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開眉頭緊皺,神色嚴峻:“太後,此事事關重大,臣不敢妄言,但是臣覺得武安君總不至於有此大逆不道的想法。他不過一個外人,父輩才定居大趙,雖是大權在握,卻是根基不深,又怎麽可能在大趙取而代之?”
“外人?他父輩才來到大趙?他父親是誰?”趙悼倡後好奇問道。
“武安君父親是”話剛說出口,郭開便閉上了嘴,眉頭更緊,眼神也是帶上憂慮。
趙悼倡後美目一眯,問道:“是誰?”
郭開猶豫許久,緩緩開口:“武安君父親名李璣,曾為秦國太傅,因犯罪被免了職才遷居大趙。李璣之父名李曇,曾為秦國司徒。”
“武安君乃是李氏,嬴姓。”
郭開又急忙說道:“不過武安君自幼在大趙長大,不可能和秦國還有聯係,更是不可能在大趙取而代之。”
“而且武安君家小都在邯鄲,他又豈能不顧自己全家人的安危?”
趙悼倡後冷哼一聲:“為什麽不可能?他們家和秦國有著這麽深厚的關係,更是在大趙位高權重,身居要職,即便再一次投迴秦國也沒有什麽奇怪的。”
“把安陽君封到代地,就是為了讓他老老實實在那裏待著,原本想著有李牧盯著也是放心,可是他竟然把安陽君帶在自己身邊,這無論如何也是說不通。”
“至於家小,哼,像這樣野心勃勃的惡賊,未必就會在乎家人,他身邊不是還有一個兒子嗎?看來他是早有準備,把自己最喜歡的兒子帶在身邊,他的家人怕是都成了棄子。”
郭開勸道:“太後勿要著急,也許其中還有誤會,也許武安君將安陽君帶在自己身邊隻是為了更好的看護,畢竟大戰開始,世事紛亂。”
趙悼倡後深歎一聲:“郭卿,你與李牧並不熟絡,卻還一直幫他說話,你就是人太好了,根本不知道有些人多麽惡毒。若隻是為了看護安陽君,為何讓安陽君領兵?”
“這種種不合常理之事結合在一起,讓哀家實在難以相信李牧的忠誠。”
“如今看來,怕是李牧腳踏兩條船,存著三條心!”
郭開雖然皺著眉頭,但是還是堅持勸道:“太後千萬切勿著急,給臣一段時間,臣這便小心查探,待臣查清事情原委,到那時再行處置也不遲。”
趙悼倡後微微點頭:“有郭卿在,哀家放心,不過此事事關重大,李牧手握大軍,絕不能泄露,一定要小心探查,不能大張旗鼓。”
郭開點頭應是:“臣曉得。”
就在郭開調查(炮製)李牧不軌之心的時候。
其餘各國,當然包括趙國本身,也都是慘不忍睹了,天災是沒有任何人可以預料的,等能發現端倪的時候,一切都已經晚了。
今年上半年除了齊國沒有開戰,其餘皆有開戰,所耗極多。
也就秦國不怕,畢竟國力雄厚,鄭國渠都江堰不是白修的,而且還勒索了楚國魏國一大批錢糧。
大災之年還打仗,餓死的人可比戰死的人多太多了。
這些年各國皆是連年征戰,根本沒有多少糧食儲蓄,救災即便是想救也沒那個能力救,尤其是魏國楚國還被趁勢勒索了一大批糧食。
最慘的還是楚國,屋漏偏逢連夜雨,吳越之地又起了亂子。
在楚國整軍準備攻秦救趙的時候,天澤就已經在準備了。
雖然他不知道具體發生了什麽事,但是他知道楚國要和他國開戰了,知道這一點就已經足夠了。
大軍出征,內部空虛,這就是本君的機會啊!
趁虛而入,豈能不為啊。
在楚軍出征後,天澤毅然決然的攻向了楚國,他的時機選的很好,想的也沒錯。以楚國目前的情況,出兵十五萬,雖然說不上傾巢而出,卻也已經是足夠認真了。
但是,他還是高估了自己。
主要是他還是太飄了,他竟然攻向楚國江東,會稽之地的城池,想要真正獲取一塊城池土地作為真正的立足之地,而不是隻能窩在山溝溝裏。
他選的地方就是當年的吳越之地,他想要重複先祖榮光。
然後就碰了個滿頭大包,攻城?根本攻不動。
指望山溝溝的百越蠻子攻城還是太過於天真了,指望他們劫掠,乃至於一些小城還有可能。可是他打主意的是大城,接連換了好幾個目標,可是都是損失慘重,城池一個也沒打下來。
惱羞成怒的天澤隻好選了幾個小城為目標,這次倒是成功了,占據了小城後,進行了大肆的劫掠殺戮,然後又被輕而易舉的奪了迴去,他們根本不會守城,況且這種小城也根本守不住,也沒有守的必要。
劫掠帶來的甜頭刺激著天澤的心靈,而且他也確實需要這些甜頭彌補先前攻城的損失,以此維護自己的威望。
他現在終於也算是清醒了一些,不再想著攻大城,現在的百越實力還不夠。轉而趁著楚軍空虛,無力大舉出兵討伐,挨個掃蕩吳越之地的小城池。
楚幽王剛開始也確實沒空管他,在和秦國的戰鬥中,楚軍敗的太快了。十五萬大軍一朝潰散,秦軍都要殺過來了,他都要嚇死了,都想著不行就再遷都吧,哪有心情管百越蠻子這些疥癬之疾。
幸好嬴政並沒有想著現在就和楚國徹底開戰,在勒索錢財糧草後就停戰了。
隨即便是天下大旱,楚國也是逃不掉大災,本就焦頭爛額,此時後方竟然還被天澤搗亂。
與大秦停戰,剛平緩心情的楚幽王看到已經一片糜爛的江東,瞬間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
混賬,打不過秦國還打不過你嗎?
什麽時候輪到你們這些蠻子來挑釁大楚了?
火冒三丈的楚幽王可算找到了出氣筒,自從繼位,他就沒幹過一件長臉的事兒,接連大敗,現在王位都搖搖欲墜了,也急需這麽個彌補威望的倒黴蛋。
但是此時大災,雖說江南江東之地好一點,但是也實在好的有限,畢竟此時這些地方也都沒開發多少,還是蠻荒之地。
也實在難以調動大軍,再者說,調動大軍也沒用,隻是白白浪費氣力。大軍一到,這些蠻子立馬就跑了,跑到山溝溝裏,拿他們也沒太好的辦法。
先前用的辦法也是逐步蠶食,逐步同化,隨著蠻荒之地被開發為魚米之鄉,一座座城池,一座座城鎮,一片片村莊立起,自然沒有蠻子的生存空間。直接大舉進攻是不合適的。
不過楚幽王畢竟是楚幽王。
楚幽王下令:蠻夷侵我大楚,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凡是百越蠻夷一律貶為奴隸,人人可捕捉,每捉一人,賞錢一百,而且奴隸歸捕獲人所有,並且新捕獲的百越奴隸,三年內免人頭稅。
當然,這條政策也是有詳細要求的,不是什麽人都可以,需要確認百越人的身份,並且新登記的會烙印上奴隸印記。
百越斷發文身的習俗導致百越人還是很好辨認的,再加上生活習慣,語言口音等,還是很好分辨身份的。
不可能留下漏洞給人鑽,要不然多少錢也給不起。不過這個時代的普通人相對還比較淳樸,一般不太會鑽漏洞。
當然也是有原因的,一旦被發現鑽漏洞,往往處罰太狠了。這年頭可不興跟官府玩鑽空子遊戲,分分鍾讓你知道老爺們的鐵拳。
楚幽王這一招太狠了。
人人大喜,世上竟然還有這好事,自己捕獲了奴隸,還能去官府領賞,奴隸依舊是自己的,奴隸還能免三年人頭稅,血賺啊!
要知道,奴隸也不是什麽人都養得起的,為了鼓勵發展,增加戶口,現在各國都在打壓奴隸交易。
一般奴隸的人頭稅是常人兩倍,當然這個錢是由奴隸的主人繳納的,畢竟奴隸的一切都屬於他的主人。
在楚幽王出了這個政策以後,百越人的生存處境一瞬間就變得極為惡劣。
原本普通人沒有去抓他們的心思,現在不同了,他們的身價不同了。
雙贏。
贏的當然是抓奴隸的人。
抓奴隸賣奴隸,賺一筆,賣之前去官府還能再領一筆賞錢,血賺。
而且免三年人頭稅的奴隸也更好賣呀。
一時間太多人蜂擁東南大地去捕獲越人奴隸,天澤瞬間感覺舉步維艱。
他這次徹底激怒楚國了。
楚國並非實力不濟,而是沒有辦法動員出全部的力量,但是現在不同了,在利益的驅使下,人人蜂擁而至,而天澤的殘暴也讓他失去了一切的同情。
原本還會有人覺得這是惡政,非仁君之政。可是如今大災之年,楚國又國力疲敝,若是大張旗鼓討伐百越是得不償失,天澤又殘暴至極,用燒殺搶掠給了楚國最好的理由。
這個時代大家向來是以牙還牙,以血還血的,還不講究虛偽的道德,講究的是實用的道德。
而且一般也不跟蠻子談道德,他們還不配。
再者說,這一次也確實是蠻子自找的。
世人也能理解楚王的無奈之舉。
主要還是利益。
這次楚幽王可沒說隻有楚人能享受這個政策,諸國之人都可以,雖然絕大多數還是楚人。
“外人?他父輩才來到大趙?他父親是誰?”趙悼倡後好奇問道。
“武安君父親是”話剛說出口,郭開便閉上了嘴,眉頭更緊,眼神也是帶上憂慮。
趙悼倡後美目一眯,問道:“是誰?”
郭開猶豫許久,緩緩開口:“武安君父親名李璣,曾為秦國太傅,因犯罪被免了職才遷居大趙。李璣之父名李曇,曾為秦國司徒。”
“武安君乃是李氏,嬴姓。”
郭開又急忙說道:“不過武安君自幼在大趙長大,不可能和秦國還有聯係,更是不可能在大趙取而代之。”
“而且武安君家小都在邯鄲,他又豈能不顧自己全家人的安危?”
趙悼倡後冷哼一聲:“為什麽不可能?他們家和秦國有著這麽深厚的關係,更是在大趙位高權重,身居要職,即便再一次投迴秦國也沒有什麽奇怪的。”
“把安陽君封到代地,就是為了讓他老老實實在那裏待著,原本想著有李牧盯著也是放心,可是他竟然把安陽君帶在自己身邊,這無論如何也是說不通。”
“至於家小,哼,像這樣野心勃勃的惡賊,未必就會在乎家人,他身邊不是還有一個兒子嗎?看來他是早有準備,把自己最喜歡的兒子帶在身邊,他的家人怕是都成了棄子。”
郭開勸道:“太後勿要著急,也許其中還有誤會,也許武安君將安陽君帶在自己身邊隻是為了更好的看護,畢竟大戰開始,世事紛亂。”
趙悼倡後深歎一聲:“郭卿,你與李牧並不熟絡,卻還一直幫他說話,你就是人太好了,根本不知道有些人多麽惡毒。若隻是為了看護安陽君,為何讓安陽君領兵?”
“這種種不合常理之事結合在一起,讓哀家實在難以相信李牧的忠誠。”
“如今看來,怕是李牧腳踏兩條船,存著三條心!”
郭開雖然皺著眉頭,但是還是堅持勸道:“太後千萬切勿著急,給臣一段時間,臣這便小心查探,待臣查清事情原委,到那時再行處置也不遲。”
趙悼倡後微微點頭:“有郭卿在,哀家放心,不過此事事關重大,李牧手握大軍,絕不能泄露,一定要小心探查,不能大張旗鼓。”
郭開點頭應是:“臣曉得。”
就在郭開調查(炮製)李牧不軌之心的時候。
其餘各國,當然包括趙國本身,也都是慘不忍睹了,天災是沒有任何人可以預料的,等能發現端倪的時候,一切都已經晚了。
今年上半年除了齊國沒有開戰,其餘皆有開戰,所耗極多。
也就秦國不怕,畢竟國力雄厚,鄭國渠都江堰不是白修的,而且還勒索了楚國魏國一大批錢糧。
大災之年還打仗,餓死的人可比戰死的人多太多了。
這些年各國皆是連年征戰,根本沒有多少糧食儲蓄,救災即便是想救也沒那個能力救,尤其是魏國楚國還被趁勢勒索了一大批糧食。
最慘的還是楚國,屋漏偏逢連夜雨,吳越之地又起了亂子。
在楚國整軍準備攻秦救趙的時候,天澤就已經在準備了。
雖然他不知道具體發生了什麽事,但是他知道楚國要和他國開戰了,知道這一點就已經足夠了。
大軍出征,內部空虛,這就是本君的機會啊!
趁虛而入,豈能不為啊。
在楚軍出征後,天澤毅然決然的攻向了楚國,他的時機選的很好,想的也沒錯。以楚國目前的情況,出兵十五萬,雖然說不上傾巢而出,卻也已經是足夠認真了。
但是,他還是高估了自己。
主要是他還是太飄了,他竟然攻向楚國江東,會稽之地的城池,想要真正獲取一塊城池土地作為真正的立足之地,而不是隻能窩在山溝溝裏。
他選的地方就是當年的吳越之地,他想要重複先祖榮光。
然後就碰了個滿頭大包,攻城?根本攻不動。
指望山溝溝的百越蠻子攻城還是太過於天真了,指望他們劫掠,乃至於一些小城還有可能。可是他打主意的是大城,接連換了好幾個目標,可是都是損失慘重,城池一個也沒打下來。
惱羞成怒的天澤隻好選了幾個小城為目標,這次倒是成功了,占據了小城後,進行了大肆的劫掠殺戮,然後又被輕而易舉的奪了迴去,他們根本不會守城,況且這種小城也根本守不住,也沒有守的必要。
劫掠帶來的甜頭刺激著天澤的心靈,而且他也確實需要這些甜頭彌補先前攻城的損失,以此維護自己的威望。
他現在終於也算是清醒了一些,不再想著攻大城,現在的百越實力還不夠。轉而趁著楚軍空虛,無力大舉出兵討伐,挨個掃蕩吳越之地的小城池。
楚幽王剛開始也確實沒空管他,在和秦國的戰鬥中,楚軍敗的太快了。十五萬大軍一朝潰散,秦軍都要殺過來了,他都要嚇死了,都想著不行就再遷都吧,哪有心情管百越蠻子這些疥癬之疾。
幸好嬴政並沒有想著現在就和楚國徹底開戰,在勒索錢財糧草後就停戰了。
隨即便是天下大旱,楚國也是逃不掉大災,本就焦頭爛額,此時後方竟然還被天澤搗亂。
與大秦停戰,剛平緩心情的楚幽王看到已經一片糜爛的江東,瞬間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
混賬,打不過秦國還打不過你嗎?
什麽時候輪到你們這些蠻子來挑釁大楚了?
火冒三丈的楚幽王可算找到了出氣筒,自從繼位,他就沒幹過一件長臉的事兒,接連大敗,現在王位都搖搖欲墜了,也急需這麽個彌補威望的倒黴蛋。
但是此時大災,雖說江南江東之地好一點,但是也實在好的有限,畢竟此時這些地方也都沒開發多少,還是蠻荒之地。
也實在難以調動大軍,再者說,調動大軍也沒用,隻是白白浪費氣力。大軍一到,這些蠻子立馬就跑了,跑到山溝溝裏,拿他們也沒太好的辦法。
先前用的辦法也是逐步蠶食,逐步同化,隨著蠻荒之地被開發為魚米之鄉,一座座城池,一座座城鎮,一片片村莊立起,自然沒有蠻子的生存空間。直接大舉進攻是不合適的。
不過楚幽王畢竟是楚幽王。
楚幽王下令:蠻夷侵我大楚,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凡是百越蠻夷一律貶為奴隸,人人可捕捉,每捉一人,賞錢一百,而且奴隸歸捕獲人所有,並且新捕獲的百越奴隸,三年內免人頭稅。
當然,這條政策也是有詳細要求的,不是什麽人都可以,需要確認百越人的身份,並且新登記的會烙印上奴隸印記。
百越斷發文身的習俗導致百越人還是很好辨認的,再加上生活習慣,語言口音等,還是很好分辨身份的。
不可能留下漏洞給人鑽,要不然多少錢也給不起。不過這個時代的普通人相對還比較淳樸,一般不太會鑽漏洞。
當然也是有原因的,一旦被發現鑽漏洞,往往處罰太狠了。這年頭可不興跟官府玩鑽空子遊戲,分分鍾讓你知道老爺們的鐵拳。
楚幽王這一招太狠了。
人人大喜,世上竟然還有這好事,自己捕獲了奴隸,還能去官府領賞,奴隸依舊是自己的,奴隸還能免三年人頭稅,血賺啊!
要知道,奴隸也不是什麽人都養得起的,為了鼓勵發展,增加戶口,現在各國都在打壓奴隸交易。
一般奴隸的人頭稅是常人兩倍,當然這個錢是由奴隸的主人繳納的,畢竟奴隸的一切都屬於他的主人。
在楚幽王出了這個政策以後,百越人的生存處境一瞬間就變得極為惡劣。
原本普通人沒有去抓他們的心思,現在不同了,他們的身價不同了。
雙贏。
贏的當然是抓奴隸的人。
抓奴隸賣奴隸,賺一筆,賣之前去官府還能再領一筆賞錢,血賺。
而且免三年人頭稅的奴隸也更好賣呀。
一時間太多人蜂擁東南大地去捕獲越人奴隸,天澤瞬間感覺舉步維艱。
他這次徹底激怒楚國了。
楚國並非實力不濟,而是沒有辦法動員出全部的力量,但是現在不同了,在利益的驅使下,人人蜂擁而至,而天澤的殘暴也讓他失去了一切的同情。
原本還會有人覺得這是惡政,非仁君之政。可是如今大災之年,楚國又國力疲敝,若是大張旗鼓討伐百越是得不償失,天澤又殘暴至極,用燒殺搶掠給了楚國最好的理由。
這個時代大家向來是以牙還牙,以血還血的,還不講究虛偽的道德,講究的是實用的道德。
而且一般也不跟蠻子談道德,他們還不配。
再者說,這一次也確實是蠻子自找的。
世人也能理解楚王的無奈之舉。
主要還是利益。
這次楚幽王可沒說隻有楚人能享受這個政策,諸國之人都可以,雖然絕大多數還是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