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拒絕了荷蘭人的雇傭請求,但鄭成功也表示,同樣不會幫助英國人,並保證荷蘭人在遠東的利益,不會因為英荷戰爭而受到絲毫影響。


    其實鄭成功這些保證,不過是空頭支票而已。


    現在整個歐洲,估計也就隻有荷蘭人有錢雇傭大明水師了。


    孟加拉灣一場海戰,荷蘭人光是雇傭費就花掉了2000萬英鎊,當然,這其中基本都是用貨物抵債(荷蘭人的商船被英國人封鎖,貨物砸到手上也賣不出去)


    如今要在歐洲雇傭大明水師,其價格根本就不是英國人能出得起的。


    至於保證荷蘭人在遠東的利益,則根本不需要鄭成功做任何保證,畢竟英國人發動此次戰爭,隻是為了在歐洲確立海軍強國的地位,現在的英國人,還沒能力將手伸到遠東,之所以派遣艦隊進入遠東,也不過是為了堵截荷蘭人的商船,阻止荷蘭人從遠東輸送戰略物資罷了。


    隻要大明水師不在背後捅刀子,荷蘭人在印度地區的利益,目前還沒人能撼動。


    歐洲地區打生打死鄭成功根本不關心,遠東地區遲早是大明的地盤,如今有荷蘭人代管就夠了,沒必要讓英國人也摻和進來。


    所以即使鄭成功不做保證,李鴻飛也不會讓南洋水師插手歐洲戰事的。


    對於英國人那邊,左宏宇也是同樣的答複,在給了對方二十艘蒸汽戰艦的購買份額後,左宏宇保證,隻要英國人不在遠東搞事情,大明也絕不插手歐洲事務。


    言下之意很明顯,你們在南非開普敦,又或者亞丁灣、紅海等地搞事情,大明水師都不會管。


    雖然蘇伊士運河沒有開通,但從紅海走陸路經地中海前往歐洲,也是遠東商人的另一個選擇,英國人與荷蘭人爭奪地中海控製權,就是為了截斷荷蘭人的陸地運送路線。


    這兩條航線,隻要大明水師不參和,英國人與荷蘭人基本都是半斤對八兩,最終決定勝負的,隻能是北海地區的爭奪了。


    荷蘭人與英國人總共分到了五十艘蒸汽戰艦的購買份額,剩餘的二十艘蒸汽戰艦,法蘭西人以免費維修、保養此次出使歐洲的南洋水師,獲得了十艘蒸汽戰艦的購買份額。


    雖然免費維修與保養,並沒有讓大明水師賺到多少好處,但借用了人家的軍港,總得給點做出點表示不是?


    而意大利人更絕,知道大明如今在歐洲各國招募人才,意大利人答應,從國內派遣二十名各行各業的頂級科學家,前往大明進行為期五年的科學研究工作。


    意大利人如此大費周章,自然是為了剩餘的十艘蒸汽戰艦份額。


    當然這樣做雙方都有莫大的好處,受傳統思想的束縛,明朝本土科學家的創新能力,已經陷入了瓶頸,急需西方文化的衝擊。


    哪怕李鴻飛這個金手指在後麵保駕護航,也有些力不從心,至少在大明完成六年製義務教育之前,國內真的很難再出現像宋應星那樣,首屈一指的著名科學家了。


    尤其是最近幾年,無論蒸汽機問世,還是蒸汽火車運行,熱氣球上天,其中都有西方科學家的影子,西方科學家那種敢於冒險的精神,是明朝本土科學家所不具備的。


    意大利主動派遣科學家前往大明,同樣也是為了從大明學習更為先進的科技,五年時間,足以讓這些科學家,在自身領域,獲得較大的突破了。


    作為文藝複興的發源地,這一時期的意大利,還是擁有不少著名科學家的,比如伽利略、喬爾丹諾.布魯諾、卡爾達諾、塔塔利亞、托裏拆利...........


    這些人中,有著名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數學家、醫學家、地理學家............


    雖然大多數人已經離世,但卻足以奠定意大利人在新興科學領域的領導地位。


    而這些著名科學家帶出來的學生,同樣繼承了老師的學識與智慧,或許受限於眼界問題,無法做到青出於藍,不過若是能將這些人帶迴大明,說不定在東西方思想的碰撞之下,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


    五年時間,意大利的科學家在大明補充知識的同時,大明學者也不會放過這個難得的好機會,自古以來華夏人的學習能力以及學習天賦,遠非其它國家能比的,到時候誰虧誰賺,這還真不好說.........


    至此,大明水師一百艘淘汰的蒸汽戰艦,全部預售完畢。


    唯一讓左宏宇無法理解的,便是李鴻飛在購買份額方麵,一定要偏向荷蘭人。


    哪怕是為了保證歐洲地區的軍力平衡,那也應該給英國人多一點份額啊!


    畢竟從歐洲各國海軍實力來看,荷蘭人似乎比英國人更強大。


    然而隻有李鴻飛心裏清楚,大明水師若不參與進去,此戰英國人必勝,好在最終結果,荷蘭人並不會傷筋動骨。


    哪怕蒸汽戰艦如今不能投入戰場,但隻要荷蘭人在蒸汽戰艦數量上,能保證一定優勢,荷蘭人必定不會甘心失敗,第二次英荷戰爭,說不定會提前爆發。


    到時候其他幾家同樣擁有蒸汽戰艦的國家,也極有可能趁機摻和一腳。


    歐洲剛剛經曆了長達三十年的大規模戰爭,唯一兩個沒有參戰的國家,如今也在消耗自己的海軍實力,如果再來一次這樣的大規模戰爭,整個歐洲的發展,很有可能會停滯不前。


    而這........就是大明的機會。


    此番大明出使歐洲之時,原本隻有二十一艘戰艦,然而迴程的路上,船隊規模卻擴大至一百多艘,其中一半裝載著羊毛紡織設備,熟練紡織工人,以及各國前往大明接收蒸汽戰艦的海軍軍官。


    另一半則是從歐洲各國采購的當地特產。


    沒辦法,蒸汽戰艦太過昂貴,即使分期付款,對這些國家而言,都是一筆不小的費用,於是很自然得,各國都采用了貨物抵債的方式。


    這一時期的歐洲,確實窮得可以,除了從非洲掠奪的黃金、鑽石還算值錢外,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或許就隻有文藝複興時期的各大名家油畫,以及各種藝術品了。


    於是左宏宇幾乎以白菜價,從歐洲各國搜羅走了兩大船,在後世算得上價值連城的歐洲名畫以及藝術品.............


    不提左宏宇的歐洲之行如何大賺特賺,如今坐鎮北京的李鴻飛、史可法、吳浩等大明重臣,此時卻在犯愁。


    其中原因,說出來倒是有些令人哭笑不得。


    原來,李鴻飛等人,是因為錢多而發愁。


    沒錯,國庫空虛之時,這裏要錢,那裏也要錢,很多時候甚至需要拆東牆補西牆,大家為此犯愁也很正常。


    可自從華夏龍幣發行之後,國庫充盈的大明朝廷,卻在為如何花錢而犯愁。


    軍費問題,早已順利解決,甚至慷慨起來的國會,還主動增加了武器研發預算,以保證官辦武器研究院的領頭地位。


    像周福仁這種半官營性質的武器研究所,如果不能及時進行技術革新,將來很有可能隻剩下生產民用產品的結局了。


    大明軍工業正處於蓬勃發展時期,大把資金的注入,更是讓軍工研究人員,充滿了熱情。


    如今的朝廷,用一句流行話語來說,那就是——有錢、任性!


    而大明自從全麵改革後,教育行業也得到了大力改善,六年義務教育,已經變成了六年免費教育,朝廷砸下大把銀子之後,各州縣的公立學校,在原來免學費的基礎上,又免除了課本費,與住宿費。


    大明目前的國土麵積,以及國內的交通狀況,最多隻能將公立學校,開辦到縣一級,每座縣城按照其人口數量,開辦兩到五所學校。


    如此一來,學生上學,大多都要采取寄宿製。


    之前由於財政困難,學校雖然免除了學費,但還得收取課本費以及住宿費,不少家庭拮據的,隻能讓孩子每天早早起床,走上個把時辰,去學校讀書。


    甚至有些思想轉不過彎來的大人,幹脆讓孩子逃避上學,在這些人看來,自家孩子就不是讀書的料,與其浪費錢財,倒不如在家放牛做家務,將來老老實實伺候家裏這一畝三分地。


    這些老百姓雖然沒文化,但不代表他們不會算賬,當然,他們也就隻能算到眼前的蠅頭小利。


    當初朝廷推行強製教育製度時曾說過:凡六歲以上,十歲以下孩童,必須入學讀書,違者罰銀十兩。


    十兩白銀,看似一筆不小的數目,但真要算起來,六至十歲也就是四年八個學期,在寄宿需要收費的情況下,一個學期的住宿費大約要五百文銅錢,加上生活費每天最低也要六文錢(六文錢在當時隻能購買三個包子,學校食堂好一點,可以買到四個白麵饅頭),一學期(120天)的生活費,最少需要720文銅錢,算上雜七雜八的書本費,一個學期下來,花費的錢財絕對不會低於一兩五錢銀子。


    一學期一兩五錢,八個學期就是十二兩白銀,如果讀完六年十二個學期,那花費就得十八兩白銀,而且孩子因為寄宿學校,在讀書期間,還沒法分擔家裏的家務,等於這十八兩銀子全部白花了。


    其實大多數老百姓都希望自家孩子能有出息,可是麵對繁重的學費,不少生活拮據的家庭,打起了退堂鼓。


    他們寧願交付那十兩銀子的巨額罰款(考慮到老百姓的家庭狀況,這種罰款會從每年繳納的農稅裏麵,分期扣除)也不願讓孩子去上學。


    畢竟在古代,六歲以上的孩童,已經相當於半個勞動力了。


    隻有那些望子成龍,或者無需寄宿的家庭,在精打細算之下,選擇了讓孩子讀書。


    不過如今不一樣了,朝廷資金充裕,大筆一揮,教育部跟著沾光了,直接一紙詔令,在原來免除學費的基礎上,又免除了課本費以及寄宿費,甚至學生的生活費,都可以每月從家裏自帶大米進行抵賬。


    這樣換算下來,不僅免除了一年一兩白銀的住宿費,一兩銀子的書本費(在油印技術普及之前,書本費還是很貴的,這也是為何一般人讀不起書的主要原因。新的印刷術不僅方便了華夏龍幣的印製,書本的價格也變得低廉起來)。


    加上孩子在家同樣也得吃飯,在學校用大米抵餐費,倒也能讓家長們接受。


    最關鍵的是,這樣換算下來,讀書一年的花費,也不會超過一兩銀子,相比於十兩白銀的罰款,家長們自然願意讓自家孩子,多學點知識。


    直到現在,李鴻飛提出的全民教育製度,才算是真正得以實施。


    然而,就算是軍事、教育這兩大缺口,還是沒法消化掉國庫的資金,可見如今的國庫,是有多麽充盈,用兩個字來形容,那就是“土豪”。


    財政部成了“土豪”,自然得“豪”一點,這些錢與其放在國庫發黴,倒不如全部花出去,隻有全國經濟增長了,稅收才能再次增長。


    畢竟依靠印製鈔票致富,那可不是長久之計。


    頭兩年為了滿足市場需求,朝廷可以大肆印製龍幣,可一旦市場飽和,這印製紙幣的利潤也就沒了。


    要想始終保證國庫充盈,始終保證全國經濟穩步增長,就必須讓錢生錢。


    投資軍工業,能在鞏固國防的同時,發展國內的重工業體係,等這一套體係完全建立,大明不僅國力能再次上升一個檔次,還能有力地刺激國內經濟。


    投資教育事業同樣如此,等到國內各行各業的人才越來越多,創造出來的經濟效益,自然也不是如今的大明能比擬的。


    所以,趁著大明國庫充盈之際,這些錢,該花的還是得花,甚至要想盡辦法將這些錢花出去。


    於是吳浩想到了投資,給那些有創業意向的商人進行低息,甚至是無息貸款。


    然而,在這一點上,華夏銀行已經走在了前麵。


    華夏銀行同樣賺取了大量銀子,各大股東加起來的利潤,甚至比朝廷賺得更多,作為一個以營利為目的的機構,用手上的錢來生錢,自然是必須掌握的技能。


    雖然華夏銀行的貸款利率,比朝廷要高上不少,但它依靠全國各大分行的儲備金優勢,輕鬆便擠走了朝廷這個競爭對手。


    誰讓朝廷的國庫是與地方府庫分開的,就算可以讓地方官府進行撥款,但各部門之間複雜的審核製度,就不是那些想要創業的商人們願意等待的。


    給民間商人提供貸款這條路被堵,大明各地近年來又是風調雨順,沒什麽大災大難需要朝廷撥款救援,這下吳浩終於體會到,錢多到花不完的煩惱了。


    “要不,給朝中百官漲點俸祿如何?”史可法提議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國崛起1644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窮癌晚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窮癌晚期並收藏大國崛起1644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