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過後,又到了一個月圓之夜。
這一天是大晉元熙元年正月十五,時值元宵佳節。
趙昭婷和青兒作伴,到秦淮河一帶閑遊了好一陣子,返迴相府之際,已近子夜時分。
凝視著閨房裏的那一盞花燈,趙昭婷一時倦意全無,思緒如浪頭潮湧:轉眼之間,又是二三十天過去了。
嗯,我記得很清楚,跟隨劉大將軍一起外出的那一天,是義熙十四年十二月戊寅日。
在數千名將士的簇擁之下,我和青兒環衛在劉大將軍左右,前往皇宮。
如此聲勢浩大的場麵,我倒是不多見啊!
如此大張旗鼓,是前去救駕呢,還是另有意圖?
一路上,我不曾問起。當然,我深知,沒必要開口相詢。這一切,劉大將軍自有安排。如果開口了,倒是不識趣了。
其實,我心裏很清楚,在這種時候,劉大將軍隻是讓部屬陪同前往而已。該說的話,到時他自然會說的。如果他不說,我和青兒就隻能算是貼身侍衛,更不宜多開口。
有鑒於上次烏衣巷遇險,臨行之前,我和青兒商議之後,都帶著防身的短劍,別在腰間。
“著侍衛裝,緊跟大將軍左右!”那前來傳令的護衛,這樣說道。
“謹遵號令!”我和青兒抱拳迴應道。
其實,對於我們來說,這個密令,還是極具分量的:想想看,隨行前往的那麽多人馬,還有誰能夠享此重任呢?
由此也不難想象,在劉大將軍的心目之中,我和青兒的地位,畢竟還是高出常人一籌的。
至於“侍衛裝”,也就是男裝了。劉大將軍讓我和青兒身著男裝,多半也隻是因為,不想讓這兩名屬下過於顯眼。
我不急於跟劉大將軍說話,固然是考慮到軍營之中的那些規矩。而另一方麵呢,則是可以利用這一段時間,好好地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
前往皇宮,對於這一點,我還是可以想象得到的。要不然,此前,劉大將軍跟我們探討那“馬前課”,又有何意義呢?
我甚至掠過了一絲慶幸:幸好,不是前往烏衣巷。
畢竟,我總覺得,和寧王子、孫公子相關的那件事情,盡可以再延遲一些時候的。那件事情,不妨再晾一下。
那麽,這一次,到了皇宮之後,又要做點什麽呢?
這,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光天化日之下,朗朗乾坤,如此興師動眾,是何道理呢?
是要讓人知曉,劉大將軍忠於聖上,前往皇宮救駕?
就算是這樣,隻是,還有何方神聖,有如此大的勢力,值得當朝最大的權臣如此大費周章,如臨大敵?
是啊,如果隻是想去看望一下皇上,輕車從簡,帶幾名貼身侍衛走一趟,不就可以了嗎?
或許,這隻是我的頭腦太簡單,劉大將軍是另有深意的。
隻是,我隻是隱隱地想起了什麽。至於這一層深意,我一時半會兒之間,就算撓破腦瓜,也想不出來……
從相府到皇宮,走得再慢,也就是一頓飯功夫吧?
慚愧,就算是到了皇宮大門前,我還是理不出什麽頭緒來。
“傳令,就近戒備,任何人不能擅自出入皇宮!”劉大將軍下令道。
此次隨行的那位近衛將領大聲迴答道:“屬下聽令!”
說著,環視起隨行的數千將士來。
這數千將士得令,劍拔弩張,各就其位,轉眼之間,就將偌大的一個宮牆,圍了個水泄不通。
如此一來,如果有人想擅闖皇宮,那是不可能的了。
與此同時,如果有人想從皇宮裏出來,也要經過這些侍衛的嚴密盤查。
總而言之,此時此刻,任何人要想再出入皇宮,就隻能聽憑劉大將軍的命令了。
看到手下行止迅捷,各盡職責,劉大將軍滿意地點了點頭。
掃了我和青兒一眼之後,劉大將軍昂首闊步,越過大門檻。
我和青兒會意,一左一右,緊跟其後。
我不由得心念一閃:劉大將軍身佩寶劍,我和青兒也都身藏短劍,應該不會有什麽大問題了吧?
大約一盞茶功夫之後,一行三人,就來到了聖上寢宮的大門前。
環視一番之後,按了按身上的佩劍,劉大將軍走了進去。
如果要說劉大將軍有什麽特權,那麽,這一刻,他最大的特權就是,可以戴劍入朝。
據說,當年的曹操、司馬昭等人,也都是這樣的。
我和青兒按了按掩藏在腰間的短劍之後,也走了進去。
我們跟劉大將軍不同,所帶兵刃,主要是用於防身,當然,如果另有緊要之事,也可以用於“止戈為武”。隻不過,我們沒有官銜,如果沒有號令,是不能輕易亮出兵器的。
這聖上的寢室,倒是第一次得以耳聞目睹,於是,在踏上門檻的那一瞬間,我倒是好奇心滿滿了。
不錯,此前,我做得更多的,是在宮牆一帶巡視。而到了這一刻,卻是可以見到牆裏的這正主兒了,那好奇心恍如沸騰的清水,不足為奇。
一個三十七八歲的男子,斜倚著一根大紅圓柱,眼神迷離無光,似乎在想著些什麽。
他在想著些什麽,我不便於妄加猜測。我隻是見到,這一刻,他的嘴角,正流著口水。
如果還隻是黃口小兒,流點口水,似乎也沒有什麽大驚小怪的。而一個年近四旬的成年男子,還是這樣,那就有點不可思議了。更何況,左右嘴角的那兩道水痕,就像溪流一般清晰。
離他一丈之遙處,兩個宮女正拿著手帕,要走近這男子。
大概是見到劉大將軍的緣故吧,這兩個宮女的神情,霎時就變得緊張而又遲疑起來。而此前呢,正要起步之際,她們對那男子的神情,分明已顯出幾分厭惡、鄙夷與不耐煩。
劉大將軍厲聲斥責道:“你們,你們就這樣對待聖上?”
聖上?我一時腦子裏轟轟作響,有如萬千麵鑼鼓同時在擂響:這?這就是聖上了?人們心目中那一言九鼎的聖上,竟然就是這個樣子!此時此刻,他整個人的身體與精神狀態,甚至還不如朱雀橋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販夫走卒!
其實,在進門之後,從見到他的第一眼開始,我就想到了,他就是聖上。隻是,由於某種成見,我不願意往那些方麵去想而已。也就是說,有些情形,我一時還難以正視。
“奴婢,奴婢不敢……”那兩名宮女囁嚅著,一副戰戰兢兢的樣子。
不過,遲疑片刻之後,她們還是走上前去。一個幫聖上擦拭口水,另一個則是小心地給聖上捶一下背。
“老臣,老臣考慮不周,讓聖上受委屈了……”隻聽劉大將軍這樣說道。
聖上像是迴過神來了,嘴角蠕動了好一陣子之後,總算開口了:“哦,是相爺。相爺,不用自責。朕,朕起身不便。這,這有點失禮了吧……”
就在這電光石火的瞬間,我突然覺得有一種難以言傳的惡心之感。
於是,我下意識地將目光挪了挪,轉到另一邊去,不願正視這聖上……
步入皇宮之際,我也曾轉過千百個年頭,甚至,我也在設想,萬一劉大將軍與聖上有什麽言語上的衝突,我是不是該第一時間站出來,保證劉大將軍的人身安全?而到了這一刻,我才意識到,此前的那些念頭,倒是多慮了。現如今的聖上,著實不足為慮;至少,在劉大將軍麵前,是這樣。說得直白一點,眼前的聖上,若論確實神情和狀態,遠不及烏衣巷裏孫複孫公子大院裏的一名家丁。
那麽,這龍體欠安,是最近一段時間才出現的呢,還是一直如此?在這禁宮裏,這樣的話語,自然是不能說出口的。
關於聖上的一些情況,此前,從劉大將軍那兒,我有過一鱗半爪的了解。那大概的意思就是,聖上的情形,一向都不足為外人道及。要說先皇,倒還是不錯的。不過呢,一向受製於桓氏一族。
本朝的基業,如果隻從衣冠南渡算起,似乎都不太景氣。
先是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當時最為得勢的,就是琅琊王氏一族了。仔細想來,這江南一帶,原本屬於東吳故地,晉室的根基,並不算太牢固。既然是這樣,元帝立朝之初,就得仰仗門閥世族的力量。不過呢,這些名門大族,也不是那麽容易應對的。據說,當年,元帝曾經放出話來,你琅琊王氏再不知輕重緩急,朕隻能將這半壁河山拱手相讓了。大概是念及君臣大義吧,琅琊王氏就稍稍收斂了些。
其後的淝水之戰,居功至偉的,是謝氏。
本朝衣冠南渡至今,已近百年。前麵的數十年,王謝兩族的表現,瑕不掩瑜。最近幾十年,先後登場的,是庾桓兩族。對此,劉大將軍還是比較清楚的。前幾年,桓氏一族式微。至此,本朝顯赫一時的王謝庾桓,也算是煙消雲散了吧?
有時候,我們總習慣於說社稷不穩,是有人在專橫弄權。隻是,皇族本身,就不該捫心自問一番嗎?
司馬寧就多次跟我說起過,如果當初司馬炎還政於司馬攸,就不會有其後的社稷淪喪了。寧王子鬱鬱不得誌,自然會想著,如果其先祖司馬攸能夠履至尊,就不會如此了。
寧王子這樣說,主要是從自身的境遇出發,或許會有失偏頗。不過,仔細斟酌之下,也不得不承認,那也算是一家之言吧?
至少,現如今的聖上,如果要跟寧王子相比,確實不敢恭維。
然而,當年的司馬攸,真正抗爭過嗎?
或許,就連司馬攸本人也不曾想過,自己的一念之仁、一步之差,會釀成如此後果。不過,就像那浩浩江水,可曾有迴流之勢?
寧王子的抱怨,也不是就沒有一點道理。隻是,在為人行事方麵,他多半也和其先祖司馬攸差不多吧?主要的問題就在於,清談倒是不少,實事卻沒幾件。現如今,這位寧王子和孫公子一夥人,是不是依舊在烏衣巷的那個深宅大院裏,暢談著宗廟社稷方麵的事情呢?
光陰的腳步,可曾為誰而停留?
若說上蒼不公平,那也是某種托辭吧?
劉大將軍能夠帶劍入朝,確實羨煞眾人的目光。隻是,一開始,他也隻是一介士卒。不說帶劍入朝,就是他的名字,也是鮮有人知曉。由此看來,與其去羨慕他人,倒不如就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
此時此刻,寧王子在想些什麽呢?
烏衣巷被圍困,寧王子和孫公子,確實翻不起什麽大浪了?
如今的皇宮,也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樣吧?劉大將軍帶劍入朝,這一路上,我們也不見什麽宮廷侍衛啊!也就是說,這看似富麗堂皇的皇宮大殿,其實也不過就是相府的後花園?
這一次,對於劉大將軍的權勢,我也算有了切身的感受了。
如此說來,劉大將軍甚至也不需要帶上隨從,就可以大搖大擺地行走在這皇宮裏。或許,帶上兩名隨從,隻是為了以防萬一。不過,另一個問題也隨之而來了:劉大將軍的帳下,精兵強將多的是,為何偏偏要帶上我和青兒,走這麽一趟呢?
我和青兒沒有官銜,可以借此機會,下一下功勞?又或許,此次也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情,沒必要讓那些得力幹將參與?哦,或許是這樣的,劉大將軍也想過了,自己和聖上要說些什麽,沒必要讓那些將領知曉。在劉大將軍看來,隨行的那些將領,能夠守住宮城,不讓閑雜人等有覬覦之心,也就可以了。
想想也是,當初在那密室裏,也沒有這些將領的影子嘛。他們有他們的職責範圍,沒必要知曉得那麽多。
一開始,我還是較為緊張的。有那麽一段時間,手心直冒汗,那一刻,還真有點擔心,萬一有什麽不時之需,腰間的短劍拔不出來,那如何是好?現如今,總算放下心來了。至少,直到劉大將軍嗬斥那宮女為止,都看不出什麽要動武的跡象……
這一天是大晉元熙元年正月十五,時值元宵佳節。
趙昭婷和青兒作伴,到秦淮河一帶閑遊了好一陣子,返迴相府之際,已近子夜時分。
凝視著閨房裏的那一盞花燈,趙昭婷一時倦意全無,思緒如浪頭潮湧:轉眼之間,又是二三十天過去了。
嗯,我記得很清楚,跟隨劉大將軍一起外出的那一天,是義熙十四年十二月戊寅日。
在數千名將士的簇擁之下,我和青兒環衛在劉大將軍左右,前往皇宮。
如此聲勢浩大的場麵,我倒是不多見啊!
如此大張旗鼓,是前去救駕呢,還是另有意圖?
一路上,我不曾問起。當然,我深知,沒必要開口相詢。這一切,劉大將軍自有安排。如果開口了,倒是不識趣了。
其實,我心裏很清楚,在這種時候,劉大將軍隻是讓部屬陪同前往而已。該說的話,到時他自然會說的。如果他不說,我和青兒就隻能算是貼身侍衛,更不宜多開口。
有鑒於上次烏衣巷遇險,臨行之前,我和青兒商議之後,都帶著防身的短劍,別在腰間。
“著侍衛裝,緊跟大將軍左右!”那前來傳令的護衛,這樣說道。
“謹遵號令!”我和青兒抱拳迴應道。
其實,對於我們來說,這個密令,還是極具分量的:想想看,隨行前往的那麽多人馬,還有誰能夠享此重任呢?
由此也不難想象,在劉大將軍的心目之中,我和青兒的地位,畢竟還是高出常人一籌的。
至於“侍衛裝”,也就是男裝了。劉大將軍讓我和青兒身著男裝,多半也隻是因為,不想讓這兩名屬下過於顯眼。
我不急於跟劉大將軍說話,固然是考慮到軍營之中的那些規矩。而另一方麵呢,則是可以利用這一段時間,好好地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
前往皇宮,對於這一點,我還是可以想象得到的。要不然,此前,劉大將軍跟我們探討那“馬前課”,又有何意義呢?
我甚至掠過了一絲慶幸:幸好,不是前往烏衣巷。
畢竟,我總覺得,和寧王子、孫公子相關的那件事情,盡可以再延遲一些時候的。那件事情,不妨再晾一下。
那麽,這一次,到了皇宮之後,又要做點什麽呢?
這,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光天化日之下,朗朗乾坤,如此興師動眾,是何道理呢?
是要讓人知曉,劉大將軍忠於聖上,前往皇宮救駕?
就算是這樣,隻是,還有何方神聖,有如此大的勢力,值得當朝最大的權臣如此大費周章,如臨大敵?
是啊,如果隻是想去看望一下皇上,輕車從簡,帶幾名貼身侍衛走一趟,不就可以了嗎?
或許,這隻是我的頭腦太簡單,劉大將軍是另有深意的。
隻是,我隻是隱隱地想起了什麽。至於這一層深意,我一時半會兒之間,就算撓破腦瓜,也想不出來……
從相府到皇宮,走得再慢,也就是一頓飯功夫吧?
慚愧,就算是到了皇宮大門前,我還是理不出什麽頭緒來。
“傳令,就近戒備,任何人不能擅自出入皇宮!”劉大將軍下令道。
此次隨行的那位近衛將領大聲迴答道:“屬下聽令!”
說著,環視起隨行的數千將士來。
這數千將士得令,劍拔弩張,各就其位,轉眼之間,就將偌大的一個宮牆,圍了個水泄不通。
如此一來,如果有人想擅闖皇宮,那是不可能的了。
與此同時,如果有人想從皇宮裏出來,也要經過這些侍衛的嚴密盤查。
總而言之,此時此刻,任何人要想再出入皇宮,就隻能聽憑劉大將軍的命令了。
看到手下行止迅捷,各盡職責,劉大將軍滿意地點了點頭。
掃了我和青兒一眼之後,劉大將軍昂首闊步,越過大門檻。
我和青兒會意,一左一右,緊跟其後。
我不由得心念一閃:劉大將軍身佩寶劍,我和青兒也都身藏短劍,應該不會有什麽大問題了吧?
大約一盞茶功夫之後,一行三人,就來到了聖上寢宮的大門前。
環視一番之後,按了按身上的佩劍,劉大將軍走了進去。
如果要說劉大將軍有什麽特權,那麽,這一刻,他最大的特權就是,可以戴劍入朝。
據說,當年的曹操、司馬昭等人,也都是這樣的。
我和青兒按了按掩藏在腰間的短劍之後,也走了進去。
我們跟劉大將軍不同,所帶兵刃,主要是用於防身,當然,如果另有緊要之事,也可以用於“止戈為武”。隻不過,我們沒有官銜,如果沒有號令,是不能輕易亮出兵器的。
這聖上的寢室,倒是第一次得以耳聞目睹,於是,在踏上門檻的那一瞬間,我倒是好奇心滿滿了。
不錯,此前,我做得更多的,是在宮牆一帶巡視。而到了這一刻,卻是可以見到牆裏的這正主兒了,那好奇心恍如沸騰的清水,不足為奇。
一個三十七八歲的男子,斜倚著一根大紅圓柱,眼神迷離無光,似乎在想著些什麽。
他在想著些什麽,我不便於妄加猜測。我隻是見到,這一刻,他的嘴角,正流著口水。
如果還隻是黃口小兒,流點口水,似乎也沒有什麽大驚小怪的。而一個年近四旬的成年男子,還是這樣,那就有點不可思議了。更何況,左右嘴角的那兩道水痕,就像溪流一般清晰。
離他一丈之遙處,兩個宮女正拿著手帕,要走近這男子。
大概是見到劉大將軍的緣故吧,這兩個宮女的神情,霎時就變得緊張而又遲疑起來。而此前呢,正要起步之際,她們對那男子的神情,分明已顯出幾分厭惡、鄙夷與不耐煩。
劉大將軍厲聲斥責道:“你們,你們就這樣對待聖上?”
聖上?我一時腦子裏轟轟作響,有如萬千麵鑼鼓同時在擂響:這?這就是聖上了?人們心目中那一言九鼎的聖上,竟然就是這個樣子!此時此刻,他整個人的身體與精神狀態,甚至還不如朱雀橋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販夫走卒!
其實,在進門之後,從見到他的第一眼開始,我就想到了,他就是聖上。隻是,由於某種成見,我不願意往那些方麵去想而已。也就是說,有些情形,我一時還難以正視。
“奴婢,奴婢不敢……”那兩名宮女囁嚅著,一副戰戰兢兢的樣子。
不過,遲疑片刻之後,她們還是走上前去。一個幫聖上擦拭口水,另一個則是小心地給聖上捶一下背。
“老臣,老臣考慮不周,讓聖上受委屈了……”隻聽劉大將軍這樣說道。
聖上像是迴過神來了,嘴角蠕動了好一陣子之後,總算開口了:“哦,是相爺。相爺,不用自責。朕,朕起身不便。這,這有點失禮了吧……”
就在這電光石火的瞬間,我突然覺得有一種難以言傳的惡心之感。
於是,我下意識地將目光挪了挪,轉到另一邊去,不願正視這聖上……
步入皇宮之際,我也曾轉過千百個年頭,甚至,我也在設想,萬一劉大將軍與聖上有什麽言語上的衝突,我是不是該第一時間站出來,保證劉大將軍的人身安全?而到了這一刻,我才意識到,此前的那些念頭,倒是多慮了。現如今的聖上,著實不足為慮;至少,在劉大將軍麵前,是這樣。說得直白一點,眼前的聖上,若論確實神情和狀態,遠不及烏衣巷裏孫複孫公子大院裏的一名家丁。
那麽,這龍體欠安,是最近一段時間才出現的呢,還是一直如此?在這禁宮裏,這樣的話語,自然是不能說出口的。
關於聖上的一些情況,此前,從劉大將軍那兒,我有過一鱗半爪的了解。那大概的意思就是,聖上的情形,一向都不足為外人道及。要說先皇,倒還是不錯的。不過呢,一向受製於桓氏一族。
本朝的基業,如果隻從衣冠南渡算起,似乎都不太景氣。
先是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當時最為得勢的,就是琅琊王氏一族了。仔細想來,這江南一帶,原本屬於東吳故地,晉室的根基,並不算太牢固。既然是這樣,元帝立朝之初,就得仰仗門閥世族的力量。不過呢,這些名門大族,也不是那麽容易應對的。據說,當年,元帝曾經放出話來,你琅琊王氏再不知輕重緩急,朕隻能將這半壁河山拱手相讓了。大概是念及君臣大義吧,琅琊王氏就稍稍收斂了些。
其後的淝水之戰,居功至偉的,是謝氏。
本朝衣冠南渡至今,已近百年。前麵的數十年,王謝兩族的表現,瑕不掩瑜。最近幾十年,先後登場的,是庾桓兩族。對此,劉大將軍還是比較清楚的。前幾年,桓氏一族式微。至此,本朝顯赫一時的王謝庾桓,也算是煙消雲散了吧?
有時候,我們總習慣於說社稷不穩,是有人在專橫弄權。隻是,皇族本身,就不該捫心自問一番嗎?
司馬寧就多次跟我說起過,如果當初司馬炎還政於司馬攸,就不會有其後的社稷淪喪了。寧王子鬱鬱不得誌,自然會想著,如果其先祖司馬攸能夠履至尊,就不會如此了。
寧王子這樣說,主要是從自身的境遇出發,或許會有失偏頗。不過,仔細斟酌之下,也不得不承認,那也算是一家之言吧?
至少,現如今的聖上,如果要跟寧王子相比,確實不敢恭維。
然而,當年的司馬攸,真正抗爭過嗎?
或許,就連司馬攸本人也不曾想過,自己的一念之仁、一步之差,會釀成如此後果。不過,就像那浩浩江水,可曾有迴流之勢?
寧王子的抱怨,也不是就沒有一點道理。隻是,在為人行事方麵,他多半也和其先祖司馬攸差不多吧?主要的問題就在於,清談倒是不少,實事卻沒幾件。現如今,這位寧王子和孫公子一夥人,是不是依舊在烏衣巷的那個深宅大院裏,暢談著宗廟社稷方麵的事情呢?
光陰的腳步,可曾為誰而停留?
若說上蒼不公平,那也是某種托辭吧?
劉大將軍能夠帶劍入朝,確實羨煞眾人的目光。隻是,一開始,他也隻是一介士卒。不說帶劍入朝,就是他的名字,也是鮮有人知曉。由此看來,與其去羨慕他人,倒不如就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
此時此刻,寧王子在想些什麽呢?
烏衣巷被圍困,寧王子和孫公子,確實翻不起什麽大浪了?
如今的皇宮,也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樣吧?劉大將軍帶劍入朝,這一路上,我們也不見什麽宮廷侍衛啊!也就是說,這看似富麗堂皇的皇宮大殿,其實也不過就是相府的後花園?
這一次,對於劉大將軍的權勢,我也算有了切身的感受了。
如此說來,劉大將軍甚至也不需要帶上隨從,就可以大搖大擺地行走在這皇宮裏。或許,帶上兩名隨從,隻是為了以防萬一。不過,另一個問題也隨之而來了:劉大將軍的帳下,精兵強將多的是,為何偏偏要帶上我和青兒,走這麽一趟呢?
我和青兒沒有官銜,可以借此機會,下一下功勞?又或許,此次也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情,沒必要讓那些得力幹將參與?哦,或許是這樣的,劉大將軍也想過了,自己和聖上要說些什麽,沒必要讓那些將領知曉。在劉大將軍看來,隨行的那些將領,能夠守住宮城,不讓閑雜人等有覬覦之心,也就可以了。
想想也是,當初在那密室裏,也沒有這些將領的影子嘛。他們有他們的職責範圍,沒必要知曉得那麽多。
一開始,我還是較為緊張的。有那麽一段時間,手心直冒汗,那一刻,還真有點擔心,萬一有什麽不時之需,腰間的短劍拔不出來,那如何是好?現如今,總算放下心來了。至少,直到劉大將軍嗬斥那宮女為止,都看不出什麽要動武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