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


    運河島對何帆說:“現在基本可以肯定的是,現代版的《永泰縣誌》中沒有對於菜籃公的記錄,與此同時,說法中提到的他的故居並不能在網上搜到。


    我一點一點看過《永泰縣誌》那浩如煙海的信息。一個縣僅僅是大概的介紹也有許許多多的方麵,信息真是海量。


    從革命烈士名錄,到體育界人物,到中學高級教師,再到主任醫師,一應俱全,還有名洞名山,傳世文物等等,不一而足。


    這記錄難以置信的齊全,總共有703條記錄,真是包羅萬象。我甚至覺得,在讀完了這些條目之後,我會比永泰本地人更了解永泰縣。海量的信息最容易給人一種讀了之後就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感覺。


    現在我居然知道,在某一年永泰縣全縣放了多少場電影,有多少觀眾,人均年看電影多少場次,雖說這條信息現在看起來沒什麽用處。


    這些信息中,我先是比較細地閱讀了大量可能包含菜籃公信息的分支記載。在碑記,古墓葬,文物名勝,迷信,陋習,傳統節日,喪葬,道教,民祭,中醫,風俗,民謠,故事,著作這些條目下的記載中,都沒有找任何關於菜籃公的記錄。


    接著又看了看曆代的官員記錄。在縣誌之中,關於曆代主要行政長官的記錄是從宋代慶曆年間開始的,之前的長官無從得知。連一縣之長都沒有記錄,菜籃公陳俊如果是一個真是存在的普通百姓,能有記錄才怪了。明代之前的陳姓長官總共有4人,都在宋代,都不叫陳俊。


    我倒是找到了關於溫泉的記錄。文中說,‘本縣處在大型環狀構造的內中環部分,溫泉分布較為集中。赤錫棋盤格式構造是溫泉主要分布地,僅大樟溪沿岸就出露溫泉14處之多。’,同時還說,‘水溫一般在30~60攝氏度之間,最高達75攝氏度。’


    我成功地定位了百科中提到的,陳俊故居處的溫泉。根據記載,這處溫泉‘磺含量0.003毫克\/升,ph值8.0,總礦化度331毫克\/升。’


    看不出到底是否有益於養生,溫度沒寫無法核實。


    還有一個突破點就是看陳俊的故居是否存在了。根據溫泉的記錄,這溫泉位於“梧桐鄉北東湯埕村南約200米大河北側岸邊”。


    從網上地圖來看,村子西側有一片旅遊度假區,有些標出名字的建築,其餘地方零零散散有點標出名字的建築,整體看來,標出名字的建築比較稀疏。北邊一點有個名勝古跡,名叫鼇峰宮。


    很難搜到任何關於這個鼇峰宮的信息,搜索結果大多指向另一座城市裏的鼇峰宮。從分辨率極低的衛星地圖上看,隻能猜測這處建築似乎規模不太大。


    無法確定陳俊故居是否存在,不過這所謂的故居在網上搜不到。另外可以肯定,這故居的名氣是小於此處搜不到的鼇峰宮的。


    如此多的信息和分析,也隻能得出菜籃公的記錄不實的可能性非常大。


    不過,這應該足夠了吧。”


    (三十五)


    何帆說:“讀了這麽多,你對現在永泰縣還有什麽了解?說來聽聽?”


    運河島笑笑說:“那可就多了。


    不過先說清楚,我了解的隻是1987年的永泰縣,因為縣誌隻是記載到那一年的十二月。


    畢竟讀了這麽多,收獲還是有的,我新了解到了許多民祭和迷信的種類,有一些之前沒聽說過。


    我還在諺語的記錄中發現了有趣的一條,‘三十年水流東,三十年水流西。’具體含義我並不清楚,沒準和那句網文中的名言相似?有點意思的諺語還有很多,有不少看起來都有點意思不明。


    還有句諺語說,‘桃三李四橄攬七。’這裏是中國原產的橄欖,不是地中海一帶產的另一種橄欖。諺語中的橄欖原產於中國南方。所以說橄欖菜其實是純正的中國食品。迴想起來,橄欖菜挺好吃的,不過很久沒吃了。


    說起蔬菜,我之前還有看過明代和清代的水稻和蔬菜的品種記錄,比較讓人費解的是,清代記載的品種數量比明代的少。


    在清乾隆版的縣誌記載中,有16個水稻品種,蔬菜有白菜、莧菜、芥藍等17種。


    而另一條記載中說,明萬曆年間,本縣蔬菜有31種。


    到底是什麽原因使得記錄中的蔬菜品種減少,從我的角度看是個謎。這蔬菜品種的減少光想著就讓人難過,明朝有那麽14種美味的蔬菜,還有烹飪搭配之後的種種變化,有不小的可能在現代吃不到了…


    唉…


    隻能寄希望於別的縣,市,或者省還有那些菜。


    另外,水稻的品種真多啊,看來雜交水稻出現在中國是有基礎的,如果沒這樣的基礎,沒準袁老當年可能就選了別的作物了吧?


    我之前還順便把關於日常飲食,筵席,還有風味食品的記錄細細讀了一遍。


    日常飲食篇中說,民國以前,大部分地區以番薯米為主糧。


    從網上看,番薯米和米沒關係,是番薯做的。百科並沒有明說番薯到底是那種薯,叫它地瓜好了。做法大概就是吧地瓜刨成絲,之後在水中浸泡,之後再撈出曬幹。


    這樣做出來,口味應該和地瓜幹比不了,因為許多糖分和澱粉都留在水裏了,所以估計主要就是地瓜的粗糙感吧?有一篇文章對於把地瓜做成番薯米的原因有個猜測:為了能作為存糧,不至於黴變腐壞。也許吧?感覺地瓜確實很容易發芽的樣子,雖然說芽也能吃,但作為主糧不太合適。


    還提到了魚魺和蟛蜞醬。我查了半天沒太確定魚魺究竟是什麽。魺的意思是指河豚,不過這麽一種有很高中毒風險的食物應該不是常吃的才對。至於蟛蜞醬,是由一種類似於小螃蟹,產於江河之中的名叫蟛蜞的水產做的醬。


    都沒吃過,很想嚐嚐。


    筵席篇主要講的是筵席的規格和習俗。


    要說最有趣的,應該是風味食品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運河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運河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運河島並收藏運河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