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韓國所擁有的,據說藏著蒼龍七宿秘密的那個銅盒也到了嬴政的手中。
嬴政將兩個銅盒放在一起也沒看出來有什麽奇異的地方,最後也隻是和九鼎放在了一起。
湊齊了再說。
這東西並不重要。
當韓國舉國內附秦國的消息傳遍天下以後,天下大震。
雖然早已知道此乃必然之事,但是當這件事真正發生以後,恐懼與不安依舊籠罩在五國的心頭。
四國。
齊國隻是不安了一陣,就不再考慮這件事情。
齊王建備重禮派使臣前往秦國祝賀。
然後就是接著奏樂接著舞。
快活一日是一日。
主打的就是看得開。
韓安得到的厚待,反而讓齊王建心裏踏實了。
至於韓國諸多臣子的下場,更是讓諸國一大批人心裏踏實下來。
魏國就完全不一樣了,魏景湣王陷入了極端的恐懼與絕望,現在趙魏楚三國皆是直接麵對秦國,再也沒有了任何緩衝。
魏國位處中原中心,但是現在卻是三國之中最弱之國,並且更是無險可守,以如今的情況,秦國一旦對魏國動手,直接便可以三麵進攻,根本擋無可擋。
至於楚國和趙國,還有沒有能力阻止?有沒有膽量來阻止?這個問題似乎已經不需要考慮了。
楚幽王也更是焦灼,在韓國被吞並以後,地緣劣勢變得更差的除了魏國便是他楚國。
先前秦國想要攻楚,要麽需要借道,要麽隻能自南方順流而下,而順流之下能攻的也不過是邊緣之地,並不能對楚國造成毀滅性影響,楚國有著充足的時間準備防禦。
但是如今不同了,韓國被秦國吞並,秦國大軍已經可以舉大軍堂堂正正攻入楚國繁華腹心,威脅瞬間暴漲。
即便楚幽王並不想承認,但是心中也不得不承認,如今的楚國已經不是秦國的對手,而且以目前朝堂的情況,也絕不適合與秦國舉行大戰,現在穩住朝堂就已經讓他費盡心力了。
至於燕國,燕王喜也真切的感受到了威脅,即便和秦國之間還隔了一個死敵趙國,但是如今虛弱的趙國能不能擋得住秦國的臨門一腳,對此燕王喜完全不看好。
倒不是燕王喜不想乘人之危,攻趙用來壯大自身。
他隻是在猶豫應該什麽時候動手,秦國接下來動手的隻可能是魏,趙兩國,但是先對誰動手還是不一樣的。
燕王喜決定再觀望觀望。
至於趙國,現在整個朝堂上下都已經陷入了恐懼。
如今趙國主少國疑,雖然按照趙悼襄王的遺策,大加封賞,收買人心,並且沒有做什麽大的朝堂調整,算是暫時穩住了朝堂的安寧。
但是無論怎麽看,如今的趙國都已經虛弱到了一定的極限,都是絕對不適合開戰的,尤其是和秦國開戰。
但是問題是兩國相爭,打仗這種事,不是一方不想打就能不打的。
如今已經占據半壁天下的秦國,難道真就可能心滿意足,停下一統天下的步伐嗎?
當然不可能。
那麽該如何應對秦國呢?
一時之間整個趙國朝堂鬧的沸沸揚揚。
歸朝接受冊封的李牧,也沒急著迴北疆,現在所有文武重臣都在吵著如何應對秦國。
基本沒人主戰,即便是李牧,也非常清楚,如今的趙國絕不是秦國的對手,秦國不先動手就不錯了,趙國如果主動攻秦,那可真是找死。
但是李牧也不主和,秦王一統天下之心,路人皆知,如今韓國已然被吞並,下一步必然是趙國,魏國,雖說先打誰不一定,但是兩國之戰是絕對免不了的。
現在應該積蓄糧草,整備軍需,修建加固城池關隘以做固守,隨時做好防禦準備,在秦國攻來的時候總不至於措手不及。
李牧對於如今趙國之疲敝衰弱,也是一清二楚,趙國現在最重要的是休養生息,恢複元氣,無論主動還是被動都是不打的好,想辦法能夠拖延戰爭的時間,才是最應該做的,拖得越久對趙國便越有利。
但是問題就出在這兒,現在朝堂之上,文武重臣爭論的就是,如何才能讓秦國不攻打趙國?
隻要不是徹底的蠢貨,都絕對看得出來,現在秦國首要的目標隻有兩個選擇,趙國和魏國,楚國現在是絕對不可能的。
如何應對秦國,李牧也是毫無辦法,但是看著大殿正中高位,年幼的主君,剛一繼位,就冊封自己為武安君兼左相。
心中哀歎,士為知己者死,無論如何,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不過效死罷了。
趙悼倡後初雪和兒子趙王遷同坐王位之上,趙王遷懵懂的看著殿中大臣此起彼伏的歎息,他可以看得出現在形勢很嚴峻,但是到底有多嚴峻,他對此還沒有一個具體的概念。
至於趙悼倡後,現在的趙太後,一張俏臉也是柳眉緊蹙,憂愁難禁。
她嫁給趙悼襄王十幾年,孩子都有了,趙悼襄王又極其寵愛她,她對趙悼襄王也是有感情的,夫君去世,心中豈能不為之傷悲?
隻是她也實在沒時間傷悲,國事太多了,而形勢,也實在不容樂觀。
她雖然不太懂政事,可是她也不傻,當前的形勢危難她還是看得出的。
現在是由她攝政,大權在握,但是除了第一天有些興奮,就再也高興不起來了。
治國和她原先想的完全不一樣,怎麽這麽困難啊?怎麽這麽多的事兒啊?而且怎麽還有這麽大的威脅呀?
這和原先預想的完全不同啊!
原本隻以為做了攝政太後,掌握一國大權,可以為所欲為,可是現在看來還不如老老實實待在後宮,什麽風風雨雨也吹不進來,隻要伺候好大王就行了。
可是現在卻需要自己一個女人家頂住這麽大的狂風暴雨。
原來大王是要承擔這麽大的壓力和責任嗎?
趙悼倡後從沒有像現在清晰感知到自家夫君的重要,現在的擔子,是真的擔不動啊。
眼看著殿中眾人個個唉聲歎氣,趙悼倡後仔細看了好半天,發現也就建信君,郭開,李牧寥寥數人,雖然也是眉頭緊皺,但是終究沒有唉聲歎氣,也沒有和其他臣子吵吵鬧鬧,都是肅然端坐。
趙悼倡後伸出纖纖玉手,拍了拍桌子:“眾卿,且靜一靜。”
好不容易眾人安靜下來,趙悼倡後看向建信君,問道:“相國,麵對秦國,不知如何應對?”
建信君已經年過四十,他雖有著自己的私心,但是他受趙孝成王,趙悼襄王兩位君主厚愛,心中豈能沒有深情?
算上趙王遷,他已經是趙國三朝臣子了。
無論從感情還是利益上來說,他都希望趙國好好的。
趙悼襄王薨逝,他悲慟難以,但是他根本沒有時間陷入悲痛。主少國疑,新君年少,太後攝政,然而太後對政事又能有多少了解?這許多事都需要他來扛起來。
這些年朝政錯綜複雜,使他心力憔悴,尤其是這段時間,不過四十多歲,兩鬢已經染上大片白發。
不過依舊極為俊美。
建信君磁性成熟的聲音響起,他緩緩說道:“如今秦國之勢越發強盛,而我大趙國力疲敝,民生衰竭,此時最重要的是休養生息,不能與他國開戰輕啟戰端,尤其是絕不能與秦國開戰。”
“如今秦國才吞並韓國,韓國雖然早已衰敗,卻也終究有著中原富裕兩郡之地,秦國吞下韓國,譬如巨蚺吞下羔羊,秦國想要徹底消化掉韓國,也需要時間,想必短時間也不會輕易開戰。”
建信君這話說了,殿中眾人紛紛點頭,即便是趙悼倡後心裏也鬆了一口氣,愁悶的眉頭,也舒展開來,一張芙蓉粉麵也露出笑顏。
不過還沒來得及高興,建信君就接著說道:“但是我大趙也絕不能掉以輕心,秦國近些年吸納天下英才,想必徹底同化吸納韓國的時間也不會太長。”
“趁著這段時間,我大趙應當盡快休養生息,恢複元氣。同時想辦法和秦國交好,將秦國的目光引向魏國。”
“秦國雖強,想要吞並魏國,即便能成也絕非一日之事,我大趙便可有足夠的時間恢複。若是可以趁機再吞並燕國,屆時占據北方,即便是麵對秦國也是進退有餘,可保無憂。”
趙悼倡後柳眉又皺了起來,柔聲道:“建信君所言有理,隻是該如何和秦國交好呢?”
建信君沉默不言,他自然知道怎麽才能交好,但是他不想說。
而且即便是交好也不過是權宜拖延之計,終究是治標不治本。
眼見建信君沉默不言,郭開前來解圍,郭開道:“迴太後,右相所言有理,自古以來,與人交好都是提前交好,絕沒有事到臨頭再去交好的。”
“提前交好是交情,衝突在即再想交好就是交易了。”
“趁著秦國短時間內不會攻伐他國,正是最好的時機,在這個時間與秦國交好,將秦國的目光轉移到魏國身上,是當前破局的唯一機會。”
感謝
@大道與仁義
打賞支持
嬴政將兩個銅盒放在一起也沒看出來有什麽奇異的地方,最後也隻是和九鼎放在了一起。
湊齊了再說。
這東西並不重要。
當韓國舉國內附秦國的消息傳遍天下以後,天下大震。
雖然早已知道此乃必然之事,但是當這件事真正發生以後,恐懼與不安依舊籠罩在五國的心頭。
四國。
齊國隻是不安了一陣,就不再考慮這件事情。
齊王建備重禮派使臣前往秦國祝賀。
然後就是接著奏樂接著舞。
快活一日是一日。
主打的就是看得開。
韓安得到的厚待,反而讓齊王建心裏踏實了。
至於韓國諸多臣子的下場,更是讓諸國一大批人心裏踏實下來。
魏國就完全不一樣了,魏景湣王陷入了極端的恐懼與絕望,現在趙魏楚三國皆是直接麵對秦國,再也沒有了任何緩衝。
魏國位處中原中心,但是現在卻是三國之中最弱之國,並且更是無險可守,以如今的情況,秦國一旦對魏國動手,直接便可以三麵進攻,根本擋無可擋。
至於楚國和趙國,還有沒有能力阻止?有沒有膽量來阻止?這個問題似乎已經不需要考慮了。
楚幽王也更是焦灼,在韓國被吞並以後,地緣劣勢變得更差的除了魏國便是他楚國。
先前秦國想要攻楚,要麽需要借道,要麽隻能自南方順流而下,而順流之下能攻的也不過是邊緣之地,並不能對楚國造成毀滅性影響,楚國有著充足的時間準備防禦。
但是如今不同了,韓國被秦國吞並,秦國大軍已經可以舉大軍堂堂正正攻入楚國繁華腹心,威脅瞬間暴漲。
即便楚幽王並不想承認,但是心中也不得不承認,如今的楚國已經不是秦國的對手,而且以目前朝堂的情況,也絕不適合與秦國舉行大戰,現在穩住朝堂就已經讓他費盡心力了。
至於燕國,燕王喜也真切的感受到了威脅,即便和秦國之間還隔了一個死敵趙國,但是如今虛弱的趙國能不能擋得住秦國的臨門一腳,對此燕王喜完全不看好。
倒不是燕王喜不想乘人之危,攻趙用來壯大自身。
他隻是在猶豫應該什麽時候動手,秦國接下來動手的隻可能是魏,趙兩國,但是先對誰動手還是不一樣的。
燕王喜決定再觀望觀望。
至於趙國,現在整個朝堂上下都已經陷入了恐懼。
如今趙國主少國疑,雖然按照趙悼襄王的遺策,大加封賞,收買人心,並且沒有做什麽大的朝堂調整,算是暫時穩住了朝堂的安寧。
但是無論怎麽看,如今的趙國都已經虛弱到了一定的極限,都是絕對不適合開戰的,尤其是和秦國開戰。
但是問題是兩國相爭,打仗這種事,不是一方不想打就能不打的。
如今已經占據半壁天下的秦國,難道真就可能心滿意足,停下一統天下的步伐嗎?
當然不可能。
那麽該如何應對秦國呢?
一時之間整個趙國朝堂鬧的沸沸揚揚。
歸朝接受冊封的李牧,也沒急著迴北疆,現在所有文武重臣都在吵著如何應對秦國。
基本沒人主戰,即便是李牧,也非常清楚,如今的趙國絕不是秦國的對手,秦國不先動手就不錯了,趙國如果主動攻秦,那可真是找死。
但是李牧也不主和,秦王一統天下之心,路人皆知,如今韓國已然被吞並,下一步必然是趙國,魏國,雖說先打誰不一定,但是兩國之戰是絕對免不了的。
現在應該積蓄糧草,整備軍需,修建加固城池關隘以做固守,隨時做好防禦準備,在秦國攻來的時候總不至於措手不及。
李牧對於如今趙國之疲敝衰弱,也是一清二楚,趙國現在最重要的是休養生息,恢複元氣,無論主動還是被動都是不打的好,想辦法能夠拖延戰爭的時間,才是最應該做的,拖得越久對趙國便越有利。
但是問題就出在這兒,現在朝堂之上,文武重臣爭論的就是,如何才能讓秦國不攻打趙國?
隻要不是徹底的蠢貨,都絕對看得出來,現在秦國首要的目標隻有兩個選擇,趙國和魏國,楚國現在是絕對不可能的。
如何應對秦國,李牧也是毫無辦法,但是看著大殿正中高位,年幼的主君,剛一繼位,就冊封自己為武安君兼左相。
心中哀歎,士為知己者死,無論如何,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不過效死罷了。
趙悼倡後初雪和兒子趙王遷同坐王位之上,趙王遷懵懂的看著殿中大臣此起彼伏的歎息,他可以看得出現在形勢很嚴峻,但是到底有多嚴峻,他對此還沒有一個具體的概念。
至於趙悼倡後,現在的趙太後,一張俏臉也是柳眉緊蹙,憂愁難禁。
她嫁給趙悼襄王十幾年,孩子都有了,趙悼襄王又極其寵愛她,她對趙悼襄王也是有感情的,夫君去世,心中豈能不為之傷悲?
隻是她也實在沒時間傷悲,國事太多了,而形勢,也實在不容樂觀。
她雖然不太懂政事,可是她也不傻,當前的形勢危難她還是看得出的。
現在是由她攝政,大權在握,但是除了第一天有些興奮,就再也高興不起來了。
治國和她原先想的完全不一樣,怎麽這麽困難啊?怎麽這麽多的事兒啊?而且怎麽還有這麽大的威脅呀?
這和原先預想的完全不同啊!
原本隻以為做了攝政太後,掌握一國大權,可以為所欲為,可是現在看來還不如老老實實待在後宮,什麽風風雨雨也吹不進來,隻要伺候好大王就行了。
可是現在卻需要自己一個女人家頂住這麽大的狂風暴雨。
原來大王是要承擔這麽大的壓力和責任嗎?
趙悼倡後從沒有像現在清晰感知到自家夫君的重要,現在的擔子,是真的擔不動啊。
眼看著殿中眾人個個唉聲歎氣,趙悼倡後仔細看了好半天,發現也就建信君,郭開,李牧寥寥數人,雖然也是眉頭緊皺,但是終究沒有唉聲歎氣,也沒有和其他臣子吵吵鬧鬧,都是肅然端坐。
趙悼倡後伸出纖纖玉手,拍了拍桌子:“眾卿,且靜一靜。”
好不容易眾人安靜下來,趙悼倡後看向建信君,問道:“相國,麵對秦國,不知如何應對?”
建信君已經年過四十,他雖有著自己的私心,但是他受趙孝成王,趙悼襄王兩位君主厚愛,心中豈能沒有深情?
算上趙王遷,他已經是趙國三朝臣子了。
無論從感情還是利益上來說,他都希望趙國好好的。
趙悼襄王薨逝,他悲慟難以,但是他根本沒有時間陷入悲痛。主少國疑,新君年少,太後攝政,然而太後對政事又能有多少了解?這許多事都需要他來扛起來。
這些年朝政錯綜複雜,使他心力憔悴,尤其是這段時間,不過四十多歲,兩鬢已經染上大片白發。
不過依舊極為俊美。
建信君磁性成熟的聲音響起,他緩緩說道:“如今秦國之勢越發強盛,而我大趙國力疲敝,民生衰竭,此時最重要的是休養生息,不能與他國開戰輕啟戰端,尤其是絕不能與秦國開戰。”
“如今秦國才吞並韓國,韓國雖然早已衰敗,卻也終究有著中原富裕兩郡之地,秦國吞下韓國,譬如巨蚺吞下羔羊,秦國想要徹底消化掉韓國,也需要時間,想必短時間也不會輕易開戰。”
建信君這話說了,殿中眾人紛紛點頭,即便是趙悼倡後心裏也鬆了一口氣,愁悶的眉頭,也舒展開來,一張芙蓉粉麵也露出笑顏。
不過還沒來得及高興,建信君就接著說道:“但是我大趙也絕不能掉以輕心,秦國近些年吸納天下英才,想必徹底同化吸納韓國的時間也不會太長。”
“趁著這段時間,我大趙應當盡快休養生息,恢複元氣。同時想辦法和秦國交好,將秦國的目光引向魏國。”
“秦國雖強,想要吞並魏國,即便能成也絕非一日之事,我大趙便可有足夠的時間恢複。若是可以趁機再吞並燕國,屆時占據北方,即便是麵對秦國也是進退有餘,可保無憂。”
趙悼倡後柳眉又皺了起來,柔聲道:“建信君所言有理,隻是該如何和秦國交好呢?”
建信君沉默不言,他自然知道怎麽才能交好,但是他不想說。
而且即便是交好也不過是權宜拖延之計,終究是治標不治本。
眼見建信君沉默不言,郭開前來解圍,郭開道:“迴太後,右相所言有理,自古以來,與人交好都是提前交好,絕沒有事到臨頭再去交好的。”
“提前交好是交情,衝突在即再想交好就是交易了。”
“趁著秦國短時間內不會攻伐他國,正是最好的時機,在這個時間與秦國交好,將秦國的目光轉移到魏國身上,是當前破局的唯一機會。”
感謝
@大道與仁義
打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