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這是開卷考試,在大概指出地方以後,認真考察,已經選定了地方,在經過日後的慢慢改造,這些都不是問題。


    材料也不是問題,完全可以就地取材利用,這塊寶地有著豐富充足的自然資源可以用於築城。


    當地有大量的石材和黏土,石材可以用於建造城牆的基礎部分,黏土則可以製成土坯用於築牆,或者燒製城磚。同時現在的河西走廊還有著較為豐富的森林資源,用於建築房屋都不是問題。


    至於技術和工匠,就更不是問題了,墨家和公輸家都派了人。


    不過第一步還是編立戶口,分田賜地,把戰利品分一下,尤其是可以勞作的奴隸,還有女人。


    奴隸太多了,已經大過了移民的人口,即便加上三四萬投靠的羌人,現在移民河西走廊的滿打滿算也不過十餘萬人,可是奴隸五尺以上的就多達近三十萬人。


    大軍還在,已經被殺破膽的奴隸自然不敢反抗,但是大軍如果撤了,這就是天大的隱患。


    馮承輝和呂蜴商量一番,把自己那兩成連帶給到中央朝堂的五成,二十多萬奴隸全部送迴國由大王處置,反正功勞記下了,留著也沒有用,全是隱患。


    總不能領導說給你多少,你真就全部收下吧,況且還消化不了。


    大秦用奴隸的地方還多著呢,別的不說,此番賞賜出征將士,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至於剩下的奴隸還是太多,馮承輝和呂蜴號召兩郡之民優先留下健康,擅長畜牧的女人,每戶不要超過兩個,一個最好,其他的都賣了,全部換成物資和錢。


    包括無數的牛羊,留下能夠照顧的,其他的也都全部送迴國,或者賣了。


    至於一些奇珍異寶之類的,那肯定沒平民的份,都是大王的,馮承輝和呂蜴也隻留下了一些大眾貨用作以後賞賜使用,其餘的全部交給少府運往鹹陽。


    少府帶領的諸多商隊,早就看著這龐大的財富紅了眼。


    這一趟下來,即便大王再怎麽要求讓利,依舊是潑天的富貴啊!


    無數的牛羊和奴隸,還有著數百年積蓄的奇珍異寶,雖然大頭是朝廷和少府的,但是這些移民手裏的已經足夠多了。


    再說了,少府不也要處理嘛?


    哪怕中間多過一手,也是潑天的富貴啊!


    至於融入的羌人,馮承輝和呂蜴也都要求他們說秦人的話語,全部打散編戶,當然,部落大小首領也都給了官職和封賞,他們現在也是不敢有任何意見。


    不過也不是一點好處都沒給他們,羌人所有待遇和秦人一樣,雖然戰利品沒他們的,但是分戶以後,每家給了一頭牛,十隻羊,兩匹馬,他們原先的財產還是他們自己的。


    對於投靠的羌人,轉變為秦人需要時間,調教他們也需要方式。


    不能太厚待,以免基本盤秦人不滿,也不能太虧待,免得失去了羌人投靠之心。


    要給甜頭,不能給大頭,既要讓他們過上比以前好太多的生活,也要讓他們向往成為真正的秦人。


    同樣,讓他們過上好日子也是為了吸引還沒投靠大秦的羌人。


    對於失去權力的部落首領也是給予了高額賞賜。


    目前還沒有給臉不要臉的。


    當一切塵埃落定,建設的浪潮就立刻開始洶湧拍起。


    馮承輝和呂蜴等人分好人員資源,分別開始築城。


    他們充實的生活要開始了。


    在確定月氏人徹底被擊潰,開始西遷以後,大軍也逐漸分批迴撤。


    西域已定。


    接下來的隻有建設了。


    就在嬴政磨刀霍霍準備殺向河西走廊的時候,中原各國也沒閑著。


    趙悼襄王派人前往燕國遊說合縱一事,燕王喜這個老狐狸,聽聞四國都已經聯盟,當場就同意了,然後立刻密信秦國告知此事。


    信裏當然也是說隻是做做樣子,咱們秦燕兩國姻親交好,絕對不可能和那群混賬一起攻伐秦國的,秦王請放心,我們燕國和齊國不一樣,齊國他可是加入合縱了。


    燕王喜也沒忘了順帶埋汰齊國一下。


    這老狐狸雖然不知道趙國楚國打的什麽心思,但是他騎牆騎慣了,都已經四國聯盟了,無論如何都先加入進去,隨大流嘛,具體要不要賣力再看具體情況。


    然後讓他火冒三丈的事就出現了,在他同意後,第二波使者帶著趙悼襄王的手書就到了。


    說得好聽,什麽路途遙遠,不用燕國出兵上前線,隻需要燕國提供物資就行了,仗,趙國替你打了。


    燕王喜當時在心裏就破口大罵,@#&%*。


    反正罵的很難聽。


    欺負人啊這是,現在趙國打的什麽主意,他算是知道了,這是借合縱之名,成他自己之實。


    嘿,現在隻是諸國確定了合作聯盟的意向,還沒定下合縱長和主事人呢,你就已經想從盟友的碗裏往自己碗裏扒拉了,想的倒是好。


    雖然原本也不對這什麽合縱抱有任何希望,但是也難免心中哀歎。


    但是最終還是那句話,早死與晚死,肯定選晚死,萬一呢?萬一就有轉機呢?


    燕王喜當場拒絕,沒有人,從來沒有人,可以輕易占他的便宜!


    任是使臣威逼利誘,燕王喜充耳不聞,直到使臣出言不遜,燕王喜也硬是忍下了殺心,沒把事情做絕,隻是亂棍打了出去。


    趙悼襄王大怒,立刻派姚賈聯係齊國,燕國不願為合縱事業出力,未免燕國背後搗亂,攻燕,來不來?


    齊王建還真不想出力,這個破聯盟的所有事,他都不想出力,攻燕得利最多的是趙國啊。


    現在燕齊並不接壤,哪怕分了一些城池,終究也是守不住的。


    但是在後勝和姚賈的勸說下,還是讓田單帶了五萬人意思意思,不過也專門交代了,出工不出力,架勢不對就撤。


    這次可沒辦法借道大秦了,幸好齊趙兩國也接壤,繞了半圈去打燕國。


    齊王建也要求此次出征,趙國要提供一半糧草,趙悼襄王也咬著牙同意了。


    趙悼襄王自然知道燕王喜不可能那麽輕易同意,對於燕王喜,他自認還是有所了解的。


    燕國這根刺兒一直紮在趙悼襄王心尖上,無論有事兒沒事兒,但凡心髒還在跳動,都能感受到一陣陣刺痛。


    不報此仇,他簡直死不瞑目。


    燕國無論如何也要打的,無論是從戰略上還是他個人心理,都必須打,趙國隻有滅了燕國,才是真正的高枕無憂,有那廣大生機。


    他早就做好了戰爭的準備,去年一年沒有動兵已經是難得的休養生息,前年也隻是小打小鬧。


    如今借助合縱之勢,名正言順,還能拉上齊國一起,裹挾諸國,這樣的好機會豈能不動手?


    尤其是得知秦國派大軍去西邊討伐蠻夷去了,雖然不知道為了什麽這麽大張旗鼓,但是這是天大的好消息,好機會啊。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出兵!


    趙悼襄王令武襄君樂乘率領十萬大軍,攻向燕國,另召李牧領精騎三萬協助攻燕!


    龐煖去年就已經死了,他畢竟也年紀大了,世事看的分明,大秦必將一統天下,他終究不能報知遇之恩了。


    鬱鬱而終。


    烈丈夫生於世,恩怨分明。


    恩之大,莫過於知遇之恩。


    此再造之恩,不能報之,大憾也。


    他已經盡力了。


    趙齊聯軍,壹拾捌萬人,浩浩蕩蕩殺向燕國,然後又被堵在了武遂這個老地方。


    在燕王喜將趙國使者亂棍打出的時候,燕王喜就非常清楚,又要開戰了。


    燕王喜不會給的,隻要給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終究到自己忍無可忍,可那時候,此消彼長,如何是好?


    主要是,不給,趙國也沒轍。


    這兩年燕王喜可是痛定思痛,又一次把武遂和燕長城再加建修築,他也知道和趙國的紛爭是不會停休的,也早已做好戰爭的準備。


    起兵十五萬,令雁春君鎮守易水兩岸武遂武陽兩城,已經做好了應對趙軍來攻的準備。


    麵對武遂這座堅城,雖然這次燕王喜沒有親征,派的是雁春君,但是樂乘也沒好辦法。


    至於田單,笑話,他可不會為了趙國拚齊國的力量。


    田單最多出出主意,攻城是一個人也不會派的。


    壯壯聲勢就行了,還真能為你們拚命了?你敢逼我,那現在咱們就先幹一場。


    樂乘當然不敢在現在這種情況和齊軍打起來,隻能捏著鼻子認了,壯壯聲勢就壯壯聲勢吧,總比沒有強,畢竟多出五萬人呢。


    雁春君倒是一直派出使者在勸樂乘撤兵,他是真不想打,燕國的初春,依舊是寒風凜冽,士卒作戰意願低下,戰鬥力實在堪憂。


    關鍵時刻,還是李牧。


    常言道,隻有千日做賊,哪有千日防賊?


    自前年攻燕被阻於堅城,李牧深知與燕國之戰絕不會如此輕易罷休,日後必然還有大戰。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隅。


    做好準備,機會來的時候才不會措手不及,功勞自然也是唾手可得。


    這兩年李牧派出心腹精騎,以及商隊,將燕國武遂武陽,淶水易水上下全部摸了個通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秦時明月之政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想吃就吃牛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想吃就吃牛肉並收藏秦時明月之政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