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照沁被打斷得突然,聽到的話語更是突然,原來不是她所想的那樣,孟十三並非不懂她所說的意思,而是不想繼續這個話題。
她頓了頓,還是忍不住多問一句:“那你是準備好了?”
“身為孟家女,該麵對怎樣的未來,不管是夫家,還是別的,我都有所準備。”孟十三對李照沁露出真心實意的笑容,“謝謝你,敏敏。”
初次見麵,李壽便助她取得奪迴孟府大小姐地位的一半勝利,李照沁則在親眼所見李壽待她確有不同之後,毫不猶豫地提醒她,作為太子妃的艱難,更甚的進一步作為中宮的不易。
堂兄妹倆,還真是如出一轍,都是她的貴人。
“倒也不必謝我,你沒有認為我是想拆散你和太子哥哥就好。”李照沁自知自己說的那些話,若是想左些,怕是孟十三會對她產生誤會。
“不會。”八字都沒一撇,哪裏來的拆散,李照沁的爽直,讓孟十三也沒再避而不談,亦直言不諱道,“該我麵對的,我不會退縮,該我接受的,我也不會認輸。”
望著滿枝頭的桃花簇簇,她不曉得原來的孟良辰為何偏愛桃花,所有衣物所用物什,都是熏的桃花香。
但不可否認,這嬌豔的桃花,她也覺得不錯。
看了會兒,直釘在她臉上的目光依舊沒有轉開,她轉眸對上李照沁的視線,看到李照沁滿臉的不可置信:“怎麽?敏敏被我嚇到了?”
李照沁年長一歲,萬千寵愛長大,個頭高過孟十三許多,她看著比她矮比她小的孟十三,再次被突然到。
她突然意識到,或許孟十三懂的比她懂的要多得多。
她這番自以為是為了孟十三好的篇章,其實早被孟十三翻爛在肚子裏,她卻從聽到孟十三親娘早早病亡的那一刻起,憐憫心便泛濫得滔滔不絕。
想到連出自家府門都屈指可數的孟十三進了東宮,遲早得被後宮佳麗三千嘔吐血,想到孟十三以這病弱的矮小身板,還不得被欺負得連血都沒機會吐,便得直接升天。
更想到最重要的一點兒,她了解太子堂兄。
而至此刻,她發覺她的憐憫,於孟十三而言,是多餘的。
“沒有。”轉瞬間,李照沁想到很多,“我隻是覺得,以我了解的太子哥哥,他是不可能輕易動情的。連皇帝伯父都親口與我父王讚歎過,太子哥哥就是天生的帝王,完美、公正、鐵血,也可以說是無情。”
“帝王家,自來最無情,正常。”在孟十三的認知裏,天家從古至今,都是血流成河之地。
“是正常,故而太子哥哥這般待你不同,才顯得很不正常。”李照沁道出她在這件事兒中看到的疑點。
“那以敏敏對殿下的了解,覺得會是什麽原因?”孟十三順勢問道。
李照沁想了想:“應該是某些與朝政民生有關的原因,太子哥哥自曉事起,心裏、眼裏、腦子裏,盡是江山社禝、黎民百姓。”
孟十三輕嗯一聲:“但有一件事兒,敏敏弄錯了。”
“什麽?”
“我與殿下,隻是表兄妹,永遠都是。”
“你沒有……”
“我沒有。”
李照沁沉默了下來,看著孟十三走出桃花樹下,走入諸女中間,主動走向曾家的兩位小姐。
傳聞不是說孟府大小姐自親娘病故之後,便厭惡極了外祖曾家麽,怎麽會主動靠近曾家姐妹?
想到孟十三剛剛親自在她麵前辟謠的,並無傾慕太子哥哥之心一事兒,她剛起的疑問又沒了。
傳聞當真不可盡信。
時蘭溪和項箏一直注意著桃花樹下單獨說話的李照沁與孟十三,孟十三一走開,她們很快一同來到桃花樹下。
“郡主,孟大小姐是否真的癡心妄想要當太子妃?”項箏年歲在三人之中最小,自來最是藏不住話,一走近劈頭便問。
時蘭溪微啟的唇瓣聞言,又抿成一線,她也是想問此問題。
李照沁如實搖頭:“沒有。”
“沒有?”項箏可一百個不信,“怎麽可能沒有!她今日來參宴,明明就是衝著殿下來的!”
時蘭溪亦附和道:“今日孟二小姐與董大小姐那一架,指不定也是她故意為之。為的便是後來的那一腳,讓殿下看到她出的那一腳,來證明她其實並非全然病弱。”
李照沁讚成時蘭溪的話,因著孟十三雖未正麵承認過,卻也在言語之中,間接說明孟十三就是有心讓孟美景與董玲瓏打上一架的,至於病弱,時蘭溪說得也對,孟十三絕非表麵上看起來的真的病弱。
李照沁尚未作聲,項箏已然讚同道:“對,就是這樣!可見心機之深!郡主可莫要被她騙了。”
“我問了,她說沒有,我信。”李照沁並不想多做解釋,隻一句話就堵住了還想再勸她,別被孟十三病弱的外表蒙蔽了的兩人。
言罷,她也重迴到桌案中央,認真賞鑒起幾名貴女已快完成的畫作。
曾家自曾氏病故之後,也曾上門想要帶走原來的孟良辰,想著親娘已逝,親爹已再娶,年幼的外孫女定然不會得到最好的照顧,豈料孟知年同意,孟天官孟老太太同意,卻是孟良辰自己不願。
聽到寶珠說這一段時,孟十三無不可惜。
可惜當年才五歲的孟良辰,分不清誰是真心誰是假意,終是做了個錯誤的選擇,以致長大後滿懷絕望地死在及笄之年。
曾家女是當年孟老太太千挑萬選才給次子擇定的次媳,不僅容貌才情出眾,品行脾性俱賢良,出身更是頂頂好的。
她的外祖父曾刲,乃都察院首官,正二品的左都禦史,她的外祖母,則在當年她親娘病逝不久,短短兩年也跟著去了。
她有兩個舅父,嫡出的大舅父曾淩頌,是她親娘的長兄,任職於通政司,正四品的右通政,庶出的二舅父曾淩革,是她親娘的次兄,外放於金陵,任正四品的知府。
長房一家都在京城曾府,於外祖父膝下盡孝,二房一家則跟著二舅父在任地金陵,甚少迴京。
她頓了頓,還是忍不住多問一句:“那你是準備好了?”
“身為孟家女,該麵對怎樣的未來,不管是夫家,還是別的,我都有所準備。”孟十三對李照沁露出真心實意的笑容,“謝謝你,敏敏。”
初次見麵,李壽便助她取得奪迴孟府大小姐地位的一半勝利,李照沁則在親眼所見李壽待她確有不同之後,毫不猶豫地提醒她,作為太子妃的艱難,更甚的進一步作為中宮的不易。
堂兄妹倆,還真是如出一轍,都是她的貴人。
“倒也不必謝我,你沒有認為我是想拆散你和太子哥哥就好。”李照沁自知自己說的那些話,若是想左些,怕是孟十三會對她產生誤會。
“不會。”八字都沒一撇,哪裏來的拆散,李照沁的爽直,讓孟十三也沒再避而不談,亦直言不諱道,“該我麵對的,我不會退縮,該我接受的,我也不會認輸。”
望著滿枝頭的桃花簇簇,她不曉得原來的孟良辰為何偏愛桃花,所有衣物所用物什,都是熏的桃花香。
但不可否認,這嬌豔的桃花,她也覺得不錯。
看了會兒,直釘在她臉上的目光依舊沒有轉開,她轉眸對上李照沁的視線,看到李照沁滿臉的不可置信:“怎麽?敏敏被我嚇到了?”
李照沁年長一歲,萬千寵愛長大,個頭高過孟十三許多,她看著比她矮比她小的孟十三,再次被突然到。
她突然意識到,或許孟十三懂的比她懂的要多得多。
她這番自以為是為了孟十三好的篇章,其實早被孟十三翻爛在肚子裏,她卻從聽到孟十三親娘早早病亡的那一刻起,憐憫心便泛濫得滔滔不絕。
想到連出自家府門都屈指可數的孟十三進了東宮,遲早得被後宮佳麗三千嘔吐血,想到孟十三以這病弱的矮小身板,還不得被欺負得連血都沒機會吐,便得直接升天。
更想到最重要的一點兒,她了解太子堂兄。
而至此刻,她發覺她的憐憫,於孟十三而言,是多餘的。
“沒有。”轉瞬間,李照沁想到很多,“我隻是覺得,以我了解的太子哥哥,他是不可能輕易動情的。連皇帝伯父都親口與我父王讚歎過,太子哥哥就是天生的帝王,完美、公正、鐵血,也可以說是無情。”
“帝王家,自來最無情,正常。”在孟十三的認知裏,天家從古至今,都是血流成河之地。
“是正常,故而太子哥哥這般待你不同,才顯得很不正常。”李照沁道出她在這件事兒中看到的疑點。
“那以敏敏對殿下的了解,覺得會是什麽原因?”孟十三順勢問道。
李照沁想了想:“應該是某些與朝政民生有關的原因,太子哥哥自曉事起,心裏、眼裏、腦子裏,盡是江山社禝、黎民百姓。”
孟十三輕嗯一聲:“但有一件事兒,敏敏弄錯了。”
“什麽?”
“我與殿下,隻是表兄妹,永遠都是。”
“你沒有……”
“我沒有。”
李照沁沉默了下來,看著孟十三走出桃花樹下,走入諸女中間,主動走向曾家的兩位小姐。
傳聞不是說孟府大小姐自親娘病故之後,便厭惡極了外祖曾家麽,怎麽會主動靠近曾家姐妹?
想到孟十三剛剛親自在她麵前辟謠的,並無傾慕太子哥哥之心一事兒,她剛起的疑問又沒了。
傳聞當真不可盡信。
時蘭溪和項箏一直注意著桃花樹下單獨說話的李照沁與孟十三,孟十三一走開,她們很快一同來到桃花樹下。
“郡主,孟大小姐是否真的癡心妄想要當太子妃?”項箏年歲在三人之中最小,自來最是藏不住話,一走近劈頭便問。
時蘭溪微啟的唇瓣聞言,又抿成一線,她也是想問此問題。
李照沁如實搖頭:“沒有。”
“沒有?”項箏可一百個不信,“怎麽可能沒有!她今日來參宴,明明就是衝著殿下來的!”
時蘭溪亦附和道:“今日孟二小姐與董大小姐那一架,指不定也是她故意為之。為的便是後來的那一腳,讓殿下看到她出的那一腳,來證明她其實並非全然病弱。”
李照沁讚成時蘭溪的話,因著孟十三雖未正麵承認過,卻也在言語之中,間接說明孟十三就是有心讓孟美景與董玲瓏打上一架的,至於病弱,時蘭溪說得也對,孟十三絕非表麵上看起來的真的病弱。
李照沁尚未作聲,項箏已然讚同道:“對,就是這樣!可見心機之深!郡主可莫要被她騙了。”
“我問了,她說沒有,我信。”李照沁並不想多做解釋,隻一句話就堵住了還想再勸她,別被孟十三病弱的外表蒙蔽了的兩人。
言罷,她也重迴到桌案中央,認真賞鑒起幾名貴女已快完成的畫作。
曾家自曾氏病故之後,也曾上門想要帶走原來的孟良辰,想著親娘已逝,親爹已再娶,年幼的外孫女定然不會得到最好的照顧,豈料孟知年同意,孟天官孟老太太同意,卻是孟良辰自己不願。
聽到寶珠說這一段時,孟十三無不可惜。
可惜當年才五歲的孟良辰,分不清誰是真心誰是假意,終是做了個錯誤的選擇,以致長大後滿懷絕望地死在及笄之年。
曾家女是當年孟老太太千挑萬選才給次子擇定的次媳,不僅容貌才情出眾,品行脾性俱賢良,出身更是頂頂好的。
她的外祖父曾刲,乃都察院首官,正二品的左都禦史,她的外祖母,則在當年她親娘病逝不久,短短兩年也跟著去了。
她有兩個舅父,嫡出的大舅父曾淩頌,是她親娘的長兄,任職於通政司,正四品的右通政,庶出的二舅父曾淩革,是她親娘的次兄,外放於金陵,任正四品的知府。
長房一家都在京城曾府,於外祖父膝下盡孝,二房一家則跟著二舅父在任地金陵,甚少迴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