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在西南紮好根
挽明:從在野侯爵開始 作者:雪豹導彈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西南戰事已定,王宏宇的三三三製,迅速得到四川、貴州百姓、士子、土司們的歡迎。
府縣恢複了戰亂前的活力。
有功和遷移來的土司,保持了山區的穩定。
建設軍屯,則是王宏宇的根基,給川黔帶來了新的發展方式。
自己的雲貴川桂湖廣經略,也就是五省經略,需要設立一個經略府處理好西南諸事。
計劃設立在老家遵義。
遵義位於重慶、成都和貴陽之間,再加上後世其特殊的曆史意義,所以意義非凡。
經略也有規劃發展之意,既然是規劃發展就應選擇還沒怎麽規劃發展的地方,此時相對欠發展的遵義,正可以規劃。
另外這裏也距離雲南、廣西稍微近一些,所以五省經略府,就放在遵義。
提督府管兵馬,就放在重要戰略要地重慶。
這是長江水路出入四川的最緊要位置,重慶又屬於山地,周邊有各式各樣的村落,各種本領技能的人才較多,且山民體力也比較好,又聽官府管轄,是練兵的好苗子,很適合吸納入新軍與建設軍屯。
兵馬也應該在山地、城池、碼頭、河道、平原等多種地形專門訓練,這樣減少擾民還能刻苦訓練。
經略府就放在遵義,遵義位於重慶、成都和貴陽之間,再加上後世其特殊的曆史意義,所以意義非凡。
經略府主管戰略與規劃、提督府掌兵馬、各省巡撫掌文政,這也算是一種三三三製。
雖然現在經略和提督都是自己,但遲早要卸任一個。
經略、提督和巡撫,三者互相配合,要搭建西南振興的班底。
府縣、土司和軍屯,三者因地製宜,要構成西南振興的社會基礎。
各個府縣有城市、城鎮、鄉村組成,延續當時的授田製,一些地方是地主、大族的莊園,一些地方是各家各戶的小農經濟。府縣製下,皇權和官府一般無法下鄉,自鄉以下在地主大族手中,鄉以上在縣令等官吏直接管轄之下。
這種社會情況是古代常態,方便產生家庭手工業、文人地主、商品貿易等,但是對於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幫助非常有限。
土司製度則是更原始的形態,府縣掌握在土司家族手中,雖然可以形成延續幾百到上千年的家族文化,但是未來肯定會繼續改土歸流。
如果隻有府縣和土司,那跟之前有什麽區別?
不改變製度,隻是換一批人,然後人走茶涼繼續迴到之前的狀態?
當然不。
所以,西南要成為王宏宇推動華夏繼續崛起的關鍵,其重要基幹就是建設軍屯。
建設軍屯顧名思義,是主要從事生產建設的軍屯。
雖然是軍屯,卻和衛所製表麵相似,內在已經完成升級並遠遠超過。
建設軍屯內部在日常發展時,以隊為單位,生產資料歸隊所有、生產所得也歸隊所有。
沒有三七抽成,而是生產所得皆為勞動者所有。
當然,沒有稅收也是要有其他付出的,那就是他們人屬於建設軍屯,要承擔特定方向的生產任務,而不是想做什麽就做什麽。
比如在某一建設軍屯下屬的工具作坊,要打造相應的兵器、工具才能獲得糧食、布匹、銀錢作為生產隊的報酬。
如果自己搞私活,那就必須自己找私人的渠道銷售,因為私活產物不在建設軍屯的收購範圍之內。
報酬統一發放到各個生產隊,由生產隊內部的所有成員,按照勞動所得與技術水平、整體協作進行分配。
建設軍屯的管理方式與渾河軍、神農軍等新軍一致,按照遼河改編的製度,實行自下而上的兵卒軍吏參事會。
內部分配由眾人討論,官軍吏無權決定分配,如此非自上而下的命令和服從,內部官吏更不可能是決定屯民的官僚。
當然,這是日常生產的狀態。如此優待不是平白給予的,在戰事或執行重要任務時,要統一聽安排。
渾河軍、神農軍以及未來王宏宇麾下的其他新軍,並不是因為武器好才強大,也不是因為待遇好才有積極性,其根本是實行了這種平時自下而上、戰事服從聽指揮的體製。
建設軍屯在生產中就有這樣的組織度,所以可以跨過自發的階段,直接進入到有組織、有分工、有集體參與的更高階段工場手工業。
王宏宇不收稅,難道直接聖母婊?
當然不是!
首先生產的方向和任務,是要根據戰略規劃而來。
然後王宏宇不賺每個生產隊的錢,更不在每個勞動者身上抽成。
賺錢的地方,是通過做渠道來賺。
也就是通過交通運輸的優勢、通過走量保質的實力、通過布局在各地的商站,表現為賺取不同地域的差價,實際上是以高水平生產力的產品,來賺低生產力水平的價格。
簡言之,建設軍屯生產力高,產得多質量好渠道還暢通幾倍於他人,然後還按照一般市場價格售賣。
那當然賺得很多了。
這就是《生產論》的實踐效果,別人還在資本主義萌芽,最多走到了個人資本主義。
王宏宇對內為公有製,對外實行集體資本主義。
直接是幾倍代差,爆殺別的競爭對手。
為了不打斷華夏興起的資本主義萌芽,王宏宇的建設軍屯,恰好有意避開東南沿海萌芽的紡織業、製糖業、陶瓷產業等萌芽。
這樣東南的這些產業不會被自己衝擊,免得自己崛起,斷了華夏自己人的財路。
礦產、工具、交通、施工、家具、兵器、書籍、奢侈品、醬料罐頭等等,哪一個集體資本主義,都不會擠占東南紡織、製糖、陶瓷的萌芽和發展。
於是川黔各地的建設軍屯,就如雨後春筍一般發展起來了。
這些建設軍屯產糧隻是維持自己生存的基礎,更多精力放在上述產業。
除了不抽成以保證屯民日子好一點,如果真的是開礦、修路、搞手工業任務重了,糧食稍微不夠吃了,也不用怕。
因為各個建設軍屯乃至各個五十戶的隊,都有一定的盈利資金。
這些資金在平時吃飽飯時可以投入再生產,在糧食不太夠時,可以用來收購府縣、土司治下的糧食。
府縣恢複了戰亂前的活力。
有功和遷移來的土司,保持了山區的穩定。
建設軍屯,則是王宏宇的根基,給川黔帶來了新的發展方式。
自己的雲貴川桂湖廣經略,也就是五省經略,需要設立一個經略府處理好西南諸事。
計劃設立在老家遵義。
遵義位於重慶、成都和貴陽之間,再加上後世其特殊的曆史意義,所以意義非凡。
經略也有規劃發展之意,既然是規劃發展就應選擇還沒怎麽規劃發展的地方,此時相對欠發展的遵義,正可以規劃。
另外這裏也距離雲南、廣西稍微近一些,所以五省經略府,就放在遵義。
提督府管兵馬,就放在重要戰略要地重慶。
這是長江水路出入四川的最緊要位置,重慶又屬於山地,周邊有各式各樣的村落,各種本領技能的人才較多,且山民體力也比較好,又聽官府管轄,是練兵的好苗子,很適合吸納入新軍與建設軍屯。
兵馬也應該在山地、城池、碼頭、河道、平原等多種地形專門訓練,這樣減少擾民還能刻苦訓練。
經略府就放在遵義,遵義位於重慶、成都和貴陽之間,再加上後世其特殊的曆史意義,所以意義非凡。
經略府主管戰略與規劃、提督府掌兵馬、各省巡撫掌文政,這也算是一種三三三製。
雖然現在經略和提督都是自己,但遲早要卸任一個。
經略、提督和巡撫,三者互相配合,要搭建西南振興的班底。
府縣、土司和軍屯,三者因地製宜,要構成西南振興的社會基礎。
各個府縣有城市、城鎮、鄉村組成,延續當時的授田製,一些地方是地主、大族的莊園,一些地方是各家各戶的小農經濟。府縣製下,皇權和官府一般無法下鄉,自鄉以下在地主大族手中,鄉以上在縣令等官吏直接管轄之下。
這種社會情況是古代常態,方便產生家庭手工業、文人地主、商品貿易等,但是對於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幫助非常有限。
土司製度則是更原始的形態,府縣掌握在土司家族手中,雖然可以形成延續幾百到上千年的家族文化,但是未來肯定會繼續改土歸流。
如果隻有府縣和土司,那跟之前有什麽區別?
不改變製度,隻是換一批人,然後人走茶涼繼續迴到之前的狀態?
當然不。
所以,西南要成為王宏宇推動華夏繼續崛起的關鍵,其重要基幹就是建設軍屯。
建設軍屯顧名思義,是主要從事生產建設的軍屯。
雖然是軍屯,卻和衛所製表麵相似,內在已經完成升級並遠遠超過。
建設軍屯內部在日常發展時,以隊為單位,生產資料歸隊所有、生產所得也歸隊所有。
沒有三七抽成,而是生產所得皆為勞動者所有。
當然,沒有稅收也是要有其他付出的,那就是他們人屬於建設軍屯,要承擔特定方向的生產任務,而不是想做什麽就做什麽。
比如在某一建設軍屯下屬的工具作坊,要打造相應的兵器、工具才能獲得糧食、布匹、銀錢作為生產隊的報酬。
如果自己搞私活,那就必須自己找私人的渠道銷售,因為私活產物不在建設軍屯的收購範圍之內。
報酬統一發放到各個生產隊,由生產隊內部的所有成員,按照勞動所得與技術水平、整體協作進行分配。
建設軍屯的管理方式與渾河軍、神農軍等新軍一致,按照遼河改編的製度,實行自下而上的兵卒軍吏參事會。
內部分配由眾人討論,官軍吏無權決定分配,如此非自上而下的命令和服從,內部官吏更不可能是決定屯民的官僚。
當然,這是日常生產的狀態。如此優待不是平白給予的,在戰事或執行重要任務時,要統一聽安排。
渾河軍、神農軍以及未來王宏宇麾下的其他新軍,並不是因為武器好才強大,也不是因為待遇好才有積極性,其根本是實行了這種平時自下而上、戰事服從聽指揮的體製。
建設軍屯在生產中就有這樣的組織度,所以可以跨過自發的階段,直接進入到有組織、有分工、有集體參與的更高階段工場手工業。
王宏宇不收稅,難道直接聖母婊?
當然不是!
首先生產的方向和任務,是要根據戰略規劃而來。
然後王宏宇不賺每個生產隊的錢,更不在每個勞動者身上抽成。
賺錢的地方,是通過做渠道來賺。
也就是通過交通運輸的優勢、通過走量保質的實力、通過布局在各地的商站,表現為賺取不同地域的差價,實際上是以高水平生產力的產品,來賺低生產力水平的價格。
簡言之,建設軍屯生產力高,產得多質量好渠道還暢通幾倍於他人,然後還按照一般市場價格售賣。
那當然賺得很多了。
這就是《生產論》的實踐效果,別人還在資本主義萌芽,最多走到了個人資本主義。
王宏宇對內為公有製,對外實行集體資本主義。
直接是幾倍代差,爆殺別的競爭對手。
為了不打斷華夏興起的資本主義萌芽,王宏宇的建設軍屯,恰好有意避開東南沿海萌芽的紡織業、製糖業、陶瓷產業等萌芽。
這樣東南的這些產業不會被自己衝擊,免得自己崛起,斷了華夏自己人的財路。
礦產、工具、交通、施工、家具、兵器、書籍、奢侈品、醬料罐頭等等,哪一個集體資本主義,都不會擠占東南紡織、製糖、陶瓷的萌芽和發展。
於是川黔各地的建設軍屯,就如雨後春筍一般發展起來了。
這些建設軍屯產糧隻是維持自己生存的基礎,更多精力放在上述產業。
除了不抽成以保證屯民日子好一點,如果真的是開礦、修路、搞手工業任務重了,糧食稍微不夠吃了,也不用怕。
因為各個建設軍屯乃至各個五十戶的隊,都有一定的盈利資金。
這些資金在平時吃飽飯時可以投入再生產,在糧食不太夠時,可以用來收購府縣、土司治下的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