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立冬了,我所了解的習俗是要吃餃子。
一開始想著晚上的時候全家去一個餃子館好好吃一頓,但前兩天疫情隱約緊張,出於擔憂就沒有去。
又想著要不要自己包,但想著今天周一,自己包又麻煩,也就不太想包了。
於是去超市買了兩袋水餃,一袋豬肉玉米,一袋香菇三鮮。迴家煮著吃了,味道各有千秋。
豬肉玉米的是甜口的,甜玉米粒的清甜和豬肉豐厚的香氣相得益彰。
香菇三鮮的是鹹口,香菇不但增添了香氣,還增加了另外一重口感的層次。
我是很喜歡吃餃子的。小時候經常去餃子館吃飯,前些年速凍餃子也吃了不少。
這麽多次吃下來,確實也有過一些比較特別的體驗,比如奇怪的口味。
比較尋常的奇怪口味大概是西紅柿雞蛋餡的餃子。不得不說,我覺得這種餡料和餃子的做法似乎不搭。西紅柿水分較大,做成餡料無論水分多少似乎都沒法保證比較好的口感和風味。
還有一陣子經常吃一個牌子的速凍餃子,不過是用的微波爐。其中一個種類不知道是配料還是做法的問題,餡料吃起來似乎放了馬蹄(荸薺),而且存在感不低,拖累了整個進食體驗。
我還隱約記得一種瓜花餃子,餡料貌似是黃綠或者橘黃色的,甜口的,吃的時候年齡還小,具體的口感和味道記不太清了,但不怎麽喜歡吃。
還吃過一些相當特別的,比如土豆餡的和奶酪陷的。這兩種是在同一家店買的,看上去和普通餃子區別不大,就是異域風格的,味道不差。
還有的就差別更大了,有一種方形扁平的,印象裏吃過的餡料有奶酪和蔬菜兩種。吃的時候覺得餡料偏少。
再有就是一種酥皮的餃子形狀的食物,餡料很多樣,不知道算不算餃子。鹹口的一般就是肉餡、奶酪陷、土豆餡之類的,甜口的則有巧克力餡和草莓奶酪蛋糕餡這一類,上麵撒上白糖和肉桂(似乎)。吃著大都不錯。
我喜歡吃餃子卻懶得包,專門物色過不少包餃子機。
第一次買的那種是一種號稱可以批量製作餃子的模具。一個金屬圓盤被三個金屬棍支撐,上麵有不少圓孔。
具體的用法是,先擀好一張可以覆蓋整個圓盤的麵皮,之後在對應每個圓孔的地方當上餃子餡,之後再覆蓋上另一張麵皮,然後用擀麵杖整體壓過。
理想的過程裏,在擀麵杖壓過的同時,一隻隻做好的餃子就會從圓孔處掉下來。
然而東西到手了之後我覺得這有點不太可信。圓孔比較小,具體製作的時候對麵皮的擀製和餡料的放置以及最後的擀麵過程要求都不低。我在網上看到的使用事例也隻是成功一半失敗一半,於是決定把它束之高閣了。
第二種餃子器是比較常見的按壓式的,一次做一個餃子。它就是一個兩個半圓組成的小工具,邊上有棱用來壓出餃子褶。具體做法是把工具打開,裏麵放一張餃子皮,再在中心放些餡料,之後將工具對著,一個餃子就做好了。
乍一看好像實用,然而仔細一想,手捏也用不了太久。如果是為了美感,似乎也沒有太大必要,因為這些褶太一致了,看著不像手包的。再加上買來的工具質量很一般,也就束之高閣了。
再後來還在某寶上觀察過全自動餃子包子機,點開一看發現和個生產線差不多。全自動確實是全自動,但有點太過了,看完了不想買,倒想著去吃速凍了。
大概這就是想在吃飯上省事但又不想太過對付於是最終嚐試都不成功的例子之一吧。
一開始想著晚上的時候全家去一個餃子館好好吃一頓,但前兩天疫情隱約緊張,出於擔憂就沒有去。
又想著要不要自己包,但想著今天周一,自己包又麻煩,也就不太想包了。
於是去超市買了兩袋水餃,一袋豬肉玉米,一袋香菇三鮮。迴家煮著吃了,味道各有千秋。
豬肉玉米的是甜口的,甜玉米粒的清甜和豬肉豐厚的香氣相得益彰。
香菇三鮮的是鹹口,香菇不但增添了香氣,還增加了另外一重口感的層次。
我是很喜歡吃餃子的。小時候經常去餃子館吃飯,前些年速凍餃子也吃了不少。
這麽多次吃下來,確實也有過一些比較特別的體驗,比如奇怪的口味。
比較尋常的奇怪口味大概是西紅柿雞蛋餡的餃子。不得不說,我覺得這種餡料和餃子的做法似乎不搭。西紅柿水分較大,做成餡料無論水分多少似乎都沒法保證比較好的口感和風味。
還有一陣子經常吃一個牌子的速凍餃子,不過是用的微波爐。其中一個種類不知道是配料還是做法的問題,餡料吃起來似乎放了馬蹄(荸薺),而且存在感不低,拖累了整個進食體驗。
我還隱約記得一種瓜花餃子,餡料貌似是黃綠或者橘黃色的,甜口的,吃的時候年齡還小,具體的口感和味道記不太清了,但不怎麽喜歡吃。
還吃過一些相當特別的,比如土豆餡的和奶酪陷的。這兩種是在同一家店買的,看上去和普通餃子區別不大,就是異域風格的,味道不差。
還有的就差別更大了,有一種方形扁平的,印象裏吃過的餡料有奶酪和蔬菜兩種。吃的時候覺得餡料偏少。
再有就是一種酥皮的餃子形狀的食物,餡料很多樣,不知道算不算餃子。鹹口的一般就是肉餡、奶酪陷、土豆餡之類的,甜口的則有巧克力餡和草莓奶酪蛋糕餡這一類,上麵撒上白糖和肉桂(似乎)。吃著大都不錯。
我喜歡吃餃子卻懶得包,專門物色過不少包餃子機。
第一次買的那種是一種號稱可以批量製作餃子的模具。一個金屬圓盤被三個金屬棍支撐,上麵有不少圓孔。
具體的用法是,先擀好一張可以覆蓋整個圓盤的麵皮,之後在對應每個圓孔的地方當上餃子餡,之後再覆蓋上另一張麵皮,然後用擀麵杖整體壓過。
理想的過程裏,在擀麵杖壓過的同時,一隻隻做好的餃子就會從圓孔處掉下來。
然而東西到手了之後我覺得這有點不太可信。圓孔比較小,具體製作的時候對麵皮的擀製和餡料的放置以及最後的擀麵過程要求都不低。我在網上看到的使用事例也隻是成功一半失敗一半,於是決定把它束之高閣了。
第二種餃子器是比較常見的按壓式的,一次做一個餃子。它就是一個兩個半圓組成的小工具,邊上有棱用來壓出餃子褶。具體做法是把工具打開,裏麵放一張餃子皮,再在中心放些餡料,之後將工具對著,一個餃子就做好了。
乍一看好像實用,然而仔細一想,手捏也用不了太久。如果是為了美感,似乎也沒有太大必要,因為這些褶太一致了,看著不像手包的。再加上買來的工具質量很一般,也就束之高閣了。
再後來還在某寶上觀察過全自動餃子包子機,點開一看發現和個生產線差不多。全自動確實是全自動,但有點太過了,看完了不想買,倒想著去吃速凍了。
大概這就是想在吃飯上省事但又不想太過對付於是最終嚐試都不成功的例子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