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所料,最後的全國軍製改革投票,以304票讚成,27票棄權,30票反對的巨大讚成率順利通過。


    會議結束,一眾軍方將領各懷心思地離開,從今往後,除三個主力集團軍,與兩支大明水師艦隊外,其餘軍級以上將領手上的兵權,還不如手底下一名師長。


    “行了,其實也沒什麽好抱怨的,在闖賊出現之前,大明境內也隻有邊關將領手握重兵,如今國內戰事結束,朝廷收迴兵權也無可厚非。”一名將領自我安慰道。


    確實,明朝中後期,朝廷對軍隊的掌控能力還是十分強大的,隻是到了最近幾十年,各地不斷爆發農民起義,朝廷主力無法兼顧,隻能將兵權下放,讓各州府自行招募軍隊,從而導致各地總兵實力暴漲尾大不掉。


    “現在唯一的意外,就得看江西的黃德功將軍了,他手上可有足足十萬大軍,按照方才的整改內容,這十萬大軍隻有一半能成為守軍,分散在南方各州府,剩餘一半要就地解散,你們覺得黃老將軍會善罷甘休?”有人說道。


    李鴻飛在議會上說的話,大家也不會全信,人家都敢集結軍隊了,未必不敢直接反了。


    由此可見,黃德功的保密工作,還是很到位的。


    “不僅是黃老將軍,方才我看了一下,好像還有幾名軍長沒參與會議,另外那些沒有獲得國防部授職的地方將領,一個也沒來。聽說江西今日也在舉行軍事會議,其目的就算我不說,大家也應該清楚。”又有一人說道


    所謂的地方將領,其實就是地方民兵與遊擊隊性質的將領,甚至還有部分是土匪招安過來的,這些人的職務與資料,還未在國防部登記,可以說連國防部都不清楚,這些人手上究竟有多少兵力。


    當然,無論是之前的東廠,還是如今的國安一處,對這些都有相關的資料記載,隻是尋常國防部參謀,沒資格查閱而已。


    “沒錯,第一集團軍雖然能打,但這些將軍也不是吃素的,就算被朝廷坑了一把,但每個人手上或多或少也能匯聚近萬人,隻要拖上三五個月,各地處於觀望的將領定會紛紛響應,朝廷就算不願意,也不得不妥協,因為軍製改革是朝廷單方麵宣布的,隻要他李定國敢擴軍參與內戰,就等於是在宣布軍製改革作廢。”有將領分析道。


    在他們看來,朝廷軍製改革過後的兵力,在保證邊境安定的同時,最多能空出十萬戰兵應付國內局勢。


    隻要時間一長,朝廷不得不增兵,邊境的兵力無論如何不能動,那麽就隻能再次增加國防軍編製,屆時,朝廷的軍製改革也就隻能無疾而終了。


    “老實說,要不是手下軍官,基本都是從南京軍事學院出來的,勞資才懶得來這裏聽他們搞所謂的軍製改革!”一名脾氣火爆的將軍,直接就說出了心裏的想法。


    直到此時,李鴻飛成立南京軍事學院的另一個目的,總算是曝光出來了。


    “紀滔兄,幸虧你沒南下,人家僅憑五十人,就能深入敵境千裏,輕鬆摘下朱由崧的項上人頭,你覺得江西黃德功如此大張旗鼓,朝廷真的會這樣拖下去嗎?”


    這些人中,也有看得比較長遠的,從國防軍對付朱由崧的手段來看,任何阻擋軍製改革之人,都不會有什麽好下場。


    而此時的南昌府,也確實如這名將軍所言,甚至連第一集團軍都還沒出手,就在黃德功與特戰隊員的配合下順利解決了。


    當黃德功宣讀聖上“密旨”,並當場表示支持軍製改革之時,潞王朱常淓臉都氣綠了。


    最可惡的是,黃德功調集十萬大軍,並非北上勤王,而是為了震懾各路諸侯帶來的兵馬,同時還以通敵叛國罪,逮捕了劉澤清、高傑等領軍大將。


    就連朱常淓本人,也得隨同進京,前往宗人府交代自身問題。


    幾名不服氣的將領,當場準備發難,想要帶領自己的部下,殺出南昌府,結果楊秀帶著手下特戰隊員,將一麻袋人頭扔向大廳,現場很快便安靜下來。


    手下領兵將領的腦袋都搬家了,這時候就算能衝出會議室,也很難短時間內召集軍隊衝出江西了。


    至於史德威的第一集團軍,如今在揚州一線還未渡江,得知江西問題已經圓滿解決後,史德威隨即下令全軍就地駐紮,督促江南各省軍製改革事宜。


    北方各部兵力原本就被打散,加上沒有高層將領從中作梗(都被請到京城開會去了),軍製改革進行得十分迅速。


    而南方速度同樣不慢,原本南方就一直在進行改革,有一定經驗與基礎,加上黃德功十萬大軍率先裁軍作為表率,更有十萬戰兵坐鎮揚州,一眾小軍閥,也隻能半推半就地配合起軍製改革。


    從五月初直到五月底,國防部一口氣裁撤了將近三十萬大軍,能繼續留在部隊的,基本都是國防軍的精銳,即便是各地守軍,他們的戰術水平,也比之前的關寧鐵騎隻強不弱。


    裁撤掉將近三分之一的軍隊,戰鬥力不降反升,直到這時,李定國才真正明白李鴻飛始終堅持軍製改革的根本原因。


    ——


    ——


    期待中的明軍內亂沒有爆發,阿濟格、與順治的滿清八旗至今杳無音信,東北死了個朱由崧也徹底偃旗息鼓,氣得巴圖爾琿台吉大罵飯桶。


    畢竟在這次博弈中,隻有他們蒙古人跟漢軍正麵交鋒,而且還吃了大虧。


    現在什麽好處沒撈著不說,還將明廷給得罪死了,眼瞅著邊境封鎖越來越嚴重,甚至明朝商人也開始自發參與聯合抵製,如今連走私這條路都被徹底掐斷了。


    終於巴圖爾琿台吉慫了,他可不想過一日三餐隻能吃肉,連糧食與茶葉都沒有的日子,隻能遣使向明朝議和,希望能恢複兩國邦交。


    其實這樣的封鎖對大明也沒多大好處,沒有蒙古提供的牛羊肉,北方地區的老百姓,一日三餐都難見葷腥,長此以往,營養方麵同樣會嚴重失衡。


    別問為什麽不吃豬肉,正德十四年(1519年),因“豬”與明代皇帝朱姓同音,被令禁養,旬日之間,遠近盡殺,有的則減價賤售或被埋棄。


    雖然禁豬之事持續時間不長,正德以後養豬業又得以發展,但是經曆這次事件後,老百姓對養豬保持謹慎態度,南方稍微好一點,畢竟“天高皇帝遠”,這些北方的居民,則寧願養雞養鴨也不願意養豬。


    加上北方連年戰亂,別說豬肉,雞鴨也沒人願意去養了,沒有了蒙古提供的肉食,老百姓真就隻能餐餐吃素。


    好在正是因為戰亂,老百姓一日三餐能有口吃的就不錯了,這才勉強堅持下來。


    不過等到北方經濟複蘇,老百姓富裕之後,肉食方麵還是需要解決的,所以這互市,還是有必要恢複。


    然而國家也有國家的尊嚴,現在都開戰了,總不能你說停戰就停戰,說恢複互市就恢複互市吧。


    要想停戰可以,要想恢複互市也行,那就像以往一樣,對大明俯首稱臣,每年進貢牛羊各萬頭,同時戰馬也得加入互市行列,每年至少向大明出售戰馬兩萬匹。


    以上條件必須全部應允,否則李鴻飛寧願花費大價錢在北方搞養殖業,也要將封鎖進行到底。


    兩個條件,第一個還好,畢竟準格爾部以前就一直向明朝進貢,後來皇太極統一了蒙古東部,切斷了準格爾部與明朝的聯係,雙方這才斷交。


    如今連滿清八旗都被趕跑,雙方恢複往日從屬關係也無可厚非。


    但戰馬一直是北方民族最重要的戰略物資,巴圖爾琿台吉自己都嫌戰馬不夠用,那裏肯出售給明朝?


    而且兩國剛剛交戰,巴圖爾琿台吉也知曉明軍的厲害,如果再讓其擁有龐大的騎兵部隊,那整個漠北還不得成為明朝的牧場?


    可惜,巴圖爾琿台吉不答應也得答應,明廷已經明確表態,如果準格爾部不願意出售戰馬,那明朝就找別的蒙古部族,甚至不惜花重金,派人去更遠的西域,或者大食引進戰馬。


    打,打不過人家,就連限製都做不到,巴圖爾琿台吉能做的隻有妥協。


    至此,西北地區的問題,也算是圓滿解決了。


    內憂外患都已化解,變法維新在大明也實施了五年之久,各省官員多少都累積了一點的經驗,實施起來還算順利。


    如今的李鴻飛,每天除了批閱一些無關緊要的文件,便沒事可做,忙碌了五年之久,一下子閑下來,李鴻飛的心裏,倒還真有些空落落的。


    “對了,北京的武器研究所應該快弄好了,沒事的時候,可以去那裏走走。”李鴻飛自言自語道。


    戰爭雖然結束,但李鴻飛對武器研發的要求並未停止。


    火器已經出現幾百年,明朝雖然從未停止對火器的研究,但閉門造車始終是下乘,甚至最近幾十年明朝隻能靠引進西洋火器,來進行火器升級更新了。


    殊不知,你引進人家的東西,人家未必就不能學你的,而且人家是“送貨上門”,學走的都是最先進的技術,送給你的,不過是快要淘汰的二手貨了。


    要想挽迴這種被動局麵,那就必須主動去人家地盤“蹲點”。


    一來,可以學到人家最新技術,取長補短,提升綜合國力。


    二來,能借此保持華夏的神秘感,你能看到的,隻能是我想給你看的。


    就像另一個時空的“日不落”帝國,雖然與華夏通商幾百年,而且在派遣使臣覲見乾隆皇帝時,還一副謙卑的樣子,但時隔幾十年後,便用巨艦大炮,打破了國人的天朝夢。


    當時的國人,無論怎麽也想不通,一個小小的彈丸之地,竟然有如此強大的實力。


    殊不知,人家這個彈丸之地,在海外擁有的殖民地,已經圍繞地球連城一圈了。


    所以說保持一定的神秘感,手握足夠的底牌,遠比盲目自大,讓人一眼看穿要有利得多。


    隻有主動出擊,同樣將勢力擴張到海外,將世人的注意力轉移到海外,這樣華夏至少還有一個緩衝的餘地。


    最後一點,則是為了利益。


    西洋國家為什麽在大航海時代後,一個個都能飛速崛起?


    工業革命是其中之一,但歸根結底還不是通過殖民掠奪,累積了足夠的財富,沒錢,你拿什麽發展國內的工業。


    世界就這麽大,殖民地也的數量有限,多一個國家搶奪,其他國家的收獲也就少很多,既能限製西歐國家經濟發展,又能促進大明經濟實力增長,這樣的好事,李鴻飛豈能不參與?


    而要做到上麵這幾點,武力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連海外殖民地都爭奪不過對方,那還有什麽資格自稱天朝上國?


    所以,即使大明如今沒有了戰爭威脅,李鴻飛也沒有放棄對武器裝備的研究。


    他打算將大明的軍事水平,再次提升一個檔次,陸軍方麵至少得上馬金屬子彈生產線,並弄出重機槍,海軍方麵也得上馬鐵甲艦,而空軍.........最次也得讓熱氣球擁有五百公斤以上的載彈能力。


    不過這些事,還隻是接下來的一些規劃,武器研究也並非一朝一夕,李鴻飛之所以不願閑下來,更主要的原因,是他不知道該怎麽麵對戚紅英。


    當初李鴻飛授意國防部,批準了戚紅英遞交的辭呈,但人家好歹為大明立下過赫赫戰功,不可能一擼到底,讓其做一個平民百姓吧。


    於是怎麽安排戚紅英的職務,成了一個令李鴻飛頭疼的問題。


    原本想先給對方放個假,休息一段時間,李鴻飛也好趁著這段時間,將政府班子理順,然後再看看有什麽合適的職位給對方。


    結果這假期有點長,足足放了半年之久。


    而且李鴻飛一忙起來就昏了頭,等到想起還有戚紅英這號人的時候,政府班子已經搭好,該任命的職務已經安排妥當,以戚紅英的資曆,除非去地方省份當個一方要員,否則在中央,就算不入內閣,那也至少是各部門的主官。


    可是不管地方要員,還是中央各部主官,都是最近才任命的,撤誰都說不過去。


    戚紅英得知自己被遺忘,當即就不幹了,直接賴在李鴻飛家裏不走,非得要李鴻飛給個說法,要麽準其辭官迴鄉,要麽趕緊安排職務。


    其實戚紅英倒不是為了一個職務斤斤計較,關鍵是她居然被人遺忘,這事兒擱誰心裏都受不了。


    更何況戚紅英主當初動辭職,一半是為了自證清白,另一半其實還是不想李鴻飛難做。


    先前就說了,戚紅英做總兵以來,立下過赫赫戰功,以她的資曆,在李鴻飛從政之後,怎麽也輪不到李定國來做這個國防部長。


    而一個女人當國防部長,掌管天下軍隊,這讓老百姓怎麽看待李鴻飛組建的內閣?


    國防部還能如此順利地實施軍製改革?


    所以戚紅英無論如何,都得向李鴻飛討個說法。


    尤其是這幾日,戚紅英幹脆以看望姐姐(陳圓圓)的名義,硬是賴在李鴻飛家裏白吃白住。


    前幾日李鴻飛忙著解決裁軍跟西北邊境糾紛,每天基本要忙到很晚,基本很難與戚紅英見一麵,而戚紅英也很識趣,沒有胡攪蠻纏。


    如今終於放鬆下來,李鴻飛就不得不考慮,該如何麵對這個女漢子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國崛起1644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窮癌晚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窮癌晚期並收藏大國崛起1644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