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察的這個問題其實有點令秦剛意外。


    中國幾千年來的農耕文明,已經讓幾乎所有人都建立起了“以農為本”的思想。朝廷考核地方官員的標準,也是以“勸課農桑、增墾田畝”為主。


    而最底層的老百姓,也隻知道種好地,產出更多的糧食,是他們養活自己、積蓄家產的唯一方式。即使商人致富得財、武人賞賜得錢,最終都還是迴歸鄉裏,買田置地。


    而秦察剛才的話,所透露出來的質疑,正是指向這種大家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盡管這是他身為一個族長在實踐中的無奈困惑,卻有了在這個時代所難得的幾分清醒。


    秦剛在莊上住了近二十天,的確也近距離看到、聽到了這個時代高郵一帶農村百姓的艱難生活,也有了一些他從後世眼光中得到的思考。


    “迴過秦老太爺,見教實在不敢。”秦剛想了想,不慌不忙地說了一個故事:


    “晚輩小時候做過一件糗事,那時我還很小,每次習字前都是父親給我磨好墨。有一次,父親在硯台裏放了清水卻忘了磨墨,而我用筆蘸了後寫字,剛寫上去還能看到字跡,可水一幹就立刻不見了。那時我又不知原因,看到幹後就再寫一遍、又寫一遍,直到父親迴家,我還是沒完成那一頁紙的作業。”


    “哈哈哈哈!”秦察笑得雪白的眉毛不斷抖動,“小郎可是說笑話了。”


    秦剛不為所動,繼續說道:“小孩不懂水和墨的區別,老百姓同樣也不懂不同地方土壤的區別。當年禹定九州,判定高郵之土,宜生竹草,為‘下下’之地。所以,種的本就是‘下下之土’【詳見本章末注一】,產出的東西能讓我們繳清賦稅填飽肚子,就已經算是不錯了。但是一直無法實現富裕之路,這並不是大家有沒有努力的問題,而隻是一開始選擇的方向出了問題。”


    秦察與一旁的秦規聽了,都有點愣住了。


    秦剛又接著說道:“這幾日,我在莊上伺弄孵房,這孵房需要保暖,所以一開始時我就帶著水生要把房間的各處縫隙全部堵死。在那窗戶下麵一道縫隙,卻是一窩螞蟻外出的必經通道。在我第一次把這道縫隙堵上之後,那窩螞蟻們需要外出,發覺路被堵了,就發動了幾乎一整窩的螞蟻去搬運打通。為此,它們忙忙碌碌花費了兩三日才終於恢複。然後便被我無意中看見,於是隨手挑了一點濕泥,往上麵順手一抹,就又恢複了一開始堵好的那個樣子。”


    隨著秦剛講的第二個小故事,另兩人若有所思。


    “高郵西邊湖泊連淮,東麵低窪通海,這百川入海,乃是自然之力,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所以時至八九月間,水患動輒便來。而百姓辛勞一年,就算是築壩修岸,終究還是無法抵禦洪水衝擊之力,其實質的命運,不正與孵房裏的那窩螞蟻何其相似嗎?”


    秦察這才點點頭道:“小郎這一番言語,雖然是聞所未聞,但仔細聽來,的確也有幾分道理。那麽,以你所見,又該如何應對呢?”


    秦剛知道秦老太爺已經聽進去了些許道理,但微笑道:“水患自然要治,但無論官府整治、還是百姓自防,都必須要有一定的錢財為基礎。而錢財所出,在高郵自然是靠不了這‘下下之土’的所出。晚輩人微目短,所能看能做之事,就是養鴨醃蛋,以商貿而謀其重利。”


    秦規反問道:“商貿自然可以快速獲利,隻是人人都去經商,這田地拋荒,沒有糧食所出,豈不是會動搖國本?禍亂天下嗎?”


    這便是中國封建王朝對於商農關係的基本觀點,秦剛其實不想糾纏於此,便另辟蹊徑說道:


    “晏子使楚曰:‘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古人都知道一個地方應當施行最適合這個地方的政策。所以,既然高郵的土壤不適合種植糧食,而且難得的收成動不動就會被水災衝垮,那麽為何我們不能抓住高郵正處在南北槽運官驛之要道的獨特優勢,大力發展最適合我們的商貿呢?”


    “隻要商貿賺到了錢,荊湖的糧米、江南的綢布,都可以極其方便地運到高郵來,百姓為此花費的成本,要比自己種田織布還要低廉。如此而來,民有餘財、官便有賦稅,在高郵這裏,築壩蓄水、開渠疏浚,便成現實。如此經營多年下來,水患可得到抑製,良田才有可能盡出啊!”


    一席話,說得秦察連連點頭,便讓秦規去準備中午的飯菜,他還想與秦剛細細討論。


    鄉村的飯菜簡單樸實,雖無多少的葷腥,但勝在新鮮可口。秦察又拿莊上桑麻果蔬等地產來問,發現秦剛雖然未必一一知曉,但總是能抓住要害,切中核心。


    比如吃到桌上一菜,嚐後便知這是蘿卜【注:即蘿卜,高郵地方的叫法】之葉,可解清熱之毒,兼治拉肚等病的功效。之後又讚莊中所產之稻米,遠勝城中所售賣雲雲。


    宋時雖也曾有“食不語”之講究,但這是在農村,秦察務農一生,自然沒有這些講究,隻覺秦剛所言之順耳,心中喜愛之情,眉眼難以掩飾。


    飯後,秦剛便要迴孵房看守最後幾天的情況。


    這邊秦規要扶著秦察迴屋休息,老人家擺擺手,意思自己可以,在進屋前突然又轉頭過來說:“文姐之前帶話,也是對此子多有誇獎,你等可與他多多來往。”


    接下來的數日,秦剛繼續在孵房內仔細照看孵蛋。而秦規來的次數也是比以前多了許多,甚至還帶來一些他父親在家裏留下的書籍筆記。


    照秦剛來看,這秦定的詩詞造詣是無法與秦觀相比,但是說到經義作文,他寫的東西倒還真是比秦觀的更加貼近於朝廷科舉考試的那種標準。


    所以,趁這幾天無事,秦剛倒也把馬倫布置的文章做好了幾篇,托莊裏的人送迴家去,讓盼兮帶去學堂。


    這天一早,秦剛醒來,繞著四周小跑了幾圈,頓覺精神抖擻,便迴進孵房察看。


    這天上半夜是秦壯,此時已在牆角熟睡,下半夜是秦水生,他倒是靠在孵床邊打起了瞌睡。


    秦剛走進來時,似乎就聽見了孵床那裏有點細小的聲響,再聽聽沒有了,走近時又似乎聽到了幾聲。


    他輕輕地掀開棉被,仔細一看,竟然發現有一兩隻蛋殼上已經出現了裂紋。


    秦剛不由地心中一喜,趕緊推了推水生。就在這時,“嗦嗦”地幾聲輕響,那兩隻有裂紋的蛋殼直接破開了,剛才偶爾聽到的聲音立刻確實地傳了出來,尖尖的,卻又亮亮的。


    這幾聲,一下子也把水生給徹底叫醒了,“什麽聲音?”


    “快看,看這裏。”


    哈哈,兩隻蛋殼破的地方越來越大,甚至其中一隻的殼頂直接被頂起來,兩隻淡黃色的小鴨子尖聲鳴叫著,從蛋殼裏鑽出來了。


    “壯叔、壯叔,出來啦,小鴨子出來啦!”水生忍不住跳了起來,又去牆角那裏把秦壯叫起來,然後又想到說,“我去告訴掌事的,還有老太爺去!”


    等到秦察與秦規等人都趕過來時,孵床上的小鴨已經破殼出來五六隻了。


    但是秦剛隻允許了兩三人進來,把其他聞訊而來看熱鬧的莊民都攔在了外麵,因為剛出生的雛鴨還很弱小,還是得注意風寒與其它方麵的感染。


    其實秦剛在這些天裏也曾經想過要蒸餾出一些高度酒精,用來作為孵房裏消毒所用,最後想想,一則如今蒸餾酒的成本太高,二則許多條件還不具備,隻能暫時放下。最後還是囑咐用了一些米醋,對孵房裏相關的竹匾器具進行了一些薫擦,也算是起到了一定的消毒作用。


    這邊,秦察老太爺高興地手撫長須,不住地點頭說:


    “四月出雛鴨,這可是過去沒有過的事啊!”


    秦規則補充說:“剛哥還說過,這種孵化的方法可以一年四季都可進行。這次成功後,下次我們就可以多孵一些,這樣的一缸,最多可以同時孵化三百多隻。這鴨生蛋、蛋孵鴨,莊上的鴨蛋產量接下來就再也不愁啦!”


    隨後,秦察又非常嚴肅地對趕到現場的人強調,這缸孵雛鴨之法,將會成為秦家莊的不傳之秘,各位一定要做好保密,不得外傳。


    秦察特意讓人備下一桌酒菜,為秦剛及秦壯慶功,水生還得守在孵床,等剩餘的雛鴨出殼。


    席間自然是首謝秦剛傳授的這等秘法,同時要秦壯再去挑選種蛋,準備第二次孵化。這次有了經驗,第二次隻要挑出的種蛋足夠,就可以多孵化一些了。


    飯後,秦剛拉著秦規到了孵房外的院子裏:“規叔,想不想再賺大一點的錢?”


    秦規笑了:“剛哥可是又有了什麽好想法?說來聽聽。”


    秦剛說到:“現在的缸孵法已經看到了,再孵一缸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小鴨子長大可下蛋的時間,應該差不多三個月左右。所以,不出所料的話,到了今年秋天,秦家莊將會成為周邊之地最大的養鴨戶,也會成為最大的鴨蛋源地。”


    “可是想讓那為富不仁的張家吃點苦頭?”


    “對,幹嘛不呢?”秦剛毫不掩飾地說,“我們可以去找和他們簽約的養鴨戶,開出可以抵得上賠償損失的價錢,讓他們悔約和我們簽。”


    “可是我們已經不再擔心自己的鴨蛋出產了,為什麽還要高價和他們搶蛋源呢?”


    “放心,張家肯定不會任由我們搶走的。他們一定會以更高的價格再去搶迴去,而我們其實隻是和他們抬一輪的價格。之後,這些鴨蛋還是會繼續賣給張家,隻不過他們收購的成本則會大了很多。”


    “嗯,他們抬價收購的目的是想讓我們三家買不到鴨蛋,從而最終自己可以對鹹鴨蛋漲價。但是我們孵鴨成功後,蛋源隻會越來越足。”秦規順著這個思路說了下去。


    “是的,張家把鴨蛋收購價指路高了,正好是我們的鴨蛋產量不斷提升,這不正是幫著我們多賺錢麽?而且,蛋源足了後,不僅供應自己沒問題,甚至還可以提供給崔家。到那個時候,張家的鹹鴨蛋別說沒法漲價,就算是一樣的價格,都沒法趕得上我們的收益利潤。”


    秦規聽了,大為信服,笑道:“那就依剛哥的謀劃,我來安排人去走一走。”


    當晚,按秦察的意思,孵房旁邊的房間條件太差,直接將秦剛安排在了莊上的睡足軒。


    本來,秦剛聽聞此軒名,以為隻是一間條件好一些的休息睡房,進去一看,才大吃一驚:


    這居然是一間非常正規且足以用“豪華”描述的書房。


    書房內最醒目的便是兩排書架,左邊的一排雖然並未排滿,卻已堆放了約有近百本的印刷書籍。


    宋朝雖已普及印刷書籍,但其刻版成本巨大,售價昂貴,一本成書,薄者數百文錢,厚者一兩貫,都不是尋常百姓所能買得起的。這裏的書籍,那也是集秦家莊多年之力而置成。


    秦觀在少年時期,莊上還比較貧窮,他曾有詩感慨過當時買不起書,隻能到處去找人借抄。之後直至二叔秦定先行考上進士為官後,開始慢慢往家裏的寄錢,都是囑咐盡量去買書。


    秦觀結婚後,相對富裕的嶽丈家更是隨徐文美陪嫁過來了許多書籍,這書房裏的書架便是開始慢慢充盈了起來。


    再看另一排書架,則更為寶貴了,那是秦定與秦觀在此間讀書時練習及作業後所留下的各種詩詞文章作品。在他們離家之後秦察雖然自己未堅持讀書,但也深知這伯侄倆的才華,命人逐一收集整理,並分類後裝訂成冊,排放於此。


    秦觀第一次赴京參加省試落第後,迴來閉門謝客,在此苦讀,並此讀書房以“睡足”二字命名。


    此時,秦察能讓他進這間書房,其對他的看重之意,不言而喻。


    秦規說:“剛哥這幾日可以就在此休息,這裏的書籍你都可隨意翻看。過一日會開始再孵一缸新的鴨蛋,秦壯他們還需要你指點一二,但日常值守之事,便不再辛苦你了。”


    秦剛趕緊謝過。再托人轉告父親與小妹,告訴了受莊主優待,可以暫居讀書房學習的事。


    之後,秦剛就迫不及待地撲進了在這個世界所遇到了第一片“書海”之中。


    說實話,在秦剛少年時代難得的殘存記憶之外,他對秦觀的印象一直很模糊,隻不過與其他家鄉人一樣,隻知他是一位鄉人中難得的才子而已。


    直到前些日子拿到了他的讀書注解,才開始感受到其嚴謹的學風與獨到的思維。


    而此時,當秦剛逐一打開秦觀在少年、青年等各個時期寫下的詩詞文集之後,他的思維一下子被帶入到了一種“上可豪雋慷慨於世、下可清新存韻於心”的別樣世界之中。


    尤其是對照了秦定的詩詞之後,秦剛這才擺脫了前世隻知秦觀是一位能寫出“兩情若是久長時”的柔情詞人的淺顯認知。


    繼而再翻開秦觀的策論文集,這又哪裏像是出自那個婉約派柔弱書生之手啊,這裏收集了秦觀青年到中年時期的數十篇策論,讀之便能感覺到這些文章立論高遠、說理透徹、章法嚴緊、文筆犀利,而且還有一種特有的藝術張力。


    更為重要的是,秦觀的這些策論,仿佛如同後世學寫議論文時老師常用來作為範文的作品那樣,絕非誇誇其談,而是敘理生動、緊扣現實。對於關鍵觀點的表述,往往是提綱挈領、一針見血。


    說句實話,如果的秦觀以這樣的水平去應考都能落榜,秦剛倒真的要開始擔心自己目前的水平到底行不行了。


    這天夜裏,秦剛做了一個夢:


    一個炎熱無比的夏天,一位憂鬱瘦削的中年人,正獨坐於道路旁邊的一個涼亭之中。秦剛看不清他的麵目,也難以辨別他的神情,似乎是大醉初醒,又似乎之前一直在沉睡。【詳見本章末注二】


    依稀間,秦剛聽得他在低聲地喃語,聽不清他說的是什麽,靠近些,好象說的是“水,水,給我一點水。”


    秦剛趕緊去找水,卻怎麽也找不到。但這時,旁邊卻有一仆人端來了一碗水,隻見這位中年人飲完後,便靜坐於那不動了。


    當秦剛使勁想辦法轉到了他的麵前去看時,卻發現他已含笑而逝。此時,便聽得那個端水的仆人驚叫道:“宣德!宣德!”


    忽然醒來,發現自己還在睡足軒內,雖是初春,但卻一身之汗。因為夢中那仆人叫的是“宣德”,而秦觀此時的寄祿官職正是左宣德郎。


    注一:關於高郵是否可稱得“魚米之鄉”的說法,古即有異議。曆代州誌均有“收獲皆天幸也”、“魚蓋不及江、廣遠甚,米惟豐年差足一州之食”、“物產既稀,則食貨亦儉”等描述。並記:“郵人不事末作,其工與商,盡他郡縣人。土著者無有也。雖為貿易,不出城廓。民之生計,惟視歲之豐歉,雖遇樂歲,恥言蓋藏。一至兇年,倍息稱貸不恤,往往因而失所。”


    注二:本章末尾秦剛所作的夢,正是曆史上秦觀於1100年奉命從雷州北還,路過藤州時,在路邊涼亭中去世的情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風流大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林二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林二虎並收藏風流大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