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十三也沒太在意諸女的態度,反正信與不信,擱在她這兒,是半點兒也不重要,隻要她想讓相信的人,相信她所言,那便可了。
眼下李照沁能相信,且幫著她說話,不管何如,能得宴會主人的相護,她在這桃花宴上的處境,至少能好上幾個台階。
李壽本是想著在此宴會上找個機會和孟十三單獨說說話兒,慢慢引到夢境中不解之處,看看她有何反應,有何見解,不想堂妹竟是橫插一杠,硬是把她從他眼前搶走了。
“這個敏敏真的是,實在是太不像話了,殿下莫要再縱容她!”李曜深難得抓到這麽個機會可以多問問傳聞中的孟大小姐,他其實覺得可以再待一會兒。
不過他妹妹的脾氣他知道,她都出聲趕人了,若是他不走,她等會兒能親自來推著他走,但換作他的太子堂弟就不一樣了。
隻要堂弟說再待一待,他妹妹定會拉著殿下作繪畫的評判,如此一來,他就有時間再看看殿下對孟大小姐,到底是何種態度。
是來真的,亦或是傳聞有誤。
結果他算不如天算。
“說得你就不縱容她似的。”李照沁字敏敏,對於這個妹妹,他們從來都是寵著讓著,李壽都習慣這種被趕的場麵了,他轉身就走,“去看青風。”
今日又沒機會,隻得他日再創造機會了。
堂兄與堂妹猜想得不錯,他確實是事先得知她今日會參加堂妹所承辦的桃花宴,才故意於今日先請堂兄到寶萊樓喝酒,期間引著話題說到寶駒,自然而然地引出青風,再與堂兄到靖王府來。
此一連串的特意而為,皆是想借機到此見她。
可能是他方法不對,今兒並未能如願,且待下迴了。
李壽一走,桃花樹下瞬時黯淡許多,直至一行四人再看不到身影,諸女方把心魂通通收迴到桌案之上。
繪畫的貴女們繼續畫到一半的桃花,旁邊很快又圍上賞畫的其他貴女,在她們這個正當妙齡的年歲,對男女之情看得很重,也看得不重。
皇族宗親、世族貴女,她們從小受的教育,對於家族的觀念,作為兒郎應當撐起門庭榮光,作為女娘又應當為生養教導她們的母族付出什麽,她們即使不是個個門兒清,亦多少知曉一些。
能嫁給意中人,那自然是好,萬幸嫁得良人,那是老天待她們不薄,若嫁得不好,有個薄幸的丈夫,有個苛刻的婆母,有個視她如無物的夫家,空有正室名頭,卻隻能淪為生兒育女的工具,她們也隻能認命。
孟十三不知為何,看著眼前的她們,她總能想起入世時,她曾親眼目睹過的,曾經燦爛盛開的花朵兒,亦或含苞待放的花骨兒,那麽多,那麽美麗,最後都成了紅顏枯骨。
“她們對你的敵意,隻是一時的。”李照沁和時蘭溪、項箏說完話兒,迴頭就看到孟十三直盯著繪畫中央的貴女們看,不覺開口慰道,“她們其實也知道,即便沒有你,她們也不可能得到太子哥哥的青睞。”
“但這並不妨礙她們成為太子妃名單上的候選人,成為日後東宮的妃妾之一。”孟十三轉迴落在諸女身上的視線,看著李照沁問道,“郡主為何幫我?”
“往後我便喚你夭夭,你喚我敏敏吧。”李照沁並未正麵迴答,隻是如同方將李壽在時一樣,以甜美的笑容迴應孟十三。
這讓孟十三不得不重新打量起眼前的李照沁,貌若芙蓉,貴氣豔麗,脾性溫婉不失銳利,與諸女交好又適當留有一隙,連辦六年四季賞花宴,未有惡聞,反有威名,大受貴女的歡迎,並以收到賞花貼子為耀。
這位顏華郡主,不簡單。
“好。”她沒有理由拒絕李照沁的主動示好。
李照沁把孟十三帶離桌案,往桃花樹下走,樹下無人,正是說話的好地兒:“這棵古桃花,聽我母妃說,於前朝便存在了,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樹齡很老很老了,可它每年還是花開滿枝頭。”
“年年如此。”她直視孟十三雙眼,說得意有所指。
孟十三能聽懂李照沁借著桃花樹說給她聽的,無非就是想讓她明白,後宮佳麗三千,秀女一季一季過,妃嬪一殿接著一殿,如此桃花樹,花一遍一遍地開,每年都能開滿枝頭。
可這桃花,再不是當初的桃花。
似數千年來,新朝辭舊國,江山不管是誰坐擁,後宮都在,佳麗依舊充沛,隻是佳麗已非原來的佳麗。
李照沁在告訴她,要做東宮的女主人,難。
倘若將來李壽登基,她成為一國之母,那更是不易。
這些道理,她都明白,早就明白,卻沒有想到以李照沁小小年歲,竟也看得如此透徹,對成為太子妃的弊,雖隻說了一小半,遺漏了來自朝堂政權敵對的更多更大的危險,卻已然算是了解不少。
然而李照沁想多了,她從未想過要當什麽太子妃。
故而孟十三全當沒聽懂深層之意,她隻抓住一點兒,蹙著眉問:“一百多年,就已經很老很老了?”
那她活了千餘載,豈非更是很老很老……得有十個很老。
不管是什麽種族的雌性,聽到老一字,總是不甚開懷。
她嚴肅地迴想一番自己的原形,化為人身的那副皮囊,不想沒察覺,一想方知已是甚久未照過鏡子,她都想不起來她自己的臉,是不是已經開始顯老了?
李照沁避開其他貴女,就是想跟孟十三敞開心扉說這番話,也是想讓孟十三明白真選擇了成為太子妃這條路,那必定長滿荊棘,沒有做好足夠的心理準備,是走不下去的。
未曾想孟十三的關注點,卻是在桃花樹的樹齡上。
“當然很老很老了!”李照沁覺得孟十三應該是沒聽懂她的話,也對,久病閉門不出的閨秀,此前未有接觸過孟府以外的明潮暗湧,聽不懂是正常的,“夭夭,我想說的是……”
“知道。”孟十三打斷李照沁想說得更明的忠告,“敏敏想說的,我都知道。”
眼下李照沁能相信,且幫著她說話,不管何如,能得宴會主人的相護,她在這桃花宴上的處境,至少能好上幾個台階。
李壽本是想著在此宴會上找個機會和孟十三單獨說說話兒,慢慢引到夢境中不解之處,看看她有何反應,有何見解,不想堂妹竟是橫插一杠,硬是把她從他眼前搶走了。
“這個敏敏真的是,實在是太不像話了,殿下莫要再縱容她!”李曜深難得抓到這麽個機會可以多問問傳聞中的孟大小姐,他其實覺得可以再待一會兒。
不過他妹妹的脾氣他知道,她都出聲趕人了,若是他不走,她等會兒能親自來推著他走,但換作他的太子堂弟就不一樣了。
隻要堂弟說再待一待,他妹妹定會拉著殿下作繪畫的評判,如此一來,他就有時間再看看殿下對孟大小姐,到底是何種態度。
是來真的,亦或是傳聞有誤。
結果他算不如天算。
“說得你就不縱容她似的。”李照沁字敏敏,對於這個妹妹,他們從來都是寵著讓著,李壽都習慣這種被趕的場麵了,他轉身就走,“去看青風。”
今日又沒機會,隻得他日再創造機會了。
堂兄與堂妹猜想得不錯,他確實是事先得知她今日會參加堂妹所承辦的桃花宴,才故意於今日先請堂兄到寶萊樓喝酒,期間引著話題說到寶駒,自然而然地引出青風,再與堂兄到靖王府來。
此一連串的特意而為,皆是想借機到此見她。
可能是他方法不對,今兒並未能如願,且待下迴了。
李壽一走,桃花樹下瞬時黯淡許多,直至一行四人再看不到身影,諸女方把心魂通通收迴到桌案之上。
繪畫的貴女們繼續畫到一半的桃花,旁邊很快又圍上賞畫的其他貴女,在她們這個正當妙齡的年歲,對男女之情看得很重,也看得不重。
皇族宗親、世族貴女,她們從小受的教育,對於家族的觀念,作為兒郎應當撐起門庭榮光,作為女娘又應當為生養教導她們的母族付出什麽,她們即使不是個個門兒清,亦多少知曉一些。
能嫁給意中人,那自然是好,萬幸嫁得良人,那是老天待她們不薄,若嫁得不好,有個薄幸的丈夫,有個苛刻的婆母,有個視她如無物的夫家,空有正室名頭,卻隻能淪為生兒育女的工具,她們也隻能認命。
孟十三不知為何,看著眼前的她們,她總能想起入世時,她曾親眼目睹過的,曾經燦爛盛開的花朵兒,亦或含苞待放的花骨兒,那麽多,那麽美麗,最後都成了紅顏枯骨。
“她們對你的敵意,隻是一時的。”李照沁和時蘭溪、項箏說完話兒,迴頭就看到孟十三直盯著繪畫中央的貴女們看,不覺開口慰道,“她們其實也知道,即便沒有你,她們也不可能得到太子哥哥的青睞。”
“但這並不妨礙她們成為太子妃名單上的候選人,成為日後東宮的妃妾之一。”孟十三轉迴落在諸女身上的視線,看著李照沁問道,“郡主為何幫我?”
“往後我便喚你夭夭,你喚我敏敏吧。”李照沁並未正麵迴答,隻是如同方將李壽在時一樣,以甜美的笑容迴應孟十三。
這讓孟十三不得不重新打量起眼前的李照沁,貌若芙蓉,貴氣豔麗,脾性溫婉不失銳利,與諸女交好又適當留有一隙,連辦六年四季賞花宴,未有惡聞,反有威名,大受貴女的歡迎,並以收到賞花貼子為耀。
這位顏華郡主,不簡單。
“好。”她沒有理由拒絕李照沁的主動示好。
李照沁把孟十三帶離桌案,往桃花樹下走,樹下無人,正是說話的好地兒:“這棵古桃花,聽我母妃說,於前朝便存在了,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樹齡很老很老了,可它每年還是花開滿枝頭。”
“年年如此。”她直視孟十三雙眼,說得意有所指。
孟十三能聽懂李照沁借著桃花樹說給她聽的,無非就是想讓她明白,後宮佳麗三千,秀女一季一季過,妃嬪一殿接著一殿,如此桃花樹,花一遍一遍地開,每年都能開滿枝頭。
可這桃花,再不是當初的桃花。
似數千年來,新朝辭舊國,江山不管是誰坐擁,後宮都在,佳麗依舊充沛,隻是佳麗已非原來的佳麗。
李照沁在告訴她,要做東宮的女主人,難。
倘若將來李壽登基,她成為一國之母,那更是不易。
這些道理,她都明白,早就明白,卻沒有想到以李照沁小小年歲,竟也看得如此透徹,對成為太子妃的弊,雖隻說了一小半,遺漏了來自朝堂政權敵對的更多更大的危險,卻已然算是了解不少。
然而李照沁想多了,她從未想過要當什麽太子妃。
故而孟十三全當沒聽懂深層之意,她隻抓住一點兒,蹙著眉問:“一百多年,就已經很老很老了?”
那她活了千餘載,豈非更是很老很老……得有十個很老。
不管是什麽種族的雌性,聽到老一字,總是不甚開懷。
她嚴肅地迴想一番自己的原形,化為人身的那副皮囊,不想沒察覺,一想方知已是甚久未照過鏡子,她都想不起來她自己的臉,是不是已經開始顯老了?
李照沁避開其他貴女,就是想跟孟十三敞開心扉說這番話,也是想讓孟十三明白真選擇了成為太子妃這條路,那必定長滿荊棘,沒有做好足夠的心理準備,是走不下去的。
未曾想孟十三的關注點,卻是在桃花樹的樹齡上。
“當然很老很老了!”李照沁覺得孟十三應該是沒聽懂她的話,也對,久病閉門不出的閨秀,此前未有接觸過孟府以外的明潮暗湧,聽不懂是正常的,“夭夭,我想說的是……”
“知道。”孟十三打斷李照沁想說得更明的忠告,“敏敏想說的,我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