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持續到春末,才有所緩和,立夏之後,逐漸迴暖,直至五月中旬,才有了燥熱之感。


    今年的麥子收成,相較去年減產近三成,好在永樂豆沒多大影響,且此種現象也就山河四省比較普遍,其餘地界兒影響不算大。


    幸賴,百姓普遍有備荒意識,加之朝廷根據‘實際情況’,施行了減稅、免稅政策,並未造成流民流竄情況。


    一下子或減或免四個大省的田賦,以及其他省份的一些個州縣,這讓朱厚熜多少有些鬱悶。


    財政收入縮水,財政支出卻在擴大,收支越發不均衡……


    國帑有金山銀山不假,可如此情況,與坐吃山空何異?


    朱厚熜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鬼知道今年這氣象,明年會不會再來一出?甚至後年、大後年……


    熟讀實錄的朱厚熜可是知道,大明財政狀況雖一直沒出過大問題,可也不見得有多好。


    太祖一朝的財政盈餘,建文初上位就揮霍了小半,後又發生靖難之役……叔侄倆一通鬧,直接把太祖留下的家底兒敗光了。


    嚴格來說……當時就赤字了。


    (古代朝廷製定財政預算賬冊:以紅色字體代表支出,以黑色字體代表收入,即,朱出黑入。當支出大於收入,便以‘赤字’表述。)


    之所以不明顯,是因為寶鈔的超發,暫時性地掩蓋了赤字的事實。


    靖難過後……


    更為恐怖!


    永樂大帝花起錢來,即便放眼曆史長河,那也絕對是蠍子拉屎——獨一份。


    疏通運河,遷都順天,南征交趾,北伐草原,六下西洋,編撰永樂大典……


    精力旺盛的老祖宗那叫一個……精力旺盛。


    而且,永樂朝的戰爭,可真沒有小打小鬧過,打安南也好,征漠北也罷,出手就是數十萬。


    即便在海上貿易的巨額利潤加持下,大明財政依舊扛不住,赤字越來越大……直到仁宗上位,才總算勉強穩住了頹勢。


    之後又有宣宗十年的休養生息,積弊才沒有得到爆發,大明財政逐漸走向健康……


    可饒是如此,大明仍有大量的隱形赤字。


    誠然,單從賬麵上看,永樂一朝並沒造成什麽赤字,府庫有糧,百姓生活也勉強過得去;


    可實際上,這是用寶鈔恐怖的貶值,甚至幾乎失去信用換來的。


    英宗上位前期因過於年幼,加之張太皇太後不敢與官紳撕破臉,以致於海上貿易利潤被官紳瓜分,幾乎停擺,之後又有麓川之戰……


    幸賴,李青強勢迴歸之後,助英宗收迴了海上貿易的大權,後又經過一係列扶持工商業的措施,徹底扭轉了過來。


    可維持許久的麓川之戰,以及財政盈餘之後的還債,之後英宗又親征……


    到了中宗接班時,實際上也還是不富裕。


    當然了,若不還債的話,倒也稱得上小富了。


    可隨之而來,又是大規模的挽迴大明寶鈔信用……


    中宗一度從‘花不完,根本花不完’,到‘還不完,根本還不完’。


    終其一朝,幾乎都在還債,還從太祖朝就開始欠下的隱性債務,甚至蔓延到了憲宗初期,才徹底結束……


    大明真正意義上的富裕,是從憲宗一朝開始的……


    真要說起來,從太祖建國算起,直到朱厚熜的爺爺輩兒,大明才真正實現富國且富民。


    憲宗開始真富,孝宗以此基礎又做了突破,時至武宗……


    哪怕朱厚熜內心不喜堂兄,也不得不承認,武宗對大明財政的貢獻,著實不小。


    先是對天下藩王兼並的耕地下手,後又施行宗祿永額……這直接導致藩王再不敢鉚勁兒生了,從武宗一朝開始,藩王宗室再沒有一人生上百人的壯舉。


    當然了,現在朝廷也不怕諸多藩王造人,反正朝廷就出這麽多俸祿。


    如今朱厚熜是大明皇帝了,自然不會再跟藩王共情,堅決支持堂兄的主張,對藩王的上疏,一向留中不發。


    憲宗、孝宗、武宗,滿打滿算,也才富了三代人。


    可如今……


    朱厚熜不禁苦歎:“難道真就是……富不過三代嗎?”


    ~


    奉天殿上。


    大明財政赤字問題,首次被搬上了朝堂。


    吵歸吵,鬧歸鬧,鬥歸鬥,可在真正的大事上,群臣還是拎得清輕重的,皇帝拋出問題之後,紛紛總結,思考,獻策……


    一陣嘈雜之後……


    內閣首輔夏言率先出班,拱手道:“臣以為,緩解財政赤字,除了開源,便是節流了,今我大明就是開源過甚,不注意節流導致的財政赤字,以臣之見,首當節流。”


    朱厚熜:“如何節流?在何事之上節流?”


    “普及教育。”


    “不可。”


    “收迴草原的進度?”


    “不可。”


    夏言氣鬱,道了句“臣愚鈍”,憤憤迴班。


    其餘人也被皇帝這兩不可氣到了,大明之所以財政赤字,這兩項國策稱得上罪魁禍首,你竟然都給否了?


    嚴嵩出班道:“皇上,臣以為……”


    “一條鞭法,以及相關的配套支出,也不可。”朱厚熜說。


    嚴嵩一滯,悻悻迴班。


    朱厚熜掃視群臣,鼓勵道:“諸位愛卿,有言但言,不對不罪,對則重賞。”


    群臣:“……”


    財政赤字的根源,就是開源過甚,除了節流,別無他法。


    錢又不會平白生出來……


    咦?好像並不絕對。


    工部尚書出班,拱手道:“皇上,臣以為可多發行一些寶鈔,以此緩解財政赤字的壓力。”


    “不可!”新任戶部尚書立時出班反對,道,“寶鈔一旦超發,購買力必定下降,這會致使百姓更窮,如此,輕則寶鈔信用再次降低,重則百姓會直接棄用寶鈔;


    此事已有先例,若非從英宗時期開始,朝廷施行迴購寶鈔政策,今我大明寶鈔可能一文不值。”


    “臣附議。”禮部侍郎緊跟著出班,“皇上,臣拜讀我朝太祖實錄,其中有一段太祖與永青侯的對話,實令臣大開眼界,說的是……”


    “五個橘子?”朱厚熜挑了挑眉。


    禮部侍郎一滯,點頭道,“皇上聖明,超發寶鈔本質上和加征賦稅沒有任何區別,觀今之氣象,實不容樂觀。”


    頓了頓,神情不自然的說道:“今加征百姓一分賦稅,明個再還迴去賑濟……可就沒有一分了啊。”


    百姓出一分,層層轉手朝廷,再層層轉手百姓,隻怕連半分都沒有……


    這個道理誰都明白,可誰也不好點破,包括皇帝。


    朱厚熜微微頷首:“愛卿可有良策?”


    “臣也以為,降低普及教育,亦或降低收迴草原的支出,方為上策。”禮部侍郎訕訕道。


    朱厚熜輕輕搖頭,問:“在不降低開支的前提下,愛卿可有緩解財政赤字的辦法?”


    “這……”禮部侍郎苦笑道,“皇上,財富不會平白產出,不削減支出,隻能……嗬嗬……”


    “愛卿但講無妨,無需顧忌什麽,若能解決赤字問題……”朱厚熜停頓了下,“翟鑾丁憂至今未歸,內閣還差一人。”


    朱厚熜是真疼了,直接祭出‘殺招’!


    此言一出,群臣立時瘋狂了。


    雖都知道翟鑾即將迴歸,可一旦入了閣,又豈有再被踢出來的道理?


    皇帝再沒品,也不會自打嘴巴。


    “皇上,臣有一計。”禮部尚書搶先道,並瞪了眼下屬。


    “皇上,臣也有計!”吏部天官當仁不讓,並掃視了眼其餘八卿。


    然,在入閣的誘惑前,吏部天官也不好使。


    “皇上,臣也有一計。”


    “皇上……”


    奉天殿徹底沸騰,不少大員眼睛都紅了。


    這個節骨眼,誰管誰是誰,除我之外,皆為敵人。


    “肅靜!!”


    黃錦尖嗓喊道,“朝堂之上,皇上麵前,如此成何體統,總要有個先來後到吧?”


    這個黃胖子,越來越不討喜了……


    吵鬧的大殿緩緩安靜下來。


    龍椅上的朱厚熜上身前傾,俯視群臣,淡淡道:“朕說的是誰能緩解財政赤字,誰入閣,可不是說誰先獻策誰入閣,諸卿急什麽?”


    “……”


    朱厚熜緩緩靠迴椅背,“李卿,你說。”


    “是,”禮部侍郎李本深吸一口氣,壓抑著激蕩的心情,恭聲道,“另類開源,立竿見影的開源。”


    “哦?如何開源?”朱厚熜眸光炙熱,不複淡然。


    “正如臣方才所言,財富不會平白產生,可又不能掠之於民,隻能……”李本清了清嗓子,幹聲道,“成祖開海通商,造就了多少富紳?如今……也該他們貢獻一下朝廷了。”


    “哼!大謬之言!”


    “且不說富紳也是皇上的子民,若抬高商稅,到頭來,苦的還是百姓。”


    “不錯,如此,還會影響到海上貿易,皇上數次說過,海外諸國正在爭相模仿我大明商品,時不我待,難道李侍郎將皇上的話,視作耳旁風?”


    攻訐之聲,不絕於耳,卻也有理有據。


    朱厚熜抬手下壓,輕笑道:“諸卿言之有理,可也得讓人把話說完才是。”


    諸大員悻悻,審視著李本。


    李本舔了舔發幹的嘴唇,恭聲道:“臣之計策,不會傷害到工商業,且富紳會心甘情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大明長生者,曆經十六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紅並收藏我,大明長生者,曆經十六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