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華夏龍幣順利發行之後,大明經濟進入了飛速發展階段。


    一個國家真正富裕與否,關鍵在於底層老百姓的生活狀況,而李鴻飛對此,也確實下足了功夫。


    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政策,便是進行土地改革,抑製土地兼並。


    雖然如今的大明還有不少佃農(沒有田產的農民),但他們的生活水平已經提升了好幾個檔次。


    以前朝廷收稅,那是按照各村登記在冊的戶頭征稅,即一戶農民耕種幾畝地,朝廷就征收幾畝地的農稅,那些官老爺才不管這些田地是不是你家的。


    這樣的征稅方式,很容易導致以種田為生的老百姓,生活越來越困難。


    畢竟古代農業科技並不發達,老百姓種田同樣冒著很大的風險,稍有一個天災,就有可能顆粒無收。


    而當時的稅收政策卻十分刻板,除非皇帝下令減稅或者免稅,否則甭管你這一畝地今年的收成幾何,都得按照之前朝廷登記在冊的田地畝產量實施繳稅。


    也就是說,哪怕你今年這畝地顆粒無收,隻要官府不發話,你一樣要按照往年的規定,上繳足夠的稅錢。


    甚至在皇權嚴重被削弱的年代,所謂的減稅或免稅政策,根本出不了京城,下方的官員與當地地主相勾結,該征收的農稅一分錢也不能少。


    拿不出錢來怎麽辦?


    借高利貸,利滾利之下,你這輩子也別想翻身了。


    而自從全國實施按地征稅模式開始,農民的收益總算是有了保障。


    雖然種田照樣有風險,但官府每年會抽取當地十戶百姓,近兩百畝不同品質的耕地進行統計,取其平均畝產量實施農稅征稅。


    而且隻找土地所有者實施征稅。


    這也就從根本上杜絕了,因為官府征稅,從而逼迫普通老百姓借高利貸的情況發生。


    李鴻飛實施的這種新式征稅方法,還能最大程度上緩解地主與佃農之間的矛盾。


    要知道如今征稅可基本都是地主的事,如果地主不好好對自家的佃農,那麽對不起,本來一畝地平均能產兩石大米的田地,佃農給你“消極怠工”,一畝地隻收割一石大米。


    佃農雖然也吃虧,原本應得的三成糧食直接減半,但地主更吃虧,他們不僅收成減半,而且農稅還得按照平均產量進行征收。


    佃農與地主互相傷害之下,吃虧的隻能是地主,因為新的農稅等於是明文規定,稅收與無產農民完全無關,連官府都無法明目張膽勾結地主為難佃農了。


    要想取得高產,取得高迴報,地主們必須跟自己的佃農搞好關係,就像後世的老板與員工的關係一樣,要想員工為你多掙錢,工資待遇自然也不能太差。


    當然,那些“消極怠工”的員工,老板吃過一次虧後,自然也不會再白養這樣的閑人。


    盡管大明沿海城市,已經逐步邁入了資本主義初級階段,但如今的大明,還是以農業為本,隻有農民富裕起來了,大明才算是真正富裕。


    所以修橋鋪路,開渠引水,這些基礎而又耗資龐大的建設,朝廷必須花費重金進行治理。


    得到了李鴻飛的批示,吳浩開始與水利工程部門的官員接觸,並製定了一個五年計劃,力求在未來五年之內,完成全國州縣一級城市的主要道路建設。


    村村通公路目前不太可能實現,但在原有官道基礎上,擴修連通各州縣之間的省道,還是沒有問題的。


    如果道路狀況得以改善,各地商品流通速度自然也會越發快捷,消費水平增加,國家稅收自然會更上一層樓。


    要知道如今的商稅,可是占據了大明三分之一的稅收比例,商業越發達,朝廷才會越有錢。


    當然,國富隻是其一,軍強才是一個大國的立國之根本。


    軍製改革實施之後,國防部的戰兵,逐步換裝了大明一式後裝步槍。


    這種使用紙殼彈,被稱之為撅把子的後裝步槍(裝彈時需要將槍管與槍托掰開,“掰開”這個詞匯在不少地方又讀作“撅斷”,所以又稱之為撅把子),技術已經趨於成熟,足足十條子彈生產線,完全能滿足大明國防軍的野戰部隊,全部換裝後的彈藥需求量。


    至於地方守軍以及武裝警察部隊(為了安置裁撤的軍隊,李鴻飛新成了一個武裝警察部隊,專門處理各州府發生的重大案件,甚至包括小規模剿匪行動),則繼續使用前裝燧發槍。


    真正的後裝步槍“大明二式”還是因為金屬子彈產量原因,隻能裝備部分特殊部隊。


    加上這種單發後裝步槍,並非李鴻飛心目中的理想型號,所以在生產了一千支後,便下令停止生產了。


    李鴻飛心中的理想步槍,是擁有彈倉的栓動步槍,而不是這種打一發便需要填裝一發的後裝步槍。


    好在兩種步槍原理相差不大,最主要的,還是得解決金屬子彈的產量問題,否則以後裝步槍的射速,目前的子彈生產線,根本無法滿足戰爭需求..........


    最近兩年,大明大力發展軍工業,新式武器一件接著一件冒出來,在沒有遇到真正實用而且成本低廉產量可觀的武器之前,李鴻飛是不會盲目地加大軍火訂單了。


    比如戰場收割機——重機槍。


    以大明現今的科技水平,真要發狠,未必不能弄出來,至少手搖式多管重機槍,如今的大明,還是有能力打造出來的。


    手搖式多管重機槍或許大家不太熟悉,但加特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而且說到多管火器,明朝的迅雷銃,最大可達18管,其射擊原理,與多管重機槍有著一定的相似之處。


    但要想完成手搖式多管機槍的研製,則必須滿足三大關鍵技術條件:金屬定裝彈,連續供彈係統,固定擊針裝置。


    金屬定裝彈與擊針裝置,目前大明已經完全掌握,至於供彈係統,或許由於彈簧的問題,無法進行彈夾供彈,但研究人員完全可以使用彈鏈供彈係統。


    所以明朝工匠真要發狠,未必不能搞出這種手搖式多管重機槍。


    盡管大明國防軍裝備精良,戰鬥力也十分強大,但真正麵對騎兵之時,卻始終是防守有餘,進攻不足。


    一對一的情況下,大明的步兵並不比騎兵弱多少,但騎兵也不傻,人家知道打不過的情況下,根本不會跟你硬碰硬。


    於是每次明軍與騎兵對戰,幾乎從未有過全殲戰績,甚至幾次殲敵過半,都是在事先埋伏,利用地利優勢,且數倍於敵軍的情況下,才勉強做到的。


    而敵方騎兵,隻要有足夠的耐心,總會找到步兵的薄弱之處。


    步兵大多依靠戰陣取勝,可即便訓練再有素的軍隊,也不可能時刻保持戰陣隊形吧!


    騎兵來去如風,完全可以依靠以多打少,來慢慢累積對步兵的優勢。


    如果這時候,大明國防軍能裝備重機槍,那麽當一支數量破千的騎兵,興衝衝地殺向一支人數不過百,但卻裝備有三到五挺重機槍的步兵,其結局可想而知。


    然而,說到底,重機槍的製造工藝太過複雜,彈藥消耗量太大,注定了這種武器,短時間內沒法普及明朝軍隊。


    況且,現如今在軍工研究方麵,最重要的反而不是武器,而是新式火藥..........


    黑火藥的缺點有兩個。


    第一:威力有限。


    為了保證步槍以及火炮擁有足夠射程,往往隻能加大火藥的填充量,增大填充量的同時,也就意味著必須增大彈藥的體積,這是無法實行槍械小型化的一大重要製約因素。


    第二:黑火藥燃燒不充分。


    黑火藥在燃燒之時,會產生大量黑煙,這一情況,嚴重幹擾了射手的視野。


    使用黑火藥射擊過後,往往需要停頓幾秒,等煙霧散去,才能繼續瞄準射擊。


    這種情況,對如今的單發步槍而言,似乎並沒有多大影響,可李鴻飛需要的是快速連發步槍,又或者是重機槍,如果繼續使用黑火藥,那麽除了射出的第一發子彈,可以做到瞄準之外,後麵的射擊,幾乎都是靠蒙的。


    這樣一來,武器的射速提不提高,又有什麽區別呢?


    所以,想要研發射速更快,威力更大的武器,無煙火藥的研製,才是最關鍵的。


    李鴻飛早在蘇州擔任知府之時就向宋應星提出過,研製無煙火藥的提議。


    可惜李鴻飛穿越前不是專業的化工人員,他隻知道無煙火藥的學名叫硝化甘油,具體怎麽提取一概不知,好在通過硝化甘油的字麵意思可以解讀為,一種含有硝石成分的物質,而且既然帶了個“油”字,那麽就應該是液體,其中最接近的,也就隻有硝酸了。


    然而,這樣一個沒頭沒腦的提示,在如今這個化學領域才剛剛興起的時期,就連宋應星一時間也沒辦法研製出來。


    曆時三年時間,雖然沒有弄出硝化甘油,但卻誤打誤撞弄出了不少副產品。


    由於硝酸同時具有氧化性和酸性,經過宋應星研究發現,硝酸可以用來精煉金屬:即先把不純的金屬氧化成硝酸鹽,排除雜質後再還原。


    也就是說,硝酸能最大限度地提純各類金屬材料。


    另外,宋應星還通過硝酸,製造出了氮肥。


    明朝是農業大國,農作物要想取得高產,肥料是必不可少的東西。


    天然有機肥(糞便或者植物腐爛後形成的肥料)雖然效果不錯,但數量卻極其稀少,往往一家幾口人產生的肥料,根本不足以滿足十幾畝地的催肥需求。


    直到工業化肥的出現,才真正讓各種農作物,實現了高產。


    由此可見,氮肥的出現,對大明的農業發展而言,起到了多大的推進效果。


    硝酸在軍工行業沒有取得突破,倒是在冶煉、農業發展方麵,做出了很大貢獻,也算是一個意外之喜吧。


    而真正讓李鴻飛欣喜若狂的是,經過足足五年努力,在兩個月前,硝化甘油終於合成出來了...........


    拜爾羅是一位來自法蘭西的化學家,在化學領域有著極強的天賦,不過他唯一的缺點,便是好賭。


    因為賭博,拜爾羅不僅輸掉了全部家當,甚至連老婆都離他而去。


    孤苦無依的拜爾羅,在債務公司的威逼之下,最終隻能通過當地獵頭公司,找到了李鴻飛之前派往法蘭西的辦事員。


    在與一個從未聽過的蘇州重工集團,簽訂了十年長約之後,拜爾羅用定金償還了所有債務,兜裏僅僅揣著一張船票,便開始了這趟充滿未知的遠東之行。


    因為拜爾羅的化學天賦,加入蘇州重工後,他被安排與霍普納夫這個玻璃製造工匠一組,開始了研發溫度計、高度計、以及壓力機的研究工作。


    拜爾羅除了好賭這個毛病之外,在工作中還真沒什麽可說的,有時候就連宋應星,在化學方麵疑惑的地方,也會主動找拜爾羅進行解惑。


    而拜爾羅的工資,在整個外來科學家之中,僅次於製造玻璃的霍普納夫,加上幾項研究成果獲取的分成,完全能滿足他平時的賭博開銷。


    這樣的生活,拜爾羅很滿意,為了保住飯碗,他甚至比一般研究員更加努力。


    當他得知老板十分重視無煙火藥的研究之後,他便主動要求加入研究小組,開始正式研究無煙火藥。


    可拜爾羅的研究並不順利,他翻閱了無數資料,配對了無數化學物質,但在燃燒後都沒有達到無煙的效果,而且發生了很多危險,無煙火藥的研究艱難地向前推進著...........


    直到1649年的一天,拜爾羅做試驗時,不小心把盛滿硝酸和硫酸的混合液瓶碰倒了。


    溶液流在桌上,一時未找到抹布,他趕緊出去拿來了同事的一條棉布大衣來抹桌子。


    大衣浸了溶液,濕淋淋的,怕同事看見後責怪,就到廚房去把大衣烘幹。


    沒料到靠近火爐時,隻聽得“撲“的一聲,這件純棉大衣被燒得幹幹淨淨,沒有一點煙,也沒有一點灰,這令拜爾羅大吃一驚。


    事後,他仔細迴憶了經過,頓時萬分高興。他意識到自己無意中合成了,可以用來做無煙火藥的新的化合物。


    為此,他多次重複了實驗,肯定了結果無誤,遂將其命名為“火棉“,學名為硝化纖維。


    硝化纖維確實發明出來了,但是用拜爾羅提供的辦法,生成出的火藥很不穩定,在製造過程中,多次發生火藥爆炸事件。


    其危險程度,甚至超過了製造雷汞的五倍以上,畢竟雷汞製造雖然危險,但隻要能做到輕拿輕放,不發生劇烈摩擦與撞擊,危險性還是在可控範圍內的。


    但使用硝酸與硫酸進行混合,光這兩種物質的製取就有一定危險性,而且在兩者發生反應的過程中,稍不注意就會引發事故,想要大規模提取,其難度可想而知。


    而且消化纖維極易燃燒,稍有一點火星,就會引發爆炸,這在戰火紛飛的戰場上,是致命的缺陷,所以軍方在仔細評估之後,並未采購這類火藥製品。


    直到半年前,宋應星在完成了熱氣球這個項目後,終於開始了改進消化纖維的實驗。


    經過四個月的反複實驗,宋應星最終將硝化纖維,溶解在乙醚和乙醇裏,並在其中加入適量的穩定劑,使其成為膠狀物質——硝化甘油。


    隨後又通過將硝化甘油壓成片狀、切條、幹燥硬化,這才終於製造出了,具有軍事用途的無煙火藥。


    如今兩個月時間過去了,硝化甘油生產廠家,已經在京城馬家莊的武器研究所,正式開工生產。


    若是半年之內,工廠沒有出現重大事故,而且火藥產量還算可觀的話,李鴻飛很有可能,下達增加生產廠家的命令,用以在今後國防部的武器應用方麵,全麵替代黑火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國崛起1644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窮癌晚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窮癌晚期並收藏大國崛起1644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