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李代桃僵
忍氣吞聲背鍋後,我做福運小皇後 作者:吹海風的烏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幾名護麟衛將戶部侍郎拖了出去。
大理寺卿迴頭看眼,見他淚流成河,滿麵悲愴,自己也不由得心驚。
站隊,說好聽點是找個靠山,說難聽點就是一場豪賭。
站對了,等事成那天自然風光無限,但也有在這條路上成為犧牲品的,戶部侍郎就是最好的例子。
倘若站錯了,後果不堪設想,要麽死,要麽生不如死。
大理寺卿看了眼站在前頭的年丞相,更堅定了要追隨他站中立的想法。
事情到此,太子黨的人皆鬆了口氣。
用一個不忠不義的掌櫃,換一個戶部侍郎,他們不僅是賺了,而是賺得盆滿缽滿啊!
可就在大理寺卿要起身入例時,有一人站了出來:“皇上,臣有一處不明。”
大理寺卿本就如驚弓之鳥,被這麽一嚇,還沒完全站直的腿一軟,“撲通”又跪了迴去。
他麵色如紙,汗如豆大。
說話的是賢王秦澤海。
秦奉天前幾年就自請不上朝了,所以替他在朝堂周旋的是賢王以及慶王黨的人。
秦澤海走到大理寺卿旁邊,垂眸睨了他一眼,眼中蘊蓄著怒意和不屑。
他最瞧不起的就是刻板守舊,死都不懂得迂迴的老古板。
很顯然,年丞運、大理寺卿都是老古板,中立派的人更是!
他明明已經派人送了禮到大理寺,希望大理寺卿能懂他的意思,在呈詞上做些手腳,好讓皇帝對太子失望。沒想到那份禮連大理寺都沒進去,就完璧歸趙了。
若非如此,秦君鬱還能好好地站在這嗎?
他失了一個得力助手,秦君鬱卻全身而退,他怎能咽下這口氣!
如果他受的傷是十分,那也要讓秦君鬱承受五分!
一想到這,秦澤海就怒上心頭。
他跪了下來,“皇上,臣覺得此案疑點過多,並不像大理寺卿所說的那樣。”
“哦?”皇帝眉尾一挑,換了個舒服的姿勢坐著,示意他繼續往下說。
秦澤海:“一個小小的掌櫃怎麽會有膽子私吞國庫的銀子?如果說沒有人授意,臣是萬萬不信的。
再說,此事是發生在太子眼皮子底下,難道太子連自己手下的人都管不住嗎?
就算太子對此事不知情,也有連帶責任,對屬下疏於管教,以致滋生貪贓枉法之風!
如若以後誰犯了事,都將底下的人推出來頂罪,把自己摘得幹幹淨淨,那國將不國,法將不法!”
他說得慷慨激昂,額角青筋暴起。
如果說前麵的話是想把責任推到秦君鬱頭上,那麽後麵的話直接就給秦君鬱扣上一個“李代桃僵”的帽子。
不僅是秦君鬱,連大理寺卿也要被治個“以權謀私,包庇太子”的罪。
大理寺卿不敢說話。
賢王擺明了是要拖太子下水,他敢多話,不僅討不到好處,反而死得更慘。
神仙打架,凡人還是躲得遠遠的好。
皇帝意味深長地看向秦君鬱,他又怎會不知此案了結突然,一切都太過剛剛好。
先是掌櫃承認是自己一人所為,與太子無關,供出了是戶部侍郎是主謀,而後戶部侍郎直接認罪,無一句辯駁。
黨派之爭,犧牲已經常態,他立即當眾削了戶部侍郎的官爵就是為了給眾人一個警告,讓他們不要做得太過分。
可此事究竟是賢王做局,栽贓陷害太子,還是太子以身入局,想斷掉賢王的左膀右臂。
如是前者,太子將掌櫃推出來倒也可以理解;
如是後者,賢王被擺了一道後惱怒要讓太子也付出代價,也能說得過去。
究竟是誰做的局,皇帝暫時沒有定論。
太子黨的人坐不住了,紛紛進諫。
“皇上,太子殿下自從西肅迴來後便接手木蘭秋彌的事務,忙得腳不沾地,幾日不曾休息!前幾日暈倒在獵場,殿下醒來第一件事就是讓人瞞下了此事,唯恐聖上擔心!殿下的忠誠之心,日月可鑒!”
“皇上!太子殿下是東宮之主,手底下的人沒有上萬也有幾千,朝中事務繁忙,殿下無暇顧及其他,才讓人有可乘之機,與那背信棄義之輩苟合誣陷殿下,殿下何其無辜啊!”
“皇上!殿下為人如何臣放在眼裏!此事殿下定是為人所害,險些讓皇上與殿下父子離心,何其可恨呐!”
“皇上!若是如賢王所說,底下人犯事,就是上頭的人管教不當,應連坐受罰。那麽賢王身為殿下的皇叔,是不是也可以說賢王對殿下的教育不到位,才使殿下行差踏錯,也該罰。
臣再冒著殺頭的死罪鬥膽說一句,天下人皆是聖上的子民,那麽天下人犯錯,豈不是都是皇上的責任!”
……
追隨賢王的人不甘示弱,也紛紛進言,將秦君鬱一頓批。
一個個,說得有理有據,憤憤不平。
不一會兒,站著的人已經沒幾個了,殿中央跪倒了一大片。
皇帝被吵得頭疼。
秦君鬱氣定神閑地出列,在各色的目光中,他拱手,聲音清冷,緩緩道:
“父皇,兒臣對此事並不知情,大理寺卿已查明真相,戶部侍郎對罪行供認不諱。父皇若還是認為兒臣不清白,兒臣願受任何責罰。”
反正戶部侍郎已經認罪伏誅,事實擺在眼前,賢王純屬是無理取鬧。
隻要他不認,賢王就沒有任何辦法。
秦澤海知道他這是以退為進,正要出言駁斥,便又聽到他道:“皇叔既然不信兒臣,兒臣隻好請父皇將木蘭秋彌的事務托付給值得信賴的人去辦,以此自證,兒臣從無非分之想。”
此話一出,眾人倒吸一口涼氣,把頭埋進了胸口裏,全然沒有進諫時當仁不讓的氣勢。
當時皇帝將遠在西肅的太子急召迴京是為了什麽?不就是因為朝中無人能擔此大任嗎?
聖上登基以來,這項工作每年都是太子經手去辦的,他們不清楚圍獵的流程,其中細節更不用說,也拿不準要用多少銀子。
哪些地方要多花,哪些地方可以少花,心裏沒個底,便束手束腳,哪能辦成事呢?
皇帝對木蘭秋彌很是重視,眼前月底就要開始了,太子卻在此時撒手不管,試問誰敢去接這個燙手山芋?
大理寺卿迴頭看眼,見他淚流成河,滿麵悲愴,自己也不由得心驚。
站隊,說好聽點是找個靠山,說難聽點就是一場豪賭。
站對了,等事成那天自然風光無限,但也有在這條路上成為犧牲品的,戶部侍郎就是最好的例子。
倘若站錯了,後果不堪設想,要麽死,要麽生不如死。
大理寺卿看了眼站在前頭的年丞相,更堅定了要追隨他站中立的想法。
事情到此,太子黨的人皆鬆了口氣。
用一個不忠不義的掌櫃,換一個戶部侍郎,他們不僅是賺了,而是賺得盆滿缽滿啊!
可就在大理寺卿要起身入例時,有一人站了出來:“皇上,臣有一處不明。”
大理寺卿本就如驚弓之鳥,被這麽一嚇,還沒完全站直的腿一軟,“撲通”又跪了迴去。
他麵色如紙,汗如豆大。
說話的是賢王秦澤海。
秦奉天前幾年就自請不上朝了,所以替他在朝堂周旋的是賢王以及慶王黨的人。
秦澤海走到大理寺卿旁邊,垂眸睨了他一眼,眼中蘊蓄著怒意和不屑。
他最瞧不起的就是刻板守舊,死都不懂得迂迴的老古板。
很顯然,年丞運、大理寺卿都是老古板,中立派的人更是!
他明明已經派人送了禮到大理寺,希望大理寺卿能懂他的意思,在呈詞上做些手腳,好讓皇帝對太子失望。沒想到那份禮連大理寺都沒進去,就完璧歸趙了。
若非如此,秦君鬱還能好好地站在這嗎?
他失了一個得力助手,秦君鬱卻全身而退,他怎能咽下這口氣!
如果他受的傷是十分,那也要讓秦君鬱承受五分!
一想到這,秦澤海就怒上心頭。
他跪了下來,“皇上,臣覺得此案疑點過多,並不像大理寺卿所說的那樣。”
“哦?”皇帝眉尾一挑,換了個舒服的姿勢坐著,示意他繼續往下說。
秦澤海:“一個小小的掌櫃怎麽會有膽子私吞國庫的銀子?如果說沒有人授意,臣是萬萬不信的。
再說,此事是發生在太子眼皮子底下,難道太子連自己手下的人都管不住嗎?
就算太子對此事不知情,也有連帶責任,對屬下疏於管教,以致滋生貪贓枉法之風!
如若以後誰犯了事,都將底下的人推出來頂罪,把自己摘得幹幹淨淨,那國將不國,法將不法!”
他說得慷慨激昂,額角青筋暴起。
如果說前麵的話是想把責任推到秦君鬱頭上,那麽後麵的話直接就給秦君鬱扣上一個“李代桃僵”的帽子。
不僅是秦君鬱,連大理寺卿也要被治個“以權謀私,包庇太子”的罪。
大理寺卿不敢說話。
賢王擺明了是要拖太子下水,他敢多話,不僅討不到好處,反而死得更慘。
神仙打架,凡人還是躲得遠遠的好。
皇帝意味深長地看向秦君鬱,他又怎會不知此案了結突然,一切都太過剛剛好。
先是掌櫃承認是自己一人所為,與太子無關,供出了是戶部侍郎是主謀,而後戶部侍郎直接認罪,無一句辯駁。
黨派之爭,犧牲已經常態,他立即當眾削了戶部侍郎的官爵就是為了給眾人一個警告,讓他們不要做得太過分。
可此事究竟是賢王做局,栽贓陷害太子,還是太子以身入局,想斷掉賢王的左膀右臂。
如是前者,太子將掌櫃推出來倒也可以理解;
如是後者,賢王被擺了一道後惱怒要讓太子也付出代價,也能說得過去。
究竟是誰做的局,皇帝暫時沒有定論。
太子黨的人坐不住了,紛紛進諫。
“皇上,太子殿下自從西肅迴來後便接手木蘭秋彌的事務,忙得腳不沾地,幾日不曾休息!前幾日暈倒在獵場,殿下醒來第一件事就是讓人瞞下了此事,唯恐聖上擔心!殿下的忠誠之心,日月可鑒!”
“皇上!太子殿下是東宮之主,手底下的人沒有上萬也有幾千,朝中事務繁忙,殿下無暇顧及其他,才讓人有可乘之機,與那背信棄義之輩苟合誣陷殿下,殿下何其無辜啊!”
“皇上!殿下為人如何臣放在眼裏!此事殿下定是為人所害,險些讓皇上與殿下父子離心,何其可恨呐!”
“皇上!若是如賢王所說,底下人犯事,就是上頭的人管教不當,應連坐受罰。那麽賢王身為殿下的皇叔,是不是也可以說賢王對殿下的教育不到位,才使殿下行差踏錯,也該罰。
臣再冒著殺頭的死罪鬥膽說一句,天下人皆是聖上的子民,那麽天下人犯錯,豈不是都是皇上的責任!”
……
追隨賢王的人不甘示弱,也紛紛進言,將秦君鬱一頓批。
一個個,說得有理有據,憤憤不平。
不一會兒,站著的人已經沒幾個了,殿中央跪倒了一大片。
皇帝被吵得頭疼。
秦君鬱氣定神閑地出列,在各色的目光中,他拱手,聲音清冷,緩緩道:
“父皇,兒臣對此事並不知情,大理寺卿已查明真相,戶部侍郎對罪行供認不諱。父皇若還是認為兒臣不清白,兒臣願受任何責罰。”
反正戶部侍郎已經認罪伏誅,事實擺在眼前,賢王純屬是無理取鬧。
隻要他不認,賢王就沒有任何辦法。
秦澤海知道他這是以退為進,正要出言駁斥,便又聽到他道:“皇叔既然不信兒臣,兒臣隻好請父皇將木蘭秋彌的事務托付給值得信賴的人去辦,以此自證,兒臣從無非分之想。”
此話一出,眾人倒吸一口涼氣,把頭埋進了胸口裏,全然沒有進諫時當仁不讓的氣勢。
當時皇帝將遠在西肅的太子急召迴京是為了什麽?不就是因為朝中無人能擔此大任嗎?
聖上登基以來,這項工作每年都是太子經手去辦的,他們不清楚圍獵的流程,其中細節更不用說,也拿不準要用多少銀子。
哪些地方要多花,哪些地方可以少花,心裏沒個底,便束手束腳,哪能辦成事呢?
皇帝對木蘭秋彌很是重視,眼前月底就要開始了,太子卻在此時撒手不管,試問誰敢去接這個燙手山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