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皇太極繼承了汗位之後,首先要做的事情自然是平衡勢力,因此他繼續拉攏其他三大貝勒,也就是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等人,搞出了一個四大貝勒秉政的方案,一方麵提高了古爾泰和阿敏的地位,借此平衡他自己體係中的代善勢力,另一方麵就是聯合三大貝勒對付勢力最為龐大的多爾袞兄弟。
因此,皇太極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逼殉多爾袞兄弟等人的生母大妃阿巴亥,他乘亂率幾位大貝勒闖入阿巴亥的後宮,強迫阿巴亥隨努爾哈赤殉葬——因為治死阿巴亥,既可以牽製代善,又可以控製相對年幼的多爾袞三兄弟。
阿巴亥抵擋不住眾多貝勒的壓力,她為了保全多爾袞三兄弟,隻能選擇去死。
在解決了阿巴亥的問題以後,皇太極便借口杜度已卸任、而多爾袞未接任,將鑲白旗交給自己的長子豪格統領,而多爾袞則是打發到了鑲黃旗,跟阿濟格共同掌管鑲黃旗,使得自己成功掌管了正白旗和鑲白旗,完成了收權的第一步。
在收權之後,皇太極一方麵對外發起戰爭鞏固地位,另一方麵則是進行內部改革,除掉了處處掣肘自己的阿敏和莽古爾泰,並且在天聰六年時廢除了四大貝勒秉政的舊例,使得自己的汗王大權得到鞏固。
到了如今,皇太極為了進一步鞏固自己的權力,自然慢慢將矛頭對向了勢力越發雄厚的多爾袞兄弟,隻是在他還沒有動手之前,皇太極摯愛的宸妃海蘭珠去世,使得皇太極傷心過度,才遲遲沒有真正動手。
原本這一次同明廷議和,皇太極的態度十分真誠,甚至還讓渡了不少權益——原因就是他希望能夠趁著這段空白期,將多爾袞兄弟等人手握的兩白旗削除(兩黃旗與兩白旗對調後),最終完成對八旗的徹底收權。
隻可惜,皇太極的一番算計卻依然落了空,先是明廷這邊不再承認和議,接著多爾袞則趁機獻上了傳國玉璽,也就使得皇太極沒有了對付多爾袞的理由。
不過刀一旦出鞘,不粘血自然無法收迴,而它所指向的對象自然也就變成了明廷。看書溂
“傳令各大貝勒,朕要設下百裏宴席,親迎傳國玉璽!”
崇德七年,意氣風發地皇太極在盛京迎接傳國玉璽,舉行百裏宴席,以慶祝大清迎來了這一如日東升的時刻,八旗諸王貝勒們紛紛跪倒在皇太極的麵前,人人麵帶恭敬之色,無人膽敢拂逆此時的皇太極。
年僅三十歲的多爾袞跪在最前方,頭顱微微低垂,他的雙手捧著一隻錦盒——裏麵裝的正是聞名天下的傳國玉璽。
“奴才多爾袞賀喜皇上,皇上承天眷佑,應運而興。當天下昏亂,修德體天,逆者威,順者撫,寬溫之譽,施及萬姓。征服,混一蒙古。遂獲玉璽,受命之符,昭然可見,上揆天意,下協輿情!”
“皇上承天眷佑,應運而興,上揆天意,下協輿情!”
“皇上承天眷佑,應運而興,上揆天意,下協輿情!”
一聲聲高唿聲從台下響起,隨後山唿海嘯一般傳來,令人頓時一個激靈。
站在最高處的皇太極抿著嘴唇,他緩緩接過了多爾袞呈遞上來的傳國玉璽,眼睛微微閉上,一行熱淚卻是漸漸流下。
在那一刹那,他想起了父汗劈荊斬棘開創滿洲基業,想起了自己兢兢業業經營滿洲,統一漠南,最終奠定了大清宏圖,登基成為了大清皇帝。
在這個過程中,他付出了多少血汗淚水,又戰勝了多少個可敬的對手?
袁崇煥、滿桂、祖大壽、洪承疇........以及那位在京城裏遙遙對坐的崇禎皇帝。
皇太極感受著手掌上玉璽的冰涼,下意識用力牢牢地抓住,望向了跪在麵前的多爾袞,又將目光望向了他的身後,望向了所有跪在麵前的臣子們,胸中不禁生起了一股豪邁之氣。
“先祖以滿洲交付於朕,朕無一日不敢忘懷,蒙古混一,本應安享太平盛世。”
說到這裏的時候,皇太極的嘴角微微動,眼中帶著些許的憤恨之色。
“明國向來以滿洲為屬國,即予亦未嚐以為非也。惟遼東之官欺淩我國,皇帝惑於臣下,雖幹戈十數年來,無一言詢及,使我國之情不達,若遣一信使判白是非,則兵戈早息矣。不然,明國臣僚壅蔽欺罔,虛報斬伐,以吾小國果受傷夷,詎能數侵,豈皇帝之聰明獨不能一忖度耶?”
跪在皇太極麵前的眾人心中一凜,他們有的人欣喜若狂,有的人則是暗暗歎息,不過絕大部分人都麵帶興奮之色,那就是他們已經從皇帝的嘴裏,聽出了改變原來議和立場的想法,這可是一件大大的好事!
實際上,在清廷內部,議和派從來都是存在的,他們一向認為滿洲不可能真正徹底侵吞掉上萬萬人的明國,隻能采取步步蠶食的戰略,在消化完現有的戰果以後,才能進一步對明國進行宣戰,從而也可以更好的鞏固滿洲自身。
持有這般立場的王公大臣們並不在少數,隻是明廷一向強硬無比的外交策略使得議和之事終究是水中花鏡中月,而今年明廷兵部尚書陳新甲所主導的這一場議和,原本讓他們看到了希望,可是沒想到明廷那邊更加波雲詭譎,達成的和議居然就這麽被撕毀了!
因此,到了今日,於情於理之下,清廷內部都不可能再偏向於議和一派,而一直在鼓動戰爭的多爾袞一派自然也受到了更進一步的重用。
皇太極緩緩環視眾人一眼,繼續沉聲道:“朕以為明國當中應有忠臣義士實心謀國者,乃一旦虛誕至此,豈不愧於心乎?今日我大清兵丁可以一當十,能約期出戰,為和約之事重新謀劃矣。”
一番話說完之後,山唿萬歲之聲隨之響起,所有人的臉色都變得漲紅,他們都希望能夠從這一次的入關之戰中,像先前那般獲得那麽多的好處,成為大清國的功臣。
隻有跪在角落的洪承疇麵無表情,他在心裏隱隱歎了一口氣,卻不知到底該是高興還是不高興。
因此,皇太極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逼殉多爾袞兄弟等人的生母大妃阿巴亥,他乘亂率幾位大貝勒闖入阿巴亥的後宮,強迫阿巴亥隨努爾哈赤殉葬——因為治死阿巴亥,既可以牽製代善,又可以控製相對年幼的多爾袞三兄弟。
阿巴亥抵擋不住眾多貝勒的壓力,她為了保全多爾袞三兄弟,隻能選擇去死。
在解決了阿巴亥的問題以後,皇太極便借口杜度已卸任、而多爾袞未接任,將鑲白旗交給自己的長子豪格統領,而多爾袞則是打發到了鑲黃旗,跟阿濟格共同掌管鑲黃旗,使得自己成功掌管了正白旗和鑲白旗,完成了收權的第一步。
在收權之後,皇太極一方麵對外發起戰爭鞏固地位,另一方麵則是進行內部改革,除掉了處處掣肘自己的阿敏和莽古爾泰,並且在天聰六年時廢除了四大貝勒秉政的舊例,使得自己的汗王大權得到鞏固。
到了如今,皇太極為了進一步鞏固自己的權力,自然慢慢將矛頭對向了勢力越發雄厚的多爾袞兄弟,隻是在他還沒有動手之前,皇太極摯愛的宸妃海蘭珠去世,使得皇太極傷心過度,才遲遲沒有真正動手。
原本這一次同明廷議和,皇太極的態度十分真誠,甚至還讓渡了不少權益——原因就是他希望能夠趁著這段空白期,將多爾袞兄弟等人手握的兩白旗削除(兩黃旗與兩白旗對調後),最終完成對八旗的徹底收權。
隻可惜,皇太極的一番算計卻依然落了空,先是明廷這邊不再承認和議,接著多爾袞則趁機獻上了傳國玉璽,也就使得皇太極沒有了對付多爾袞的理由。
不過刀一旦出鞘,不粘血自然無法收迴,而它所指向的對象自然也就變成了明廷。看書溂
“傳令各大貝勒,朕要設下百裏宴席,親迎傳國玉璽!”
崇德七年,意氣風發地皇太極在盛京迎接傳國玉璽,舉行百裏宴席,以慶祝大清迎來了這一如日東升的時刻,八旗諸王貝勒們紛紛跪倒在皇太極的麵前,人人麵帶恭敬之色,無人膽敢拂逆此時的皇太極。
年僅三十歲的多爾袞跪在最前方,頭顱微微低垂,他的雙手捧著一隻錦盒——裏麵裝的正是聞名天下的傳國玉璽。
“奴才多爾袞賀喜皇上,皇上承天眷佑,應運而興。當天下昏亂,修德體天,逆者威,順者撫,寬溫之譽,施及萬姓。征服,混一蒙古。遂獲玉璽,受命之符,昭然可見,上揆天意,下協輿情!”
“皇上承天眷佑,應運而興,上揆天意,下協輿情!”
“皇上承天眷佑,應運而興,上揆天意,下協輿情!”
一聲聲高唿聲從台下響起,隨後山唿海嘯一般傳來,令人頓時一個激靈。
站在最高處的皇太極抿著嘴唇,他緩緩接過了多爾袞呈遞上來的傳國玉璽,眼睛微微閉上,一行熱淚卻是漸漸流下。
在那一刹那,他想起了父汗劈荊斬棘開創滿洲基業,想起了自己兢兢業業經營滿洲,統一漠南,最終奠定了大清宏圖,登基成為了大清皇帝。
在這個過程中,他付出了多少血汗淚水,又戰勝了多少個可敬的對手?
袁崇煥、滿桂、祖大壽、洪承疇........以及那位在京城裏遙遙對坐的崇禎皇帝。
皇太極感受著手掌上玉璽的冰涼,下意識用力牢牢地抓住,望向了跪在麵前的多爾袞,又將目光望向了他的身後,望向了所有跪在麵前的臣子們,胸中不禁生起了一股豪邁之氣。
“先祖以滿洲交付於朕,朕無一日不敢忘懷,蒙古混一,本應安享太平盛世。”
說到這裏的時候,皇太極的嘴角微微動,眼中帶著些許的憤恨之色。
“明國向來以滿洲為屬國,即予亦未嚐以為非也。惟遼東之官欺淩我國,皇帝惑於臣下,雖幹戈十數年來,無一言詢及,使我國之情不達,若遣一信使判白是非,則兵戈早息矣。不然,明國臣僚壅蔽欺罔,虛報斬伐,以吾小國果受傷夷,詎能數侵,豈皇帝之聰明獨不能一忖度耶?”
跪在皇太極麵前的眾人心中一凜,他們有的人欣喜若狂,有的人則是暗暗歎息,不過絕大部分人都麵帶興奮之色,那就是他們已經從皇帝的嘴裏,聽出了改變原來議和立場的想法,這可是一件大大的好事!
實際上,在清廷內部,議和派從來都是存在的,他們一向認為滿洲不可能真正徹底侵吞掉上萬萬人的明國,隻能采取步步蠶食的戰略,在消化完現有的戰果以後,才能進一步對明國進行宣戰,從而也可以更好的鞏固滿洲自身。
持有這般立場的王公大臣們並不在少數,隻是明廷一向強硬無比的外交策略使得議和之事終究是水中花鏡中月,而今年明廷兵部尚書陳新甲所主導的這一場議和,原本讓他們看到了希望,可是沒想到明廷那邊更加波雲詭譎,達成的和議居然就這麽被撕毀了!
因此,到了今日,於情於理之下,清廷內部都不可能再偏向於議和一派,而一直在鼓動戰爭的多爾袞一派自然也受到了更進一步的重用。
皇太極緩緩環視眾人一眼,繼續沉聲道:“朕以為明國當中應有忠臣義士實心謀國者,乃一旦虛誕至此,豈不愧於心乎?今日我大清兵丁可以一當十,能約期出戰,為和約之事重新謀劃矣。”
一番話說完之後,山唿萬歲之聲隨之響起,所有人的臉色都變得漲紅,他們都希望能夠從這一次的入關之戰中,像先前那般獲得那麽多的好處,成為大清國的功臣。
隻有跪在角落的洪承疇麵無表情,他在心裏隱隱歎了一口氣,卻不知到底該是高興還是不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