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李鴻飛軟硬兼施,勉強算是穩住了大明內部的局勢,但關外的滿人部族,仍不可小覷。


    清兵入關前,整個東三省的滿人數量大約在六十萬左右(是人口而不是兵力),經曆這幾年的戰亂,滿清表麵上看似損失慘重,但最終安全退出關外的,還是有大約四十萬左右的人口。


    也就是說,這五年時間裏,滿清在關內,損失的基本都是漢人,要不是因為爭奪權力而分家,滿清的實力在關外還是十分強大的。


    李鴻飛若以為將滿清趕出關外就能高枕無憂,那真就是大錯特錯了,關外可是滿人的主場。


    且不說明軍大部分士兵,都來自江南,不適應北方的氣候條件,單就出關野戰方麵,明軍就不是清軍的對手。


    以前在中原,明軍屢戰屢勝,那是因為明軍目標明確,就是為了攻城。


    中原腹地處處是城池,明軍抱團攻城,那清軍就得守城吧。


    如此一來,清軍騎兵優勢根本無法發揮,因為無論清軍實施什麽樣的戰術,明軍就隻有一個目的,攻城!


    加上關內老百姓的策應,使得清軍對付的不單單是明軍,更是天下千千萬萬的漢人百姓,豈有不敗之理?


    然而現在不一樣了,關外土地貧瘠,往往幾百上千裏,都難以見到幾坐村莊,更別說城池了。


    這裏是清軍的主場,騎兵占據了天然優勢,以步兵作為主力兵種的明軍,除了固守城牆外,根本沒法主動發起攻擊..........


    既然隻能防守,那就沒必要浪費過多兵力在東北,裁軍發展國內經濟,成了李鴻飛目前最重要的任務。


    可大明不動,不代表滿蒙等地不過來挑釁。


    由於大明要實施軍製改革,所以不得不提前給底下老百姓透露風聲,爭取民意的同時,也是為了引出那些心懷不軌之人。


    結果國內軍閥還沒什麽動作,國外勢力倒是先跳了起來。


    按理說,明朝要裁軍,主動削減實力,對周邊國家應該是好事,完全沒必要反對啊!


    可是人的貪婪是無止境的,尤其是得知,李鴻飛與朱由檢鬧“不和”之後,不少勢力覺得這是個機會。


    能作為一國之主,或者一方勢力的首領,都不是簡單之輩,明朝這樣大張旗鼓的裁軍,非但沒能讓他們感覺絲毫安全,反而有種風暴來臨前的沉悶感覺。


    稍微懂點軍事常識的人都明白,兵貴精不貴多。


    以前大明號稱雄兵百萬,但朝廷能指揮得動的,隻有十來萬禁軍,各地邊軍雖然強悍,但基本都是聽調不聽宣。


    說白了就是拿著朝廷的錢,養自己的兵,再加上吃空餉,虛報編製等情況,真正打起來,這些國家或者部落,往往麵對地明軍絕對不會超過十萬。


    然而明朝一旦真正完成軍製改革,將軍隊牢牢掌握在朝廷手中,那麽周邊國家以後麵對的明朝軍隊,很可能就是整個大明的軍隊了。


    而且明朝軍隊為了保證足夠的戰鬥力,在削減編製的情況下,定然會在武器裝備上下功夫。


    明軍如今在野戰方麵,都有能硬抗滿清騎兵的戰鬥力,若是再予以加強,誰知道會整出一幫什麽樣的妖孽?


    所以要想瓦解明軍的軍製改革,那便是趁著明朝內部還未徹底穩定,率先挑起邊界緊張氛圍。


    1649年十月,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以大明封鎖邊界,關閉民間互市為由,糾結騎兵三萬,繞過嘉峪關,進入西北地區大肆劫掠。


    而當時明軍第六集團軍,恰好在西北地區實施土地改革跟剿匪,於是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入境沒多久,便一頭撞到了十萬大明國防軍槍口上,僅僅一個月時間,便丟下一萬多人馬,倉皇撤迴蒙古境內。


    本以為這隻是一件小事,加上當時朱由檢忙著遷都,李鴻飛忙著兵變,得知對方已經被打退,也就沒有過多在意。


    誰成想,這件事被蒙古人記恨,於次年開春(1650年三月)由巴圖爾琿台吉親自率領八萬騎兵,陳兵嘉峪關外,隨時準備向明朝發起進攻。


    這巴圖爾琿台吉或許沒人知道,但他的第六子大家一定熟悉,那就是讓康熙禦駕親征的葛爾丹。


    巴圖爾琿台吉是西部蒙古部族的首領,而且沒有被皇太極收服,屬於蒙古八旗之外的部族勢力,以前更是一直與明朝保持交好。


    可這次為什麽要招惹大明呢?


    這其一是因為糧食。


    明軍為了削弱關外滿清的勢力,實施了糧食禁運,並關閉了邊關的幾處民間互市城鎮,別說糧食,就連鐵器、茶葉、鹽巴之類的,都不能流向關外。


    此舉不但扼住了滿清,同樣也牽連了那些與大明交好的部族。


    可是李鴻飛當時也沒辦法,戰爭剛剛結束,北方本就千瘡百孔,自己的老百姓都快吃不飽飯了,這糧食怎麽可能運往關外。


    他不能指望商人自覺將糧食留在關內,隻能實施軍令,強行禁止雙方通商。


    至於第二嘛........巴圖爾琿台吉實力膨脹,想要從大明這邊撈點好處。


    當初明軍登陸天津,五萬蒙古八旗不戰而逃,這些家夥最後都沒在迴滿清的地盤,而是直接帶領自己的族人,迴到了蒙古大草原,投靠了如今實力最大的巴圖爾琿台吉。


    一下子增加近十萬人口,其中還有五萬戰兵,巴圖爾琿台吉內心自然膨脹起來.............


    這還不算完,東北阿濟格一部,也有了動作。


    之前多鐸攻破揚州後,抓走的福王朱由崧,這時候也被放了出來,率領一眾漢人降將,在寧古塔舊城,建立後明政權,揚言李鴻飛篡權竊國,鼓勵各地將領起兵反李。


    朱由崧這頭憨貨,如果是在國內,早就被國防軍給滅的連渣滓都不剩了。


    因為不但李鴻飛想滅了他,就算是朱由檢,也不會允許他這樣蹦躂,畢竟朱由檢還沒死,你朱由崧就跳出來建立政權,是不是太心急了?


    好在阿濟格知道朱由崧不過是個攪屎棍,放他出來就是為了惡心明朝,吸引明軍注意力的。


    相信這種情況之下,不管李鴻飛還是朱由檢,都會寧願放棄對付西北邊的巴圖爾琿台吉,也要派出大軍死磕東北的朱由崧。


    無論是明軍將注意力放在哪一邊,他們滿清都能從中漁利.............


    “好家夥,一個在西北,一個在東北,相隔萬裏之遙,竟然能同時搞事,這怕不是什麽巧合吧。”


    李鴻飛得知情報後,第一反應就是有人從中作梗。


    “滿清韃子還未死心?不過他們這樣做有什麽好處呢?朱由崧那邊還好解釋,可巴圖爾琿台吉那家夥不傻,真敢將我大明得罪死了?”李定國不解道。


    “或許這裏麵還不止滿清的身影。”李鴻飛忽然說道。


    “什麽意思?”李定國更不明白了。


    能在邊境攪動如此大的陣仗,除了滿清有這個能力,還會有誰?


    “嘉峪關那邊有八萬蒙古騎兵,而且去年還繞過長城對關內實施了劫掠,你覺得我們需要多少步兵,才能將這八萬騎兵擋在邊境?”李鴻飛問道。


    “保守估計,戰兵不能低於六萬,地方守備軍同樣不能低於六萬,否則很難對其形成圍堵,稍有不慎,對方就能衝入關內,對西北百姓造成傷害。”李定國迴答道。


    李定國的數據很悲觀,即使如今裝備精良的明軍,十二萬對八萬也才能勉強應付。


    其實這也是沒辦法,西北地區大部分荒無人煙,可以利用的城池實在是太少了,兩條腿再厲害,也跑不過人家四條腿,人家根本不用跟你打,光是遛彎就能將你遛死。


    “那你知道如果按照軍製改革實施後,嘉峪關附近,有多少戰兵,多少守軍嗎?”李鴻飛再次問道。


    現在西北有一個還在搞土改的集團軍,加上嘉峪關的三萬戰兵,對付八萬蒙古騎兵綽綽有餘。


    但前提是,這段時間內,不要實施軍製改革。


    “您是說.........他們衝著軍製改革而來?怎麽可能,這幫蒙古人吃飽了撐的?”李定國不信。


    人家在邊境上搞事情,跟你的軍製改革有什麽關係,說李鴻飛疑神疑鬼都不為過。


    “好,蒙古人的目的是什麽暫且不提,我來告訴你,實施軍製改革後,西北地區有多少兵力。”李鴻飛一邊拿出改革計劃書,一邊指著地圖說道:“按照改革之後的國防軍數量,整個西北地區,我們隻能布置六萬戰兵,兩萬守軍,總兵力僅僅八萬,如果這時候巴圖爾琿台吉入關,我們最少還得調一個軍(三萬人)過去,才能將對方趕出國境。”


    戰兵跟守軍最大的區別是戰鬥力,但對付騎兵,不僅僅是戰鬥力的問題,更需要強大的機動力量,這一點上,明軍沒有,隻能用人數來彌補。


    “這有什麽?不就是一個軍嗎?就算調過去了,咱們也還有二十萬戰兵,並不影響軍製改革啊!”李定國說道。


    他明白李鴻飛是擔心,軍製改革如果沒有足夠的軍隊震懾,很容易引起國內軍隊將領的反彈,稍有不慎,改革很可能引發內戰。


    但就算往西北增兵,那也隻不過調走了三萬人,根本算不得什麽。


    “關鍵是,東北這邊還有個朱由崧!他這樣挑釁,如果不能以雷霆手段滅了他,我大明顏麵何存!”李鴻飛再次說道。


    沒錯,相比於巴圖爾琿台吉,朱由崧的威脅更大,人家畢竟是大明皇室,在東北地區妖言惑眾,說李鴻飛控製了朱由檢,再加上去年的兵變早就鬧得沸沸揚揚。


    這時候就算朱由檢親自出麵澄清,也難保不會被有心人歪曲事實。


    唯一的辦法就是——打!


    直接出兵滅了對方,看看誰還敢動歪心思。


    之前李鴻飛就準備在國內找個軟柿子,結果大家都很識趣,現在有了挑頭的,不滅掉對方,難免不會有更多跟風的家夥出現。


    殺雞儆猴,朱由崧必須死。


    “我明白了,一旦我們對朱由崧開戰,那麽又得去掉十來萬戰兵(勞師遠征,軍隊少了更加不行),剩下一個集團軍,除了防備京畿重地外,還得防禦滿清跟蒙古八旗,根本沒多少兵力應對軍製改革的突發事件了。”李定國也反應過來。


    原本計劃,西北駐守六萬戰兵,東北駐守六萬戰兵,華中以及京畿共同駐守六萬戰兵,再配合這些地方的守軍,鞏固邊防綽綽有餘。


    剩下的十二萬戰兵,則可以專心應付國內的軍製改革。


    可現在倒好,西北不得不防,而東北又不得不打,一下子兩線開戰,國內的軍製改革短時間內是沒法實施了。


    “要不咱們緩緩,先解決眼前麻煩,這改革什麽時候不能改嘛。”李定國出主意道。


    “難啊!現在大部分軍隊被打散,正是軍製改革的最佳時機,一旦土改跟山匪被剿滅,各個集團軍司令收攏兵權,誰還會讓國防部去刮他們身上的肉?”李鴻飛歎息道。


    如今確實是最佳的軍製改革機會,為了這一天,從當初西征的初次軍改到現在,李鴻飛足足謀劃了三年,如果不能成功,等到這些封疆大吏都醒悟過來後,絕對會團結一致,抵製國防部的改革方案。


    “韃子實在是太狡猾了!”李定國氣憤道。


    他為了這個計劃,也是花費了大半年心血,如今眼看就要成功,卻不得不放棄,不惋惜是不可能的。


    “我之前就說過了,這裏麵不止有滿清的身影,阻止軍製改革最終的受益者,可不是滿清跟蒙古人,惹急了勞資就算拚著不進行改革,也要滅了他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李鴻飛冷冷地說道。


    “您是說.........”李定國這次終於明白了。


    定然是軍隊中的領兵大將從中搞鬼,隻有他們才會希望軍製改革失敗。


    巴圖爾琿台吉需要的不是戰爭,他們隻是想要獲得互市的機會,隻要有將領承諾,破壞軍製改革,到時候就能恢複以往的大明邊關守軍體製,巴圖爾琿台吉自然會十分痛快地答應。


    而東北那邊,如果沒有明軍將領在內部策應,朱由崧建立後明的消息,怎麽可能這麽快傳入關內?(朝廷與地方百姓,幾乎同時得知後明的消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國崛起1644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窮癌晚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窮癌晚期並收藏大國崛起1644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