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幾日,顧三娘動了胎氣的消息,就像是長了翅膀似的飛到京城世家夫人們的耳中,那日顧三娘被逼著給眾人跪拜的事,可有不少人當場看在眼裏。據聞過後安妃還給顧三娘傳了口諭,命她給自己縫製褻衣,需知京裏有教養的人家,誰敢這般張狂行事?果不其然,沒過多久就有傳言,說是當日蔣府的太醫換了一撥又一撥,到了晚間,更有人親眼目睹,蔣府的管家鄭重其事的把安妃命人送來的東西,一股腦全送還給安府。
這場風波傳到最後,漸漸就有些變味兒了,京城裏的權貴人家,哪個不知安妃的底細?她這般羞辱蔣家大公子的繼室,可不就跟內院那些爭風吃醋的婦人一樣,然而,安妃要吃醋,也該跟三宮六院的那些嬪妃們去掐尖兒要強,這一不留心弄錯對象,是要將靖文皇帝置於何地?
看不透的人,隻當這些是內帷裏無傷大雅的小事而已,看得透的人,發覺此事隱約是劍指當今聖上,果然,隔日就有朝中一個性子耿直的老諫官上折給靖文皇帝,先是將安妃大肆批判一頓,罵她心胸狹隘,恃勢淩人,難當後宮嬪妃的表率,這老諫官還給皇帝寫了一遍情真義切的規勸書,他不光苦勸靖文皇帝要遠離安氏這樣的妖妃,文章結尾還勸道,妨賢嫉能,禦下蔽之,而不憂其有害於聖政也。
靖文皇帝看完這篇諫書,立時氣得暴跳入雷,若不是有人攔著,那老諫官早就人頭落地,膽敢說他妨賢嫉能,他妒忌的是誰?這賢能又指的誰?
諫官言者無罪,靖文皇帝要是真把討人嫌的老匹夫殺了,他倒落了個犯顏直諫的美名,甚至於還坐實了他妨賢嫉能的汙名,最終受益的卻是背後那個沈拙,靖文皇帝殺又殺不得,心裏的火氣隻得往外撒,首當其衝的就是始作俑者安妃。
宮裏處處是耳目,安妃被靖文皇帝斥責禁足,很快就傳至各府,那安家不得暫且收斂鋒芒,不敢再給安妃招眼,且不論外麵的閑言碎語,單說安妃,雖說被禁在宮內,到底是靖文皇帝心尖兒上的愛人,宮裏一應的吃穿用度並無人敢苛刻,隻是她這半生,順風順水慣了,今日卻栽在顧氏這個鄉下女人的手裏,但凡想起這些,就不禁叫她怒火中燒。
早在得知沈拙續娶的女人出生卑賤時,安妃內心便有些五味雜陳,她自知與沈拙夫妻緣份已盡,然而京城數不清的公侯小姐,他娶誰不好,偏要娶一個寡婦,難不成蔣家大奶奶的位置,阿貓阿狗都能做得?
碰巧那日宮中宴客,安妃一眼就認出顧三娘身上佩戴的首飾,這自是又勾起一樁
陳年舊事,原來,當年安氏剛嫁進蔣家,有一迴,她和沈拙一起清點沈氏的遺物,看中了那套碧璽首飾,誰知沈拙推說是母親生前的愛物兒,不肯送給她,這倒也罷了,為甚麽現今顧三娘卻戴在頭上?莫非她還不如一個寡婦?況且這女人不懂尊卑禮法,她若是不教訓她一下,豈非人人都能欺到她頭上。
唯一叫她料想不到的是顧三娘竟懷了身孕,可恨沈拙絲毫不念舊情,害得她顏麵掃地,還落得被皇上禁足的地步,隻要想到這些,安妃越發恨毒了顧三娘。
不提外麵的紛爭,蔣家自是一片喜氣洋洋,顧三娘有孕,不光沈拙喜出望外,就是蔣中明的臉上也難得掛上笑容,他和沈拙各有心結,雖是住在同一個屋簷下,二人卻很少打照麵,蔣中明跟兒子不親,隔代的孫子他還是十分喜愛的。
他們這一支子嗣單薄,小輩兒裏就一個禦哥兒,還被沈拙改了姓氏,遷出族譜,吉昌公主和蔣鎮言成親多年,見麵的次數並不多,又何談子嗣,至於蔣錦言和孫氏,他們夫妻是新婚,蔣錦言又被打發到長陽去了,孫氏沒有好消息實屬正常,眼下顧三娘忽然傳來喜信,吉昌公主和孫氏兩人也替她高興。
府裏好久沒有喜事,蔣中明交待管家的吉昌公主,隻要是蔣府的家人,每人多賞三個月的月錢,東院再撥幾個得力的仆婦伺候,顧三娘本來沒覺得怎麽樣,可是孩子都沒生下來,府裏就如此大張旗鼓,每日還另有太醫上門請脈,她又何曾經曆過這些?故此整個人不免有些坐臥不寧,唯恐出了閃失,到時無法跟蔣家和沈拙交待。
沈拙看出顧三娘的心事,叫她不必放在心上,隻要好生安胎便是,這日,蔣中明打發人請來沈拙和幾個兒媳婦一道用飯,他和沈拙一席,顧三娘她們幾個女眷在裏屋安坐。
裏屋有孫氏和小葉子,幾個婦人說說笑笑很是和樂,蔣中明和沈拙這父子二人,用飯時互不相幹,幾乎沒有說話,用到一半,仆婦端來一盤炭炙驢肘,沈拙隨口對上菜的仆婦說道:“跟大奶奶說一聲,這東西讓她少吃。”
仆婦笑道:“廚房裏早就囑咐過了,有單做給大奶奶的吃食。”
話是這麽說,那仆婦還是轉身進屋去給顧三娘傳話,蔣中明看了沈拙一眼,又一語不發的收迴目光,他身子不好,桌上擺的飯菜倒有一半是要忌口的,若不是遇著家人聚在一起,他平日都是和他們分開用飯。
仆婦傳完話後,孫氏衝著顧三娘眨了幾下眼睛,她笑著說道:“大嫂,大伯對你可真體貼呀
。”
顧三娘故意瞪了她一眼,說道:“錦三爺對你不體貼?這才走了幾日,就隔三岔五的寄家書迴來,叫你念給我們聽一聽也不肯,裏頭到底說了些甚麽甜言蜜語呢。”
孫氏嘴裏害臊的‘噯喲’一聲,臉上飛來一片紅霞,一旁的吉昌公主默默看著她二人,難免有些苦澀,她與蔣鎮言分隔兩地,蔣鎮言又是個冷麵冷情的人,任憑她苦苦等候多年,也暖不了他的心腸,想到她背井離鄉遠嫁京城,到如今仍是孤零零一人,吉昌公主心裏忍不住帶了幾分淒苦。
“二嫂。”孫氏小心翼翼的望著發怔的吉昌公主,她得意忘形,竟忘了她那個二伯不是好人,放著吉昌公主獨守空閨,這麽些年也不迴來看一眼。
顧三娘剛剛進府沒多久,並未聽說過吉昌公主和蔣鎮言之間的糾葛,這會子看到吉昌公主滿臉冷淡,心知其中必有內情,隻是她不便相問,於是也跟著一起靜了下來。
屋裏歡快的氣氛淡了下來,孫氏暗自後悔不已,正在這時,從外間傳來一陣動靜,吉昌公主問道:“出了何事?”
不一時,有個媳婦子進來迴話,她說道:“聖旨來了。”
顧三娘等人心頭一驚,她們幾個婦人麵麵相覷,誰也顧不得再理會剛才的小心思。
此時,傳旨的太監已進了蔣府,蔣中明放下手裏的筷子,他和沈拙互視一眼,兩人多少猜到聖旨的來意。
“看來皇上是要退讓了。”沈拙說道。
蔣中明不緊不慢的說道:“京中的幾位公侯接連上折子推舉你,再加上前些日子的風言風語,他如何還能靜下來煉丹。”
“老爺,香案擺下來了。”蔣中明的長隨站在門外迴話。
蔣中明微微頷首,他換了官服,便和沈拙一道前往外院接旨。
隻說蔣中明他父子二人去了,留下幾位女眷惶惶不安,屋裏的殘席早就撤走,吉昌公主命人守在外頭等候通傳,過了片刻,有旺家的進到屋裏,顧三娘看她臉上帶著喜色,懸著的心總算落迴肚子裏,她問:“不知皇上下的甚麽旨意?”
有旺家的笑道:“皇上說,咱們家大爺內外兼修,是個難得一見的賢才,要任命他做國子監祭酒的職務。”
孫氏握著顧三娘的手,她笑著說道:“這下好了,大嫂加封誥命是遲早的事。”
“還早呢。”進屋的是沈拙,他輕笑一聲,對著顧三娘說道:“要想做這個國子監祭酒,
三日後我需得吵贏十六個人才能算數。”
顧三娘一頭霧水,她問:“這又是個甚麽道理,做官還要吵架?”
這倒不怪顧三娘沒有見識,就連沈拙接了聖旨也是啼笑皆非,眼看朝中舉薦沈拙的唿聲越來越高,靖文皇帝哪裏還能假裝視而不見,恰巧安妃在這個時候授人以柄,兼之前幾日諫官的折子一經流出,逼得靖文皇帝不得不下了這道聖旨。
隻不過,要讓沈拙輕巧巧的做了國子監祭酒,靖文皇帝又心有不甘,故此,他以沈拙履曆空缺為由,在三日後設台辯論,隻要沈拙贏了,方可出仕為官,若是輸了,從今往後再不許任何人提起這話。
孫氏驚訝的說道:“一個人跟十六個人辯論,我的老天爺,這可如何辯得贏?”
屋裏的人都道靖文皇帝是在有意為難,顧三娘卻迴想起剛進蔣府,禦哥兒無意翻到沈拙的書,他最擅長的似乎就是跟古人隔空吵架。
這場風波傳到最後,漸漸就有些變味兒了,京城裏的權貴人家,哪個不知安妃的底細?她這般羞辱蔣家大公子的繼室,可不就跟內院那些爭風吃醋的婦人一樣,然而,安妃要吃醋,也該跟三宮六院的那些嬪妃們去掐尖兒要強,這一不留心弄錯對象,是要將靖文皇帝置於何地?
看不透的人,隻當這些是內帷裏無傷大雅的小事而已,看得透的人,發覺此事隱約是劍指當今聖上,果然,隔日就有朝中一個性子耿直的老諫官上折給靖文皇帝,先是將安妃大肆批判一頓,罵她心胸狹隘,恃勢淩人,難當後宮嬪妃的表率,這老諫官還給皇帝寫了一遍情真義切的規勸書,他不光苦勸靖文皇帝要遠離安氏這樣的妖妃,文章結尾還勸道,妨賢嫉能,禦下蔽之,而不憂其有害於聖政也。
靖文皇帝看完這篇諫書,立時氣得暴跳入雷,若不是有人攔著,那老諫官早就人頭落地,膽敢說他妨賢嫉能,他妒忌的是誰?這賢能又指的誰?
諫官言者無罪,靖文皇帝要是真把討人嫌的老匹夫殺了,他倒落了個犯顏直諫的美名,甚至於還坐實了他妨賢嫉能的汙名,最終受益的卻是背後那個沈拙,靖文皇帝殺又殺不得,心裏的火氣隻得往外撒,首當其衝的就是始作俑者安妃。
宮裏處處是耳目,安妃被靖文皇帝斥責禁足,很快就傳至各府,那安家不得暫且收斂鋒芒,不敢再給安妃招眼,且不論外麵的閑言碎語,單說安妃,雖說被禁在宮內,到底是靖文皇帝心尖兒上的愛人,宮裏一應的吃穿用度並無人敢苛刻,隻是她這半生,順風順水慣了,今日卻栽在顧氏這個鄉下女人的手裏,但凡想起這些,就不禁叫她怒火中燒。
早在得知沈拙續娶的女人出生卑賤時,安妃內心便有些五味雜陳,她自知與沈拙夫妻緣份已盡,然而京城數不清的公侯小姐,他娶誰不好,偏要娶一個寡婦,難不成蔣家大奶奶的位置,阿貓阿狗都能做得?
碰巧那日宮中宴客,安妃一眼就認出顧三娘身上佩戴的首飾,這自是又勾起一樁
陳年舊事,原來,當年安氏剛嫁進蔣家,有一迴,她和沈拙一起清點沈氏的遺物,看中了那套碧璽首飾,誰知沈拙推說是母親生前的愛物兒,不肯送給她,這倒也罷了,為甚麽現今顧三娘卻戴在頭上?莫非她還不如一個寡婦?況且這女人不懂尊卑禮法,她若是不教訓她一下,豈非人人都能欺到她頭上。
唯一叫她料想不到的是顧三娘竟懷了身孕,可恨沈拙絲毫不念舊情,害得她顏麵掃地,還落得被皇上禁足的地步,隻要想到這些,安妃越發恨毒了顧三娘。
不提外麵的紛爭,蔣家自是一片喜氣洋洋,顧三娘有孕,不光沈拙喜出望外,就是蔣中明的臉上也難得掛上笑容,他和沈拙各有心結,雖是住在同一個屋簷下,二人卻很少打照麵,蔣中明跟兒子不親,隔代的孫子他還是十分喜愛的。
他們這一支子嗣單薄,小輩兒裏就一個禦哥兒,還被沈拙改了姓氏,遷出族譜,吉昌公主和蔣鎮言成親多年,見麵的次數並不多,又何談子嗣,至於蔣錦言和孫氏,他們夫妻是新婚,蔣錦言又被打發到長陽去了,孫氏沒有好消息實屬正常,眼下顧三娘忽然傳來喜信,吉昌公主和孫氏兩人也替她高興。
府裏好久沒有喜事,蔣中明交待管家的吉昌公主,隻要是蔣府的家人,每人多賞三個月的月錢,東院再撥幾個得力的仆婦伺候,顧三娘本來沒覺得怎麽樣,可是孩子都沒生下來,府裏就如此大張旗鼓,每日還另有太醫上門請脈,她又何曾經曆過這些?故此整個人不免有些坐臥不寧,唯恐出了閃失,到時無法跟蔣家和沈拙交待。
沈拙看出顧三娘的心事,叫她不必放在心上,隻要好生安胎便是,這日,蔣中明打發人請來沈拙和幾個兒媳婦一道用飯,他和沈拙一席,顧三娘她們幾個女眷在裏屋安坐。
裏屋有孫氏和小葉子,幾個婦人說說笑笑很是和樂,蔣中明和沈拙這父子二人,用飯時互不相幹,幾乎沒有說話,用到一半,仆婦端來一盤炭炙驢肘,沈拙隨口對上菜的仆婦說道:“跟大奶奶說一聲,這東西讓她少吃。”
仆婦笑道:“廚房裏早就囑咐過了,有單做給大奶奶的吃食。”
話是這麽說,那仆婦還是轉身進屋去給顧三娘傳話,蔣中明看了沈拙一眼,又一語不發的收迴目光,他身子不好,桌上擺的飯菜倒有一半是要忌口的,若不是遇著家人聚在一起,他平日都是和他們分開用飯。
仆婦傳完話後,孫氏衝著顧三娘眨了幾下眼睛,她笑著說道:“大嫂,大伯對你可真體貼呀
。”
顧三娘故意瞪了她一眼,說道:“錦三爺對你不體貼?這才走了幾日,就隔三岔五的寄家書迴來,叫你念給我們聽一聽也不肯,裏頭到底說了些甚麽甜言蜜語呢。”
孫氏嘴裏害臊的‘噯喲’一聲,臉上飛來一片紅霞,一旁的吉昌公主默默看著她二人,難免有些苦澀,她與蔣鎮言分隔兩地,蔣鎮言又是個冷麵冷情的人,任憑她苦苦等候多年,也暖不了他的心腸,想到她背井離鄉遠嫁京城,到如今仍是孤零零一人,吉昌公主心裏忍不住帶了幾分淒苦。
“二嫂。”孫氏小心翼翼的望著發怔的吉昌公主,她得意忘形,竟忘了她那個二伯不是好人,放著吉昌公主獨守空閨,這麽些年也不迴來看一眼。
顧三娘剛剛進府沒多久,並未聽說過吉昌公主和蔣鎮言之間的糾葛,這會子看到吉昌公主滿臉冷淡,心知其中必有內情,隻是她不便相問,於是也跟著一起靜了下來。
屋裏歡快的氣氛淡了下來,孫氏暗自後悔不已,正在這時,從外間傳來一陣動靜,吉昌公主問道:“出了何事?”
不一時,有個媳婦子進來迴話,她說道:“聖旨來了。”
顧三娘等人心頭一驚,她們幾個婦人麵麵相覷,誰也顧不得再理會剛才的小心思。
此時,傳旨的太監已進了蔣府,蔣中明放下手裏的筷子,他和沈拙互視一眼,兩人多少猜到聖旨的來意。
“看來皇上是要退讓了。”沈拙說道。
蔣中明不緊不慢的說道:“京中的幾位公侯接連上折子推舉你,再加上前些日子的風言風語,他如何還能靜下來煉丹。”
“老爺,香案擺下來了。”蔣中明的長隨站在門外迴話。
蔣中明微微頷首,他換了官服,便和沈拙一道前往外院接旨。
隻說蔣中明他父子二人去了,留下幾位女眷惶惶不安,屋裏的殘席早就撤走,吉昌公主命人守在外頭等候通傳,過了片刻,有旺家的進到屋裏,顧三娘看她臉上帶著喜色,懸著的心總算落迴肚子裏,她問:“不知皇上下的甚麽旨意?”
有旺家的笑道:“皇上說,咱們家大爺內外兼修,是個難得一見的賢才,要任命他做國子監祭酒的職務。”
孫氏握著顧三娘的手,她笑著說道:“這下好了,大嫂加封誥命是遲早的事。”
“還早呢。”進屋的是沈拙,他輕笑一聲,對著顧三娘說道:“要想做這個國子監祭酒,
三日後我需得吵贏十六個人才能算數。”
顧三娘一頭霧水,她問:“這又是個甚麽道理,做官還要吵架?”
這倒不怪顧三娘沒有見識,就連沈拙接了聖旨也是啼笑皆非,眼看朝中舉薦沈拙的唿聲越來越高,靖文皇帝哪裏還能假裝視而不見,恰巧安妃在這個時候授人以柄,兼之前幾日諫官的折子一經流出,逼得靖文皇帝不得不下了這道聖旨。
隻不過,要讓沈拙輕巧巧的做了國子監祭酒,靖文皇帝又心有不甘,故此,他以沈拙履曆空缺為由,在三日後設台辯論,隻要沈拙贏了,方可出仕為官,若是輸了,從今往後再不許任何人提起這話。
孫氏驚訝的說道:“一個人跟十六個人辯論,我的老天爺,這可如何辯得贏?”
屋裏的人都道靖文皇帝是在有意為難,顧三娘卻迴想起剛進蔣府,禦哥兒無意翻到沈拙的書,他最擅長的似乎就是跟古人隔空吵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