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彥頂著個黑眼圈打開門一看,無奈問道:“李兄,起的這麽早,有事麽?”


    李循見了趙彥衣衫不整、頭發蓬亂的樣子嗬嗬一笑,側身讓出其身後之人,說道:“趙賢弟,這位是錦衣衛中所的袁校尉,諸事皆已齊備,愚兄今日便要上路了。”


    趙彥打眼看去,那位袁校尉看著不到四十歲,並未穿飛魚袍,佩繡春刀,反而是頭戴絨製小帽,身罩一件玄色道袍,看起來一副平凡樣貌,就如同眾多普通人一樣。


    本著能不招惹錦衣衛就不招惹的念頭,趙彥立馬整束衣裝,隨後禮數周到的拱手作禮道:“袁校尉,小生趙彥,有禮了。”


    那袁校尉方才已聽李循說起過趙彥,見狀也不自矜,還禮道:“在下錦衣衛校尉袁彬,字文質。趙公子昨日一首《竹石》,一首《真定府》,一夜之間便已傳遍大街小巷,在下對於趙公子可是仰慕得緊呐。”


    “嗬嗬,袁校尉過獎了,不過是些詩詞小道罷了,登不得大雅之堂。”趙彥心道這正牌錦衣衛看起來也挺好說話的,不知為何會被外界傳的那般不堪呢?想必就如那句老話所說,林子大了什麽鳥都有吧。


    待二人敘話完畢,李循對袁彬道:“袁校尉,你且到樓下稍候片刻,我與趙賢弟說幾句話咱們便上路。”


    “是,卑下先將李副千戶的行李拿下去。”袁彬拱手退下,看樣子對李循很是恭敬。


    待袁彬走後,李循對趙彥道:“賢弟,錦衣衛的名聲你也知道,若非父命難違,愚兄實不願吃這碗飯,隻是事已至此,多說無益,愚兄便不與劉兄幾人道別了,賢弟到時看著說吧。另外,在府城中有府衙、縣衙,又有親軍上二十二衛之一的神武右衛,以及直屬後軍都督府的真定衛等衙門,各方勢力混雜。你昨日得罪了康長衡那個偽君子,雖有韓知府與祝教授照應,為了以防萬一,若是賢弟等人在城中遇到什麽難事,不妨去西城錦衣衛駐地,找那裏的試百戶於存益求助,直接報愚兄的名頭即可。”


    “多謝李兄。”當初趙彥對李循的防範,如今看來真是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意思,不過若是再來一次,趙彥依舊會那麽想,知人知麵不知心,凡事總要留個後手才行,別人說什麽就信什麽,說好聽點叫單純,說難聽點叫愚蠢。


    李循拍了拍趙彥的肩膀,輕笑道:“何須言謝。賢弟保重吧,也不知下次相聚將會是何時了。”


    李循走了,早飯時趙彥與劉景等人說起,隻說李循的父親差人來尋他,讓他盡快趕往京城,似乎要派他個錦衣衛的差事,之後又半真半假道:“以後再見,或許李兄已然是錦衣衛的將校了。”


    幾人對這句話也沒往心裏去,隻有埋怨李循走的時候也不說叫醒幾人道個別,若非趙彥起夜時‘恰巧’碰到,等天明不見了李循,眾人說不定還當他被人綁票了呢。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這幾天趙彥沒敢再出門,而是躲在客棧裏看書練字,隻因為他現在正站在風口浪尖,不得不避避風頭。


    當日趙彥等人走後,祝教授見在場的士子們被趙彥的詩鎮住,便順勢而為講了一番聖人大道,欲要正一正風氣,隻說的那些人唯唯諾諾,去也不知聽進去了多少。


    其後,一首《真定府》,一首《竹石》,這兩首詩將趙彥捧到了台上,其名字也被當日參與詩會的人傳遍了整個府城,想必府試之後,也會隨著眾多考生的迴歸而傳遍四方。


    所謂人怕出名豬怕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出了名之後,這弊端也已然凸顯出來。


    這幾天每天都有人慕名而來,或是想與趙彥討論詩詞學問,或是前來打臉與被打臉,弄得他煩不勝煩,卻不得不耐著性子一一應酬。


    及到最後,實在是被煩得沒有辦法了,趙彥隻得吩咐小二,若是有人來拜訪的話一概不見,就說他已經搬走了,然後躲進房裏‘閉關修煉’,如此方才耳根清靜了幾天。


    四月初六這天,府試如期舉行。


    真定府五州十一縣共計千餘考生,在五更前齊聚真定試院門口,喧鬧嘈雜聲猶勝當初縣試之時。


    真定試院名字叫著好聽,實際上就是個大考棚,此處不像深州縣試時臨時搭建的考棚一樣,這是個長期性建築,乃是曆任知府與知縣勸捐於民,屢次增建展拓而成。


    府試的程序與縣試相差無幾,不同的是,考生被要求不準帶一物入場,筆、墨、特用紙張等都會由考場提供,另外交卷時會糊名。


    此番搜檢比縣試時也要嚴格不少,考生除了脫衣服脫鞋接受檢查外,連脫下來的衣服鞋襪也要被人檢查是否有夾層。


    入場完畢之後,已是到了辰時初,等韓文穿著朝服,一本正經的說了一番為國取士、報效國家的套話後,趙彥便被小吏領著到了自己的座位處坐好,然後磨墨,等待衙役扛著牌燈展示考題。


    府試第一場考四書義兩道,每道限二百字以上;五經義一道,限三百字以上,三道題共計不得超過八百字。


    等衙役扛著牌燈展示考題的時候,趙彥掃了一眼之後突然一樂,縣試時以為李知州考‘苟日新’之語,結果考的是‘大學之道’,豈料如今陰差陽錯,這府試時第一道四書義的題目竟然就是那道‘苟日新’,看來自己運氣還真是不錯。


    為這‘苟日新’,趙彥之前可是費盡了心思才寫好了一篇八股文,如今正好拿來用。


    第二道四書義的題目是‘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至於五經義的題目,因為趙彥的本經是《易經》,故而題目也摘自其中,是‘《坤》元亨,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趙彥沒理這兩道題目,而是先將‘苟日新’的八股文端正的抄到了草稿紙上,然後才開始看第二道四書義的題目。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語出《論語衛靈公》,意思是:到死而名聲不被別人稱頌,君子引以為恨,說簡單點就是怕自己生前死後籍籍無名。


    題目既然有了,按照八股文的定義來看,就要先破題,也就是先給文章立下中心思想。


    趙彥已然將後世的三觀與此時人們的三觀融會貫通,看問題的角度要比其他人更為全麵,在他看來,這句話的核心就是一個‘名’字。


    所謂人生在世,唯名利二字,為了一個“名”字,白了多少少年頭,流了多少英雄淚。


    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這是《離騷》中三閭大夫屈原的恐懼。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是科舉時代讀書人的最高理想和精神安慰。


    不能流芳百世,寧可遺臭萬年。桓溫這句話則已經把對‘名’的追求推向了極端,而後世又有多少人在切實實踐著?


    通讀儒家典籍後可知,‘令廣譽施於身’,儒家並非不重名,並非不喜歡名,隻是反對聲聞過情、沽名釣譽、欺世盜名罷了。


    追求名,是人之常情,不應當指責,但是如果追求的是一時之名,則殊為可恨,所以儒家推崇的是追求千秋萬世之名,名留青史是也。


    趙彥也不知自己思考了多久,既然思路已經理順了,那便要開始破題了。


    “無後世之名,聖人之所憂也”,這就是代聖人立言。


    把這句話做為中心思想後,趙彥繼續‘承題’寫道:“夫一時之名,不必有也,後世之名,不可無也。故君子不求名,而又不得不疾乎此。”


    洋洋灑灑將文章寫完後,趙彥前後過了兩遍,覺得頗為滿意,便將其與第一篇文章一並抄錄到了正卷上。


    謄抄完畢後,趙彥舒展了一下腰背,此時正在狀態,便繼續凝神細思那道五經義的題目。


    縣試時《易經》的題目是損卦,此次府試則是坤卦,按字麵意思解釋為:大吉大利,龍在曠野上爭鬥,血流了遍地。


    這句話並未全卦,看起來類似於明中期以後的‘截搭題’,不過隻有截,沒有搭,對於趙彥來說的話,倒是沒有多少難度,略微費了些心思便已寫就。


    因為第一道四書義文章比別人省了不少時間,等趙彥寫完所有文章後,也不過是午時末,桌案上雜役送來的飯食尚還溫熱。


    草草吃了幾口難以下咽的飯食後,又喝了幾口清水,趙彥將文章仔細檢查一遍,確認沒有疏漏錯誤之處,便閉目養神,等過了一會兒見有人交卷,隨即拉響了身側的小鈴鐺。


    聽到鈴音響起,有兩名小吏拿著白紙、漿糊與考匣走了過來,確認趙彥是交卷後,便手腳麻利的將卷名糊住,隨後將考卷放入了考匣之中。


    等了好一會兒才湊夠了人數,方始放排出了龍門,考試前眾人已說好,考完試後無需等待其他人,隻徑自先迴客棧即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傳萬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往日如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往日如風並收藏明傳萬裏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