境界——借力卸力,他的巨力如入泥潭之中,頓時化為無形。
小皇帝隻是靜靜地坐在那裏,愣是什麽反應也沒有。
或許此時的趙煦,根本就沒關心他剛剛囉囉嗦嗦地講的是什麽,他隻有最樸素、最簡單地一點想法:“我還是不是皇帝?我現在是不是已經親政了?”
當然,正因為隻想著這樣的簡單思路,外表的他,依舊是一副人畜無害的平靜表情,任由範給事中的激昂演講,卻永遠沒有一個準確而明顯的迴應。
“卿辛苦了。朕知道了。”
範祖禹隻能飲恨歸去。
在六名內侍順利複官的消息刺激下,劉惟簡雙手緊捧著已經無限接近地麵的烏紗帽,正以當時迴京時至少五倍以上的速度,屁滾尿流地衝向高郵。
欽差天使去而複歸,第一天就住進了軍衙之中,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劉天使還給毛知軍備上了一份厚禮,並對毛知軍在任上,發展地方教育、光大地方文化,並以至於在這次解試中為國為朝選出棟梁之才作出卓越不凡的貢獻,在軍衙大廳作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讚揚。
最後,劉欽差終於表明了這次迴來的主要目的,他是希望毛知軍能夠陪同他一齊前往秦剛家,主要是勸說秦剛收迴自己的辭官之舉,他也將會以十分的誠意保證,迴宮之後,定然要向當今天子秉明高郵解試的公平公正,奏明秦剛的一片赤膽忠誠之心。
毛滂自高太後薨後,便已大致看清了當前政局的大致走向,他的政治風格本來就是與世無爭,若非是與秦觀交好,受到蘇軾的推薦,他也未必能在元佑年間獲得重用。
而此次因為秦剛的詩賦而遭到洛黨的攻擊,可謂是因禍得福,在毫無思想準備之中,就被推向了另外一麵。雖然不太好說太久之後的利弊,但在眼下,對“高郵軍解試案”的順利定性,必然是有益無害的。
奴顏婢膝的劉惟簡,早已放棄了所有的原則與尊嚴。他們做宦官的,所有的一切都來自於服侍的主子。之前是神宗皇帝,再之後是太皇太後,而從現在起,則毫無疑問地是當今的官家趙煦了。他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可以注定他的生死、他的起伏、他的未來。
梁從政帶出的話十分明確:“自己惹出來的事情,自己去收拾幹淨了再說。”
這句話有兩個含義:第一個,他是有機會迴去見小皇帝的,這就意味著他有被複用的機會;第二個,必須要把之前惹出來的事情收拾幹淨了才行。閹人沒有立場,閹人隻有對主子的絕對忠誠,除此之外,他可以忽視所有的一切。
“毛知軍請看。這是秦宣義當時交過來的官碟,都怪雜家底下那個不長眼的醃臢東西,一失手居然錯接了下來。”劉惟簡小心地遞上一隻精致的盒子,盒子四角鎦金鑲寶,本身就是一件不普通的寶貝。“還望毛知軍多多勸說,讓秦宣義能夠收迴去。”
劉惟簡也是經曆過大風大浪的人,此前迴到開封附近,自己雖然沒有進京,但中可沒有幹呆在那裏等死,早就遣人迴家取出了壓箱底的錢財寶物。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啊。
這個裝著秦剛官碟的盒子,就是其中的一件寶貝。
毛滂打開了盒子,裏麵除了秦剛原來的官碟,還疊壓著一張似是房契的東西。
劉惟簡壓低聲音說:“秦宣義此番已是解元,開春前便要去京城參加省試,在京城沒有個住的地方怎麽方便啊。雜家正好在內城僻靜處有一個小院子閑在那裏,雖然不太寬敞,就勝在幹淨清靜。正好送給秦解元到時候讀書備考啊。”
要是別的什麽東西,毛滂就幫秦剛給推了。但現在這京城可是什麽個地價?寸土寸金啊,別管這所謂的小宅子能有多大,隻要是一處宅子,這可是連毛滂當年在京城混了兩三年也無法擁有的東西啊。
毛滂便代秦剛先接下來,便叫來金宇,還是由他出麵,先把裝有官碟房契的盒子先給秦剛送過去,並說好第二天,他將陪同欽差親自上門拜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