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卦象應驗2
穿到晉朝我成了卜筮大師 作者:作者漂流者954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卻說328年的五月,王導把小皇上救出來去石頭城與溫嶠匯合。
溫嶠說出來,他已經聯合陶侃等一起平叛。第一次陶侃委婉拒絕了。經王導一提醒,對了,剛剛接到一個消息,陶瞻被叛軍給殺了。
陶瞻可是他陶侃的兒子呀。他能不管?
於是再次把王導與皇上到石頭城裏匯合的情況一說。還有陶瞻被叛軍給殺了這消息一起給他發過去。
陶侃一聽說兒子戰死,被叛軍給殺的。他頓時心痛得不能站立。又一看皇上和王導都在,這次沒有任何理由推脫了。
不為皇上出兵就是抗旨。與反叛無異。自己兒子的仇不報誓不為人。至於其他的事都是擦傷那是傷不到筋骨的。
這邊大將有和庾亮一起投奔溫嶠過來的三個弟弟庾懌,庾條,庾翼。加上反水過來的路永,匡術也都加入平叛的隊伍裏。
溫嶠一向欽重庾亮。雖然他們是失敗投奔過來的。他絲毫不猶豫地說:“元規,現在扯起平叛大旗,還是你來做都統吧”
庾亮連忙擺手說:“不行,不行,這個都統我勝任不了。還是選一個德高望重的人來擔任吧。”
王導說:“這樣吧,等反叛聯軍到齊了一起選舉吧。”
溫嶠庾亮都表示同意。這一天陶侃的隊伍來到潯陽。溫嶠庾亮親自到城門前去接。
他們看見這支隊伍非常強大。下麵有一個人說:“既然陶侃當初被庾亮給耍了。這次他會不會殺了庾亮他自己來執政啊?”
另外一個人說:“這誰也說不準,事態變化萬千,一時一個令。”庾亮聽見了這些討論非常害怕。
當陶侃來到身邊的時候,庾亮給陶侃行大禮說:“愚弟元規拜見長兄陶侃。先前都是愚弟的錯。一時豬油蒙了心智,剝奪了兄長的輔政大權。讓兄長有才能無處發揮,有能力無處安放。庾元規給兄長這裏道歉了!還希望兄長責罵才好。”
說完還深深地扣了一頭。
陶侃看到庾亮說的都是實在話,不覺得鬱悶在心中許久的疙瘩瞬間釋然。於是對庾亮說:“君侯修石頭以擬老子,今日反見求耶?”
這話是調侃庾亮的,說你庾侯當初修建石頭城,不是防備老子反叛的嗎?怎麽今天看見了倒求拜我了?”把庾亮說的啞口無言。隻好窘迫地聽著。
要不是老話說的好,人在得意之時莫忘形,失意之處莫忘本。就是這個道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指不定哪一天你就落到別人的手裏。留一點餘地是給別人也是給自己。
這時王導提出來:“這次征討叛軍要選一個首領。好統一部署統一指揮。
溫嶠和庾亮都提名推舉陶侃為首領。陶侃也欣然接受。這次征討叛軍的盟主為陶侃。
第二天陶侃和溫嶠率兵出擊去征討叛軍。唯留庾亮帶兩千軍卒守護石頭城。城裏還有王導和一些文臣。
不少人認為,王導在哪裏皇上在哪裏。這個消息傳遞到京城蘇俊的手裏。
到此刻京城裏蘇俊才發現皇上早已經被換走了,這才慌了神。氣得他腰斬了假皇上。當天蘇俊就率領一萬多步兵來圍攻石頭城。
隻因這石頭城離京城距離並不遠。用現在的情況看距離非常近。甚至是一個城市裏麵的兩個區那麽遠。
可是古代不同。那時候沒有交通工具,去哪都得用雙腳去丈量。城與城隻見荒無人煙,山陵溝壑沒有平坦大道可行。
幾十裏的山路也得跑一天。就是這種情況一天多的時間裏,守城官兵看見城牆外麵圍滿了步兵。少說也有一萬多人。
庾亮與王導等一些大臣正在議事,忽然聽見守城軍卒來報:“報告庾將軍,城外發現叛軍一萬多人,分布在四周包圍了石頭城!”
庾亮一驚,心裏說:“這麽快就來了?該來的還是來了。幸虧皇上讓溫嶠給帶走了。要不又一次弄丟皇帝自己無顏見先皇和先皇後。”
他與大臣連忙登上城牆往四周一看。
城牆外麵圍著的叛軍密密麻麻的看起來真不少。城裏的文臣都驚慌了。
有的心裏不由得吐槽:“特馬的,好容易找到一個避難場所又要被攻下來了。這命咋這麽苦啊!”
還有的心裏說:“四麵都被圍上了,這下子逃跑都跑不出去了。”
這些個沒有見過陣勢的文臣被這些圍城的叛軍嚇破膽,一個個地不由得膽戰心驚。
庾亮問守城官:“城裏現在守城軍卒多少人?”
守城官說:“報告,守城軍卒一共兩千五百人。”
庾亮說:“這些人很好,加上皇上的隊伍。不要怕,這裏有堅固的城池和我們這些人。一定能守住城。守護好自己的崗位,我們一定能堅持到盟軍迴來的!”
庾亮這樣一說。守城軍卒頓時軍心大震。信心滿滿地準備迎戰。隻因先前庾亮讓加固石頭城,戰備物資非常豐富。
他們進行了殊死搏鬥,終於擊退了叛軍的一次又一次的進攻。
終於等到曙光的到來。他們遠遠地看到四麵八方駛來的盟軍隊伍,掃清外圍的叛軍凱旋歸來了。
這時城牆下麵的叛軍知道情況不妙,紛紛後退。庾亮打開城門追出去又斬了數百個首級方肯罷休。
一時間勢如破竹,一舉攻破蘇俊的防線。一直向京城進發。當溫嶠和陶侃一舉殺了蘇俊。總算是平叛成功。
蘇俊這個以舉孝廉上來的草根,因平叛王敦而起來進入上層社會。如今卻又因叛亂而喪失了生命,真是成也叛亂敗也叛亂。最終成了人們口中的笑柄。
平叛後,溫嶠送皇上返京,途中庾亮登上了溫嶠的這條船上。
從京城淪陷直到這個時候,庾亮才得以見到皇上。他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哭得上氣不接下氣地磕頭謝罪。
哭著說:“皇上,老臣鬥膽乞骸骨,要帶領全族隱遁山海間。不再臨朝為官。死去無顏麵對先皇和先皇後。”
小皇帝坐在屏風後麵,他也是驚魂未定。這一場驚嚇他一輩子都不能忘記。仔細想來這場災禍不用庾亮自己說他也知道是怎麽迴事。
皇上坐在屏風後麵也落淚,他什麽也沒說,隻是寫了一張手詔讓侍中交給庾亮。
庾亮拿起手詔一看,上麵寫著:“此社稷之難,非舅之責也。”
這是告訴他,舅舅你不要那麽自責,這是社稷之難國家之難。不是舅舅的責任。
庾亮知道這是皇上在寬慰他。之後他又寫很長一本奏折上書。檢討了自己的罪責,深刻反省了自己的錯誤。
皇上批奏後,表示諒解了才肯罷休。
平叛後返京,朝廷評功論賞。皇上下詔。參加平叛的這些功臣,陶侃首功,其他都各自封賞這裏就不一一贅述。
隻說桓彝守宣城殉職,追贈桓廷尉,後改贈太常,俞縱亦以死節追贈興古太守。
郭璞在古籍資料裏看到了這些後,並沒有告訴桓彝。她更關心的是那兩個卦象有沒有應驗,這一晚她失眠了。
溫嶠說出來,他已經聯合陶侃等一起平叛。第一次陶侃委婉拒絕了。經王導一提醒,對了,剛剛接到一個消息,陶瞻被叛軍給殺了。
陶瞻可是他陶侃的兒子呀。他能不管?
於是再次把王導與皇上到石頭城裏匯合的情況一說。還有陶瞻被叛軍給殺了這消息一起給他發過去。
陶侃一聽說兒子戰死,被叛軍給殺的。他頓時心痛得不能站立。又一看皇上和王導都在,這次沒有任何理由推脫了。
不為皇上出兵就是抗旨。與反叛無異。自己兒子的仇不報誓不為人。至於其他的事都是擦傷那是傷不到筋骨的。
這邊大將有和庾亮一起投奔溫嶠過來的三個弟弟庾懌,庾條,庾翼。加上反水過來的路永,匡術也都加入平叛的隊伍裏。
溫嶠一向欽重庾亮。雖然他們是失敗投奔過來的。他絲毫不猶豫地說:“元規,現在扯起平叛大旗,還是你來做都統吧”
庾亮連忙擺手說:“不行,不行,這個都統我勝任不了。還是選一個德高望重的人來擔任吧。”
王導說:“這樣吧,等反叛聯軍到齊了一起選舉吧。”
溫嶠庾亮都表示同意。這一天陶侃的隊伍來到潯陽。溫嶠庾亮親自到城門前去接。
他們看見這支隊伍非常強大。下麵有一個人說:“既然陶侃當初被庾亮給耍了。這次他會不會殺了庾亮他自己來執政啊?”
另外一個人說:“這誰也說不準,事態變化萬千,一時一個令。”庾亮聽見了這些討論非常害怕。
當陶侃來到身邊的時候,庾亮給陶侃行大禮說:“愚弟元規拜見長兄陶侃。先前都是愚弟的錯。一時豬油蒙了心智,剝奪了兄長的輔政大權。讓兄長有才能無處發揮,有能力無處安放。庾元規給兄長這裏道歉了!還希望兄長責罵才好。”
說完還深深地扣了一頭。
陶侃看到庾亮說的都是實在話,不覺得鬱悶在心中許久的疙瘩瞬間釋然。於是對庾亮說:“君侯修石頭以擬老子,今日反見求耶?”
這話是調侃庾亮的,說你庾侯當初修建石頭城,不是防備老子反叛的嗎?怎麽今天看見了倒求拜我了?”把庾亮說的啞口無言。隻好窘迫地聽著。
要不是老話說的好,人在得意之時莫忘形,失意之處莫忘本。就是這個道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指不定哪一天你就落到別人的手裏。留一點餘地是給別人也是給自己。
這時王導提出來:“這次征討叛軍要選一個首領。好統一部署統一指揮。
溫嶠和庾亮都提名推舉陶侃為首領。陶侃也欣然接受。這次征討叛軍的盟主為陶侃。
第二天陶侃和溫嶠率兵出擊去征討叛軍。唯留庾亮帶兩千軍卒守護石頭城。城裏還有王導和一些文臣。
不少人認為,王導在哪裏皇上在哪裏。這個消息傳遞到京城蘇俊的手裏。
到此刻京城裏蘇俊才發現皇上早已經被換走了,這才慌了神。氣得他腰斬了假皇上。當天蘇俊就率領一萬多步兵來圍攻石頭城。
隻因這石頭城離京城距離並不遠。用現在的情況看距離非常近。甚至是一個城市裏麵的兩個區那麽遠。
可是古代不同。那時候沒有交通工具,去哪都得用雙腳去丈量。城與城隻見荒無人煙,山陵溝壑沒有平坦大道可行。
幾十裏的山路也得跑一天。就是這種情況一天多的時間裏,守城官兵看見城牆外麵圍滿了步兵。少說也有一萬多人。
庾亮與王導等一些大臣正在議事,忽然聽見守城軍卒來報:“報告庾將軍,城外發現叛軍一萬多人,分布在四周包圍了石頭城!”
庾亮一驚,心裏說:“這麽快就來了?該來的還是來了。幸虧皇上讓溫嶠給帶走了。要不又一次弄丟皇帝自己無顏見先皇和先皇後。”
他與大臣連忙登上城牆往四周一看。
城牆外麵圍著的叛軍密密麻麻的看起來真不少。城裏的文臣都驚慌了。
有的心裏不由得吐槽:“特馬的,好容易找到一個避難場所又要被攻下來了。這命咋這麽苦啊!”
還有的心裏說:“四麵都被圍上了,這下子逃跑都跑不出去了。”
這些個沒有見過陣勢的文臣被這些圍城的叛軍嚇破膽,一個個地不由得膽戰心驚。
庾亮問守城官:“城裏現在守城軍卒多少人?”
守城官說:“報告,守城軍卒一共兩千五百人。”
庾亮說:“這些人很好,加上皇上的隊伍。不要怕,這裏有堅固的城池和我們這些人。一定能守住城。守護好自己的崗位,我們一定能堅持到盟軍迴來的!”
庾亮這樣一說。守城軍卒頓時軍心大震。信心滿滿地準備迎戰。隻因先前庾亮讓加固石頭城,戰備物資非常豐富。
他們進行了殊死搏鬥,終於擊退了叛軍的一次又一次的進攻。
終於等到曙光的到來。他們遠遠地看到四麵八方駛來的盟軍隊伍,掃清外圍的叛軍凱旋歸來了。
這時城牆下麵的叛軍知道情況不妙,紛紛後退。庾亮打開城門追出去又斬了數百個首級方肯罷休。
一時間勢如破竹,一舉攻破蘇俊的防線。一直向京城進發。當溫嶠和陶侃一舉殺了蘇俊。總算是平叛成功。
蘇俊這個以舉孝廉上來的草根,因平叛王敦而起來進入上層社會。如今卻又因叛亂而喪失了生命,真是成也叛亂敗也叛亂。最終成了人們口中的笑柄。
平叛後,溫嶠送皇上返京,途中庾亮登上了溫嶠的這條船上。
從京城淪陷直到這個時候,庾亮才得以見到皇上。他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哭得上氣不接下氣地磕頭謝罪。
哭著說:“皇上,老臣鬥膽乞骸骨,要帶領全族隱遁山海間。不再臨朝為官。死去無顏麵對先皇和先皇後。”
小皇帝坐在屏風後麵,他也是驚魂未定。這一場驚嚇他一輩子都不能忘記。仔細想來這場災禍不用庾亮自己說他也知道是怎麽迴事。
皇上坐在屏風後麵也落淚,他什麽也沒說,隻是寫了一張手詔讓侍中交給庾亮。
庾亮拿起手詔一看,上麵寫著:“此社稷之難,非舅之責也。”
這是告訴他,舅舅你不要那麽自責,這是社稷之難國家之難。不是舅舅的責任。
庾亮知道這是皇上在寬慰他。之後他又寫很長一本奏折上書。檢討了自己的罪責,深刻反省了自己的錯誤。
皇上批奏後,表示諒解了才肯罷休。
平叛後返京,朝廷評功論賞。皇上下詔。參加平叛的這些功臣,陶侃首功,其他都各自封賞這裏就不一一贅述。
隻說桓彝守宣城殉職,追贈桓廷尉,後改贈太常,俞縱亦以死節追贈興古太守。
郭璞在古籍資料裏看到了這些後,並沒有告訴桓彝。她更關心的是那兩個卦象有沒有應驗,這一晚她失眠了。