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一切的一切,都還隻是霧裏看花。
對於這與“昭亭”勉強扯上點邊兒的敬亭山,我又有多少了解呢?
大致上,我隻記得,那位“一生好入名山遊”的大唐詩仙李白,是去過那兒的,而且,還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
不難想象,這敬亭山甚是高聳、險峻,以至於詩人在登頂之後,隻見到“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的景象。那一刻,也沒有別的可看的,詩人就隻能夠看山了。後麵兩句“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一直為後人所激賞、稱許。仔細想來,在那種情況下,詩人孤身一人,麵對著一座孤山,說得好聽一點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如果說得凡俗一點,就近乎“同病相憐”了!當然,類似的情形,別人也曾經遇到過,不過,詩仙畢竟是詩仙,就是孤獨寂寞、形影相吊,也寫得如此詩意盎然、不同凡響!
作為尋常百姓,對於詩仙李太白,倒是極為敬仰的了。
最起碼,人家整天都那麽瀟瀟灑灑,不用為生計發愁,可以把大把大把的心思,用在遊山玩水之上。而普通人呢,時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的。餓著肚皮,誰還有心思四處閑遊呢?
如此說來,李白能夠四處漂流,也是“得天獨厚”的?
據說,他是富商之子,從小就不用為生計發愁。年輕的時候,仗劍去國,就要到外麵闖蕩一下。這一路暢通無阻的背後,又有何玄機呢?
首先,他才學過人,每到一個地方,都要到那些頭麵人物家晉謁一番。如果那樣的一個人,剛好也賞識他,那麽,食宿問題也就解決了。如果主人家熱情好客的話,餞別之時,還會另外贈送一些銀兩。這樣一來,下一段路的盤纏,也就到手了。
如此說來,大唐盛世,倒也不是說說而已。大體上可以想象,不少人家,家境殷實,對於前來“打秋風”的詩仙李太白,還是足夠寬容而熱情的。而另一方麵,有前輩將李白成為謫仙。由此也不難想象,李白的才氣和名聲,在當時,還是極為響亮的。如此的盛名,至少也能夠保證,盡管長路漫漫,他依然能夠往下走。
想到這兒,我最為在意的,究竟會是什麽呢?
說來慚愧,這幾年,對於外界的一切,我的那些了解,主要還是限於道聽途說,或是前人的書本。我真正到過的地方,還是較少的。遠的且不說,就是那金陵城,我都還沒有到過。
那麽,這種情況,究竟是怎樣造成的呢?
首先,自然就是,受製於自己的生活環境。在這窮鄉僻壤慣了,甚至都有些麻木了,也就懶得去想,是不是應該多到外麵走走。
”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確實,在我們這一帶地方,像我這樣年紀的女孩兒,多半都是這樣的。人說“養在深閨人未識”,也就包含著這方麵的意思了吧?另一方麵,也許就是,也沒有什麽非做不可的事情,也就不想到外麵去了。記得有那麽一句“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到了外麵,什麽事情都要操心,什麽事情都是勞神費勁的。與其是這樣,倒不如就待在家裏。由此看來,不想到外麵去的人,也有著自身的的原因。
如今的這個夜晚,我想了這麽多,又是什麽原因呢?
仔細說來,似乎又有點不可思議,不足為外人道也!
我總覺得,這世上,既然還真有一座“昭亭山”,而且,這樣的一座山上,說不定還真有一個昭亭。如果這一切都是真的,那麽,這昭亭山、昭亭,也就和我有這某種不解之緣吧?
既然是這樣,那麽,有朝一日,我能夠來到昭亭山下,然後,就爬到山上,去看一下那個與我同名的“昭亭”,又是一種什麽樣的感受呢?在一些人看來,這樣的想法,荒誕不經,或者說,純屬無稽之談。
然而,對於我來說,未必就是這樣了吧?
如果真正有機會到外麵去的時候,最想攀爬一下的山,最想目睹一番的亭子,我都提不起精神,那又意味著什麽呢?
那隻能說,到了那種時候,我的那顆心,早就像一潭死水。
心如死灰,總不是什麽好事情吧?
或許,心如止水,勉強還可以說,這個人沉穩,沉得住氣。不過,那樣的一些人,多半是某些飽經風霜之人,或是一些得道的高僧大德吧?像我這樣的一個俗世之人,是達不到那種境界的。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
這是一個陰雨天的夜晚,長夜漫漫。在不急著休息的情況下,時間,有的是!既然是這樣,把一些事情,想得更為周到而周全一些,那也是很正常的吧?說的直白一點,這主要就是為了打發一下時間。
此前,我有一點思路,那就是,人,或許也是會有前世的。
如果真有前生,那麽,東晉末年,如果我也在那樣的塵世間,我會不會走過朱雀橋,到烏衣巷那一帶,走走看看呢?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已經是幾百之後唐人詩中的句子了!而東晉末年,未必就是這樣吧?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不管美不美,能夠置身其中,目睹耳聞一番,總還是不錯的吧?更何況,東晉末年的朱雀橋、烏衣巷,未必就是現在這種樣子吧?
如此說來,如果時光真能夠倒流,我倒是想著,逆流而上,迴到東晉末年,再去看一下當年的朱雀橋、烏衣巷。是啊,沿著一座小橋,你就那樣靜靜的走著,望著腳下的潺潺流水,說不定還真是心如止水了?
再過了一段時間,朱雀橋的盡頭處,烏衣巷也隱隱在望了吧?
飛簷鬥拱,古樸的青磚碧瓦,一眼之下,就給人以某種沉穩、厚實之感。或許,多少的滄桑變遷,也留於其上了。隻是,一般的人,想象不了那麽多。在他們的眼裏,房子就是房子,隻是某種用於棲身的建築物。然而,我的腦子,可沒那麽簡單,畢竟,既然這樣的建築物那麽古樸,那麽,此前也會有人居住過。既然也曾有人居住過,那麽,讓我到這兒來的這一刻,他們又到哪兒去了呢?
歲月流逝,多少的滄桑變遷……
這高山嘛,一般與流水相對應,於是呢,一些人也就漸漸地習慣於,把它隱喻成男性形象。如果真是這樣,這敬亭山也就是某位少年郎的化身了?有朝一日,如果我真的登上了這座山,盡管高山無言,隻是,我多半就會想起某個人來!在此情況之下,這個人應該就是……
“呸!不害臊……”趙昭婷低聲嘀咕著,那一張粉妝玉琢的臉兒,霎時就紅到了耳根。
你多半也會會心一笑:妙齡少女嘛,想起自己的如意郎君,也沒有什麽大驚小怪的。
再過了一陣子,趙昭婷找出針線與絹帛,想以此來打發一下時光。
這,這不是要刺繡嗎?
不錯,你猜對了。
這刺繡,源遠流長,多年以來,一直都盛行於江南地區,是常見的女紅之一。在那個年代,我們的女主要憑它消磨一下時光,也不足為奇。
穿針之際,趙昭婷暗自思忖道:那句話說什麽“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頗含幾分調侃、揶揄的意味。其實呢,這刺繡嘛,應該是源於最初的縫縫補補。就是一般的須眉男子,隻要足夠細心,過了“穿針引線”這一關,為自己縫補一下衣衫,未必就是什麽難於上青天的事情吧?
當然,張飛張大將軍脾氣比較暴躁,穿起針來,自然就會吃力、笨拙一些。如果換作我那位膽大心細的“先祖”趙雲趙子龍將軍,就輕而易舉了吧?同樣的能征善戰之輩,也會有所不同的。
如今正值陰雨天,整天都是灰蒙蒙、暗沉沉的,上燈的時間,也就稍早了些。這一刻,其實也就是晚飯過後沒多久,離什麽“夜深人靜”,還早得很。因此,來一下針線活,是不會影響休息的。
再說,剛剛過去的這個大白天裏,我也午休過了,如今,如果早早“躺屍”,多半也是睡不著的。這,這又何必呢?
至於家境嘛,目前也還可以。也就是說,娘親不至於要等我弄出幾個刺繡成品,然後拿到集市上換錢,以此補貼家用。盡管是這樣,這女紅,也還是要略知一二的。要不然,以後真要到了急用之時,“亡羊補牢”就來不及了。平時有空的時候,有意識地練習一下,以備不時之需。人說“技多不壓身”,其實蠻有道理的……
穿針引線完畢之後,望著桌麵上的白絹,趙昭婷一時皺起了眉頭。
是啊,該繡點什麽呢?刺繡與打補丁,畢竟是有所不同的。打補丁隻需要不透風,穿得出門即可。而這刺繡呢,則要求繡點圖案什麽的,既要美觀大方,又要考慮一下生活格調、藝術品味,要不然的話,就隻能深藏於閨中,拿不出手的。
再凝眸片刻之後,趙昭婷的臉頰,一時有如關公!
原來,那一瞬間,閃現在她心裏的,是這樣一個詞語:
鴛鴦!
當然,就算是臉頰紅於火,那也是無傷大雅的。畢竟,這兒隻是她的閨房,沒有外人,別人無從知曉。
暗暗地吸了一口長氣之後,趙昭婷這樣寬慰自己:自從有刺繡以來,繡在那些麵料上的,多半就是一些花鳥龍鳳之類的,寄寓著某種吉祥如意的意思。既然是這樣,我想起要繡一下“鴛鴦”,也在情理之中嘛……
拿定主意之後,趙昭婷左手托著白絹,右手輕拈銀針,開始行動了。
纖纖素手,閃閃銀針,就這樣穿行於白絹上下。
突然,“喲”的一聲響起!
伴隨著這驚叫聲,趙昭婷仔細一看,霎時就弄清楚了:由於自己不小心,銀針自下而上穿過白絹之際,刺在了左手的第三個指節上。
俗話說“十指連心”,那一聲驚叫,確實是事出有因。
放下銀針,趙昭婷右手拇指和食指握成環狀,卡在那針口的偏下一側。
疼痛稍有緩解之際,那一滴血水,滴落到那白絹之上。
這一刻,趙昭婷也懶得去管那滴血水了。她隻是下意識地持續著右手卡著左手的這個動作。
再過了一陣子,她右手鬆開左手,緊緊盯著白絹上的那指甲大小的血痕,暗自嘀咕著:怎麽這麽不小心,這一下,被刺得夠嗆了吧?早知道是這樣,還不如繼續信手翻看一下那本詩集……
“昭婷,還沒休息吧?”一個聲音,從外麵傳了進來。
即使不抬頭,趙昭婷也能夠確認,這是娘親王氏的聲音。
而且,她還很清楚,隨著這一聲響過,娘親就會走進這房間裏來的。
也就是說,這一聲其實隻是打個招唿,不管趙昭婷應與不應,娘親都是會走進來的。
以前,趙昭婷習以為常了,也沒有什麽不適之感。
而這一次,趙昭婷“嗯”了一聲之後,卻隱隱覺得有一絲不安與尷尬……
也曾經想著要把那白絹收起來,隻是,就在那電光石火的瞬間,她又遲疑起來了:進門之際,娘親隻怕已經看到了吧?此刻我若再想著收起來,豈不是“做賊心虛”了。刺繡時不小心被刺破點皮,沒什麽大驚小怪的。那一句“此地無銀三百兩”,似乎就包含著“欲蓋彌彰”的意思。既然是這樣,索性就讓這塊白絹,一直留在這桌麵上……
趙昭婷的思緒轉得再快,又如何快得過娘親的眼睛?
再說,她所轉的那些心思,隻是和遲疑、猶豫連在一起的。對於如何隱藏這“罪證”,卻是無濟於事。
站在桌旁臨門的一側,王氏緊緊盯著那塊白絹,鐵青著臉,一言不發。
掃了娘親幾眼之後,凝視著那塊白絹,趙昭婷霎時羞愧不已,默默地低下了頭去。
對於這與“昭亭”勉強扯上點邊兒的敬亭山,我又有多少了解呢?
大致上,我隻記得,那位“一生好入名山遊”的大唐詩仙李白,是去過那兒的,而且,還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
不難想象,這敬亭山甚是高聳、險峻,以至於詩人在登頂之後,隻見到“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的景象。那一刻,也沒有別的可看的,詩人就隻能夠看山了。後麵兩句“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一直為後人所激賞、稱許。仔細想來,在那種情況下,詩人孤身一人,麵對著一座孤山,說得好聽一點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如果說得凡俗一點,就近乎“同病相憐”了!當然,類似的情形,別人也曾經遇到過,不過,詩仙畢竟是詩仙,就是孤獨寂寞、形影相吊,也寫得如此詩意盎然、不同凡響!
作為尋常百姓,對於詩仙李太白,倒是極為敬仰的了。
最起碼,人家整天都那麽瀟瀟灑灑,不用為生計發愁,可以把大把大把的心思,用在遊山玩水之上。而普通人呢,時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的。餓著肚皮,誰還有心思四處閑遊呢?
如此說來,李白能夠四處漂流,也是“得天獨厚”的?
據說,他是富商之子,從小就不用為生計發愁。年輕的時候,仗劍去國,就要到外麵闖蕩一下。這一路暢通無阻的背後,又有何玄機呢?
首先,他才學過人,每到一個地方,都要到那些頭麵人物家晉謁一番。如果那樣的一個人,剛好也賞識他,那麽,食宿問題也就解決了。如果主人家熱情好客的話,餞別之時,還會另外贈送一些銀兩。這樣一來,下一段路的盤纏,也就到手了。
如此說來,大唐盛世,倒也不是說說而已。大體上可以想象,不少人家,家境殷實,對於前來“打秋風”的詩仙李太白,還是足夠寬容而熱情的。而另一方麵,有前輩將李白成為謫仙。由此也不難想象,李白的才氣和名聲,在當時,還是極為響亮的。如此的盛名,至少也能夠保證,盡管長路漫漫,他依然能夠往下走。
想到這兒,我最為在意的,究竟會是什麽呢?
說來慚愧,這幾年,對於外界的一切,我的那些了解,主要還是限於道聽途說,或是前人的書本。我真正到過的地方,還是較少的。遠的且不說,就是那金陵城,我都還沒有到過。
那麽,這種情況,究竟是怎樣造成的呢?
首先,自然就是,受製於自己的生活環境。在這窮鄉僻壤慣了,甚至都有些麻木了,也就懶得去想,是不是應該多到外麵走走。
”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確實,在我們這一帶地方,像我這樣年紀的女孩兒,多半都是這樣的。人說“養在深閨人未識”,也就包含著這方麵的意思了吧?另一方麵,也許就是,也沒有什麽非做不可的事情,也就不想到外麵去了。記得有那麽一句“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到了外麵,什麽事情都要操心,什麽事情都是勞神費勁的。與其是這樣,倒不如就待在家裏。由此看來,不想到外麵去的人,也有著自身的的原因。
如今的這個夜晚,我想了這麽多,又是什麽原因呢?
仔細說來,似乎又有點不可思議,不足為外人道也!
我總覺得,這世上,既然還真有一座“昭亭山”,而且,這樣的一座山上,說不定還真有一個昭亭。如果這一切都是真的,那麽,這昭亭山、昭亭,也就和我有這某種不解之緣吧?
既然是這樣,那麽,有朝一日,我能夠來到昭亭山下,然後,就爬到山上,去看一下那個與我同名的“昭亭”,又是一種什麽樣的感受呢?在一些人看來,這樣的想法,荒誕不經,或者說,純屬無稽之談。
然而,對於我來說,未必就是這樣了吧?
如果真正有機會到外麵去的時候,最想攀爬一下的山,最想目睹一番的亭子,我都提不起精神,那又意味著什麽呢?
那隻能說,到了那種時候,我的那顆心,早就像一潭死水。
心如死灰,總不是什麽好事情吧?
或許,心如止水,勉強還可以說,這個人沉穩,沉得住氣。不過,那樣的一些人,多半是某些飽經風霜之人,或是一些得道的高僧大德吧?像我這樣的一個俗世之人,是達不到那種境界的。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
這是一個陰雨天的夜晚,長夜漫漫。在不急著休息的情況下,時間,有的是!既然是這樣,把一些事情,想得更為周到而周全一些,那也是很正常的吧?說的直白一點,這主要就是為了打發一下時間。
此前,我有一點思路,那就是,人,或許也是會有前世的。
如果真有前生,那麽,東晉末年,如果我也在那樣的塵世間,我會不會走過朱雀橋,到烏衣巷那一帶,走走看看呢?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已經是幾百之後唐人詩中的句子了!而東晉末年,未必就是這樣吧?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不管美不美,能夠置身其中,目睹耳聞一番,總還是不錯的吧?更何況,東晉末年的朱雀橋、烏衣巷,未必就是現在這種樣子吧?
如此說來,如果時光真能夠倒流,我倒是想著,逆流而上,迴到東晉末年,再去看一下當年的朱雀橋、烏衣巷。是啊,沿著一座小橋,你就那樣靜靜的走著,望著腳下的潺潺流水,說不定還真是心如止水了?
再過了一段時間,朱雀橋的盡頭處,烏衣巷也隱隱在望了吧?
飛簷鬥拱,古樸的青磚碧瓦,一眼之下,就給人以某種沉穩、厚實之感。或許,多少的滄桑變遷,也留於其上了。隻是,一般的人,想象不了那麽多。在他們的眼裏,房子就是房子,隻是某種用於棲身的建築物。然而,我的腦子,可沒那麽簡單,畢竟,既然這樣的建築物那麽古樸,那麽,此前也會有人居住過。既然也曾有人居住過,那麽,讓我到這兒來的這一刻,他們又到哪兒去了呢?
歲月流逝,多少的滄桑變遷……
這高山嘛,一般與流水相對應,於是呢,一些人也就漸漸地習慣於,把它隱喻成男性形象。如果真是這樣,這敬亭山也就是某位少年郎的化身了?有朝一日,如果我真的登上了這座山,盡管高山無言,隻是,我多半就會想起某個人來!在此情況之下,這個人應該就是……
“呸!不害臊……”趙昭婷低聲嘀咕著,那一張粉妝玉琢的臉兒,霎時就紅到了耳根。
你多半也會會心一笑:妙齡少女嘛,想起自己的如意郎君,也沒有什麽大驚小怪的。
再過了一陣子,趙昭婷找出針線與絹帛,想以此來打發一下時光。
這,這不是要刺繡嗎?
不錯,你猜對了。
這刺繡,源遠流長,多年以來,一直都盛行於江南地區,是常見的女紅之一。在那個年代,我們的女主要憑它消磨一下時光,也不足為奇。
穿針之際,趙昭婷暗自思忖道:那句話說什麽“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頗含幾分調侃、揶揄的意味。其實呢,這刺繡嘛,應該是源於最初的縫縫補補。就是一般的須眉男子,隻要足夠細心,過了“穿針引線”這一關,為自己縫補一下衣衫,未必就是什麽難於上青天的事情吧?
當然,張飛張大將軍脾氣比較暴躁,穿起針來,自然就會吃力、笨拙一些。如果換作我那位膽大心細的“先祖”趙雲趙子龍將軍,就輕而易舉了吧?同樣的能征善戰之輩,也會有所不同的。
如今正值陰雨天,整天都是灰蒙蒙、暗沉沉的,上燈的時間,也就稍早了些。這一刻,其實也就是晚飯過後沒多久,離什麽“夜深人靜”,還早得很。因此,來一下針線活,是不會影響休息的。
再說,剛剛過去的這個大白天裏,我也午休過了,如今,如果早早“躺屍”,多半也是睡不著的。這,這又何必呢?
至於家境嘛,目前也還可以。也就是說,娘親不至於要等我弄出幾個刺繡成品,然後拿到集市上換錢,以此補貼家用。盡管是這樣,這女紅,也還是要略知一二的。要不然,以後真要到了急用之時,“亡羊補牢”就來不及了。平時有空的時候,有意識地練習一下,以備不時之需。人說“技多不壓身”,其實蠻有道理的……
穿針引線完畢之後,望著桌麵上的白絹,趙昭婷一時皺起了眉頭。
是啊,該繡點什麽呢?刺繡與打補丁,畢竟是有所不同的。打補丁隻需要不透風,穿得出門即可。而這刺繡呢,則要求繡點圖案什麽的,既要美觀大方,又要考慮一下生活格調、藝術品味,要不然的話,就隻能深藏於閨中,拿不出手的。
再凝眸片刻之後,趙昭婷的臉頰,一時有如關公!
原來,那一瞬間,閃現在她心裏的,是這樣一個詞語:
鴛鴦!
當然,就算是臉頰紅於火,那也是無傷大雅的。畢竟,這兒隻是她的閨房,沒有外人,別人無從知曉。
暗暗地吸了一口長氣之後,趙昭婷這樣寬慰自己:自從有刺繡以來,繡在那些麵料上的,多半就是一些花鳥龍鳳之類的,寄寓著某種吉祥如意的意思。既然是這樣,我想起要繡一下“鴛鴦”,也在情理之中嘛……
拿定主意之後,趙昭婷左手托著白絹,右手輕拈銀針,開始行動了。
纖纖素手,閃閃銀針,就這樣穿行於白絹上下。
突然,“喲”的一聲響起!
伴隨著這驚叫聲,趙昭婷仔細一看,霎時就弄清楚了:由於自己不小心,銀針自下而上穿過白絹之際,刺在了左手的第三個指節上。
俗話說“十指連心”,那一聲驚叫,確實是事出有因。
放下銀針,趙昭婷右手拇指和食指握成環狀,卡在那針口的偏下一側。
疼痛稍有緩解之際,那一滴血水,滴落到那白絹之上。
這一刻,趙昭婷也懶得去管那滴血水了。她隻是下意識地持續著右手卡著左手的這個動作。
再過了一陣子,她右手鬆開左手,緊緊盯著白絹上的那指甲大小的血痕,暗自嘀咕著:怎麽這麽不小心,這一下,被刺得夠嗆了吧?早知道是這樣,還不如繼續信手翻看一下那本詩集……
“昭婷,還沒休息吧?”一個聲音,從外麵傳了進來。
即使不抬頭,趙昭婷也能夠確認,這是娘親王氏的聲音。
而且,她還很清楚,隨著這一聲響過,娘親就會走進這房間裏來的。
也就是說,這一聲其實隻是打個招唿,不管趙昭婷應與不應,娘親都是會走進來的。
以前,趙昭婷習以為常了,也沒有什麽不適之感。
而這一次,趙昭婷“嗯”了一聲之後,卻隱隱覺得有一絲不安與尷尬……
也曾經想著要把那白絹收起來,隻是,就在那電光石火的瞬間,她又遲疑起來了:進門之際,娘親隻怕已經看到了吧?此刻我若再想著收起來,豈不是“做賊心虛”了。刺繡時不小心被刺破點皮,沒什麽大驚小怪的。那一句“此地無銀三百兩”,似乎就包含著“欲蓋彌彰”的意思。既然是這樣,索性就讓這塊白絹,一直留在這桌麵上……
趙昭婷的思緒轉得再快,又如何快得過娘親的眼睛?
再說,她所轉的那些心思,隻是和遲疑、猶豫連在一起的。對於如何隱藏這“罪證”,卻是無濟於事。
站在桌旁臨門的一側,王氏緊緊盯著那塊白絹,鐵青著臉,一言不發。
掃了娘親幾眼之後,凝視著那塊白絹,趙昭婷霎時羞愧不已,默默地低下了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