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明軍率領大軍出城,並奪下軍都峰後,漢岱就知道完了,之前的猜測,之前的情報,統統都有問題。
如果京城真的隻有五千明軍,對方在兵力捉襟見肘的情況下,又怎麽敢主動出擊?
就算是對方劍走偏鋒,想要來個突然襲擊,給自己爭取一個喘息的時間,那最多也隻是一擊即走,根本不可能繼續將部隊留在關外。
畢竟故布疑陣,也不是這樣的做法,俄滿聯軍投入了十萬大軍,絕對不可能就這樣輕易撤退,隻需要稍微試探一番,就能知曉對方虛實。
軍都峰是什麽地方,俄滿聯軍又豈能不知,明軍一旦在此地站穩腳跟,居庸關的壓力將大大減緩。
無論對進攻方還是防守方來說,軍都峰都是必爭之地,明軍沒有足夠的把握,會輕易出城送死?
“耶魯木夫將軍,都這個時候了,說這些還有什麽意義?難不成我們還有退路?況且,正如漢岱副都統方才所言,明軍若真有足夠的兵力,早就應該乘勝追擊了。所以雖然目前的形勢,看似對我們不利,但也並非沒有一搏的機會,倒是你我若是再這樣相互埋怨下去,而不采取措施的話,就真沒有機會了。”鄭親王濟爾哈朗終於站出來表態了。
由不得他不表態,看沙俄人的樣子,似乎想要撤軍,甚至放棄整個蒙古地區也在所不惜,而濟爾哈朗是絕不允許這種局麵出現的。
沙俄人雖然對土地貪婪,但也十分懂得進退之道,說白了就是欺軟怕硬。
當他們覺得在一件事上有利可圖的時候,往往會表現出一副義無反顧的決心,然而當他們知道,要完成這件事,就必須付出足夠的代價,這種代價甚至是遠遠超出完成此事所獲得的利潤之後,這些人又會十分理智地盡早抽身。
要不是此次行動的可行性非常高,又是滿清在兵力上付出更多,加上拿下大明國都的誘惑力實在是太大,否則沙俄人根本不會參與此事。
可從現在的情形來看,這仗越打越脫離掌控,越打自己這邊心裏越沒底,耶魯木夫有心打退堂鼓,也不是不可能的。
“我不是不願繼續進攻,但我必須確定有沒有成功的機會,目前我們確實處於優勢狀態,但別忘了,張家口方向,還有兩萬明軍,而且最遲明天中午,應該就會抵達了。這時候我們選擇撤退,還很容易,而且現如今對方的國都,鬧出了這樣大的動靜,蒙古境內的敵軍一旦知曉這個情況,說不定會緊急迴援,如此一來,我們此行也算是為蒙古境內的主力,爭取了不少調整戰略的時間。可如果繼續進攻,並且在明天中午之前,還沒能攻破眼前的城池,那麽我們麵對的,將會是前後夾擊的敵軍,到時候別說拿下北京城,就算是想要安全撤出去,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耶魯木夫洋洋灑灑分析了一大堆。
老毛子雖說驍勇善戰,但那大多是底層的士兵,真正的上層貴族,還是很愛惜自己小命的。
現在擺在耶魯木夫麵前的,很有可能是一個非生即死的選擇,在規定的時間內拿下居庸關,那就是大獲全勝皆大歡喜。
倘若沒能拿下,就有可能麵臨被包圍,全軍覆沒的危險。
耶魯木夫手下的士兵,大多都是沙俄農奴,死再多也不可惜,但耶魯木夫本人也在隊伍之中啊,一旦全軍覆沒,他同樣也逃不掉,所以接下來的戰鬥,容不得他不仔細考慮一番。
而且但從戰略角度來分析,俄滿聯軍即使沒能拿下居庸關,但也起到了“圍魏救趙”的效果。
大明國防軍大多進入蒙古境內,九邊重鎮兵力空虛這是不爭的事實,隻要這十萬俄滿聯軍一直在大明邊境虎視眈眈,明軍為了鞏固邊關,就不得不從各地,甚至是蒙古境內,抽調軍隊迴援。
畢竟這次是居庸關,下次有可能是張家口,又或者山海關、嘉峪關.........等等。
九邊重鎮如此多關口,如此多衛所,明軍總不可能在任何一座關卡中,都駐留一兩萬的軍隊吧。
所以隻要這十萬俄滿聯軍不出事,明軍在蒙古的戰事,就不敢太過激進,甚至有可能迴援追擊這十萬大軍,以除後患。
如此一來,圍魏救趙的目的就達到了。
“張家口的援軍不足為慮,長途奔襲之下,想必火炮這類重武器,短時間內應該上不來,我們手上有兩萬騎兵,完全可以利用騎兵的速度優勢,遲滯敵軍的增援速度。至於居庸關內的守軍,或許漢岱的情報有誤,但想來人數不會太多,畢竟整個京城就那麽大一塊地方,能藏下的軍隊,最多不會超過一萬五!這也與目前的局勢吻合,居庸關內若是真有四五萬大軍,方才就絕不僅僅隻是拿下軍都峰,而是全麵反擊了。”濟爾哈朗分析道。
俄滿聯軍此次行動,總共調集了十萬大軍,但其中有八萬都是步兵,隻有兩萬騎兵。
原本這兩萬騎兵,是準備留在破關之後,迅速殺向京城的重要機動兵力,現在既然情況有變,那也隻能先將這張牌打出去,用來阻擊張家口的援軍了。
同時濟爾哈朗也明白,居庸關的守軍,“虛張聲勢”的嫌疑更大,這時候再繼續猶豫下去,還真有可能讓對方獲得喘息的機會。
沙俄主將耶魯木夫,聽完濟爾哈朗的分析後,暗自思索一番,這才說道:“我可以將所有部隊,交由貴軍指揮,但也有一個條件,天亮之前,如果還看不到任何希望,哪怕你們仍舊選擇繼續進攻,我也會毫不猶豫率領部隊撤退!”
最終,耶魯木夫還是決定賭一把,同時也給濟爾哈朗施加了足夠的壓力,天亮之前如果還不能讓耶魯木夫看到拿下居庸關的希望,耶魯木夫絕對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撤兵..........
耶魯木夫雖然有撂挑子的嫌疑,但交出指揮權後,同樣也讓兩支軍隊的協同,變得更加緊密起來。
雖然如今距離天亮還有近十個小時,但濟爾哈朗可不敢耽擱時間,拿到指揮權沒多久,便再次調集四萬大軍,對居庸關發起了猛烈進攻。
同時,因為居庸關有將近兩公裏的區域,在軍都峰的明軍打擊範圍,俄滿聯軍要想做到白天那樣的全麵進攻,就必須奪迴軍都峰。
所以濟爾哈朗派遣了一萬火槍兵,向軍都峰的明軍發起了進攻。
黑夜,對雙方火槍兵的視野都有極大的影響,明軍可以很好地借助黑夜與簡易戰壕的掩護,從容射殺敵軍。
俄滿聯軍也同樣可以借助夜色的掩護,快速接近明軍陣地,並利用人數優勢,與明軍進行短兵相接。
俄滿聯軍.......確切來說是清軍,所有的火器裝備,甚至包括戰法戰術,幾乎是完全仿製明軍當年的那一套。
手榴彈不必說,由於技術缺陷,清軍隻能使用明火點燃的方式,但除了這一缺點,威力方麵並不比當年明軍使用的黑火藥手榴彈差多少。
燧發槍同樣如此,清軍通過對當年繳獲的明軍火器進行研究,不僅弄出了定裝彈,更是同樣在槍管頂端,預留了一個裝備刺刀的接口,幾乎是明軍新式燧發槍的翻版。
當年多次受“搖搖槍”的威脅,清軍同樣對這款武器是又愛又恨,想方設法搞到武器樣本後,也於一年前終於仿製成功,成為了清軍火器部隊中,十分重要的一款近距離速射火器。
至於弗朗機銃這種大殺器,清軍當然也想沒放過,但由於製造工藝相對複雜,以及成本太過高昂,最終不得不選擇放棄。
可滿清也不傻,全火器部隊,那是要保證近、中、遠三種威力的武器相輔相成的。
火炮雖然能保證遠程壓製,但這種裝備,無法保證小股部隊的有效打擊。
可以說當時的清軍,還沒有一款射程超過200米的輕型火器,在遠程火器方麵,仍有空缺。
但是清軍另辟蹊徑,在原本燧發槍的基礎上,增大槍管口徑,增加槍管長度,利用增加火藥填充量的方法,搞出了一款放大版的燧發槍。
如果李鴻飛在這裏,絕對會第一時間認出這種槍械,那就是後世清軍在鴉片戰爭之,以及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十分有名的武器——抬槍。
抬槍是清代一種重型鳥槍,長1丈左右,重30多斤,其結構除了沒有加裝刺刀之外,與明軍的燧發槍,幾乎完全相同,但裝藥量、射程及殺傷威力遠遠大於明軍的燧發槍。
抬槍發射時須兩人操縱,一人在前充當槍架,將槍身架在肩上,另一人瞄準發射,同時發射完畢之後,裝填彈藥也得兩人合力才能完成。
即使兩人配合再默契,抬槍最多也隻有每兩分鍾三發左右的射速。
但抬槍的威力,確實比一般燧發槍強大許多,由於是放大版燧發槍,抬槍的口徑達到了驚人的21.5毫米,將其稱之為炮也不為過。
抬槍可裝填一枚實心彈丸,有效射程可達260米,可以說百米之內被抬槍擊中,那基本上可以說是非死即殘。
打哪兒哪兒就是碗口大一個洞,除了手臂與腿腳,其餘任何地方挨一下,那都是必死無疑的。
當然,除此之外,抬槍還可以裝備散彈,就像弗朗機銃那樣,裝備由20~50枚細小鋼珠組成的散彈,正麵有效殺傷範圍,可達十米,散彈有效射程可達180米。
單就威力與射速方麵,興許還不如弗朗機銃,但架不住對方造價低廉啊!
抬槍的造價隻有燧發槍的2.5倍,約為弗朗機銃的八分之一,也就是說,以大明如今的工業水平,製造一挺弗朗機銃的成本,完全可以製造八支抬槍。
加上抬槍雖然屬於“重型武器”,但整體重量隻有弗朗機銃的一半,就快速投入戰場而言,抬槍確實比弗朗機銃效率要高不少。
看來能在另一個時空,一直延續到清朝末期的舊式火器裝備,也不是沒有它的可取之處的。
其實在明軍進行大規模換裝之後,之前還威名赫赫的弗朗機銃,如今也麵臨著一個十分尷尬的處境。
以往的弗朗機銃,無論從射速、射程、還是威力方麵,都是明軍輕武器之中的佼佼者。
可隨著“大明一式”正是入役,弗朗機銃的優勢開始逐漸減弱。
“獨撅槍”在射速方麵,基本與弗朗機銃持平,但一個是單兵裝填,一個是雙人裝填,因此高下立判。
而射程方麵,盡管兩種武器都開始使用無煙火藥,但“獨撅槍”有效射程已經達到了350米,而弗朗機銃的有效射程,卻隻有240米,甚至比不上清軍抬槍使用實心彈丸後的射程。
要不是為了壓製騎兵,這種笨重的弗朗機銃,早就被明軍淘汰了,畢竟因為先天的設計局限,無論如何改良,弗朗機銃的成長空間都不會太大。
這也是李鴻飛急著上馬重機槍的原因之一.........
好吧,言歸正傳,清軍火器部隊雖然大多都仿製明軍如今的二線部隊,但這時候的清軍,無論從裝備還是戰鬥意誌方麵,都不是另一個時空,鴉片戰爭時期所能比擬的。
而明軍的武器裝備,其實也並不比另一個時空,鴉片戰爭時期的英軍先進多少。
真要打起來,很有可能是一場勢均力敵的大戰,畢竟俄滿聯軍在人數上,完全碾壓大明國防軍。
居庸關上的戰鬥,一如既往的進入膠著狀態,甚至戚紅英的教導師接替防線後,隱隱占據了一絲上風,畢竟教導師已經有一半的部隊,裝備上了“大明二式”後裝步槍,其射程與射速,根本不是俄滿聯軍依靠人數優勢就能彌補的。
加上有城牆這個極佳的掩體,俄滿聯軍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消耗城牆上明軍的有生力量,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於是俄滿聯軍把主意打在了軍都峰這支深入的孤軍身上。
若是能順利吃下這支明軍,不但能振奮軍心,更能再次將戰線拉長,這對俄滿聯軍來說,雖然算不上勝利,但至少也能再次迴歸到白天的狀態。
居庸關來了多少援軍俄滿聯軍並不清楚,但想必戰線拉得越長,對明軍隻有壞處沒有好處,否則明軍不可能明知道危險,還要主動出關“送死”,不就是為了給居庸關,守住這五分之二的城牆嗎?
如果京城真的隻有五千明軍,對方在兵力捉襟見肘的情況下,又怎麽敢主動出擊?
就算是對方劍走偏鋒,想要來個突然襲擊,給自己爭取一個喘息的時間,那最多也隻是一擊即走,根本不可能繼續將部隊留在關外。
畢竟故布疑陣,也不是這樣的做法,俄滿聯軍投入了十萬大軍,絕對不可能就這樣輕易撤退,隻需要稍微試探一番,就能知曉對方虛實。
軍都峰是什麽地方,俄滿聯軍又豈能不知,明軍一旦在此地站穩腳跟,居庸關的壓力將大大減緩。
無論對進攻方還是防守方來說,軍都峰都是必爭之地,明軍沒有足夠的把握,會輕易出城送死?
“耶魯木夫將軍,都這個時候了,說這些還有什麽意義?難不成我們還有退路?況且,正如漢岱副都統方才所言,明軍若真有足夠的兵力,早就應該乘勝追擊了。所以雖然目前的形勢,看似對我們不利,但也並非沒有一搏的機會,倒是你我若是再這樣相互埋怨下去,而不采取措施的話,就真沒有機會了。”鄭親王濟爾哈朗終於站出來表態了。
由不得他不表態,看沙俄人的樣子,似乎想要撤軍,甚至放棄整個蒙古地區也在所不惜,而濟爾哈朗是絕不允許這種局麵出現的。
沙俄人雖然對土地貪婪,但也十分懂得進退之道,說白了就是欺軟怕硬。
當他們覺得在一件事上有利可圖的時候,往往會表現出一副義無反顧的決心,然而當他們知道,要完成這件事,就必須付出足夠的代價,這種代價甚至是遠遠超出完成此事所獲得的利潤之後,這些人又會十分理智地盡早抽身。
要不是此次行動的可行性非常高,又是滿清在兵力上付出更多,加上拿下大明國都的誘惑力實在是太大,否則沙俄人根本不會參與此事。
可從現在的情形來看,這仗越打越脫離掌控,越打自己這邊心裏越沒底,耶魯木夫有心打退堂鼓,也不是不可能的。
“我不是不願繼續進攻,但我必須確定有沒有成功的機會,目前我們確實處於優勢狀態,但別忘了,張家口方向,還有兩萬明軍,而且最遲明天中午,應該就會抵達了。這時候我們選擇撤退,還很容易,而且現如今對方的國都,鬧出了這樣大的動靜,蒙古境內的敵軍一旦知曉這個情況,說不定會緊急迴援,如此一來,我們此行也算是為蒙古境內的主力,爭取了不少調整戰略的時間。可如果繼續進攻,並且在明天中午之前,還沒能攻破眼前的城池,那麽我們麵對的,將會是前後夾擊的敵軍,到時候別說拿下北京城,就算是想要安全撤出去,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耶魯木夫洋洋灑灑分析了一大堆。
老毛子雖說驍勇善戰,但那大多是底層的士兵,真正的上層貴族,還是很愛惜自己小命的。
現在擺在耶魯木夫麵前的,很有可能是一個非生即死的選擇,在規定的時間內拿下居庸關,那就是大獲全勝皆大歡喜。
倘若沒能拿下,就有可能麵臨被包圍,全軍覆沒的危險。
耶魯木夫手下的士兵,大多都是沙俄農奴,死再多也不可惜,但耶魯木夫本人也在隊伍之中啊,一旦全軍覆沒,他同樣也逃不掉,所以接下來的戰鬥,容不得他不仔細考慮一番。
而且但從戰略角度來分析,俄滿聯軍即使沒能拿下居庸關,但也起到了“圍魏救趙”的效果。
大明國防軍大多進入蒙古境內,九邊重鎮兵力空虛這是不爭的事實,隻要這十萬俄滿聯軍一直在大明邊境虎視眈眈,明軍為了鞏固邊關,就不得不從各地,甚至是蒙古境內,抽調軍隊迴援。
畢竟這次是居庸關,下次有可能是張家口,又或者山海關、嘉峪關.........等等。
九邊重鎮如此多關口,如此多衛所,明軍總不可能在任何一座關卡中,都駐留一兩萬的軍隊吧。
所以隻要這十萬俄滿聯軍不出事,明軍在蒙古的戰事,就不敢太過激進,甚至有可能迴援追擊這十萬大軍,以除後患。
如此一來,圍魏救趙的目的就達到了。
“張家口的援軍不足為慮,長途奔襲之下,想必火炮這類重武器,短時間內應該上不來,我們手上有兩萬騎兵,完全可以利用騎兵的速度優勢,遲滯敵軍的增援速度。至於居庸關內的守軍,或許漢岱的情報有誤,但想來人數不會太多,畢竟整個京城就那麽大一塊地方,能藏下的軍隊,最多不會超過一萬五!這也與目前的局勢吻合,居庸關內若是真有四五萬大軍,方才就絕不僅僅隻是拿下軍都峰,而是全麵反擊了。”濟爾哈朗分析道。
俄滿聯軍此次行動,總共調集了十萬大軍,但其中有八萬都是步兵,隻有兩萬騎兵。
原本這兩萬騎兵,是準備留在破關之後,迅速殺向京城的重要機動兵力,現在既然情況有變,那也隻能先將這張牌打出去,用來阻擊張家口的援軍了。
同時濟爾哈朗也明白,居庸關的守軍,“虛張聲勢”的嫌疑更大,這時候再繼續猶豫下去,還真有可能讓對方獲得喘息的機會。
沙俄主將耶魯木夫,聽完濟爾哈朗的分析後,暗自思索一番,這才說道:“我可以將所有部隊,交由貴軍指揮,但也有一個條件,天亮之前,如果還看不到任何希望,哪怕你們仍舊選擇繼續進攻,我也會毫不猶豫率領部隊撤退!”
最終,耶魯木夫還是決定賭一把,同時也給濟爾哈朗施加了足夠的壓力,天亮之前如果還不能讓耶魯木夫看到拿下居庸關的希望,耶魯木夫絕對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撤兵..........
耶魯木夫雖然有撂挑子的嫌疑,但交出指揮權後,同樣也讓兩支軍隊的協同,變得更加緊密起來。
雖然如今距離天亮還有近十個小時,但濟爾哈朗可不敢耽擱時間,拿到指揮權沒多久,便再次調集四萬大軍,對居庸關發起了猛烈進攻。
同時,因為居庸關有將近兩公裏的區域,在軍都峰的明軍打擊範圍,俄滿聯軍要想做到白天那樣的全麵進攻,就必須奪迴軍都峰。
所以濟爾哈朗派遣了一萬火槍兵,向軍都峰的明軍發起了進攻。
黑夜,對雙方火槍兵的視野都有極大的影響,明軍可以很好地借助黑夜與簡易戰壕的掩護,從容射殺敵軍。
俄滿聯軍也同樣可以借助夜色的掩護,快速接近明軍陣地,並利用人數優勢,與明軍進行短兵相接。
俄滿聯軍.......確切來說是清軍,所有的火器裝備,甚至包括戰法戰術,幾乎是完全仿製明軍當年的那一套。
手榴彈不必說,由於技術缺陷,清軍隻能使用明火點燃的方式,但除了這一缺點,威力方麵並不比當年明軍使用的黑火藥手榴彈差多少。
燧發槍同樣如此,清軍通過對當年繳獲的明軍火器進行研究,不僅弄出了定裝彈,更是同樣在槍管頂端,預留了一個裝備刺刀的接口,幾乎是明軍新式燧發槍的翻版。
當年多次受“搖搖槍”的威脅,清軍同樣對這款武器是又愛又恨,想方設法搞到武器樣本後,也於一年前終於仿製成功,成為了清軍火器部隊中,十分重要的一款近距離速射火器。
至於弗朗機銃這種大殺器,清軍當然也想沒放過,但由於製造工藝相對複雜,以及成本太過高昂,最終不得不選擇放棄。
可滿清也不傻,全火器部隊,那是要保證近、中、遠三種威力的武器相輔相成的。
火炮雖然能保證遠程壓製,但這種裝備,無法保證小股部隊的有效打擊。
可以說當時的清軍,還沒有一款射程超過200米的輕型火器,在遠程火器方麵,仍有空缺。
但是清軍另辟蹊徑,在原本燧發槍的基礎上,增大槍管口徑,增加槍管長度,利用增加火藥填充量的方法,搞出了一款放大版的燧發槍。
如果李鴻飛在這裏,絕對會第一時間認出這種槍械,那就是後世清軍在鴉片戰爭之,以及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十分有名的武器——抬槍。
抬槍是清代一種重型鳥槍,長1丈左右,重30多斤,其結構除了沒有加裝刺刀之外,與明軍的燧發槍,幾乎完全相同,但裝藥量、射程及殺傷威力遠遠大於明軍的燧發槍。
抬槍發射時須兩人操縱,一人在前充當槍架,將槍身架在肩上,另一人瞄準發射,同時發射完畢之後,裝填彈藥也得兩人合力才能完成。
即使兩人配合再默契,抬槍最多也隻有每兩分鍾三發左右的射速。
但抬槍的威力,確實比一般燧發槍強大許多,由於是放大版燧發槍,抬槍的口徑達到了驚人的21.5毫米,將其稱之為炮也不為過。
抬槍可裝填一枚實心彈丸,有效射程可達260米,可以說百米之內被抬槍擊中,那基本上可以說是非死即殘。
打哪兒哪兒就是碗口大一個洞,除了手臂與腿腳,其餘任何地方挨一下,那都是必死無疑的。
當然,除此之外,抬槍還可以裝備散彈,就像弗朗機銃那樣,裝備由20~50枚細小鋼珠組成的散彈,正麵有效殺傷範圍,可達十米,散彈有效射程可達180米。
單就威力與射速方麵,興許還不如弗朗機銃,但架不住對方造價低廉啊!
抬槍的造價隻有燧發槍的2.5倍,約為弗朗機銃的八分之一,也就是說,以大明如今的工業水平,製造一挺弗朗機銃的成本,完全可以製造八支抬槍。
加上抬槍雖然屬於“重型武器”,但整體重量隻有弗朗機銃的一半,就快速投入戰場而言,抬槍確實比弗朗機銃效率要高不少。
看來能在另一個時空,一直延續到清朝末期的舊式火器裝備,也不是沒有它的可取之處的。
其實在明軍進行大規模換裝之後,之前還威名赫赫的弗朗機銃,如今也麵臨著一個十分尷尬的處境。
以往的弗朗機銃,無論從射速、射程、還是威力方麵,都是明軍輕武器之中的佼佼者。
可隨著“大明一式”正是入役,弗朗機銃的優勢開始逐漸減弱。
“獨撅槍”在射速方麵,基本與弗朗機銃持平,但一個是單兵裝填,一個是雙人裝填,因此高下立判。
而射程方麵,盡管兩種武器都開始使用無煙火藥,但“獨撅槍”有效射程已經達到了350米,而弗朗機銃的有效射程,卻隻有240米,甚至比不上清軍抬槍使用實心彈丸後的射程。
要不是為了壓製騎兵,這種笨重的弗朗機銃,早就被明軍淘汰了,畢竟因為先天的設計局限,無論如何改良,弗朗機銃的成長空間都不會太大。
這也是李鴻飛急著上馬重機槍的原因之一.........
好吧,言歸正傳,清軍火器部隊雖然大多都仿製明軍如今的二線部隊,但這時候的清軍,無論從裝備還是戰鬥意誌方麵,都不是另一個時空,鴉片戰爭時期所能比擬的。
而明軍的武器裝備,其實也並不比另一個時空,鴉片戰爭時期的英軍先進多少。
真要打起來,很有可能是一場勢均力敵的大戰,畢竟俄滿聯軍在人數上,完全碾壓大明國防軍。
居庸關上的戰鬥,一如既往的進入膠著狀態,甚至戚紅英的教導師接替防線後,隱隱占據了一絲上風,畢竟教導師已經有一半的部隊,裝備上了“大明二式”後裝步槍,其射程與射速,根本不是俄滿聯軍依靠人數優勢就能彌補的。
加上有城牆這個極佳的掩體,俄滿聯軍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消耗城牆上明軍的有生力量,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於是俄滿聯軍把主意打在了軍都峰這支深入的孤軍身上。
若是能順利吃下這支明軍,不但能振奮軍心,更能再次將戰線拉長,這對俄滿聯軍來說,雖然算不上勝利,但至少也能再次迴歸到白天的狀態。
居庸關來了多少援軍俄滿聯軍並不清楚,但想必戰線拉得越長,對明軍隻有壞處沒有好處,否則明軍不可能明知道危險,還要主動出關“送死”,不就是為了給居庸關,守住這五分之二的城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